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课文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司空见惯:指看惯了就不觉 得奇怪。文中是说一些现象 常见就不觉得奇怪了。
对于他的无理取闹,我们早已司空见惯。
无独有偶:虽然罕见,但是 不只一个,还有一个可以 成对儿。文中是说这样的 事不止一件。
无独有偶,最近另一家技术公司也发布了 一个免费软件。
见微知著:见到一点儿苗头 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向或 问题的实质。
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 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 精神的人。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的 含义是:
只要善于观察, 不断发问, 不断解决疑 问, 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 就能在现实生活 中发现真理。
(课后第一题)
学完这篇课文,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
科学并不神秘,也不遥远,关键在于 “知微见著”,不断探索,善于独立思考, 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1 译文
皇城下着小雨把大街湿润得松软,小 草钻出地面远看一片浅绿,近看却寥寥无 几。一年之中最美的就是这早春的景色, 它远远胜过了满城烟柳的京晚春景。
2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穆宗长庆三年(823年)早春。当时韩愈 已经56岁,任吏部侍郎。虽然时间不长,但此时心情很好。 此前不久,镇州藩镇叛乱,韩愈奉命前往宣抚,说服叛军, 平息了一场叛乱。穆宗非常高兴,把他从兵部侍郎任上调 为吏部侍郎。在文学方面,他早已声名大振。同时在复兴 儒学的事业中,他也卓有建树。因此,虽然年近花甲,却 不因岁月如流而悲伤,而是兴味盎然地迎接春天。
4 赏析
这首诗咏早春,能摄早春之魂,给读者以无穷 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绘画所不能及的。诗人没有彩 笔,但他用诗的语言描绘出极难描摹的色彩--一 种淡素的、似有却无的色彩。如果没有锐利深细的 观察力和高超的诗笔,便不可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 炼为艺术美。
谢谢观看
16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 问号之后
dàn zǎo xiè shòu wō nì
奥地利 眼珠转动会不会与做
医生
梦有关呢?会有什么 关系呢?
以儿子、妻子、
邻居为实验对象, 当睡觉的人眼珠转动 进行了反复的观 时,他确实正在做梦。
察实验
这三个事例有什么共同点呢? 最平常的小事
请用书上的一个词语来形容。 司空见惯
词语积累(和“司空见惯”意思相近的词语)
不足为奇 见怪不惊 不乏先例 层出不穷 熟视无睹 屡见不鲜
准备”“善于独立思考”“锲而不舍的人。” (√ )
二、细读课文深感悟。(选一选)
本文在表达方法上比较突出的特点是( A ) A.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 B.前后照应的写法。 C.运用比较的写作方法。
三、受到课文的启示,你能想出其他例子 来说明本文的观点吗?
示例:牛顿看到苹果落地,由此展 开思考,创立了“万有引力”定律。
4 赏析
第二句紧承首句,写草沾雨后的景色。 以远看似有 ,近看却无 ,描画出了初春 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写出了春草刚刚 发芽时,若有若无,稀疏,矮小的特点。 这一句是全篇中的绝妙佳句。
4 赏析
设色的背景,是那落在天街上的纤细 小雨。透过雨丝遥望草色,更给早春草色 增添了一层朦胧美。而小雨又滋润如酥, 受了这样的滋润,那草色自然是新的;又 有这样的背景来衬托,那草色自然也美了。
(课后第一题)
小练笔:仿照课文的写法,选择下面任一观 点用几个具体的事例来说明。 (课后题)
有志者事竟成 玩也能玩出名堂
勤能补拙
示例:有志者事竟成
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在自己后期的科举考试屡次不中、 落魄至极之际,亲自写下励志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 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 越甲可吞吴。”开始时是刻在铜尺之上,后悬置于书屋聊 斋书房。终于他凭着自己的雄心壮志,不懈努力,以一部 《聊斋志异》名垂青史,成就一番大事。
春秋时期,吴越相争,吴胜越败,越王勾践沦为阶下 囚。但他不甘屈服,立志复仇,最后终于打败了吴国,留 下了“卧薪尝胆”的千古美谈。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小时候面对“没有数学头脑”的斥 责而确立志向,虽然连初中毕业文凭都没有,但最终成为 数学领域的巨人……
古今中外诸多的政治家、科学家,都以其自身
默读第一个事例(第3自然段)。 想一想这个事例中的“?”是什么?由 此发现的“真理”是什么?
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是朝 逆时针方向旋转。这是为什么呢?
真理 他认为,在北半球,洗澡水朝逆时针方向
旋转;如果是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漩涡将朝顺 时针方向旋转;而在赤道,则不会形成漩涡。
这个真理是怎么诞生的呢?为什么谢 皮罗教授能从洗澡水的现象中发现真理呢? 从书上找找关键的词句说一说。
“早春”二字点明了季节;“呈” 是说作者写的这首诗是送人的,并且说 出了呈送的对象:这首小诗是写给水部 员外郎张籍的。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 八,故称张十八。
早春呈水部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诗的作者是谁? 你了解他吗?
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当时古文 运动的倡导者。河南河阳人,祖籍昌黎、世称韩昌 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 又称韩文公,倡导古文运动,其散文被列为“唐宋 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其诗力求 新奇,有时流于险怪,对宋诗影响颇大。有《昌黎 先生集》。
诞澡械授涡逆
wěi shā ɡēnɡ yù qiè
纬砂庚域锲
易写错
dàn
诞
注意右部与 “廷”的区别
不要少写 “丿”
xiè
械
定理:已经证明具有正确性、可以作为原则或 规律的命题或公式,如几何定理。
定律:科学上对某种客观规律的概括,反映事 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一定变化过程的必然关系, 如能量守恒定律。
二、以下四个选项中,与“见微知著”词语
意思最接近的是( C)。
A.古为今用 B.标新立异 C.一叶知秋 D.无独有偶
三、为了证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个 观点,课文具体写了哪几件事?
1.洗澡水的漩涡 2.蚯蚓的分布 3.睡觉时眼珠的转动
第二课时
上一节课我们知道,为了证明“真理诞生于 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个观点,课文具体写了三件 事例,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每个事例是按照怎样 的顺序来介绍的?
提出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真理 诞生 于一 百个 问号 之后
洗澡水的漩涡
运用事例 证明观点
蚯蚓的分布
睡觉时眼珠的转动
重申全文,总结全文
见微知著 善于发问 不断探索
本文开门见山提出论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 号之后”,接下来主要用科学发展史上的_三__个__有 代表性的事例,证明了只要_善__于__观__察__、_不__断__发__问__、 _不__断__解__决__疑__问___,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 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这三个事例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介绍的?
(课后第二题)
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 不断发问
不断解决问题
追根溯源,找到真理
读一读第8自然段,说一说这三个 事例中的主人公都有怎样的特点?
……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善于
“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
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锲而不舍
不断探索
他们都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 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 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 找到了真理。
读一读最后两个自然段,说一说“真 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的含义。
(课后第一题)
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 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一、理解句子,判断正误。 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
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 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 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A.这句话对发现真理的条件作了说明。 ( √) B.说明真理就存在于我们身边,但是特别神秘。
(× ) C.真理的发现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只能给那些“有
但此诗的风格清新自然,简直是口语 化的。看似平淡,实则是绝不平淡的。韩 愈自己说:“艰穷怪变得,往往造平淡” (《送无本师归范阳》)。原来他的“平 淡”是来之不易的。
Part2 整体感知
早春呈水部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⑴呈:恭敬地送给。水部张十八员外:指张籍 唐代诗人。在同族兄弟中排行第十八,曾任水 部员外郎。 ⑵天街:京城街道。润如酥:细腻如酥。酥, 动物的油,这里形容春雨的细腻。 ⑵最是:正是。处:时。 ⑷绝胜:远远胜过。皇都:帝都,这里指长安。
敏锐地注意 紧紧抓住问号不放 反复的实验和研究
按照第一个事例的学习方法,对照表格自己完成。
人物 魏格纳
“?”
从“?”到 “!”的过程
美国东海岸有一种蚯
蚓,欧洲西海岸同纬 度地区也有这种蚯蚓, 引起了注意
为什么美国西海岸却
没有这种蚯蚓?
“!”
蚯蚓的这种分布情况正说 明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 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 开了,分为两个洲。
为了证明这个观点,课文具体写了哪几个事例呢?
一是谢皮罗教授从_洗__澡__水__的__漩__涡_,联想到地球的自转, 并作出了合乎逻辑的判断;
二是地质学家魏格纳从_蚯__蚓__的__分__布_推论出地球上大 陆和海洋的形成;
三是一位奥地利医生从儿子_做_梦__时__眼__珠__转__动___这个现象, 推断出凡睡者眼珠转动都表示在做梦的普遍规律。
总之,一个“润”字,形象生动,余味绵延。
“草色遥看近却无”,人们都说这句诗 写得妙,说说它妙在哪里
诗人像一位高明的水墨画家,挥洒着他饱蘸水 分的妙笔,隐隐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 的草色。远远望去,再像也没有,可走近了,反倒 看不出。这句诗,真可谓兼摄远近,空处传神。
4 赏析
首句点出初春小雨,以“润如酥”来 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准确地捕捉到了它的 特点。造句清新优美。与杜甫的“好雨知 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 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
学习就是一个见微知著的过程。
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 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做事情 能坚持到底,不半途而废。也 形容有恒心,有毅力。
学习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打破砂锅问到底:比喻追究事情 的根底。课文中用一句口头禅形 象地写出探索精神的重要性。
妹妹从小遇事就爱打破砂锅问到底。
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观点是什么?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
目 录
Catalog
1 .激 趣 导 入 2 .讲 授 新 知 3 .整 体 感 知 4 .赏 析 诗 句
Part1 激趣导入
我们学过不少歌咏春天事物的诗 句,还记得么?
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一首歌咏春天 景物的诗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 外》
读诗题,你从诗题读出 了哪些信息?
3 探究
作者是怎样写早春景色的?
这首诗咏早春,抓住了早春的景色特点,将初 春草色与满城“烟柳”做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早春 的喜爱,能给读者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运用对比手 法,与一般不同,这是一种加倍写法,为了突出春 色的特征。
Part3 赏析诗句
本诗中的“润”字用得很好,你觉得呢?
一个“润”字,写出了蒙蒙的小雨雨丝的轻 细和柔和,有滋润的意思,同时和缓而不朦胧, 又有无声的隐含意,表现出在草色呈现之前,雨 滋润小草而不被众人发现的原因。
(课后第二题)
本文是采用什么结构来写的呢?
按“_总__—__分__—__总__”的结构写的,先提出中 心论点,用三个事例证明中心论点,最后总结全 文,重申论点。
课文又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介绍这三个事例 的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一、把词语补充完整。
司( 空 )( 见 )惯 无独( 有 )( 偶 ) 见( 微 )知( 著 ) ( 锲 )而不( 舍 ) ( 百 )( 思 )不得其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