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手法之反衬分析
表现手法之反衬

在文学、艺术作品中,以丑衬美的方法常用于表达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通过描绘丑陋的事物, 如贫穷、疾病、痛苦等,来衬托出美好的事物,使读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美好的价值和意义。
03
反衬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
小说中的反衬手法
01
人物形象反衬
通过对比不同人物的性格、行为 或命运,突出主要人物的特点或 主题思想。
表现手法之反衬
• 反衬的定义与特点 • 反衬的常见类型 • 反衬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 • 反衬在艺术作品中的应用 • 反衬的作用与效果 • 反衬的实践与运用
目录
01
反衬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反衬:通过突出某一事物的特性,来 衬托出另一事物的特性,以达到强调 或对比的效果。
反衬是一种常见的文学、艺术表现手 法,广泛应用于小说、诗歌、绘画、 电影等各种艺术形式中。
06
反衬的实践与运用
在写作中运用反衬手法
对比描写
通过对比描写,突出事物的特点,使读者对主 题有更深刻的理解。
反义表达
使用反义词或意义相对的词语,强调主题,增 强表达效果。
反面衬托
通过描述反面事物,突出正面事物的特点,使正面事物更具有说服力。
在艺术创作中运用反衬手法
色彩对比
通过色彩的对比,突出画面的主题,增强视觉冲击力。
音调对比
在音乐中运用音调的对比,突出旋律的特点,使音乐更具表现力。
形态对比
在雕塑、建筑等艺术形式中运用形态的对比,突出作品的主题和风 格。
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反衬手法
背景衬托
通过选择适当的背景,突出主体的特点,使 主体更加鲜明。
对比选择
在比较不同事物时,选择与主题相关的方面 进行比较,使主题更加突出。
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对比的联系和区别

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对⽐的联系和区别所谓映衬,就是映照、衬托。
映照,就是⽤光线照射⽽显出物体的形象;衬托,就是为使事物的特征突出,⽤另⼀些事物来陪衬或对照。
⽂学作品中的映衬主要指后者,诗歌⾃然也如此。
由“陪衬或对照”来看,映衬有两种,⼀种是正衬,⼀种是反衬。
李⽩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半壁见海⽇,空中闻天鸡”就是正衬。
试想登上天姥⼭的半⼭腰,就能望见东海⽇出,听到天鸡的啼鸣,那么天姥⼭⼭峰必然⾼⼊云天,连接仙境,出“仙之⼈兮列如⿇”的盛况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如“天台⼀万⼋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极写天台⼭之⾼,但⾯对天姥⼭却像是要向东南倾倒下去,⾜见“天姥连天向天横”。
反衬的著名例⼦是王籍的诗句“蝉噪林愈静,鸟鸣⼭更幽”。
正因为听上去觉得蝉叫声特别喧噪、鸟鸣声特别清亮,所以⼭林幽静⾄极,以闹衬静,静境深⼴。
⼜如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臭,路有冻死⾻”,⽤“酒⾁臭”反衬“冻死⾻”,更显⼈民的痛苦、悲惨。
映衬(⽆论是正衬还是反衬)的⽬的,或是为了突出所描述事物的特点,或是为了强调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映衬(衬托、烘托)有⾊彩相衬:如“万绿丛中⼀点红”,“红”得特别鲜明浓烈;“⿊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鳞开”,“亮”得格外夺⽬惊⼼。
有景物衬情:衬法有两种,衰景衬悲愁、美景衬欢乐是正衬,如“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枫叶荻花秋瑟瑟”,如“两个黄鹂鸣翠柳,⼀⾏⽩鹭上青天”;乐景衬哀情(或相反)是反衬,如杜甫诗“江碧鸟逾⽩,⼭青花欲燃。
今春看⼜过,何⽇是归年?”有⼈物相衬:如“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陌上桑》),极⾔罗敷之美;“未免被⼈褒⼥笑,只教天⼦暂蒙尘”(李商隐《华清宫》),讽刺杨贵妃美⾊误国。
有动静相衬:如“明⽉松间照,清泉⽯上流”;“空⼭不见⼈,但闻⼈语响”;“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四千年来车马寂,古槐深巷暮蝉愁”(张籍《法雄寺东楼》)。
此外还有⼤⼩、多少、冷暖、远近、⾼低、明暗等等⽅⾯的映衬,在阅读赏析时也应注意。
对比与反衬区别

正衬 情景和谐交融 乐景衬乐情
衬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哀…景…衬哀情
托
分
以动衬静
类 反衬 情景、动静相反 以声衬寂
乐景衬哀情
……
注意
• 通过上面的三个例子,我们可知:
• 在对比中,从两者的地位来讲,一 般说来,没有明显的主次之分,通 过对比,相得益彰,两者都更加鲜 明突出 。
确定了事物的主次,对比与反衬自然也就区 别开来了。而对比虽是事物或情形的正反两 个方面,但他们之间是平行并列的,是“平 等”的,再如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 死骨”,从正反两个方面的强烈对比中,使 人们深切地感受到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正 反两个方面互相比较,不分主次,故而看成
幽静。
什么是对比
• 对比: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对 立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形成强烈反差,使形 象美丑显得更加鲜明,双方特点比得更加显著, 正反道理说得更加深刻,矛盾问题揭得更加尖锐, 从而突出主题或思想的一种表现手法(或者修辞 格)。
• 例如 • 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 •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 •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
对比与反衬,其相同点,都有正反两个 方面的含义,它们之间是相互对应的。 但反衬在于两个方面有主次之分,一般 正面为主,反面次之(衬托部分),具 体可分为小衬大,动衬静,乐衬哀,喜 衬悲,丑衬美,错误衬正确等,其中, 前者为次,后者为主,以前者突出后者。
“反衬”与“对比”不同,
对比的两个事物间的关系是并列的,结 果是突出对比双方;反衬却可以明显地 分出衬托的事物和被衬托的事物,突出 被衬托的一方。我们可以来看下面的例 子:“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运用 的是“对比”,而“蝉噪林逾静,鸟鸣 山更幽”则用了“反衬”来突出环境的
诗歌常见表现手法及举例

诗歌鉴赏常用表现手法及举例在诗歌鉴赏的备考练习中,同学们常常出现对概念的理解模糊不清、使用时张冠李戴等问题。
为此,现将诗歌鉴赏中20种常用表现手法进行简洁盘点,以便大家更好地应对高考。
1.对比(也是修辞)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该诗通过“春残"、“鸟稀"、“花尽"、“花飞”与“幽竹”的对比,突出幽竹的高尚精神。
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今昔对比,抒发物是人非的沧桑变化之感。
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天、残月是冷色,江枫、渔火是暖色,这是色彩的对照;霜天透明的明亮与渔火鲜艳的明亮是光质的对照。
通过对照写出作者的孤寂飘零之感。
2.虚实结合(联想和想象)王昌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一二两句实写眼前之景,三四两句通过联想和想象虚写朋友夜泊潇湘的情状,表现了作者的惆怅和依恋之情.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是实景;“须晴日,看红装素裹”是虚景.《卜算子·咏梅》:“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是实景;“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是虚景。
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白居易《望月有感》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3.正意反说(反语)宋之问《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写思乡之切,却正意反说,愈近家乡,愈不敢问及家乡,担心听到坏消息,从而更好地表达出作者的思乡之切。
陆游《秋思》“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纵然是天大的事也一醉罢休,但真能“醉亦休”吗?诗人不过是正意反说,表面放达,实则抒发报国无门、难以释怀的愁苦。
对比和反衬的区别

对比和反衬的区别
1、二者读音不同。
对比: duì bǐ ;反衬:fǎn chèn。
2、二者用法不同。
对比的两个事物的关系是并列的,不分主次;反衬可以明显的分
出衬托事物和被衬托事物来,有主次、偏正之分。
3、对照常用于阐释,凸现常用于描绘。
1、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
手法。
对比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
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
对照促进作用
这种手法可以突出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立,给人极鲜明的形象和强烈的感受。
如:
例子(1):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管子.牧民篇》
例子(2):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出师表》诸葛亮
例子(3):虚心并使人进步,自豪并使人滞后。
例子(4):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终究不过是苍蝇。
2、凸现,指利用与主要形象恰好相反、雷同的次要形象,从反面衬托主要形象。
主
要事物(本体)与点缀事物(衬体)存有恰好相反的特点或相同的情况,用衬体从反面衬
托本体。
促进作用:通过对照更加独特地整体表现主题。
引证解释
指反面的衬托;衬托。
王西彦《病人》:“山脚下的田塍边,正滋长着细小的红蓼花,焕发出青春的姿态,和山上的景象形成强烈的反衬。
”
许杰《两个青年》二:“他的两手,被铁枷锁着,雕在前面,在白色的纱笼外面,
愈加凸现得显著。
”。
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对比的联系和区别

• 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愈白,山 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以“江碧”衬“鸟白”,以“山青”衬 “花红”,颜色与景物相映成趣。
• 这里衣服衬托人物怎样的特点?
2020/5/29
王籍的诗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正因为听上去觉得蝉叫声特别喧噪、鸟 鸣声特别清亮,所以山林幽静至极,以闹 衬静,静境深广。
概念
从反面来衬托主要事物,使对 在作品中把两个相互对立
立两极的事物互为映衬。的事来自或同一事物相互矛盾的两方面并举出来的一
种方法。
画面是 否独立
两幅画面缠合在一起,不能独 立开来分析,一者是主景,另 一者是背景,两者相互映衬
两幅画面可以独立看待
情形有 无主次
描是用述主次这要要两的的种,来情另辅形一助时方主,面要有是的一次方要面的,两作主中种者次感不在之受同描分,的述,形事时让成物主读自或观者己情上自的形没行理,有从解
• 我们总说“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理活动”,而不说 “烘托气氛,渲染人物心理活动”。这也足见“渲染” 着眼于制造气氛之本身;而“烘托”则是充分利用场 面气氛来“烘托”另一层面。
渲染
烘托
渲染则是用水墨或颜色
烘染物象,是指通过对
概念
环境、场景或人物的行 为、心理等细节描写以
突出形象,(正面)加
强艺术表达效果。
• 三、渲染和烘托
•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 髻,耳中明月珠。湘绮为下裙,紫绮 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 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 观罗敷。
答题格式:通过对***,***的描写,渲染 *****,烘托****,****的感情
• 如乐府诗《江南可采莲》:
《表现手法之反衬》课件

以乐衬哀
总结词
通过快乐的情感或情境来衬托悲伤的情感或情境,强调悲伤的程度。
详细描述
在文学、艺术作品中,通过描绘快乐的情感或情境来衬托悲伤的情感或情境,形 成强烈的对比,从而强调悲伤的程度。例如,在描绘失去亲人的场景时,可以通 过描绘快乐的回忆或快乐的场景来衬托失去亲人后的悲痛和无助。
以哀衬乐
总结词
以静衬动
总结词
通过静态的事物来强调动态的效果,突出动作的强烈和有力。
详细描述
在文学、艺术作品中,以静态的景物、人物或事件来衬托动态的场景,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动 态的效果,使读者感受到强烈的动感和冲击力。例如,在描绘赛车比赛的场景时,可以通过描绘静止 的观众、静止的环境等静态元素来衬托赛车的速度和激情。
《表现手法之反衬》 ppt课件
目录
• 反衬的定义与特点 • 常见的反衬手法 • 反衬手法在文学中的应用 • 反衬手法在艺术中的应用 • 反衬手法的实践与运用
01
反衬的定义与特点
什么是反衬
01
反衬是一种通过对比两个相反或 相对的事物,以突出其中一个事 物的表现手法。
02
它通过强调两个事物之间的差异 ,使主要事物的特点更加突出, 从而达到强调和突出的效果。
创造视觉冲击力
利用反衬对象的色彩、形状、大小等差异,形成视觉冲击力。
引导情感反应
通过反衬手法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增强感染力。
如何避免反衬手法的误区
避免过度使用
反衬手法应适度使用,避免喧宾夺主。
避免生搬硬套
根据主题和受众特点,灵活运用反衬手法,避免生搬硬套。
避免信息混淆
确保反衬对象与主题之间的关系清晰,避免信息混淆。
反衬的特点
01
初中古诗鉴赏常见表现手法

运用对比,把初春草色和暮春
最是一年春好处,
对比 该手法能使事物特点突出,形
满城“烟柳”进行对比,突出
绝胜烟柳满皇都。
象鲜明;能强烈地表现作者的
诗人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
思想感情和生活感受。
以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
这两句诗运用象征手法,用
形象,代表某种概念、思想和 欲渡黄河冰塞川, “冰塞川”“雪满山”象征 象征
语言精练,内容 春风十里,尽荠麦
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
丰富;可以借古 青青。
用典
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
喻今、咏史言志,
的感慨。
还可自比。能鲜
运用历史故事:怀 运用典故,以王质自比,写自己被贬离京虽
明强烈或含蓄曲
旧空吟闻笛赋,到 然只有二十余年,但心里却有隔世之感,表
折地抒发情感。
初中古诗鉴赏常见表现手法
古诗词中常见表现手法归纳
表现 手法
含义/作用
举例
具体分析
正衬:利用和主体事物相类似的 事物做陪衬。 衬托 反衬:利用同主体事物相反或相 异的事物做陪衬,或以好衬坏, 或以优衬劣,或以喜衬悲等。
寒鸦数声起,窗外月如 霜。
蛾儿雪柳黄金缕……那 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寒鸦”“霜”烘托 出诗人孤寂、悲凉的 思想感情。
结合 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 怜夜半虚前 推重叹服,乃至“夜半虚席”,不是为
分。其作用是在变化的反 席,不问苍生 了寻求治国安民之道,而是为了“问鬼
差中突出事物,形成起伏 问鬼神。 神”,讽刺辛辣,感慨深沉,非抑扬而
之势,给读者强烈印象。
不能达到此效果。
表现 手法
含义/作用
举例
浅谈诗歌表现手法之对比与反衬的区别

浅谈诗歌表现手法之对比与反衬的区别作者:王庆红来源:《中学语文·教师版》2011年第10期诗歌作为一门唯美的艺术形式,要讲求艺术技巧。
在众多的表现手法中,反衬和对比尤其受到诗人的青睐。
众多的名篇经典中,由反衬或对比形成的佳句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在新歌赏析中,许多学生容易混淆这两种表现手法。
笔者试着对新教材诗词单元的相关篇目作了一些简要的分析,以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这两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以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首先,要明晰概念。
在诗歌教学中,这是两种经常被分析到的修辞格。
虽然如此,许多学生却并不能清晰分辨这两个概念,甚至有些学生以为这只是一种修辞格的两个不同名称而已。
为此,我们必须帮学生了解并分清这两个概念,从而提高辨别能力。
(一)对比又叫“对照”,是把两种对立的人物、事物或同一人物、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加以对照比较,使好的更好,坏的更坏,以便说明一定的道理的修辞格。
如:(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2)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盈振。
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白居易《轻肥》)杜甫用他的如椽大笔,将装点得像仙界一样的骊山宫与宫门之外的倒路尸体进行了鲜明的对比,咫尺之间,荣枯差别如此,令人震撼。
而白居易则是将内臣行乐图与江南“人食人”的惨象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并列在一起进行对比,强烈表达了诗人对官场奢侈生活的批判和对人民疾苦命运的同情。
(二)反衬是衬托的一种,是用描绘相反的其他事物,从旁陪衬、烘托被描写事物的修辞格。
俗话说:“牡丹虽好,还需绿叶扶持。
”反衬就是利用事物间的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
好的衬托必须主次分明,通过对他事物的描叙,使所要描写的主体更鲜明突出。
如:(1)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表现手法之反衬分析

当堂 •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 同诸隐者夜登四明山
• 施肩召[注]
• 半夜寻幽上四明,手攀松桂触云行。
• 相呼已到无人境,何处玉箫吹一声。
• [注]施肩吾,字希圣,北宋道士。自号华阳子, 生卒年不详。少年习佛,博学经史,工词章,后 转而学道,隐居西山(在今江西南昌)学仙。
• 这首诗写出了四明山山高幽静的特点,诗人是怎 样来表现这一特点的?请简要分析。
• • • •
•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鬓如霜。 •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短松冈。 • ------苏轼《江城子》
•
上片想象着即使相逢,妻子也认不出自 己了。明明是作者对亡妻思念深切,偏偏 说自己变化太大,妻子已认不出自己,把 现实中对妻子的怀念和个人遭遇的哀伤交 融,既写出了千里孤坟的凄凉,也写出了 生者人世的辛酸 下片“夜来幽梦忽还乡”,写梦境相逢 的情景。作者选取妻子生前闺房生活的细 节来描写。表现了昔日夫妻和睦幸福的生 活,也反衬出如今“无处话凄凉”的悲伤 。
• [答案] ①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写
Hale Waihona Puke 出四明山的高;本诗第二句写手攀 松桂在浮云中行走,侧面表现了四 明山山高的特点;②用以声衬静的 手法写出四明山的幽静;本诗三、 四句写在“无人境”听到不知何处 传来的一声箫鸣,反衬出山的幽静 。
朗读诗句,判断虚与实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霓为衣兮风为 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顺序:远近、高低、上下、俯仰等
手法: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 白描、工笔等
诗歌表现手法之对比与反衬的区别

什么是对比?
所谓对比,就是在作品中把 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或同一 事物相互矛盾的两方面并举 出来的一种方法。 对比的作用就是为了比出二 者的不同点,使好的显得更 好,坏的显得更坏。
反衬是相对正衬而言的一种 表现手法,在作品中为了对 某事物的描写更清楚、突出 而采用相反的、相对立的事 物从旁陪衬的方法。反衬表 现手法的运用,主次是分明 的。具体有动衬静、乐衬哀 喜衬悲、丑衬美等。
例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草熏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
总之,在古诗鉴赏中,分清是 反衬还是对比,首先整体把握 然后从基本意象入手,具体分 析这些意象是平行并列还是有 主有次,这是区分对比与反衬 的基本做法。
• 练习巩固
《别滁》 欧阳修 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 我亦且如常日醉,莫叫弦管作离声。 人们是在什么样的自然环境下为诗
人饯行的呢?你认为诗歌里有关饯行
此词既写出了情人的美丽和当日相恋时的 温馨甜蜜,又写出了今日伊人不见的怅惘 和忧伤。写法上,它采用了去年与今年的 对比性手法,使得今昔情景之间形成哀乐 迥异的鲜明对比,从而有效地表达了词人 所欲吐露的爱情遭遇上的伤感、苦痛体验。
谢谢
落任东风。” 的作用是什么?
• 【解析】 吕本中的《木芙蓉》诗中,
明确点出歌颂对象是小池南岸的 木芙蓉。诗中第二句指出木芙蓉 开放在严霜袭来的秋季,其鲜艳 的色泽显示出它不畏强暴的精神。
• 诗中后句,诗人将“无言” 和 “一生开落任春风”来比喻桃李 怯懦软弱,听任春风摆布而自 已无言,来衬托木芙蓉霜后 “着意红”的英勇气慨。将两种 花比喻成对立的两种不同品格 的代表,寓意极为深刻。
反衬手法写人作文的

背面敷粉,反面突出———学习运用反衬手法写人作文【技法导航】明末著名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评说《水浒传》时说:“有背面敷粉法。
如要衬宋江奸诈,不觉写作李逵真率;要衬石秀尖刺,不觉写作杨雄糊涂是也。
”清代美学家刘熙载在《艺概》中也说:“正面不写写反面,本面不写写对面、旁面,须知睹影知竿乃妙。
”写鲁肃老实,乃反衬孔明之机巧;写周瑜量小,乃衬诸葛之智能也。
金圣叹所言“背面敷粉”,刘熙载所言“正面不写写反面”,通俗地讲,就是作品表现手法当中的反衬手法。
反衬,是行文时为了突出某一重要人物或事物,将相反或相对立的人物、事物、景物放在一起对照的一种写作构思方法。
它与正衬不同。
正衬是烘云托月,是用同类或相近的人、事、景来衬托。
而反衬是用相反或对立的人、事、景来对照。
运用反衬法构思,可以使对照中主体得到强调与突出,形成鲜明的反差。
运用反衬法来写人物,可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反衬手法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构思。
一、景物反衬法。
用景物来烘托人物心情,通常会使用正面衬托法。
即以乐景衬乐情,以哀景衬哀情。
但是许多作者在表情达意时,却往往故意将感情与景物的差距拉大,常见的手法就是以美好的景物来写哀情,或以凄凉的景物来写欢乐,这就是景物反衬法。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高一语文必修1)开头结尾都有一段描写:“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与“布热金卡应当是个永远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的地方,因为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形成鲜明对照,反衬出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残酷与恐怖。
又如高一语文课本《采薇》(必修2)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杨柳依依的美景,反衬的是战士出征离家的哀怨;雨雪霏霏的凄凉之景,却用在了战士出征归来的喜悦路上!“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
……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
”高一语文课本《孔雀东南飞》(必修2)里对太守家为迎娶刘兰芝做准备的描写,就属于反衬法。
第四章 反衬-高中古代诗歌写作手法鉴赏教学

第四章反衬-高中古代诗歌写作手法鉴赏教学【手法简介】什么是反衬呢?反衬是衬托的一种,是指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事物间相反或相对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作陪衬的一种表现手法。
运用反衬手法,能突出主体,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反衬手法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以丑衬美、以有衬无、以矮衬高、以小衬大、以慢衬快、以闲衬忙、以弱衬强、以声衬静、以动衬静(以静衬动)、以哀景衬乐景、以乐景衬哀情……【高考链接】一.(2015•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骆宾王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
兰径薰幽珮,槐庭落暗金。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
(1)请简要赏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答案】用山谷的幽静、空旷来衬托(反衬)风声格外响亮,与月色分外之浓。
视听兼具,动静结合,突出表现了山间空旷、静寂的美好景致。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静”“彻”分别说静、动,这有动静结合的意味。
“风声彻”衬托出“谷静”“山空”“月色深”,可见运用了衬托手法。
本联写景,从写作角度来说视听兼具,视觉有“月色”,听觉有“风声”。
写景的目的,首先要表现山中景物本身的美好,然后才是为抒情服务。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向?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本诗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之情,追求高洁坚贞、自由闲适之志。
(1分)首联从夕照美景吸引作者起兴写起,表明作者访问山家的缘由;(1分)颔联写兰径和山家槐庭美景:幽兰散发阵阵香味,落日透过槐树洒下斑驳光影,暗示山家主人为高洁隐士。
(1分)颈联写山谷幽静空旷、风声之响、月色之浓,呈现出山间特有景致;(1分)尾联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思想内容的能力。
尾联“一遣樊笼累”表明作者当时身份是官员,同时希望辞官不做,获得自由;“唯馀松桂心”,“松桂”本身寓意高洁、坚贞,同时结合标题“山”,表明诗人回归山中(自然)的情怀。
如何运用反衬手法给文章添色

如何运用反衬手法给文章添色画花总要画绿叶作陪衬。
俗话说:“红花虽好,还必需绿叶扶持。
〞作画是这样,写文章也是如此。
作文时,为特别主要人物或事物,常常要用其他人物或事物来陪衬、对照,这种写作方法就叫做衬托〔或烘托、映衬〕。
衬托是对描述对象采纳的一种间接表现手法,是通过对其他人物或事物的记叙,从侧面形容、宣染,以达到特别主要描写对象、深入主题、提升文章感染力的艺术效果。
(1)正衬:就是利用同主体事物相类似的事物作陪衬。
如《松坊溪的冬天》,文章一下笔并不是就写松坊溪冬天的美景,而是用了很多笔墨去描述松坊溪平常优美的景色,然后再写雪后松坊溪的美景。
这就衬托出雪后的松坊溪更美。
(2)反衬:就是从反面衬托,利用同主体事物相反或相异的事物作陪衬。
如《小站》:文中写在列车经过小站这一转瞬间,“你或许看到一间红瓦灰墙的小屋,而这一切又马上消失了,火车两旁依旧是逼人而来的山岩和巨石。
〞这是用“逼人而来的山岩和巨石〞来反衬车站的“小〞。
文中写“站在月台上向四周望去,只看到光秃秃的石头山,没有什么秀丽的景色。
可是就在这儿,就在这个小站上,却出现了一股活泼的喷泉,几树灿烂的杏花。
〞这是用到处“光秃秃的石头山〞来反衬小站的“美〞,给旅客带来了温暖的春意。
除以上两种衬托形式外,还有“以虚衬实〞、“以静衬动〞等形式。
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着力写小女孩5次擦燃火柴所产生的美妙幻景,及“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冻死街头,以她的幻景衬托现实,幻景愈美好,愈特别现实的冷酷,小女孩的悲惨;《观潮》一文,写潮来之前钱塘江江面平静、薄雾笼罩,完全是为了反衬大潮来时的奇特、排山倒海的气势。
衬托手法在具体用于写入文章时,一般又有以下几种使用形式:①以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
可以用一人衬托另一人,或用一人衬托几人;也可以用几人衬托一人,或用多人衬托一人。
如:《少年闰土》,写“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它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