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紫砂的历史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09
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
浅析紫砂的历史文化
庄玉英
(江苏宜兴214200)
摘要:紫砂艺术是我国陶瓷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它集实用、审美于一身,以良好的材质、雅致的泥色、生动的造型、精湛的工
艺闻名于世。
紫砂陶器的发展经历了宋、明、清的几盛几衰,至今仍然魅力无限。
关键词:紫砂;紫砂陶;造型;艺术;特征
中图分类号:J5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8)27-0054-01
宜兴紫砂作为一种特殊材质独立并存在于陶瓷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从最初的悄然声息、形式单调的大路货日用品,演变成现代琳琅满目、形态各异的造型艺术.从开始亦农亦陶不为世人所知,到今天的家喻户晓。
在相对漫长的陶瓷发展史中,紫砂陶一经出世,就一枝独秀、盛而不衰。
其原因,除紫砂泥良好的可塑性和紫砂老师超于常人的勤奋外。
文人、艺人们积极参与对紫砂陶器造型的人性化设计。
让紫砂壶不仅具备使用功能、观赏功能、更具有市场收藏价值。
紫砂壶的文化内涵,达到社会大众普遍认同的文化品味层次.是其重要的因素。
制壶老师在长期的制作探索出了一套适合于紫砂材质造型制作的成形工艺.使得以实用为目的的紫砂壶在创作中更灵活,在造型和装饰上显得更具有趣味性和视觉美感。
与其它陶瓷一样,方便使用是紫砂壶最初的造型功能,设计受功能的要求,变得单纯而朴素。
虽然我们无法考证到完整的宋元时期紫砂陶器的造型样式,但从宜兴丁蜀镇羊角山出土的紫砂陶残片中可以想象得出。
一些罐、紫砂壶类造型仍是形成紫砂茶具最原始的造型依据。
中国人喜爱饮茶的习惯在唐宋时期就非常盛行,陆羽所著《茶经》则把饮茶与茶具、茶色相联系,并当作一种文化与品味的象征加以倡导推广。
唐宋至明初龙凤团茶的烹煮饮茶方式.促使了大体量煮茶器具应运而生。
紫砂壶优良的耐高温性和透气性逐渐为人们所肯与赏识。
所做茶具产品在实际饮茶生活中被广泛使用,我们可以从明代画家王问的《煮茶图》及文征明的《树荫煮茶图》中感受到古人喝茶的方法,两位画家都把茶壶作为画中主要表现的内容。
文征明用精练的笔墨生动地勾画出从煮茶到沏茶待客的场景。
在山环水绕、绿树成荫,环境幽雅宁静的厅堂内,主人用已煮好的一壶清茶招待客人,主客谈笑风生,使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而富有亲切感,有茶相伴的诗画意境让人充满遐想和向往而王问《煮茶图》中的大茶具造型与明代司礼太监吴经墓出土的紫砂提梁壶,在造型上则有着惊人的相象之处,实物的出头有力的印证了紫砂陶器最早作大壶为煮茶器具使用的推断。
腹如罐类的硕大壶体。
添加壶嘴与提梁后,提携更加方便,不易烫手;嘴、体、把和谐搭配,体现出较强的整体感。
虽然其泥色与制作工艺和当今技艺相比朴实粗糙,缺乏精致性,但早期的紫砂茶具在设计上就已经体现出以人为本、以实用为目的的基本指导思想。
到了明代中后期,由于饮茶方式的变化,煮茶法逐渐改为茶叶冲泡法。
周高启在《阳羡茗壶系》一书里有这样的论述:“饮茶至明代,不复碾屑、和香药制团饼,此已远过古人。
近百年中,壶黜银锡及闽豫瓷,而尚宜兴陶,又近人远过前人处也。
”人们对饮茶要求的变化改变了紫砂器具作大壶的习惯,壶的容量尺寸明显缩小.紫砂茶具小巧实用的造型逐渐得以确立。
冲茶法的流行为紫砂陶器的发展与完善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紫砂壶的创作题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其功能也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悄悄发生着变化.器型由最初的实用主义逐渐向具有视觉审美作用的精神愉悦层面发展,紫砂陶器造型中有相当一部分以再现自然形体为表现对象,最早可追溯到传为供春制作的树瘿壶:壶体设计以银杏树瘿为本,壶嘴、壶把配以银杏枝干为形,粗糙朴实的树瘿皮肌理装饰,使整体造型显得浑厚大方。
清代初期的制陶大家陈鸣远,他创作设计带雕塑性的器皿造型“竹笋水盂”、“东陵瓜壶”、
“蚕桑壶”、“松椴壶”、“荸荠”等以高超的概括写生能力和制作水平,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各种植物、动物的优美姿态.紫砂泥色材质的语言美借助于物体形象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如果说我们从明朝中期时大彬制作的壶体上还能看到有些粗糙痕迹的话,那么到了清代早期制壶高手陈鸣远的作品,已完全寻找不到这种缺陷。
陈鸣远的茶具做工精致、造型精美,有着极强的震撼力与张力。
从时大彬改大壶做小壶,到徐友泉、陈鸣远革新造型,制壶的目的都为能泡茶,设计时特意放大了壶的体量。
由此,紫砂陶器造型从实用功能大踏步地走向视觉欣赏功能。
紫砂泰斗顾景舟堪称件件精品。
其在壶艺上的成就极高,技巧精湛,且取材甚广,可说是近代陶艺家中最有成就的一位,其作品特色是整体造型古朴典雅,形器雄健严谨,线条流畅和谐,大雅而深意无穷,散发浓郁的东方艺术特色,所制之器脱俗朴雅。
作品《提璧组壶》拍卖成交价1782.5万、顾景舟制吴湖帆书画《相明石瓢壶》拍卖成交价1232万等,现在更多的收藏爱好者看中紫砂壶收藏。
我们在了解紫砂发展历史轨迹的过程中,更多的了解紫砂壶的造型工艺设计的艺术规律和文化艺术特征,说明了艺术创新只有立足于传统文化的艺术背景下,才能推陈出新,根深叶茂。
参考文献:
[1]周高启.阳羡茗壶系[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2]徐秀棠.中国紫砂[M].上海:美术出版社,2009.
[3]宗白华.艺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4]赵良.浅谈宜兴紫砂陶器的人性化设计特征[J].艺术探索,2010 (01).
艺术鉴赏
54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