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吸浆虫发生为害情况与综合防治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麦吸浆虫发生为害情况与综合防治措施
摘要近年来,随着小麦产量和品质的不断提高,水肥条件的不断改善,跨区作业的发展,以及综合防治的忽视,吸浆虫发生范围不断扩大,发生程度明显加重,对小麦生产构成严重威胁。
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就小麦吸浆虫对小麦的为害情况、形态特征、发生规律进行阐述,并提出具体的预测预报、综合防治措施。
关键词小麦吸浆虫;发生为害;综合防治
小麦吸浆虫,又名麦蛆,属昆虫纲双翅目瘿蚊科,有麦红吸浆虫和麦黄吸浆虫两种。
山东省发生为害的主要是麦红吸浆虫。
小麦吸浆虫综合防治工作集公益性、社会性、防灾性、技术性于一体,在“科技兴粮”中地位显赫,作用重大。
对于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1形态特征及为害发生情况
1.1形态特征
麦红吸浆虫橘红色,雌成虫体长2~2.5mm,展翅约5mm;雄成虫体长约2mm。
卵长椭圆形,淡红色,表面光滑,末端无附着物。
幼虫共3龄,老熟幼虫体长约2~3mm,橘黄色,体表有鳞片状突起,无足,蛆形,前胸腹面有“Y”形剑骨片。
蛹橘红色,裸蛹,长约2mm。
1.2为害情况
经调查,麦红吸浆虫为害主要是以幼虫吸食正在灌浆的麦粒汁液,造成瘪粒甚至空壳,被害植株长势和穗型大小不受影响,但由于籽粒有机物被吸食,养分主要供应茎叶为主,整个植株表现贪青晚熟的长相。
被害小麦一般减产10%~30%,严重的减产70%以上甚至绝产,是一种毁灭性的害虫。
1.3与温度、湿度的关系
当温度条件具备时,在一定阶段湿度条件就成为一个关键因素。
小麦吸浆虫喜湿怕干,一般土壤含水低于15%,成虫很少羽化;土壤含水达22%~25%时,成虫才大量发生,特别是有雾和露水时,成虫易于产卵,幼虫易于活动入侵。
因此春季雨水的有无、多少和分配情况,对于当年成虫羽化率有密切关系。
如果春季3~4月小麦拔节孕穗期阴湿多雨,可使土壤保持湿润,则幼虫易于破茧出土化蛹羽化,发生量就多,小麦受害就重;反之,春季缺雨土壤板结,幼虫活动便受到抑制,很少出土羽化,则当年发生量就很少,小麦受害就轻。
此外,在麦收
以前,幼虫成虫期遇雨,可使麦壳变软,土壤湿润,幼虫容易脱皮出壳和入土潜伏,使土中潜伏幼虫大量积累,则来年虫源必多;反之,麦收前干旱缺雨,幼虫不能脱皮出壳,并随麦收一同进入麦场,经过日晒碾压,使幼虫全部死于麦场,这样麦田中落下的幼虫很少,来年的为害就大为减轻。
因此根据春季和麦收前雨水的有无和多少,可预测当年和来年小麦吸浆虫的发生概况。
1.4发生规律
麦红吸浆虫一般1a发生1代,遇到不适宜的环境可能多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土壤中结茧越夏或越冬。
次年春天条件适宜时,于3月下旬至4月上旬越冬幼虫破茧上移到表土层。
4月中旬平均气温在12℃以上时,幼虫陆续化蛹。
4月中旬末至5月初,平均气温在15℃以上,小麦开始抽穗,蛹即开始羽化,羽化盛期为4月下旬至5月上旬。
羽化后当天交尾并在麦穗上产卵,卵期3~5d。
幼虫孵化后从颖壳缝隙钻入麦粒内吸食汁液。
老熟幼虫借雨水或露水弹落在土表,钻入10~14cm土层中结茧越夏、越冬。
吸浆虫化蛹和羽化的迟早一般与气候条件有关,但与小麦生长发育阶段基本相吻合。
一般情况下,小麦拔节期幼虫开始破茧上升,小麦孕穗期幼虫上升至土表化蛹,小麦抽穗期成虫羽化,抽穗盛期也是成虫羽化盛期。
小麦的小穗间隙大、颖壳扣合较松、扬花期较长的品种,有利于吸浆虫成虫在缝隙间产卵和幼虫的入侵。
如果温湿条件有利于化蛹和羽化,往往导致加重发生。
2预测预报
3月下旬至4月上旬,到有代表性的田块随机挖土检查,土方为20cm×20cm×20cm,先把土表小麦及杂草等清除,然后把挖出土壤装入布袋,带到河边或井边加水淘检。
淘土时先把土样倒入铁桶中,然后盛水加以搅拌,和成泥浆,放置几分钟后泥土下沉,幼虫或蛹即飘浮水面,把泥水倒入细筛上,滤去泥水,幼虫和蛹就留在筛底上。
一次淘不净,可反复淘检4~5次,最后统计淘出的幼虫和蛹数。
根据淘出的虫态预算虫口密度和发生情况,并以此确定防治时间和防治措施。
一般平均每样点内有幼虫和蛹5头以上时,就要进行防治,20头以上要加强防治。
3综合防治措施
3.1选用抗虫品种
各地可因地制宜选用高产、优质、抗虫、抗病品种。
一般穗型紧密、内外颖缘毛长而密、麦粒皮厚、扬花期短而整齐、籽粒灌浆速度快的品种抗虫性好。
3.2农业防治措施
3.2.1轮作。
对重发区实行轮作,不进行春灌,实行水地旱管,减少虫源化蛹率,有条件的地块可实行小麦与水稻轮作,可明显抑制小麦吸浆虫。
3.2.2灭茬与深翻。
麦收后及时浅耕灭茬,并曝晒2~3d,使幼虫在高温干燥条件下死亡;秋季进行深翻,破坏其越冬场所。
3.3化学防治措施
3.3.1幼虫期防治。
小麦播种前进行土壤处理:用50%辛硫磷乳油3~
4.5L/hm2对水75L/hm2配成母液,拌细土300~375kg/hm2,撒在地表并翻入土层中,可以杀死一部分越冬幼虫。
3.3.2蛹期防治。
小麦孕穗期是防治的关键时期,用50%的辛硫磷乳油3~
4.5L/hm2对水75L/hm2配成母液,拌细土300~375kg/hm2,均匀撒在行间地表,保持良好的土壤墒情。
土壤干燥,防治效果较差,撒毒土后划锄或浇水效果最好。
3.3.3成虫期防治。
小麦抽穗后、扬花前是成虫防治的关键时期,用手扒开麦垄一眼可见2~3头成虫时,即可立即防治。
用锐思敌乳油(有效成分:20%氧化乐果+20%进口高活性渗透剂)1 000~1 500倍液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