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反问句与陈述句互变的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反问句与陈述句互变的教学
永州市芝山区据江寺完小罗文甫唐国荣
反问句变陈述句,年度考核时,学生的正确率常常徘徊在60%左右,为了扭转这一局面,我曾冥思苦想过许多种办法,并且付诸教学实践,实践反作用于我,用下面的方法比较行之有效。
一、讲清反问句与陈述句各自的特征
先举下面的例子,引导学生发现反问句与陈述句的特征。
1.秦王我都不怕,我会怕廉将军吗?
2.秦王我都不怕,我不会怕廉将军。
3.我们难道能在敌人的鼻子底下睡大觉吗?
4.我们不能在敌人的鼻子底下睡大觉。
5.很好的机会,怎么能放弃呢?
6.很好的机会,不能放弃。
让学生观察:1、3、5句都有问号;1句中有疑问词“吗”,3句中有疑问词“难道……吗”,5句中有疑问词“怎么……呢”;这3个句子的真正意思都在问句的反面。
如例句1的意思就是例句2的意思,虽然1、2两句形式上是相反的,但是意思完全一样。
同样3、4句,5、6句的情况和1、2句一样。
告诉学生,像1、3、5句这样的句子,叫做反问句。
1.反问句的特征:A、只问不答,答案就在问题的反面;B、中间有疑问词“吗、难道……吗、怎么……呢”;后面用句号。
2、4、6句意思很明白,像2、4、6句这样的句子,叫做陈述句。
2.陈述句的特征:明白地告诉别人一件事情,叫做陈述句。
二、比较两者的特征,寻找相互过渡的桥梁
比较例1、2句。
例1句中的“会”到例2句中变成了“不会”;例1句中有疑问词“吗”到例2句中又没有了;例1句中有“?”号,
到例2句中又变成了“。
”号。
例3、4,例5、6句的变化情况同例1、2句。
根据反问句的三个特征,互变时从三方面入手:1、正面与反面互变;2、增删疑问句;3、问号与句号互变。
三、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概括两者互变的具体步骤
比较1、2句,反问句变陈述句,形式上有三个特点:A、无“不”加不;B、去掉疑问词“吗”;C、问号变句号。
再比较例3、4句,可以看出反问句变陈述句,形式上也有三个特点:A、有“不”去“不”;B、去掉疑问词“难道……吗”;C、问号变句号。
然后比较例5、6句,也可以看出反问句变陈述句,形式上还是三个特点:A、无“不”加“不”;B、去掉疑问词“怎么……呢”;C、问号变句号。
综合上述三组句子的比较,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1.反问句变陈述句的步骤
有“不”去“不”,无“不”加“不”。
(“莫”,“非”,“没有”相当于“不”。
)
去掉疑问词。
(吗,难道……吗,怎么……呢)
问号变句号。
例如:反问句──这潮湿冰冷的地面怎么能睡呢?这句中无“不”,就在“能”前加上“不”;去掉疑问词“怎么……呢”;问号变句号。
就变成陈述句──这潮湿冰冷的地面不能睡。
用上面的比较方法,引导学生寻找陈述句变反问句的规律。
2.陈述句变反问句的步骤
①有“不”去“不”,无“不”加“不”。
②增加疑问句。
(①、②说明同上)
③句号变问号。
例如:陈述句──大水冲走了八只大铁牛。
句中无“不”,在“冲走”前加上相当于“不”的词“没有”;增加疑问词“怎么……呢”,或者“难道……吗”;句号变问号,就变成了反问句──大水难道没有
冲走八只大铁牛吗?或者,大水怎么没有冲走八只大铁牛呢?
四、教学反馈
用这种方法,我教学的班级学生,做反问句与陈述句互变的题目时,连差生都得心应手,正确率常常在97%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