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3.10游褒禅山记作业与测评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游褒禅山记
文言基础知识限时:15分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而卒.葬之卒:最终
B.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穷:尽,达到尽头
C.则或咎.其欲出者咎:责怪
D.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夷:平坦
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A.卒:死。

2.下列各句中,“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
A.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B.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D.则或咎其.欲出者
答案 C
解析C.语气助词,难道,表示反问语气。

A、B、D三项都是代词。

A.第三人称代词,它。

B.第一人称代词,自己。

D.指示代词,指代“欲出者”,译作“那”。

3.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古代常用籍贯或出生地称人以示尊敬,如北宋政治家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被称为“王临川”;还有用任职之地的地名来称人的,如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

B.庐冢,也叫“庐墓”,古时为了表示孝顺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服丧期间,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

C.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阴,山北水南为阳。

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中的“华山之阳”是指华山的北面。

D.浮图,也称浮屠或佛图,是梵语(古代印度语)音译,本意是佛或佛教徒。

“唐浮图
慧褒始舍于其址”中的“浮图”指和尚。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

C项中关于“阴”“阳”的表述有误。

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故“华山之阳”指华山的南面。

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是一篇游记,但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川风物之美的描写或者寄托某种情致怀抱,而重在借景生论,因事说理。

B.作者从“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道”,自然地得出治学必须“深思而慎取”的结论。

C.作者认为要到达拥有“奇伟、瑰怪、非常之观”的地方,需要志(坚定的意志、志向)、力(不断的艰苦努力)、物(一定的物质条件),而这三者中,“志”最重要。

D.作者赞美古人求思之深之广的治学精神,借以批评当时浅尝辄止的浮泛不实的学风。

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文章没有直接“批评当时浅尝辄止的浮泛不实的学风”。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3分)
译文:
(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4分)
译文:
(3)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3分)
译文:
答案(1)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块石碑倒在路旁,那上面的碑文已经模糊不清,只有从它残存的文字还可以辨认出“花山”的名称。

(2)古人对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的观察,往往有心得,(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深入而且广泛。

(3)地势平坦并且路程近的地方,到达的人就多;地势险峻并且路程远的地方,到达的人就少。

名句名篇默写限时:3分钟
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中,“,”一句照应“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2)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中,“,”一句照应“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3)《游褒禅山记》中,“有志与力,,,亦不能至也”则说明成功做好一件事,光有“志”与“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借助“物”才能实现。

答案(1)夫夷以近则游者众(2)险以远则至者少(3)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类文提优阅读限时:20分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19分)
游丹霞记
[清]袁枚
甲辰春暮,余至东粤,闻仁化有丹霞之胜,遂泊五马峰下,另买小舟,沿江往探。

山皆突起平地,有横皴,无直理,一层至千万层,箍围不断。

疑岭南近海多螺蚌,故峰形亦作螺纹耶?尤奇者,左窗相见,别矣,右窗又来;前舱相见,别矣,后舱又来。

山追客耶,客恋
山耶?舛午惝恍,不可思议。

行一日夜至丹霞但见绝壁无蹊径惟山胁裂一缝如斜锯开人侧身入良久得路。

攀铁索升,别一天地。

借松根作坡级,天然高下,绝不滑履;无级处则凿崖石而为之,细数得三百级。

到阑天门最隘,仅容一客,上横铁板为启闭,一夫持矛,鸟飞不上。

山上殿宇甚固甚宏阔,凿崖作沟,引水僧厨,甚巧。

有僧塔在悬崖下,崖张高幂吞覆之。

其前群岭环拱,如万国侯伯执玉帛来朝,间.有豪牛丑犀,犁靬幻人,鸱张蛮舞者。

余宿静观楼。

山千仞衔窗而.立,压人魂魄,梦亦觉重。

山腹陷进数丈,珠泉滴空,枕席间琮琤不断,池多文鱼在泳游。

余置笔砚坐片时,不知有世,不知有家,亦不知此是何所。

次日,循原路下,如理.旧书,愈觉味得。

立高处望自家来踪,从江口到此,蛇蟠蚓屈,纵横无穷,约百里而遥。

倘用郑康成虚空鸟道之说,拉直线行,则.五马峰至丹霞,片刻可到。

始知造物者故意顿挫作态,文章非曲不为工也。

第俯视太陡,不能无悸,乃.坐石磴而移足焉。

僧问丹霞较罗浮何如?余曰:罗浮散漫,得一佳处不偿劳,丹霞以.遒景胜矣。

又问:“无古碑何也?”曰:雁宕开自南宋,故无唐人题名;黄山开自前明,故无宋人题名;丹霞为国初所开,故并明碑无有。

大抵禹迹至今四千馀年,名山大川,尚有屯蒙未辟者,如黄河之源,元始探得,此其证也。

然即此以观,山尚如此,愈知圣人经义更无津涯.。

若因前贤偶施疏解,而遽欲矜矜然阑禁后人,不许再参一说者,陋.矣妄矣,殆不然矣。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陋.矣妄矣,殆不然矣陋:浅薄
B.愈知圣人经义更无津涯.涯:边际
C.循原路下,如理.旧书理:温习
D.间.有豪牛丑犀间:中间
答案 D
解析间:夹杂。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行一日夜/至丹霞/但见绝壁无蹊径/惟山胁裂一缝如斜锯开/人侧身入/良久得路
B.行一日夜/至丹霞但见绝壁/无蹊径惟山胁裂/一缝如斜锯开/人侧身入/良久得路
C.行一日/夜至丹霞/但见绝壁无蹊径/惟山胁裂一缝/如斜锯开人/侧身入良久/得路
D.行一日/夜至丹霞/但见绝壁/无蹊径惟山胁/裂一缝/如斜锯开/人侧身入/良久得路答案 A
解析首先根据关键词“但”“惟”等进行断句可排除B、D项,然后根据语意进行断句。

“行一日夜”至丹霞,这里应是走了一天一夜,由此可排除C项。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篇游记以时间为顺序,从去丹霞山路上写起。

开头描述水道萦回在群山之中的迷离景况,为写丹霞山的奇险作铺垫。

B.作者登上山顶后,夜宿静观楼,梦见高山千仞壁立,迫近窗户,像要倒下来压着自己,梦里感觉十分沉重。

C.作者写从原路下山时不敢直下,只得坐在石阶上一级一级挪下来,形象地写出了丹霞山的陡峭高峻。

D.文章写景联想丰富,生动形象;议论缘事明理,给人启迪。

叙议结合,让读者在欣赏美景之时又得理趣。

答案 B
解析第三段“山高千丈,紧挨着窗户,似乎压迫着人的魂魄”,是实景,并非梦中景。

10.把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无级处则凿崖石而为之,细数得三百级。

(5分)
译文:
(2)余置笔砚坐片时,不知有世,不知有家,亦不知此是何所。

(5分)
译文:
答案(1)没有树根做阶梯的地方就开凿岩石来做成阶梯,细数一下共有三百级阶梯。

(2)我放下笔静坐一会儿,不知不觉已忘记了外面的世界,忘记了有家,也忘记了自己身在哪里了。

解析(1)“则”解释为就,“为”解释为做,“得”解释为共有。

(2)“置”解释为放下,“不知”解释为忘记,“所”解释为地方。

参考译文
甲辰年的春末,我到达广东东部,听说仁化县有风景优美的丹霞山,于是(我)在五马峰下停船,另租一艘小船,顺江而下前往丹霞山探访。

山势从平地上突起,有横的褶皱,没有直的纹理,从一层皱纹到千万层,连续不断地围绕紧箍。

(我)猜想岭南离海近,多有螺蚌,所以说山峰的形状也好像都成了螺纹吗?特别让人惊奇的是,左面的窗户刚看见,刚离开,右面的窗户又来了;前面的船舷看见它,刚离开,后面的船舷又有了(它)。

山追着客人,还是客人留恋山呢?朦胧模糊,不能想象出来。

船行了一天一夜,到了丹霞山。

只见丹霞山到处是绝壁,没有可上山的路,只有山的一侧裂开了一条缝,就像被锯子斜斜地锯开一样。

人侧着身子进入,很久才能找到路。

拉着铁索向上攀登,见到另一番天地。

借助露出地面的松树根作梯级,就像天然形成的台阶一般,脚下绝不会打滑;没有树根做阶梯的地方就开凿岩石来做成阶梯,细数一下共有三百级阶梯。

到阑天门的山路最为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山路的尽处上面横放着一块铁板作为进出的门,若一人拿着长矛守卫,那么连一只鸟也飞不过去。

山上的楼台庙宇很坚固,又很宽敞,开凿山崖形成沟渠,把泉水引到寺庙的厨房,十分巧妙。

有佛塔建在悬崖的下面,悬崖像高高张开的布覆盖着它。

佛塔的前面群山环抱,就像是各国的诸侯拿着文书来朝见,(夹杂的群山)中间有像巨大的水牛或丑陋的犀牛的,有像牦牛或人影的,有像鹞鹰张开两翅或蛮人在舞蹈的。

晚上,我借宿在静观楼。

山高千丈,紧挨着窗户矗立,似乎压迫着人的魂魄,连梦中也觉得沉重。

山的中部凹陷进去好几丈,泉水如珠子般悬空滴落,躺在床上终夜听着泉水叮咚的声音连绵不断,山涧有很多身上有着美丽花纹的鱼儿在游动。

我放下笔静坐一会儿,不知不觉已忘记了外面的世界,忘记了有家,也忘记了自己身在哪里了。

第二天,我沿着原来的路下山,就像在温习功课,更加觉得很有滋味。

站在高处眺望自己上山的路,从江口到这里,山路就像龙蛇蚯蚓那样弯弯曲曲,纵横交错无穷无尽,大约有一百里那么远。

如果用郑康成虚空鸟道的说法,拉成直线行走,那么从五马峰到丹霞,一会
儿就可到达。

这时我才明白大自然是故意做出回转曲折的样子,正如文章,如果不曲折宛转就不是好文章。

但从高处俯视山下,丹霞山确实十分陡峭,人不能不感到害怕,于是我坐在石阶上一级一级地挪下山。

僧人问我,丹霞山与罗浮山比较怎么样呢?我说:罗浮山的风景分散,找到一处美景的快乐也抵不上付出的辛劳,丹霞山凭着美景的集中而胜出了。

僧人又问我:“丹霞山上没有古碑又怎么解释呢?”我说:雁荡山从南宋开始开发,所以没有唐代文人的题跋;黄山从明代开始开发,所以没有宋代文人的题跋;丹霞山是从我们这个朝代初期才开发的,所以并没有明代的碑刻。

从大禹到现在大概有四千多年了,名山大川,还有混沌而没有被开辟的,像黄河的源头,到元代才被探访到,这就是证明。

然而从这点来看,山尚且像这样,就更可以明白先贤圣人们的学说是无限广阔的。

如果因为前代的学者们偶然遗漏了一些解释,就因此想小心谨慎地禁锢后来的学者,不让他们再增加一点新的观点,这真是浅薄而荒谬啊,大概不应该这样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