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医的儿子的一封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给学医的儿子的一封信
好感动啊,有这样的家长。
因为不知道是什么事情也不知道孩子有多大,所以具体的不好说,给你提几点建议吧1.真诚,真诚是最根本的,只要你真诚,即使写得不那么有趣孩子也会感受到你的心意。
2.直白,要让孩子清楚地明白,他做对了,因为这件事情他受到了表扬,你们也因为他做了这件事情而为他骄傲。
3.希望,就是让孩子不要自满,而要保持这种乐于做好事,善于做好事的精神状态,此时就应该提出希望比如“希望你以后能常常让我们如此骄傲”等,切忌提出孩子的缺点或以往的错误,因为会削减孩子的满足感可能会导致这封信达不到激励的目的,就是我们说的“白写了”。
4.引用一句广告语:沟通从心开始。
还是要真诚,这才是关键,我是学人力资源的,呵呵,不过真的很感动像你这样的父母。
你的孩子一定很了不起。
将来也不会平庸。
因为。
他在关爱中成长。
写给初三儿子的一封信
你的人生我只是陪伴—孩子你在为谁读书孩子:在写这封信的时候,你正在睡梦之中。
我不知道你有没有做一个美梦,但看着你疲惫的样子,我久久不能入睡。
进入初三我很明显的感觉到你的课业负担变得更重了。
你学习、生活中的种种片段就如同放电影般一一浮现在我眼前:你一边奋笔疾书写着作业一边对我说:“好累”;你一边打着哈欠一边急忙起床穿衣服去学习班上课;你一边揉着睡意朦胧的眼睛一边艰难的挺起身子做着试卷…似乎这是在书本中常出现事情,父亲或者母
亲给自己孩子写一封信,那些信常常很感人,我不能肯定我也能写出那么动人的文字来,但是我想:无论是著名作家还是目不识丁的老农,或者是如我们这样的普通人,父母对于孩子的爱都是同样无私的。
于是我打开台灯,坐在桌前开始写这封给你的信。
这次考试,你的成绩真的不理想,不知你看完成绩单之后有什么感受
也许你会说:“现在的社会,知识并不能决定命运,对成功人生而言,习惯、思维和能力比知识更重要。
孩子,你说得不错。
爸爸也认为:方向比努力更重要,能力比知识更重要,健康比成绩更重要,生活比文凭更重要,情商比智商更重要。
尤其是在普及大学(实质是大学泛滥成灾)的今天,学历并不是最重要,但是我不得不告诉你—虽然,很多有成就的人士都没受过很多教育,但并不等于不用功读书,就一定能成功。
你学到的知识,就是你应有的武器。
人,可以白手起家,但不可以手无寸铁。
不通过学习,你还有多少机会养成良好的习惯
你又有什么条件形成思维和能力
请你一定记住:真正的精英并不是天才,而是付出更多努力的人。
在你的前途问题上,我坦诚很多时候爸爸妈妈是有些着急了,总觉得你可以更进一步。
语气上难免带有些颐指气使的成分。
其实我自己也是非常痛恨这种语气的,爸爸对你说:抱歉,一定改正。
很长时间我一直没有问过你一个问题—你在为谁读书
我不知道你的答案会是什么,我也不知道听到你的答案我自己会怎样说。
但是我明白这是我们始终避不开的问题。
其实爸爸妈妈并不想按照我们的意愿来培养你,因为我们深深知道将来的路始终是你自己走的,别人包括爸爸妈妈都无法代替,就像
一双鞋子,到底合不合适,只有脚才知道,所以我们很乐意看到你能够根据自己兴趣爱好、禀赋能力做出抉择。
然而,时至今日,我们都没有看到你的抉择是什么,关键时刻,你依然漫不经心,依然犹豫不决,没有明确的前进方向。
这不能不让我们深感忧虑,这也是我们真正忧心的症结所在。
我曾经看过一篇文章,文中记载一个老师给他的学生讲一个故事《土拨鼠哪里去了》今天很想和你一起再听一听:很久很久以前,有三只猎狗追赶一只土拨鼠,土拨鼠钻进了一个树洞。
这个树洞只有一个出口,可不一会儿,居然从树洞里钻出一只小猪。
小猪飞快地向前奔跑,并爬上另一棵大树。
猎狗急忙冲过去,小猪躲在树上,仓皇中没站稳掉了下来,砸晕了正仰头观望的三条猎狗。
终于,小猪逃脱了。
猎狗忙忙碌碌整整一天,却一无所获。
讲完后,老师问:“这个故事有什么问题吗
学生说:“小猪不会爬树;还有,一只小猪不可能同时砸晕三条猎狗。
况且,小猪怎么能跑得过猎狗
“还有呢
老师继续问。
直到学生再也找不出问题了,老师才说:“同学们,还有一个问题你们都没有提到—土拨鼠哪儿去了
是啊,土拨鼠哪里去了
老师的话一下子将学生的思路拉到猎狗追寻的目标上—土拨鼠。
孩子,从这个故事你发现了什么
土拨鼠哪去了
因为小猪的突然出现,同学们和猎狗的注意力不知不觉中打了岔,土拨鼠竟然在头脑中消失了。
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被途中出现的细枝末节、莫名
的诱惑和一些毫无意义的琐事,分散了精力,扰乱了视线,以至慌乱中放弃了自己原先追求的目标,导致最后一事无成。
在人生的旅程中千万不要忘了时刻提醒自己:土拨鼠哪儿去了
心中的目标哪儿去了
对于盲目的船来说,所有风向都是逆风。
人都是有惰性的,只有远大的目标才能将这种惰性尽可能多地驱逐出我们的身体,让我们的潜能发挥出来。
孩子,你有没有好好想过你自己的目标是什么
然而,我必须提醒你树立目标仅仅只是开始。
我们需要有远大的理想,但也要量力而行,否则太高的目标只能成为海市蜃楼,而且真正远大的理想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我们发现很多人在阅读名人传记或是励志书籍后受了触动,觉得不能平庸地度过一生,立志要有所作为,要成为作家、医学家之类的。
开始几天还觉得热血沸腾,斗志昂扬,可是努力一段日子后,却觉得老虎吃天,无从下口,而理想依旧可望而不可即。
然后就渐渐觉得疲惫,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我是那块材料吗
懈怠的心理随之而来,觉得身边的同学上课不用心,下课聊聊电视,侃侃明星,日子平平淡淡,倒也滋润得很,我活得那么累又是何苦呢
于是,理想、目标被丢弃在脑后,沉湎于得过且过的状态。
有时看别人成绩突飞猛进,左右逢源,心中也不免有些酸溜溜,但随即又自嘲:“我不是那块材料…”我不希望你是其中的一员,我知道你自己也不希望。
我们静下心来考虑一下,这些人并不缺乏崇高的理想、目标,也为崇高的理想、目标作出过努力。
可他们最后还是沉沦于庸俗了,并没有获得成功。
问题出在哪里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他们没有制定自己向理想迈进的步骤。
如果把大目标分解成具体的小目标,分阶段地逐一实现,我们便
可尝到成大事者的喜悦,继而产生更大的动力去实现下一阶段的目标。
一座建筑是由一砖一瓦砌成的,每一砖一瓦本身显得并不怎么重要。
但是缺少了它们,高楼如何建起
你是不是经常在学校里听到这样的声音:“这题目太难了,凭我是不可能做出的。
“某某又拿了一等奖学金,真是个天才。
我的脑子…呵呵,就算了吧。
咱不是那块材料,想了也是白想。
这似乎是表示谦虚,其实他们真正的意思是:“我不是那样的人,所以犯不着那么辛苦。
这些人意志不够坚定,对自己也缺乏信心。
更让人失望的是,他们还在为自己的懦弱找理由,换取个心安理得,最终导致灵魂麻木。
他们相信有些人从来就是命运的宠儿,在人生、事业、学业上无往不胜。
而自己不是这种人,所以注定不能成功的,自己又何必去自找没趣
然而任何一个成功者,走过的都是不平路。
人不可能常常处在顺境,有时候在学习中我们可能连续几天、几周,甚至几年都不顺心。
没有毅力的人垂头丧气;而一个有志的人却会矢志不移地追求自己的理想,无论前方是阴森的沼泽还是黑暗的森林。
因为他知道,这是唯一的途径。
坚持不懈,不是永远守着一件事情不放,而是全心全意做好眼前的事,向自己的理想逐步靠近。
先求耕耘,再问收获。
从零碎的小事做起,每天比别人早起床,比别人多做些题目,随时寻求提高效率的方法。
天才不一定能成功,最聪明的人也未必就能得到幸福。
但只有勤奋学习坚持不懈,在困境面前心志不移,在顺境面前也不放松的人,才能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爸爸很喜欢这样一个比喻:人生就像是在一条环形跑道上,有的时候你在别人前面,有的时候别人在你前面。
一时的先后、成败、输赢都没有那么重要。
只要你不离场还在这条跑道上,谁都不知道最后的结果会是如何。
孩子,在绝望的时候再等一下。
还想和你分享一个故事:一个老婆婆在屋子后面种了一大片玉米。
秋天到了,玉米地里一片金黄。
一个颗粒饱满的玉米说道:“收获那天,老婆婆肯定先摘我,因为我是今年长得最好的玉米
可是收获那天,老婆婆并没有把它摘走。
“明天,明天她一定会把我摘走
饱满的玉米这样自我安慰。
第二天,老婆婆又收走了其它一些玉米,可唯独没有摘这个玉米。
“明天,老婆婆一定会把我摘走
它仍然自我安慰着。
可是从此以后,老婆婆再也没有来过。
直到有一天,玉米绝望了,原来饱满的颗粒变得干瘪坚硬。
可是就在这时,老婆婆来了,一边摘下它,一边说:“这可是今年最好的玉米,用它作种子,明年肯定能种出更棒的玉米
孩子,不知道你看完这个故事以后有什么感觉,竞技场上的法则是,谁是勇敢者,谁能坚持到最后,谁就是胜利者。
成功不是轻易能得到的,我们难免会有失败,但是不要灰心,成功往往是躲在拐角处,只需要你再坚持一会—当别人都放弃的时候,你仍然坚持不懈。
我们的周围也常常可以听见这样的声音:“如果我初一的时候就认真读书,现在早就是前几名了。
可现在已经是初三,只有一学期就要考试,再努力也是白搭。
算了…”一个美好的志向就这样消解了,实在令人惋惜。
虽然行动不一定能带来令人满意的结果,但如果不采取行动,那就绝对没有满意的结果可言。
所谓“亡羊补牢,犹未晚矣”当你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想要弥补一番,或者你有一个绝妙的想法创意,那么永远也不要说太晚,关键是马上行动,切实执行自己的想法。
有个人已经40岁了,一天对朋友说:“我想去学医,可是学完我就已经44岁了。
朋友说:“可要是你不去学,4年后你还是44岁啊。
是啊,即使你不行动,时间还是无情地流逝,片刻不会停留。
那么,何不在这段时间里努力进取,做出成绩来呢
因为不管想法有多好,除非身体力行,否则永远也不会有收获。
对一个胸怀大志者而言,拖延怠惰是最具有破坏性的,也是最危险的恶习。
它会使人丧失进取心。
原本打算今日起锻炼身体,可早上躺在温暖的被窝里不肯起来。
有一位幽默大师说过:“每天最大的困难就是离开被窝,走到冰冷的街道。
他说的不错,当你躺在床上,认为起床是一件不愉快的事,那它就真的变成一件困难的事情了。
拖延还会带来一个问题,就是你一旦拖延,你就很容易再次拖延,直到积累成一种根深蒂固的恶习。
今天要完成的作业,临下课也没有完成,于是告诉自己,明天再写也不迟。
可是明天还有新的作业呢。
于是未完成的作业越来越多,最终让人失去兴趣,也失去了完成的勇气。
而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再次拖延,如此便产生了恶性循环。
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的方法就是:立即行动。
不管现在堆积了多少作业一一将它们完成。
孩子你要明白并不是因为事情难我们不敢做,而是因为我们不敢
做事情才难的。
孩子你越长越大,会发现很多问题爸爸妈妈也不懂得,爸爸妈妈的形象就不像小时候在你的眼中那么高大和无所不能,对此我想我会感到失落的,但同时我一定也会很欣慰,因为你长大了,成长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
孩子,太阳灿烂辉煌是靠自身内在的巨大热情,而非反射外来的光线。
而你的人生,我们只是陪伴;你的生活,只掌握在你自己的手中。
听到的我们会忘记,看到的我们会不记得,只有你去做了的才是属于你自己的—你将会成为你想要成为的人,除非你自己不愿意。
写给一学期完了儿子的一封信
你的人生我只是陪伴—孩子你在为谁读书孩子:在写这封信的时候,你正在睡梦之中。
我不知道你有没有做一个美梦,但看着你疲惫的样子,我久久不能入睡。
进入初三我很明显的感觉到你的课业负担变得更重了。
你学习、生活中的种种片段就如同放电影般一一浮现在我眼前:你一边奋笔疾书写着作业一边对我说:“好累”;你一边打着哈欠一边急忙起床穿衣服去学习班上课;你一边揉着睡意朦胧的眼睛一边艰难的挺起身子做着…似乎这是在书本中常出现事情,父亲或者母亲给自己孩子写一封信,那些信常常很感人,我不能肯定我也能写出那么动人的文字来,但是我想:无论是著名作家还是目不识丁的老农,或者是如我们这样的普通人,父母对于孩子的爱都是同样无私的。
于是我打开台灯,坐在桌前开始写这封给你的信。
这次考试,你的成绩真的不理想,不知你看完成绩单之后有什么感受
也许你会说:“现在的社会,知识并不能决定命运,对成功人生而言,习惯、思维和能力比知识更重要。
孩子,你说得不错。
爸爸也认为:方向比努力更重要,能力比知识更重要,健康比成
绩更重要,生活比文凭更重要,情商比智商更重要。
尤其是在普及大学(实质是大学泛滥成灾)的今天,学历并不是最重要,但是我不得不告诉你—虽然,很多有成就的人士都没受过很多教育,但并不等于不用功读书,就一定能成功。
你学到的知识,就是你应有的武器。
人,可以白手起家,但不可以手无寸铁。
不通过学习,你还有多少机会养成良好的习惯
你又有什么条件形成思维和能力
请你一定记住:真正的精英并不是天才,而是付出更多努力的人。
在你的前途问题上,我坦诚很多时候爸爸妈妈是有些着急了,总觉得你可以更进一步。
语气上难免带有些颐指气使的成分。
其实我自己也是非常痛恨这种语气的,爸爸对你说:抱歉,一定改正。
很长时间我一直没有问过你一个问题—你在为谁读书
我不知道你的答案会是什么,我也不知道听到你的答案我自己会怎样说。
但是我明白这是我们始终避不开的问题。
其实爸爸妈妈并不想按照我们的意愿来培养你,因为我们深深知道将来的路始终是你自己走的,别人包括爸爸妈妈都无法代替,就像一双鞋子,到底合不合适,只有脚才知道,所以我们很乐意看到你能够根据自己兴趣爱好、禀赋能力做出抉择。
然而,时至今日,我们都没有看到你的抉择是什么,关键时刻,你依然漫不经心,依然犹豫不决,没有明确的前进方向。
这不能不让我们深感忧虑,这也是我们真正忧心的症结所在。
我曾经看过一篇文章,文中记载一个老师给他的学生讲一个故事《土拨鼠哪里去了》今天很想和你一起再听一听:很久很久以前,有三只猎狗追赶一只土拨鼠,土拨鼠钻进了一个树洞。
这个树洞只有一个出口,可不一会儿,居然从树洞里钻出一只小猪。
小猪飞快地向前奔跑,并爬上另一棵大树。
猎狗急忙冲过去,小猪躲在树上,仓皇中没站稳掉了下来,砸晕了正仰头观望的三条猎狗。
终于,小猪逃脱了。
猎狗忙忙碌碌整整一天,却一无所获。
讲完后,老师问:“这个故事有什么问题吗
学生说:“小猪不会爬树;还有,一只小猪不可能同时砸晕三条猎狗。
况且,小猪怎么能跑得过猎狗
“还有呢
老师继续问。
直到学生再也找不出问题了,老师才说:“同学们,还有一个问题你们都没有提到—土拨鼠哪儿去了
是啊,土拨鼠哪里去了
老师的话一下子将学生的思路拉到猎狗追寻的目标上—土拨鼠。
孩子,从这个故事你发现了什么
土拨鼠哪去了
因为小猪的突然出现,同学们和猎狗的注意力不知不觉中打了岔,土拨鼠竟然在头脑中消失了。
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被途中出现的细枝末节、莫名的诱惑和一些毫无意义的琐事,分散了精力,扰乱了视线,以至慌乱中放弃了自己原先追求的目标,导致最后一事无成。
在人生的旅程中千万不要忘了时刻提醒自己:土拨鼠哪儿去了
心中的目标哪儿去了
对于盲目的船来说,所有风向都是逆风。
人都是有惰性的,只有远大的目标才能将这种惰性尽可能多地驱逐出我们的身体,让我们的潜能发挥出来。
孩子,你有没有好好想过你自己的目标是什么
然而,我必须提醒你树立目标仅仅只是开始。
我们需要有远大的理想,但也要量力而行,否则太高的目标只能
成为海蜃楼,而且真正远大的理想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我们发现很多人在阅读名人传记或是励志书籍后受了触动,觉得不能平庸地度过一生,立志要有所作为,要成为作家、医学家之类的。
开始几天还觉得热血沸腾,斗志昂扬,可是努力一段日子后,却觉得老虎吃天,无从下口,而理想依旧可望而不可即。
然后就渐渐觉得疲惫,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我是那块材料吗
懈怠的心理随之而来,觉得身边的同学上课不用心,下课聊聊电视,侃侃明星,日子平平淡淡,倒也滋润得很,我活得那么累又是何苦呢
于是,理想、目标被丢弃在脑后,沉湎于得过且过的状态。
有时看别人成绩突飞猛进,左右逢源,心中也不免有些酸溜溜,但随即又自嘲:“我不是那块材料…”我不希望你是其中的一员,我知道你自己也不希望。
我们静下心来考虑一下,这些人并不缺乏崇高的理想、目标,也为崇高的理想、目标作出过努力。
可他们最后还是沉沦于庸俗了,并没有获得成功。
问题出在哪里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他们没有制定自己向理想迈进的步骤。
如果把大目标分解成具体的小目标,分阶段地逐一实现,我们便可尝到成大事者的喜悦,继而产生更大的动力去实现下一阶段的目标。
一座建筑是由一砖一瓦砌成的,每一砖一瓦本身显得并不怎么重要。
但是缺少了它们,高楼如何建起
你是不是经常在学校里听到这样的声音:“这题目太难了,凭我是不可能做出的。
“某某又拿了一等奖学金,真是个天才。
我的脑子…呵呵,就算了吧。
咱不是那块材料,想了也是白想。
这似乎是表示谦虚,其实他们真正的意思是:“我不是那样的人,
所以犯不着那么辛苦。
这些人意志不够坚定,对自己也缺乏信心。
更让人失望的是,他们还在为自己的懦弱找理由,换取个心安理得,最终导致灵魂麻木。
他们相信有些人从来就是命运的宠儿,在人生、事业、学业上无往不胜。
而自己不是这种人,所以注定不能成功的,自己又何必去自找没趣
然而任何一个成功者,走过的都是不平路。
人不可能常常处在顺境,有时候在学习中我们可能连续几天、几周,甚至几年都不顺心。
没有毅力的人垂头丧气;而一个有志的人却会矢志不移地追求自己的理想,无论前方是阴森的沼泽还是黑暗的森林。
因为他知道,这是唯一的途径。
坚持不懈,不是永远守着一件事情不放,而是全心全意做好眼前的事,向自己的理想逐步靠近。
先求耕耘,再问收获。
从零碎的小事做起,每天比别人早起床,比别人多做些题目,随时寻求提高效率的方法。
天才不一定能成功,最聪明的人也未必就能得到幸福。
但只有勤奋学习坚持不懈,在困境面前心志不移,在顺境面前也不放松的人,才能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爸爸很喜欢这样一个比喻:人生就像是在一条环形跑道上,有的时候你在别人前面,有的时候别人在你前面。
一时的先后、成败、输赢都没有那么重要。
只要你不离场还在这条跑道上,谁都不知道最后的结果会是如何。
孩子,在绝望的时候再等一下。
还想和你分享一个故事:一个老婆婆在屋子后面种了一大片玉米。
秋天到了,玉米地里一片金黄。
一个颗粒饱满的玉米说道:“收获那天,老婆婆肯定先摘我,因
为我是今年长得最好的玉米
可是收获那天,老婆婆并没有把它摘走。
“明天,明天她一定会把我摘走
饱满的玉米这样自我安慰。
第二天,老婆婆又收走了其它一些玉米,可唯独没有摘这个玉米。
“明天,老婆婆一定会把我摘走
它仍然自我安慰着。
可是从此以后,老婆婆再也没有来过。
直到有一天,玉米绝望了,原来饱满的颗粒变得干瘪坚硬。
可是就在这时,老婆婆来了,一边摘下它,一边说:“这可是今年最好的玉米,用它作种子,明年肯定能种出更棒的玉米
孩子,不知道你看完这个故事以后有什么感觉,竞技场上的法则是,谁是勇敢者,谁能坚持到最后,谁就是胜利者。
成功不是轻易能得到的,我们难免会有失败,但是不要灰心,成功往往是躲在拐角处,只需要你再坚持一会—当别人都放弃的时候,你仍然坚持不懈。
我们的周围也常常可以听见这样的声音:“如果我初一的时候就认真读书,现在早就是前几名了。
可现在已经是初三,只有一学期就要考试,再努力也是白搭。
算了…”一个美好的志向就这样消解了,实在令人惋惜。
虽然行动不一定能带来令人满意的结果,但如果不采取行动,那就绝对没有满意的结果可言。
所谓“亡羊补牢,犹未晚矣”当你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想要弥补一番,或者你有一个绝妙的想法创意,那么永远也不要说太晚,关键是马上行动,切实执行自己的想法。
有个人已经40岁了,一天对朋友说:“我想去学医,可是学完我就已经44岁了。
朋友说:“可要是你不去学,4年后你还是44岁啊。
是啊,即使你不行动,时间还是无情地流逝,片刻不会停留。
那么,何不在这段时间里努力进取,做出成绩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