嶆区壮族稻作习俗演变|五嶆变迁史话(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嶆区壮族稻作习俗演变|五嶆变迁史话(3)
十二集文山州壮族电视系列片《丽哉勐僚》第3集:稻作文化。
壮族是一个稻作民族,主要依靠种植水稻来维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其稻作生产源远流长。
居住在官寨嶆区的沙支系壮民族,在长期的稻作生产实践中,创造出了一套适合当地自然条件的水稻栽培技术和耕作制度。
随着科技的进步,他们的传统稻作生产习俗也在发生巨变。
01 传统稻作生产习俗
官寨嶆区拥有种植水稻的良好自然条件。
嶆区内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土壤肥沃,森林植被茂密。
嶆区山谷中河流溪流水质清澈,水里富含无机物矿物质和有机质。
世居嶆区的壮族先民们,在山谷河流溪流岸边的平缓山丘上修筑梯田,利用河流溪流上下游水位落差,在水道沿岸架水车、建水渠,引水灌溉梯田,耕种稻谷作物,创造出了灿烂的稻作农耕文化。
一直到本世纪初之前,嶆区的壮族居民,都是在先辈们修建的梯田里,沿用代代相传的精耕细作稻作生产模式,年复一年地进行水稻的春天播种移栽,夏天田间管理和秋天收获留种。
按照传统的稻作生产习俗,每年春分过后,村民们就要开始整理秧田准备播种。
农历三月祭竜节一过完,即开始浸泡谷种、在秧田培育秧苗。
秧苗培育期约为一个月,在稻田移栽秧苗之前,人们要使用水牛对田里的土壤进行二犁二耙,以人工肩挑或用马驮农家肥给田里施底肥,还要对田埂进行修补,这些活计主要是由男劳力完成。
嶆区传统的使用水牛耕田方式
嶆区传统的使用水牛耙田方式的其中一种
秧苗长成后,即进入春耕生产抢种时节,人们要在一个月左右的
时间里,完成秧苗的全部移栽。
与我国其他地方的壮族或布依族一样,嶆区壮族第一天插秧时,通常要选一吉日来举行“开秧门”仪式。
这一天,户主要在插秧田的田头,摆祭品,烧香烛,祭拜谷神,祈祷当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有个好收成,仪式完毕才开始插秧。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笔者读中学时,遇周日都会参加村里的生产队春耕生产劳动,因此,至今仍记得当时村里的春耕生产繁忙景象。
每天天刚亮,村里的劳动力就要全部出动。
成年男子扛着犁耙,牵着水牛,赶去将要插秧的田里,做最后一道犁田、耙田工序;女人们急匆匆地先到秧田里拔秧苗(包括拔出秧苗、在田水中涮掉苗根上的稀泥、再用稻草将其绑成小捆等工序),拔足当天要移栽的秧苗后,再转到已平整好的田里插秧;男青年或遇周日放假的大男孩们,则使用竹编箩框或畚箕,将成捆的秧苗挑到插秧田里分散布好供插秧使用。
从早到晚,在水田里、山路上,到处可见村民和耕牛忙碌的影子。
插秧是一项讲究技巧的辛苦活。
插秧的人,要两腿分开站立,低头弓腰,左手熟练地捋送秧苗,右手将秧苗如蜻蜓点水般,轻盈、快速、准确地插进泥土里,秧苗插的深、浅程度,每穴秧苗之间的间距要适宜。
双腿需随插秧间距要求,不断地倒退移动。
插秧人在劳作过程中,不仅要经受腰部酸痛,还要忍受背部被阳光直射的灼热,因此,一天下来非常劳累。
白马石磨村的部分村民在拔秧、插秧
插秧季节过后,接着就是进行田间管理,如灌水、除草、施肥、防治病虫害等。
嶆区壮族称除草为薅秧,并由妇女干此活。
每块田在稻谷抽穗前要薅秧2次。
妇女们薅秧时,不像内陆一些地方站立着使用薅秧耙操作,而是像插秧一样,低头弓腰,双手在稻田秧苗间的泥水里抓拔杂草,然后揉成团用脚踩进泥里做肥料。
薅秧季节雨水多、气候湿热,在薅秧过程中,膝盖处、脸面还会被已长高的秧苗硌得辣
疼,因此,妇女们遭受着比插秧时大得多的痛苦。
妇女薅秧场景
小暑过后,田里的水稻渐渐成熟,农历八九月份即到水稻收获季节。
与其他地方的壮族一样,嶆区壮族在正式收割新谷之前,都会择日(通常选一个属牛日)过一个称为“尝新节”的节日。
节前,主妇们到田间割下稻穗,拿回家晒干后做成新米。
节日当天,主人会带着蒸好的新米饭、酒肉等祭品到田间,口中祷告,烧纸点香,向“田公地母”、“谷神”祈求,保佑来年稻田更肥沃,稻谷更丰收。
回到家里再祭祀祖先,然后全家人共尝“新米”,庆贺节日。
过了“尝新节”,即开始秋收。
过去,嶆区都是种植本地稻种,因此,每年秋收时,妇女们要进行次年稻种的选种留种工作。
即到田里以手工摘取谷穗上部籽粒饱满充实的稻谷,拿回去晾晒脱水后,安全贮存好,备做次年的春播谷种。
秋收稻谷工序包括收割、脱粒、晒干、扬净、贮藏等环节。
在收割、脱粒环节,所用谷物收获农具,为以本地粗大木料截段开凿而成的船形打谷槽,槽两侧用竹编围栏遮挡,传统分工是“女割稻,男打谷”。
打谷时,打谷人站在打谷槽两端,用双手握住一把割下的稻穗根部,将稻穗举过头顶,再用力向下摔打到槽端头内的斜面板上,如此反复摔打几次,直至稻穗上的谷粒全部脱落到槽中。
秋收结束后,邻近村子的稻田,通常要用来种植蚕豆、油菜等冬季作物和蔬菜。
冬季作物播种前,人们需要将稻田里的水排干,再使用牛力耕田翻土、耙田碎土。
这些稻田,至次年春天收获冬季作物之后,才又开始新一年的水稻轮种。
离村较远的稻田,则进入冬闲期,基本上处于“闲置”状态,没有什么产出。
因此,过去嶆区壮族的稻
田水稻耕种基本上是实行一年一熟制。
据了解,那时全部是种植本地水稻品种,稻谷平均亩产量约为400公斤,糯谷的平均亩产量约200多公斤,水稻生产的投入产出水平不高。
图为丫勒村民采用传统的牛拉“拖式耙”工具,对秋收后翻犁的田中土块进行破碎,准备种植冬季作物。
如今,人们已普遍使用小型机械设备进行耕、耙,这种传统的牛力耕、耙方式已基本消失。
02 现代稻作技术革新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在我国稻作生产中的应用和推广,嶆区壮族村民逐步引入了一些新型的水稻生产技术和耕作制度,传统的稻作生产技术方法正在发生变化。
嶆区壮族最先引进的稻作耕种新技术,当属双季稻生产技术。
上世纪七十年代,仍处于生产队体制下的一些嶆区壮族村寨,由公社、大队统一组织,安排人员到湖南等地考察学习双季稻生产技术,回来后在村子旁建设育苗秧房,带领群众开始试种双季稻,并取得了成功。
但双季稻生产模式在试行几年后,终因与嶆区自然环境和稻作生产习俗不相适应而被废弃。
上世纪末以来,在政府主导和市场推动下,嶆区壮族稻作生产技术主要有三方面的重大变化。
第一个方面的变化是,杂交水稻品种的引入和普遍种植。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及其带领团队,成功培育出的杂交水稻不断取得新突破,杂交水稻在全国各地水稻产区迅速得到推广。
在此背景下,已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嶆区壮族村民,纷纷引入杂交水稻品种耕种,目前杂交水稻耕种技术已在各村寨普及应用,不仅提高了水稻产量,也改变了许多传统稻作生产习俗。
与传统的本地水稻品种相比,杂交水稻具有幼苗根系发达、健壮、耐低温,长成后杆短、穗大、粒粗、高产、抗倒伏、抗病、节水灌溉等优良性状和经济优势。
据相关资料,现阶段各地杂交水稻的平均亩产量约为500-700公斤,高产试验田可达1500公斤以上。
经了解,嶆区村民种植的杂交水稻,目前平均亩产量约为600公斤,比过去使
用本地稻种生产时,每亩产量提升了近200公斤。
种植杂交水稻不需要农户自留稻种。
杂交水稻是由两个不同遗传特性的品种杂交产生的,优势只表现在第一代,不能遗传,也即不能把杂交一代水稻的稻谷留作下一代水稻的稻种,只能由专业杂交水稻种子公司年年制种。
因此,现在村民们种植杂交水稻之后,无需再象过去种植本地稻种时那样,自己进行留种选种工作。
到次年春种时,所需稻种直接从市场上购买即可,这就省了很多事。
第二个方面的变化是,化学肥料、除草剂、杀虫剂等化学品在稻作生产过程中的广泛应用。
过去,人们通常使用有机肥料给稻田施肥。
如以畜禽粪肥或以青蒿等腐殖植物给稻田施底肥,以畜禽或人粪肥给稻秧追肥。
如今,有机肥料已很少使用,在水稻生长过程中,主要施用氮、磷、钾三类化学肥料来保证水稻的增产稳产,并辅助施用硅、钙、镁等微量元素肥料来提高水稻的抗病抗旱涝能力。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水稻生长过程中的除草工序,过去妇女们要以手工进行的两次“薅秧”,现在已全部使用除草剂来完成,这大大减轻妇女的劳累程度。
同时,多种水稻杀虫剂的生产和应用,使村民们比过去更容易进行水稻病虫害的防治和实现水稻的稳产。
第三个方面的变化是,小型机械设备在水稻种植和收获过程中的广泛使用。
目前,人们已普遍使用小型机械进行犁田、耙田,也因此导致耕牛急剧减少。
很多上百户的村寨,现只有两三户人家仍在饲养水牛来耕种田地。
此外,位于公路沿线的稻田,人们已经使用三轮车等设备进行物资、谷物的运输。
这些新产品的引进,新技术和机械设备的应用,减轻了人们劳动的强度和艰辛程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图为丫勒村民在使用小型机械耙田。
由于稻作新技术和机械设备的广泛使用,加之各村寨的大部分年轻人和一些家庭成员常年在外地打工,传统的稻作生产分工和过去人们在田间劳作的场景也有所变化。
在插秧、薅秧、收割生产环节,现在已没有严格的性别分工,而是男女合作共同劳动。
在稻田抢种抢收
农忙时节,如今在田里劳作的人群已没有以前壮观,且大多为年长者。
稻作生产技术的进步,社会环境的变化,对稻作生产过程中的一些民俗活动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过去人们在第一天插秧时,要到插秧田举行的“开秧门”仪式;在水稻收获季节过“尝新节”时,要到稻田间做的祭拜“谷神”仪式,但现在仍坚持这些传统民俗活动的人家已不多见。
随着稻作生产的专业化、集中化和市场化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态农业的兴起,近几年,嶆区壮族的稻田耕作制度也发生了许多积极的变化。
比如,丫勒等地的村寨陆续有一些本地或外地种田能手,以租赁村民稻田方式,尝试采用“稻鸭共生”、“稻鱼共生”等种养模式,进行生态水稻的商业化生产经营活动。
而白马等地的一些村寨,运用“互联网+认养农业”的方式,与外地消费者或商户建立了“共享稻田”合作耕种模式,推进特色水稻生产业态的发展。
然而,受嶆区内田块几乎为小块、分散梯田,不便使用大型机械设备耕作等客观因素的影响,目前,上述新的稻田耕作制度,其经营规模和经营层级都还不够高。
图为白马行政村的一些妇女在“共享稻田”里播种。
总体而言,由于稻作生产新技术和机械设备的应用,嶆区壮族传统的精耕细作稻作生产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水稻平均亩产量也比过去提高了近50%。
未来,随着稻田耕作制度的演变和发展,嶆区稻作生产整体水平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