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中考 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含解析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巴山道中除夜①书怀
[唐]崔涂
迢递三巴②路,羁危③万里身。

乱山残雪④夜,孤烛⑤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⑥。

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⑦新。

【注释】①除夜:除夕。

②迢(tiáo)递:遥远的样子。

三巴:巴郡、巴东、巴西的合称。

后亦多泛指四川。

③羁危:指漂泊于三巴的艰险之地。

羁,寄寓异乡;危,艰危困苦。

④残雪:残余的积雪。

⑤孤烛:一支烛。

这里并非实指,而是说在这除夕之夜,孤烛独照,自己更感到成了离家万里的异乡人了。

⑥僮仆:未成年的仆人。

亲:亲近。

⑦岁华:年华。

(1)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写离乡的遥远和旅途的艰辛,“三巴路”言路途遥远,“万里身”表地域艰险。

B. 颔联中,“夜”点明了时间为除夕,“乱山”“残雪”点明了所处的环境,表现了羁旅之苦。

C. 颈联表现了诗人由于长期客居,与亲人骨肉远离,情感渐疏,而与僮仆朝夕相处则越发亲近的无奈现实。

D. 尾联中“明日”二字紧扣题中的“除夜”,强烈地表达了诗人不堪忍受异乡的漂泊之苦,希望早日结束羁旅生涯的愿望。

(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全诗核心是一个“悲”字,表达了诗人叹羁旅、思故乡念骨肉、感孤独等诸多纷杂的心绪。

B. 颔联写山用一“乱”字,写雪用一“残”字,既点明了时令,也写出了诗人纷杂的心态和凄冷的心境。

C. 颈联用笔巧妙,明写“僮仆”之亲,暗指“骨肉”疏远,陈述诗人当时处境的寂寞孤独和生活的拮据困窘。

D. 全诗语言朴素,抒情细腻,于平实之处涌动真情,感人至深。

【答案】(1)A
(2)C
【解析】【分析】(1)A错误,应是:“三巴路”表地域艰险;“万里身”言路途遥远。

(2)C错误,明写“情亲”之乐,暗道羁旅之苦,于无字之处发出一片浩叹。

故答案为:⑴A;⑵C。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选择即可;
⑵解答诗词赏析题,我们要正确把握诗人的情感,把握情感的方法有:看诗人定诗风,看诗歌所属的类别,看诗歌标题或关键系,看写作背景。

具体要做到:通读全诗,把握大意,理解情感。

2.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诗中的“薄暮”与“徙倚”是什么意思?请任选一个作答。

(2)这首诗运用了哪个典故,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1)徙倚:徘徊薄暮:傍晚
(2)“采薇”一词运用典故,古时候的隐者伯夷和叔齐不食周粟,采薇而食之的故事,表达诗人避世退隐的心态和苦闷、惆怅、孤寂的情怀。

【解析】【分析】(1)“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意思是“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

徙倚:徘徊,彷徨。

(2)采薇:薇,是一种植物。

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

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诗人身边没有一个相识的熟人和朋友,没有人能够分担这份寂寥,只好拉来已经远去的伯夷、叔齐了。

运用典故,表达诗人避世退隐的心态和苦闷、惆怅、孤寂的情怀。

故答案为:⑴徙倚:徘徊薄暮:傍晚;
⑵“采薇”一词运用典故,古时候的隐者伯夷和叔齐不食周粟,采薇而食之的故事,表达诗人避世退隐的心态和苦闷、惆怅、孤寂的情怀。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诗歌关键词句的把握,注意要首先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理解词句。

⑵本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奉诚园①闻笛
(唐)窦卑
曾绝朱缨吐锦茵,欲披荒草访遗尘。

秋风忽洒西园②泪,满目山阳笛③里人。

次韵刚父即事绝句
(元)赵孟頫④
溪头月色白如沙,近水楼台一万家。

谁向夜深吹玉笛,伤心莫听后庭花。

【注】①奉诚园:原始唐代名将马燧的园苑,马氏因功高盖主,遭德宗猜忌。

②西园:系汉末建安诗人宴游之所。

③山阳笛:“山阳”为魏晋之际竹林七贤旧游之地。

七贤中的嵇康被司马氏杀害后,向秀重过其旧居,听到邻人吹笛,因而想到昔日游宴之乐,作《思旧赋》。

④赵孟頫:湖州人,宋王室后裔。

笛声中有故事,笛声中有情感,请结合典故分别赏析两首诗歌的情感。

【知识卡片】典故指诗文等所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

运用典故可以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言简意丰。

【答案】《奉诚园闻笛》:诗人由如泣如诉的笛声联想到马燧、嵇康的不幸遭遇,表达诗人的不平之鸣和追慕先贤的心情以及物是人非、昔盛今衰的吊古伤感之情。

《次韵刚父即事绝句》:赵孟頫在月色如沙的深夜听到一曲《后庭花》,借“后庭花”的典故表达内心的亡国之痛。

【解析】【分析】第一首诗写诗人访奉城园的所见所闻所感,首句通过楚王绝缨和醉吐相茵故事,刻画出一个目光远大、胸次宽广的人物形象,这其实是赞扬马燧高大的形象,但这样一个伟大的人物却遭德宗猜忌,表达了诗人不平之鸣。

次句“欲披荒草访遗尘”,咏凭吊事兼写出旧园遗址的荒凉。

“朱缨”“锦茵”与“荒草”“遗尘”的对照,突出了一种今昔盛衰之感。

后两句写诗人怀古伤今的悲痛,用了“西园”“山阳笛”两个典故,秋风、园苑,是眼前景;闻笛、下泪,是眼前事。

眼前的景,眼前的事烘托了诗人物是人非、昔盛今衰的吊古伤感之情。

第二首诗前两句写看到的景色,第三、四句写深夜听到玉笛的声音,让诗人联想到“后庭花”的典故,《后庭花》一般认为是亡国之音,诗人其实是借“后庭花”的典故表达内心的亡国之痛。

故答案为:《奉诚园闻笛》:诗人由如泣如诉的笛声联想到马燧、嵇康的不幸遭遇,表达诗人的不平之鸣和追慕先贤的心情以及物是人非、昔盛今衰的吊古伤感之情。

《次韵刚父即事绝句》:赵孟頫在月色如沙的深夜听到一曲《后庭花》,借“后庭花”的典故表达内心的亡国之痛。

【点评】本题考查赏析诗歌中使用典故的能力。

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此题要认真分析诗歌典故的内容。

多积累一些诗歌中常见的历史故事,多记忆一些古诗名句,无疑对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题是很有帮助的。

概括思想感情的一般模式为:这首诗通过描写(叙述)……的景色(事件),抒发(表达或赞颂了)……的感情。

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玉仙馆
(唐)张籍
长溪新雨色如泥,野水阴云尽向西。

楚客天南行渐远,山山树里鹧鸪啼。

(选自《全唐诗》)请你完成这首诗歌的微电影镜头脚本设计,来展现诗歌的意境。

”孤独一人,渐行渐远,在山林小径中留下一个模糊的背影。

;用声音、远景镜头从后面拍摄的方法营造出悲凉氛围,表现出楚客思乡不得归的落寞、悲苦的心境。

【解析】【分析】① 整体画面: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新雨后溪水湍急,混浊如泥,天上阴云向西奔涌。

“楚客”孤独一人,渐行渐远,在山林小径中留下一个模糊的背影。

②“长溪、野水、鹧鸪啼”描摹声音,“阴云尽向西、天南行渐远”到“山山树里”,视线由远到近,几个关联的意象,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营造出悲凉氛围,表现出楚客思乡不得归的落寞、悲苦的心境。

故答案为:①新雨后溪水湍急,混浊如泥,天上阴云向西奔涌。

“楚客”孤独一人,渐行渐远,在山林小径中留下一个模糊的背影。

②用声音、远景镜头从后面拍摄的方法营造出悲凉氛围,表现出楚客思乡不得归的落寞、悲苦的心境。

【点评】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意境。

答题时应注意,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分析诗歌意境,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5.阅读杨万里《桑茶坑道中》,完成下面小题。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1)说说“草满花堤水满溪”中“草满”一词的妙处。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1)一个“满”字写出了堤上花儿草儿繁盛之状;“满”在这里为动词,仿佛青草有意去装点堤岸一般,显得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也为接着写儿童牧牛“花堤”提供了好的环境。

(2)这首诗借儿童牧牛情景,再现了夏日江南田园美景,表达了诗人独特的生活情趣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解析】【分析】(1)“草满花堤水满溪”的意思是“小溪里的流水却涨满河槽,岸边野草繁茂,野花肆意开放”。

在这样好的气候条件下,小溪被雨水充盈了,水面和堤齐平,这种情景用“满”字是合适的,常见的;而以“满”字写堤上花儿草儿繁盛之状,原也不足为奇,但“满”在这里作为动词,仿佛青草有意识地去装点堤岸一般,这就生动有趣了。

(2)这首诗前两句写出了由雨而晴,由湿变干,溪水由浅而满,花草于风中摇曳,大自然充满了生机的“动”;第三句写出了牧童柳荫下酣睡的自然悠闲的“静”,加上第四句“一牛吃过柳阴西”的时动时静,形成了这首诗独特的生活情趣和原始朴素的美感。

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舒适生活的向往。

故答案为:⑴一个“满”字写出了堤上花儿草儿繁盛之状;“满”在这里为动词,仿佛青草有意去装点堤岸一般,显得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也为接着写儿童牧牛“花堤”提供了好的环境。

⑵这首诗借儿童牧牛情景,再现了夏日江南田园美景,表达了诗人独特的生活情趣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点评】⑴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要注意: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析景)有明显手法一
定要指出。

点出该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意境、感情)
⑵通过抓关键要素来推断诗歌的情感类型,关键要素有:一、抓住诗题;二、抓住关键词句;三、抓住意象特点;四、注意诗歌给出的注释。

6.阅读下面宋词,完成以下练习。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简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中加着横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2)说说你对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理解。

【答案】(1)“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无眠”准确地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放眠的情景。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的意思是: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平安长久,不管相隔千山万水,都可以一起看到明月皎洁美好的样子。

这句话常用于表达对远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以及美好祝愿。

(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分析】⑴本小题考查学生对词句表达效果的赏析能力。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这里既指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一切离人。

)“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无眠”是泛指那些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放眠的情景。

⑵本题考查学生诗歌关键词句的把握,注意要首先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理解词句。

结合全词理解,可知“婵娟”即明月,末句极富美感,希望人们能够永远健康平安,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在中秋之夜共同欣赏天上的明月。

这里是对远方亲人的怀念,也是一种祝福。

故答案为:⑴“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无眠”准确地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放眠的情景;
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的意思是: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平安长久,不管相隔千山万水,都可以一起看到明月皎洁美好的样子。

这句话常用于表达对远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以及美好祝愿。

(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⑴如何鉴赏诗歌:一要知人论世。

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

二要把握形象。

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

三要理解情感。

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

⑵该题考查诗歌鉴赏之诗句鉴赏的能力。

对于重要诗句鉴赏的题目,需要考生理解诗句的含义、把握诗句运用的修辞、表现手法、表达方式。

答题步骤一般分三点:①理解诗句,用简洁、流畅的语言翻译诗句;②分析修辞、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和强调、突出的意思;
③分析情感。

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叙事,交代了作者出使塞上时轻车简从、路途遥远的情况和出使的目的。

B. 颔联以景喻人,诗人以“蓬”“雁”自比,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C. 颈联写塞外奇观,其正确的朗读节奏应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D. 尾联写作者到了边塞却未遇到将官,表达了作者对都护没有前来拜见自己的不满。

(2)《而庵说唐诗》评价本诗时说:“‘大漠’‘长河’联,独绝千古。

”请仔细品读颈联,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描述该联的画面。

②请从语言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赏析其“独特”之处。

【答案】(1)D
(2)①浩瀚无边的沙漠上,一缕孤烟扶摇直上,直插云霄;苍茫暮霭中,滔滔河水绵延千里,一轮红日在水天相接的地平线上缓缓下沉。

②赏析语言:“直”表现孤烟之高,于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写出了塞上景色苍凉雄浑的特点;“圆”表现落日之低、之圆,写出景色壮阔、温暖的特点。

表现手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出了神奇的塞外风光,表现了诗人苍凉孤寂的情感。

【解析】【分析】(1)ABC解说正确。

D 尾联写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并没有表达作者对都护没有前来拜见自己的不满。

(2)①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写的景物有: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把这几种景物在头脑中想象出一幅画面,并用优美、富有诗意的语言进行描述。

②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

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

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

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

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根据此理解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⑴ D;
⑵①浩瀚无边的沙漠上,一缕孤烟扶摇直上,直插云霄;苍茫暮霭中,滔滔河水绵延千里,一轮红日在水天相接的地平线上缓缓下沉。

②赏析语言:“直”表现孤烟之高,于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写出了塞上景色苍凉雄浑的特点;“圆”表现落日之低、之圆,写出
景色壮阔、温暖的特点。

表现手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出了神奇的塞外风光,表现了诗人苍凉孤寂的情感。

【点评】⑴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

解答此题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要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况。

⑵①本题考查描绘诗句景象的能力。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很多写景的诗句都给人以美的享受。

解答这样的题,首先要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意境,并在头脑里想象这样的意境,然后再结合诗意进行描绘。

描绘的语言一定要恰当、优美、生动、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②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以及表现手法的能力。

诗歌的语言具有凝练、含蓄等特点。

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品读诗歌的语言意蕴,体味诗歌的语言风格和语言魅力。

古诗词语言鉴赏部分所包含的内容较多,主要涉及遣词造句、语体色彩、语言风格等方面。

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联想想象、用典、融情于景、对比烘托等,答题时要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使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8.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送道标上人归南岳
(唐)刘长卿
悠然倚孤棹,却忆卧中林。

江草将归远,湘山独往深。

白云留不住,渌水去无心。

衡岳千峰乱,禅房何处寻。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上人即高僧;棹为划船工具,代指船;南岳衡山。

为五岳之一。

B. 首联写道标上人飘然远游之中怀想林中高卧。

暗示他即将归去。

C. 颔联点出道标上人归去之地,江岸青草如作者的离愁伴他远行。

D. 本诗前四句描写景物,后四句感时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1)D
(2)他的行止如同行云流水一般,率性随意,挥洒酣畅。

即使是归到衡岳,群山绵延、千峰耸峙,偌大的天地,他又将在何处栖迟。

作者借行云流水刻画出了一个率性飘逸、禀性超拔的僧人形象,同时借千峰衡山流露出来诗人对道标上人的赞美之情与赠别之意。

【解析】【分析】(1)ABC赏析正确。

D错在“后四句感时抒怀”,应是表达诗人对道标上人的赞美之情与赠别之意。

(2)结合诗歌题目及内容分析。

这首诗的题目是“送道标上人归南岳”,最后两联的意思是:道标商人要离开了,他的行止如同行云流水一般,率性随意,挥洒酣畅。

即使是归到衡岳,群山绵延、千峰耸峙,偌大的天地,他又将在何处栖迟。

最后两句作者以一组流畅的林山云水镜头,写出了一个率性飘逸、禀性超拔的上人,同时借千峰衡山流露出来诗人对道标上人的赞美之情与赠别之意。

故答案为:⑴ D;
⑵他的行止如同行云流水一般,率性随意,挥洒酣畅。

即使是归到衡岳,群山绵延、千峰耸峙,偌大的天地,他又将在何处栖迟。

作者借行云流水刻画出了一个率性飘逸、禀性超拔的僧人形象,同时借千峰衡山流露出来诗人对道标上人的赞美之情与赠别之意。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诗歌的全面理解能力,涉及内容、主题、感情等方面。

需在理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逐一比对。

⑵此题考查理解诗人思想情感的能力。

诗人的情感往往通过具体的语句表达出来,因此理解诗歌的语句内容是体会诗人情感的重要途径。

因此解答本题,一定要结合全诗内容仔细揣摩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9.补写出空缺部分。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________
(2)停杯投箸不能食,________
(3)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

(4)不应有恨,________
(5)秋草独寻人去后,________
(6)________,雪拥蓝关马不前。

【答案】(1)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拔剑四顾心茫然
(3)沉舟侧畔千帆过
(4)何事长向别时圆
(5)寒林空见日斜时
(6)云横秦岭家何在
【解析】【分析】“忧”“拔”“斜”“秦”是此题中的易错字,作答时要注意字形。

故答案为:⑴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⑵拔剑四顾心茫然
⑶沉舟侧畔千帆过
⑷何事长向别时圆
⑸寒林空见日斜时
⑹云横秦岭家何在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古诗词和古文的背诵与默写。

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时,要循序渐进积累所学的应背诵并默写的内容,不要太急于求成。

首先不要混淆了所背的内容;其次是在默写时要注意不要出现错误(错别字、漏字、添字)。

10.阅读诗歌,回答下列各题。

大堰河——我的保姆(节选)
艾青
大堰河,深受着她的乳儿;
在年节里,为了他,忙着切那冬米的糖,
为了他,常悄悄地走到村边的她的家里去,
为了他,走到她的身边叫一声“妈”,
大堰河,把他画的大红大绿的关云长贴在灶边的墙土,
大堰河,会对她的邻居夸口赞美她的乳儿;
大堰河曾做了一个不能对人说的梦:
在梦里,她吃着她的乳儿的婚酒,
坐在辉煌的结彩的堂上,
而她的娇美的媳妇亲切地叫她“婆婆”
……
大堰河,深爱她的乳儿!
(1)20世纪30年代,艾青的诗歌的主要意象是________和________。

(2)节选部分有哪几个细节描写了母亲深爱乳儿?请结合诗句简要概括。

(3)大堰河做了个梦,为什么不能对人说?既然“不能说”,为什么“我”知道她梦的内容?【答案】(1)土地;太阳
(2)①年节里为乳儿切冬米糖;②把乳儿画的画贴在灶边的墙上;③对邻居夸口赞美乳儿。

(3)不能说是因为:①大堰河自知地位低下,没有资格参加乳儿的婚礼;②大堰河深爱乳儿,不愿让人知道自己和乳儿的关系,怕给乳儿带来不好的影响。

“我”知道母亲的梦是因为儿子理解母亲,两人之间有突破血缘、突破阶级的母子深情;儿子结婚成家是做母亲的最大梦想,参加儿子婚礼是母亲最大的幸福。

【解析】【分析】(1)艾青(1910—1996),现、当代诗人。

原名蒋海澄,笔名莪加、克阿、林壁等。

浙江金华人。

1932年初回国,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不久被捕,在狱中写了不少诗,其中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后引起轰动,一举成名。

1935年出狱,翌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的深挚感情,泥土气息浓郁,诗风沉雄,情调忧郁而感伤。

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是:土地与太阳。

(2)诗中作者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了母亲深爱乳儿,这些细节在通读诗歌的基础上可以搜集到“在年节里,为了他,忙着切那冬米的糖”,“把他画的大红大绿的关云长贴在灶边的墙土”,“会对她的邻居夸口赞美她的乳儿”等。

据此理解作答。

(3)①诗中的“大堰河”是“我”的保姆,因为身份的低下,所以她没有资格参加“我”的婚礼,又因为她深爱着她的乳儿,不希望自己影响乳儿的形象。

②虽然她没有说出她的梦境,但作为和她朝夕相处的“我”却能够感受到,因为我们之间彼此已经到了心灵相通的地步,我们之间虽没有血缘关系,但这种感情却胜似母子。

所以“我”能真切地感受到她的心愿和希望。

故答案为:⑴土地;太阳;
⑵①年节里为乳儿切冬米糖;②把乳儿画的画贴在灶边的墙上;③对邻居夸口赞美乳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