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南昌海昏侯刘贺墓主棺考古细节公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南昌海昏侯刘贺墓主棺考古细节公布
外棺头箱出土的漆木盒
海昏侯刘贺墓主棺的实验室考古发掘,是考古工作的重点之一,通过实验室考古,正式确认了海昏侯墓主人身份。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专家李存信发布了相关论文,进一步揭晓了海昏侯墓实验室考古的各种不为人知的细节。
墓主人遗骸除牙齿外完全朽蚀
据李存信介绍,外棺内遗存主要集中于外棺头箱位置。
在头箱长约70厘米(横向)、宽近50厘米的范围内,上层出土一件制作工艺精良的漆木盒。
漆木盒表面和侧面均嵌有不同动物形状的金箔饰片,受上方棺盖重压的影响,漆木盒被压成平铺状,已完全破损变形。
漆木盒下方出土了两件玉璧,直径分别为29厘米、20厘米,后者盛装于上下可以扣合的木盒之中。
底层出土有不同规格、数量各异的黄金制品,包括麟趾金、马蹄金、金饼、金板等。
外棺开启的情形
外棺头箱黄金制品出土情形
由于椁室倒塌形成的巨大压力,内棺侧板和端板被挤压成破碎状,散落于棺外周边,且外形变化严重。
棺内所有遗存被压缩至厚约5厘米的空间内,多数遗存呈扁平状,形状出现扭曲,并且互相叠压。
由于埋藏环境及水土内含有较高的酸性物质,墓主人遗骸除牙齿外完全朽蚀。
墓主腰间至脚端上方表层似保留着已经泥化的纺织物品。
内棺棺盖至底板的空间距离只有约5厘米,棺内遗存多数呈断裂破碎状。
内棺南端头箱部位出土有11件规格不一、大小不同且存在叠
压关系的漆木盒和一件青铜质长方形盒,均被内棺盖板压成扁平状。
内棺遗存分为四层进行提取
考古人员把内棺遗存分为四层进行提取。
第一层遗存在内棺头箱北侧为墓主人头部,头部上方覆盖一层夹纻髹漆覆面(也称温明),覆面表层放置有两件直径各异、厚度不一的玉璧。
墓主颈、胸、腰等部位出土规格各异的玉璧15件。
第二层遗存在内棺南端为墓主头部范围,将覆盖于脸部的玉璧取出后,发现下方有墓主人的上下颌牙齿,牙齿保存状况大体良好,具备一定的牢固程度。
墓主头部下方为一木枕,木枕已被压成平板状,表面髹褐色漆。
木枕表面和侧面镶嵌有8枚素面玉饰,分别位于墓主头部下方、前侧面和左右两端。
在木枕两端相互对称的位置上,侧立放置8件规格不一的乳丁纹玉璧和透雕玉环,但多数已断裂破碎,并有部分缺失。
墓主身体中部左侧出土一件较完整的青铜质带剑鞘玉具剑,右侧出土一件铁质带剑鞘玉具剑,后者存在断裂情况,剑鞘为木质夹纻髹漆,玉质的剑首、剑格、剑璏、剑珌虽有部分断裂破碎,但基本保持完整形态。
出土的黄金饰品
墓主腰间、腹部下端及身体两侧,出土有多件玉质、玛瑙质、琥珀质和角质的小型饰件。
其腰间右侧出土有一组串饰,包括玉质印章、铁质书刀、韘形玉佩及两件水晶饰件。
第三层遗存为金缕编缀的琉璃席,四周有包边,长198厘米、宽54厘米、厚约3厘米。
其中包边宽约3厘米,原厚度应与内侧琉璃席片相近,部分已腐蚀,现存厚度约0.1厘米。
包边底层为植物纤维组成,中间层由不规则与无规律的金箔片和红色彩绘互为镶嵌点缀,表面则覆盖一层云母片。
云母片材质十分脆弱,多数已呈破碎状,并有一定程度的缺失。
琉璃席由纵向32片、横向12片组成,每片长约6厘米、
宽约4厘米。
内棺第四层遗存为金饼。
琉璃席片揭取后,其下是相对距离一致、规格相同的一组金饼。
此层遗存由纵向20、横向5合计为100枚金饼组成,每枚金饼的直径约6厘米、厚约1厘米,重量约250克,其重量差在1克之内。
从金饼的外表观察,其边缘和底端部分非常光洁,底端中部区域向上略有凹陷,上部表层呈蜂窝形态。
这种情况的存在,与铸造金饼的模具有关,主要原因应是模具与铸造金属液态之间的温差及排气不顺畅。
百枚金饼多数为素面,只有数枚于底端出现十分规律的V形符号,这是在模具加工时留下的印迹。
另外,也有数枚金饼于铸造完成后,在底端光洁处刻有数量不一的文字。
为考古研究提供了数据信息和实物资料
李存信表示,实验室考古发掘不是简单地把发掘对象搬迁到室内进行清理,而是运用更多科技手段和设备进行有条不紊的发掘,并随时对不同材质的标本样品进行科学检测,对其在发掘过程中的变化进行监测,对脆弱易损文物实施加固保护,对易氧化文物进行处置封护,对易干裂文物予以滋润,以减缓、避免文物的劣化进程,保持遗存出土时的原始状态。
海昏侯刘贺墓主棺的清理充分利用实验室考古环境可控、节奏可控、时间可控及仪器设备的优势,根据遗存原始出土状态,保护和记录处置对象所蕴含的信息,并对不同材质的文物尤其是脆弱质文物及痕迹进行有效保护,为考古学综合研究提供了更为翔实的数据信息和实物资料。
相关新闻:
央视《国家记忆》推出纪录片《海昏侯墓
考古之谜》
中国目前发现面积最大、保存最好、内涵
最丰富的汉代列侯墓葬——海昏侯墓,2011
年在江西南昌发现。
为了完整还原此次震惊
中外的考古发掘全过程,展现中国一流的考古
水平和先进的文物发掘、保护、修复水平,央
视《国家记忆》8月24日起推出五集纪录片
《海昏侯墓考古之谜》。
据了解,海昏侯墓葬已经出土了各类文物
两万多件,光是整体提取保存的铜钱就有十余
吨,并发现大量的金器、玉器。
很多文物都
是首次发现,例如在汉墓中首次发现的金板、
漆器屏风,还有疑似最早的孔子像等。
这些
汉墓考古之最,足以证明墓主人身份高贵。
经
考古人员层层发掘最终确定,这是汉废帝刘贺
的墓葬。
《海昏侯墓考古之谜》五集系列节目通过纪实、再现、动画等方式,讲述了一件件文物背后的故事,以及刘贺跌宕起伏的一生,并一步步揭开刘贺的死亡之谜。
《国家记忆》之《海昏侯墓考古之谜》于8月24日至28日(周一至周五)晚 8点档在CCTV-4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