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山东全部城市人教版高考专题历史高考真卷习题及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2024学年山东全部城市人教版高考专题历史高考真卷
1.选择题
第1题.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关于中元节的起源有不同的说法。

据此能被认定的是()
A: 中元节起源于西汉时
B: 中元节是外来的节日
C: 史书的记载矛盾荒谬
D: 中元节历史内涵丰富
【答案】D
【解答】A.汉代的七月还未出现中元节,故排除;
B.材料中涉及的是对中元节的不同德起源说法,并未体现中元节是外来的节日,故排除;
C.材料仅仅涉及的是不同的史书有不同的记载说法,并不能证明这是荒谬的,故排除;
D.关于中元节的说法有很多种,这说明中元节的历史内涵是非常丰富的,故正确;
第2题.
西汉前期,三公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汉武帝晚年,用大司马取代太尉一职,汉成帝即位后,将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将大司马俸禄提升到同丞相相等;汉哀
帝又将丞相改为大司徒,由此形成三公鼎立的政治体制。

上述变化主要反映了
()
A: 儒家地位的巩固
B: 丞相权力的削弱
C: 中央官制的完善
D: 历史传统的复兴
【答案】B
【解答】根据材料信息不能得出关于儒家地位巩固的内容,故A选项错误;
根据材料中提到的三公政治体制的变化可知,司马、司空、司徒的设置和变动削弱了丞相的权力,故B选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权力的变化,而非中央官制的完善,故C选项错误。

与材料主旨信息无关,故D选项错误。

故选B。

第3题.
观察下图,这一对峙局面结束于()
A: 公元前3世纪末期
B: 公元3世纪初期
C: 公元3世纪末期
D: 公元6世纪末期
【答案】D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北朝后期,北周内政修明,逐渐占据优势,灭掉北齐,完成了北方统一;之后,隋朝取代了北周,并于589年灭陈,结束了南北分裂,
所以,这一对峙局面结束于公元6世纪末期,故D项正确;
其余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C。

故选D。

第4题.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主要分歧在于()
A: 格物致知与发明人之本心的矛盾
B: 理是否是世界万物的本原
C: 是否继承孔孟正宗以治理国家
D: 是否遵循三纲五常,维护社会秩序
【答案】A
【解答】程朱理学认为格物致知才能得到理,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而陆王心学却认为发明人之本心即可以得到理,故A正确;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认为理是世界的本源,故B排除;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继承孔孟正宗以治理国家,故C排除;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遵循三纲五常,维护社会秩序,故D排除。

故选A。

第5题.
辛亥革命后,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以及战后的数年是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迅速发展的时期,号称近世商人的黄金时代。

随着黄金时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开始在经济上同政府分庭抗礼。

1916年,上海银行业抵制袁世凯的停兑令便是一例。

材料表明,黄金时代的经济发展()
A: 抵制了袁世凯复辟帝制图谋
B: 打击了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
C: 促进了传统权力结构的松解
D: 确立了民族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
【答案】C
【解答】
20世纪初期,新文化运动成为一股强劲的潮流。

这一潮流新在()
A: 首次提出学习西方的民主与科学
B: 是猛烈抨击封建思想文化的启蒙运动
C: 突出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D: 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答案】B
【解答】在向西方学习方面,中国人经历了器物、制度,民国初期发展到思想文化层面,对封建文化进行了猛烈抨击,故B正确。

ACD是具体的表现,排除。

故选B。

第7题.
著名史学家顾颉刚在九一八事变后,提倡边疆地理和民族史的研究。

他在《禹贡学会边疆研究计划书》中说道,当承平之世、学术不急于求用。

无妨采取为学问而学问之态度,但民族危急存亡之秋,所学必求致用,并把是否有用作为评判学术价值高低的标准。

其意在()
A: 恪守薄致用而重求是的学术精神
B: 强调纯学术研究的重要性
C: 通过修史和编书,启发国人民族意识
D: 反对当时学术界好谈致用的学风
【答案】C
【解答】顾颉刚认为在民族危机严重的时刻,作学问必须经世致用,他意欲通过研究中国边疆地理和民族史以启迪国人的民族意识,进行抗日战争,故选C;
顾颉刚的主张意在为抗日战争作贡献,并不仅仅是为了恪守学术精神和强调纯学术研究的重要性,排除AB;
D项未反映材料主旨,排除D。

故选C。

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探索本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开始的标志是()
A: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B: 《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C: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D: 中共八大的召开
【答案】B
【解答】1956年,我国进入社会主义阶段才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当年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这是探索开始的表现。

新中国建立,当时还没有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总路线是社会主义革命的表现,中共八大召开在《论十大关系》发表之后。

第9题.
拜占庭帝国延续了一千多年,是欧洲最悠久的君主制国家,其保存下来的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史料、著作、哲学思想引发了,文艺复兴运动,并深远地影响了人类历史。

它被下列哪个国家灭亡()
A: 亚历山大帝国
B: 罗马帝国
C: 奥斯曼土耳其国家
D: 阿拉伯国家
【答案】C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4世纪初,拜占庭帝国受到新崛起的奥斯曼土耳其人的不断进攻,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攻破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最终灭亡,故C 正确。

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第10题.
《全球通史》中写道:法国革命的思想意识对其创始人发生了反作用。

拿破仑所‘冒犯’的人民先是因‘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而觉醒并充满热情,然后又在其导师背叛自己的原则时转而反对其导师。

下列关于拿破仑战争说法正确的是()A: 限制了自由、平等、博爱等启蒙思想的传播
B: 横扫欧洲的封建统治,建立了自由独立的民主国家
C: 客观上推动了民主意识的觉醒和民族独立的诉求
D: 引发了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导致欧洲战场溃败
【答案】C
【解答】拿破仑战争一方面打碎了原有的封建秩序,另一方面宣传的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重构了欧洲的文化,促进了被占领区的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进而引发了反对拿破仑战争的民族运动,故C项正确;
ABD三项均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故选C。

第11题.
阅读关于英国的重大历史事件,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1562年英国的非洲奴隶贸易开始
1583年英国开始在北美殖民
1651年伦敦商人开始组建东印度
公司
1651年英国议会颁布《航海条
例》
17世纪中后期三次英荷战争
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
1742年英国与西班牙发生贸易战

1825年史蒂芬孙的蒸汽机车运行
成功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
A: 优越的地理环境是英国崛起的最重要原因
B: 强大的海上军事实力是英国崛起的基础
C: 处理好与邻国的关系让其成为欧洲霸主
D: 工业革命是其成为日不落帝国的根本原因
【答案】B
【解答】上述材料没有反映出英国优越的地理环境,地理环境也并非英国崛起的最重要原因,故A项错误;
材料反映出在不断的对外扩张中,强大的海上军事实力是英国崛起的基础,故B项正确;
英国在与邻国的殖民战争中获胜,成为欧洲霸主,故C项错误;
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在工业革命之前,故D项错误。

故选B。

第12题.
1894年,赫胥黎对进化论的原理作了哲学上的阐释。

他认为社会伦理关系不同于自然法则,因为人类具有高于动物的先天本性,人类社会的进展不应该模仿宇宙过程。

这一主张
()
A: 是中国近代维新思想的理论渊源
B: 是中国近代革命思想的理论渊源
C: 认为生物界的物竟天择并不适于人类社会
D: 强调生物界的物竞天择,宣扬社会进化论
【答案】C
【解答】依据材料人类社会的进展不应该模仿宇宙过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C正确。

中国近代维新思想的理论渊源与中国近代革命思想的理论渊源均是西方民主思想。

故排除AB。

D体现出生物进化论的相关信息。

故排除D。

第13题.
《联合国宪章》以及其国际法都明确规定,必须遵守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不得对别国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不得干涉别国内政。

但2003年,美国不经联合国授权发动了伊拉克战争。

这说明()
A: 国际法没有普遍的约束力
B: 霸权主义是破坏国际秩序、危害世界和平的主要因素
C: 联合国对霸权主义软弱无力
D: 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是解决和平与发展的有效途径
【答案】B
【解答】A.本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B.美国不经联合国授权发动了伊拉克战争是美国在冷战结束之后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干涉别国内政的一个典型事例,危害了世界和平,正确;
C.本项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D.材料中没有涉及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故排除。

故选B。

2.材料分析题
第14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国古代在乡村创设以征发赋役为直接目的,以户籍登记、人户编排为手段的里甲制。

以明代为例:乡村流行保甲制,十家为一保,实行连坐和互相监督。

明代后期推行乡约制,没有统一的形制,大多是各乡里结合实际设置相应职务,以道德教化为主要功能,包括宣讲圣谕、倡导互助、处理纠纷等。

皇帝禁止官员插手基层乡村事务,通过士绅、宗族和老人等地方群体实施乡村地方自治。

为了实现良好的乡村治理效果,明代统治者颁行了许多关于乡村治理的法律条令,还充分利用了当地的乡规民约和家族法规。

——摘编自林乾、杨练《明代乡村治理体系研究》
材料二中国近代乡村治理随着专制统治崩塌,乡村治理模式发生变化。

1908年,清政府颁布了《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

该章程表示,地方自治制度主要以办理地方各事项和协助领导处理事务为主。

民国以后内务部又颁布《地方自治试行条例》,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颁布了《县组织法》和《乡镇自治实施法》,在形式上确立乡村基层自治法律地位。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以农村为根据地,创造性地发展了中国乡村治理方式,建立了以党组织为核心的、以基层政权和农民为依托的乡村治理新体系。

——摘编自冯留建、王宇凤《新时代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实践逻辑》
材料三乡村社会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九大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科学论断,进一步指明了党和国家事业前进的方向。

其中,在乡村建设方面,开启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征程,提出由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构成的五位一体的指导思想。

——摘编自范淑洁《新时代乡村治理的伦理建设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明代地方乡村基层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代乡村治理模式相比,近代乡村治理模式的鲜明特色;并分析近代鲜明特色形成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古代和近代的乡村治理模式对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启示。

【答案】
(1)特点:建立较完善的基层治理体系;重视发挥乡村地方群体的作用;法律规范和道德教化有机结合;国家统一管理和地方自治有机结合。

(2)鲜明特色:立法确认乡村自治;根据地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

立法确认自治原因:专制统治崩塌
(清王朝被推翻);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民族危机
(列强侵略);西方法治思想传播;乡村自治的历史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宗法观念的影响。

根据地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特色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中国共产党成立;探索出农村革命道路,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马克思主义与国情结合;服务于民主革命和民族解放的需要。

(3)启示:坚持党的领导为核心;做好顶层设计;充分调动乡村的积极性;发挥乡贤的作用。

【解答】略略略
第15题.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史,是一部中外思想文化相互碰撞、彼此交融的文明发展史。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随着西学东渐,近代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

在一系列战败之后,中国读书人逐渐被战胜者改变了思想方式,接受了以强弱分文野的新观念。

这类因对抗性互动而产生的概念转移,急剧而彻底……对西方的认知,也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

说是天翻地覆的转变,也不为过。

--罗志田《走向世界的近代中国》
材料二近代中外文化交流是在冲突中进行的,并且中国文化处于劣势。

中西文化之间的这种落差,影响了一些中国人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出现了两种极端的倾向:一是保存国粹,一是醉心欧化……以上一方趋于保守,另一方又过于盲目,他们对中西方文化优劣问题的评价都过于偏激。

--张腾《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冲突及其作用》
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对于世界的认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近代中国人对中西方文化的不同认识,并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答案】变化: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接受了以强弱分文野的新观念;对西方的态度从鄙视到平等对待再到尊崇。

原因:民族危机加深;西方近代文明的传入;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动。

认识:保存国粹,固守中国传统文化;醉心欧化,全面学习西方文化。

史实说明:保存国粹: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只学西方的科技,保留中国固有
的政治制度和儒家思想文化;醉心欧化: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彻底批判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

【解答】根据材料随着西学东渐,近代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得出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根据材料在一系列战败之后,中国读书人逐渐被战胜者改变了思想方式,接受了以强弱分文野的新观念。

得出接受了以强弱分文野的新观念;根据材料这类因对抗性互动而产生的概念转移,急剧而彻底…………说是天翻地覆的转变,也不为过。

得出对西方的态度从鄙视到平等对待再到尊崇。

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民族危机加深;西方近代文明的传入;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动。

第一小问,一是保存国粹,一是醉心欧化……以上一方趋于保守,另一方又过于盲目,他们对中西方文化优劣问题的评价都过于偏激表明保存国粹,固守中国传统文化;醉心欧化,全面学习西方文化。

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保存国粹: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只学西方的科技,保留中国固有的政治制度和儒家思想文化;醉心欧化: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彻底批判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

第16题.
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结合所学世界近代史知识,从表中提取相关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

【答案】
示例一:
论题:两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英国经济的发展,国民总收入增长较快。

论述:18世纪中期英国爆发工业革命,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生产力获得了巨大提高,推动了英国机器制造业的发展,带动了英国国民经济各行业、各部门的发展,工业、贸易、运输等行业发展较快,工商业实力的增强使英国海外殖民事业不断扩展,海外收入不断增加。

英国国民总收入在19世纪显著增长。

19世纪中后期开始,英国爆发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发明和广泛应用为标志,社会进入电气时代,垄断组织的出现推动生产效率大幅提升,凭借庞大的殖民帝国,通过资本输出和海外贸易,英国国民总收入在19世纪后半期持续增长。

结论:综上所述,国民总收入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直观体现,英国在19~20世纪初的技术革新和社会进步带来了国民总收入的快速增长。

示例二:
论题:19、20世纪不同时期,英国国民收入各部门的增长速率存在显著差异。

论述:19~20世纪,英国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农业、林业、渔业的增长速率明显落后于其他国民经济部门。

英国近代以来持续几个世纪的圈地运动,与农业革命一起为英国工业革命准备了条件,直接推动了英国农业、林业、渔业的转型与发展,此后维持了较为稳定的发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机器大生产和工厂制极大提高了生产力和生产效率,工业总产值不断攀升,取代农业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支柱产业。

新发明应用于交通运输业,提高运输效率,也创造了更多的国民财富,超越农业成为国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次工业革命进程中,电力的发明和内燃机的使用,生产力进一步提升,重工业超越轻工业,改变了工业结构,国民总收入中工农业总产值的差距也不断增大。

伴随英国工业化进程,第三产业迅速崛起,成为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伴随社会发展,第三产业的形态和范围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国民收入不断增加,日益超越传统行业,成为容纳国民就业、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国民收入增加的重要途径。

18世纪中期,英国最终确立世界殖民霸权,凭借广大的殖民地,通过掠夺、贸易、投资等多种方式获取了巨额的海外收入,成为国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论:综上所述,工业化的进程改变了英国的社会面貌,也极大改变了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地位,农业让位于新兴的工业、服务业,在国民经济总收入中比例下降。

【解答】
3.论述题
第17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
论题:20世纪80年代的口号顺应了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需要,推动了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

论述:8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刚刚进入新时期,各项事业拨乱反正,改革开放逐步展开。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等思想文化科技领域的口号,反映了各项事业的拨乱反正;振兴中华等口号表明随着工作重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高涨;摸着石头过河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反映出党领导人民在推进改革开放中改变旧观念,大胆探索创新,勇于担当奉献的时代精神。

综上,这些口号反映了改革开放的时代主题和人民的愿望,因而得到广泛传播,利于鼓舞精神,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

【解答】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论题20世纪80年代的口号顺应了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需要,推动了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根据论题并结合改革开放的知识进行论述,言之有理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