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周口市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2016学年度下期期末寫中抽测调研
高二语文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分为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I
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它为必考题,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卷上,在本试卷答题无效。
.........
第I卷阅读题(70分)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3题。
中国的清史研究包含着许多传统议题,如清朝与明朝宫廷结构与制度的异同,超大疆域的控制与民间治理的得失,满汉关系的持续纠结,人口的爆发式增长与经济发展之关系等等。
持续沉浸于传统议題容易形成路径依赖,比如有些学者总是喜欢刻板地强调明清两朝的连续性,仅仅把清朝统治的成功经验归结为对明朝体制的再现与模仿。
甚至清朝被反复诟病的一些现象,如满汉冲突引起的民族压迫,也被断定为满人受文明浸淫的程度不够,这是“汉化论”的核心观点。
当代一些学者大致沿袭了宋学家们的看法,即以宋明王朝模式衡量清朝统治之得失,同时以没取德家意识形态的深浅程度作为判别文明优劣的唯一标准。
他们假设,以汉人为中心打造完成的儒学系统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占有无可置疑的垄断地位,其他民族要想入主大统,就必须以汉化作为基本前提。
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宋以前儒家对基层的控制力是极其薄弱的,它只不过是上层王权争夺统治正当性的工具,并没有在乡村治理层面加以有效运用。
至少我们没有足够证据表明儒家对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我们可以设想,当朱子撰写《家礼》,率先把儒家礼仪灌注于乡村基层,才得以使普通民众有了接触道德教化的机会。
可在此之输,儒学凭借什么样的渠道向下渗透呢?总不能仅靠个别“猶吏”心血来潮式的短期推广就遍地斧花了吧?
也就是说,在宋代以前,并不存在有说服力的儒学制度化普及模式,所以,所谓的“汉化说”只不过是宋人构造出来的一套想当然的儒家理想话语,对以往的历史解释力是非常有限的。
这种看法明显高估了儒教统合政治与社会资源的能力,容易堕入文化决定论的窠臼。
而且我们要知道,“汉化论”背后隐藏着一套令人魅尬的历史逻辑。
宋代留垮我们的印象总是被北方的辽金政权进遥勒索,军事上屡战屡败,领土日益缩窄。
钱锺书先生有个幽默的比喻,他说宋的国势远没有汉唐强大,宋太祖睡的还是卧榻,到了南宋,那张卧榻更从八尺方床收缩而为行军帆布床了。
既然“ 一统”格局终成一梦,宋人自然要加倍努力培植文化优越感,突出主张种族之间的交往不应以武力取胜为准,想借此面对辽金威胁肘仍保留心理上之优絷。
“夷夏之辨”在宋代兴盛,即起因于疆域狭小引起的自卑感,也与宋儒企图用文化优势弥补军事衰敗的脆弱心理有关。
儒家文化固然在宋明时期以相当稳健的姿态向宫廷和民间进行双向渗透,最终成为主导意识形态,但取凭源自“夷夏之辨”影响的“汉化论”不足以明了清朝如何获得了统治的正当牲,很容易拘囿在对异族的妖魔化想象里不能自拔。
从而无法理解清朝何以能够实现《春秋公羊传》中预设的“大一统”格局,以及重新构造多民族共融共存局面的真正意义之所在。
往远了说,植根于宋人舆论的“汉化论”同样无法解释汉唐王朝形成的历史特点。
自古以来,种族身份与文化认同的关系并非始终处于剑拔弩张的对崎状态,而是因时而变。
自秦朝一统天下,来自西北的秦人就有混血夷狄的嫌疑,唐人身份杂糅胡汉已几成定论。
故陈垣先生在《元西域人华化考》这本著作中谨慎地使用了“华化”而没有沿用“汉化”的表述,我以为是相当明智的选择。
.
(节选自杨念群《诠释“正统性”是理解清朝历史的关键》,2015年12月《读书》)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引用钱锺书先生的幽默比喻,是为了论证“‘汉化论’背后隐藏着一套令人尴尬的历史逻辑”这一观点。
B.因为疆域狭小引起的自卑感和宋儒企图用文化优势弥补军事衰败的脆弱心理,所以“夷夏之辨”在宋代兴盛。
C. “汉化论”源自“夷夏之辨”的影响,并不足以说明清朝如何获得了统治的正当性,也无法解释汉唐王朝形成的历史特点。
D.在中国历史上,种族身份与文化认同的关系会因时代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有时会处于剑拔弩张的对峙状态。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有些学者总是喜欢刻板地强调明清两朝的连续性,这证明了持续沉浸于传统议题容易形成路径依赖的观点。
B.当代一些基本上继承了宋学家们看法的学者认为,汲取儒家意识形态的深浅程度是判别文明优劣的唯一标准。
C.朱熹率先把儒家礼仪灌注于乡村基层,使普通民众有了接触道德教化的机会,儒学也就有了向下渗透的渠道。
D.汉化说”是宋人构造出来的一套想当然的儒家理想话语,这种看法很可能堕入文化决定论的窠臼。
3.下列各项中,不符合本文作者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元朝在推行“汉法”的同时保留能充分保障蒙古贵族特权地位的制度,施行民族高压政策,这不应被断定为其统治者的汉化程度不够。
B.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儒家文化在中国客化中居于统治地位的标识,从此,儒学系统在中
国历史上一直占有无可置疑的垄断地位。
李密《陈情表》中所说的“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其实只是上层王权争夺统治C.正当性的口号,并没有有效应用到治国的方方面面之中。
D.魏孝文帝拓跋宏改¥制度,全盘汉化并迁都洛阳的做法,是“汉化论”无法完全解释清楚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范宗尹,字觉民,襄阳邓城人。
少笃学,工文辞。
宣和三年,上舍登第。
累迁侍御史、右谏议大夫。
王云使北还,言金人必欲得三镇。
宗尹请弃之以纾祸,言者非之,宗尹罢归。
张邦昌僭位,复其职,遣同路允迪诣康王劝举。
建炎元年,李纲拜右仆射,宗尹论其名浮于实,有震主之威。
不报,出知舒州。
言者论宗尹尝污伪命,责置鄂州。
既,召为中书舍人,迁御史中丞,拜参知政事。
吕颐浩宴相,宗尹摄其位。
时诸盗据有州县,身廷力不能制。
宗尹言:“太祖收藩镇
..之权,天下无事百五十年,可谓良法。
然国家多难,四方帅守单寡,束手环视,此法之弊.。
今当稍复藩镇之法,裂河南、江北数十州之地,付以兵权,俾蕃王室。
较之弃地夷狄,岂不相远?”上从其言。
授宗尹通议大夫、守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御营使,时年三十。
近世宰相年少,未有如宗尹者。
初,宗尹廷时,详定官李邦彦特取旨置宗尹乙科,宗尹德之,赠邦彦观文殿大学士。
枢密院副都承旨阙,宗尹拟邢焕、蓝公佐、辛道宗三人。
焕戚里,公佐管客省,道宗不知兵,人以此咎宗尹。
密院计议官王佾结公佐,宗尹请除价为宗正.丞,侍御史张延寿劾之,上罢儈。
绍兴元年二月辛巳,日有黑子
....,宗尹以辅政无状请免,上不许。
魏涂为江东通判,谏官言其贪盗官钱,滂遂罢;李弼孺领营田,诛官言其媚事朱劬,弼孺亦罢:二人皆宗尹所荐。
合州守臣晁公为储峙丰备,论者以为扰民,宗尹阴佑之。
会公为妻受囚金事觉,上罢公为,宗尹不自安。
时明堂①覃恩②,宗尹请举行讨论之事,上手札云朕不欲归过君父,敛怨士大夫。
”始,宗尹建此议,秦桧力赞之,及见上意坚,反挤宗尹。
上亦恶其与辛道宗兄弟往来,遂罢。
沈与求奏其罪状,落职。
未几,命知温州。
退居天台,卒,年三十七。
宗尹有才智当北敌肆行之冲毅然自任建议分镇以是得相位然其置帅多授剧盗又无总率统属且不遣援
不通饷故诸镇守鲜能久存者。
及为政多私,屡为议者所诋云。
(节选•自《宋史,范宗尹传》,有删改)【注】①明堂:是古代帝王宣明政教的场所。
②覃恩:广施恩泽。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宗尹有才智/当北敌肆行之冲/毅然自任/建议分镇/以是得相位/然其置帅/多授剧盗又无总率/统属且不
遣援/不通饷/故诸镇守鲜能久存者
B.宗尹有才智/当北敌肆行之冲/毅然自任建议/分镇以是得相位/然其置帅多授剧盗/又无总率统属/且不遣援/不通饷/敢诸镇守鲜能久存者
C.宗尹有才智/当北敌肆行之冲/毅然自任^建议分镇/以是得相位/然其置帅多授剧盜/又无总率统属/且不遣援/不通饷/故诸镇守鲜能久存者
D.宗尹有才智/当北敌肆行之冲/毅然自任建玫/分镇以是得相位/然其置师多授剧盗/又无总率统属/且不遺援不通饷/故诸镇守鲜能久存者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的一项是(3分)
A. “劝进”指旧时部-劝其主登基称帝,本文指劝说康王建立南宋政权。
B. “藩镇”是唐朝中期设立的军镇,“藩”,这里含有“边界”的意思。
C. “廷对”指在朝廷上回答皇帝的咨询,或指科举时代的殿试,本文指后者。
D.古人相信天意和人事彼此感应,故本文“日有黑子”被视为朝政有失的证据。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一项是(3分)
A.范宗尹年轻有为,勇于进谏。
他不满而立年就担任过右谏议大夫、御史中丞等重要官职,还曾因为自己的直言进谏被多次贬黜。
B.范宗尹才智过人,善于借鉴。
为增强地方武装的力量,他上奏借鉴藩镇之法,得到皇帝批准,并由此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宰相。
C.范宗尹常徇私情,用人不善。
他担任宰相,重人情轻法度,任用李弼孺、魏滂等贪腐残暴之人,并包庇与.自己私交甚好的官员。
D.范宗尹宦海沉浮,权变不足。
他向皇帝提请举行讨论之事,本来已经获撙秦桧的赞同,后来反遭秦桧背弃和排挤,最终罢官。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宗尹请弃之以纾祸,言者非之,宗尹罢归。
(5分)
(2)会公为妻受囚金事觉,上罢公为,宗尹不自安。
(6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春尽
郑獬
春尽行人未到家,春风应怪在天涯。
夜来过岭忽闻雨,今日满溪俱是花。
前树未回疑路断,后山才转便云遮。
野间绝少尘埃污,惟有清泉漾白沙。
注:作者曾任翰林学士,后被新党所恶,宮途失意,屡遭贬谪。
8.试比较颈联与陆游《游山西柏》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两句的不同。
(5分)
9.本诗抒发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出自己在刘备“三顾茅庐”前躬耕南阳时心态的句子是:
“,。
”
(2)屈原《离骚》中表明自己所处的社会本来就是善于投机取巧,违背规矩的现状的两句是
“,。
”
(3)《诗经•氓》中与“青梅竹马”意境相仿的两句是“,。
”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窖鹿
田洪波
老甄挖的鹿窖一连七天都扑了空,这让老甄琢有些急,离筹集鹿品进京献贡的日期越来越近,他几乎每天都要把指头扳几个来回。
他呆在山上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小心翼翼查看自己挖的鹿窖是否出现了破绽,可每次总是把头摇了又摇。
鹿窖就挖在马鹿经常出没的山道上,被枯树枝、浮土和草皮覆盖着。
鹿窖的中间和顶部摆有两层井字形的木杆,两层木杆相距四尺左右,上大下小。
担心窖到的马底受伤,老甄甚至心细地在窖里悬了一张“网床”,以使马虎掉下去时四肢能完好无损地被“网床”兜住。
他还在鹿窖上放了盐,撒上了人尿,增加气味吸引马鹿。
但马虎好像与老甄捉起了迷藏,一连多,天都没有动静。
老甄多少有些泄气,索性坐在鹿窖一侧,拿出烟锅抽起烟来。
烟是上等的烟,但老甄却抽得没滋没味,下意识地叹出声。
就在这节骨眼上,他抬头,突然看到了一头定定瞅向自己的马鹿。
老甄打眼便知,那是一头带了崽的母鹿,它一点平日里的警觉也没有,似乎被老甄布下的鹿窖气味迷住了,只是犹豫地面向着老甄,两只耳朵不时忽闪着。
老甄的心深渊似地沉了一下。
他知道,一贯小心谨慎的马虎之所以敢与他面对,完全是它和它的孩于缺少&碱所致。
他虽然被伏历哈色坎48家猎户推为进京献贡代表,但他也实在不想窖到一头怀孕的母鹿。
那会让他不安,一如他当年逃荒到这伏历哈色坎时一样。
那会儿,伏历哈色坎已是皇家围场禁区,他冒着被满门抄斩的危险开垦荒地,并小心捕猎,用野兽皮换回油盐、布匹、棉花、针线、锅碗刀勺等,日子才一天天有了色彩。
老甄尤其擅长窖鹿,渐渐在伏历哈色坎一带窖出了名气和地位。
今年他已窖到了十九头鹿,还差一头就达到皇家猎场要求的数目了。
早几天,猎户头领交待老甄说,如此次按期完成皇家猎场所要求进献的鹿数,光绪帝很有可能给伏历哈色坎增加拨付的银两,将其正式建为皇家鹿苑。
届时,老甄甚至有可能被封为七品鞑官,那样的话,他的祖坟可就冒了青烟了,这不能不让老甄动心。
老甄轻轻扔掉烟锅站起身,瞅着母鹿慢慢往后退。
他不想惊动它,他只是希望它能跟着他往前走。
一点点走进他的陷阱。
老甄的面色很难看。
他有些矛盾,既希望母鹿本能地警觉到危险,又期望它能够走向早已布好的陷阱。
以老甄的判断,如果母鹿掉进陷阱,它所释的幼崽必死无疑。
这未免有些残忍。
但老甄这会满脑子充斥的全是封官晋的事……
有一会儿,他甚至闭了眼睛往后退,他清楚地知道陷阱的路线。
母虎低下头去嗅盐碱,它似乎很沉醉那个气味,有些贪婪地循着那股气味慢慢往前走。
就这样,母虎往前走,老甄往后退。
老甄在心里祈祷着,他知道他就要大功告成了。
他基至打定主意,封了官他就洗手不干了,再娶一个二房,给他生个儿子好传宗接代。
但母鹿却突然警觉地抬起了头,惊骇地瞅向老甄,老甄起初没明白,等他回头看时,不由倒抽一口凉气。
如果他再往后退,就是深不见底的山崖了。
老甄的脸都吓白了。
他一屁股坐了下来。
他惊奇地望向母鹿,望向这个似乎很通人性的生灵。
他又犯起了犹豫,犹豫自己要不要也制止母鹿踏进他的陷阱……老甄把嘴唇都不自觉地咬出了血,还是没有下定决心。
就在这犹疑之间,“咕咚”一声,母鹿掉进了老甄的鹿窖。
随着一声哀鸣,老甄也痛苦地闭上了眼睛。
老甄最终在猎户头领那里得到了赞赏,但老甄似乎一点也高兴不起来,他只是机械地忙着备车进京。
二十只高大健壮的马鹿被分装在二十个笼子里.其他猎户筹备的鹿品也装了满满两车,被护贡兵丁护送着浩浩荡荡开向京城。
无论老甄路上怎样照应着母鹿,那头母鹿似疯了般,不断将头别向笼子。
两天后,那头母鹿终于在笼子里耗尽了自己的最后一滴血,老甄哭得鼻涕一把泪一把,护贡兵头目恼怒不巳,下令将他关在了笼子里。
第二天早起,护贡兵丁发现老甄也撞死在了笼子里。
他的一双眼晴瞪得很大,似有什么问题难解一样。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銮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第一自然段写老甄为窖鹿心急如焚,为后文尽管老甄内心矛盾但仍不放弃埋下伏笔。
老甄对封官进爵的渴望彻底打败了他内心的挣扎,这突显了老甄的虚伪。
B.老甄为窖鹿付出了很大的辛苦,一连苦等好几天,还承受着感情上的煎熬,可是母鹿却固执地撞死在笼子里,想到前功尽弃,老藤哭得鼻涕一把泪一把。
C.母鹿很有灵性,它仿佛看透了老甄挣扎的内心,因此一贯小心谨慎的它放松了警惕,并且在老甄即将掉落悬崖的一刹那提醒了他,可还是没能逃脱被捕的命运。
D.老甄在母鹿被捕后并不高兴,尤其是母鹿决绝地撞死在笼子里使他的内心产生了极大的愧疚和痛苦,最终选择死亡,文章结尾虽在意料之外,但亦在情理之中。
E.小说情节很简单,语言也很质朴,但是展示出来的人性的挣扎却震撼人心,文章有大量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将主人公内心的矛盾冲突做了全方位的展示。
(1)主人公老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分)
(2)小说的结尾“老甄也撞死在了笼子里”,这样的安排是在情理之中的。
请简要分析。
(6 分)(3)请从社会背景、情节、人物性格的角度探究这篇小说的主旨。
(6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洪业:季世①儒者
【美】陈毓贤
洪先生生于一八九三年十月二十七日,谱名正继,学名业,号煨莲,煨莲谐责于他英文学名,是他二十三岁到美国留学时自己取的。
游业曾发表《失败者》一文。
他从小经淘汰过程而成为“胜利者”,但他因受儒家传统思想熏染而深感野心与操守是对立的。
他一生中好几次有机会可青云直上,大有作为,但每次都本能地往后退。
一九二二年,司徒雷登到美国聘洪业为燕京大学教会历史学助理教授。
洪业答应在美国多留一年,帮助燕京大学副校长路思义为学校暮款。
每到一处,洪业便先演说,讲中国文化、中国语言、中国在历史上的地位等等,解除一般美国人的误解。
他讲完了,路思义便要求听众捐钱资助此京这所新设的基督教大学(即燕京大学)。
洪业笑说换句话说,我是在街头演戏的猴子,路思义是拉着手风琴,等猴子演完戏向观众要钱的乞丐。
”
一年半之间,二人募得两百万美元,作燕大建筑校舍之用。
回国后,除教书外,洪业逆歎力于改进燕大图书馆。
他深感燕大需要那么多基本参考书而没钱买,便多方募指,燕大图书馆后来成为中国最好的图书馆之一。
三十岁的洪业被任命为燕大文理科科长(又称教务长他深知燕京大学务国内大学中立足的资本是中,文系,便把教中文的几个懵懂老师一块儿辞掉,重新聘请资历高深的教授。
他定了规矩,学生成绩乎均不够乙等的话,就得退学;实施第一年四百多个学生中有九十三个被迫退学。
以后学生入学竞争非常激烈。
洪业于一九二七年辞去文理科科长的职位,他说司徒雷登当然要留我,但我猜疑他心中一面也为我辞职而松了一口气。
他觉得在中国办事得变通一点。
”
司徒雷登也许对洪业的功劳不完全了解。
—九五四年他写成自传,只提洪业一次。
燕京大学在洪业为教务长期间,从一间默默无闻的教会学校,摇身而为中国知识本举足轻重的一个机构,洪业功不可没。
司徒雷登请胡适替他作序,胡适对洪业的功劳给予了极大的肯定我趁此向燕京的中国学人致敬,特别要向洪业博士致敬;他建立燕京的中文图书馆,出版《燕京学择》,而且创办一项有用的哈佛燕京引得②丛书,功劳特别大。
”
洪业从学校行政退下来的那短短十年中,学术著作的分量相当惊人。
他创办的哈佛燕京学社引得编纂处出版的一系列参考书,可说是二十世纪上半叶研究中国文化最重要的参考书之一。
引得编纂处整理了十三经中的十二经,独没有《尚书》,顾颉刚的《尚书通检》另由燕大出版。
因为顾虽赞同编纂处的宗旨,但不愿意用洪业“引得”这两个字,也不喜欢洪业的“中国字庋撤检字法”,但他用的是引得编纂处的人,体例也按照引得编幕处的惯例。
洪业随时留意可栽培做历史工作的学生。
据刘子健《洪业先生:少为人知的史家和教育家》,回忆,他培养历史人才是很有计划的,他的目标是培养一群具有世界观的中国历史家。
翁独健是洪业发掘出的学生之一。
洪业看他资质很好,便暗暗写信到哈佛燕京学社推荐他到哈佛深造。
当哈佛来电接受翁时,洪业笑着把电报交给翁,翁不敢置信:“你为这件事奔走怎么一点都没让我知道呢?我恐怕事不成。
”洪业大笑说。
在这段时期,洪业写的《礼记引得序》赢得法兰西文学烷的赞赏,荣获一九三七年度的儒莲奖金③。
但很多学者却认为洪斗《秦秋经传引得序》一文更优异。
此文讨论《春秋》《公羊》《谷粱》《左传》的可靠性、出现的日期、作者、各版本的关系,证实《春秋》的确是当时的史录不是凭空伪撰的。
洪业回国后全力投注于学术主作。
当时不少人抨去历史学家们,国家快要灭亡了,而且民不聊生,他们连闭门在旧东西上花心思,简直逃离现实。
他们在那却情况下应否埋头做那些事,姑且别论,但却做得很及时。
不久中国展开生死搏斗,接着是内战,以及—连的政治运动。
一整代的知识分乎死的死了,幸存的工作能力也大为削减。
---(摘编自陈敏贤《洪业传》)
注释:①季世:一个历史时段的末段;末代。
②引得:即“索引”。
③儒莲奖:由法国法兰西学院为纪念法国籍犹太汉学家儒莲而设,故名。
有“国际汉学界的诺贝尔奖”之称。
相关链接:
①洪先生平素与人论学,无论是同辈或晚辈,绝对“实事求是”……他博闻强记,最善于批评……但洪先生却又深受中国“温柔敦厚”的诗教持统的熏陶,对古人不肯稍涉轻薄。
(余英时《顾颉刚、洪业与中国现代史学》)
②供业是史学大家,著作等身,但他那本英文著作《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杜甫》仍是他在汉学界最具影响的一本杰作。
(白先厚)
③拜读大序,则愧感弥甚。
竣会惠隆》愧我功薄。
图书之收集,多由田洪都、義瀛白、顾起潜诸君之力。
学报之校订,几全由荣希白、八嫒兄妹之劳。
引得之编纂则尤聂崇岐- 人之功。
业随诸君之后,虽亦薄贡其微.,不过欲稍涤昔年教会学校忽视国学之羞尔。
(洪业回胡适信《胡适手稿》第六集)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洪业的《礼记引得序》荣获一九三七年度儒莲奖金,但比较而言,《賽秋经传引得序》以充分的事实有理有据地批驳了《春秋》是伪造的说法,更为优异。
B.抗战前夕,洪业等人全力整理国故;被时人讽刺逃避现实。
通过分析日后的国家形势,作者认为洪业等人当时的研究及时且必要,那些评价有失公允。
C.燕京大学由默默无闻的教会学校,一跃而为全国知名的学府,凝聚了很多人的心血。
其中,作为教务长的洪业功不可没,胡适也许比司徒雷登更了解这一点。
D.顾颜刚因不赞同洪业采用的“引得”二字以及检字法,便倒建了全新的体例来整理《尚书》,《尚书通检》另由燕大出版;其他十二经则都由引得编纂处整理。
E.作者回顾了洪业从燕京大学建校到抗战前夕的经历,突出了这位学者所作出的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使读者领略到一位杰出史学家、教育家的风采。
(2)人物传记,是通过文字对人物历史形象的重塑s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作者是怎样重现洪业丰富饱满的形象的。
(6分)
(3)洪业先生作为“史家和教育家”主要贡献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
(4)作者为何称洪业为“季世儒者”?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越是‘漫着怀疑、焦虑、矮化的时候,越需要理想让我们挺直腰杆。
带着理想,才能让我们走得更远,更。
②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无与伦比的,可是真正“无与伦比”的人又有几个?谁又能做到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