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海南省综合防灾减灾“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海南省综合防灾减灾“十二
五”规划的通知
【法规类别】机关工作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琼府办[2011]200号
【发布部门】海南省政府
【发布日期】2011.11.14
【实施日期】2011.11.14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海南省综合防灾减灾“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琼府办〔2011〕200号)
各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
《海南省综合防灾减灾“十二五”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十四日
海南省综合防灾减灾“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是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加快推进我省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的关键时期。

为提高全省综合防灾减灾能力,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提供更加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有力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结合我省综合防灾减灾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我省综合防灾减灾现状与面临的形势
(一)工作现状。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综合防灾减灾工作,把加强综合防灾减灾工作作为实现经济社会稳步发展的重要保障和全省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

《海南省〈实施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的意见》颁布实施以来,我省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明显提升。

1.防灾减灾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2006年,省政府成立了省减灾委员会,负责协调指导全省的综合防灾减灾工作,省政府分管副省长担任主任,成员单位由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等11个部门组成。

2010年,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省减灾委员会及时对成员单位进行了调整充实,从原来的11个增加到31个。

截至2010年底,全省18个市县均成立了减灾委员会,初步形成了以省减灾委员会组织牵头的灾害管理体制机制,加强了综合防灾减灾工作的组织协调能力。

2.自然灾害监测预警预报体系基本形成。

气象、海洋、地震、地质和农业林业病虫害等方面的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进一步加强,监测设备不断更新。

建成了省级风暴潮、海浪灾害应急管理技术支持系统及海洋预报远程视频会商系统,自主开发了具有我省特色的海洋防灾减灾系统--风暴潮数模软件,并已投入应用。

建成了我省陆地数字地震监测台网、火山监测台网等网络以及应急指挥技术系统。

建成了全省防风防汛防旱的“三防”会商大屏幕显示系统和大中型水库水情自动测报系统。

实现了中国气象频道向全省有线电视用户免费全开放,优化重大灾害性天气手机短信预警全网发送机制,开发完善气象灾害预警决策短信发送平台,基本形成了覆盖全省的公共气象服务网络。

灾害预警
信息发布机制不断完善,灾害信息发布时效性不断提高,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全面完成18个市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建立完善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

3.自然灾害应急处置和保障能力稳步提升。

颁布实施了《海南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海南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海南省防汛防风抗旱应急预案》等专项应急预案。

修订完善了《海南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海南省防震减灾条例》等政策法规。

有效应对了2008年低温冷冻灾害、2010年10月上中旬强降雨造成的特大暴雨洪涝灾害以及2011年强台风“纳沙”等重特大自然灾害。

4.减灾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开始起步。

建成了海南省救灾物资储备仓库和海南省森林防火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库,规划新建5个防汛救灾物资储备仓库,各市县也都建立了救灾物资临时储备场所。

从省到各市县不断加大抗灾救灾资金投入力度,救灾应急资金快速拨付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

基本实现了重特大自然灾害发生24小时内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初步救助。

5.自然灾害工程防御能力逐步提高。

改造加固了一批病险水库,完成新改建大隆水利枢纽工程、戈枕枢纽水利工程等大型枢纽蓄水工程,建设了一批重要灌区、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

完成了少数民族地区茅草房改造任务,深入开展大广坝库区移民危房改造,农村困难群众居住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深入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抵御地质灾害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全省已建成8个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创建了一批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户。

6.城乡社区防灾减灾能力逐步提升。

创建了海口市海口港社区、文昌市山雅社区等13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以及一批防震减灾示范学校、示范社区和示范村,起到较好的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和示范带动作用。

7.防灾减灾社会参与不断扩大。

防灾减灾社会动员能力和社会资源整合能力明显提高。

在重特大自然灾害面前,行政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志愿者和公众踊跃奉献爱
心,积极投身抢险救援、生活救助、生命救治和恢复重建。

以5月12日“国家防灾减灾日”为契机,组织开展大型广场宣传、发放减灾宣传手册以及救灾演练和自救互救技能培训等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城乡居民的防灾减灾意识明显提升。

(二)存在的薄弱环节。

“十一五”期间,我省的综合防灾减灾工作虽然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也存在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

一是防灾减灾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

目前的防灾减灾机制还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灾害预警会商、灾害信息发布、灾害信息共享机制、防灾减灾部门协同、救灾应急上下协调联动和社会参与等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建立和完善。

二是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和风险防范能力有待提升。

自然灾害监测站网密度仍需增加,预警预报精确度有待提高,预警信息的传播手段和时效性有待加强,全省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底数不清,防灾抗灾减灾能力比较薄弱。

自然灾害保险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需进一步加强。

三是城乡基础设施防灾能力比较薄弱。

城乡交通、通信、电力、供排水管网等基础设施防灾能力较低,仍有相当一部分城乡建筑物设防水平达不到规范要求,部分农村住房和基础设施设防标准低,避难场所建设滞后,防灾能力较弱。

城乡居民防灾减灾意识和技能亟待提高。

四是应急救灾物资和装备水平以及防灾减灾科技支撑能力有待提高。

应对重特大自然灾害的救灾物资储备种类不多、数量有限,救灾应急装备、技术手段、通信手段和应急广播设施等比较落后,防灾减灾领域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能力相对不足,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程度有待提高。

五是防灾减灾人才队伍建设和公众宣传教育仍需加强。

防灾减灾人才紧缺,人才结构需要优化,人才专业化水平和应急队伍资源共享有待提高,基层防灾减灾人才队伍建设
有待加强。

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和培训体系需要完善,学校防灾减灾教育需要加强,公众防灾减灾知识需进一步普及。

(三)面临的形势。

我省是易发季节性多种气象灾害的省份,灾害种类多、影响范围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且呈现灾害损失不断增加的趋势。

干旱、台风、洪涝、雷电、龙卷风、冰雹、高温热浪、风暴潮、赤潮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

特别是干旱、台风、洪涝给我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工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最为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和社会秩序稳定。

为了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社会经济建设,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把其纳入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防灾减灾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

随着我省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各界积极主动参与防灾减灾,为开展综合防灾减灾工作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对防灾减灾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十二五”时期,是防灾减灾工作面临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关键时期,我们要立足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统筹规划综合防灾减灾事业发展,加快推进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构建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统筹考虑各类自然灾害和灾害过程各个阶段,综合运用各类资源和多种手段,始终坚持防灾减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坚持防灾减灾与城乡区域建设相结合,坚持防灾减灾与应对气候变化相适应,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主导作用,积极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全面加强各级综合防灾减
灾能力建设,切实改善民生和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安全保障。

(二)基本原则。

1.预防为主,综合减灾。

加强自然灾害监测预警、风险调查、工程防御、宣传教育等预防工作,坚持防灾、抗灾和救灾相结合,综合推进灾害管理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的工作。

2.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坚持各级政府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加强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组织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防灾减灾。

3.以人为本,依靠科学。

以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防灾减灾的根本,以保障受灾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为工作重点,重视科学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把科技进步作为全面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的重要支撑。

4.统筹规划,突出重点。

从战略高度统筹规划防灾减灾工作,着力推进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稳固基础,循序渐进,讲求实效,优先解决防灾减灾领域的关键和突出问题。

(三)规划目标。

1.健全机制。

理顺灾害管理体制,将我省农垦国有农场综合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一并纳入当地政府统一管理范围,进一步加强各级减灾委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综合组织协调机制,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

整合本地区救灾应急指挥资源,切实发挥减灾委组织协调作用。

2.减少损失。

自然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在同等致灾强度下较“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