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商品林采伐试点工作小结范文(2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工商品林采伐试点工作小结范文
前言
为了积极发展和持续稳定经营人工商品林,加强对人工商品林抚育间伐工作的管理,积极培育后备资源,不断提高和改善人工林资源数量和质量,____年____月,在实验林场举办了由局有关部门、单位和各林场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的人工商品林采伐试点工作研讨班,与会人员对____年试点的林场采伐林班现场进行了调查,对有关技术问题现场进行了讨论,认真分析了____年人工商品林采伐试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了经验,紧密结合全局人工林资源与现状,对今后人工商品林的管理和技术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和统一,人工商品林经营要坚持因林因地制宜,尊重自然和经济规律;坚持经济效益为主,兼顾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使经营期内经济效益最大化;培育为主、合理利用、严格保护、持续经营;按照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设计和施工。
根据研讨会会议精神,对《实验林场人工商品林作业设计细则》进行了修订。
根据实验林场《____认真搞好人工商品林抚育间伐工作____》,由实验林场王胜利等同志进行人工商品林抚育采伐作业设计,于____年____月____日至____月____日完成外业调查,同时实验林场____技术人员完成了采伐木挂号工作,____年____月____日完成内业计算汇总、绘制设计图、编写设计说明书等内业工作。
在外业调查期间,局
领导多次到现场进行了检查指导,设计成果完成后,省林业厅进行了检查验收。
1基本情况
1.1设计总面积
实验林场人工商品林抚育作业设计总面积____亩。
共分红崖沟、李家坪、红青岭、黑木岭四个伐区,其中红崖沟伐区面积____亩,属横岭营林区红崖沟作业区
5、12林班的部分面积,位于王坪河上游莺歌沟沟系内;李家坪伐区面积____亩,位于实验营林区李家坪作业区66林班境内,地处王坪河上游的李家坪的前段;红青岭伐区面积____亩,位于红青岭营林区红青岭作业区75林班境内,地处红青岭营林区周围;黑木岭伐区面积____亩,位于黑木岭营林区黑木岭作业区40、
43、44林班境内,地处黑木岭营林区附近。
设计的伐区分布相对较零散,但伐区内小班的集中连片。
1.2自然地理条件
设计区属秦岭山系西段的中山—低中山区,总体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山体坡度一般在25—40°之间。
山峰海拔1420—____m之间,最高处黑木岭梁海拔____m,最低处红青岭海拔____m。
土壤为褐色森林土,成土母质以中强性岩石为主,质地为砂壤,土壤厚度60cm,表土层腐殖质含量丰富,矿物质养分含量中等,呈微酸性到中性。
区内无裸岩、石崖分布,生产条件较好。
气候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0.9℃,年均降水量____毫米,春未、夏秋季节,由于受太平洋副热带暖湿气流的影响,产生大量降水,形成雨季,其中
7、
8、9三个月的降水量约占全年的____%左右;冬春季节受西伯亚寒冷气流的控制,降水稀少形成旱季。
年均日照时数____小时,年均蒸发量____毫米,相对湿度____%,年均活动积温3536.9℃,年均有效积温2659.8℃,无霜期____天左右,生长期____天左右。
由于地处暖湿气候带,雨量充沛,山体植被覆盖良好,设计区一带有高大的乔木林,茂密的灌木丛和繁多的草本植物,林草茂密,森林覆盖率达
____%以上。
良好的植被有利于水土保持,侵蚀模数小于____吨/平方公里.年。
1.3交通条件
设计区交通方便,红崖沟、红青岭、黑木岭设计区有北利公路沿设计区中心通过,李家坪设计区距北利公路约____米,另外各设计区内还有林道相通,维修____km林道即可满足生产需要。
产品运输条件比较好。
1.4造林年度
黑木岭、红青岭、李家坪设计区及红崖沟设计区的部分小班均为实验林场____年代营造的油松林,面积____亩,红崖沟设计区12林班的____个小班,面积____亩,为____年营造的日本落叶松速生丰产
林,日本落叶松本次设计为首次抚育间伐,其它油松林____年进行过第二次抚育,本次设计为第三次抚育间伐。
1.5林木生长情况
设计区具有丰富的光、热、水资源,立地条件也较好,尤其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后,林场加大了管护力度和病虫害监测、防治范围,因此,设计区无人畜鸟兽危害,林木长势良好。
2小班区划及调查
2.1小班区划
小班区划在二类调查划分的营林区和林班的基础上进行了区划,各级名称和林班号没有变动。
小班区划界线主要自然区划为主,充分利用沟系、山脊、道路等自然界线进行区划。
对小班面积太小或自然地形不明显,采用gps定位,现地量测的方法进行了区。
同时小班区划依据以下因子进行:一是不同林分类型划分不同小班,二是龄组不同划分不同小班,三是郁闭度相差0.2以上时划分不同小班。
为了便于施工管理,小班面积一般控制在7.5-____亩之间。
实验林场人工林抚育间伐设计共分为黑木岭、红青岭、李家坪、红崖沟____个作业区,涉及____个
林班,区划____个小班。
详见下表。
实验林场人工林抚育小班区划一览表
作业区
林班号
小班个数
备注
合计
819
横岭
521
2
5黑木岭
40
3
4____4
1红青岭
75
1
76
1
李家坪
66
5
2.2小班调查
⑴调查内容。
小班株数、小班林木年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活立木蓄积量等。
⑵调查方法。
小班调查采用目测和实测相结合的方法。
调查时先对小班进行全面目测,掌握小班林分类型、树种组成及林木分布等基本情况,然后确定样地或样带位置及个数,并对小班地形地貌进行调查,在小班内根据林木生长状况和林分分布状况设置具有代表性的正方形样地1-____块,样地边长为____m,面积____m2,样地四角埋设木桩进行标记。
(3)样地(带)调查。
对样地(带)内达到起测胸径(4cm)的林木,用测树围尺量测胸径,并记录在样地检尺记录中,达不到起测胸径但有培育前途的林木统计株数(不参与平均胸径计算)。
依各树种平均胸径选取3—____株标准木,实测其树高,获得各树种平均高。
在样地西南角附近或样带中心,进行土壤、下木、活地被物等因子调查。
(4)出材率调查。
根据林分、材质状况和市场需求现场确定不同材种的出材率。
在样地内伐倒一定数量的样木实际造材,以总材积的____%,求算各适销产品的出材率,推算小班各材种出材率。
如果小班内树高、直径、尖削度、干形以及根茎处废材比例等影响出材率等因子有较大差异难以统一确定的,调查各不同出材率等级所占面积,加权计算小班平均出材率。
3森林资源情况
3.1全场人工林资源现状
为培育和发展森林后备资源,提高森林质量与效益,改善生态环境,经过历届领导与职工近____年的不懈努力,依沟系为体系,在宜林荒山、灌丛、疏林地、采伐迹地、次生林改造迹地,营造了大面积人工林,累计造林____万亩,保存面积____万亩,已郁闭成林。
人工林树种以油松、华山松、落叶松为主,另有少量的云杉、水楸、枫杨等。
人工林总蓄积____万m3。
其中落叶松人工林面积____万亩,蓄积约____万m3;华山松人工林面积____万亩,蓄积约____万m3;油松人工林____万亩,蓄积约____万m3;针叶混交人工林面积____万亩,蓄积约____万m3;阔叶混交人工林面积____万亩,蓄积约____万
m3。
平均林龄____年,林分最大年龄为____年。
日本落叶松、华北落叶松为六十年代所引进的树种,经三十多年的引种试验,与同期营造的油松、华山松相比较,具有速生、丰产、干形通直圆满,木质纤维长等特点。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尤其是九十年代开始,全场以每年0.15-____万亩的速度开展了大面积造林,采用了速生丰产用材林的营造技术和工程造林的管理办法,造林成效显著,目前平均林龄____年,最大林分年龄____年。
由于密度大,冠高比已达1/3左右,大面积人工林已不同程度地出现自然分化现象,部分林木已枯死。
为了保证林木的正常生长,增强其生态功能,采取生长抚育促进林分正常生长发育,是当前人工林经营管理的主要技术措施,据调查,急待需要抚育的人工林面积已有____多万亩,合理抚育强度在25-____%之间。
实验林场气候湿润,土壤肥沃,人工林立地条件好,林分生长良好,____年生日本落叶松人工林平均胸径8.4cm,平均树高____m,每公顷蓄积量____m3。
需要抚育间伐的日本落叶松林分,林龄____年,郁闭度都在0.9以上,亩均蓄积____m3。
3.2设计区森林资源
实验林场人工商品林抚育作业设计区总面积____亩,作业面积
____亩,非作业面积____亩,扣除的非作业面积主要是小班内的险坡、天然林、道路、水域等。
⑴红崖沟作业区:位于
5、12林班境内,设计小班面积____亩,作业面积____亩。
区内山体低矮、地形开阔、坡度平缓,土壤深厚,海拔在1640-____m之间,平均坡度为____度左右。
12林班的1-____号小班,面积____亩,是____年营造的日本落叶松速生丰产林,林分郁闭度0.9,林木组成为
____日落+杂,平均树高为____m,平均胸径10.1cm,保存株数为____株/亩,蓄积量为____m3/亩;5林班的1-2小班,面积____亩,是____年代初营造的油松林,林分郁闭度0.8,林木组成为8油1华1杂,平均树高为____m,平均胸径20.4cm,保存株数为____株/亩,蓄积量为____m3/亩。
区内林木长势良好,分布均匀,落叶松由于密度大,冠高比已达1/3左右,已不同程度地出现自然分化现象,部分林木已枯死。
设计区交通方便,有人为破坏活动。
林下卫生状况
较差,灌木主要有胡枝子、榛子、蔷薇等,高度____m,盖度为____%左右。
⑵李家坪作业区。
位于66林班境内,设计小班面积____亩,作业面积____亩。
地处李家坪前半段,区内地形开阔、坡度平缓,土壤深厚,海拔在1500-____m之间,平均坡度为____度左右。
林分是____年代初营造的油松林,郁闭度0.8,林木组成为8油1杂,平均树高
____m,平均胸径17.7cm,保存株数为____株/亩,蓄积量为____m3/亩。
林分主要分布在坡下部,林木稠密,长势良好,小班上部为针阔混交状态,再到坡上部呈天然林。
灌木主要为胡枝子、蔷薇等,高度____m,覆盖度为____%。
⑶红青岭作业区:作业区小班面积____亩,作业面积____亩,位于红青岭营林区址两侧坡面中下部的7
5、76林班内,共区划____个小班,小班作业管理条件较好,交通方便。
林木组成为6油4青+华,林分郁闭度0.8,平均树高____m,平均胸径17.7cm,林龄____年,已达近熟龄阶段。
每亩株数为____株,每亩蓄积量____m3。
小班内林木呈团块状分布,分布不匀,中下部稠密,上部稀疏,且呈针阔混交状态。
灌木种类主要为胡枝子、忍冬、蔷薇等,高度____m,覆盖度为____%。
⑷黑木岭作业区。
设计小班面积____亩,作业面积____亩。
位于黑木岭营林区址附近,北利公路两侧的40、
43、44林班内。
林分优势树种以油松为主,成数占7成以上,伴生树种有华山松、落叶松、青冈、杂木等,林分郁闭度0.8,平均树高____m,平均胸径19.0cm,平均年龄____年。
每亩株数为80-____株,每亩蓄积量____m3。
区内林木长势良好,分布均匀,干形通直圆满,小班下部有大径材分布。
由于密度大,已不同程度地出现自然分化现象,林木直径生长明显下降。
林下卫生状况较差,有枯死木、风倒木分布。
灌木主要有胡枝子、榛子、蔷薇等,高度____m,覆盖度为____%。
4技术措施设计
4.1抚育间伐方式
该场需要进行抚育间伐的林分为日本落叶松幼龄林、油松中龄林及部分近熟林。
根据《细则》规定,结合林分现状,本次设计采用透光伐、疏伐、生长伐,具体标准为:
透光抚育。
在红崖沟作业区的日本落叶松幼龄林阶段进行,在林分中清除影响林木生长的藤蔓、杂灌。
主要间伐质量低劣无培育前途的ⅴ、ⅳ级木和过密的ⅲ、ⅱ、ⅰ级木。
疏伐。
在中龄林阶段进行,目的是进一步调整林分密度,调整混交林的树种组成,加速保留木的生长,培育良好的干形。
伐除干形不良、无培育前途、影响目的树种生长的林木,为目的树种创造良好的生长条件。
生长伐。
在近熟林阶段进行,伐除无培育前途的林木,加速保留木的直径生长,缩短成熟期。
4.2抚育间伐强度及选木挂号
依据各样地调查的林分因子和林木生长状况,参照《小陇山林区主要树种林分密度表》确定适宜的保留株数和郁闭度,按照《细则》规定根据林木生长状况进行分级,确定优势木、亚优势木、中等木、被压木、频死木和枯立木,依据选木挂号的原则,选择间伐木进行检尺挂号。
间伐木挂号坚持“五挂五不挂”和“四看”的原则,“五挂五不挂”即为:“挂弯不挂端、挂密不挂疏、挂病不挂健、挂双不挂单,挂无益藤蔓杂灌不挂有益下木”,“四看”即做到看树冠保证郁闭度、看树干保证挂劣留优、看周围保证密度均匀、看树种保留目的树种。
对ⅳ、ⅴ级木(被压木、濒死木、病腐木、枯立木、弯曲多叉木、断梢木)等林木优先挂号,再对部分ⅲ级木,以及密度过大或受害的ⅱ级木、个别ⅰ级木进行挂号。
样地挂号完毕后,根据保留木状况测算保留林分郁闭度,若保留林分郁闭度和保留株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则要对挂号木进行调整,直至满足设计要求。
根据挂号木检尺记录,计算挂号木各树种平均胸径,并选取3-____株平均木,实测树高,推算挂号木各树种平均高。
挂号木各树种平均胸径采用胸高断面积加权平均法计算,样地挂号木平均胸径和平均树高以各树种的组成系数加权平均求得,挂号木各树
种单株材积用相应树种二元立木材积式计算,样地挂号木蓄积为各树种蓄积量之和。
根据挂号木株数和蓄积计算抚育间伐的株数强度和蓄积强度。
在样地挂号木每个径阶选择一个平均木进行现场造材,导算样地各径阶林木平均出材率。
小班内各样地间伐强度和平均出材率加权平均求得小班间伐强度和平均出材率。
按设计的抚育间伐株数强度和蓄积强度指导全小班抚育间伐木挂号,小班选木挂号的强度。
控制在设计抚育强度的90-
____%之间。
抚育间伐强度结合林分经营目的、产品销路、立地条件、初植密度、最适经营密度等因素,遵循有利于促进保留木材积和形质生长、有利于经济收入的原则合理确定,设计抚育间伐株数强度为15-
____%,蓄积强度为15-____%,抚育采伐株数____株,抚育采伐蓄积____m3,设计出材率为____%,出材量为____m3,可利用采伐剩余物为____m3。
红崖沟作业区抚育间伐株数强度16-____%,蓄积强度17-
____%,采伐株数
20763株,采伐蓄积____m3,出材率____%,出材量____m3,可利用采伐剩余物____m3。
保留林分平均胸径11.1cm,平均树高
____m,郁闭度0.7。
李家坪作业区抚育间伐株数强度15-____%,蓄积强度20-
____%,采伐株数____株,采伐蓄积____m3,出材率____%,出材量____m3,可利用采伐剩余物____m3。
保留林分平均胸径19.6cm,平均树高____m,郁闭度0.7。
红青岭作业区抚育间伐株数强度15-____%,蓄积强度15-
____%,采伐株数____株,采伐蓄积____m3,出材率____%,出材量____m3,可利用采伐剩余物____m3。
保留林分平均胸径16.5cm,平均树高____m,郁闭度0.7。
黑木岭作业区抚育间伐株数强度15-____%,蓄积强度15-
____%,采伐株数____株,采伐蓄积____m3,出材率____%,出材量____m3,可利用采伐剩余物____m3。
保留林分平均胸径20.1cm,平均树高____m,郁闭度0.7。
各小班伐强、出材率、出材量详见附表2。
4.3集材方式和清林方式设计
本场抚育间伐木以小径木居多,适宜采用人力集材的方式,作业结束后产品按指定的楞场堆放。
作业区目的树种居优势,且分布均匀、交通方便、劳力充足、木材可供纤维板厂加工利用,林场应充分利用采伐剩余物,对不可利用的采伐剩余物,在不影响更新的前提下,采取保留、利用、堆积或者截短散铺等方法进行清理。
对林冠下生长健壮、不影响林木正常生长的下木及灌木应尽量保留,杜绝全面清理林地。
5收支概算
根据市场价格及经济指标概算,实验林场人工商品林抚育间伐收支概算如下:
____项目总收入
项目总收入____元,其中:
①规格材销售收入____元;
②可利用采伐剩余物销售收入____元。
____项目总投资
项目总投资____元,其中:
①直接投资____元;
②间接投资____元;
③税金____元;
④育林基金____元;
⑤维简费____元。
____项目盈亏
本项目总盈余____元。
详见经费收支概算表。
5.4效益评价
通过抚育间伐生产规格材____m3,可利用采伐剩余物____m3,总收入可达____元,直接经济效益显著;同时,抚育间伐为林冠下植被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可将人工纯林诱导形成针阔混交林,提高人工林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充分发挥森林的
多种防护效能,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抚育间伐生产的木材和可利用采伐剩余物,为纤维板厂提供生产原料,解决近____名职工的就业问题;另外,____林区群众参加人工商品林抚育间伐劳动,对增加林区群众收入,帮助林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因此,在保护好天然林资源的前提下,开展人工林抚育间伐,经济效益显著、生态和社会效益巨大。
6保障措施
6.1建立完善的采伐目标管理责任制
林场与采伐工区签订采伐目标管理责任书,采伐工区与施工班组签订采伐目标管理责任书。
责任书的主要内容为省林业厅批准并经局分解到林场的人工商品林采伐量和出材量、采伐方式、更新造林措施、主要责任人以及监督管理的措施等。
通过签订责任书和责任书的落实,确保不采伐生态脆弱和生态区位重要地区的林木;不采伐天然林;不超范围、超数量采伐林木;确保人工商品林抚育间伐工作健康、规范、有序地进行。
6.2实行伐前公示制度
实行伐前公示制度,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林场在采伐前要加强宣传,增加政策透明度,让社会各界知道人工商品林采伐政策,得到社会各界理解和支持。
____各伐区在采伐现场附近的交通要道设立林木采伐许可证公示牌,现场公示采伐单位的林权证号、采伐林分起源、林种,树种、采伐方式、采伐强度、采伐地点、采伐面积、蓄积、出
材量、采伐期限、批准采伐机关等。
主动接受社会各界和新闻媒体的监督。
6.3加强施工管理
加强施工过程管理,确保采伐作业质量。
人工商品林采伐试点工作小结范文(二)
一、工作背景和目标:
人工商品林采伐试点工作是由林业部门组织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旨在通过对人工商品林的合理采伐,提高林木的经济效益和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平。
本次试点工作的目标是确定人工商品林的合理采伐指标和采伐方法,有效控制采伐量,减少林木的损失,提高采伐效益。
二、工作内容和总体进展:
本次试点工作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采伐指标的确定、采伐方式的选择、采伐设备的配置和采伐管理的组织。
1. 采伐指标的确定:
通过对人工商品林的资源情况进行调查和评估,确定了合理的采伐指标。
根据不同地区和树种的特点,制定了不同的采伐标准,确保采伐量控制在可持续的范围内。
2. 采伐方式的选择:
根据试点区域的地形、气候和林木生长情况,选择了合适的采伐方式。
采用间伐、抚育采伐等方式,既保护了林木的生长环境,又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
3. 采伐设备的配置:
根据试点区域的实际情况,合理配置了采伐设备。
优化了采伐工具的使用方式,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4. 采伐管理的组织:
建立了科学的管理机制,制定了详细的采伐管理规定。
加强了对采伐作业人员的培训和监督,确保采伐作业按照规定进行。
总体来说,本次试点工作取得了较好的进展。
确定了合理的采伐指标和采伐方式,使人工商品林的采伐效益得到了明显提高。
三、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1. 采伐量控制不够严格:在实施过程中,发现有部分试点区域采伐量超过了预定的指标,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今后应加强对采伐作业的监督和管理,严格控制采伐量。
2. 采伐方式不够灵活:在一些特殊地形和生态环境条件下,现有的采伐方式并不适用。
今后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采伐方式,保护林木生长环境。
3. 采伐设备更新不及时:部分试点区域的采伐设备老化严重,效率低下,对林木资源的损失较大。
今后应加大对采伐设备的更新和更新力度,提高采伐效率。
4. 采伐管理不够规范:部分试点区域的采伐管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管理手段不够科学,对采伐作业人员的培训和监督不够到位。
今后应加强对采伐管理的规范和标准化,加强对采伐作业人员的培训和监督。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1. 加强对采伐量的控制,确保采伐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2. 积极探索和推广适合不同地区的采伐方式,提高采伐效益。
3. 加大对采伐设备的更新和更新力度,提高采伐效率。
4. 加强对采伐管理的规范和标准化,加强对采伐作业人员的培训和监督。
5. 加强对人工商品林资源调查和评估的工作,为制定合理的采伐指标提供依据。
6. 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合作,共同推动人工商品林采伐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努力,加强试点工作的组织和管理,进一步提高人工商品林采伐的效益和可持续利用水平,为保护森林资源和促进林业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