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中文言文试题练习题(有答案) 百度文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高中文言文试题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方侧席高人,起左史福唐李公弥逊于钓筑间①。
将大用,会告饥,而庐陵特甚,诏公作牧,以字罢瘵②。
既至,栉垢爬痒③,民获苏,郡以大理。
则求所以慰惫懑者,于是视庐之偏,得古松蔚然,对植以竹,开轩其下,榜曰“二友”,且为松竹主人,命郡人胡铨志之。
仆曰:“公山林十有三年,穷崖怪壑,家猿狖而宫鱼龙,宜于林木饱闻而厌观者,岂少此二物哉?是盖有说焉。
孔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夫能牧养小民,惠于鳏寡,必刚毅不回之士,盖刚则不夺于欲。
故曰:‘枨也欲,焉得刚!’而《书》则曰:‘刚而无虐。
’惟无虐为无欲,惟不欲可以言刚,惟刚故能行仁。
公独有取于松竹焉者,非以其德全于刚邪?
“方公闲于簿书,日哦其间,见夫檀栾胶葛④,泠风薄人,清阴澡虑,则思所以大庇我民,以浣以濯。
见夫落落高标,陵轹⑤霜雪,有不可犯之色,则思所以上列利病,与当途要人争可否而不折;见夫幽姿劲质,鸾鹄对峙而不受燕雀,则思所以击奸尚贤,使君子有所恃,而小人有所畏。
卒之雨旸以时物物得职威令神行惠泽以流仁周乎骫⑥桑义高乎偃柏曾不旬岁而民和年丰,是岂巧言令色、四体若无骨者所能乎?
“至若心远地偏,境与意合,万事不到胸次,听号钟之松风,挹寒塘之竹露,道历物表⑦,便有濠濮间趣。
回视轩冕⑧,所谓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是故可友而不可屈。
“虽然,公将羽仪天朝,固不能屈之使卑。
卓然特立,临大节而不可夺,以措天下于泰山之安。
则岂惟无愧二友,实丘壑夔龙之友。
”
(取材于《澹庵文集》卷三)【注释】①钓筑间:指隐居生活。
②罢瘵:困苦穷乏之民;罢,通“疲”。
③栉垢爬痒:清除弊政,理顺民心。
④檀栾胶葛:林木秀美错杂。
⑤陵轹:压倒。
⑥骫:盘曲。
⑦道历物表:思想超越客观事物之外。
⑧轩冕:指官位爵禄。
(1)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卒之雨旸/以时物物得职/威令神行惠泽/以流仁周乎/骫桑义高乎偃柏
B. 卒之雨旸以时/物物得职/威令神行/惠泽以流/仁周乎骫桑/义高乎偃柏
C. 卒之雨旸/以时物物得职/威令神行/惠泽以流仁周乎/骫桑义高乎偃柏
D. 卒之雨旸以时/物物得职威令/神行惠泽以流/仁周乎骫桑/义高乎偃柏
(2)下列各组句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则求所以慰惫懑者则思所以大庇我民
B. 得古松蔚然虽然,公将羽仪天朝
C. 临大节而不可夺是故可友而不可屈
D. 公独有取于松竹焉者以措天下于泰山之安
(3)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起,有举用征聘之意,也指重新任用己退职或罢免的官员,文中即此意。
古代表示征召举荐的词语还有征、辟、察、荐、举等。
B.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仁的本义指亲和,指人和人之间互相亲爱。
孔子认为,如果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即使遵从礼制,也是做表面文章,毫无意义。
C. 《尚书》,最早书名为《书》,约成书于公元前五世纪,传统《尚书》由伏生传下来,传说为上古文化《三坟五典》遗留著作。
D. 鸾鹄,凤凰与天鹅。
成语鸾停鹄峙,出自明代袁宏道《洪寿太母七十序》,比喻子孙贤俊。
本文中比喻贤臣
(4)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二友堂主为李弥逊,二友堂中的“二友”指的是松和竹,为二友堂主撰写这篇记的是他的同郡人胡铨。
B. 文章对刚毅不回的气节之土表达了赞赏和推崇之意,但也指出了他们在进取和隐逸之间取舍上的矛盾。
C. 文章阐述了无虐、无欲、刚三者与行仁之间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前提条件,后者是前者的必然结果。
D. 作者认为,二友堂主与有风骨精神的松竹为邻是以物寄托志趣,目的在于培养和激励自己的浩然正气。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能牧养小民,惠于鳏寡,必刚毅不回之士,盖刚则不夺于欲。
②曾不旬岁而民和年丰,是岂巧言令色、四体若无骨者所能乎?
【答案】(1)B
(2)A
(3)A
(4)B
(5)①要是能做到治理和养育百姓,施恩惠于无依无靠的鳏寡老人,一定是意志坚强、百折不回的人,大概是因为刚强的人就不会被欲望迷惑。
②竟然不到一年就使这里政通人和、五谷丰登,这难道是那种花言巧语、面目伪善周身就像没有骨头的人所能做得到的吗?
【解析】【分析】(1)“以时”,是按照时令,适合时令的意思,修饰限制“雨肠”,不应该断开,排除A项、C项。
“物物”“威令”“惠泽”等分别作主语,应该断开,排除D项。
句意:最后达到雨水和阳光都适合时令,万物各司其职,政令能够神速地推行,恩泽得以迅速流布,仁义周遍蟠曲的桑树,德义高出倒偃的柏树。
故选B。
(2)A项,连词,就。
B项,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代词,这样。
C项,连词,表承接;连词,表并列。
D项,介词,从;介词,像,和……一样。
故选A。
(3)A项,“也指重新任用己退职或罢免的官员,文中即此意”错误。
结合“上方侧席高人,起左史福唐李公弥逊于钓筑间”分析,皇上需要侧身以待的超脱世俗、见识高明的人,从赋闲隐居中起用左史福唐人李弥逊先生。
文中不是“重新任用己退职或罢免的官员”。
故选A。
(4)B项,“但也指出了他们在进取和隐逸之间取舍上的矛盾”错。
结合“惟无虐为无欲,惟不欲可以言刚,惟刚故能行仁。
公独有取于松竹焉者,非以其德全于刚邪”“则思所以大庇我民,以浣以濯。
见夫落落高标,陵轹霜雪,有不可犯之色,则思所以上列利病,与当途要人争可否而不折;见夫幽姿劲质,鸾鹄对峙而不受燕雀,则思所以击奸尚贤,使君子有所恃,而小人有所畏”等分析,在进取和隐逸之间没有矛盾。
故选B。
(5)①“牧养”,治理和养育;“小民”,百姓;“惠”,施恩惠;“于”,介词,引出对象;“必”,表判断,一定;“刚毅不回”,意志坚强、百折不回;“盖”,大概;“夺”,改变,迷惑;“于”,介词,表被动。
②“曾”,竟然;“不旬岁”,不到一年;“是”,这;“岂”,难道是……;“若”,介词,像;“能”,能够做到;“是岂巧言令色、四体若无骨者所能乎”(反问句)。
故答案为:⑴B;⑵A;⑶A;⑷B;
⑸①要是能做到治理和养育百姓,施恩惠于无依无靠的鳏寡老人,一定是意志坚强、百折不回的人,大概是因为刚强的人就不会被欲望迷惑。
②竟然不到一年就使这里政通人和、五谷丰登,这难道是那种花言巧语、面目伪善周身就像没有骨头的人所能做得到的吗?
【点评】⑴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了解断句的一般规律,可以利用其中的名词、代词、虚词、固定短语、句式,修辞等作为突破口,寻找断句之处。
还要读懂文句的意思,结合上下文进行判断。
断完要通读一遍,看是否有不合情理之处。
⑵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一般以选择题为主,涉及18个常见虚词,重在考查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与否。
考生要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
当然,最关键的还是需要考生课下多练习,多积累,多总结以达到熟能生巧的地步。
⑶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熟记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意积累、记忆。
积累时可以分类积累,比如古代官职、官职升降词汇、天文、地理等,这样对于记忆更容易一些。
⑷本题考查文言文文意的把握,完成这类题,熟读精思是关键,对文本要反复阅读,结合上下语境仔细推敲。
具体到每个选项,考生需要找到原文答案出处和选项进行对比:对比关键细节(词语);对比添加的内容,出题人容易添加文中没有的内容迷惑考生;对比人物、时间、地点。
⑸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能力,包括实词理解能力、虚词理解能力、句式理解能力、整体理解能力。
完成这类题型,需要考生课下多读、多记,尤其熟记120个实词、18个虚词,掌握四类特殊句式: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
总的来说,翻译题需要做到关注字词句,落实得分点。
【参考译文】
皇上需要侧身以待的超脱世俗、见识高明的人,从赋闲隐居中起用左史福唐人李弥逊先生。
将要重用他,恰好遇上饥荒,而庐陵又特别严重,于是皇上下诏书让李弥逊去担任这个地方的治官,来让困苦穷乏的老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李弥逊到了以后,清除弊政,理顺人心,老百姓的生机获得复苏,整个州郡治理得很好。
李弥逊先生于是想寻求一处可以宽慰纾解困顿烦闷的地方,于是观察住处的旁边,发现一棵枝叶茂密的古松,就在古松的对面种上竹子,(然后)在古松的下面开辟一块土地建起一座书房,在匾额上题写“二友”两字,并且自视为松竹二友的主人,嘱令同郡人我胡铨写篇记来记载这件事。
我说:“李弥逊先生隐居山林十三年,在偏僻奇险的崖谷中,与猿猴鱼龙比邻为家,作为(早就)适宜偏僻山林(生活,对林木)熟悉得都看够了的人,难道还缺少(松竹)这两样东西吗?这大概是(因为)有说法的啊。
孔子说:‘花言巧语,面目伪善的人,很少有仁德之心。
’要是能做到治理和养育百姓,施恩惠于无依无靠的鳏寡老人,一定是意志坚强、
百折不回的人,大概是因为刚强的人就不会被欲望迷惑。
所以说:“申枨欲望太多,哪里能够刚毅不屈!”而《尚书》还说:“刚毅而不粗暴。
”只有不粗暴的人才不会被欲望迷惑,只有不被欲望迷惑的人才可以谈得上刚毅,只有刚毅的人才能施行仁德。
李先生唯独从(体现着刚毅高洁的)松竹上有所选取,难道不是从刚毅中成全了仁德吗?
“每当李公在处理文书之外腾出空闲时间,每天在松竹之间吟哦,看到那秀美的松竹缠绕错杂,和风袭人,清爽阴凉,洗涤思虑,就会去冥思苦想用来庇佑百姓的方法,就像洗去衣服污垢那样除去(为政弊端)。
看到(松竹)那高耸不凡的风姿,压倒霜雪,有凛然不可侵犯神色,就会激励自己向朝廷列举直陈时政利弊,去跟朝廷执掌大权的人物争辩是非而不屈服;看到(松竹)那闲雅沉静的姿态,坚强有力的品质,就与凤凰天鹅那样的贤士同列而不与燕雀一般的小人为伍,就会想尽办法去抨击奸佞而褒扬贤臣,让君子有所依靠,使小人有所畏惧。
最后达到雨水和阳光都适合时令,万物各司其职,政令能够神速地推行,恩泽得以迅速流布,仁义周遍蟠曲的桑树,德义高出倒偃的柏树,(李先生来此治理)竟然不到一年就使这里政通人和、五谷丰登,这难道是那种花言巧语、面目伪善周身就像没有骨头的人所能做得到的吗?”
至于李公心远地偏,所设环境与自己的心意相合,什么事都不会老挂在心里,倾听如钟一般号鸣的松风,舀起清凉的池塘竹间的雨露,思想超越客观事物之外,就有了(像庄周那样不受约束的)高人雅趣。
(带着这样的心态)再回过头来看看(所谓的)官位爵禄,(内心)就有一种仿佛让风吹上九万里高空的逍遥感,因此也就做到与松竹为友而不会屈从世俗。
“即便是这样,李公将要成为朝廷的为官表率,本来就不能他让屈服低头。
(李公人格)卓异,特立独行,面临安危存亡的紧急关头而不会动摇屈服,把天下安置得如同泰山一样安稳。
那么,李公岂止无愧于松竹二友呢,实则是丘壑夔龙一样的人物啊。
”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虞奕字纯臣。
第进士。
崇宁,提举河北西路常平,洺、相饥,徙之东路。
入对,徽宗问行期,对曰:“臣退即行,流民不以时还,则来岁耕桑皆废矣。
”帝悦。
既而西部盗起,复徙提点刑狱。
时朝廷将遣兵逐捕,奕条上方略,请罢勿用,而自计讨贼,不阅月可定。
转运使张抟以为不可,宰相主抟策,数月不效,卒用奕议,悉降之。
擢监察御史。
亲祭北郊,燕人赵良嗣为秘书丞侍祠,奕白其长曰:“今亲卫不用三路人,而良嗣以外国降子,顾得预祠事,可乎?”长用其言,具以请,不报。
阳武民佣于富家,其室美,富子欲私之,弗得,怒杀之,而赂其夫使勿言。
事觉,府县及大理鬻狱,奕受诏鞫讯,皆伏辜。
自何承矩创边地为塘泺,有定界。
既中贵人典领,以屯田开拓为功,肆侵民田,民上诉,屡出使者按治,皆不敢与直。
奕曲折上之,疏其五不可,诏罢屯田。
加直秘阁、淮南转运副使。
入为开封少尹。
故时大理、开封治狱,得请实蔽罪,其后率任情弃法,法益不用。
奕言:“廷尉持天下平京师诸夏本法且不行何以示万国请自今非情法实不相当毋得辄请”从之。
迁光禄卿、户部侍郎。
睦州乱,以龙图阁直学士知镇江府。
寇平,论劳增两秩。
还为户部。
内侍总领内藏,予夺专己,视户部如僚属。
奕白宰相曰:“计臣不才,当去之而易能者,不可使他人侵其官。
”即自劾不称职。
诏徙奕工部。
袭庆守张漴使郡人诣阙请登封,东平守王靓谏以京东岁凶多盗,不当请封。
为政者不悦,将罪靓,奕言:“靓忧民爱君,所当奖激,奈何用为罪乎?”靓获免。
未几卒,年六十,赠龙图阁学士。
(节选自《宋史·虞奕传》)(1)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廷尉持天下平/京师诸夏/本法且不行/何以示万国/请自今非情/法实不相当/毋得辄请/
B. 廷尉持天下平/京师诸夏本/法且不行/何以示万国/请自今非/情法实不相当/毋得辄请/
C. 廷尉持天下平/京师诸夏本/法且不行/何以示万国/请自今非情/法实不相当/毋得辄请/
D. 廷尉持天下平/京师诸夏/本法且不行/何以示万国/请自今非/情法实不相当/毋得辄请/(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路是宋朝行政区划名,河北路地处北宋北部,旧分东、西两路,后并为一路。
B. 大理即大理寺,是宋代的司法机关,掌管刑事案件的审理,长官为大理寺卿。
C. 秩指年终考评根据功过确定的官员俸禄,文中指根据功过确定的官职级别。
D. 封指封禅,历代帝王都把封禅作为国家祭祀大典,封指祭地,禅指祭天。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虞奕善用策略,剿灭贼寇。
西部出现盗贼,朝廷派兵追捕无效,最终采用虞奕计谋,降服了盗贼;睦州出现叛乱,虞奕因平定贼寇有功而加官。
B. 虞奕忠于职守,尽心履职。
皇帝要去北郊祭祀,虞奕对秘书丞赵良嗣以降臣的身份陪同祭祀提出质疑,得到上级长官支持,此事得以上报朝廷。
C. 虞奕秉公执法,据实断案。
阳武富家子对民妻欲行不轨,未遂而杀人,府县及大理官员受贿后枉断官司,虞奕接受诏命据实审案,涉案人员最终伏罪。
D. 虞奕仗义执言,奏罢屯田。
中贵人以屯田开荒邀功,侵占民田,激起民愤,虞奕不顾前来查处的使者阻拦,上疏反对屯田,朝廷最终取消屯田制。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退即行,流民不以时还,则来岁耕桑皆废矣。
②计臣不才,当去之而易能者,不可使他人侵其官。
【答案】(1)C
(2)D
(3)D
(4)①我退下后就立刻出发,假如流散的百姓不能按时回乡,那么来年的农耕桑种就全部荒废。
②考虑到我才能不足,应当离开职位而换上有才能的人,不可让别的人侵占了这个职守。
【解析】【分析】(1)句中“诸夏本”的意思是“国家的表率”,不要断开;“非情”的意思是“禁止任情”,不要断开。
故选C。
(2)D项,应该是祭天为封,祭地为禅。
故选D。
(3)D项,朝廷派出的使者并未阻拦虞奕上疏,只是他们调查后都不敢对此直言。
虞奕亲自把事情的曲折经过向朝廷汇报,上疏说明五条反对意见,朝廷才下令取消屯田。
故选D。
(4)此题注意,退:退下后;行:出发;以时:按时;则,假如,连词;耕桑:农耕桑种;计:考虑;易:换;侵:侵占;其:这,代词。
故答案为:⑴C;⑵D;⑶D;
⑷①我退下后就立刻出发,假如流散的百姓不能按时回乡,那么来年的农耕桑种就全部
荒废。
②考虑到我才能不足,应当离开职位而换上有才能的人,不可让别的人侵占了这个职守。
【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译则采用文字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
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句尾,可在此后断句,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句。
(2)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
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
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3)此题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
综合分析题,需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选项逐一排查,设误常常有时间与发生的事与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学生在这些方面要注意;在选项中也可考查某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参考译文】
虞奕字纯臣。
进士及第。
崇宁时期,为河北西路常平提举,洺、相地区发生饥荒,他被调往河北东路。
入宫对答,徽宗问他出发日期,回答道:“我退下后就立刻出发,假如流散的百姓不能按时回乡,那么来年的农耕桑种就全部荒废。
”皇帝很高兴。
不久西部出现盗贼,他又调任提点刑狱。
当时朝廷准备派兵追捕,虞奕逐条呈上策略,请求不要用兵,而要自己设定计谋讨伐盗贼,认为不过一个月就可平定。
转运使张抟以为不可行,宰相同意张抟的策略,但好几个月没有成效,最终采用了虞奕的建议,全部降服了盗贼。
被提拔为监察御史。
皇帝亲自去北郊祭祀,燕人赵良嗣担任秘书丞陪同祭祀,虞奕禀报自己的长官:“如今亲近卫兵不用三路人,而赵良嗣以外国降臣的身份,反而得以参预郊祠的事情,可以吗?”长官采纳了他的建议,详尽地把这个情况向朝廷请示,没有得到回复。
阳武有个平民在一个富豪家做佣工,这个平民的妻子貌美,富家的儿子想占有她,没有得逞,恼羞成怒地杀了她,又贿赂她的丈夫让他不要说出去。
事情被发觉后,府县长官以及大理寺官员又在审理案件时受贿,虞奕接受诏命再审案件,涉案的人员都伏罪了。
自何承矩首创在边地设立池沟,国境有了定界。
宦官主管边防后,就以屯田开荒邀功,肆意侵占民田,百姓上诉,朝廷多次派出使者调查处治,这些使者都不敢据实处理。
虞奕把事情的曲折经过向朝廷汇报,上疏说明五条反对意见,朝廷下令取消屯田。
加官为直秘阁、淮南转运副使。
朝廷召他回京担任开封少尹。
过去大理寺、开封府审理案件,能够凭实证判罪,后来就都听凭私情而不依法律,法律更加被抛弃不用。
虞奕进言说:“廷尉维持天下的公平,京师是国家的表率,法律尚且不能执行,凭什么做万国的示范。
请求从现在起禁止任情,如果判罪跟证据不相符的,不得立即上报。
”朝廷同意了他的建议。
迁任光禄卿、户部侍郎。
睦州出现叛乱,虞奕以龙图阁直学士的身份担任镇江知府。
贼寇平定后,论功劳升官两级。
还京后担任户部侍郎。
内侍官总领宫内库房,予取予夺专执己见,把户部视如僚属。
虞奕禀告宰相:“考虑到臣下没有才能,应当离开职位而换上有才能的人,不可让别人侵占了这个职守。
”就自我弹劾不称职。
诏命把虞奕调任工部。
袭庆太守张漴派郡里的人到皇宫
来请求皇帝登山封禅,东平太守王靓上谏,认为京东荒年多盗,不应当请求封禅。
当权的人不高兴,准备治罪王靓,虞奕说:“王靓忧民爱君,理所当然应当奖励,为什么要对他治罪呢?”王靓获得免罪。
不久虞奕去世,享年六十岁,追赠为龙图阁学士。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一)
凡国有三制,有制人者,有为人之所制者,有不能制人,人亦不能制者。
何以知其然?德盛义尊,而不好加名于人。
人众兵强,而不以其国造难生患。
天下有大事,而好以其国后。
如此者,制人者也。
德不盛,义不尊,而好加名于人;人不众,兵不强,而好以其国造难生患;恃与国,幸名利。
如此者,人之所制也。
人进亦进,人退亦退;人劳亦劳,人佚亦佚,进退劳佚,与人相胥①,如此者,不能制人,人亦不能制也。
爱人甚而不能利也,憎人甚而不能害也。
故先王贵当,贵周。
周者不出于口,不见于色;一龙一蛇,一日五化之谓周。
故先王不以一过二,先王不独举,不擅功。
先王不约束,不结纽②。
约束则解,结纽则绝。
故亲不在约束、结纽。
先王不货交,不列地,以为天下。
天下不可改也,而可以鞭箠使也。
时也,利也,士③为之也。
余目不明,余耳不聪,是以能继天子之容④。
官职亦然。
时者得天,义者得人。
既时且义,故能得天与人。
先王不以勇猛为边竟,则边竟安。
边竟安则邻国亲,邻国亲则举当矣。
(取材于《管子》)【注释】①胥:从。
②结纽:与别国结成同党、缔结联盟。
③士:事。
④容:指天子圣德。
(二)
随①以汉东诸侯叛楚。
冬,楚斗榖於菟②帅师伐随,取成而还。
君子曰:“随之见伐,不量力也。
量力而动,其过鲜矣。
善败由己,而由人乎哉?《诗》曰:‘岂不夙夜,谓行多露。
’”
宋襄公欲合诸侯,臧文仲闻之,曰:“以欲从人,则可;以人从欲,鲜济。
”
二十一年春,宋人为鹿上之盟,以求诸侯于楚。
楚人许之。
公子目夷曰:“小国争盟,祸也。
宋其亡乎,幸而后败。
”
秋,诸侯会宋公于盂。
子鱼曰:“祸其在此乎!君欲已甚,其何以堪之?”于是楚执宋公以伐宋。
冬,会于薄以释之。
子鱼曰:“祸犹未也,未足以惩君。
”
(取材于《左传》)【注释】①随:国名。
②斗榖於菟:人名。
(1)下列对句中加下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恃与国,幸名利与:结交
B. 人佚亦佚佚:安逸
C. 故先王贵当,贵周周:周密
D. 以为天下以为:认为
(2)下列各组句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 则边竟安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 随之见伐哀吾生之须臾
C. 宋其亡乎其皆出于此乎
D. 会于薄以释之而君幸于赵王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德盛义尊,而不好加名于人有的国家德义尊盛,却不喜欢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他国
B. 如此者,人之所制也如果是这样的话,就是人制造出来的灾难
C. 故先王不以一过二,先王不独举,不擅功所以先王不夸大其词把一说成超过二,不独自蛮干,不独自占有功绩
D. 善败由己,而由人乎哉成败是由自己,难道是由别人吗
(4)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时者得天,义者得人。
既时且义,故能得天与人
②君欲已甚,其何以堪之
(5)依据短文(一)管子关于“三制”的论说,推断短文(二)“楚人许之”的意图。
(6)请结合短文(一)解释孔子这么说的理由。
孔子在《论语》中称赞管仲:“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①,如其仁。
”又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
【注释】①如其仁:就是仁。
【答案】(1)D
(2)D
(3)B
(4)答案示例:①合于天时能得到天的帮助,合于正义能得到人的拥护。
既合天时又合正义,这样就能把天时与正义的力量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②国君的欲望太过分了,别人怎么受得了。
(5)答案示例:楚人深谙管子“制国”之道,强大的楚国答应宋人为鹿上之盟的意图是:“以其国后”而“后发制人”。
首先,从后文“执宋公以伐宋”的果断行动来看,“许之”是为了“制人”;其次,公子目夷的评论指出小国争盟必将带来灾祸,也从反面道出楚人“许之”的背后意图。
(6)答案示例:孔子的说法,不仅肯定了管仲的功绩,更在于肯定了管仲作为相国帮助桓公称霸的方法,那就是行仁,惠民利民。
这个做法也体现在了管子的治国理念中,阐述三制也好,提醒先王不独举,不擅功也好,强调举当也好,都是一种仁义的做法,仁又是贯穿孔子思想的核心,故行仁的管子能够得到孔子如此的赞赏。
【解析】【分析】(1)D选项,“以为:认为”错误,以为,以之为的省略,以此来治理。
译文为:以此来治理天下。
故选D。
(2)A选项,两个“则”都是“副词”,“那么”的意思。
B选项,两个“之”都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
C选项,两个“其”都是“副词”,都表揣测,大概。
D选项,第一个“于”,介词,“在”的意思。
第二个“于”,介词,表被动,“被”的意思。
故选D。
(3)B选项,“如果是这样的话”和“制造”错误,如此:像这样的国家;制:被控制;译文为:像这样的国家,必然被他国控制。
故选B。
(4)赋分点:①时,合于天时;义,合于正义;且,又。
②欲,欲望;甚,过分;何以,宾语前置,以何;堪,忍受。
(5)此题要求结合材料分析,“楚人许之”的意图,结合“天下有大事,而好以其国后。
如此者,制人者也”等内容可知强大的楚国答应宋人为鹿上之盟的意图是:“以其国后”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