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学概论主要参考文献
旅行社_参考文献
旅行社_参考文献1. 李天元编著:《旅游学概论》,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
2. 何键民著:《旅游现代化开发、经营与管理》,学林出版社,1989年。
3. 杜江、向萍编著:《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教育出版社,1989年。
4. 杜江主编:《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教育出版社,1990年。
5. 傅东升主编:《旅行社业务实用指南》,中国旅游出版社,1991年。
6. 杜江主编:《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教育出版社,1999年。
7. 于学谦编著:《现代旅游市场经营学》,旅游教育出版社,1989年。
8. 国家旅游局人教司编:《旅行社销售部的业务与管理》,中国旅游出版社,1992年。
9. 国家旅游局人教司编:《旅行社接待部的业务与管理》,中国旅游出版社,1992年。
10. 林南枝等主编:《旅游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11. 林南枝等主编:《旅游市场学》,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年。
12. 和中孚等主编:《广告学原理》,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年。
13. 易昌泰著:《实用广告指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
14. 陈嘉隆编著:《旅运业务》,(台)新陆书局,1991年。
15. 【瑞士】让-雅克.施瓦茨著,徐昆耿译:《旅游市场学研究》,旅游教育出版社,1988年。
16. 【法】弗朗索瓦.韦拉著,罗结珍等译:《国际旅游经济与政策》,旅游教育出版社,1989年。
17. 【英】J.克里斯托弗.霍洛韦著,向萍等译:《旅游业》,漓江出版社,1987年。
18. 杜江:《旅游企业跨国经营战略体系的研究》,博士论文打印稿。
19. 杜江:《论我国旅行社经营体系的调整》,《旅游调研》,1995年第12期。
20. 杜江、刘永友:《论我国旅行社经营体系调整的目标模式》,《旅游学刊》,1997年第4期。
21. 谢业慧编译:《旅行社的售后服务》,《旅游论从》,1986年第4期。
22. 孟一波:《信息技术在国外旅行社中的应用》,《旅游经济》,1986年第3期。
旅游学概论复习要点-写写帮文库
•••••••••••ooooooooooooooo现在位置: > > 正文旅游学概论复习要点时间:2019-05-13 作者:会员上传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旅游学概论复习要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旅游学概论复习要点》。
1.旅游的定义旅游是人们在具备一定的可自由支配收入和闲暇时间的前提下,借助一定的交通工具,前往异地,利用旅游资源与设施,以满足精神与物质需求的活动。
2.旅游活动产生的背景因素旅游产生的因素有:经济因素(社会分工的产生、商品交换行为的产生与发展、国家及地区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公众高层次生活需求的出现)社会文化因素(社会环境的稳定、地区差异性的存在、生活方式、观念的变化)其他因素(政治、宗教、地理交通)3.旅游者的特点旅游者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群体和经济活动群体,表现出了一些共同的特点。
异地性、消费性、休闲性、体验性4.旅游者实现旅游活动的主客观条件旅游者实现旅游活动的主观条件包括以下两个方面:旅游需要和旅游动机,旅游动机概括为以下几类:(1)接触自然的动机(2)追求身心健康的动机(3)猎奇求知的动机(4)维系和扩展社会关系的动机(5)宗教归属的动机(6)完成公务商务工作任务的动机 5.旅游资源开发的模式依托知名景区、中心城市开发、便利交通、名胜古迹、文化习俗、旅游资源集群效应开发6.旅游资源的特点满足心理需要性、区域差异性、多样性与综合性、永续性与稀缺性、时间动态性、文化依附性7.旅游资源保护的原则可开发性原则、突出特色原则、市场导向原则、形象塑造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原则8.旅游资源保护的途径(1)实施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2)运用科技保护旅游资源(3)协调好资源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4)加强管理,发挥政府在旅游资源保护中的作用9.旅游资源保护的必要性(1)旅游资源开发是发展旅游产业的战略性基础(2)是维护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重要内容(3)旅游资源破坏现象严重的现实要求重视旅游资源保护(旅游资源自然衰败、人为破坏)10.旅游资源开发的程序旅游资源调查、评价及可行性分析、市场定位、开发模式选择、制定开发计划、实施开发方案、实施效果论证和优化方案11.旅游业的性质与特点旅游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产业,经济性是其根本性质。
旅游学概论内容总结【可修改文字】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旅游学概论内容总结1、旅游学研究对象:主体-旅游者;媒介-旅游业;客体-旅游资源。
2、早期的旅游学研究;集中在意大利、德国、英国和美国,主要从经济学角度研究旅游问题最早从学术角度研究旅游现象的文献:1899年,波迪奥(意大利),《关于意大利外国旅游者的动及其花费》首次从经济学角度对旅游现象进行系统剖析论证1927年,马里奥蒂(意大利),《旅游经济学讲义》。
3、旅游活动:人们出于移民和就业以外的其它目的,暂时离开自己通常居住和工作的地方,前往外地他乡的旅行以及在该地的逗留活动。
4、旅游活动的构成条件:1、非移民性和非就业性2、异地性:离开自己生活的惯常环境3、暂时性:不超过一年4、旅行与逗留的合成性旅游活动的根本性质:以不同地域间的人员流动为特征,涉及政治和经济等许多方面的社会文化活动5、古代旅行活动的特点:1、旅游活动的发展与国家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经济状况有直接联系2、商务旅行始终占居主导地位3、消遣性旅行活动的参加者多为统治阶级及其附庸阶层。
6、产业革命对现代旅游的影响:加速城市化发展;改变工作性质;阶级关系新变化;技术的进步。
7、二战后旅游活动迅速发展的原因:需求方面:世界人口迅速增加;世界经济迅速发展;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生产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城市化进程普遍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供给方面:政府发展旅游业的支持态度和鼓励措施;目的地旅游景点开发和接待设施建设。
8、大众旅游:大众化旅游:旅游活动的参加者范围扩展到普通的劳动大众。
大众型旅游:有组织的团体包价旅游为代表的旅游模式。
大众性旅游的功过:功:帮助人们解决旅游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帮助人们克服心理安全感障碍;节省开支过:给生态环境带来不良影响。
9、季节性产生的原因:旅游目的地自身方面一气候条件;客源地方面一出游目的,带薪假期的放假时间。
我国旅游活动季节性波动不大的原因:疆域辽阔,各地的气候环境不一:吸引外国旅游者的大部分是历史人文资源。
中国旅游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中国旅游论文参考文献一、中国旅游论文期刊参考文献[1].基于旅游属性与本质的中国旅游起源探析.《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3年6期.曹诗图.郑宇飞.黄其新.[2].中国旅游经济差异的空间特征分析.《经济地理》.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5年3期.陆林.余凤龙.[3].中国旅游发展空间非均衡与极化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4年6期.赵磊.方成.[4].1979~2012年中国旅游地理学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旅游学刊》.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4年9期.李秋云.韩国圣.张爱平.徐虹.[5].聚焦中国旅游统计新体系——2015《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会议综述.《旅游学刊》.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5年11期.刘鲁.魏云洁.[6].提升中国旅游产业竞争力势在必行——评刘名俭著《中国旅游产业竞争力发展研究》.《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2年2期.周霄.[7].中国旅游全要素生产率差异与收敛实证研究.《旅游学刊》.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3年11期.赵磊.[8].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问题缺失的现状与反思.《旅游学刊》.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0年10期.保继刚.[9].构建国家旅游创新体系,加快推进中国旅游4.0战略.《旅游学刊》.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5年11期.石培华.[10].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内部区域结构失衡问题分析.《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1年1期.蒋庚华.张曙霄.二、中国旅游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1].对外汉语中中国旅游饮食文化教学研究.被引次数:1作者:刘瑞前.汉语国际教育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学位年度)[2].中国旅游小城镇发展研究.被引次数:26作者:曾博伟.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民族大学2010(学位年度)[3].中国旅游地产开发研究.被引次数:20作者:丁姗.旅游管理复旦大学2009(学位年度)[4].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研究.被引次数:8作者:梁峰.世界经济华东师范大学2010(学位年度)[5].中国旅游杂志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被引次数:4作者:杜畅.传播学上海交通大学2008(学位年度)[6].《中国旅游报》景区新闻报道研究.作者:张宇.新闻学河北大学2012(学位年度)[7].中国旅游化水平及格局演变研究.作者:何鑫.人文地理学华中师范大学2015(学位年度)[8].中国旅游节庆品牌建设与国际化研究.被引次数:9作者:唐楠.旅游管理华中师范大学2009(学位年度)[9].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的经济增长效应.作者:李桂香.国际贸易学安徽财经大学2011(学位年度)[10].中国旅游名胜誉称的地理学分析.被引次数:1作者:张丹丹.人文地理学山西师范大学2012(学位年度)三、相关中国旅游论文外文参考文献[1]China'spost1978experienceinoutboundtourism.Lim,CWang,Y《MathematicsandComputersinSimulation》,被EI收录EI.被SCI 收录SCI.20082/3[2]China'spost1978experienceinoutboundtourism.Lim,CWang,Y《Mathematicsandcomputersinsimulation》,被EI收录EI.被SCI 收录SCI.20082/3[3]TheDaoofthescepticandthespiritual:attitudinalandculturalinflue ncesonpreferencesforsustainabletourismservicesinthedomesticChinesetou rismmarket. JanBarkmannJiongYanAnneKathrinZschiegnerRainerMarggraf 《Internationaljournalofservicestechnologyandmanagement》,被EI收录EI.20103/4[4]ANovelBioEcoTechnologyCombinedSystemforRuralDomesticWastewater TreatmentinaTourismArea:AFullScaleStudy. HanwenLiangJunxinLiuXuesongGuoBaoqingShanJingzhuZhaoLijunYuLichuanLiJ ianjunLiu《Environmentalengineeringscience》,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099[5]ResearchAgendaforTourismandtheChineseDream:DialoguesandOpenDoo rs.Weaver,DavidBecken,SusanneDing,PeiyiMackerras,ColinPerdue,RickScott,N oelWang,Ying《Journaloftravelresearch:TheInternationalAssociationofTravelResearch andMarketingProfessionals》,20155[6]ManagementofTourismResourcesandDemandBasedonNeuralNetworks. XueBoLinShiTing2014[7]Researchofthestrategytourismbrandmarkedbythehometowncultureofo verseasChineseinJiangmen.LiuHeHongYingWuShuJinLinChunXiao2015[8]LongtermtrendsinchemicalcompositionofprecipitationatLijiang,so utheastTibetanPlateau,southwesternChina. NingningZhangYuanqingHeJunjiCaoKinfaiHoZhenxingShen 《Atmosphericresearch》,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2Mar.[9]ChineseandAustraliantourists'attitudestonature,animalsandenvir onmentalissues:Implicationsforthedesignofnaturebasedtourismexperiences.JanPackerRoyBallantyneKarenHughes《Tourismmanagement》,2014Oct.[10]TheDesignofDiseaseMonitoringSystemforChineseOutboundTourism:A DiscussionfromPublicManagementPerspective. JingJingGUANMingXIAJulianK.AYEH2014四、中国旅游论文专著参考文献[1]中国旅游本科教育的困境与对策研究.孟华,20102010年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年会[2]基于内容分析的中国旅游虚拟社区知识挖掘.杨雪雁.张晓霓,2011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3]对中国旅游转型升级与旅游科学发展的深度思考.吴建华,20092009年首届中国旅游科学年会[4]“地球村”中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中国旅游地学述评.谢延淦,2010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第25届年会暨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建设与旅游发展战略研讨会[5]十年巨变,漳州滨海建公园,拉动海峡旅游大发展谈中国旅游地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年会带动的社会经济效应.李其团.陈黎明.杨娜.邱志民,2010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第25届年会暨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建设与旅游发展战略研讨会[6]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内部区域结构失衡问题分析.蒋庚华.张曙霄,2010第四届国际服务贸易论坛[7]中国旅游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探索与实践——以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为例.杨卫武.袁怡琴,20092009’中国旅游高等教育国际化高峰论坛国际化:旅游高等教育的机遇与挑战[8]中国旅游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研究.谢春山.魏巍.郭栩东,2009第二届中俄旅游教育论坛[9]中国旅游教材出版工作的发展回顾.付蓉.郭毓洁,20092009年首届中国旅游科学年会[10]中国旅游就业问题研究.翟向坤,2008首届经济增长与就业国际论坛。
旅游学概论重点范文
旅游学概论重点范文旅游学概论是旅游管理、旅游规划以及旅游发展的基础课程,通过系统研究旅游的定义、特征、分类、发展历程、影响因素、旅游行为、旅游规划、旅游管理等内容,帮助学生了解旅游产业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培养学生的旅游思维和专业素养。
以下是旅游学概论的重点知识点:一、旅游的定义和特征:1.旅游的定义及其内涵;2.旅游的基本特征:时空性、客观性、自愿性、特殊性、综合性等。
二、旅游的分类:1.按目的地划分:国内旅游、入境旅游、出境旅游等;2.按旅游方式划分:自助游、跟团游、自驾游、邮轮旅游等;3.按旅游主体划分:休闲度假旅游、商务会展旅游、文化旅游等。
三、旅游的发展历程:1.旅游的起源和发展:旅游的原始形式、近代旅游的发端;2.世界旅游产业发展的几个阶段:初级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
四、旅游的影响因素:1.自然因素:自然景观、气候条件、地理位置等;2.经济因素:人均收入水平、旅游产业规模、经济发展水平等;3.社会文化因素:民族文化、宗教信仰、历史和文化遗产等;4.政治法律因素:政策法规、政治稳定性等。
五、旅游行为:1.旅游需求:旅游对人类生活的需求和心理预期;2.旅游动机:个体旅游的决策因素和心理动力;3.旅游消费者行为:选择、购买、使用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行为。
六、旅游规划:1.宏观旅游规划:国家旅游发展规划、地区旅游发展规划等;2.微观旅游规划:旅游景区规划、旅游产品开发规划等。
七、旅游管理:1.旅游企业管理:旅游企业的组织结构、管理职能、运营管理等;2.旅游目的地管理: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旅游服务和品质管理等。
八、旅游与可持续发展:1.可持续旅游的概念和重要性;2.旅游产业与环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九、旅游的国际比较与案例分析:1.世界各国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和特点;2.国际旅游发展的成功案例和经验。
十、旅游学研究的方法和趋势:1.旅游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实证研究、理论研究、案例研究等;2.旅游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和发展趋势。
【2024版】旅游学概论主要参考文献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旅游学概论主要参考文献第一篇:旅游学概论主要参考文献旅游学概论主要参考文献1.孙文昌,郭伟编著.现代旅游学(第2版).青岛:青岛出版社,20022.章必功.中国旅游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3.谢彦君.基础旅游学.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4.刘住著.旅游学学科体系框架与前沿领域.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5.查尔斯·R·格德纳, J·R·布伦特·里奇著李天元,徐虹, 黄晶译.旅游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6.张晓萍,李伟著.旅游人类学.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7.李天元主编.旅游学(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8.尹德涛等著.旅游社会学研究.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9.克里斯·库珀等主译张俐俐, 蔡利平旅游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0.谢彦君著.基础旅游学.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9.11.伦纳德·J·利克里什,卡森·L·詹金斯著.程尽能等译.旅游学通论.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12.王健民著.旅行社产品经营智慧.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13.宋子千著.旅行社经济分析.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14.孙宗虎,肖书民编著.旅行社管理流程设计与工作标准.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15.杜江,戴斌著.旅行社管理比较研究..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016.(美)马文·塞特龙, 佛瑞德·德米科, 欧文·戴维斯著.张凌云, 李天元译.饭店与旅游业发展趋势分析.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17.(加)罗伯特·C.刘易斯, 理查德·E.钱伯斯著.徐虹主译.饭店业营销领导:原理与实践.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18.(加)刘易斯等著.谢彦君等译.饭店业营销案例(第三版).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19.戴斌等著.饭店品牌建设.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20.巫宁编著.旅游信息化与电子商务经典案例.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21.(美)约翰·沃德,乔·佩帕德著.吴晓波,耿帅译.信息系统战略规划.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22.肖江南.旅游信息管理.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23.陈志辉,陈小春.旅游信息学.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24.贾鸿雁.旅游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25.黄娟琴.“3S”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及其展望.国土资源遥感,2004,(3)26.波林·谢尔登著,武彬译.旅游目的地信息系统.旅游学刊,1995,4.27.保继刚等著.旅游景区规划与策划案例.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528.李俊清,石金莲编著.生态旅游资源.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29.张超著.旅游目的地产品差异化理论与实践.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830.张晓萍,李伟著.旅游人类学.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31.马耀峰,李天顺, 刘新平著.旅游者行为.北京:北京出版社,200832.黄翔著.旅游节庆策划与营销研究.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33.李志刚.旅游市场监管与品质保障.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734.(英)约翰·斯沃布鲁克(John Swarbrooke)著.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35.A.J.维尔著.休闲与旅游研究方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36.郭英之编著.旅游市场营销.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37.薛群慧编著.旅游心理学理论·案例.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38.潘建民著.旅游城市产业结构优化研究:理论和方法创新及其对中国旅游城市应用分析.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39.北京旅游发展研究基地《中国旅游研究·2005》编委会编.中国旅游研究.2006.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40..刘筱秋著.实践与思考:中国旅游业散论.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741.国家旅游局规划发展与财务司主编.中国旅游投资报告2007.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742.张文著.旅游影响.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4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汇编.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地方篇.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744.何光炜著.朝阳产业走向辉煌: 上蓬勃发展的旅游业.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45.柳振万著.旅游产业发展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大连:大连出版社,200746.沈祖祥著.旅游策划.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47.刘纯编著.旅游者行为与旅游业组织行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8.杨路明,巫宁等编著.现代旅游电子商务教程.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49.崔凤军.旅游宣传促销绩效评估方法与案例.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650.杨富斌,王天星, 韩玉灵主编.旅游景区经营管理中的法律问题.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51.张广瑞,魏小安,刘德谦主编.2007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52.钟韵,彭华.旅游研究中的系统思维方法:概念与应用.旅游学刊.2001,(3):48-5353.N.Leiper.The Framework of T ourism.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79,6(4):390-407cation for Tourism;The Challenge of a Multi-Disciplinaty Curriculum.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Sciences.2002,(1):1-955.Lisli S.Mitchell.Research on the geography of tourism, in Ritchie and Goeldner(eds), Travel and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research--a handbook for managers and researchers.John Wiley &Sons, 1987:856.杨新军,窦文章.旅游功能系统:结构与要素分析.人文地理.1998,(2):33-3757.Robert Christie Mill, Alastair M.Morrison.The Tourism System:an introductory text.2nd ed.Prentice-Hall, Inc.1992:10-1358.World T ourism Organization Business Council.Public:Private Sector Cooperation: Enhancing Tourism Competitiveness.Madrid :WTOBC,200159.Mueller,Hansruedi.Long:Haultourism2005.Delphi.Journal of Vacation Marketing, 1998,4(2)60.Crouch,Geoffery I.The Market For Space Tourism: Early Indications.Journal of TravelResearch, 2001, 40(2)61.Franklin, Adrain.Tourism: An Introducion.London:Sage Publications,200362.Lockwood,Andrew,AndS.Medlik.T ourism and Hospitality in the 21st Centry.Oxford, Uk: Butter worth: Heinemann, 200163.World Travel And Tourism Council.Progress And Priorities,.London:WTTC,200464.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Tourism And Air Transport.Madrid:WTO,200165.Alister.Athieson, Geoffrey.Wall, Tourism: How effective management makes the difference, David Gregson Associates,199766.Gooroochurn N,Sugiyarto petitiveness indicators in the travel and tourismindustry.Tourism Economics,2005,11(1):25-4667.Julie Jackson,PeterMurphy.Cluster in regional tourism an Australian case.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6,(4):1018-103568.E.Jones, C.Haven-Tang(Eds.), Service Quality and Destination Competitiveness, Tourism Management,2007,2869.Bob McKercher.Segment Transformation in Urban Tourism.Tourism Management, 2008,(6):1215-1225第二篇:旅游学概论1.旅游者:旅游者又称游客,是为满足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进行旅游消费活动的主体,是旅游服务活动的需求者和服务对象。
旅游论文参考文献
旅游论文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下面是搜集整理的旅游论文参考文献,欢迎阅读查看。
参考文献一:[1]马勇,陈慧英.旅游文化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2]曾亚玲.博物馆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J].中国商贸.2012(04)[3]王九位.数字时代旅游目的地信息共享研究[D].武汉大学2010[4]吴普,葛全胜,席建超,刘浩龙.影视旅游形成、发展机制研究--以山西乔家大院为例[J].旅游学刊.2007(07)[5]庄志民.论旅游意象属性及其构成[J].旅游科学.2007(03)[6]钟晟,张军.皖南古村落和谐文化主题开发[J].华东经济管理.2007(06)[7]杨卫武,陈慧莎.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以上海市为例[J].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1)[8]徐仁立.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J].宏观经济管理.2012(01)[9]张薇,钟晟,张晓燕.1998~2007年全球旅游研究进展--基于SCIES、SCI和A&HCI三大检索文献计量分析[J].旅游学刊.2009(12)[10]赵勇.亲和性城市公共游憩空间的系统建构研究[D].武汉大学2011[11]张中华,王岚,张沛.国外地方理论应用旅游意象研究的空间解构[J].现代城市研究.2009(05)[12]李海霞,孙厚琴.基于城市旅游意象的旅游城市标志物分析[J].社会科学家.2009(04)[13]庄志民.宁波东钱湖旅游度假区旅游意象定位研究--旅游文化设计探索系列[J].旅游科学.2010(03)[14]凌莉萍,吴殿廷.国内外影视旅游研究进展及启示[J].旅游学刊.2010(03)[15]韩震.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一种基于历史哲学的分析与思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16]侯建娜,杨海红,李仙德.旅游演艺产品中地域文化元素开发的思考--以《印象·刘三姐》为例[J].旅游论坛.2010(03)[17]陈才,李兆元,刘心怡.大连旅游意象研究--基于博客游记的探讨[J].旅游论坛.2010(03)[18]吴志军,田逢军.城市滨水旅游意象及其对旅游者选择意愿的影响研究--以南京、武汉、上海滨水区为例[J].旅游学刊.2010(06)[19]张海燕,王忠云.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04)参考文献二:[1]李瑞.城市旅游意象及其构成要素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04)[2]查君.旅游意象规划[J].中国园林.2004(06)[3]宋振春,陈方英.两种类型旅游节事居民感知的比较研究--对泰安泰山国际登山节和东岳庙会的问卷调查[J].旅游学刊.2008(12)[4]张微.试论博物馆作为旅游资源在发展文化产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以长春伪满皇宫博物院为例[J].博物馆研究.2011(03)[5]方世敏,杨静.国内旅游演艺研究综述[J].旅游论坛.2011(04[6]申葆嘉.国外旅游研究进展(连载之一)[J].旅游学刊.1996(01)[7]付冰,周申立.我国影视旅游发展与规划探析[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03)[8]李蕾蕾.旅游点形象定位初探──兼析深圳景点旅游形象[J].旅游学刊.1995(03)[9]庄志民.旅游意象塑造的操作指向论析--旅游文化设计探索[J].旅游科学.2008(05)[10]李蕾蕾,张晗,卢嘉杰,文俊,王玺瑞.旅游表演的文化产业生产模式:深圳华侨城主题公园个案研究[J].旅游科学.2005(06)[11]邹积艺,陈谨.旅游节事项目管理模式初探[J].旅游科学.2005(06)[12]庄志民.如何进行旅游文化资本运作值得深入研究[J].旅游学刊.2005(05)[13]黄耀丽,聂磊,李凡.文化旅游与文化产业互动的研究--以佛山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为例[J].热带地理.2003(04)[14]毛端谦,张捷,包浩生.旅游目的地映象的对应分析--以江西庐山、龙虎山、三清山、井冈山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3(01))[15]黎洁,李垣.历史文化名城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整合创新的目标模式研究--以云南大理为例[J].思想战线.2001(01)[16]李瑛.我国博物馆旅游产品的开发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J].人文地理.2004(04)[17]郑斌,刘家明,杨兆萍.基于“一站式体验”的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区研究[J].旅游学刊.2008(09)[18]周玲强,冯晓虹.旅游节事经济效益形成的机理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2(11)参考文献三:[1]段卫国.南京下关区城市公共休闲设施规划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13[2]应吉.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策略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12[3]应维佳.高层住宅景观单方造价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2014[4]夏凤连.中国传统装饰纹样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3[5]王硕,曾克峰,刘超.甘肃省A级景区旅游空间结构分析[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3(04)[6]银丁山.视觉识别系统设计在洪江古商城旅游景区开发中的应用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4[7]王钰.大型体育设施与城市空间发展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12[8]谭玲玲.意象符号转化视域下的红色文化产品设计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4[9]杨勇.现代城市公共设施候车亭的情感化设计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4[10]彭元.中国书画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与创新[D].湖南科技大学2013[11]胡哲.民族文化旅游景区商业步行街开放空间设计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4[12]钱忱.产权式休闲养老社区设计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12[13]王淑新,王学定.供需视角下的中国旅游经济发展--一个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4(01)[14]谭志喜,孙根年.基于“点-轴”理论的湖北省“A”型旅游空间结构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3(12)[15]王兢.南京城乡统筹工作的思考和优化[D].南京工业大学2012[16]银丁山.视觉识别系统设计在洪江古商城旅游景区开发中的应用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4[17]李婷婷.大型综合超级市场环境设计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13[18]宋奕孜.福建客家土楼与公共居住区交往空间设计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12[19]张广海,贾海威.江苏省交通优势度与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空间耦合分析[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3)[20]倪太婷.城市老商业街地域性色彩景观设计[D].南京工业大学2012。
旅游学概论参考书目
旅游学概论参考书目1、刁宗广主编:《旅游学概论》,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2、王娟主编:《旅游学》,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3、王明星主编:《旅游学基础教程》,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年版4、周武忠主编:《旅游学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5、常莉主编:《旅游学概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6、刘住著:《旅游学学科体系框架与前沿领域》,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年版7、李云霞等编著:《旅游学概论:理论与案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年版8、李洁、李云霞主编:《旅游学理论与实务》,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9、孙月婷、蔡红主编:《旅游学概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10、克里斯·库珀等编著:《旅游学:原理与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11、董观志主编:《旅游学基础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12、马洪元主编:《旅游学导论》,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13、查尔斯·R·格德纳、J·R·布伦特·里奇著:《旅游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14、王晓云、张帆编著:《旅游学导论》,立信会计出版社2004年版15、王兆明主编:《旅游学》,基础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16、王雅红、何新胜编著:《旅游学原理与西北文化旅游》,兰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17、许春晓主编:《旅游学概论》,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18、董观志主编:《旅游学概论》,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19、安应民主编:《旅游学概论》,中国旅游出版社2007年版20、李丽、范智军主编:《旅游学概论》,广东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21、傅云新、蔡晓梅主编:《旅游学》,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22、唐宇主编:《旅游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23、陶汉军编著:《旅游学简明教程》,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24、李伟主编:《旅游学通论》,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25、李冠瑶、刘海鸿主编:《旅游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26、李肇荣、曹华盛主编:《旅游学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27、袁俊主编:《旅游学概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28、蔡敏华主编:《旅游学概论》,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年版29、高国兴,、高尚卿主编:《旅游学概论》,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版30、邹春阳、单纬东主编:《旅游学教程》,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31、李天元编著:《旅游学概论-5版》,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32、王洪滨主编:《旅游学概论》,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 年版33、傅云新编著:《旅游学概论》,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34、石长波主编:《旅游学》,概论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35、李天元主编:《旅游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36、方相林主编:《旅游学概论》,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37、乔正康主编:《旅游学概论》,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38、黄福才编著:《旅游学概论-第2版》,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39、苏勤主编:《旅游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40、赵长华主编:《旅游学概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41、李天元编著:《旅游学概论-第4版》,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42、马勇主编:《旅游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43、刘伟、朱玉槐著:《旅游学》,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 年版44、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编:《旅游学概论-2版》,中国旅游出版社1997年版45、谢彦君等编著:《旅游学概论》,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46、田里编著:《旅游学概论》,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47、李天元、王连义编著:《旅游学概论-第三版》,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48、李天元著:《旅游学概论》,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49、[美]麦金托什著:《旅游学》,上海文化出版社1985年版50、李天元、王连义编著:《旅游学概论》,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51、邓观利著:《旅游学》,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旅游学概论参考书目
旅游学概论参考书目1、刁宗广主编:《旅游学概论》,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2、王娟主编:《旅游学》,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3、王明星主编:《旅游学基础教程》,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年版4、周武忠主编:《旅游学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5、常莉主编:《旅游学概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6、刘住著:《旅游学学科体系框架与前沿领域》,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年版7、李云霞等编著:《旅游学概论:理论与案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年版8、李洁、李云霞主编:《旅游学理论与实务》,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9、孙月婷、蔡红主编:《旅游学概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10、克里斯·库珀等编著:《旅游学:原理与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11、董观志主编:《旅游学基础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12、马洪元主编:《旅游学导论》,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13、查尔斯·R·格德纳、J·R·布伦特·里奇著:《旅游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14、王晓云、张帆编著:《旅游学导论》,立信会计出版社2004年版15、王兆明主编:《旅游学》,基础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16、王雅红、何新胜编著:《旅游学原理与西北文化旅游》,兰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17、许春晓主编:《旅游学概论》,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18、董观志主编:《旅游学概论》,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19、安应民主编:《旅游学概论》,中国旅游出版社2007年版20、李丽、范智军主编:《旅游学概论》,广东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21、傅云新、蔡晓梅主编:《旅游学》,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22、唐宇主编:《旅游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23、陶汉军编著:《旅游学简明教程》,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24、李伟主编:《旅游学通论》,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25、李冠瑶、刘海鸿主编:《旅游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26、李肇荣、曹华盛主编:《旅游学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27、袁俊主编:《旅游学概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28、蔡敏华主编:《旅游学概论》,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年版29、高国兴,、高尚卿主编:《旅游学概论》,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版30、邹春阳、单纬东主编:《旅游学教程》,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31、李天元编著:《旅游学概论-5版》,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32、王洪滨主编:《旅游学概论》,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 年版33、傅云新编著:《旅游学概论》,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34、石长波主编:《旅游学》,概论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35、李天元主编:《旅游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36、方相林主编:《旅游学概论》,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37、乔正康主编:《旅游学概论》,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38、黄福才编著:《旅游学概论-第2版》,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39、苏勤主编:《旅游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40、赵长华主编:《旅游学概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41、李天元编著:《旅游学概论-第4版》,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42、马勇主编:《旅游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43、刘伟、朱玉槐著:《旅游学》,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 年版44、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编:《旅游学概论-2版》,中国旅游出版社1997年版45、谢彦君等编著:《旅游学概论》,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46、田里编著:《旅游学概论》,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47、李天元、王连义编著:《旅游学概论-第三版》,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48、李天元著:《旅游学概论》,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49、[美]麦金托什著:《旅游学》,上海文化出版社1985年版50、李天元、王连义编著:《旅游学概论》,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51、邓观利著:《旅游学》,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旅游参考文献汇总共300个
旅游论文参考文献旅游毕业论文参考文献第一组:导游业务1、谢冽.导游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刍议[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2、杜炜.导游业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任燕. 旅游道德认知与旅游伦理教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07.4、樊飞. 导游回扣与薪酬机制设计研究[D]扬州大学, 2009.5、仝红星. 优秀传统文化与导游修养的提高[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尹燕. 当代导游知识结构优化的初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005.7、冯耕耘. 导游员自我效能感量表的初步编制及其运用[D]南京师范大学, 2006.8、张红娟. 导游职业倦怠成因及其对策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 2008.9、付冰峰. 论导游语言的修辞策略[D]湖南师范大学, 2007.10、阙庆华. 论导游言语交际中合作原则的运用[D]湖南师范大学, 2008.11、谢新暎. 浅谈数字法在导游语言艺术中的妙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 2009.12、周丽玉, 王坚. 导游人员的职业倦怠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 .13、殷群. 从现场导游考试看学生导游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J]大理学院学报,2003.14、杨培玉. 导游专业学生导游应变技能培养的必要性及其方法[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8.15、王晓云. 中职《模拟导游》教学法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16、周杰. 导游工作独立性新解——以非涉外导游讲解为例[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17、王艳. 浅谈职业学校旅游人才培养[J]经营管理者,2009.18、王珍曙. 高职高专导游专业学生讲解能力的培养——导游讲解十二法[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9、任春. 加强对导游人员的管理提高导游人员的素质[J].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2.20、陈静. 如何提高导游人员的综合素质[J].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02.21、余飞. 论导游人员的第一印象[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欧阳莉. 导游素质论及管理对策[J]. 湖南社会科学, 2005.23、孟海玲. 导游激励目标与机制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 2005.24、吴丹. 导游服务质量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初探[J]. 商业经济, 2006.25、朱玉华,陈珠芳. 浅谈导游员职业道德建设[J]. 闽江职业大学学报, 2002.26、李文明. 导游员队伍素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企业经济, 2003.27、周国忠. 关于建设高素质导游队伍的思考[J].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28、谢冽. 导游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刍议[J]. 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29、宋稚芳,耿文辉. 导游人员职业道德的提高途径之初探[J]. 高教论坛,2005.30、刘秀丽. 浅析WTO与山东省旅行社导游人员的培养[J]. 内江科技,2009.31、梅琳, 吕金兰. 基于心理契约导入的导游人员管理探索[J]. 现代商贸工业, 2009.32、郭英杰. 导游人员的人格尊严权及其法律保护[J]. 法制与经济(中旬刊), 2009.33、殷国聪,杨霓. 浅论导游人员的基本素质[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0.34、于萍. 解析导游人员的继续教育[J]. 中国成人教育, 2009.35、杨环焕. 旅行社导游人员管理问题初探[J].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第二组:旅游品牌1.王崧.韩振华关于旅游品牌的深层思考 [期刊论文] -社会科学家2001(6)2.李毅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旅游模式研究--以"三江并流"、香格里拉自然景观为例 [期刊论文]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3.梁敏俐张家界生态旅游品牌发展构想 [期刊论文] -株洲工学院学报2004(1)4.陈长铸造旅游品牌--贵州旅游品牌发展报告 [期刊论文]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5.李明龙.戴光全旅游资源的包装与景区景点的可持续发展 2000(03)6.陈放打造新桂林--旅游老品牌如何更新7.成竹.刘桂芬滇北香格里拉生态旅游示范区旅游接待现状调查分析 2000(05)8.李肇荣立足文化打造广西旅游景点新品牌 [期刊论文] -学术论坛2003(1)9.陈忠晓.王仰麟.刘忠伟.王晓东.牛亚菲可持续旅游及其区域实现途径探讨——以井冈山风景名胜区为例 [期刊论文]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1(2)10.喻柏荣丽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期刊论文]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0(2)11.谷明我国旅游者消费模式与行为特征分析 2000(04)12.张凌云旅游者消费行为和旅游消费地区差异的经济分析——兼与余书炜同志商榷 [期刊论文] -旅游学刊1999(4)13.汪纯孝.姜彩芬.温碧燕旅游服务消费经历的实证研究 [期刊论文]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3)14.舒伯阳基于消费者行为分析的区域旅游市场规划方法研究 [期刊论文] -人文地理2003(4)15.李长秋论旅游地形象的定位更新 [期刊论文] -北方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16.刘泽华.张捷.黄泰.解杼旅游地-旅游产品生命周期复合模型初探--旅游地生命周期的一种机制假说 [期刊论文]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17.阎友兵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辨析 [期刊论文] -旅游学刊2001(6)18.余书炜“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综论——兼与杨森林商榷 [期刊论文] -旅游学刊1997(1)19.林增学旅游者消费行为模式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1999(04)20.崔凤军中国传统旅游目的地的创新与发展 200221.岳怀仁风景旅游区经营与管理 200122.彭德成中国旅游景区治理模式研究 200323.马永利.谈俊中风景名胜区管理学 200324.王昆欣旅游景区管理 200325.张凌云旅游景区景点管理 200426.周朝琦.侯文龙.邢红平品牌文化 200227.赵黎明.黄安民.张立明旅游景区管理学 200228.吴忠军旅游景区规划与开发 200329.胡平中国旅游人口研究 200230.刘光明企业形象导入 200231.李蕾蕾旅游地形象策划:理论与实务 199932.马勇.李玺.李娟文旅游规划与开发 200433.彭绍坚旅游区项目策划与管理实务 200134.钱智旅游形象设计 200235.黄希庭.游旭群旅游心理学 200336.国家旅游局政策法规司中国旅游区(点)要览 200437.J Christopher Holloway The Business of Tourism 200138.John Swarbrooke The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of Visitor Attractions 200239.Victor T C Middleton Marketing in Travel and Tourism 2001第三组:旅游地[1] 陈安泽. 开拓创新旅游地学20年:为纪念旅游地学研究会20周年而作. 旅游学刊, 2006,21(4):77-83.[2] T A Hose. Towards a history of geotourism: Definitions, antecedents and the future. Geological Society, London, Special Publications, 2008, 300:37-60.[3] C L Shafer. History of selection and system planning for US natural area national parks and monuments: Beauty and biology. Biodiversity and Conservation, 1999, 8(2):189-204.[4] Godfrey S. Nowlan, Peter Bobrowsky, John Clague. Protection of geological heritage: A North American perspective on Geoparks. Episodes, 2004, 27(3):172-176.[5] R Buckley. Geotourism.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6, 33(2):581-583.[6] G Dias, J Brilha. Raising public awareness of geological heritage: A set of initiatives. In: Parkes, M.A. 2004 Natural and Cultural Landscapes: The Geological Foundation, 235-238, Royal Irish Academy, Dublin.[7] M Gray. Geodiversity: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a paradigm. Geological Society, London, Special Publications, 2008, 300: 31-36.[8] J De Waele, M T Melis. Geomorphology and geomorphological heritage of the Ifrane–Azrou region (Middle Atlas, Morocco). Environmental Geology,2008,55/Springer online first.[9] L Erikstad. Registration and conservation of sites and areas with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in Norway. Norwegian Journal of Geography, 1984, 38(3 & 4):199-204.[10] A C Mathis. Communicating geoheritage values with the public. 2005 Salt Lake City Annual Meeting of GSA/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Abstracts with Programs, 2005, 37(7):190.[11] 殷维翰,丁兴旺. 试论亟待建立的一个地质学分支:名胜地质学.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1983,13(2):109-113.[12] 殷维翰. 为搞好旅游地质工作而努力. 地质通报,1987,6(1):1-7.[13] 陈诗才. 处在起步中的旅游地(质)学. 地球科学进展,1987,2(3):22.[14] 陈传康. 地貌的旅游评价研究.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5,15(1) :65-74.[15] 马恒玮. 关于旅游地学若干理论名词概念的探讨. 旅游学刊,1988,3(S1):3-5.[16] 吴昭谦. 面向世界开展地质旅游. 旅游学刊,1990,5(1):54-57.[17] 左晓璐. 四川地质旅游发展探讨. 地域研究与开发,1995,14(3):82-85.[18] 冯天驷. 地质旅游产业发展方向及其对策建议. 中国地质矿产经济,1998,16(6):20-25.[19] 王心源. 黄山花岗岩石质旅游资源的形成过程与保护对策: 兼对科学旅游的呼吁. 资源科学,1998,20(3):73-79.[20] 方起东,祝炜平. 关于开展杭州西湖地学旅游及建立“杭州西湖国家地学公园”的设想. 经济地理,2003,23(1):132-135.[21] 胡小猛. 雁荡山流纹岩地貌景观特征及其形成发育规律. 地理学报,2008,63(3):270-279.[22] 齐德利,肖星,陈致均. 甘肃丹霞地貌旅游形象建设研究. 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23(1):47-51.[23] 周进步,杨琳,冯晓虹. 江朗山风景区旅游形象策划和区域协作. 地域研究与开发,2002, 21( 3) : 93-96.[24] 郑宗清. 丹霞山地质公园的建设及其管理问题探讨.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 4):99-104.[25] 陶盈科,吴成基. 陕西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建设研究.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6,20(6):130-135.[26] 白凯,吴成基. 基于地质科学含义的国家地质公园游客认知行为研究:以陕西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为例. 干旱区地理,2007,30(3):438-443.[27] 冯淑华. 龙虎山丹霞地貌“旅游景观价值:游客审美感知”探讨.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8,24(2):104-108.[28] 彭永祥,吴成基. 秦岭终南山地质遗迹全球对比及世界地质公园建立. 地质论评,2008,54(6):849-856.[29] 赵逊,赵汀. 从地质遗迹的保护到世界地质公园的建立. 地质论评,2003,49(4):389-399.[30] 方克定,黄民智. 自然遗迹类保护区有关分类问题的探讨. 环境科学研究,1999,12(3):53-57.[31] 彭永祥,吴成基. 地质遗迹资源保护与利用协调性评价. 资源科学,2006,28(1):192-197.[32] 彭华. 中国丹霞地貌研究进展. 地理科学, 2000, 20(3):203-211.[33] 陈伟海. 洞穴研究进展综述. 地质论评, 2006, 52(6):783-792.[34] 陈国达. 武陵源峰林地貌形成的大地构造条件.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1993,17(2):103-112.[35] 卢云亭. 河东文化型态特征及其地学形成机制. 自然杂志,1993,16(5):30-35.[36] 杜国云. 云峰山魏碑刻石的地质地貌背景与资源保护研究. 山地学报,2008,26(2):230-236.[37] 洪昌松,王琪. 旅游地学中有关“美学”问题及“旅游地学图”的编制. 旅游学刊,1988,3(S1):33-36.[38] 吕学斌. 变幻造型地貌的旅游功能及其造景机理. 山地学报,1997,15(4):253-256.[39] 陈诗才. 自然美、地质体的观赏特性及其观赏效应的研究. 旅游学刊,1988,3(S1):30-33.[40] 吴成基. 陕北黄土高原地貌景观资源化探讨. 山地学报,2005,23(5):513-519.[41] 吕惠进. 我国酸性火山岩中的柱状节理构造景观. 自然杂志,2005,27(1):33-36.[42] 陈传康. 旅游地貌学:应用地貌学的新发展. 人文地理,1994,9(2):1-3.[43] 宋林华. 喀斯特地貌研究进展与趋势. 地理科学进展,2000,19(3):193-202.[44] 齐德利. 中国丹霞地貌空间格局. 地理学报,2005,60(1):41-52.[45] 韦跃龙,陈伟海. 中国岩溶旅游资源空间格局. 桂林工学院学报,28(4):473-483.[46] 周学军. 中国丹霞地貌的南北差异及其旅游价值. 山地学报,2003,21(2):180-186.[47] 冯淑华. 基于分形理论的江西丹霞地貌景区点空间特征及优化整合研究.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1(3):321-326.[48] 赖良杰,彭东. 喀斯特地貌景观特点及旅游形象塑造. 中国岩溶,2003,22(4):318-323.[49] 崔之久,杨建强,陈艺鑫. 中国花岗岩地貌的类型特征与演化. 地理学报,2007,62(7):675-690.[50] 陈安泽. 中国花岗岩地貌景观若干问题讨论. 地质论评,2007,53(S):1-10.[51] 卢云亭. 中国花岗岩风景地貌的形成特征与三清山对比研究. 地质论评,2007,53(S):85-90.[52] 彭永祥,吴成基. 地质遗迹资源及其保护与利用的协调性问题. 资源科学,2004,26(1):69-75.[53] 胡镜荣. 旅游沙丘因子和临界容量.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15(1):61-64.[54] 彭永祥. 地质公园保护利用协调的理论模式: 以陕西省为例. 山地学报,2005,23(5):520-526.[55] 崔越,杨景春. 地貌旅游资源特征值评价模型研究. 地理学与国上研究,2002,18(3):86-89.[56] 谢凝高. 云南石林景观美学价值评价研究. 地理研究,2001,20(5):517-526.[57] 胡炜霞,吴成基. 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特色及快速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地质论评,2007,53(1):98-103.[58] 吴成基,韩丽英. 基于地质遗迹保护利用的国家地质公园协调性运作. 山地学报,2004,22(1):17-21.[59] 严国泰. 国家地质公园解说规划的科学性.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5(8):1133-1137.第四组:市场营销、会展旅游、餐饮管理蔡杰,赵毅.论会展旅游的营销策略[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4陈才,谢春山,王燕.大连会展业发展趋势与对策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3,9陈恩.香港会展业发展的经验与启迪[J].亚太经济,2005,2陈新跃,杨德礼,伊娜.欧美酒店业现状及其对中国酒店业发展的启示[J].商业研究,2003,19旦蕊,李平生.中国入境商务旅游研究[D].首都经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3戴光全.经济驱动型城市的旅游发展模式研究[J].旅游学刊,2005,2郭淳凡.试析我国会展旅游行业管理模式的选择[J].江苏商论,2003,12何问陶,何亮.发挥协同效应发展广东会展业[J].国际经贸探索,2003,2胡斌,王春雷.上海会展业SWOT分析及其发展目标对策探讨[J].人文地理,2004,8林宇.CEPA框架下澳门会展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思考[J].特区经济,2006,2李新,左仁淑.成都会展与城市营销[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4李平生.商务旅游产业组织创新[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李翔翔.当前若干星级饭店餐饮服务质量的问题及对策[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5,3李树民,杨波,温秀.西安会展旅游市场SWOT分析与发展对策[J].旅游科学,2003,2皮平凡,林艳.会展业与旅游业的互动模式探析[J].商业经济文荟,2005,5祁百福.对西安发展会展经济的几点建议[J].商业时代,2004,15乔玲玲,张红,张砚.西安市会展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及对策[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5,3王保伦.会展旅游发展模式之探讨[J].旅游学刊,2003,1王华.我国商务会展旅游发展探析[J].求实,2005,2武晓鹏,王春利.我国商务旅游产业的发展研究[D].首都经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5杨群.深圳会展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J].特区经济,2006,5赵成涍.论国际会议产业的现状与发展战略——以北京的国际会议产业研究为主[D].中国社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3,4张汶,樊明方.西安会展经济发展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张奎,王进富.西安市会展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策[J].西安工程科技学院学报, 2006,2张瑜,马耀峰.基于西安、深圳旅游对比的西安入境旅游探讨[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6,1朱永旺.会展产业发展探析及西安实证分析[D].西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邹益民,陈业伟.我国经济型饭店经营模式初探[J].商业研究,2003,22Christian M.Rogerson.Conference and Exhibition Tourism in the Developing World:The South African Experience[J].Urban Forum,2005,9Dewar,K.Book Review:The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of Conventions[J].Tourism Manangement,2002,23(1)P:97-100Getz,D.Meeting Business. Encyclopedia of Tourism[M].New York:Routleledge,2000,P:387陈春莲;;浅谈合肥市滨湖新城旅游规划[J];安徽建筑;2010年05期2李维;杨燕;曾克峰;;旅游目的地系统及其核心竞争力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6期3吕本勋;;旅游联合营销探析[J];商业研究;2006年02期4刘水良;田金霞;粟娟;周运瑜;;张家界旅游产业结构效益分析与优化[J];商业研究;2009年03期5庞林;马治鸾;;城市近郊老旅游地资源开发探讨[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5期6黄细嘉,龚志强;鄱阳湖区域旅游整体形象策划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年02期7禹贡;蓝力民;胡丽芳;;珠江三角洲地区标志性形象空间配置研究[J];城市问题;2007年12期8骆高远,钱淑燕;水乡城市景观规划与旅游形象建设——以浙江绍兴市为例[J];地理学报;2004年S1期9魏云刚;;景点型旅游城市内涵及发展问题探讨[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10王铮,李山;论旅游区的文脉[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年06期记者张晏;我国现有耕地18.31亿亩[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2本报记者刘振国;情系沃土[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3记者刘振国;王世元介绍我部办理人大代表建议的经验[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4本报评论员;让我们面对挑战[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5林文;福建厅地质资料3年上网万余份[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6记者范宏喜王奇;全国第五次地灾防治学术大会召开[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7记者李萍;新疆20个区调项目公开招标[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8记者杨应奇通讯员徐彬;如东:严防土地整理中的商业贿赂[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9本报记者李晓明整理;聚焦我国重点金属成矿区带勘查部署[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10本报记者张晏;严格管理毫不放松[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张文娟;基于区域整体利益的旅游目的地品牌营销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2郑鹏;中国入境旅游流驱动力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3高元衡;沿海旅游目的地成长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4朱红红;旅游景区品牌延伸机制与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5王蔚;山东省休闲旅游发展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6武虹剑;省域旅游发展战略规划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7侯志强;旅游城市经营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8宿倩;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9李包相;基于休闲理念的杭州城市空间形态整合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赵华;山西省老年旅游目的地市场开发的地理学分析[D];山西师范大学;2010年2刘黎黎;满足南宁城市居民休闲需求的对策分析[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3叶小平;天台山和合文化旅游开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4谢文侃;天台山国清寺宗教文化旅游市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5胡晓晨;同城化背景下的京津冀区域旅游合作研究[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0年6牙库提古丽·苏力旦;喀什传统旅游目的地提升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7吕敏;九江市旅游商品问题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8何海群;旅游目的地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9陈文专;传统风景名胜区旅游产品创新开发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10周广威;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关于学好旅游学概论的书籍
关于学好旅游学概论的书籍
要学好旅游学概论,可以考虑阅读以下书籍:
《旅游学概论(第7版)》(李天元):这本书是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
系列教材之一,内容全面,深入浅出,是学习旅游学概论的经典教材。
《旅游学概论(第2版)》(杜江、戴斌):这本书对旅游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对于了解旅游学的基本框架和内容体系有很大帮助。
《旅游学概论(第3版)》(杜江、戴斌):这本书是在第二版的基础上
进行修订和完善的,内容更加丰富和全面,适合对旅游学有更深入了解的需求。
《旅游学概论》(张凌云):这本书对旅游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
本知识进行了系统、全面的阐述,同时也介绍了旅游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
以上书籍都是旅游学领域的经典教材或优秀著作,可以帮助你全面了解旅游学的知识体系,提高对旅游学的认识和理解。
当然,除了这些书籍之外,还可以通过阅读相关论文、学术期刊等途径来深入学习和研究旅游学的相关问题。
第一章绪论《旅游学概论》
旅游管理学是旅游学借鉴管理学的理论,研究旅游现象而产生的分 支学科,其任务是探讨能够使旅游活动和旅游业得以正常发展的管理理 论和管理方法: (1)旅游行业管理,是把旅游业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部门来进行管理,是 政府和旅游组织对旅游末至20世纪60年代 )
➢ 该时期为旅游学研究的早期认知阶段,主要是从旅游活动带来经济 利益的角度对旅游现象进行研究,认知旅游现象的经济含义。 ➢ 这一时期的旅游学研究虽然由于西方经济大萧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的影响发展缓慢,但是也出现了具有重大意义的理论突破。即有些学者 开始提出旅游现象不单纯是一种经济现象,更是一种社会现象,具有多 方位、多层面的结构,需要从不同学科而不只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去研究。 但由于先前旅游活动产生的巨大经济利益以及早期学者对旅游活动经济 性质的论证,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还是在旅游活动的经济研究上。
2.理论体系
理论体系即旅游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它直接体现了旅游学的学科内 容,即由对象研究而产生的与对象相对应的理论。旅游学理论体系的基 本构成便是由对旅游学对象的研究及其任务的实施而形成的相关内容。
第一章绪论《旅游学概论》
3.方法论
一个学科有其自身的规律,学科与学科的研究方法有共同之处,也 有各自的专有方法。旅游研究方法论是构成旅游学科体系的支撑系统。 旅游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在综合研究中,从其他相关学科借鉴而来的。
我们认为:旅游学是一门研究旅游活动及其引起的各种 关系(旅游主体、旅游客体与旅游媒介三者之间的关系), 探讨旅游的内在本质及其矛盾运动规律的科学。
1.3 旅游学的学科体系
一、旅游学的学科性质
1998年之前,在我国国家教委划定的本科专业学科目录中,就 没有“旅游学”这个学科名称,只有“旅游经济”二级学科,这与人 们把旅游作为经济现象、用旅游经济来取代旅游学不无关系。1998年 调整专业目录时,又把旅游经济改为“旅游管理”,隶属于管理学下 面的工商管理专业。
《旅游学概论》高职旅游与酒店管理-参考文献
主要参考文献1.陈愉秉.旅游产品散论[J].旅游学刊,20072.陈祝平.服务市场营销[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3.戴凡(译).旅游持续发展行动战略[J].旅游学刊,1994,9(4)4.傅殷才.经济学基本理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5.高国兴,高尚卿.旅游学概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46. 甘枝茂.旅游资源与开发[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7. 甘枝茂,马耀峰.旅游资源与开发[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8. 国家旅游局政策法规司.外国旅游法规选编(一)[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19909. 黄福才.旅游学概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810.和金生.企业战略管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11.焦承华.旅游法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2.李振新.对旅游产品开发的探讨[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200513.李力编、章蓓蓓.旅游与酒店业市场营销[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4.李天元.旅游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5.李天元,王连义.旅游学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16.李光坚.旅游概论(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7.李志仁.旅游概论[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18.楼嘉军,邱扶东,王晓云.旅游业结构调整与和谐发展[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519.罗明义.现代旅游经济学[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20.林南枝,李天元.旅游市场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21.林南枝,陶汉军:旅游经济学(修订本)[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22.林正秋.中国旅游与民俗文化[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23.马勇.旅游市场营销管理.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24.马勇,周霄.旅游学概论[M]. 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25.任朝旺.旅游产品定义辨析[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6.苏日娜.旅游市场营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27.司金銮.中国可持续旅游产业理论问题探讨[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128.田道勇.关于可持续发展若干理论问题[J].山东师大学报(社科版),199529.田里.旅游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30.王大悟,魏小安.旅游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31.王德刚.旅游学概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32.王德刚.旅游学概论[M].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33.王洪滨.旅游学概论[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34.王健.旅游法原理与实务[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35.王淑良,张天来.中国旅游史[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936.王维.旅游政策与法规[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37.伍海琳.旅游地生命周期的控制策略[J].企业经济,200538.谢彦君.基础旅游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39.姚晓玲编著.旅游法规与实务[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240.杨富斌.旅游法学案例[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741.游旭群.旅游心理学[M].济南:山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2.赵黎明.市场营销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243.张俐俐,蔡利平主译.旅游学原理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4.张广瑞.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J].旅游学刊,199845.张俐俐,蔡利平. 旅游学:原理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6.张建萍.旅游环境保护学[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347.章海荣.旅游文化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48.邹春祥.旅游学教程[M].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旅游学概论复习资料
旅游学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 活动的发展历史1、旅游旅游发展三个阶段: 注释1:1841年7月5日,托马斯.库克组织的访问团(特点:公众性,规模大,全程陪同),标志着世界近代旅游的开端。
1845年的商业尝试,特点:商业性,长途过夜,路线勘察,编写指南。
2、中国现代旅游发展三个阶段:阶段 时段 特点 政策入境旅游 1978—80年代中期 一枝独秀 不提倡,不鼓励,不反对。
入境旅游 国内旅游 80年代—1997 双管齐下 1987年(注1) 1997年(注2) 入境旅游、出境旅游、国内旅游 1997—至今 三箭齐发 《41号文件》(注3)注1:1986年,在"七五"计划中,我国首次为旅游业设立了户头。
1987年,国务院再一次提出"要大力发展旅游业"。
1991年"八五",首次将旅游业的性质界定为产业,并列入加快发展的第三产业重点。
注2:1997年颁布了《中国公民自费出国旅游管理暂行办法》,标志着我国出境旅游市场的形成。
注3:2009年《41号文件》提出:"坚决地要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发展成为人民最满意的现代服务行业。
"第二章 认识旅游活动1、旅游的定义:旅游者以娱乐、消遣为目的,时限在24小时以上(含24小时),一年以下(含一年)的外出活动。
2、旅游的特点:1)休闲娱乐性 2)异地流动性 3)大众普及性 4)地理集中性 5)季节变动性3、旅游的构成要素:1)旅游活动内容的构成要素:食、住、行、游、购、娱。
2)旅游活动体系的构成要素:旅游者(主体)、旅游业(中介)、旅游资源(客体)。
4、旅游活动的类型:1)国内旅游2)国际旅游:A)入境旅游 B)出境旅游3)注意两个名词:境内旅游---人变地不变 国民旅游---地变人不变5、旅游活动的性质:多种现象的集中体现(社会现象、文化现象、经济现象、政治现象)6、旅游活动发展状况的基本测量指标:1)旅游者的人数 2)旅游者的停留天数 3)中国与世界旅游发展三阶段比较古代迁徙 近代旅游 现代旅游 时间差世界 生活 所迫 1841年托马斯.库克 (注1) 二战后(1946/1950年) 100年50年 发展快 起步晚中国1923年陈光甫 1978年 时间差80年旅游者的平均消费水平第三章旅游者1、旅游者的界定共同点不同点国内旅游者>24小时<6个月国际旅游者<12个月2、旅游者经行旅游活动的条件1)客观条件:钱、闲 2)主观条件:想玩、3、旅游者分类:1)国内游客2)海外游客:A)入境游客B)港澳台游客4、主义国际标准的表格--三线表的画法第四章旅游资源1、旅游资源的定义:对旅游者有吸引力、能产生经济效益的自然资源。
旅游开发相关的参考文献
旅游开发相关的参考文献1.赵文娟.旅游开发[几华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2):74-78.该文介绍了旅游开发的,般概念和方法,以及旅游产品的规划、设计、营销等方面的内容,着事探讨了如何从政策、环境、市场等多个角度出发,实现旅游开发的可持续性。
2.叶云根.旅游开发与规划[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该书系统介绍了旅游规划和开发的理论和实践,包括市场调查、旅游资源评估、旅游景点规划、交通运输规划、旅游住宿设施规划等内容。
该书还对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和未来的规划方向进行了分析。
3.徐家福等.旅游开发战略与实践[M].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该书提出了旅游发展的策略和方法,重点介绍了旅游产品设计、旅游景点开发、旅游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实践中的运作流程和策略。
该书还对旅游投资和融资、旅游人力资源管理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4.邱喜泉等.景区开发与管理[M]∙中国旅游出版社,2013.该书以实践为基础,以景区开发的各个环节为切入点,阐述了景区规划设计、开发建设、运营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该书重点介绍r景区管理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为景区开发和管理者提供「很好的参考。
5.刘庆田.旅游文化遗产的开发与管理∣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7.该书围绕着旅游和文化遗产的关系,介绍了文化遗产的概念和分类,以及如何将文化遗产开发为旅游产品,重点探讨了文化遗产保护和营销方面的问题。
该书最后还探讨了文化遗产旅游的未来发展方向。
6.卢洋等.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M].中国交通出版社,2015.该书对旅游资源开发的方法和步骤进行了详细介绍,包括旅游资源调查、评价和优化选择、旅游资源设计和建设等内容。
本书还对旅游资源规划的各个方面,包括景区规划、旅游区规划、旅游路线规划等进行了详细的讨论。
7.王建德.旅游资源开发[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该书从政策、环境、市场和管理等多个方面讲解了旅游资源开发的理论和实践,以及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和未来走向。
《旅游学概论》复习参考资料
《旅游学概论》复习参考资料《旅游学概论》教案任课教师:管婧婧授课班级:课程总学时:34课程周学时: 2上课周次:17教学内容:第一节旅游的概念一、旅游定义的类型1、概念性定义或理论性定义(Conceptual Definitions)是用逻辑思维的方法(演绎与归纳)给事物定义,是为了探究旅游活动最本质的特征,发生、发展的原因、趋势和规律。
2、技术性定义或实践性定义(Technical Definitions)是用技术的方法(调查统计)给事物定义。
这种定义大都根据人们离家外出的活动目的,在目的地停留的时间以及其他一些可能的标准去界定旅游者的范畴。
前者更看重旅游的“休闲、娱乐、精神享受”等接近本质的内容;后者只看重广义旅游的经济推动作用和对社会的影响效果。
二、旅游的定义1、“艾斯特”(AIEST)定义: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这些人不会导致长期定居,并且不涉及任何赚钱的活动。
瑞士学者汉泽格尔和克拉普夫在1942年就提出来的,后来在20世纪70年代为“旅游科学专家国际联合会”(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Experts in Tourism)所采用。
(1)流动性旅游产生于人们的外出运动和在不同地方或目的地的逗留活动。
所以从严格意义来讲,在家里或在附近的休闲活动就不能算旅游。
如:郊区野炊。
(2)相依性指的是“旅”与“游”的相互依赖性。
两个因素缺一个都不是现代意义的旅游。
有“旅”无“游”是出差,有“游”无“旅”是娱乐,是休闲。
(刘聪2005)(3)异地性旅行和逗留发生在游客常居环境或定居、工作之外的地方。
因此,旅游活动所带来的表现和结果与在居住地定居和工作的活动截然不同。
旅游活动表现出自由、休闲、新奇,在乎过程中的体验,少有责任感。
(4)暂时性前往旅游目的地的活动是临时的,短暂的。
最终是要回到原住地去的。
(5)非定居性和非就业性旅游不是为了在访问地定居和就业。
旅游学概论论文(旅游目的)
旅游目的有人说旅行的目的是想出去感受不同的地方,不同人的生活,想去放松自己和,想通过旅程来知晓将来自己将如何前进;而有的人说旅行的目的是给心情放一个假,寻找自己。
当然旅行的目的是因人而异的。
总的来说旅行的目的有5大类。
其中包括休闲娱乐、商务旅游、探亲访友、健康医疗和宗教朝拜。
下面我就来介绍他们的特点。
一、休闲旅游施为条件,以特定的文化景观和服务项目为内容,为离开定居地而到异地逗留一定时期的游览、娱乐、观光和休息。
下面是他们的特点。
修身养性让身心放松是度假旅游的基本要求。
休闲就是要在一种“无所事事”的境界中达到积极的休息,因此在紧张工作后到心仪的度假地度假,或游泳、或阅读、或徜徉于海滨、或踯躅于森林草原、或置身于温煦的光下,使身心完全放松。
这种放松,完全有别于常的工作节奏,是一个身心的调整。
目的地重复度假旅游具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游客对其认同的度假地具有持久的兴趣和稳定的忠诚度,甚至对一家自己喜欢的度假酒店也有非常稳定的忠诚度。
有的游客一生中的度假地可能只有一个或少数几个地方,一个度假地一生中可能去很多次,因为度假客对度假目的地带来的熟悉感、亲切感非常在意,很关注外出度假感觉和在家里生活感觉的内在联系。
消费能级高从世界旅游发展规律来看,当人们在拥有满足生存需要的收入和足够的闲暇时间后,就会考虑旅游消费,观光旅游便应运而生。
随着收入水平提高、闲暇时间增多、文化品味提升,休闲度假旅游在一些发达地区一些高收入人群中逐渐兴起,这种情形决定了休闲度假旅游者的消费能级的增高,且相对于观光旅游而言,在目的地停留的时间比较长,而且会产生重复消费,是很值得开发的市场。
一地停留时间长度假旅游与观光旅游的重要区别,在于度假旅游对目的地的指向比较集中。
与观光旅游所追求的“多走多看”的价值心态不同,休闲度假者则往往在一个地方停留较长的时间,而且消费的目的性非常明确。
目前国内虽然仍以观光旅游为市场主体,但观光向休闲度假过渡的现象已经出现,休闲游的市场开始逐步形成。
闻芳 旅游学概论
闻芳旅游学概论【实用版】目录1.旅游学的定义与意义2.旅游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3.旅游学的发展历程与趋势正文闻芳的《旅游学概论》一书为我们详细介绍了旅游学的相关知识。
旅游学是一门研究人们旅游行为、旅游需求、旅游资源以及旅游业发展规律的学科。
旅游学不仅仅是对旅游现象的简单描述,更是通过深入研究旅游现象背后的原因、影响以及旅游业发展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作用,从而指导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学的研究内容非常丰富,包括旅游者行为、旅游资源、旅游市场、旅游产品、旅游业管理等多个方面。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旅游现象,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旅游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实证研究、理论研究、案例研究等,这些方法各有特点,共同推动着旅游学的发展。
旅游学的发展历程可谓悠久。
从 19 世纪末旅游作为一种休闲方式逐渐兴起,到 20 世纪中叶旅游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逐渐形成,再到 21 世纪初旅游业成为世界最大的产业之一,旅游学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在这个过程中,许多学者对旅游学做出了重要贡献,如乌尔里希·温德尔、艾利·松德、罗伯特·麦克金托什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业在全球范围内持续繁荣。
未来旅游学的发展趋势将更加注重可持续性、个性化和智能化。
旅游学将进一步研究如何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发展旅游业,如何利用新技术为游客提供更好的体验,以及如何为不同类型的游客提供个性化的旅游产品。
此外,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等国际合作平台的搭建,旅游学还将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全球旅游业的共同发展。
总之,闻芳的《旅游学概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旅游学的平台。
通过学习旅游学,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旅游现象,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旅游参考文献
[1] 孙大为,刘人境,汪应洛. 区域经济合作的博弈论分析[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1998,(01).[2] 吴泓,顾朝林.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旅游竞合研究———以淮海经济区为例[J].经济地理,2004,24(1)[3] 邵琪伟.我国将积极参与区域旅游一体化[N].北京日报,2005,(03)[4] 保继刚. 喀斯特石林旅游开发空间竞争研究[J]经济地理, 1994,(03).[5] 乌兰. 协调发展背景下的区域旅游合作.山东社会科学.2007,(5)[6] 杨亚琴.中国区域经济合作的趋势及相关对策[J].上海经济研究, 2003,(3)[7] 杜江.旅游企业跨国经营战略研究[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1.[8] 张立军.长春-吉林旅游区域合作与政府作用.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11.文.2005,(09)[9] 冠亚爱.促进旅游业发展的途径:政府主导,地域间协作[J].旅游学刊,2000,(2)[10] 李树民.旅游联合促销的困境分析及突围途径选择[J].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2)[11] 郑耀星.区域旅游合作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新路———制定《闽西南五市旅游合作发展规划纲要》的深层思考[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9,(2).[12] C ,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strategic alliances -The tourismbussiness in norway enters the net, Information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n tourism, 1997 (9)[13] 覃峭,文军. 浅析泛珠三角旅游区域合作的结构优化.[A]. 桂林旅游高科学校学报.2007.(2 )[14] 昊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年[15] 许哨立,席建超. 中部六省旅游区域合作战略目标与模式选择. 湖北社科学中部崛起与湖北发展.2007(4)[16] 王滔,甘颖进,杨开忠.从竞争与合作看洛阳旅游业发展[J].人文地理,2000,15(6)[17] 张忠孝.青海省旅游区划探讨[J].经济地理,1990,(01)[18] 席建超.旅游资源群:概念特征、空间结构、开发潜力研究[J].山地学报2007,(03)[19] 许桂灵,司徒尚纪.泛珠三角经济区政区建置沿革的空间关系演变透视[J].热带地理,2005,(06)[20] 马晓冬.区域旅游合作与发展简论[N].光明日报,2005(04)[21] 蒋祖云.发展风景旅游区域协作之我见.浙江经济.1995(05)[22] 刘琦.论我国国际旅游业的发展思路[J]. 延安教育学院学报, 2001,(02)[23] 吴必虎.中外国际旅游城市网络旅游信息国际友好度比较研究[J].旅游学刊.2007(09)[24] Starik, 1994 M. Starik, Essay. The Toronto conference: Reflectionson stakeholder theory, Business and Society33 (1994)[25] 俞孔坚,吉庆萍.国际城市美化运动之于中国的教训(上,下)[J].中国园林,2000,(11)[26] 袁剑.中国证券市场批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M]. 2004 ,(12)[28] 袁瑞娟. 中国城市竞争力问题研究综述.经济学动态, 2003(09)[29] 周玲. 旅游规划与管理中利益相关者研究进展[J].旅游学刊, 2004(06)[30] 田成平.善谋富民之策,勤修为政之德[J].求实,2004,(6).[31] 郭英之. 旅游市场营销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 1999,(04)[32] 杨振之,马治鸾,陈谨. 我国风景资源产权及其管理的法律问题[J] 旅游学刊, 2002,(08)[33] 成栋,姚贤涛.中小企业管理实务与案例[Z]. 出版日期:2006(07)[34] 邹宏霞.我国旅行社品牌经营战略探讨[J].经济地理,2004,(6).[35] 孙大为,刘人境,汪应洛.区域经济合作的博弈论分析.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8,(01)[36] 福建省统计局外部信息网统计分析2006年5月26日分析/tjfx/0200605240018.htm[37] 李非. 闽台旅游业交流与合作的发展[J].两岸关系, 2006.(09)[38] 郑承庆,曹仁稳. 闽[台农业合作的发展趋势与对策思路[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5)[39] 林璧属. 以旅游电子商务促进闽台旅游业的发展[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 2002,(03)[40] 李非, 闽台经济发展比较与分工合作[J].亚太经济, 2000,(10)[41] 刘纬华,郑向敏.. 从“闽台旅游区” 的构建看福建客源市场的拓展[J]襄樊学院学报, 2001,(02)[42] 李爽. 浅谈闽台民间信仰文化与旅游开发[J].亚太经济, 2003.(04)[43] 威廉·瑟厄波德主编,张广瑞等译:《全球旅游新论》,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年[44] 吴泓,顾朝林.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旅游竞合研究———以淮海经济区为例[J].经济地理,2004,24(1)[45] 邵琪伟.我国将积极参与区域旅游一体化[N].北京日报,2005-08-30[46] Steven Selin and Kim Beason ,Interorganizational relations intourism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Vol. 18.,1991[47] Kari Aanonsen ,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strategic alliances -Thetourism bussiness in norway enters the net, Information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n tourism, 1997 9[48] 涂人猛.区域旅游理论研究[J].社会科学家,1994,(5)[49] 魏建庭. 太原旅游区域合作问题的研究.中共太原市委党校报.2004.(06)[50] 王红茹. "本土化"战略化解中国企业跨国经营难题[J].中国经济快讯刊,2002(27).[51] 潘芬萍. 区域旅游合作与湖南旅游业的战略选择.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60] 殷柏慧,吴必虎.长三角与环渤海区域旅游合作条件对比研究——兼论环渤海次区域旅游合作道路选择[J].旅游学刊,2004,[61] 徐钰.区域旅游合作应注重五大原则[ J].中国旅游报, 2004-09-15.[62] 陈广汉.中国区域经济整合的新态势——论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发展与协调[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5)[63] Bill Bramwell,Angela Sharman,Cooaboration in local tourismpolicymaking, Annals ofTourism Research Vol. 26. No2,pp392-415,200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旅游学概论主要参考文献1. 孙文昌,郭伟编著.现代旅游学(第2版).青岛:青岛出版社,20022. 章必功.中国旅游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3. 谢彦君.基础旅游学.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4. 刘住著.旅游学学科体系框架与前沿领域.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5. 查尔斯·R·格德纳, J·R·布伦特·里奇著李天元,徐虹, 黄晶译.旅游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6. 张晓萍,李伟著.旅游人类学.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7. 李天元主编.旅游学(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8. 尹德涛等著.旅游社会学研究.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9. 克里斯·库珀等主译张俐俐, 蔡利平旅游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0. 谢彦君著.基础旅游学.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9.11. 伦纳德·J·利克里什,卡森·L·詹金斯著.程尽能等译.旅游学通论.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12. 王健民著.旅行社产品经营智慧.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13. 宋子千著.旅行社经济分析.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14. 孙宗虎,肖书民编著.旅行社管理流程设计与工作标准.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15. 杜江,戴斌著.旅行社管理比较研究..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016. (美) 马文·塞特龙, 佛瑞德·德米科, 欧文·戴维斯著.张凌云, 李天元译.饭店与旅游业发展趋势分析.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17. (加) 罗伯特·C. 刘易斯, 理查德·E. 钱伯斯著.徐虹主译.饭店业营销领导:原理与实践.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18. (加)刘易斯等著.谢彦君等译.饭店业营销案例(第三版).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19. 戴斌等著.饭店品牌建设.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20. 巫宁编著.旅游信息化与电子商务经典案例.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21. (美) 约翰·沃德,乔·佩帕德著.吴晓波,耿帅译.信息系统战略规划.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22. 肖江南. 旅游信息管理. 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23. 陈志辉,陈小春. 旅游信息学. 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24. 贾鸿雁. 旅游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25. 黄娟琴. "3S"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及其展望. 国土资源遥感,2004,(3)26. 波林·谢尔登著,武彬译. 旅游目的地信息系统. 旅游学刊,1995,4.27. 保继刚等著.旅游景区规划与策划案例.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528. 李俊清,石金莲编著.生态旅游资源.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29. 张超著.旅游目的地产品差异化理论与实践.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830. 张晓萍,李伟著.旅游人类学.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31. 马耀峰,李天顺, 刘新平著.旅游者行为.北京:北京出版社,200832. 黄翔著.旅游节庆策划与营销研究.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33. 李志刚.旅游市场监管与品质保障.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734. (英)约翰·斯沃布鲁克(John Swarbrooke)著.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35. A.J. 维尔著.休闲与旅游研究方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36. 郭英之编著.旅游市场营销.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37. 薛群慧编著.旅游心理学理论·案例.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38. 潘建民著.旅游城市产业结构优化研究:理论和方法创新及其对中国旅游城市应用分析.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39. 北京旅游发展研究基地《中国旅游研究·2005》编委会编.中国旅游研究.2006.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40. .刘筱秋著.实践与思考:中国旅游业散论.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741. 国家旅游局规划发展与财务司主编.中国旅游投资报告2007.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742. 张文著.旅游影响.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4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汇编.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地方篇.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744. 何光炜著.朝阳产业走向辉煌:上蓬勃发展的旅游业.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45. 柳振万著.旅游产业发展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大连:大连出版社,200746. 沈祖祥著.旅游策划.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47. 刘纯编著.旅游者行为与旅游业组织行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8. 杨路明,巫宁等编著.现代旅游电子商务教程.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49. 崔凤军.旅游宣传促销绩效评估方法与案例.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650. 杨富斌,王天星, 韩玉灵主编.旅游景区经营管理中的法律问题.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51. 张广瑞,魏小安,刘德谦主编. 2007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52. 钟韵,彭华. 旅游研究中的系统思维方法:概念与应用. 旅游学刊.2001,(3):48-5353. N. Leiper. The Framework of Tourism.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79,6(4):390-40754. A.J.V eal . Education for Tourism; The Challenge of a Multi-Disciplinaty Curriculu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Sciences. 2002,(1):1-955. Lisli S. Mitchell. Research on the geography of tourism, in Ritchie and Goeldner(eds), Travel and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research--a handbook for managers and researchers. John Wiley &Sons, 1987:856. 杨新军,窦文章. 旅游功能系统:结构与要素分析. 人文地理.1998,(2):33-3757. Robert Christie Mill, Alastair M. Morrison. The Tourism System:an introductory text. 2nd ed. Prentice-Hall, Inc. 1992:10-1358. 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 Business Council .Public:Private Sector Cooperation: Enhancing Tourism Competitiveness .Madrid :WTOBC,200159. Mueller,Hansruedi.Long:Haultourism2005. Delphi.Journal of V acation Marketing, 1998,4(2)60. Crouch,Geoffery I.The Market For Space Tourism: Early Indications.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2001, 40(2)61. Franklin, Adrain. Tourism: An Introducion .London:Sage Publications,200362. Lockwood,Andrew,AndS.Medlik.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in the 21st Centry. Oxford, Uk: Butter worth: Heinemann, 200163. World Travel And Tourism Council .Progress And Priorities,.London:WTTC,200464. 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Tourism And Air Transport.Madrid:WTO,200165. Alister. Athieson, Geoffrey. Wall, Tourism: How effective management makes the difference, David Gregson Associates,199766. Gooroochurn N,Sugiyarto petitiveness indicators in the travel and tourismindustry.Tourism Economics,2005,11(1):25-4667. Julie Jackson,PeterMurphy.Cluster in regional tourism an Australian case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6, (4):1018-103568. E. Jones, C. Haven-Tang (Eds.), Service Quality and Destination Competitiveness, Tourism Management,2007,2869. Bob McKercher.Segment Transformation in Urban Tourism.Tourism Management, 2008, (6):1215-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