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孟子》三章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PT模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一段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
失道者 得道者
亲戚畔之 天下顺之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 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这三句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 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排比
文章的气势 说服力 感召力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 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
坚,坚固。利,锋利。
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 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
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
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者寡助。
极点。 与自己有血缘或婚姻关系的人。
五、译读课文
学习任务: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 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 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 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 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学习任务: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 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 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 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 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根据前面的分析,说说这篇 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点。
根据前面的分析,说说这篇短论在论证方
法上有什么特点。
战争
人和
中心论点
治国
得道
逐层论证,层层深入。
这篇短论在论证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这篇短论在论证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语言简练,善用排比; 骈散结合,节奏感强。
第四章
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
联系古今,谈一谈你对“得道者 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看法。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 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 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 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 不如人和也。
这一段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
小城不能克 委而弃之
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
同“叛”,背叛。
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君子, 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
第三章
品读课文
品读课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文 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生活时代
战国(约前372—前289)
学派 思想主张 与弟子代表著作
儒家 “仁政”“民贵君轻”
《孟子》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课前检测
作品简介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著作, 其体裁是以记言为主的 语录体 ,其中有许多 长篇大论,气势磅礴,议论尖锐、机智而雄辩, 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四、熟读课文
方法指导:标注出容易读错的音,用/画出停顿,注意排比句的节奏。
观点一
正面
反面
特定历史下的远见卓识 目的背后的局限
人和
观点二
兵革之利
共举
观点三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这一中国儒家的思想对维护和平、 避免战争有一定借鉴意义。
感谢观看
汇报人:XXX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 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 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 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 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学习任务:借助注解,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有利于作战 的天气时令
人心归向,上下团结。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
作者连用三句否定句式是想强调什么?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 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人和
域民 固国 威天下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 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三个句子的顺序为什么不能颠倒?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 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域民——固国——威天下
治国的逻辑顺序 递进关系 环环相扣
《孟子》三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第六单元
汇报人:XXX
壹 学习目标

贰 初读课文

叁 品读课文
肆 拓展延伸
第一章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把握 文章观点和思路。
2. 体会孟子说理论证的特点,品味对比、排比 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3. 理解文章的内涵,积累文中的名言警句,背 诵课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 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 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 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 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方圆三里的内城。城,城墙,
围。
与“郭”对举时多指内城。
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外城。在城外加 筑的一道城墙。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
这。
城墙。
护城河。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
泛指武器军备。兵,兵器。革, 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弃城而逃。委, 放弃。去,离开。
第一课时目标
4.反复诵读,理解文意,背诵课文。 5.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体会
孟子说理论证的特点。 6.深入理解文章观点,多角度解读它在当下
的意义。
第二章
初读课文
一、课前激趣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得人心者得天下” 《孟子•娄离上》
二、初读课文
孟子人物档案 孟子,名 轲 ,字 子舆 ,有 亚圣 之称,与孔子合称为 孔孟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