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长刺节论原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帝内经·长刺节论原文
长刺节论题解
长,即广的意思;刺,针刺;节,法度。
本篇广泛地论述各种疾病的针刺法度,所以篇名为长刺节论。
篇中讨论了头痛、寒热、痈肿、疝、积、痹、狂、麻等病的针刺部位和针刺方法。
原文
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在第三卷。
①②
刺家不诊,听病者言,在头头疾痛,为藏针之,刺至骨病已,上无伤骨肉及皮,皮者道也。
③④⑤⑥阴刺,入一傍四处。
治寒热深专者,刺大藏,迫藏刺背,背俞也,刺之迫藏,藏会,腹中寒热去而止,与刺之要,发针而浅出血。
治腐肿者刺腐上,视痈小大深浅刺,刺大者多血,小者深⑦之,必端内针为故止。
病在少腹有积,刺皮骨盾以下,至少腹而止,刺侠脊两傍四椎间,刺两髂?季胁肋间,导腹中气热下已。
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得之寒,刺少腹两股间,刺腰髁骨间,刺而多之,尽炅病已。
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刺筋上为故,刺分肉间,不可中骨也,病起筋炅病已止。
病在肌肤,肌肤尽痛,名曰肌痹,伤于寒湿,刺大分小分,多发针而深之,以热为故,无伤筋骨,伤筋骨,痈发若变,诸分尽热病已止。
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深者刺无伤脉肉为故,其道大分小分,骨热病已止。
病在诸阳脉,且
寒且热,诸分且寒且热,名曰狂,刺之虚脉,视分尽热病已止。
病初发岁一发,不治月一发,不治月四五发,名曰癫病,刺诸分诸脉,其无寒者以针调之,病已(原脱,据《甲乙》卷十一第二校语补)止。
病风且寒且热,炅汗出,一日数过,先刺诸分理络脉;汗出且寒且热,三日一刺,百日而已。
病大风,骨节重,须眉堕,名曰大风,刺肌肉为故,汗出百日,刺骨髓,汗出百日,凡二百日,须眉生而止针。
注释
①藏:新校正云: 按全元起本云: 为针之,无藏字。
②道;道路。
皮肤为针刺出入的道路。
③阴刺:新校正云: 此阴刺疑是阳刺也。
④专:通传。
⑤大藏:马莳注: 五藏为大脏,而刺五俞即所以刺大脏也。
⑥藏会:背部俞穴,是脏气聚会之处。
⑦皮骨盾: 《太素》作腹齐,杨上善注: 故小肠有积,刺于齐腹,下至少腹。
是腹齐当乙作齐腹。
高明的针灸医生,在诊断疾病时,听病人诉说病在头部,头痛得非常厉害,于是便进行针刺,当针刺到骨时,头痛就停止了,而且并没有伤损骨肉皮肤,皮肤是针刺出入的道路。
阳刺的方法是中间直刺一针,然后在其上下、左右四傍各刺一针,用这种针刺方法治疗寒热病变。
如果寒热邪气向里深入传变,就当针刺五脏,邪气内传接近五脏时,就当针刺背部五脏的俞穴,邪近五脏针刺脏俞穴的理由,因
为这些地方是脏气会聚之处。
待腹中寒热邪气清除后再停针。
大凡针刺的要点,是出针时,针孔少少的出点血为好。
治疗痈肿病,直接在痈肿上进行针刺,根据痈肿的深浅大小而刺,针刺大的痈肿,让它出血稍多一点,小的痈肿,当针刺深一点,但都以正直而刺为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