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和谐教育中的人文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和谐教育中的人文性
构建和谐社会有赖于构建和谐教育,使得社会通过人的素质提高变得更加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有序。

构建和谐教育,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人文性基础,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孜孜追求的目标。

一、和谐教育是一种公平正义的教育
教育公平是和谐教育的基石。

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之一,而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

教育公平是指每个社会成员在享受公共教育资源时受到公正和平等的对待,主要包括教育权利平等与教育机会均等两个基本方面,其核心是教育机会均等。

教育公平与其它社会领域的公平一样,包括教育起点公平、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结果公平。

教育起点公平是教育机会公平的本质体现,主要通过相应的制度和政策体现和维护教育公平,尊重和保护每一个公民的受教育权,实现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保证学生不输在起跑线上。

教育过程公平主要是指在教育过程和师生关系的互动中平等对待每一位受教育者,从微观层面调控教育公平。

教育结果公平是指最终体现在学生的学业成就上的实质性的公平,即:教育质量平等,目标层面上的平等。

和谐教育也是一种正义的教育。

我们的先贤把“孝悌忠信利义廉耻”用以勉励后学,孔子有言:“君于进德修业忠信”。

战国时代的管子强调“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任何社会,忠信仁义缺失都意味着人失其要,国失其本。

现今的青少年学生,伴随社会转型期的震荡长大,接受西方强势文化的熏陶,崇尚以个人为中心,缺乏深沉的社会责任和历史感悟,传统的人文道德素养在功利主义的应试教育的挤压下显得相当薄弱。

青少年学生面对现实的种种困惑,如果缺乏正确引导,那么就难免躁动迷茫焦虑乃至走向迷途,尤其是道德的柔性、隐性在当前明显不敌刚性的显性的分数,未成年人人文性的成长空间让位于现实的看得见的利益。

教育的最根本目的是教会学生明辨是非善恶美丑。

蔡元培说:“教育者,养成人性之事业也。

”审视当前的教育,或迫于社会压力或出于内心的浮躁确实淡化了对人的教育的责任,对此,业内人士尽管清楚却显得很无奈。

二、和谐教育是一种诚信友爱的教育
教育和谐的深层基础在于诚信,没有诚信,教育就失去灵魂,就不可能得到全社会普遍认同。

教育要以诚信赢得社会的支持。

要维护教育自身的形象,切实规范办学行为,为社会作出表率。

树立教育良好形象是建设和谐教育的标志。

要坚定不移地纠正教育行业不正之风,消除教育不和谐现象,树立教育的良好形象:一是坚决治理学校乱收费,规范收费管理制度,全面落实“一费制”,实行“阳光收费”,切实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建立和谐的校群关系、师生关系。

二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弘扬“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关爱学生、甘于奉献、廉洁从教、干净干事”的良好师德师风。

三是积极推行政务公开和校务公开,增加办事透明度,从根本上杜绝各种腐败行为。

主要包括实行招生公开,确保各项招
生工作公平、公正、公开;实行人事公开,保证在招考教师、教师调动和干部任免方面向社会公开,加强民主监督,真正做到从德、能、勤、绩几方面择优录用;实行招标公开,学校基建维修工程项目和购买大宗物资和仪器设备、学生生活用品等,均要按规定实行招标和政府采购,防止暗箱操作;实行财务公开,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定期公布财务收支情况,接受群众监督。

教师要以诚信赢得社会的尊重。

继续抓好师德建设,大力提倡奉献精神,建设好教师的精神家园。

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纳入教师教育的全过程,引导教师时刻牢记自己的神圣职责,以培育人才、繁荣知识、发展先进文化和推进社会进步为己任,坚决杜绝有偿家教,体罚学生等不良现象。

加强以“求是、求博、求精、求新”为主要内容的业务教育,搞好新课程实施的通识培训,以过硬的水平塑造良好的教育工作者形象。

学生要以诚信赢得社会的欢迎。

加强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除了在课堂上向学生教授书本上有关诚信的内容外,还应该把社会当作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大课堂,教育学生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社会上出现的诚信缺失现象,让学生从小就树立起做人要诚实、讲信用的观念。

三、和谐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
教育实践中,情感教育、愉快教育、希望教育、主体教育、成功教育等正是体现了教育工作者对人文教育理念的探索。

受教育的对象是人,施教者也是人,以人为本,是其应有之义。

人文精神就是推崇以人为本,发展个性。

鲁迪格尔指出:“教育就是要使人成其为人,其根本在于个人而不在于社会。

”“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因为社会价值是要由个人来实现的,“小河有水大河满”。

人文精神同时也体现了一种超越的人性观,强调人性是完满的,人性也是美好的,人性的本质在于自我实现、自我完善。

每个人都存在不断向上的巨大潜能。

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对人文精神一直比较忽视。

在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的影响下,一些教师人格缺失,并造成了压抑学生个性、抹杀健全人格的不良后果。

我们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却忽视了人自身的发展;重视考试科目文化知识的学习,却忽视了如何让学生学会主动获取知识;重视智育,却轻视了教学生如何做人;重视训练记忆、理解等智力因素,却忽视了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等等。

教育的单一化模式、统一的内容、统一的标准、呆板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严重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人格的自我完善。

这些缺乏人文精神的教育已经导致了令人遗憾的后果: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全面,情感、意志、兴趣、眼界偏狭,急功近利,唯书唯上,迷信盲从,消极被动,缺少了主体的意识、自主的能力和创新的精神。

这恐怕是为什么至今我国还没有一个人获得诺贝尔奖的一个原因吧。

以人为本是建设和谐校园的永恒主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主体。

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主体,以人为前提,以人为目的。

教育是培养人的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以
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是教育的根本要义。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这种发展应是全面发展、和谐发展、自由发展、闪耀出人文性的光彩,学校要以服务学生全面发展为重点,做到“三个一切”,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受到民主、平等的对待,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得到应有的尊重,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健康成长,使他们学会做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和发展。

在和谐教育的进程中铸造华夏民族公正、诚信、和睦、仁爱的基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