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C测试能力构成及其差异的社会语言学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SC测试能力构成及其差异的社会语言学分析
李海英
【摘要】PSC测试员的测试能力是由语言感知能力和测试技巧构成的,前者是核心能力,包括捕捉、判别、指误、校正、说明和自我监控6个方面,后者是辅助能力。

从社会语言角度看,PSC测试能力的形成及差异与测试员的社会特征密切相关,主要包括年龄和测龄,专业和职业,同时与测试员的语言观及审美取向有关。

%The testing capabilities of PSC that testers should pose are compose of abilities of language perception and testing techniques. And the former is core competence including capture, identification, correction of mistakes, description, and self-monitoring; the later is complementary competence. Form perspective of sociolinguistics, the formation and differences of Testing Capabilities of PSC are closely related to social features on testers, which can mainly be summarized as age and testing times, major and professional;In addition ,the aes- thetic tendencies of testers is involved as well.
【期刊名称】《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2(013)001
【总页数】5页(P26-30)
【关键词】PSC;测试员;语言感知能力;社会语言学
【作者】李海英
【作者单位】鲁东大学文学院,烟台26402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02
测试员之间的信度差异、测试能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如何尽量减少这种差异对PSC① 本文中“PSC”指代“普通话水平测试”。

信度和效度的影响,需要对测
试能力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PSC主观性的测试形态,普通话口语水平本身的
模糊性与测试标准精确化之间的矛盾等因素,使测试的结果除了被试的表现外,直接受测试员测试能力的影响和控制。

从信息论和交际理论的角度来看,被试所发送的普通话信息能否被真实有效地感知、评价,取决于测试员的测试能力。

一个测试员的测试能力是以好的专业素质和技能素质为基础的。

测试员履行测试任务所凭借的是“语言感知能力”和“测试技巧”。

从测试能力角度而言,前者是各项专业素质的集中和综合,是核心能力;后者是技能素质的体现,是辅助能力。

(一)语言感知能力的构成
语言感知能力就是PSC测试员所具有的对普通话及其中介语进行敏锐感知、听辨
和评价的能力。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考察,语言感知能力是测试员各种社会特征的综合反映。

测试员与被试一样,在性别、年龄、学历、方言背景等方面各不相同,作为施测一方,还有“测龄”和职业性质差异的影响。

每一种社会特征都是语言感知能力形成的外因之一,并通过测试员的测试实践发生作用。

王培光认为,语言感知能力主要包括“说明修订理由的能力”和“语感”两部分,[1]这是基于以书面语为研究对象,以“修订”为阐述核心得出的结论。

PSC以被试的普通话口语为测试对象,所以情况又有所不同,主要包括捕捉、判别、指误、校正、说明和自我监控六种能力。

1.捕捉语音、词汇和语法特征的能力。

是指在接受被试发来的信息的第一时间对
其语言面貌进行梳理的能力,是语言感知的第一步。

PSC“在‘朗读’‘说话’两个测试项评分时,主试人(测试员)大约以每秒钟4个音节左右的速度进行快速听辨。

在测试‘单音节字词’和‘双音节词语’两项时稍慢,也要约在1秒钟左右听辨
一个音节。

”[2]尤其是被试错误率较高,语音缺陷或语音错误密集,更要求测试员具有迅速捕捉语音特征的能力。

2.判别言语的能力。

是指捕捉到被试的语言特征的同时,对各种特征的正误作出判断的能力。

即在测试过程中,测试员必须听记兼顾,并在捕捉特征的同时要快速地判别该特征的正误。

水平较好的被试,错误特征数量少,出现的间隔长,合格的测试员都能及时判别,而水平偏下的被试频繁偏离标准音,只有全面掌握了语音理论和具有丰富测试经验的测试员才能作出准确判断。

3.指出言语不当之处的能力。

是指对被试的语音、词汇和语法错误进行粗略归类的能力。

包括“方言辩正”和“知识辨正”两个方面。

当一个特征反复出现,测试员可在测试表上对该特征加以简单描写,如“z-”表示“z、c、s”发成了“齿间音”,“上拖”表示上声的调形错误等,这是方音问题;“异读”表示异读词错误多,这是语言文字知识辨正。

能够明确指出不当之处,是进行定量分析的基础,也是语言感知能力的较高阶段。

4.校正言语缺误的能力。

是指对被试的语音、词汇和语法错误以及语音缺陷进行纠错、辅助改正的能力。

这种能力是言语交际中言语感知过程的延伸,是优秀测试员所具备的教学和培训素质的一个方面。

从言语缺误的角度看是矫正功能,反向考察则是对正确言语形式判断能力的反映。

普通话教学、PSC培训与PSC测试的关
系十分密切,测试员在教学和培训过程中能够接触、熟悉被试可能出现的各种言语错误和缺陷,以利在测试过程中准确感知。

5.说明言语校正理由的能力。

是指对被试的言语缺误所做的校正、修订进行解释的能力。

普通话较好的人都具有某种程度校正言语缺误、说明校正理由的能力。


这种能力有“以日常语言说明”和“以专业术语说明”之别。

只有高水平测试员,才能用专业术语对偏误发生的原因和校正的理由进行充分、系统的阐释。

如被试的舌尖音“z、c、s”出错,普通话好的人和一般的测试员可以立刻把“发音不准”
等听感意见传达给被试,好的测试员则会指出错误的原因是发音部位不正确,并运用语音学原理和术语作系统说明。

6.言语感知的自我监控能力。

是指测试员为保证测试的有效性,在测试过程中将“言语感知”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施行、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这种能力不仅表现在一次测试活动的整个过程,更表现在测试员所有的测试行为中。

在一次测试活动中的不同阶段,测试员言语感知的能力强弱有变化,如测试活动的后半段一般会比较弱,对这种变化,测试员应具有自我监控能力,通过各种方式加以调节;在测试员不同时期的测试活动中,因为主、客
观因素的影响,言语感知能力也存在变化和差异,同样需要测试员有自觉意识,进行实时监控,以利保证测试的信度和效度。

(二)测试技巧
测试技巧指PSC进行当中,测试员在测试操作、调动被试、调控现场氛围和进行
自我调节等方面的技能和方法,是PSC顺利进行的保证。

1.测试操作技巧
体现在整个测试流程具体操作的各个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技巧:(1)记录技巧,即把感知到的被试的正误语项用不同的符号记录到“普通话水平测试表”上,作为成绩量化的依据。

按测试要求被试在表述中不能“非法”停顿,这要求测试员要具备准确记录的技能。

(2)时控技巧,即测试员对测试时间的把握。

PSC的每一项内
容都有时间限制,测试员应根据经验及时注意(或提醒)被试是否超时;对于被试语速特快或特慢者应在开始时予以提示或扣分。

(3)核分技能,指如何把所做的记号合
成有效的分数,以备最后核出总成绩、确定等级。

一种是在一组被试全部测查结束
后逐个进行核分,优点是比较从容,弊端是被试的整体语音面貌在测试员记忆中已模糊不清,不利于“定性”和“定量”的结合;另一种是测试完毕即对被试进行分
项核分,这有利于反映被试的整体水平,但是会延滞测试周期。

最好是逐题随时核分,即时分数最能反映测试员的听感,也节省时间,但有一定难度。

(4)录音技能。

PSC测试要求“全程录音”,完整的录音包括被试姓名、考号、单位及全部测试
内容。

目前,很多测试中心和测试点都采用了专用录音软件,测试员要熟练掌握多媒体操作技能。

(5)测试项衔接技巧。

即引导被试有序、连贯地把五项(或四项)测试题目顺利完成的技能。

测试项的衔接紧密度要适中,既不能太长,又不能影响核分;对不同被试要求要一致,以免给在测被试造成心理压力。

2.现场调控技巧
测试员对测试现场的调控主要包括调动被试和调控现场氛围两方面:(1)调动被试。

被试从进场到退场要经过抽题、准备、提供证件及有关信息、应试等几个环节,同其他被试之间还有角色转换的关系,所以,如何调动和组织被试是调控测试现场的技能之一。

(2)调控现场氛围。

PSC是一个严肃的有组织的大型测试活动,在测试
现场,测试员既要营造一种庄重的氛围,又不能让被试过于紧张。

测试员应具备适时调控现场气氛的能力。

3.自我调节能力
通常情况下,测试员应保持客观公正、沉着理性的状态。

长时间的测试会导致测试员生理和心理疲劳,可能会产生焦躁心理,其言语、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可能会对被试有所影响。

所以,测试过程中,测试员要注意对自身心态和体态的调节。

据社会语言学的分支Ethnography of communication的理论,PSC实际上一种一对多的顺向口头交际,即被试作为发话人一方(信源)向测试员展示自己的普通话应用能力,测试员(信宿)作为受话人接受语音等普通话信息。

动态分析言语交际的过程大致为:言语编码——言语发话——言语传递——言语感知——言语解码。

发话人所发送的信息能够完整地被受话人接受是最理想的交际过程,但交际研究证明,任何交际过程都会产生噪音(noise)。

噪音的产生来自于上述交际过程的五个
环节,其中“受信者干扰”的来源有两个,一个是受信者的能力,一个是受信者的态度。

在PSC中,测试员为受信者,其能力表现为“测试能力”,态度表现为“测试观”和“语言审美取向”。

(一)不同测试员之间及测试员个体内部的差异
1.不同测试员之间的差异。

PSC规程规定:“每间测试室只能安排一个测试组进行测试,每个测试组配备测试员2-3人,每组日测量以不超过30人为宜。

”[3]对测试员人数的限制,主要是为了减少测试员语言感知能力的差异对被试成绩的影响。

优秀的测试员之间对同一个被试的测评结果相差不大,但一般主张采用一组测试员的平均成绩。

测试员内部组成的复杂是造成测试员语言感知能力差异的主要因素,而测试员社会特征的不同是复杂性的来源。

2.测试员个体内部差异。

这种差异是指测试员自身语言感知能力的高低变化,包括不同时期语言感知能力的差异和测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强弱差异。

一般来讲,刚参加测试的测试员语言感知能力相对较低,表现为“捕捉言语特征的能力”和“判别言语的能力”偏低,几乎没有“言语感知自我监控的能力”,因为这几个方面都是与实际测试经验相关。

而语言感知的“指出言语不当之处的能
力”“校正言语缺误的能力”“说明言语校正理由的能力”等几方面,在测试初期会因个人的专业素养差异而有所不同。

同一位测试员在同一次测试的不同阶段,也表现出语言感知能力的差异。

由于PSC脑力和体力同时消耗,连续测试,在测试的后半程容易产生“弱听现象”,
自我监控能力下降,语言感知能力会下滑。

在持续工作一段时间后,测试员的神经和心理慢慢松弛下来,使得听力或听力灵敏度暂时性下降,语言感知随之降低了准确度,经常性的表现是“定量”不严,“定性”了事。

此外,被试整体水平对测试
员也有导向影响。

(二)对同一被试的测试差异和对相似被试组群的测试差异
1.对同一被试的差异
在测试员与被试的单向交际中,测试员受各种自身因素的制约,对被试发送出的普通话信息接受和理解程度有所不同,因此,测查和评价的结果也就不同。

这种差异在不同测试员对同一个被试的测评中能够反映出来,在对相似被试的整体评价中也能反映出来。

对同一被试的测差几乎在对每个被试的测试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

彭云帆曾对49位国测员同时对两位一乙被试的测试评分进行分析,发现差异很大,并认为主要原因在于语感差异:“已经理论认识或未经理论认识的语音特征都可能由语感去感受到,对已经理论认识的部分能迅速唤出头脑中已有的理性认识,很快作出判断。

而对未经理论认清的部分,则只能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即所谓‘只能意会难以言传’。

”[4]彭云帆没有进一步分析形成测试员语感差异的原因。

我们认为,主要原因应为测试员的社会区别特征。

2.对相似被试组群的测试差异
我们先看一组数据:
表1中1-6号测试员分别为6个测试组(每个毕业班为一组)的主导测试员,同时在一个考试地点(同楼不同多媒体教室)进行测试。

被试为6个本科平行班的学生,在入学第一年由同一位教师同时开设了《普通话语音》课,进行了普通话语音系统知识的学习和PSC应试训练。

6个平行班的学生按高考分数均衡分布。

各组考试方式相同,测试题目相同。

所以,被试具有较大的共性,相对来讲具有可比性。

表2与表1中关于测试活动的时间、地点和被试分布情况基本一致,所不同的是表2每组分别由2名测试员组成,每个被试的成绩是由两名测试员的平均分数确定的(第2组除外)。

对比表1和表2,我们不难看出表1测试员之间的测试结果相差较大,平均分值
相差3.52分。

“优秀率”最高也相差20个百分点。

相对而言,表2的各组数
据一致性较强,各组被试的平均分都在89-90分之间,只有第2组略高。

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两组数据在来源上有一个重大区别,即第一组数据采用一名主导测试员的测试结果,测试员的差异决定测试结果差异较大;第二组采用两名测试员的
平均分作为定等级的依据,增强了测试信度。

这在表二的数据内部也有印证,如第2组平均分略高于其他组,与只有一名测试员实测不无关系。

以上数据进一步说明,采用多名测试员的平均测量分的方法是减少测试差异的主要途径。

上述数据受被试和客观环境影响较小,但我们不排除这些因素。

除此以外,各班测试的数据差异也和测试员的测试能力有关,主要体现在语言感知能力和测试技巧上。

测试员的语言感知能力和测试技能直接受到内外因素的影响。

内部因素可以大致理解为Chomsky所说的人与生俱有的“语言能力”,其本身就是有差别的,这种差别在各种语言活动中都有映现,语言测试活动中也不例外。

外部因素,按社会语言学所持有的观点,归于测试员不同社会特征的作用。

上表中我们列出的各项变量都有意义。

专业变量我们按中文和非中文分开,是根据现在的测试员队伍构成特点来分类的,我们认为这个因素是形成语言感知特点和方向的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其次是职务变量。

再次是测龄,这个变量对测试员测试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制约力最强。

(一)年龄与测龄
有的测试员年龄很大,但是测龄不长;有的相反。

各地各级测试员分布在各个年龄
段上,可以说凡是在年龄限制条件内的都有相当的比例。

年龄因素对PSC测试员
的制约和影响与被试有相同的一面,同时也有很大不同。

从目前测试员的情况看,年龄主要和测试能力中的“语言感知能力”有关,既与素
质弱项相关,也与能力优势相关。

前者,按年龄段划分测试员,相对年龄大和相对年龄小的测试员大部分都有某一方面的缺憾;后者,按“语言感知能力”的6个组成部分考察,不同年龄的测试员有优劣势之别。

一般情况下,年龄较小的测试员在“捕捉语言特征的能力”“判别言语的能力”和“指出言语不当之处的能力”方面有优势;年龄大的测试员比较而言,在“校正言语缺误的能力”“说明言语校正理由的能力”和“言语感知的自我监控能力”等方面明显占优。

这提示我们,不同年龄段的测试员应分别培训。

测龄是指测试员参与PSC实测的时间。

测龄与测试员的测试能力有一定联系,尤其针对测试员个体来说,一般测龄越长,其测试能力越强。

测试员测龄与PSC测试的关系可概括为:(1)测龄可以弥补专业缺憾;(2)测龄有助于提高言语感知能力;(3)测龄有助于掌握测试技巧(4)测龄有助于积累研究资料和数据。

(二)专业与职业
PSC的评分是“定量”和“定性”相结合。

定性更能体现测试员的主观性,所谓软硬评分的差异很大。

在定量和定性测试方法的运用上,软性评分和硬性评分的分寸把握上,不同专业和职业的测试员显示出规律性差异。

对于PSC来说,“专业人员”被赋予测试员的名分和资格,我们认为这种“专门的专业”应该是汉语言类、语言测试研究类,或者说至少是在“中文”这个大的范围内。

目前测试员的专业分布已空前复杂化,测试员的专业特征已经成为一个显著区别特征。

笔者对某省某期省级测试员培训班受训人员的专业统计发现:121人中,与PSC联系最为密切的中文专业的仅有11人,占该期测试员的9.1%。

我们认为这种现状只能作为权宜之计,随着测试手段的现代化和PSC机制的完善,测试员的需要压力减缓,可以考虑用再选拔的方式重新聘用优秀的测试员。

专业对测试员的影响主要经由两个途径:一是直接影响语言感知能力,二是通过形
成测试观和语言价值取向发生作用。

不同专业的测试员大抵会形成不同的测试观,有不同的语言价值取向,这些潜在的因素支配着PSC测试员的测试宽严尺度和注
意力倾向,最终影响其测试能力和效果。

从职业考察,所有PSC测试员都是兼职的,日常所从事职业的一些惯性思维方式
和作风,很容易带入其不定期的PSC活动中。

考察测试员职业对PSC影响的意义,不在于比较测试能力的高低(可比性不大),而在于探讨测试风格的差异。

根据观察和数据分析,职业影响主要表现为:教师与非教师测试员测试风格差异;广电系统
和播音、音乐艺术从业测试员与其他测试员的风格差异。

广电系统人员和从事培养播音人才工作的测试员,因职业关系,往往对被试的发音要求较高,尤其是广电系统中的播音员,其测试风格更倾向于重视被试语音的音色美,吐字归音和语言表达的流畅性。

(三)测试员的测试观和语言审美取向
测试观是指测试员对于PSC所持的态度和整体评价。

和被试相比,测试员对普通
话的社会评价是通过执行测试标准、进行测试活动反映出来的。

目前看来,测试员的测试观有两大倾向:一种认为虽然是主观测试,但是必须严格按标准执行,充分体现对普通话标准语地位的确认;一种倾向于把PSC测试大纲和标准作为参照,主要凭借自身对普通话的理解进行普通话口语判定。

持第一种测试观的测试员占有多数,“临界”状态的被试人数较多就是明证。

我们曾统计某高校一个学院441名
被试的成绩,91.5-91.9分的共有20名。

另一种观点的持有者也有一定的数量。

认为PSC的目的是促进普通话的推广,只要把三级六等通过测试确定下来就
达到了目的。

阿兰·戴维斯认为,“语言测试是对语言能力的一种测量:它涉及语
言和测量方式两个方面,并把两者结合起来定义语言能力。

然而,这三个要素都是不确定的。

”“对语言、测试方法以及语言能力试图做到描写精确,这是有必要和值得赞赏的。

但这也恰恰表明了这些领域又是多么地模糊不清。

”[5]所以,我
们认为PSC应是量化基础上的定性评估。

语言审美取向对测试员评判行为的影响主要来自对语音音色的相关印象。

如女性被试柔美、甜润的音色往往有助于掩盖语音缺陷,弥补口语表达的缺憾,在连续不规范的相似音色的听音过程里,测试员对于偶尔出现的音质优美的声音会产生一定的测试好感,从而放宽标准。

被试和测试员都具有多方面的社会特征,个体之间的特征也表现迥异,对PSC的影响极为复杂。

同时影响PSC的还有其他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和社会心理,如测试员的“方言隔离”现象,PSC在社会群落中的意味差异,语言塔布(禁忌)的测试负效应等,使得这种测试实践具备了普遍的社会语言学研究价值。

【相关文献】
[1]王培光.语感与语言能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2.
[2]宋欣桥.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的评分差异[J].语文建设,1998(9):12.
[3]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461.
[4]彭云帆.普通话水平测试评分差异中的语感作用[J].广西师院学报,2002(1):99.[5]〔美〕阿兰·戴维斯.语言测试原理[M].任福昌,吴平,任筱萌,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6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