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 课时作业28 宋明理学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作业28 宋明理学与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锦州高三诊断)南朝的范缜写了《神灭论》反对佛教,崇佛的梁武帝亲自颁发《赦答臣下神灭论》,发动高僧、王公朝贵六十四人与范缜辩论,但朝廷始终没有禁止《神灭论》的发行。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儒家思想与佛教出现融合
B.佛教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
C.当时社会的思想较为自由
D.政治与学术之间不存在矛盾
解析:从材料中的梁武帝“发动高僧、王公朝贵六十四人与范缜辩论,但朝廷始终没有禁止《神灭论》的发行”来看,南朝时期出现儒家思想与佛教融合的现象,双方并非属于你死我活的斗争。
故答案为A项。
B项不符合史实,儒学仍然是社会主流思想,排除;C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答案:A
2.(2018·德州高三调研)唐代的佛教与道教都强调自己的师承与宗脉。
韩愈则强调儒家思想经历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以至孔孟的传递顺序,“轲之死,不得其传焉”,并宣称:“己之道,乃夫子、孟轲、扬雄所传之道”。
韩愈这样做的目的是( ) A.仿照佛道做法,追溯儒学源流
B.抬高孟子地位,宣扬格物穷理
C.顺应三教合一,汲取佛道精髓
D.建立儒学道统,树立自身权威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三教并立,佛、道挑战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韩愈强调儒家思想经历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扬雄等人传承,体现了韩愈推崇儒学,复兴儒学道统,树立儒学权威,D项正确。
A项仿照佛道做法,与材料不符,排除。
B项格物穷理是朱熹理学内容,排除。
材料没有体现三教合一,汲取佛道精髓,排除C。
所以选D。
答案:D
3.(2018·洛阳高三联考)朱熹曾借用佛教“月印万川说”来解释自己的观点:一个月亮高挂夜空,人间的江河湖泊中却可以看到无数的月亮,无数的月亮终归于一个月亮。
朱熹想要解释的观点是( )
A.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B.理先气后
C.三纲五常即是天理 D.格物致知
解析:材料中朱熹在阐明其思想观点时所说的“月亮”即理学中的天理,其主张理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先有理后有物,认识万物最终应归结认识天理,可见朱熹阐释了天理是万物本原的观点,故选A。
B、C两项均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排除;格物致知为程朱理学的认识论,与材料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A
4.(2018·佛山高三统测)朱熹说:“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他又说:“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
如视听言动,人所同也。
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
”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私欲”是指那些超出了正当要求以及违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
B.“私欲”与人的正当欲望是同一概念
C.心即理也
D.一概反对人的欲望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说明朱熹认为私欲是超出“礼”的不正当的欲望,故答案为A项。
朱熹认为“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说明天理和人欲(私欲)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符合“礼”,不是同一概念,排除B项;C项是心学的观点,排除;朱熹认为“饥而食渴而饮”是正当的欲望,并不反对,排除D项。
答案:A
5.(2018·平遥高三期中)陆九渊说:“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
”他认为做学问想求得根本,就不要拘泥于对古代经书的追根究底。
这说明陆九渊( )
A.强调自身的修习与领悟
B.反对儒家思想对人的束缚
C.主张自由阐释儒家经典
D.否定“六经”的权威地位
解析:根据材料“六经皆我注脚”,结合所学,意指陆九渊“心即理也”,强调内心的作用,故A项正确;宋明理学,主张“理”在社会的体现是“三纲五常”等级秩序,并不反对儒家的束缚,故B项错误;“心即理也”,并不是强调随意性,而是“良知”,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故C项错误;题干意在借用儒家经典的内容,与“本心”处处相通,并非否定经典的地位,故D项错误。
答案:A
6.(2018·保定高三摸底)王阳明曾颇有感触地说:“功利之说,日浸以盛,不复知有明德亲民之实,士皆巧文博词以饰诈,相规以伪,相轧以利,外冠裳而内禽兽,而犹或自以为从事于圣贤之学。
如是而欲挽而复之三代,呜呼其难哉!”为此,他提出( ) A.“知行合一” B.“心外无理”
C.“格物致知” D.“工商皆本”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了既要知又要行,即知行要合一,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心外无理”的信息,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格物致知”是朱熹的思想观点,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工商皆本”是黄宗羲的思想观点,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答案:A
7.(2018·福建六校高三联考)李贽推崇反礼教的《西厢记》和《拜月亭》,欣赏不受儒学束缚的司马迁、李白和苏轼。
此外,他还提倡以鄙俗浅白的口语反映百姓生活。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李贽的离经叛道的个性
B.理学对人们思想的束缚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抑商政策的松动
解析:明朝中后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以个性解放为核心的思潮悄然滋长,李贽的思想观点是这一现象的突出表现。
故答案为C项。
A项属于李贽思想的特点,不是原因,排除;B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答案:C
8.(2018·石家庄高三联考)明朝思想家李贽说:“夫是非之争也,如岁时行,昼夜更迭,不相一也。
昨日是而今日非也,而可遽以定本行商法?”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李贽( ) A.反对以君主言行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
B.倡导“农商并重”的新经济理念
C.认为社会发展中没有统一的是非标准
D.主张“与世推移”的时代发展观
解析:李贽的观点主要体现在“昨日是而今日非也,而可遽以定本行商法?”上,他认为,没有固定的标准,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发生变化,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A选项不够准确,李贽主要强调的是变化,而不是针对皇权;B选项与材料无关;C选项错误,李贽并不是认为没有标准,而是说标准随着时间发展而变化。
答案:D
9.(2018·南京高三联考)梁启超说“黄宗羲……在过去二百年间,大家熟视无睹”,但近代以后,却被誉为“中国的卢梭”,是“过去民主思想的伟大代表”。
导致黄宗羲思想不同境遇的最主要原因是( )
A.他的思想主张脱离时代要求
B.近代兴起向西方学习的潮流
C.反君主政体成为国人的共识
D.救亡图存成为近代思想主题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宗羲的主张是“反对君主专制,认为君主是天下大害”,结合本题中黄宗羲思想不同的境遇可以推导出在近代反对君主专制,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故正确答案为D项。
黄宗羲的主张反映了明末清初封建制度走向没落和宋明理学被人们抛弃的现实,A项错误。
B项在题文中没有提及。
结合梁启超是戊戌维新的代表人物,主张君主立宪制,可知C项错误。
答案:D
10.(2018·郑州高三摸底)顾炎武强调亡国与亡天下的不同:所谓亡国是“易姓改号”,所谓亡天下则是“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
这一主张( ) A.强调民本思想对于统治者的重要性
B.否定王朝的认同、强调文化的认同
C.利用传统儒学思想反对理学的权威
D.为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提供依据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顾炎武把改朝换代当作亡国,把丧失了人类社会基本秩序、进入“人将相食”的状态,称之为亡天,故强调统治者要实行仁政,强调民本思想对于统治者的重要性,A项正确。
B项的强调文化的认同与材料中强调统治者要行仁政,以民为本的思想不符,排除B。
材料体现顾炎武强调统治者行仁政,以民为本的思想,而不是利用传统儒学思想反对理学的权威,排除C。
材料无法体现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相关信息,排除D。
所以选A。
答案:A
11.(2018·郎溪高三调考)王夫之说其父严于取与,即使对于已成年的儿子,涉及财产,也界限分明,并不以享用其子的供奉为当然。
其父这样做的理由是:“其人则吾子也,其物则非吾有也。
”材料表明( )
A.保护私有财产观念受到重视
B.传统儒家伦理观念受到质疑
C.王夫之思想深受其父的影响
D.追求物欲的观念在民间盛行
解析:据材料“其人则吾子也,其物则非吾有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对传统儒家“父为子纲”的家族宗法观念的批判,主张父子财产界限分明,故B选项正确;材料主旨是说明父子财产关系的问题,不是保护私有财产的问题,故A选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王夫之思想深受其父的影响,故C选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追求物欲的观念,故D
选项错误。
故选B。
答案:B
12.(2018·萍乡高三诊断)张岱年、方克立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写道:“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等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有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制度。
”作者认为他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的根源是( )
A.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B.黄宗羲等仍代表地主阶级
C.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
D.新生产关系发展极其微弱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明清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是黄宗羲等人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源,排除A。
黄宗羲等人属于儒家学者,是地主阶级的代表,不是根本原因,排除B。
传统文化的束缚是黄宗羲等人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源,排除C。
明清之际,出现新的生产关系即资本主义萌芽,但由于封建专制统治及一系列政策,资本主义虽然萌芽,但没能得到持续发展和壮大,所以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D项正确。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答案: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
13.(2018·佛山高三段考)道德观是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随着时代的不同,学者对道德观的看法则有了新的认识。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呜呼!五代之乱极矣……干戈起于骨肉,异类合为父子。
开平、显德五十年间,天下五代而实八姓,其三出于丐养。
盖其大者取天下,其次立功名、位将相,岂非因时之隙,以利合而相资者邪!
——欧阳修《新五代史》
材料二大凡自正心诚意以及乎天下,则其本领便大。
……太极只是天地万物之理。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
……理者有条理,仁义礼智皆有之。
……仁义礼智,性之大目,皆是形而上者,岂可分也!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愚所谓圣人之道者如之何?曰“博学于文”,曰“行己有耻”。
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自子臣弟友以至于出入往来、辞受取与之间,皆有耻之事也。
——顾炎武《日知录》
道无定体,学贵适用,奈何今之人执一以为道,使学道与事功判为两途。
事功而不出于道,则机智用事而流于伪;道不能达之事功,论其学则有,适于用则无,讲一身之行为则似是,救国家之急难则非也,岂真儒哉!
——《黄宗羲全集》
(1)根据材料一,五代时期社会存在什么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材料二中朱熹提出什么观点?
(2)材料三中,明清进步思想家对理学道德观是如何继承和发展的?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对理学道德观继承发展的社会背景。
解析:第(1)问,据“呜呼!五代之乱极矣……干戈起于骨肉,异类合为父子”分析问题所在,据材料二“太极只是天地万物之理。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
……理者有条理,仁义礼智皆有之。
……仁义礼智,性之大目,皆是形而上者,岂可分也!”并结合时代背景概括归纳朱熹的观点。
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末清初思想家对理学道德观的继承与发展。
第(3)问,从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三个角度分析社会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