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远航》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1
一、教材解读
课文《郑和远航》主要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远航的情况,并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我国古代出色的航海技术。

全文共有七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至五自然段为第一部分,主要写郑和率船队第一次航行的情况。

第六至七自然段为第二部分,主要写郑和从1405年到1433年曾七次远航,为促进我国和亚非国家的友好交往作出了贡献。

二、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理清课文的条理,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读懂课文,知道课文是从那几个方面写出郑和初次远航的规模之大,意义之远的。

初步知道详写、略写的作用。

4、通过创设情景组织教学,培养学生质疑解疑能力,在交流中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

5、凭借约言材料,感受郑和为促进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努力的情怀。

三、教学重难点
1、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郑和在航海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感受郑和在克服困难的过程所体现出来的胆略和智慧。

体会远航的意义。

有感情朗读课文。

2、练习抓住重点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懂得详写、略写的作用。

四、教学准备
教学用多媒体课件。

通过阅读或者上网,查找有关郑和七次下西洋的故事,准备交流。

五、总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
二、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学习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语,能联系上下文,或者利用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

2、能比较流利通顺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理清课文的条理。

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你知道有那些的航海家吗?
在世界上有许多的航海家中,他们在航海的过程中,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就,如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

而在中国的明朝也有一位的航海家,他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比哥伦布早了87年,比麦哲伦早了114年呢!他的名字说叫郑和。

板书课题:郑和远航
2、你对郑和知道多少?请你向大家介绍一下。

(生交流……)
3、教师简介郑和
二、初读课文。

(一)明确要求,认真读书:
自学生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流利,读通顺。

边读课文,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画出课文中出现的新词,联系上下文或者通过理解词语的意思。

写出你初读课文的收获,记下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进行个别的释疑解难。

)
(二)检查自学情况,组织交流:
1、出示生字词语,指名读,齐读
码头派遣仪器赠送范围珊瑚
拳头撕裂桅杆魁梧炫耀鬓发
扶老携幼惊叹不已严阵以待
镇定自若人山人海化险为夷
2、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正音。

二、再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课文哪几个小节,写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内容?
课文除了介绍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情形外,还写了写什么内容?
2、交流讨论,理清课文的条理。

(课文1—5自然段详细描述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情形。

6—7自然段简要介绍了郑和其他六次下西洋的情况以及郑和七次下西洋的意义。

)
3、朗读课文,重点朗读课文的第一部分。

三、课堂小结,完成作业。

1、今天我们初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2、你还有什么问题需要和大家一起讨论的吗?(学生质疑)
3、完成书面作业:
(1)描红,抄写生字
(2)联系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化险为夷――惊叹不已――
严阵以待――扶老携幼――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精读课文
二、教学目标:
1、熟读、有感情朗读课文,在次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的重点,练习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懂得详写、略写的作用。

2、通过学习感受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郑和远航》这篇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主要叙述了郑和首次远航的经过情形。

)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的第一部分:第一次远航
二、精读课文。

(一)学生自读课文
学生自由轻声朗读课文第一部分——郑和远航,根据“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个标题,把课文中写郑和第一次远航的一段分为三个部分。

用双//标出。

用自己的话归纳这段的内容。

(同桌的同学可以互相探讨交流。

)
(二)组织朗读,交流学习收获
1、讨论交流问题:根据“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个标题,把课文中写郑和第一次远航的一段分为三个部分。

2、指名朗读课文学习第1-3段——“扬帆起航”。

(1)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1405年7月11日;苏州府刘家河码头)
(2)为什么把“远航的大船”叫做“宝船”?
交流,反馈。

(①这些船大,的长150米,宽60米,可乘1000多人;②船上有指南针、航炸弹图等当时最先进的航海设备,这些都是能远航的条件;③船上载着瓷器、丝绸和茶叶。

)
(3)将近中午,郑和登船准备起航,自读第三自然段,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体会到什么?
(郑和十分自信,十分威武)
师:这是一个多么威武而自信的人,你该怎么通过读来体现?
3、朗读训练
4、过渡:宝船起航了,郑和在航行中和各国进行了哪些友好交往?在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这些都是我们关心的问题,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课文的第4、5自然段。

5、生自由朗读课文4、5自然段。

小组交流。

(1)课文那些地方描写了郑和和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抓住“郑和”“赠送礼品”、“友好亲切”等词语体会郑和以及随行个人员所体现的礼仪。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课文理解“各国君臣……热烈欢迎”、“老百姓……争相观看,交换特产”、“各国商人……作生意”等,充分体现各国人民友好态度。

(2)指导朗读,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课文的字里行间做表达的友好情感。

(3)找出表现海上风险浪恶的句子,认真读一读,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4)交流,朗读课文,抓住重点的句子进行朗读,体会海上风浪的险,海盗之猖獗,体会郑和指挥若定的那种胆略与智慧。

(5)指导朗读第五自然段,读出海上风浪的惊心动魂,读出郑和的镇定自若。

6、小结;同学们,课文读到这里,你对郑和又有了什么认识呢?
(学生各抒己见,进行交流。

)
三、朗读课文第6、7自然段。

1、生自由读这两个自然段。

谈谈读后,你知道些什么?你对郑和远航有什么新的认识?
2、交流:重点谈谈郑和远航的意义。

四、总结全文
1、朗读全文。

2、课文重点向我们讲述了什么?为什么略写其余六次的远航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你能用自己的话概括__的主要内容吗?
4、读完了课文,你还有什么问题需要提出来讨论的?先小组讨论,再全班反馈。

师:郑和是我国杰出的航海家。

他在众人的欢呼声中“扬帆起航”,途中和各国友人“友好交流”、一次又一次“战胜凶险”,真是令人回味无穷。

今天,我们再读到这激动人心的一幕幕,还能为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民的开拓、探索精神而感到自豪。

五、作业:
1、书面完成问题:
读了课文,你知道郑和是怎样一个人?
郑和远航的意义是什么?
2、课外延伸:利用网络或者图书资料,收集有关郑和远航的故事,和同学们交流。

附:板书设计
郑和远航
扬帆起航规模大信心足
首次远行友好交往增进友谊
战胜险情有胆有略镇定自若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2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懂得详写、略写的作用。

4.通过学习感受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

教学重点:
教育学生学习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

教学准备:
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都知道哥伦布在1492年发现了新大陆,可你们知道吗?我国早在明代就有一位著名的航海家,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比哥伦布早了八十多年!它的名字叫郑和。

2.揭示课题,质疑。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以这位航海英雄为主人公的。

补充板书:26
郑和远航
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
(郑和是什么样的人?郑和远航到底有多远?远航途中发生了哪些事情?
二、初读课文
1.同学们带着刚才的问题自读课文,试着从课文中找找答案。

(学生读书,教师巡视指导)
2.组织反馈交流,了解课文内容。

3.逐段指名朗读
(同学之间相互评议)
4自学生字,认读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1)学生自由组合,展开交流,教师巡视,参与学习。

(2)反馈学习体会。

5.练读词语。

(出示投影片)
指名读,小组读,抽读。

6.这篇课文运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词语,你读书时读懂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7.反馈理解词语的情况。

8.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朗读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课文也读得通顺、流利了,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和郑和一起经历一次远航。

三、作业
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自读课文
思考:如果把全文分成两段,可以怎么分?
1.反馈:说说这样分的理由。

第一段(15):写郑和第一次远航。

第二段(67)写郑和共有七次远航。

这样分段,可以看出全文的内容重点和写作特点。

2.默读第15自然段,根据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个标题把第一段分成三个层次。

3.组织反馈。

二、精读课文
1.自学第1-3自然段,思考:
(1)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
(2)为什么把远航的大船叫做保船?
①反馈,交流。

②指导朗读。

出示投影片:
将近中午,身材魁梧的郑和健步走上指挥船。

他双手抱拳向岸上的人群告别,接着高举起令旗,大声喊道:起航!
a.练读,体会应该读出什么语气。

b.角色表演。

2.自学第4、5自然段。

(1)分组讨论:
郑和在航行中和各国进行了哪些友好交往?他们在途中遇到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
(2)指导朗读。

①练读第4自然段,在读中体会文字中流露出来的友好之情。

②哪些词语表现了航行的凶险?找出来读一读。

③面对危难,郑和有什么表现?
④组织讨论,反馈。

三、略读第6、7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思考体会:
读了这两个自然段,你对郑和的形象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2.讨论:为什么略写其余六次远航?
3.郑和远航有什么重要意义?
4.组织学生反馈、交流。

四、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的主要内容
2.你能试着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吗?
3.分小组反馈,交流。

4.总结:我们和郑和一起经历了一次重大的远航,在众多欢呼声中扬帆起航,途中和各国友人友好交流,一次又一次战胜凶险,真是令人回味无穷啊!我
们还感受到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民的开拓、探索精神,作为炎黄子孙,我们为此而感到骄傲。

五、作业
1.完成习字册上的练习。

2.写一则200/500字的读后感,互相交流。

板书
扬帆起航
第一次远航
友好交流
26
郑和远航
(详写)
战胜凶险
其余六次远航
(略写)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郑和为促进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分层、概括能力。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情况,感受郑和为促进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郑重和远航》这篇课文,知道了郑和共有几次远航?(7次)而课文重点写了几次远航?(第一次)你们能不能想象一下,郑和第一次远航会是什么样的呢?
指名学生说说。

师:郑和第一次远航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二、默读第1—5自然段,按要求分层。

多媒体出示分层提示:根据“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个标题,把写郑和第一次远航的部分分为三层。

学生默读,分层。

组织交流。

师:下面就让我们与郑和一起“扬帆起航”。

三、学习“扬帆起航”部分。

1、自读1—3自然段,画出你认为重要的词句,把自己的读书体会、感受在书中注一注、写一写,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

2、交流、反馈。

①当时场面的壮观。

引导学生找出有关语句,进一步感悟并练习朗读;
②为什么叫“宝船”?投影宝船图,体会宝船的“雄伟壮观”,练习感情朗读。

③郑和威武雄健,充满自信。

师:这是一个多么威武而自信的人,你该怎么通过读来体现?
指导学生练习感情朗读。

师:宝船起航了,郑和在航行中和各国进行了哪些友好交往?
四、学习“友好交往”部分。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第四自然段。

画出体现各国人民友好态度的词语加以体会;概括郑和率领的船队与各国进行了哪些友好交往。

2、多媒体出示郑和第一次远航的路线图,简单介绍一下第一次远航所到的国家,具体感受远航的“远”。

3、交流自学情况。

边概括,边找出有关语句,抓住重点词体会船队与各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练习感情朗读,要求读出与各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4、选最感兴趣的一项内容表演。

分小组活动,选最感兴趣的一项内容,分角色,加上动作、对话来表演,表现出当时友好热情的场面。

小组表演、评议。

师:船队在航行中,与各国人民开展了友好交往,同时也充满了艰险。

郑和遇到了哪些危险,又是怎样克服的呢?
五、学习“战胜凶险”部分。

1、自学第5自然段,思考问题,找出有关语句练习感情朗读。

2、交流、反馈。

①郑和率领的船队遇到了哪些凶险?
师:这惊心动魄的场面,你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指导学生练习朗读有关语句。

②郑和是怎样战胜这些凶险的?
师:读着课文,想象着当时惊心动魄的场面,你难道不想赞一赞郑和吗?
六、作业:
收集、阅读有关郑和远航的资料。

板书:
26郑和远航
扬帆起航
拜见国王观看宝船
第一次友好交往
交换特产互赠礼物
战胜凶险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4
课时目标:
1、初步理解文中几个重要的生字新词,理清__脉络,读懂课文1—3小节内容。

2、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充分感受郑和第一次远航的壮观、宏大场面,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郑和准备扬帆启航时的宏大场面。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1405年,注定是不寻常的一年。

明朝皇帝派出的使者率领27800多人,两百多船只,把中国的文明礼仪和各种珍贵的礼物带给了世界。

世界因此知道了一个伟大的国家——中国。

这位让世界了解中国的使者就是——
2、这节课就让我们越过时空界限,认识这位了不起的航海英雄——郑和(生);了解这段振奋人心的历史——郑和远航(生)。

二、检查预习:
1、通过预习,你对郑和和郑和远航有了哪些了解呢?谁来说说?(指名说)
2、检查生字词
(1)出示:码头派遣瓷器抱拳赠送撕裂范围
(2)说说你还有哪一个词语读不准?指导读
(3)指导书写,重点指导“遣”、“范”、“撕”。

(4)区别组词:拳()遗()增()范()
券()遣()赠()泛()
(5)出示四字词,练读
雄伟壮观浩浩荡荡扶老携幼惊叹不已严阵以待化险为夷
请同学们联系课文内容选择其中的一两个词说一句话。

2、理清课文条理
(1)通过预习,知道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吗?
(2)课文重点写了郑和第几次远航?哪几小节写的?
(3)默读课文一到五小节,根据小标题:扬帆启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给第一大段分层。

(4)课文1到5小节重点描写了郑和远航的经过,那么剩下的两小节又分别写了什么呢?
三、学习新课
1、出示中心句: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航海事业的顶峰。

(指名读)
(一)、规模大
1、称之为顶峰,那是因为它是规模最大的,时间最长的,范围最广的。

郑和远航,究竟规模多大,时间多长,范围多广呢?就让我们来到1405年7月11日,来到苏州府刘家河码头先去看看当年“扬帆远航”的场面吧!(打开书本)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的1—3自然段,圈画出表示规模大的词句,读一读。

2、交流。

(指名说)
相机出示:两百多艘船只整齐地停靠在码头边。

相机出示:其中六十多艘大船,特别雄伟壮观,……先进的仪器。

(1)同学们,这就是书上提及的“宝船”,(出示图片)多么雄伟壮观啊!你知道为什么称它们为“宝船”吗?
大:这些宝船长约148米,宽60米。

我们的教室长约8米,宽约6米,有我们这样的18间教室连起来长,十间教室并排着宽,大不大?
高:宝船不仅大,还很(高)!有十几层楼房那么高。

同学们,我们的这栋大楼有三层,也就是说这些宝船的高度最少是我们这栋大楼的三倍多!
驾驶的人多:是啊,这些宝船需要两三百人驾驶,也说明了宝船的大。

乘坐的人多:可以乘做一千多人
设备先进:船上配备着航海罗盘等当时最先进的仪器
(2)像这样的宝船有多少艘?(62艘)一艘就这么大,六十二艘宝船,多庞大的船队啊!
(3)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船只随行!他们分工明确:(出示其他船只图片)有作战的战船,有负责装载粮食的粮船,有运输淡水的水船……总共二百多艘,组成了一支规模宏大的船队。

(看图)
(4)谁来读读这雄伟壮观的场面?(指名读)
(5)透过这些宝船,透过这支船队,大明朝的雄厚实力清晰可见。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感到十分——(骄傲)。

让我们骄傲地来介绍这只船队!(齐读第二节)
还从哪里看出远航规模宏大?
相机出示:船队像一条巨龙,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4、600多年前的中国就有如此规模宏大的船队,真是让人叹服啊!让我们再次骄傲地说——(出示中心句: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航海事业的顶峰。


5、带领这样规模宏大的船队出使西洋的就是郑和。

出示句子:将近中午,身材魁梧的郑和健步走上指挥船。

他双手抱拳向岸上的人群告别,接着高举令旗,大声喊道:“启航!”
(指名读)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谁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一下他的样子?(高大、神气、身材魁梧、威风凛凛)
u这么威风凛凛的郑和,谁能把他读出来!(指名读)
(二)时间长
(1)过渡:就这样,郑和率领着这支规模宏大的船队扬帆启航,开始了第一次远航。

(板书:规模之大)这样的远航共有几次?七次远航时间到底有多长呢?快速浏览__。

(2)指名交流。

(3)历时28年,多达7次,这么长时间,(板书:时间之长)这么多次远航,在整个世界航海史上是前无古人的!
(4)最后一次远航,(出示资料)。

(三)范围广
范围广又从哪里看出来呢?(板书:范围之广)看地图,这就是郑和所到之处,范围之广也是史无前例的。

(四)、升华感情
七次远航,郑和从意气风发的壮年变成了一个鬓发全白的老人。

虽然在最后一次远航的归途中,郑和病故他乡,退下了历史的舞台。

但是,他为航海事业所做的贡献功在千秋,永远不会被磨灭。

同学们,此时此刻让我们带着崇敬的心情一起来读第六自然段!
四、小结
28年间,郑和船队航行了10万多公里。

这在当时是无人能及的。

(出示资料学生自读)他开创了航海事业的先锋。

此时此刻,我们不得不再次骄傲地说:(出示中心句: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航海事业的顶峰。


板书
扬帆启航(1—3)
10、郑和远航第一次远航(详写)友好交往(4)
战胜凶险(5)
其余六次远航(略写)
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顶峰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5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齐读课题)
2、让我们跨越时空的界限,一起来认识明朝一位了不起的航海英雄。

他的名字叫——郑和。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段振奋人心的历史,它的名称叫——郑和远航。

二、感受人物形象(配乐)
1、今天,老师还为同学们带来了郑和35岁时第一次远航时的画面。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郑和的神情。

你想用哪个词语来形容他呢?(学生畅谈)出示:神采奕奕、胸有成竹、仪表堂堂、气宇不凡
师:同学们说了那么多,真了不起,老师也准备了一些,有的词语你们已经说到了,有的还没有说,来,一起来看看吧!
这就是一位率领着一支庞大舰队的航海家,这就是那位信心满怀的航海家。

(出示:第三小节)同学们,你能读出他的英雄气概吗?自己练一练
2、指名读
a、这么威风的郑和,谁来把它读出来。

b、郑和的身材真魁梧呀!谁能把郑和的号召传得更远一些吗?(这样的号召,我想不仅中国的人民能听到,连全世界的人民都能听到。

c、同学们,如果能加上一些动作就更好了,大家一起来。

三、感受航海之最
1、郑和远航是发生在600年前的事了,然而直到今天,它仍然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个奇迹,书上有一句话给郑和远航以高度的评价。

请看,(出示)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a、顶峰是什么意思,那为什么说郑和远航是达了当时航海事业的最高峰那是因为——引读。

2、质疑:究竟是多大的规模,多长的时间,多广的范围能称得上到达了“顶峰”呢?(出示问题)
请大家独立阅读全文,一边读一边思考这个问题,读完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①学生读文②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a、时间之长
①指名交流(1405~1433长达28年,七次,三十多个国家)
师:这么长时间的远航,在整个世界航海史上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出海七次,一共到了三十多个国家。

郑和最后一次远航,已经60多岁了,鬓发全白了,就在这次归途中,郑和以身殉职,病逝于古里,同学们,此时此刻,你们是否和老师一样的心情,沉痛而又敬重,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读读这一小节。

(出示第六小节)
b、范围之广:
郑和远航前后一共到过30多个国家,30多个国家该是一个多大的范围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郑和从苏州刘家河出发,首先到达占城,然后往南到达爪哇、苏门答腊,再往西到达古里,前3次到达古里就返回了。

后四次则横渡印度洋,到达了阿拉伯及非洲东海岸的木骨都束等国家。

)(配乐解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