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转变为“会学”的重要性和基本模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会”转变为“会学”的重要性和基本模式
作者:郑男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 2013年第23期
郑男
(吉林省白城卫生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吉林白城 137000)
摘要:在中职学校教学过程中,必须树立教法与学法、“学会”与“会学”并重,“以学
论教”以“会学”为目的现代教学论。

要使学生由“学会”转变为“会学”,应做到会分析学
科的如识结构,会抓住学科内容的重点,会寻找学科如识的内在联系,启发与引导结合,学导
结合,学思结合,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

关键词:以学论教学习方法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8(b)-0197-01
学校培养人才主要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教学方法的还坏直接影响教学目标能否实现以及
实现的程度和效率。

科学的、先进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而且还能大大加快
培养的速度。

当代社会发展迅猛,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类知识总量迅猛增长,但学生在校学
习时间有限,编入教材的知识有限,要解决这个矛盾,使学生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树立教法
与学法、“学会”与“会学”并重,“以学论教”以“会学”为目的现代教学论。

正如美国未
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Alvin Toffler)指出的“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那些没有学会学习的人。


1 “学会”转变为“会学”的重要性和基本含义
1.1 “学会”转变为“会学”的重要性
梁启超说“善教人者应给人以方法。

”这启示教师在传授并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更重
要的是针对学生实际教给其科学的学习方法。

当前,许多教师仍然采取以传统讲授法为主的教
学方法,认为只有经过教师系统传授,才能使学生接受、记忆、领会和巩固理论知识,以“学会”为目的,不重视“会学”,属于典型的“以教论学”的教学论。

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更
新教育理念,变“学会”为“会学”,变“以教论学”为“以学论教”,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更
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高能力人才,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因此,提高教学质量不仅要“德能合一”,要从“授人以鱼”导向“授人以渔”,让学生掌握这把能够打开知识宝库的
“金钥匙”。

1.2 会学”的基本含义
“会学”指科学的学习方法,即学生主动认真思考,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比较、综合、
概括,利用其发生的机制、原理和规律,理智地策略地进行学习,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
率和知识总量和质量,使之能够独立地探索新的真理,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性地做出优
异成绩。

一般说来,成绩好的同学都有比较好的学习方法,所以学得轻松、学得自觉、学得快乐,在书海里乐不思蜀,悠悠自得,每次都能满载而归。

有了好的学习方法,就会有比较高的
学习效率,又能推动其往高处攀登。

与此相反,许多学生智商并不低,学习也极为刻苦的学生,但学习成绩却总不理想,在考试中也屡屡未能获得成功,究其原因往往是学习方法上出了问题,
只注重了“学会”,忽视了“会学”,因而学得吃力,学得盲目,学得不堪负重。

到最后学得
筋疲力尽,满目荒凉。

对于中职院校的教师来讲,如何结合专业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把指导学
生“会学”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直接决定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能否得到显著提高。

2 “学会”转变为“会学”的模式
如何使学生由“学会”转变为“会学”,没有固定的模式可遵循。

实践中,笔者体会应做到:
2.1 会分析学科的如识结构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指出:“不论你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知识
结构。

”每门课程都有相互密切联系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并且课程与课程之间
相互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使医学各专业知识具有科学性、系统性、逻辑性并不断发展,构成了
特有的知识结构。

知识的不断发展和更新,要求学生必须由“学会”转变为“会学”,引导学
生分析该学科的知识结构并掌握相关与本专业适应的三基内容;另外,知识与知识之间存在内
在联系,这是由“学会”转变为“会学”的基本核心,使学生在掌握本学科知识的基础上能推
导出其他学科的理论知识,实现知识的正迁移,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践证明,学生自我掌握学科的知识结构,学习效果会明显得到提高。

例如诊断学是是运
用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疾病进行诊断的一门学科,其基本技能是以问诊、体
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为主线,按一定的顺序进行疾病诊断的过程。

只有在掌握基本
技能的基础上,才能从局部到整体,逐步认识和掌握疾病的特征,并形成系统完整的诊断学学
科知识结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教材内容,自己去探讨现学科的三基内容及
其思维方法,使之深刻理解和掌握诊断学的知识结构及其内在联系,在做到知识正迁移的基础上,提高学习效果。

更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培养学习兴趣,促进职业能力的提高。

2.2 会抓住学科内容的重点
每一门学科的知识内容有重点和一般之分,只有“学会”重点内容并迁移到“会学”之中,才能更好地掌握学科的完整知识,并运用到实践之中。

学生“会学”的标志是抓住重点内容。

如诊断学中的体格检查部分主要分为正常体征、异常体征及其临床意义三方面内容。

学习时学
生仅仅注重异常体征及其临床意义的学习,想尽快学会看病,会接诊病人。

值得肯定的是学生
的学习动机,但没有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只有在认识正常体征的基础上才能识别异常体征,
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如果学生不能区分正常体征和异常体征,即使记住了局部或
部分的异常体征,对临床意义的理解肯定是不全面的。

所以,辨别异常体征的前提是掌握正常
体征,只有进行比较才能掌握异常体征及其相应的临床意义。

教学中,教师必须采用形式各异
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鼓励学生积极相互动手操作以鉴别正异体征并对
错误之处进行纠正,使之掌握学科内容的重点,逐步启发科学的学习方法,达到提高教学质量
的目的,为学好临床学科奠定坚实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2.3 会寻找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
任何一门学科的知识点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自身内容和相关学科知识之间都是密切相关,
一环扣一环的。

能否将学过的知识融会贯通地串联起来,举一反三地理解和掌握,发现其中的
内在联系和推理过程是“会学”的一个重点特征。

所以,在学完习每个单元之后,教师应要求
学生自己去寻找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师在此过程中要适时予以启发点拨,将其引入“思
维王国”。

通过寻找知识点的内在关系,学生逐步学会并掌握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程序,提高了“会学”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好本学科知识的基
础上,有利于职业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两者
的共同努力,使之在“学会”的基础上掌握“会学”的本领。

课堂上,教师要遵循“贵在启发,妙在引导”的原则,学导结合,学思结合,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

正如我国古语所云:“得其法者事半功倍,不得法者事倍功半。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