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三省四市】2017届教研联合体一模文综历史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北三省四市2017届教研联合体一模文综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24.《尚书》等古代典籍中说天子享受“驾六”待遇,而《周札》等则认为天子坐车是“驾四”。

对此,史学界一直有争论。

2002年洛阳东周王城广场地下“六马驾一车”考古遗存被发现,天子“驾六”还是“驾四”的争议不证自明。

可见()
A.没有遗址辅证的古书必然有争议B.古代书籍与历史遗址有互证作用
C.考古遗址是历史认识的唯一来源D.《周礼》等书历史研究价值不大
25.唐代新科进士在“曲江宴饮”后,均集体来到慈恩寺(著名佛寺)大雁塔下,推举善书者将他们的姓名、籍贯和及第时间用墨笔题于壁上(如图6)。

由此可见“雁塔题名”()
A.是唐代科举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B.有利于营造进取向上的社会风气
C.表明“三教合一”潮流弥漫社会D.是魏晋以来书法艺术推动的结果
26.唐朝后期推行两税法: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资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这一政策()A.放松了国家对劳动力的人身控制B.导致了唐代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
C.税制更加繁复增加了农民的负担D.巩固了封建国家的土地所有制度
27.在敦煌艺术中,北魏时代的壁画充分反映了“流血”、“杀戒”等内容,蕴含着撼人心魄的超越时代的“悲壮之美”;唐代壁画则规模宏大、色彩绚丽、气魄雄浑。

这种变化说明()
A.敦煌艺术来自艺术家创造性劳动B.北魏时期社会动荡不安
C.艺术美是现实生活的艺术性再现D.唐代国泰民安富足强盛
28.1929年国民政府颁布《服制条例》,规定公务人员必须穿着中山装、旗袍等国服。

这说明()A.女性社会地位显著提升B.国家对社会风尚的控制
C.服饰具有民族符号意义D.西化的生活方式已普及
29.1935年6月,统益纱厂(华商兴办)将原有资本210万元减折90万元,改为120万元,又新招50万元优先股,用于引进国外新设备。

这反映了在当时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A.企业通过产权重组来提高生产效率B.中国的民族工业开始学习西方技术
C.外国资本的压制导致民族工业萎缩D.国民政府的政策推动新兴行业产生
30.中共中央和中央妇女运动委员会在1939年三八节时,决定出版《中国妇女》。

毛泽东为创刊号题词:“妇
图7
A.欧洲出现新的政治格局B.经济全球化将被迫中断
C.西欧经济形成二元对峙D.欧洲一体化的严重挫折
二、非选择题
40.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5分)
材料
1865年,江南造船厂的前身——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创建,以生产枪炮子弹为主,辅之以修造船舰,还附设翻译馆、广方言馆和工艺学堂,有“中国第一厂”之誉。

1866年,清政府在马尾设置“总理船政事务衙门”,任命曾为江西巡抚的沈葆桢为首任船政大臣。

接下来,南北两船厂便开始了一场竞赛。

1867年,沈葆桢等创设了培育造船和驾船人才的船政学堂,这是我国第一所培养造船和航海高级人才的专科学校,也是我国近代第一所海军学校。

1869年,福建船政制造第一艘轮船“万年清”号。

1871年,船政学堂组织学生远航实习,曾到过香港、新加坡、日本等口岸,成了中国海军最早的一次远航。

这里培养出了严复、詹天佑、邓世昌、萨镇冰等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军事家和工程技术专家。

1874年,日本借口“牡丹社事件”,拥3 600兵力在兵舰护卫下强侵台湾。

沈葆桢临危受命,率领由马尾船厂自造舰船和船政学堂培养的海军将士组建的福建水师前往驱敌。

战争中,福建水师舰队显示出压倒性的实力优势,使日军不得不议和撤退,碰巧的是,刘步蟾、邓世昌等船政一期生均于1874年毕业,此时正在沈葆桢阵中,这是他们与日本人的第一次交手,而20年后,这批船政毕业生将与日军展开又一轮殊死搏斗。

1889年,船政学堂毕业生设计制造出第一艘钢甲巡洋舰“龙威”号(后改名为“平远”号),相隔不到20年的时间里,便由生产木壳兵船、铁胁木壳船到铜甲军舰,连续跨越了造船技术三大步。

至1907年,福建船政共造舰船40艘,占当时国内自造舰总量的70%。

——摘编自《福州船政局创办历程》《反思马江海战到甲午之殇》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福建船政发展的原因。

(13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福建船政学堂的育人价值。

(12分)
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2分)
材料
“五四”前后,以杜亚泉等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派和以陈独秀等为代表的新文化派围绕东西文化差异等
问题展开了一场大的争论。

有学者认为其论战的实质是文化的时代性和文化的民族性之争。

下面列举了双方论战的一些观点:
东方文化派:
西洋社会为动的社会,我国社会为静的社会。

由动的社会,发生动的文明,由静的社会,发生静的文明。

——杜亚泉我人今日在迷途中之救济决不能希望于自外输入之西洋文明,而当希望于己国固有之文明。

此为吾人所深信不疑者。

救济之道,在统整吾固有之文明:其本有系统者,则明了之;其间有错出者,则修整之。

——杜亚泉新文化派:
一般所谓东洋文明和西洋文明之异点,实在就是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的特点。

——常燕生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断不可调和迁就。

若是决守旧,一切都应该采用中国的老法子,不必白费金钱派什么留学生,办什么学校,来研究西洋学问。

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活来捣乱。

——陈独秀请选择其中任何一派,概括其观点,指出其实质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12分)
44.【历史上重大改革同眸】(15分)
材料
1906年10月,张荫棠以候补五品京堂、副都统、驻藏帮办大臣身份抵拉萨“查办藏事”,开启了涉及藏族社会政治、军事、经济、教育、民俗等各个方面的大规模改良维新运动。

针对当时藏区存在的诸多“陋习”,张荫棠组织编写了《训俗浅言》与《藏俗改良》
《训俗浅言》根据儒家伦理文化的精要,详细讲述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正确处理父子。

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之间的五伦关系,以及如何提升个人文化素质和进行必要的道德修养同时,强调藏区各民万众一心,外敌自无由侵入;要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切勿同室操戈。

还要“开办和振兴实业以救济贫弱”,切勿只思日诵经典,望神庇佑,望人布施。

《藏俗改良》则涉及婚配、丧葬、卫生、客礼、穿戴、迷信以及识字、练武、经商、种植、开办实业、开发矿产等方面存在的固有偏见及生活陋习的改良。

张荫棠还提出,藏民之所以愚昧,因其既不识藏文也不识汉文,因此,藏区所设学堂“应汉藏文兼教,使藏民人人能读书识字”。

几年中,西藏地区开办了新式学堂22所。

学堂的教学科目亦基本按照清朝政府1904年初颁发的《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设置。

——摘编自余仕麟《晚清藏区“藏俗改良”运动述评》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藏区“藏俗改良”的背景。

(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藏区“藏俗改良”的意义。

(8分)
45.【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德国1871年统一后,社会各阶层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媒体大肆宣扬“地缘政治学”、“生存空间论”、“人种优劣论”、“武力决定论”等等,其主题是德意志人是最优秀民族,注定对世界起到支配作用。

对这种民族主义情绪,政府有意培养,学者也著书立说加以解读,正当化。

这种疯狂的自命不凡,这是后来纳粹在德国崛起的思想基础。

意味深长的是,虽然很多人将德国的侵略扩张下意识地归罪于上层容克贵族,但实际上煽动民族主义最卖力的却是德国新兴的工商阶层及专业人员阶层。

比如在这方面影响力最大的“泛德意志同盟”,其成员多为大资本家、议员、律师、媒体老板和主笔、政府官员、军官、牧师和教授等。

——节选自《一战的启示:不可放任狂热民族主义情绪》材料二
小说《火线》亦名《一个班的日志》,叙述一个法国步兵班的“蓬头兵”在欧洲战场壕沟里受难的历程。

作者揭露交战双方的主宰们对本国庶民采用“填脑术”,反驳赞美参战官兵为“爱国英雄”,坦言:“我们不过是一帮兢兢业业的屠夫!”小说结尾,他大声疾呼:“不!成为战胜者,这不是应取的结果。

要战胜的并不是德国人,而是战争本身!”这里,作者发出的是鲍狄埃在《国际歌》中的强烈号召:“吾侪和兮,战彼暴君!”
——摘编自沈大力《一战的回响:晴天霹雳》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德国1871年统一后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原因。

(9分)
(2)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材料二中小说《火线》结尾的呼吁?(6分)
46.【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一
有一位死心塌地皈依天主的教徒将儿子从小带至深山中隐修,以杜绝人欲横流的尘世生活的诱惑。

儿子到了18岁,随父亲下山到佛罗伦萨,迎面碰上一群美丽的少女头一次见到女性的小伙子问父亲这是些什么东西,父亲要他赶快低下头,说这是些名叫“绿鹅”的“祸水”。

谁知儿子却说:“爸爸,让我带一只绿鹅回去吧!”
——《十日谈·第四天故事》摘要材料二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在理性上多么高贵!在才能上多么无限!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材料三
“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子。

这黄色的奴隶可以使异教联盟,同宗分裂;它可以使受诅咒的人得福,使害着灰白色的癞病的人为众人所敬爱;它可以使窃贼得到高爵显位,和元老们分庭抗礼;它可以使鸡皮黄脸的寡妇重作新娘,即使她的尊容会使那身染恶疮的人见了呕吐,有了这东西也会恢复三春的娇色。


——莎士比亚《雅典的泰门》
(1)根据材料指出薄伽丘和莎士比亚对“人”的认识有何异同。

(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莎士比亚对“人”的认识产生变化的原因。

(6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