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苏亚龙
摘要:数学教学是一个探究性、思维性较强的学科,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
参与,才能实现其思维的活跃,也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其学习效果。

通过采取趣味
性的情境教学、新颖性的信息化教学,可有效激发学生的能动性,从而最大限度
地驱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

本文就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展开详细讨论。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主动性;积极性
引言:新课程理念强调参与性、趣味性、愉悦性教学,近期双减政策的提出
也着重强调“减负增效”。

在此背景下,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目的,驱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课堂中,高效地汲取数学知识,已成为广大小学数学教师
所追求的主要教学目的。

小学数学教师应意识到这一点,一改以往的教学方法,
结合小学生的兴趣特征、性格特征,设计多元化课堂活动,采取情境式、游戏性、信息化教学策略,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学习的快乐,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从而确保学生能够真正实现参与式、沉浸式学习。

一、趣味性情境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对关于情境对学生能动性的调动作出了进一步指示。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是数学课堂活动得以有效展开的前提,只有
学生对数学产生了兴趣,才会乐于、愿于钻研数学,才会愿意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

为此,数学教师可以采取趣味性的课程导入策略,通过构建趣味情境激发学
生兴趣和主动性,帮助学生快速回归到数学课堂之中,并有效参与到数学探究中去。

以人教版三年级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为例,分数在学生的生活中运用十
分广泛,为增强该课程的探究性和趣味性,教师可以从生活角度出发构建情境:“每当我们生病了就会去医院,医生会嘱咐我们每次吃多少药,如果医生告诉我
们每次吃1/2或者1/4的药,那么这里的1/2和1/4是什么意思?只有懂得正确
的吃药方法,才能够保证病好哦。

”情境一经构建,同学们的探究意识、参与意
识大幅度提升,并迅速投入到思考和讨论中,一个活跃、高效的数学课堂也会在
学生的积极参与中得以构成。

二、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积极性
当前,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多媒体技术无疑充满了明显的视觉吸引力。

多媒体技术具备直观的画面展现功能,融合了融合动画、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比较形象生动,教师可借助多媒体、电子白板等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增强学生的
视觉、听觉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驱动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二年级“认识时间”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就可以选取小
猪佩奇里的片段,将之制成FLASH动画,通过多媒体展示小猪佩奇家中的闹钟、
挂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对于小学生而言,动画片是十分具有吸引力的,在
动画片的作用下,每一位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思
维也会更加活跃,后续教学活动也能梯度性展开。

在此过程中,教师也要善于适
用教学语言,要以轻松、幽默的形式引导学生,降低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感,
同时还要具备亲和力,促使学生感知到来自教师的关心和尊重,以此让学生在教
师的影响下喜欢上数学这门课程,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中来。

三、设计课堂游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据相关研究指出,游戏蕴含了较强的愉悦性、虚拟性特征,为通过游戏激发
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游戏教学是“寓教于乐”的直观体现,
即在知识传递过程中融入游戏内容,在游戏的驱动下,让沉闷、单一的课堂将更
具趣味性,学生的体验感、参与欲望也会明显提高。

游戏教学主要由情境游戏、
角色游戏、竞技游戏构成,学生在趣味性游戏中积极参与,有效学习,在此环境下,大脑异常活跃,既能够让学生感知到学习的魅力,也能在无形中激发其创造
性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课程主题,设计多元化课堂游戏,如“竞
争游戏”“角色游戏”等,竞争游戏可以是数学解题竞赛,小组合作竞赛等,角
色游戏可以是让学生进行人物还原、生活场景还原等,通过多元化游戏设计,激
发其学习兴趣,让学生以不同的角色身份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一个活跃、高效
的数学课堂也就构建而成。

比如在四年级下册“运算定律”的教学中,为让学生
更好的掌握运算规律,老师可以给出一道例题:234-66-34,并设计一个“竞争”游戏,教师首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看哪个小组能够迅速且高效地解
决这道题,部分小组按照常规的运算方法:234-66-34=168-34=134,有的小组善
于发现,得出:234-66-34=234-(66+34)=234-100=134,还有的小组运用了
“交换”的思维,得出:234-66-34=234-34-66=134,迅速得出答案,教师再对
学生们的思路和计算方法进行总结。

每一个小组为了“取得胜利”,纷纷思考不
同的计算方法,学生的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且在深度思考与讨论过程中,
也会产生更加与众不同的思路,由此形成一定的创新能力。

为保障各个小组都能
产生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对于表现优异的小组,教师需要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而对于表现积极的小组,则可由记录其表现,将之作为评优评先的根本依据。

总结:不管是何种层面的教学形式,都应该是学生与教师共同作用的结果。

数学教师应深度意识到这一点,对课堂中自身的定位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有着明确
认知,注重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积极运用游戏化、情境化教学策略,结合小学
生的个性需求进行教学设计,从根本上满足小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让每一位学生
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最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郑香燕.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课堂中学习积极性的分析[J].试题与研
究,2019(28):8-9.
[2]王淑娟. 浅谈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策略[C]//.2017年区
域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研究研讨会成果集.,2017:857-858.
[3]徐四化.数学教学如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J].考试周
刊,2017(13):4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