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9.3 百日维新 课件(人教版选修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根据材料一,指出康有为依托古人宣传改制的主要目的是 什么?(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顽固势力对维新变法的态度。结合变法 的具体内容,简要说明他们持这种态度的原因。(9分) (3)指出维新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4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材料提炼观点以及结合所学 知识分析、综合问题的能力。考查了康有为维新主张的特点、 顽固派反对变法的原因以及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题目难度 不大,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和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 从材料可看出,作者的观点是让民族资产阶级参政议政,认 为进行改革则能救亡图存,这明显是维新派的观点。
2.光绪二十四年(1898)五月,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从“中 体西用”的角度论述了科举制度改革的必要性。这表明他
() A.在戊戌变法初期思想趋于保守 B.认同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 C.在教育改革方面与洋务派观点一致 D.所说的“体”和“用”与洋务派不同 【解析】选D。本题考查了维新派的主要观点,重点考查学生 对“中体西用”的分析、理解能力。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
分,共30分)
1.右图是一份售书广告,其中有可能在
戊戌变法期间成
为畅销书的是( )
A.①⑤
B.②④C.③⑤D①③【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注意题干限制:戊 戌变法期间,在这时畅销的主要是反映资产阶级维新派有关 维新变法内容的书籍,符合这一条件的是《日本变政考》和 《天演论》。①②是反映无产阶级思想的书籍,④是有关儒 家思想及医学的,都不符合题干限制。
——据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材料二 大学士刚毅曾于慈禧面前“伏地痛哭”,指责维新 变法。当戊戌五、六月间,皇上言改革,举朝言改革,民间 言改革,而彼独悍然曰:“吾誓不改革。”表示“痛心疾首 于新政,必尽罢之而后快。”大学士徐桐甚至无耻宣称: “宁可亡国,不可变法。”
——据朱贤枚《慈禧扼杀戊戌变法的前后》
2.维新变法时期,张之洞在其所著的《劝学篇》中说:“使 民权之说一倡,愚民必喜,乱民必作,大乱四起。”其基本 用意是( ) A.减少变法的阻力 B.竭力拉拢维新派 C.捍卫专制制度 D.投机变法运动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从材料中 的“民权之说一倡……乱四起”可以看出,张之洞属于地主 阶级,他反对兴民权,其目的在于维护封建专制政体。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夫先王之治天下,与民共之。……皇上举此经义,行此 旷典,天下奔走鼓舞,能者竭力,富者纾财,共赞富强,君 民同体,情谊交孚,中国一家,休戚与共。……大雪国耻, 耀我威棱。”上述观点最可能出自( ) A.李鸿章 B.康有为 C.陈独秀 D.孙中山
答案:(1)减少改革的阻力。 (2)持反对态度。 原因:变法采取精简机构,裁减冗员;改革科举制度,废除 八股取士等措施,触及顽固势力的利益。因此,他们反对变 法。 (3)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封建势力十分强大。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甲午战后,维新人士认为:“教育不当仅及于士, 而当下达于民;不当仅立于国,而当遍及于乡;必使四万万 之民皆出于学。”
3.康有为、梁启超发动的维新变法运动,其进步性在于( )
①有利于维新知识分子参与政权 ②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
义的发展 ③使民主共和思想得到传播 ④有利于西方科学
技术的传播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③错误,民主共和
思想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制。
——1898年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日两国变法在社 会习俗方面“除旧布新”的主要举措,指出其共同的积极影 响。(10分) (2)中国的维新变法与日本的明治维新有关联吗?为什么? (10分)
【解析】本题以明治维新和维新变法的比较为切入口,考查 中日两国改革措施及影响。第(1)题解答时既要根据材料概括, 又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并归纳概括二者的共同影响;第(2) 题考查学生对基础史实的理解分析能力,学生必须具备扎实 的基本功才能较好解答。
答案:(1)主张全民教育;重视女学。 (2)措施:普遍设立中小学堂,设立京师大学堂;兴办女学堂; 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取士。 意义:培养了具有新意识的近代知识分子;有利于国民素质 的提高;有利于民族意识的觉醒;促进了教育的近代化。
——《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人不学始。
——梁启超
(1)概括材料一、二的主要思想主张。(5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百日维新中体现上述思想主张的措施 及意义。(10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的能 力。第(1)题,“必使四万万之民皆出于学”、“天下积弱之 本,则必自妇人不学始”体现全民教育和重视女学的思想; 第(2)题,与百日维新教育上的举措相联系。
答案:(1)日本:倡导文明开化,社会习俗西化等; 中国:兴女学,倡导不缠足运动等。 影响:推动社会生活近代化。(推动两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 会的转变) (2)有。 理由: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了军国主义扩张道路。挑起甲 午战争,中国战败,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 机加深,维新派掀起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中国维新变 法借鉴了日本明治维新。
二、非选择题(20分)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 二、上下一心,盛行经纶; 三、官民一途,以至庶民,各遂其志,人心不倦; 四、破旧来之陋习,基天地之公道; 五、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基。
——明治维新1868年《五条誓文》
材料二 请求光绪帝尽快做好三件事:第一,大集群臣于天 坛、太庙,或御乾清门,诏定国是,躬申誓戒,除旧布新, 与民更始。第二,定舆论,设上书处于午门,日轮派御史二 人监收,许天下士民,皆得上书……则下情成通……第三, 设制度局于内廷,选天下通才十数人,入直其中,王公卿士, 仪皆平等……皇上每日亲临……
4. 维 新 变 法 运 动 时 期 , 康 有 为 主 张 “ 我 朝 变 法 , 但 采 鉴 日
本”,是指要在政治上实行( )
A.君主专制
B.联邦制
C.民主共和制
D.君主立宪制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迁移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1889
年,日本颁布了宪法,宣布建立君主立宪政体。中国维新派
主张学习日本,实行君主立宪。
排除,选A。
6.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兴民权、设议院,其根本目的 是( ) A.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 B.用西方的政治体制维护清朝统治 C.提高民众的参政议政意识与能力 D.赋予传统儒学新的内容和新的意义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注意题干限制 是根本目的,维新派是资产阶级的代表,其思想主张是反映 本阶级的愿望和要求的,那就是发展资本主义,让资产阶级 维新派掌权。故正确答案为A。
4.19世纪末,梁启超呼吁中国应“合汉合满合蒙合回合苗合
藏,组成一大民族”。下列维新派在维新变法时期的活动中,
体现了此观点的是( )
A.发起“公车上书”
B.改革旧的官僚制度
C.组建强学会
D.成立保国会
【解析】选D。成立保国会的宗旨是“保国、保种、保教”,
保种意思是“保人民种类之自立”,符合材料。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 自可避祸。”
3.某学堂因废八股、设西学而受到当地官员的传讯,他们抗 辩道:“此乃奉当今皇上旨意,何罪之有?”这个皇上是 () A.道光帝 B.咸丰帝 C.光绪帝 D.宣统帝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归纳能力。题干中“某学 堂因废八股、设西学而受到当地官员的传讯”显然是指百日 维新。百日维新是在光绪帝主持下进行的。
5.改革政治体制是戊戌变法运动的主题之一,百日维新期间,
光绪皇帝发布诏令( )
A.裁撤部分中央机构
B.设立议院
C.定宪法
D.实行君主立宪制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辨析能力。在变法中,光
绪帝没有采纳康有为、梁启超等先前提出的“行宪法,大开
国会”等主张,即中国没有实现君主立宪制。故B、C、D三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