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一化学苏教版必修2专题2《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测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2《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测试卷
一、单选题(共15小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等量的硫蒸气和硫固体分别完全燃烧,后者放出的热量多
B.放热反应在常温下一定很容易发生
C.甲烷的二氯代物不存在同分异构体,说明甲烷是正四面体结构而不是平面正方形结构
D.由C(s,石墨)===C(s,金刚石)反应吸热可知,金刚石比石墨稳定
2.用电解法从氯化铜废液中提取出铜,方案正确的是()
A.用铜片连接电源的正极,另一电极用铂片
B.用碳棒连接电源的正极,另一电极用铜片
C.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阴极产物
D.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阳极产物
3.据报道,某国一集团拟在太空建造巨大的集光装置,把太阳光变成激光用于分解海水制氢:2H2O2H2↑+O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水的分解反应是放热反应①氢气是一次能源①使用氢气作燃料有助于控制温室效应①若用生成的氢气与空气中多余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甲醇储存起来,可以改善生存环境
A. ①①
B. ①①
C. ①①
D. ①①
4.下列反应条件的控制中,不恰当的是()
A.为防止铁生锈,在其表面涂一层防锈油漆
B.为防止火灾,在面粉厂、加油站等场所要严禁烟火
C.为加快氯酸钾的分解速率,加入二氧化锰
D.为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把反应容器放到冷水中
5.下列有关工业合成氨N2+3H22NH3的叙述错误的是()
A. N2是氧化剂,H2是还原剂
B. 1 mol N2和3 mol H2组成的原料气发生反应生成2 mol NH3
C.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的速率,不能提高N2的转化率
D.工业合成氨属于人工固氮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同一化学反应的反应物用量不同,其能量变化相同
B.化合反应都是放出能量,分解反应都是吸收能量
C.放出能量越多的反应,通常生成物越不稳
D.物质包含的化学能越大,该物质越不稳定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当今社会人们所需的能量绝大部分是由化学反应产生的
B.目前,全球仍处于化石能源时代
C.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是由氧化还原反应提供的
D.凡是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均可用来造福人类
8.下列过程一定释放能量的是()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分子拆成原子
D.原子组成分子
9.化学反应:H2+Cl22HCl的反应速率v=K·cm(H2)·cn(Cl2),式中的K为反应速率常数,m和n 值可以用下列表中数据确定。
由此可以得出m和n值正确的是()
A.m=1和n=2
B.m=和n=
C.m=和n=2
D.m=1和n=
10.氢气在氯气中燃烧产生苍白色火焰。
在反应过程中,破坏1 mol氢气中的化学键消耗的能量为Q1kJ,破坏1 mol氯气中的化学键消耗的能量为Q2kJ,形成1 mol氯化氢中的化学键释放的能量为Q3kJ。
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
A.Q1+Q2<2Q3
B.Q1+Q2>Q3
C.Q1+Q2<Q3
D.Q1+Q2>2Q3
11.对于反应X(g)+3Y(g)2Z(g),若X、Y、Z的起始浓度分别为c 1、c2、c3(都不为零),达到平衡时,X、Y、Z浓度分别为0.1 mol·L-1、0.3 mol·L-1和0.08 mol·L-1,则下列判断不合理的是()
A.c1①c2=1①3
B.平衡时,Y和Z的生成速率之比为2①3
C. X和Y的转化率相等
D.c1的取值范围为0<c1<0.14 mol·L-1
12.下列说法正确是()
A.由H原子形成1 mol H—H键要吸收能量
B.断裂1 mol H—H键吸收的能量与形成1 mol H—H键放出的能量相等
C.由A2和B2化合生成AB时一定放出能量
D.因加热而发生的化学反应都是吸收能量的反应
13.下列关于原电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把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
B.活泼金属作正极,不活泼金属作负极
C.外电路中电子从负极流向正极
D.正极发生氧化反应
14.如图为某兴趣小组制作的番茄电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子由铜通过导线流向锌
B.该装置是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
C.锌电极发生氧化反应
D.电流由锌通过导线流向铜
15.将4 mol A和2 mol B在2 L的密闭容器中混合,并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2A(s)+B(g) ===2C(g),反应2 s后测得C的浓度为0.6 mol·L-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用物质A表示2 s内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3 mol·L-1·s-1
B.用物质B表示2 s内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6 mol·L-1·s-1
C. 2 s时v(C)=0.3 mol·L-1·s-1
D. 2 s时物质B的浓度为0.7 mol·L-1
二、实验题(共3小题)
16.按照下图所示的操作步骤,完成Ba(OH)2·8H2O与氯化铵晶体反应的实验。
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反应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________。
17.某小组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并开展研究(部分夹持装置已略去)。
(1)当将A慢慢滴入甲瓶后,观察到甲瓶上的气球慢慢鼓起,则A和B分别可能是下列组合中的________(填选项序号)。
①稀硫酸和NaHCO3溶液①浓硫酸和NaOH溶液
①NaCl溶液和KNO3溶液①蒸馏水和NH4NO3固体
(2)将少量C慢慢推入乙瓶。
①若观察到乙瓶内的气球慢慢鼓起,且C为蒸馏水,则气体D可能为________(任填一种物质的化学式)。
①若C为O2,气体D为NO,则能观察到乙瓶中的现象是________。
(3)若他们利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①将水滴入试管后能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__,这是因为该反应为________反应(填“放热”或“吸
热”),反应物的总能量比生成物的总能量________(填“高”或“低”,下同),反应物化学键断裂时吸收的总能量________于生成物化学键形成时放出的总能量。
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应中能量的主要转化形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原电池的构成及形成条件做如下探究性实验,请你对可能的现象作出推测,并作出合理的解释(尽可能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三、计算题(共3小题)
19.(1)在反应A(g)+3B(g)===2C(g)中,若以物质A表示该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为0.2 mol·L-1·min-1,则以物质B表示此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为______ mol·L-1·min-1。
(2)在2 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2 mol N2和3 mol H2,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3 s后测得N2的物质的量为1.9 mol,则以H2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10 mol A和5 mol B放入容积为10 L的密闭容器中,某温度下发生反应:3A(g)+B(g)
2C(g),在最初2 s内,消耗A的平均速率为0.06 mol·L-1·s-1,则在2 s 时,容器中有________ mol A,此时C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
20.向2 L密闭容器中通入a mol气体A和b mol气体B,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x A(g)+y B(g)
p C(g)+q D(g)。
已知:平均反应速率v(C)=v(A);反应2 min时,A的浓度减少了,B的物质的量减少了mol,有a mol D生成。
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2 min内,v A=________,v B=________。
(2)化学方程式中,x=________,y=________,p=________,q=________。
(3)反应平衡时,D为2a mol,则B的转化率为________。
21.常温下,将a mol氮气与b mol氢气的混合气体通入一个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N2(g)+3H 2(g)2NH3(g)。
(1)若反应进行到某时刻t时,nt(N2)=13 mol,nt(NH3)=6 mol,则a值为________。
(2)反应达到平衡时,混合气体的体积为716.8 L(标准状况下),其中氨气体积分数为25%,平衡时氨气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
(3)原混合气体与平衡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之比(写最简整数比,下同)n始①n平=________。
(4)原气体中a①b=________。
(5)达到平衡时,N2和H2的转化率之比α(N2)①α(H2)=________。
(6)达到平衡时混合气体中,n(N2)①n(H2)①n(NH3)=________。
四、填空题(共3小题)
22.原电池原理的发现是储能和供能技术的巨大进步,是化学对人类的一项重大贡献。
(1)将纯锌片和纯铜片按如图方式插入100 mL相同浓度的稀硫酸中一段时间,回答下列问题:
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A.甲、乙均为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
B.乙中铜片上没有明显变化
C.甲中铜片质量减少、乙中锌片质量减少
D.两烧杯中溶液的 pH 均增大
①在相同时间内,两烧杯中产生气泡的速度:甲________乙(填“>”“<”或“=”)。
①请写出图中构成原电池的负极电极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当甲中溶液质量增重31.5 g时,电极上转移电子数目为________。
(2)图丙为甲烷氧气燃料电池的构造示意图,电解质溶液的溶质是KOH。
通甲烷一极的电极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已知拆开1 mol氢气中的化学键需要消耗436 kJ能量,拆开1 mol氧气中的化学键需要消耗498 kJ能量,根据图中的能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分别写出①①的数值:①________________,①________________。
(2)生成H2O(g)中的1 mol H—O键放出________ kJ的能量。
24.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支撑因素。
(1)煤、石油、天然气及生物质能等是许多年来大规模使用的能源,称为常规能源。
人类现在正积极开发和利用新能源,请你说出三种新能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积极开发和利用当地的特有能源资源是很有必要的。
例如,我国新疆地区人口稀少,水资源较少。
我国最近与美国联合开发当地的某种能源发电,该能源是________。
(3)我国是世界上少数以煤为主要燃料的国家,下列关于煤作燃料的论点正确的是()
A.煤是重要的化工原料,把煤作燃料简单燃烧掉太可惜,应该综合利用
B.煤是发热很高的固体燃料,我国煤炭资源相对集中,开采成本低,用煤作燃料合算
C.煤燃烧时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和烟尘,对环境的污染严重
D.通过清洁技术,如煤的气化和液化,以及烟气脱硫,不仅减轻了燃煤污染,还能提高煤燃烧的热利用率
(4)乌克兰科学家用铜和铁混合熔化制成多孔金属,用于制作太空火箭上使用的煤油燃料雾化器,该雾化器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一些科学家对以下3个反应很感兴趣:
3FeCl2+4H2O Fe3O4+H2+6HCl①
Fe3O4+Cl2+6HCl===3FeCl3+3H2O+O2①
3FeCl33FeCl2+Cl2①
科学家们利用上述反应是生产________,对制备此物质而言,FeCl2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硫蒸气的能量高于硫固体的能量,因为生成物相同,所含能量相同,因此硫蒸气燃烧时放出的热量会比硫固体放出的要多,A错误;放热反应在常温下不一定很容易发生,如碳与氧气的反应为放热反应,但需点燃,B错误;甲烷是正四面体结构,四个氢在正四面体的四个顶点上,四个氢的化学环境完全相同,所以甲烷的二氯代物不存在同分异构体,C正确;由金刚石到石墨的变化为放热反应,因此,金刚石所具有的能量高于石墨所具有的能量,能量越低的物质越稳定,石墨比金刚石稳定,D错误。
2.【答案】B
【解析】电解氯化铜废液得到金属铜,铜必须作阴极,这样可以达到回收铜的目的,故A项不正确;电解时阳极可用惰性电极(碳棒),但铜应作阴极,故B项正确;阴极产物为铜,和氢氧化钠溶液不反应,故C项不正确;阳极产物为氯气,不能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二者不反应,故D项不正确。
3.【答案】C
【解析】①中水的分解反应是吸热反应;①中在自然界中氢气无法直接取得,是二次能源;①中氢气的燃烧产物是水,化石燃料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所以氢气作燃料有助于控制温室效应;①中生成的氢气与空气中多余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甲醇,则可以对二氧化碳进行循环利用。
4.【答案】D
【解析】在铁的表面涂一层油漆后,能将铁与氧气隔绝,减慢铁的生锈;悬浮的面粉颗粒、气态油都是易燃物质,遇到明火发生爆炸;二氧化锰能催化氯酸钾的分解反应,冷水温度低,会降低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速率。
5.【答案】B
【解析】N元素的化合价从0降低到-3,H元素的化合价从0升高到+1,所以氮气作氧化剂,氢气作还原剂,A项正确;该反应为可逆反应,1 mol N2和3 mol H2不能完全反应生成2 mol NH3,B项错误;催化剂同等程度的改变正、逆反应的速率,所以平衡不移动,转化率也就不变,C项正确;固氮是指把游离态的氮转变为化合态氮的过程,D项正确。
6.【答案】D
【解析】物质具有的能量越小,断开其中的化学键需要的能量越大,该物质越稳定;
物质具有的能量越大,断开其中的化学键需要的能量越小,该物质越不稳定。
7.【答案】D
【解析】尽管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已开发利用了多种能源,但是当今人类社会的主要能源仍是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而这些物质所储存的能量的释放,均是通过化学反应实现的。
人
体内有机物所含能量的释放是有机物被氧化成简单无机物的过程,至于化学反应放出的能量,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给人类带来灾难,比如火灾。
8.【答案】D
【解析】分子拆成原子是化学键断裂的过程,一定吸收能量;原子结合成分子是形成化学键的过程,一定放出能量。
一个化学反应最终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取决于成键放出的能量与断键吸收的能量的相对大小。
9.【答案】D
【解析】由反应速率v=K·cm(H2)·cn(Cl2)及当H2的浓度不变时,氯气的浓度增大到原来的4倍,反应速率v增大到原来的2倍,说明cn(Cl2)中的n是1/2;同理可得,当氯气的浓度不变时,氢气的浓度增大到原来的2倍,反应速率v增大到原来的2倍,说明cm(H2)中的m为1。
10.【答案】A
【解析】由于氯气和氢气反应生成氯化氢要释放能量,根据Cl2+H2===2HCl可知,Q1+Q2<2Q3。
11.【答案】B
【解析】
①化学方程式中X和Y计量数之比为1①3,反应中X和Y消耗的浓度必然为1①3,而平衡时X和Y浓度之比仍为1①3,所以X和Y的起始浓度c1①c2=1①3;
①平衡时,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Y和Z的生成速率之比等于方程式计量数之比,即Y和Z 的生成速率之比为3①2;
①反应物X和Y的起始浓度之比等于方程式计量数之比1①3,即反应中X和Y浓度按1①3消耗,X和Y的转化率相等;
①运用极限法,假设Z完全转化为反应物,c1的极限值为0.14 mol·L-1,该反应为可逆反应,不能完全进行到底,c1的取值范围为0<c1<0.14 mol·L-1。
12.【答案】B
【解析】由H原子形成1 mol H—H键放出能量,且与断裂1 mol H—H键吸收的能量相等;断裂A2和B2中的化学键吸收能量,形成AB中的化学键放出能量,无法判断它们的相对大小,不能确定其是否放出能量;化学反应能量的变化(吸热或放热)与物质具有的能量有关,或与化学键断裂与形成有关,与反应是否加热无关。
13.【答案】C
【解析】原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在原电池中,活泼金属作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不活泼金属作正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其电子在外电路中的流向是从负极流向正
极,电子流出的一极为负极,电子流入的一极为正极。
14.【答案】C
【解析】A项,铜作正极,锌作负极,因此电子由锌流向铜,故错误;B项,该装置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故错误;C项,锌作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故正确;D项,电子与电流的方向相反,因此电流由铜极流向锌极,故错误。
15.【答案】D
【解析】化学反应速率不能用固体物质的浓度(为常数)来表示。
化学反应速率是某一段时间内生成物或反应物的平均速率,而不是瞬时速率。
同一反应中各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其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之比。
v(C)=0.6 mol·L-1÷2 s=0.3 mol·L-1·s-1,v(B)=0.3 mol·L-1·s-1÷2=0.15 mol·L-1·s-1;
2 s内物质B的浓度改变量= 0.15 mol·L-1·s-1×2 s=0.
3 mol·L-1,
2 s时物质B的浓度=2 mol /2L-0.
3 mol·L-1=0.7 mol·L-1。
16.【答案】(1)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用手摸烧杯底部有冰凉感觉,用手拿起烧杯,玻璃片粘结到烧杯的底部,烧杯内反应物成糊状
(2)Ba(OH)2·8H2O+2NH4Cl=== BaCl2+ 2NH3↑ +10H2O
(3)吸热反应
【解析】该实验中的氢氧化钡与氯化铵都为固体,二者混合时要用玻璃棒迅速搅拌,使其充分接触发生反应
Ba(OH)2·8H2O+ 2NH4Cl=== BaCl2+2NH3↑+10H2O,该反应为复分解反应。
反应过程中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放出;由于该反应为吸热反应,玻璃片温度降低,使玻璃片上的水结冰与烧杯黏结;烧杯内的混合物因有水生成且在玻璃棒的搅拌下而呈糊状。
17.【答案】(1)①①(2)①HCl(合理即可)①气体颜色逐渐变为红棕色,气球无明显变化(3)①试管内Na2O2与H2O迅速反应U形管内红墨水左边液面低于右边放热高低①2Na2O2+2H2O===4NaOH+O2↑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解析】(1)当将A慢慢滴入甲瓶后,观察到甲瓶上的气球慢慢鼓起,说明反应放热或产生气体,则①稀硫酸和NaHCO3溶液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正确;①浓硫酸和NaOH溶液混合反应放出热量,正确;①NaCl溶液和KNO3溶液不反应,温度变化很小,错误;①蒸馏水和NH4NO3固体混合吸热,温度降低,错误,答案选①①;(2)①若观察到乙瓶内的气球慢慢鼓起,说明瓶中压强降低,如果C 为蒸馏水,则气体D易溶于水,可能为HCl、NH3等。
①若C为O2,气体D为NO,二者混合反应生成二氧化氮,气体体积不变,则能观察到乙瓶中的现象是气体颜色逐渐变为红棕色,气球无明显变化。
(3)①将水滴入试管后与过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反应放热,压强增大,因此能观察到的现象为试管内Na2O2与H2O迅速反应U形管内红墨水左边液面低于右边,放热反应中
反应物的总能量比生成物的总能量高,反应物化学键断裂时吸收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化学键形成时放出的总能量。
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O2+2H2O===4NaOH+O2↑,反应中能量的主要转化形式为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18.【答案】
【解析】原电池的形成条件:
①有活动性不同的两个电极,①两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中,①两极用导线相连形成闭合回路,①相对活泼的金属与电解质溶液发生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
表中的①和①两组不能形成闭合电路;①组两个电极相同;①组两个电极都不能与电解质溶液发生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①①①①①符合形成原电池的条件。
19.【答案】(1)0.6(2)0.05 mol·L-1·s-1(3)8.80.08 mol·L-1
【解析】(1)根据化学方程式中的计量数关系:,v(B)=3v(A)=3×0.2 mol·L-1·min-1=0.6
mol·L-1·min-1。
(2)解法一:3 s内消耗的N2的物质的量为2 mol-1.9 mol=0.1 mol,根据化学方程式N2+3H2
2NH3,可以计算出3 s内消耗的H2的物质的量为0.3 mol,根据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公式,v(H2)==0.05 mol·L-1·s-1。
解法二:先计算出用N2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v(N2)=mol·L-1·s-1,再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量数关系,计算出用H2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v(H2)=3v(N2)=0.05 mol·L-1·s-1。
则2 s时,n(A)=0.88 mol·L-1×10 L=8.8 mol,c(C)=0.08 mol·L-1。
20.【答案】(1)mol·L-1·min-1mol·L-1·min-1(2)2316(3)×100%
【解析】(1)v A===mol·L-1·min-1
v B===mol·L-1·min-1
同样可得v D=mol·L-1·min-1
v C=v A=mol·L-1·min-1。
(2)由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之比可得:
x①y①p①q=v A①v B①v C①v D=①①①=2①3①1①6。
(3)当D为2a mol时,B减少了a mol, B的转化率为×100%=×100%。
21.【答案】(1)16(2)8 mol(3)5①4(4)2①3 (5)1①2(6)3①3①2
【解析】(1)设反应转化的N2的物质的量为x,由题意可知:
由2x=6得x=3,a=13+3=16。
(2)平衡时n(NH3)=716.8 L÷22.4 L·mol-1×25%=32 mol×25%=8 mol。
(3)设反应过程中混合气体总物质的量减少y,则
解得y=8 mol,原混合气体总物质的量为716.8 L÷22.4 L·mol-1+8 mol=40 mol,原混合气体与平衡混合气体总物质的量之比为40 mol①32 mol=5①4。
(4)a①b=16 mol①(40-16) mol=2①3。
(5)平衡时,氮气的转化率为×100%=25%,氢气的转化率为×100%=50%,故α(N2)①α(H2)=1①2。
(6)反应过程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如下:
平衡混合气体中,n(N2)①n(H2)①n(NH3)=12 mol①12 mol①8 mol=3①3①2。
22.【答案】(1)①BD①>①Zn-2e-===Zn2+①N A(2)CH4+10OH--8e-===CO32−+7H2O
【解析】(1)①甲符合原电池构成条件,所以属于原电池,乙不能构成闭合回路,所以不能构成原电池,选项A错误;乙不能构成原电池,氢离子在锌片上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所以乙中铜片上没有明显变化,选项B正确;甲中铜片作正极,正极上氢离子得电子生成氢气,所以铜片质量不变,乙中锌片和氢离子发生置换反应,所以质量减少,选项C错误;两烧杯中锌和氢离子发生置换反应导致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均减小,选项D正确。
①甲能构成原电池,乙不能构成原电池,作原电池负极的金属加速被腐蚀,所以在相同时间内,两烧杯中产生气泡的速度:甲>乙。
①锌的金属性强于铜,锌作为负极,原电池的负极电极反应式为Zn-2e-===Zn2+。
①甲中正极反应为2H++2e-===H2↑,溶液质量增重31.5 g(32.5 g-1 g)时,消耗0.5 mol Zn,电极上转移电子数目为N A。
(2)通甲烷的一极为负极,碱性条件下甲烷失电子生成碳酸根离子,电极反应方程式为CH4+10OH--8e -===CO32−+7H2O。
23.【答案】(1)①1 370①1 852(2)463
【解析】(1)①由图象可知2H2(g)+O2(g)===2H2O(g)ΔH=-482 kJ·mol-1,2 mol H2和1 mol O2生成4 mol H和2 mol O吸收的能量为2×436 kJ+498 kJ=1 370 kJ,化学反应的焓变:ΔH=反应物的总键能-生成物的总键能,则①放出的热量为1 370 kJ+482 kJ=1 852 kJ。
(2)4 mol H和2 mol O生成2 mol H2O放出的热量为1 852 kJ,则H-O键的键能为=463 kJ。
24.【答案】(1)核能、地热能、海洋能(2)风能(3)ACD(4)使煤油液滴变为油雾,增大与氧化剂的接触面积,使煤油充分燃烧(5)H2催化剂
【解析】煤直接燃烧,会产生严重的污染。
因此,发展洁净煤技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提高煤炭利用率,是非常重要的,其中煤的气化和液化是高效、清洁地利用煤炭的重要途径。
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降低燃煤在能源结构中的比率,节约油气资源,加大科技投入,加快开发水电、核电和新能源等的步伐就显得尤为重要。
最有希望的新能源是太阳能、风能和氢能等,这些新能源的特点是资源丰富,且有些可以再生,为可再生能源,对环境没有污染或污染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