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研修传统文化目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专题
课程模块
课程名称 姓名 工作单位
主讲专家 职务(职称) 教授 学历 本科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四书研读
《论语》研读
蔡世连 曲阜师范大学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大学》研读
单承彬 曲阜师范大学
教授、博导
博士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中庸》研读
单承彬 曲阜师范大学
教授、博导
博士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诸子概论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本科/博士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高级教师
本科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特级教师
本科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小学高级
本科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袁梅
副教授
博士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黄玉峰
中学特级
本科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王崧舟:杭州 王崧舟:教 王崧舟:本 王崧舟 师范大学;林 授;林志芳: 科;林志芳: 、林志芳 志芳:济南幼 教授 博士 国学经典——名师课堂 王崧舟:杭州 王崧舟:教 王崧舟:本 王崧舟、 传统文化教 《枫桥夜泊》课例与点 林志芳 师范大学;林 授;林志芳: 科;林志芳: 评 志芳:济南幼 教授 博士 学课例与点 “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 济宁学院第二 评 中学高级 本科 德”系列教育活动课例 朱彩霞 附属小学 与点评 曲阜市教师教 《开笔礼》学校节庆活 郭鲲/孔 正高级/ 本科/ 育中心 动课例与点评 军 中学高级 本科 曲阜市实验小 / 读懂中国智慧 李晓东 北京师范大学 副教授 博士
/
陶渊明的诗歌的主要内 李道英 北京师范大学 容与艺术成就 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与 李道英 北京师范大学 艺术成就 中国古典诗歌的起源、 冯建国、 山东大学、北 发展与白居易 李道英 京师范大学 中晚唐诗歌 李道英 北京师范大学
教授
研究生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
教授
研究生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
教授
本科、研究生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适合对象与选课建议 中小(幼)教师 教师应准备通用论语教材 中小(幼)教师 使用朱熹《四书集注》本 中小(幼)教师 使用朱熹《四书集注》本 中小(幼)教师 了解《老子》和《庄子》中的教 育智慧 中小(幼)教师 有兴趣探寻道德经中的奥妙 中小(幼)教师 让教师了解为什么要进行传统文 化教育 中小(幼)教师 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中小(幼)教师 在学习前,能了解《易经》《论 语》等经典中的教育智慧。并对 中小(幼)教师 展示了班级文化建设和班本课程 建设如何融入传统文化 中小(幼)教师 多读经典 中小(幼)教师 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将汉字教 学变得更有趣 中小(幼)教师 课例部分小学阶段学生均可选择 学习 中小(幼)教师 课例部分小学阶段学生均可选择 学习 中小(幼)教师 初步了解《论语》中的君子美德 中小(幼)教师 初步了解学校《开笔礼》活动的 意义 中小学教师
/
唐代诗歌鉴赏2(李白 冯建国、 山东大学、南 、杜甫) 叶嘉莹 开大学 唐代诗歌鉴赏1(王勃 、杨万里) 谭正璧国学概论 冯建国 山东大学
教授
本科、博士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
教授
本科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
谭正璧 华东师范大学
教授
本科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
墨子、孟子、韩非子
陈文新
武汉大学
教授
博士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 / / / / / / /
北京师范大学 实验小学 我看冉雅萍老师的《千 北京师范大学 陈延军 字文》教学 实验小学 学用结合精读细品—— 李晓东 北京师范大学 评杜晓云老师《百善孝 为先》 《季氏将伐颛臾》与《 罗争鸣 华东师范大学 论语》的魅力 《秋水》篇与《庄子》 罗争鸣 华东师范大学 的哲学宗旨 有效的经典诵读的启示 陈延军 《诗经》赏析 走近《楚辞》 赵厚均 华东师范大学 赵厚均 华东师范大学
特级教师 特级教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副研究员
本科 本科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后 博士后 博士
诗歌教学中的信息技术 叶丽新 华东师范大学 应用案例评析 开启唐诗之音 中国传统文化古诗词鉴 赏 腹有诗书气自华 罗争鸣 华东师范大学 陈丽 张伯华 北京市昌平区 教师进修学校 首都师范大学 语文报刊社
老庄的智慧
傅佩荣
台湾大学
教授
博士
道德经的奥秘
曾仕强 台湾师范大学
教授 教授
博士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意 郭齐家/ 北京师范大学 义 施克灿 北京师范大学 传统文化进校园之学校 济宁学院第二 李成泉 方略 附属小学 中华传统文 化教育与教 学 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校课 淄博市张店区 张利平 程的融合 文苑学校 中华传统文化进班级 国学经典诵读教学法探 讨 趣谈汉字 国学经典——名师课堂 《天籁》课例与点评 戴荔 济宁学院第二 附属小学 曲阜师范大学 复旦大学附属 中学
教授
硕士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
教授
研究生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
教授
硕士、本科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
教授
研究生、本科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
建安文学的相关人物
教授
研究生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
屈原作品解读及文学史 韩兆琦 北京师范大学 上的意义 汉代文学鉴赏 韩兆琦 北京师范大学
教授
研究生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
教授
研究生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
教授
研究生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
苏轼诗歌的思想内容、 张鸣、冯 北京大学、山 艺术成就及意义 建国 东大学 李清照 张鸣、冯 北京大学、山 建国 东大学
教授
硕士、本科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
教授
硕士、本科 硕士、博士、 本科 硕士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
宋元诗词鉴赏(黄庭坚 张鸣、李 北京大学、山 、秦观、白朴、马致 简、冯建 东大学 远) 国 陆游诗歌创作经历、思 想内容及艺术成就 张鸣 北京大学
教授
研究生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
教授
研究生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
教授
博士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
李简
北京大学
教授
博士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
李简
北京大学
教授
博士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
丁夏
清华大学
教授
硕士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
丁夏
清华大学
教授
硕士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
《儒林外史》、四大谴 丁夏、韩 清华大学、北 责小说与《论衡》 兆琦 京师范大学 《史记》的常识及先进 韩兆琦 北京师范大学 思想 魏晋南北朝诗歌(山水 葛晓音、 北京大学、山 诗、《木兰诗》、《敕 冯建国 东大学 勒歌》) 《诗经》赏析 韩兆琦、 北京师范大学 冯建国 、山东大学 韩兆琦 北京师范大学
副教授
博士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
副教授
博士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
副教授
博士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
副教授
博士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
副教授
博士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
副教授
博士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
副教授
博士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
副教授
博士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
副教授
博士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
副教授
博士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
《红楼梦》与中华文化 周汝昌
教授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
教授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
辛弃疾词的思想内容及 张鸣、冯 北京大学、山 艺术成就 建国 东大学 叶嘉莹讲诗词 唐代诗歌鉴赏3(王昌 龄、岑参、王维) 南开大学中华 叶嘉莹 古典文化研究 所 冯建国 山东大学
教授
硕士、本科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
教授
博士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
教授
本科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 / /
副教授 小学高级 副编审
博士 硕士 本科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
唐宋词研究-第一章 稼 韩立平 华东师范大学 轩与稼轩词 唐宋词研究-第二章 李 韩立平 华东师范大学 后主词 唐宋词研究-第三章 唐 韩立平 华东师范大学 宋词研究总论 唐宋词研究-第四章 词 韩立平 华东师范大学 体简介 唐宋词研究-第五章 词 韩立平 华东师范大学 风与词派 唐宋词研究-第六章 北 韩立平 华东师范大学 宋中期的词 唐宋词研究-第七章 苏 韩立平 华东师范大学 轼其人其词 唐宋词研究-第八章 北 韩立平 华东师范大学 宋后期的词 唐宋词研究-第九章 南 韩立平 华东师范大学 宋初期词 唐宋词研究-第十章 南 韩立平 华东师范大学 宋后期词
经典诵读教学指导 课堂实录与评点 课堂实录与评点 本课程通过精读《季氏将伐颛臾》,了解《论语》的基本常识及其文化史 意义。 通过《秋水》篇的精读,体悟《庄子》博大精深的哲学意蕴。 本课程介绍了《诗经》的基本文学只是和分类、《诗经》与传统文化的关 系,《诗经》的艺术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本课程介绍了与《楚辞》有关的基本文学知识、屈原的身世与思想感情, 赏析了《楚辞》中的名篇名句,解析了《楚辞》的艺术特色。 本课程的设计围绕一线教师的实践案例“记承天寺夜游”展开,分为课堂 实录、教师说课、专家评课三部分,从学科功能定位入手进行分析,提出 相应的教学策略,以期帮助教师更好地实施诗歌教学。 诗歌对于唐代而言,已经成为唐代的一张“名片”或“符号”。本课程通 过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了解盛唐诗歌的发展过程;以李白这首《宣州 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为契机,介绍李白其人与盛唐诗歌。 走进诗词鉴赏诗词诗意栖居诗情生命 经典诵读,巧联时事经典诵读,教书育人经典诵读,有术有门经典诵读, 决胜教法 从本章开始,我们一起来认识辛弃疾(稼轩)。本章的学习主要内容包括 以下几点: 1.稼轩生平; 从本章开始,我们一起来认识李煜。从内部探究和外部探究两方面剖析李 煜的词。本章的学习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1.版本源流 从本章开始,我们一起来学习唐宋词研究总论。本章的学习主要内容包括 以下几点: 1.词籍简论; 从本章开始,我们一起来学习词体的有关知识。本章的学习主要内容包括 以下几点: 1.词与古典近体诗; 从本章开始,我们一起来词风和词派。本章的学习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 点: 1.词之审美特质; 从本章开始,我们一起来学习北宋中期的词。通过本章学习,大家应该对 北宋中期的词及词人有更深刻的认识。本章的学习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 点: 从本章开始,我们一起来认识苏轼。通过本章的学习,大家一定对苏轼的 生平有更好的了解从而对苏轼的词有更深刻的理解。本章的学习主要内容 包括以下几点: 从本章开始,我们一起来学习北宋后期的词。一般要想读懂诗人词中所表 达的思想,需要了解当时诗人所处的背景,所以学习本章前大家要了解北 宋后期的历史。本章的学习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从本章开始,我们一起来学习南宋初期词。南宋初年李光、李纲、赵鼎、 胡铨皆主张抗金,为秦桧等奸臣迫害,以气节著称当时,又皆曾官居高位 。清末王鹏运合编四人词集为《南宋四名臣词集》。本章主要学习“四名 从本章开始,我们一起来学习南宋后期词。通过本章学习,我们会了解宋 词中最具“唯美主义”特色的作家吴文英,词融周邦彦、姜夔二家之长的 张炎,以及词艺术境界极深的姜夔。下面让我们一同走近这些词人,去欣
中国艺术研究 院
教授
本科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
先秦历史散文(《左传 韩兆琦 北京师范大学 》、《战国策》) 先秦诸子散文(概说、 韩兆琦 北京师范大学 《孟子》、《孔子》) 《三国志演义》的思想 内容与艺术成就 《水浒传》的思想内容 与艺术成就 《西游记》的思想内容 与艺术成就 《聊斋志异》的思想内 容与艺术成就 《红楼梦》的思想内容 及艺术成就 李简 北京大学
选课建议
主要内容描述 通过重点解析论语中的几个关键词,把握孔子思想精华,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学习方法。本课程有如下几个重点。一、孔子及论语简识。二、孔子 思想核心——仁。仁者爱人,为仁之底线:恕;仁之本:孝;求仁之方: 1.《大学》的来源、性质;2.《大学》的主要内容“三纲八目”;3.《大 学》所体现的儒家教育思想;4.《大学》的读法与教法 1.《中庸》的来源、性质;2.《中庸》的主要内容;3.《中庸》所体现的 儒家思想;4.《中庸》的读法与教法 本课程结合现代人困惑的实际问题,运用老子道德经及庄子的许多生动有趣 的寓言故事,并比照孔孟的思想,阐述了老庄对于人生中美与丑、善与恶、 争与不争等问题的独到见解,探索了老庄智慧带给我们的启发与思考。 课程以道德为核心,讲述了人、道、德之间的联系,解释了人与自然之间 的密切关系。曾教授对无为无不为、反者道之动、有道必有德、上善若水 、柔弱与刚强等问题做了独到而深刻的解读。 本课程从对“国学”的认识出发,阐述国学经典进中小学课堂的必要性与 重要意义,以及在中小学阶段如何奠定国学基础,从而提升当代教师的国 学素养,修炼师格魅力。 本课从当前学校进行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和传统文化进学校的实践与思考两 个方面进行阐述,通过济宁学院第二附属小学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 程,详细介绍了传统文化进入校园的实效性及深远意义。 中华传统文化与课程的融合,要从三方面做起。一是从“核心思想理念、 传统美德、人文精神”三个角度梳理传统文化中对课程赋有指导意义的内 容,建构当下的课堂教学观念;二是挖掘源自传统文化中的教学观念,创 本课程从班主任的角度、自身的优势、班级丰富的资源等方面,对如何建 设起具有自己特色的班级课程进行了生动详细的阐释。 本课程通过探讨经典诵读题材的选编、四种诵读教学法,让学习者了解掌 握经典诵读教学理论、经典诵读的方法和基本技巧,提高诵读水平与能力 、准确解读阐释经典,提高经典诵读教学和活动组织能力。 本课程以中国象形文字的独特魅力为核心,讲述了生命始终、孝道文化、 家庭和谐和睦等多个话题,讲解汉字产生演变的历史,述说这些汉字承载 的历史知识以及现实意义。黄玉峰老师以最通俗、朴实、准确的语言深入 《天籁》一课为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的“文化三课”之一,内容 选自《庄子 齐物论》。王老师本课的教学注重诵读、注重人文熏陶与审美 体验,整堂课的教学品格与文本内容深度契合,通过有效的教学,引导学 《枫桥夜泊》一课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经典的古诗文教学课例 。在这节课中,王老师将《枫桥夜泊》这一首诗放在历史的星空里解读, 他把握住“钟声”这一意象,引导学生在时间的轴线上理解“钟声”的文 济宁学院第二附属小学,遵循孔子的德教思想,经多年探索形成具有特色 的德育教育理念,“铸仁爱之魂 育少年君子”,学校充分挖掘《论语》中 的君子论述,确立学校的德育教育目标:承儒雅之风,做少年君子,培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 承创新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为了把传统文化更好的与校园文化结合起来, 济宁学院第二附属小学率先进行了实践与探索,在实践中运用礼乐创设出 从百家争鸣到儒学复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