戏剧的语言特点高一语文对接高考之教材中的考点(必修下册)(2)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展 昏官逼招
高潮 结局
第三折:窦娥蒙冤,哭别蔡婆罚下三誓, 昭示清白
第四折:窦父做官,窦娥托梦重查此案, 终还清白
《窦娥冤》全剧共四折,开头有一个楔子,由蔡婆婆独白 开始。四折的内容分别构成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课文节选的是楔子和前三折。
请大家阅读课下注释①,了解前四折内容。
再读课文,以窦娥为主语,总结每一部分内容。
作品简介
关汉卿一生创作的杂剧有六十多种,数量超过了 英国的“戏剧之父”莎士比亚,被称为“中国的莎 士比亚”。
代表作主要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 《单刀会》等。
窦娥冤 作品地位
• 元曲四大悲剧之首 • 中国十大悲剧之一 • 中国古典戏曲的典范
——
也即 。列
于 世 界 大 悲 剧 中 , 亦 无 王愧 国色 维
呼告
修 对比 辞 对偶 手 反问 法 反复
借代
效果:
不仅抒发了窦娥满怀冤屈的极端怨愤之情, 强化了戏剧冲突,使窦娥的反抗精神更强 烈有势、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而且句式 整齐,节奏鲜明,具有强烈的表达效果。
可怜我孤身只影无亲眷,则落的吞声忍气空嗟怨。 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念窦娥身首不完全,念窦娥从前已往干家缘。 婆婆也,你只看窦娥少爷无娘面。
典故: 六月飞雪
誓愿实质: 她希望自己的冤屈会 在上天得到反应
坚强不屈、宁折不弯的性格
不
屈
典故:
的
东海孝妇
窦
誓愿实质:
娥
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伸 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 邪恶。
勇于反抗的坚强性格
这三桩誓愿的顺序可以颠倒吗?为什么?
不能颠倒。 这三桩誓愿,从时间的延续上,一桩比一桩 更久长;从空间范围上,一桩比一桩更扩大。 三桩誓愿依次递进的过程,也是窦娥反抗精 神依次上升的过程,是她斗争的矛头更加明 确的过程。
①被抵作童养媳。 ②拒绝改嫁。
窦娥 ③蒙冤入狱。
④含冤被斩。解赴刑场,指斥天地; 诀别婆婆;三大誓愿,昭示清白。
第三折 第一层是[端正好]——[滚绣球]押赴刑场 第二层是 [倘秀才] ——[鲍老儿]婆媳诀别 第三层是 [耍孩儿] ——[煞尾]三桩誓愿
《端正好》《滚绣球》两支曲词,结合课下注释理解内容,同学 间互相讨论,分析曲词表达了窦娥怎样的心情,从中我们看到 了窦娥怎样的性格特征。
埋怨 指责
剥夺窦娥的一切帮助
面对恶人诬陷, 一位封建社会的底层女子可以寻求谁的帮助?
【三从者,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窦娥:三岁亡母、七岁失父、 十八岁丧夫、婚后无子
蔡婆婆: 胆小软弱 没有社交圈
失去了“亲”的帮助 没有“友”的帮助
楚州太守桃杌
桃杌暗指梼杌(táo wù),别名傲狠, 中国神话中上古时期的四凶之一。梼杌是生 傲狠明德,以乱天常活,在天偏下远之西民方谓,之人梼头杌虎。腿獠牙。
——《左传·文公十八年》
桃杌,古代恶人。
——《关汉卿戏曲集导读》
“我做官人胜别人,告状来的要金银。”
贪官
失去了“官”的帮助
昏官
失去了亲、友、官的帮助 关汉卿:还不够!! 窦娥最后的精神寄托:
失去了“天”的帮助 天地神灵
第一折:窦娥悲叹命运坎坷: “满腹闲愁,数年禁受,天知否?”
第二折:窦娥拷打后大喊: “天哪,怎么的覆盆不照太阳晖”
《窦娥冤》语言特色
“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王国维
关汉卿
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在北京市) 人,元杂剧的代表人物。他与郑光祖、白朴、 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一生 “不屑仕进”,生活在底层人民中间。他精 通音律,会吟诗,会吹箫、弹琴、歌唱、舞 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不仅写作剧 本,有时还登台演唱。关汉卿被称为“中国 的莎士比亚”。
①长相秀美 “生得可喜,长得可爱”
窦娥的美好特质
②守贞、刚烈 “我一马难将两鞍鞴……却教我改嫁别人,其实做不得”
“我又不曾药死你老子,情愿和你见官去来”
“恰消停,才苏醒,又昏迷。捱千般打拷,万种凌逼,一杖下, 一道血,一层皮”“委的不是小妇人下毒药来”
博得男性观众(尤其士人阶层)的好感
③孝顺
赚得女性观众的眼泪
《端正好》表现了窦娥满腹冤屈与怨恨。 《滚绣球》既表达了对天地不公的强烈不满, 从中看到主人公刚烈和强烈的反抗精神。
学生分角色朗读下面的内容,通过人物对白,体会戏剧 语言的动作花和个性化。
〔卜儿哭上科,云〕天那,兀的不是我媳妇儿! 〔刽子云〕婆子靠后。 〔正旦云〕既是俺婆婆来了,叫他来,待我嘱咐他几句话咱。 〔刽子云〕那婆子,近前来,你媳妇要嘱咐你话哩。 〔卜儿云〕孩儿,痛杀我也。上。〔唱〕
主题: 通过写窦娥被押赴刑场杀害的悲惨情 景,揭露了元代吏治的腐败、残酷,反映 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歌颂了窦娥的善良心 灵和反抗精神。
考点精讲
戏剧语言特色
元 杂 剧
结 构 形 式
杂剧的结构形式通常是一本四折(个别的有五折、六 折或多本连演),之外可以加楔子。
u “折”相当于现在的“幕”,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全剧矛 盾冲突 的自然段落,四折即是开端、发展、高潮、结尾四个 阶段。
第三折:窦娥压解法场:“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 贤愚枉做天!”
概括第三折的三个场面
体会窦娥的复杂情绪 (结合原文分析)
押赴刑场
指斥天地 鸣冤叫屈
婆媳诀别
后街相见 诉说冤情
临刑发誓
怨气冲天 冤情昭然
【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 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u 为了交代情节或贯穿线索,往往在全剧之首或折与折之间,加 上一小段独立的戏,称为“楔子”。【开场楔子】【过场楔子】
u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
元 杂 剧
唱 白
曲词:剧中人物的唱词
唱是杂剧的主要部分。主唱元杂剧一般是一人主唱或男、女主角唱。 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 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
张驴儿反咬一口诬告窦娥毒死了其父,太守桃 杌最后做成冤案将窦娥处斩,窦娥临终发下三桩 誓愿。窦天章最后科场中第荣任高官,回到楚州 睡觉时窦娥托梦与他,诉说自己的冤情。最终窦 天章为窦娥平反昭雪。
《窦娥冤》
序幕
楔子: 窦父赶考,蔡婆收媳
第一折:蔡婆讨账,卢医害命张家逼婚,
开端 窦娥争理
第二折:蔡婆患病,窦娥进汤驴儿下毒,
思考:如果窦娥不怕连累婆婆,拒不认罪,冤案还会不会发生?
会。如果窦娥不怕连累婆婆,婆婆也会被屈打成招,到那时,杀头 的虽不是窦娥,却会是其婆婆,仍旧是一件大冤案。
冤案发生的表面原因:
昏官桃杌不辨是非,屈打成招
?
冤案发生的根本原因:
冤案之因:
反抗精神
①命运悲剧 底层人必然的苦难,抗争必然的失败
②性格悲剧 软弱者必受欺凌,善良者必被利用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 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 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 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 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 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冤 委屈
怀疑 质问 不满
《滚绣球》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戏剧里有两种语言: 一是舞台说明,包括人物、时间、地点、布 景的说明,动作、表情、声调的说明,幕起、 幕落的说明。 二是人物语言,戏剧上称为台词,包括对白、 独白、旁白等。
〔正旦云〕婆婆,那张驴儿把毒药放在羊肚儿汤里,实指望 药死了你,要霸占我为妻。不想婆婆让与他老子吃,倒把他 老子药死了。我怕连累婆婆,屈招了药死公公,今日赴法场 典刑。婆婆,此后遇着冬时年节,月一十五,有瀽不 了的浆水饭,瀽半碗儿与我吃;烧不了的纸钱,与窦 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
点拨:
关汉卿驾驭语言的能力是惊人的,他可以根据生活本身 所提供的语言来反映现实,充分为剧情和人物性格服务。窦 娥对婆婆的一段说白,出自这个封建社会小媳妇的口里是那 样的贴切,表现得是那么自然、生动。
悲哀痛
这都是我做窦娥的没时没运,不明不暗,负屈衔冤。 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免着我尸骸现; 要什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
怨恨
思考窦娥临刑时发出的三桩誓愿,说明她所希望的是什么?表现了她什么性格?
典故: 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誓愿实质: 希望刑场上人了解她 的冤屈
不屈服的性格
宾白:剧中人物的说白
剧 角结 本 色构 构 分形
白,即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宾白在后世的戏曲中也叫道白或说 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 之妙”,正说明这一点。
成
类
科 式
科介:关于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的舞台指示
科介也称科范、科、介,指唱、白以外的动作,元杂剧中指示人物
动作和表情的术语。包括动作、表情或其他方面的舞台提示。
“住、住、住,休打我婆婆。情愿我招了罢” “防他老母遭刑宪”
窦娥的美好特质
“前街里去心怀恨,……怕则怕前街里被我婆婆见” 善良、隐忍、责任心和牺牲精神
“爹爹,俺婆婆年纪高大,无人侍养,你可收恤家中,
替你孩儿尽养生送死之礼,我便九泉之下,可也瞑目”
窦娥的孝顺不是顺从!
“你道他匆匆喜,我替你倒细细愁” “婆婆也,怕没的贞心儿自守,到今日招着个村老子,领 着个半死囚”
③社会悲剧
“官吏每【们】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封建家长专制和买卖婚姻制度 高利贷盘剥之祸 无赖横行 官吏昏庸
冤案根本之因:
元蒙统治下的 社会现实
极端黑暗 极端残酷 极端混乱
封建社会的黑暗腐朽 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 流氓恶棍的横行霸道
多少“桃杌”欺百姓! 多少“窦娥”心含冤!
黑暗里的点点萤火: 百姓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
为什么要把窦娥的身份设定为寡妇?
一部苦情戏,如何最大程度地激发观众对角色的同情?
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鲁迅
关汉卿赋予了窦娥传统社会的一切美好品质,再剥 夺了她一个弱女子在当时所能获得的一切帮助(同 时也是观众所能想到的所有方法)。
通过文本的内容找到描写窦娥语言的语句, 体现窦娥怎样的性格特点?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教材中的考点:戏剧语言的特点
4.窦娥冤
元 关汉卿
我们必须明确一个问题:高考一般情况下是不会以 “戏剧”为文本来考查,为什么呢? 因为戏剧要交代一个完整的情节篇幅比较长,不适合 高考。
二、我们为什么在教材中设置“戏剧”文本的学习? 1、戏剧是四大文学样式之一,它是运用文学、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要素,来塑造人物形象, 反映社会生活的综合艺术。我们读到的剧本是戏剧的文学部分,是一剧之“本”。戏剧文学具有 其它文学体裁所具有的共同特点,所以有助于我们对相同点的认知,比如:人物形象,小说、散 文或者传记中都有人物形象,它们只是形式不同,表现的效果是一致的。《孔乙己》中孔乙己人 物形象,“窃书不算偷”是人物语言描写,写出孔乙己的迂腐和好面子;《窦娥冤》中【滚绣球】 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是用唱的方式表达窦娥极其愤怒的控诉,体现其不公社 会事实的控诉。 2.“戏剧”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有其存在的意义,语文本身就是增加学生素养的学科,对戏剧的感知 有助于对这种文体的认知,我们不看电视剧和电影吗?这就是剧本。只是我们说的戏剧是指舞台 剧,异曲同工。
《窦娥冤》剧情简介
一位穷书生窦天章为还蔡婆婆借他的银子,不得 已将女儿窦娥抵给蔡婆婆做童养媳,没过几年窦娥 的夫君早死。适逢蔡婆婆索要赛卢医还钱,却险些 被赛卢医害死。幸得张驴儿父子相救。张氏父子以 此强迫要娶婆媳俩。张驴儿见窦娥不肯嫁他,就将 毒药下在羊肚汤中要毒死蔡婆婆,结果却误毒死了 其父。
在戏剧冲突的程度上,由急转缓,由怯转伤,抒情气氛加 浓,窦娥的性格更加完美。可见窦娥对婆婆的孝顺,但像这 样一个完美的善良的妇女,竟然惨遭如此的冤屈,被诬陷为 杀人凶手,足见当时的统治是何等的腐败,社会是何等的黑 暗。这不仅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还为悲剧的产生蓄足了势 ,起到了深刻批判封建社会的作用。
这三桩誓愿的现实中是否能实现?作者这样写用意何在?
• 在现实生活中,这三桩誓愿都不可能实现。 • 这说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除了乞求天地鬼神
申诉冤屈以外,没有别的办法,作者采用这种浪 漫主义的表现手法,一是表明社会的腐败黑暗, 二是刻画窦娥强烈的反抗精神,三是表达人民要 惩治邪恶的愿望。 • 作品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设计超现实的 情节,使悲剧气氛更浓烈,显示出正义的强大力 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广大人民伸 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
高潮 结局
第三折:窦娥蒙冤,哭别蔡婆罚下三誓, 昭示清白
第四折:窦父做官,窦娥托梦重查此案, 终还清白
《窦娥冤》全剧共四折,开头有一个楔子,由蔡婆婆独白 开始。四折的内容分别构成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课文节选的是楔子和前三折。
请大家阅读课下注释①,了解前四折内容。
再读课文,以窦娥为主语,总结每一部分内容。
作品简介
关汉卿一生创作的杂剧有六十多种,数量超过了 英国的“戏剧之父”莎士比亚,被称为“中国的莎 士比亚”。
代表作主要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 《单刀会》等。
窦娥冤 作品地位
• 元曲四大悲剧之首 • 中国十大悲剧之一 • 中国古典戏曲的典范
——
也即 。列
于 世 界 大 悲 剧 中 , 亦 无 王愧 国色 维
呼告
修 对比 辞 对偶 手 反问 法 反复
借代
效果:
不仅抒发了窦娥满怀冤屈的极端怨愤之情, 强化了戏剧冲突,使窦娥的反抗精神更强 烈有势、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而且句式 整齐,节奏鲜明,具有强烈的表达效果。
可怜我孤身只影无亲眷,则落的吞声忍气空嗟怨。 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念窦娥身首不完全,念窦娥从前已往干家缘。 婆婆也,你只看窦娥少爷无娘面。
典故: 六月飞雪
誓愿实质: 她希望自己的冤屈会 在上天得到反应
坚强不屈、宁折不弯的性格
不
屈
典故:
的
东海孝妇
窦
誓愿实质:
娥
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伸 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 邪恶。
勇于反抗的坚强性格
这三桩誓愿的顺序可以颠倒吗?为什么?
不能颠倒。 这三桩誓愿,从时间的延续上,一桩比一桩 更久长;从空间范围上,一桩比一桩更扩大。 三桩誓愿依次递进的过程,也是窦娥反抗精 神依次上升的过程,是她斗争的矛头更加明 确的过程。
①被抵作童养媳。 ②拒绝改嫁。
窦娥 ③蒙冤入狱。
④含冤被斩。解赴刑场,指斥天地; 诀别婆婆;三大誓愿,昭示清白。
第三折 第一层是[端正好]——[滚绣球]押赴刑场 第二层是 [倘秀才] ——[鲍老儿]婆媳诀别 第三层是 [耍孩儿] ——[煞尾]三桩誓愿
《端正好》《滚绣球》两支曲词,结合课下注释理解内容,同学 间互相讨论,分析曲词表达了窦娥怎样的心情,从中我们看到 了窦娥怎样的性格特征。
埋怨 指责
剥夺窦娥的一切帮助
面对恶人诬陷, 一位封建社会的底层女子可以寻求谁的帮助?
【三从者,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窦娥:三岁亡母、七岁失父、 十八岁丧夫、婚后无子
蔡婆婆: 胆小软弱 没有社交圈
失去了“亲”的帮助 没有“友”的帮助
楚州太守桃杌
桃杌暗指梼杌(táo wù),别名傲狠, 中国神话中上古时期的四凶之一。梼杌是生 傲狠明德,以乱天常活,在天偏下远之西民方谓,之人梼头杌虎。腿獠牙。
——《左传·文公十八年》
桃杌,古代恶人。
——《关汉卿戏曲集导读》
“我做官人胜别人,告状来的要金银。”
贪官
失去了“官”的帮助
昏官
失去了亲、友、官的帮助 关汉卿:还不够!! 窦娥最后的精神寄托:
失去了“天”的帮助 天地神灵
第一折:窦娥悲叹命运坎坷: “满腹闲愁,数年禁受,天知否?”
第二折:窦娥拷打后大喊: “天哪,怎么的覆盆不照太阳晖”
《窦娥冤》语言特色
“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王国维
关汉卿
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在北京市) 人,元杂剧的代表人物。他与郑光祖、白朴、 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一生 “不屑仕进”,生活在底层人民中间。他精 通音律,会吟诗,会吹箫、弹琴、歌唱、舞 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不仅写作剧 本,有时还登台演唱。关汉卿被称为“中国 的莎士比亚”。
①长相秀美 “生得可喜,长得可爱”
窦娥的美好特质
②守贞、刚烈 “我一马难将两鞍鞴……却教我改嫁别人,其实做不得”
“我又不曾药死你老子,情愿和你见官去来”
“恰消停,才苏醒,又昏迷。捱千般打拷,万种凌逼,一杖下, 一道血,一层皮”“委的不是小妇人下毒药来”
博得男性观众(尤其士人阶层)的好感
③孝顺
赚得女性观众的眼泪
《端正好》表现了窦娥满腹冤屈与怨恨。 《滚绣球》既表达了对天地不公的强烈不满, 从中看到主人公刚烈和强烈的反抗精神。
学生分角色朗读下面的内容,通过人物对白,体会戏剧 语言的动作花和个性化。
〔卜儿哭上科,云〕天那,兀的不是我媳妇儿! 〔刽子云〕婆子靠后。 〔正旦云〕既是俺婆婆来了,叫他来,待我嘱咐他几句话咱。 〔刽子云〕那婆子,近前来,你媳妇要嘱咐你话哩。 〔卜儿云〕孩儿,痛杀我也。上。〔唱〕
主题: 通过写窦娥被押赴刑场杀害的悲惨情 景,揭露了元代吏治的腐败、残酷,反映 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歌颂了窦娥的善良心 灵和反抗精神。
考点精讲
戏剧语言特色
元 杂 剧
结 构 形 式
杂剧的结构形式通常是一本四折(个别的有五折、六 折或多本连演),之外可以加楔子。
u “折”相当于现在的“幕”,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全剧矛 盾冲突 的自然段落,四折即是开端、发展、高潮、结尾四个 阶段。
第三折:窦娥压解法场:“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 贤愚枉做天!”
概括第三折的三个场面
体会窦娥的复杂情绪 (结合原文分析)
押赴刑场
指斥天地 鸣冤叫屈
婆媳诀别
后街相见 诉说冤情
临刑发誓
怨气冲天 冤情昭然
【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 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u 为了交代情节或贯穿线索,往往在全剧之首或折与折之间,加 上一小段独立的戏,称为“楔子”。【开场楔子】【过场楔子】
u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
元 杂 剧
唱 白
曲词:剧中人物的唱词
唱是杂剧的主要部分。主唱元杂剧一般是一人主唱或男、女主角唱。 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 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
张驴儿反咬一口诬告窦娥毒死了其父,太守桃 杌最后做成冤案将窦娥处斩,窦娥临终发下三桩 誓愿。窦天章最后科场中第荣任高官,回到楚州 睡觉时窦娥托梦与他,诉说自己的冤情。最终窦 天章为窦娥平反昭雪。
《窦娥冤》
序幕
楔子: 窦父赶考,蔡婆收媳
第一折:蔡婆讨账,卢医害命张家逼婚,
开端 窦娥争理
第二折:蔡婆患病,窦娥进汤驴儿下毒,
思考:如果窦娥不怕连累婆婆,拒不认罪,冤案还会不会发生?
会。如果窦娥不怕连累婆婆,婆婆也会被屈打成招,到那时,杀头 的虽不是窦娥,却会是其婆婆,仍旧是一件大冤案。
冤案发生的表面原因:
昏官桃杌不辨是非,屈打成招
?
冤案发生的根本原因:
冤案之因:
反抗精神
①命运悲剧 底层人必然的苦难,抗争必然的失败
②性格悲剧 软弱者必受欺凌,善良者必被利用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 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 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 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 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 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冤 委屈
怀疑 质问 不满
《滚绣球》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戏剧里有两种语言: 一是舞台说明,包括人物、时间、地点、布 景的说明,动作、表情、声调的说明,幕起、 幕落的说明。 二是人物语言,戏剧上称为台词,包括对白、 独白、旁白等。
〔正旦云〕婆婆,那张驴儿把毒药放在羊肚儿汤里,实指望 药死了你,要霸占我为妻。不想婆婆让与他老子吃,倒把他 老子药死了。我怕连累婆婆,屈招了药死公公,今日赴法场 典刑。婆婆,此后遇着冬时年节,月一十五,有瀽不 了的浆水饭,瀽半碗儿与我吃;烧不了的纸钱,与窦 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
点拨:
关汉卿驾驭语言的能力是惊人的,他可以根据生活本身 所提供的语言来反映现实,充分为剧情和人物性格服务。窦 娥对婆婆的一段说白,出自这个封建社会小媳妇的口里是那 样的贴切,表现得是那么自然、生动。
悲哀痛
这都是我做窦娥的没时没运,不明不暗,负屈衔冤。 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免着我尸骸现; 要什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
怨恨
思考窦娥临刑时发出的三桩誓愿,说明她所希望的是什么?表现了她什么性格?
典故: 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誓愿实质: 希望刑场上人了解她 的冤屈
不屈服的性格
宾白:剧中人物的说白
剧 角结 本 色构 构 分形
白,即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宾白在后世的戏曲中也叫道白或说 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 之妙”,正说明这一点。
成
类
科 式
科介:关于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的舞台指示
科介也称科范、科、介,指唱、白以外的动作,元杂剧中指示人物
动作和表情的术语。包括动作、表情或其他方面的舞台提示。
“住、住、住,休打我婆婆。情愿我招了罢” “防他老母遭刑宪”
窦娥的美好特质
“前街里去心怀恨,……怕则怕前街里被我婆婆见” 善良、隐忍、责任心和牺牲精神
“爹爹,俺婆婆年纪高大,无人侍养,你可收恤家中,
替你孩儿尽养生送死之礼,我便九泉之下,可也瞑目”
窦娥的孝顺不是顺从!
“你道他匆匆喜,我替你倒细细愁” “婆婆也,怕没的贞心儿自守,到今日招着个村老子,领 着个半死囚”
③社会悲剧
“官吏每【们】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封建家长专制和买卖婚姻制度 高利贷盘剥之祸 无赖横行 官吏昏庸
冤案根本之因:
元蒙统治下的 社会现实
极端黑暗 极端残酷 极端混乱
封建社会的黑暗腐朽 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 流氓恶棍的横行霸道
多少“桃杌”欺百姓! 多少“窦娥”心含冤!
黑暗里的点点萤火: 百姓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
为什么要把窦娥的身份设定为寡妇?
一部苦情戏,如何最大程度地激发观众对角色的同情?
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鲁迅
关汉卿赋予了窦娥传统社会的一切美好品质,再剥 夺了她一个弱女子在当时所能获得的一切帮助(同 时也是观众所能想到的所有方法)。
通过文本的内容找到描写窦娥语言的语句, 体现窦娥怎样的性格特点?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教材中的考点:戏剧语言的特点
4.窦娥冤
元 关汉卿
我们必须明确一个问题:高考一般情况下是不会以 “戏剧”为文本来考查,为什么呢? 因为戏剧要交代一个完整的情节篇幅比较长,不适合 高考。
二、我们为什么在教材中设置“戏剧”文本的学习? 1、戏剧是四大文学样式之一,它是运用文学、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要素,来塑造人物形象, 反映社会生活的综合艺术。我们读到的剧本是戏剧的文学部分,是一剧之“本”。戏剧文学具有 其它文学体裁所具有的共同特点,所以有助于我们对相同点的认知,比如:人物形象,小说、散 文或者传记中都有人物形象,它们只是形式不同,表现的效果是一致的。《孔乙己》中孔乙己人 物形象,“窃书不算偷”是人物语言描写,写出孔乙己的迂腐和好面子;《窦娥冤》中【滚绣球】 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是用唱的方式表达窦娥极其愤怒的控诉,体现其不公社 会事实的控诉。 2.“戏剧”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有其存在的意义,语文本身就是增加学生素养的学科,对戏剧的感知 有助于对这种文体的认知,我们不看电视剧和电影吗?这就是剧本。只是我们说的戏剧是指舞台 剧,异曲同工。
《窦娥冤》剧情简介
一位穷书生窦天章为还蔡婆婆借他的银子,不得 已将女儿窦娥抵给蔡婆婆做童养媳,没过几年窦娥 的夫君早死。适逢蔡婆婆索要赛卢医还钱,却险些 被赛卢医害死。幸得张驴儿父子相救。张氏父子以 此强迫要娶婆媳俩。张驴儿见窦娥不肯嫁他,就将 毒药下在羊肚汤中要毒死蔡婆婆,结果却误毒死了 其父。
在戏剧冲突的程度上,由急转缓,由怯转伤,抒情气氛加 浓,窦娥的性格更加完美。可见窦娥对婆婆的孝顺,但像这 样一个完美的善良的妇女,竟然惨遭如此的冤屈,被诬陷为 杀人凶手,足见当时的统治是何等的腐败,社会是何等的黑 暗。这不仅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还为悲剧的产生蓄足了势 ,起到了深刻批判封建社会的作用。
这三桩誓愿的现实中是否能实现?作者这样写用意何在?
• 在现实生活中,这三桩誓愿都不可能实现。 • 这说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除了乞求天地鬼神
申诉冤屈以外,没有别的办法,作者采用这种浪 漫主义的表现手法,一是表明社会的腐败黑暗, 二是刻画窦娥强烈的反抗精神,三是表达人民要 惩治邪恶的愿望。 • 作品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设计超现实的 情节,使悲剧气氛更浓烈,显示出正义的强大力 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广大人民伸 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