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两种文化的分裂与融合-2019年精选文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两种文化的分裂与融合-2019年精选文档
论两种文化的分裂与融合
一、斯诺提出“两种文化”的哲学背景
文艺复兴的早期,有关“两种文化”的分裂就已经初见端倪,并被一些机敏的思想家所观察到。
其中被称为“早期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彼德拉克,出于尊重人性和提倡道德,公开的批评了科学家特别是医学。
而洛兰佐把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分裂的现象,描述为“亚里士多德――阿威罗伊传统对柏拉图传统的冲突”;雷南则进一步把两种文化分裂的现象称为“帕多瓦对佛罗伦萨”之争;而启蒙时代的卢梭干脆将其称为“雅典VS斯巴达”。
可见,两种文化分裂的现象早已存在,许多思想家也早已察觉了这个问题。
(一)近代以来的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兴起与发展:笛卡尔的关于“动物是机器”的论断对于意识的唯物主义理解具有的革命性的作用。
笛卡尔同意将动物与人的肉体看作是机器,但同时他也认为,一旦超出了肉体或物质的范围,进入到意识或者精神的层面,就不能将动物与人同等看待了。
因为人是有理性的,动物是非理性的。
拉美特里将笛卡尔的“动物是机器”作为理论先驱,提出“人是机器”的观点。
他肯定笛卡尔只以物质的原因说明动物的基本观点,但不同意笛卡尔把动物看成是没有感觉能力的简单的自动机。
他提出的“人是机器”的概念主要认为人的身体状况决定人的心灵状况,人的机体组织则是类似钟表那样纯粹
由物质的机械规律支配的自动机。
机械唯物主义,把人也视为机器,机械唯物主义的形而上学性、机械性、不彻底性在很大程度上使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走向分裂。
(二)19世纪以来的唯科学主义思潮:唯科学主义又称科学主义,它作为一种具有广泛影响的思潮,因其标榜科学方法论为研究对象而得名。
早期,孔德是圣西门的秘书与合作者,也可以说圣西门是孔德的思想启蒙老师。
圣西门提倡注重教育,他认为未来的社会教育,不仅要重视完善知识教育,同时必须十分重视道德质量和各种能力的培
养。
与圣西门的空想注意不同,孔德的实证主义是关于实证科学的哲学体系,他在实证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三阶段法则”。
孔德的实证主义虽然有其不足和缺陷,甚至其学说之间互相矛盾之处,但其对社会道德、秩序、进步、和平的追求,及对推动现代科学精神的发展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相互融合起到了很大作用,至今对我们的社会与实践仍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赫伯特•斯宾塞1952年,他发表的《进化的假说》,提出把进化论适者生存应用到社会学上,尤其是教育和阶级斗争。
尽管他还没能达到完结传统的终极目标,但却提出了一个崭新的思路。
教育目的理论的发展史就是由价值取向的单一化走向多元化,由封闭型走向开放型的历史。
第二章斯诺对“两种文化”的分析
其实,早在斯诺之前,就有好几位学者提出过“两种文化”
的问题,斯诺自己也曾提出过,“1957 年默尔•克令(Merle Kling)发表过一篇文章,近似地语言了我的讲稿前半部分的思想,……如A•D•C•彼得逊(Peterson)这样一些职业教育家也做过类似的事。
”两年之后,斯诺在剑桥大学发表的演讲为什么能引起如此的反响,这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是息息相关的。
就如斯诺说的“时机到了”。
虽然斯诺在提出“两种文化”观点后,激起了许多议论,但他指出了一个普遍存在但是又被普遍忽视的现象,并使这个现象凸显出来。
在斯诺看来,“两种文化”分裂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一是我们对专门化教育的盲目信任”。
斯诺多次提出,两类知识分子不能交流,这其中就有为什么不能交流,究其原因,实质就是指出了教育过于专门化。
这使得两类知识分子没有共同语言,生活习惯和价值取向也就自然不同。
他举出了英国的数学荣誉学位考试制度,“著名人物如哈代、里特伍德、罗素、爱丁顿、琼斯、凯恩斯等,都为了考试受过两三年的专门训练”斯诺认为“两种文化”的分裂就在于高等教育的专业化教育。
这种专业化教育,使得青年大学生在学习期间面对的就是“两种文化”分离的现实,接受的就是“两
种文化”分离的教育。
教育过于专门化,也使得权利者无法理性的做出决策,由于专门化得教育,使权力者也同样受到局限性,要么是文学知识分子,要么是科学知识份子,任其一所作出的决策都不可能是全面的。
科学的发展需要科学人才的同时,也需要人文来指明前进的正确方
向,专门化教育导致两种文化团体互相唾弃,何来的交流呢。
没有交流,任其发展,只会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两次世界大战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
(二)“二是我们的社会形态定型化倾向”。
社会现实不仅默认两种文化的分裂,而且还在制度规定、机制运行等方面推进了这种对立。
特别是社会现实对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评价不是同等的,按平常的说法就是,重视自然科学而轻视人文社会科学。
“我们的教育已定型得没有任何可塑性了吗?”这是斯诺在向教学荣誉学位考试制度发问。
他指出,一百多年来,这种教育制度是铁定的,事业的发展也依赖于此,所以不管多么著名的人物都为了考试通过而专门训练两三年。
同时,强调正是这种制度使当时的英国数学处于僵化状态,甚至学术争论也碰到了重重障碍。
社会主流对工业革命都不予重视或者不理睬,这说明当时“两种文化”分裂的社会定型化已经非常严重。
如今,人类已迈入21世纪,两种文化分裂的现象,就如斯诺说过的,非但没有缓和,反而进一步扩大了。
第三章斯诺“两种文化”的整合论
斯诺指明,出路只有一条――重新考虑和改革我们的教育,恢复和促进双方的交流。
认为“应当把科学同化为我们整个心灵活动的一部分,正如运用于其它部分一样自然而然。
”他曾强调,虽然教育本身的改变并不能解决我们现有的问题,但是若没有这些改变我们甚至不能认识到这些问题是什么。
斯诺认为“把这两
个方面割裂开来,任何社会都不能明智地考虑问题”两种文化在学理上是存在沟通的可能的。
从人文科学的方面,例如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等知识,完全可以成为人文学者的“精神生活的工具”而从自然科学方面来看,“揭示科学追求中所固有的智力的、美学的和道德
的价值”,无论是科学研究的过程还是科学研究的结果,都包含着一种内在的人文精神,既包含美学也包含伦理学。
斯诺认为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全面的教育是一个国家全面、健康发展的重中之中。
他认为,专业化的教育,虽然为社会提供了许多人才,但实际上这些人才不是全面的人才,在社会和国家发展中,他们的观点是片面的,不能给社会和国家带来全面的发展,所以,两种文化的融合,是绝对必要的。
而从斯诺的观点来看,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的这种内在关系,表明,两种文化实现沟通与融合是完全可能的。
第四章斯诺“两种文化”观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和借鉴
(一)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科学家是社会的人,他的活动既非真空,也不是孤立的。
而科学研究作为一种社会活动,既影响社会,也应受到社会的制约。
因为,他们是掌握这项专业知识的人,比其它人能更加准确、全面的预见这些科研成果或者技术发明会给社会带来的影响,并且他们有责任对民众进行这方面的科学提醒与教育。
因此,科学工作者的活动应与他人、社会之间存在着伦理道德的关系。
他们与他人、社会以善为目的的研究和
成果的应用是有道德的;而与他人、社会以恶的研究与成果的应用,则是不道德的。
科学家与技术工作者
对他们的研究起因和研究成果的应用,负有不可推卸的道德责任。
这种责任必须由他们来承担。
同时,科学成果是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公众的,因此,公众应该是有权利参与有关科技政策的制定、科技体制的建立等的讨论的,并且有权利对科学技术活动进行全面的监督,也有权利对科学技术的运用进行评价。
而作为决策者之一的公众,对于科学技术如果没有一定的了解,如何进行决策呢。
所以大力进行科普宣传、科普教育和科学传播是一个必要工作。
这也是公众参与科技活动的前提。
(二)法制建设:中国是个小生产影响比较大的国家,我们必须避免民粹主义,在强调民主的同时,加强法制建设。
在立法方面吸纳各种不同利益群体的诉求,同时注意在利益群体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充分体现人文精神。
把科学与人文精神贯彻于立法与执法之中。
人文
精神包涵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奉献精神、义利兼顾等价值取向,有助于法学研究者端正学术心态,树立良好的学术信仰,真诚的面对现代法制生活,在关注现实生活与追求学术理想中很好的找到契合点。
(三)城市建设:城市在迅速发展、给人们带来便利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并影响着城市的健康发展,比如影响城市居民生产和生活的“城市病”:无规划的开发建设导致的生态环境恶化,大气、水污染严重,水土流失,耕地锐减等,生态平
衡遭到了破坏,人们的生活环境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其次是城市的无序扩张,配套基础设施落后,城市无法给人们提供更好的公共设施和服务;再是城市建设的崇洋媚外,现在大多数地方政府都在搞“唯政绩论”,一味的搬抄别的城市风格,脱离本土文化的项目,导致城市千篇一律,将城市建设错误的理解成“大拆大建”。
我们的政府应该在城市建设决策中确立人文价值的取向,坚持以人为本,这样我们的城市建设才会更健康,从而走向和谐社会。
(四)教育体制改革方面:一个健全的、有意于社会的人,一定是有着完整人性的人,他应该既是有丰富科学文化知识的人,又拥有高尚品格的人。
这就要求社会教育把科学与人文教育相结合起来。
如今我国强调素质教育,实际就是科学与人文融合的教育模式。
具体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纠正专业分得过细,学生知识结构过于单一;二是纠正大学教育职业化倾向。
这里不是全盘否定考试这种手段,知识纠正以升学为目的,以考试分数为唯一衡量标准的模式。
日本教育学家井深大就曾说,传统教育是忘了教育的另一半。
素质教育的转变,主要是观念要转变:首先,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某种目的而培养人,还是把人的发展本身作为目的;其次,学校:是知识的加工厂还是培养人才,提高人格的地方;三是教学质量:用什么来衡量教育的效果;四是学生自己:必须从不停装进知识的容器中解放出来,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最后是教师:教师应该是学生发展的向导和顾问,而不应该是
“标准答案”。
近20年来,物质文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人们的精神生
活却越来越不容乐观,同时,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学技术作为人类探究未知的智力活动,是需要从其它文化中吸取创造的灵感和动力的,同时,科学技术作为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本身更需要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指明前进的方向。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