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学案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4篇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4篇《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4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的过程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感知、分析、归纳、表达等认知能力。
能力目标通过对相连证据的探究,提高学生研究手段的科学性、指向性。
情感目标通过从材料到总结分析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名人的故事,激发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要求: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了解大陆漂移假说以及其形成的条件教学重点:利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一些地质现象教学难点:寻找大陆源移的证据教学方法:材料演示由现象到推理总结出的本质原因的过程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海陆是变迁的师: 世界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陆地和海洋也不例外。
"沧海桑田"这个成语就是古人的智慧提问:"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生:大海变成田地,田地变成大海。
比喻万事多变化大。
师:它的原意就是指海陆的变迁。
古人久已觉察到海陆是变迁的。
二、海陆变迁的方式师: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呢?出示海陆变迁的图片活动。
(观察、分析、讨论)提示:1、地中海的面积不断缩小,最终将消亡。
2、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3、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古井等人的总称活动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已往是什么状态?)4、荷兰的国土面积在已往的百年中为何在不停扩大?师:请同学们总结海陆变迁的方式?(总结)生:变迁方式有三种:1.地壳变更;2.海平面升降;3.人类的活动师:海陆是变迁的,七大洲四大洋是不是就是固定不变的呢?20世纪地理科学史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阅读《魏格纳与大陆飘移假说》。
人教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学案设计
人教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学案设计【学习目的】1.举例说明地球外表陆地和陆地处在不时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2.知道海陆漂移的基本观念。
3.知道板块结构学说的基本观念。
4.说出生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散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自主预习】一、沧海沧海现代迷信研讨说明,海陆变迁的缘由很多,__________和__________是形成海陆变迁的主要缘由,__________也形成海陆的变化,例如填海造陆。
二、从世界地图上失掉的启示1.观察世界地图,我们可以发现,大西洋两岸,特别是__________洲西岸和__________ 洲东海岸,轮廓十分相似,__________大陆凸出的局部与__________大陆凹出来的局部简直是吻合的。
2.德国迷信家__________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
3.大陆漂移假说以为,在2亿年前,地球各大洲是相互衔接的一块__________,它的周围是一片__________。
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__________,逐渐构成了明天的七大洲、四大洋的散布状况。
三、板块的运动1.板块结构学说以为,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全体一块,而是由__________大板块和假定干小板块拼合而成,板块处在不时的__________之中。
2.普通地说,板块外部地壳比拟__________,板块与板块接壤地带的地壳比拟__________。
3.在板块接壤处,两个板块发作张裂,往往构成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个板块发作碰撞,在陆地经常构成__________。
4..世界上有两条著名的山系,一条是__________山系,另一条是__________山系。
5.世界上的火山和地震集中散布在地壳比拟生动的__________地带,例如,__________地带和__________地带。
【互动探求】活动一:探求海陆变迁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以下活动。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导学案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导学案第二节海陆的变迁导学案考纲要求:1、会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2、会用板块构造学说说明世界闻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考向嘹望:1、海陆变迁实证;2、会用大陆漂移学说、板块运动学说说明一些地理问题,如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知识点一:沧海桑田复习目标:明白海陆变迁的缘故并能够举实例说明海陆是变迁的。
自主复习:阅读课本36-37页,完成下列问题:1、沧海桑田的原意是指,用来比喻。
2、海陆变迁的要紧缘故是和。
此外,也会导致海陆变迁,如,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但不是海陆变迁的要紧缘故。
3、专门多实例能够证明海陆是变迁的,如,山脉发觉海洋生物化石,我国东部海底发觉,荷兰的。
4、喜马拉雅山脉有海洋生物化石,缘故是。
我国东部海底发觉古河流遗迹,缘故是。
荷兰的围海大坝说明对海陆变迁的作用。
合作探究一:你明白还有哪些实例能够证明海陆是变迁的?知识点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发复习目标: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发觉过程、差不多观点及科学依据。
自主复习:阅读课文38-40页,完成下列问题1、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是不断的,不是固定不变的。
2、40页阅读材料告诉我们,德国科学家从地图上得到启发,提出了学说。
据此学说,洋在扩张,洋在缩小。
3、大陆漂移学说的差不多观点是什么?4、大陆漂移假说的证据有哪些?合作探究:从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知识点三:板块的运动复习目标:明白板块构造学说的差不多观点,并能利用此观点说明相关的地理现象。
自主复习:阅读课本41-44页,完成下列问题1、20世纪60年代,地球科学研究说明,大陆漂移是由引起的。
2、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是什么?世界上的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在的地带。
3、图2.19,说说六大板块的名称。
几乎全部在大洋的板块是板块。
印度半岛和阿拉伯半岛位于板块,澳大利亚位于板块。
板块的运动方向在图中用箭头表示出来,分为运动和运动。
初中地理_《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案学情分析一、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刚刚学习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大势,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基础。
但初一学生根据其年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要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仍需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降低难度。
二、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思维已具备了一定的读图和分析的思维,但大部分学生还不具备独立完成度读图分析的逻辑思维能力,仍然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立足于学生实际,从学生们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经验出发,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实物抽象出这些基本的地理思维,通过具体问题的引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观察思考,动手实践,让他们充分列举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实例来解释地理问题,让学生动手动脑,亲自操作,探究实践,有利于学生对海陆的变迁有较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效果分析《海陆的变迁》是《海陆的变迁》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图突出教学中学生的主动探究地位,并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并体现大众地理中“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的价值理念。
从创设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中提出问题,自然的就把实际问题转化为地理问题;教师和学生一起抽象出地理问题后让学生交流讨论生活中基本大量存在的事实,让学生体验生活和地理的紧密相接;教师引导对海陆的变迁作进一步的研究;接着用读图分析让学生加深理解;并学习用语言描述出事实结论;小结交流所学所获所感,整节课呈现一种层层推进的节奏,环环相扣的衔接,也让学生经历了“情景导入-建立思维-解释现象—运用与拓展”的地理过程。
整节课的设计中既注重了学习地理的起步思想,立足于学生的知识经验水平,降低起点,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去认识存在我们生活中的地理,让学生在简单的又不可替代的动手操作中去发现地理事实,并试着说出结论等等是照顾到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教案优秀5篇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教案优秀5篇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下面我们来聊一下七年级教案吧。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教案篇1知识目标1、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说明依据;2、能结合地图描述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及范围。
能力目标1、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解剖面图及相关资料的能力,学会总结归纳亚洲地形和河流特点;2、理解河流分布与地形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2、通过参与观察,分析,讨论,竞赛,辩论等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亚洲的位置特点;2、亚洲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
教学准备资料图片,幻灯片,投影片教学过程:师生活动导入:点出上学期从全球角度,按照地理要素来研究问题。
这个学期以大洲为研究对象,去研究某一个区域的地理环境状况。
通过一系列提问,让学生回答,引出亚洲。
(展示“东西两半球图”)复习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师:要认识一个大洲,首先要明确它的位置。
观察一下亚洲位于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中的哪个半球?小结:亚洲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这是它的纬度位置。
完成P3活动一(1)(2)引导:了解一个地区的位置还要了解其海陆位置。
观察亚洲周围的大洋,各位于亚洲的方位。
亚洲周围的大洲,各位于亚洲的方位。
学生看图回答。
小结:这样我们就明确了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完成P3活动二(1)(2)(展示“亚洲的范围图”)引导:亚洲和其他大洲之间,有些是以海洋作为天然洲界,有些大陆相连的地方则是人为划定的洲界线。
如亚洲与非洲,亚洲与欧洲之间。
提问:参照地图能描述出亚洲与周围其他大洲的界线吗?学生读图讨论回答:亚洲西北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分界;西南临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为洲界;东北隔着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南与大洋州隔海相望。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精选3篇)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精选3篇)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精选3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
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拼图和分析示意图,培养读图能力、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运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变化,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一些现象。
2.教学难点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方法】:演示、分析、讨论、推理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学设计】一、沧海变桑田引入:师:同学们听说过“沧海桑田”这个成语故事吗?“沧海桑田”原意指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海陆变迁师:在地球上海陆变迁的例子很多,不仅有沧海变桑田,也有桑田变沧海。
(投影1)——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化石谁来说说为什么喜马拉雅山中会有海洋化石?学生回答:说明很久以前这里曾经是海洋。
师:对,地壳运动使这里从沧海变成了桑田。
(投影2)——东部海域的海底发现古河流的遗迹谁来说说为什么东部海域的海底会发现古河流的遗迹?学生回答:说明很久以前这里曾经是陆地。
师:对,海平面的上升使这里从桑田变成了沧海。
(投影3)——荷兰填海造陆谁来说说为什么欧洲的荷兰全国三分之一的土地是通过围海造陆获得的?学生回答:因为荷兰有四分之一的陆地低于海洋,人们通过自己的力量对地面进行改造。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精选5篇)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1本节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的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整个说课过程分为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说教学,说板书,说巩固六部分。
第一部分——说教材一、教材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述大陆的漂移和板块的运动两大部分内容,通篇文字语言优美、通俗、生动、易懂。
二、教材编排意图:本节内容是对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的扩展和延伸。
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注意了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为基本宗旨,内容安排简明、扼要,弹性大,给我们老师上课留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三、教材特色:1、教材图文并茂,对于知识点,不是简单地将现成结论强加给学生,而是先出图,图后附上思考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感知、然后分析得出合理的推论,这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掌握读图用图能力是非常有益的。
2、教材联系生活实际,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给学生提供了探究学习的机会。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用实例说明海陆处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之中。
(2)正确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能运用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阅读讨论“大陆漂移假说”的创立,培养发现问题、钻研问题的主动学习精神,感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体会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2)通过讲述魏格纳创立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使学生初步懂得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仁爱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 海陆变迁学案
第二节海陆变迁一、学习目标1.知道地球表面的海陆是在不断运动和变化的。
2.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
3.知道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
4.知道板块运动学说及六大板块的名称。
5.知道板块运动与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关系。
二、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1.海陆变迁的原因。
2.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学习难点:对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解。
三、学习过程【自主学习】(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1.现代科学研究表明: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____________也会引起海陆变迁。
答案:地壳运动海平面人类活动2.“____________”就形象地描绘了地球上的海陆变迁。
答案:沧海桑田(二)板块运动与地表变化1.20世纪初,德国科学家____________提出了________假说。
20世纪60年代,又诞生了____________学说。
答案:魏格纳大陆漂移板块构造2.魏格纳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________开始破裂,分裂成几块大陆,各大陆缓慢地____________,形成了现在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答案:原始大陆漂移分离3.____________学说认为,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分为__________大板块,各板块处于不断____________之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________;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运动________,多火山、________。
答案:板块构造六运动稳定活跃地震4.地球__________能量的释放,往往使地壳中的岩石产生断裂、错动,引起地面震动,形成__________。
答案:内部地震5.从世界范围来看,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带。
答案: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合作探究】1.海陆变迁受哪些力量的影响?答案:内部力量外部力量力的来源来自地球的内部来自地球的外部力的表现形式地壳运动、火山、地震流水、风、海浪、冰川促使地形变化的结果形成高山、高原、盆地或低地,使地而变得高低不平侵蚀高地、堆积低地、使地表形态趋于平坦二者共同作用,同时进行,永不停息2.有关海陆变迁的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案:(1)大陆漂移假说是由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的,他认为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四周是海洋。
学案8:2.2 海陆的变迁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二节海陆的变迁【学习目标】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2.知道海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4.通过了解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变化,培养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
【学习过程】一、沧海桑田1.海洋变陆地我国科学T作者在喜马拉雅山考察时,发现岩石中含有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证明这里曾经是一片_____,后来因为地壳隆起并抬升成为高山。
2.陆地变海洋在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人们发现了古河流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
说明这里曾经是____,后来由于地壳下沉、海平面上升而成为海洋。
3.地球上海陆变迁的原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人类活动,例如填海造陆等,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1)地壳的变动(主要原因):在喜马拉雅山,发现岩石中含有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
(2)海平面升降:在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人们发现了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
(3)人类活动:在荷兰、日本及我国澳门等许多沿海国家或地区进行填海造陆,以扩大陆地面积。
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1.大陆漂移说德国科学家____的大陆漂移说认为,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
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2.依据(1)大西洋两岸大陆古老地层的相似性,证明两大陆可能曾连在一起。
(2)大西洋两岸动物的相似性证明两块大陆曾连在一起,后来才分开的。
南美洲大陆凸出的部分与非洲大陆凹进的部分几乎是吻合的。
大西洋两岸的许多生物都存在亲缘关系。
大西洋两岸的岩石、古老地层具有相似性和连续性等。
三、板块的运动1.六大板块板块构造学说将全球分为六大板块,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海陆变迁七年级地理教案(通用3篇)
海陆变迁七年级地理教案(通用3篇)1.海陆变迁七年级地理教案第1篇设计理念依据地理新课标的要求,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地理教学,创设学习情景,引领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运用资料说明或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使用“证据”表明自己的观点,建立“用事实说话”的科学态度,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改变,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海陆的变迁”是第二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介绍地球面貌形成的原因。
地球自诞生以来,风云变幻,历经沧桑,处于永恒的变化之中。
今天海陆的分布及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只是地球发展中的一幕。
通过学习本节海陆的变迁等实例,初步认识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类造成的影响,初步认识自然界的发展变化是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无止境。
编者的意图:使学生认识地球面貌的变化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安排:沧海桑田——海陆的变迁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大陆漂移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知道大陆漂移假说。
能力目标:通过实物图、课件的阅读分析;动画模拟的演示过程;学生拼合非洲和南美洲大陆轮廓的吻合,初步了解地球海陆变迁的发展变化,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读图能力和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讲述魏格纳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不畏艰险、勇于探索、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重难点的确立及依据:确立:大陆漂移假说依据:初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差,知识面窄,但要培养学生的读图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法指导教法及依据:启发探究式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根据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好奇心、求知欲),结合本节课文的内容,多选精选实例,配以实物投影片和动画效果,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尽可能地给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启发学生分析想象,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参与意识、主体意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5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5一. 教材分析《海陆的变迁》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的内容,主要向学生介绍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变化以及造成这种变化的自然和人为因素。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第一步认识,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地理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球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海陆变迁的深层次原因和具体过程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海陆变迁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变化,掌握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球环境的关爱,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2.难点:海陆变迁的过程和具体实例。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基本知识。
2.演示法:通过多媒体演示,使学生直观地了解海陆变迁的过程。
3.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对海陆变迁问题的探究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包括地球海陆分布的图片、视频等。
2.教学道具:如地球仪等。
3.分组讨论的材料:如相关新闻报道、案例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地球海陆分布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现象。
2.呈现(10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如地壳运动、海平面变化等,并详细讲解这些原因对海陆分布的影响。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具体的海陆变迁实例,如台湾海峡的形成、喜马拉雅山脉的崛起等,培养学生对海陆变迁问题的探究能力。
4.巩固(5分钟)通过回答问题、完成练习等形式,巩固学生对海陆变迁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关注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如填海造陆、海岸线变化等,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案3.doc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案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认识到海陆处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
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
在层层探究、步步求证的学习过程中,初步掌握探究的思路和方法。
3. 情感、态度和价值
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培养科学兴趣和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在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了解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过程中,培养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科学探究精神以及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
教学难点:理解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学案2:2.2 海陆的变迁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2一、学习目标:1.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2.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能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3.通过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二、学习重点与难点1.海陆变迁的原因。
2.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3.对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解三、学习过程:学习任务一:沧海桑田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和,还有人类的活如和等。
学习任务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读图2.16、2.17、2.18、2.19、2.20和阅读材料,了解大陆漂移说是有科学依据的,知道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者及大陆漂移学说的内容?学习任务三:板块的运动1.阅读进一步重点了解板块学说的要点:①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②各大板块处于不断地运动之中;③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间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六大板块与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图)2.讨论:说出六大板块、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3.图中箭头有几种受力方向,试用书表现一下。
4.两大火山地震带是?5.在世界地图上用带状标明两大火山地震带。
6.方向不同使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产生一是发生,一是发生。
7.讨论:张裂运动使地表发生了断裂,如红海的形成,并且大西洋将会继续扩大。
阅(六大板块与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图)举例此种情况还有。
8.讨论:碰撞挤压使地表隆起抬升,如地中海将会、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不断。
9.观察喜马拉雅山的形成示意图,注意各幅图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了解一下山脉的形成过程。
四、随堂检测: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地表形态的变化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不可能短时间内改变B.喜马拉雅山地岩层中发现的海洋生物化石说明这里曾经是海洋C.沧海桑田的变化主要是地壳变动和海平面升降造成的结果D.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可能触发地震2.地球表层由大板块组成。
人教版七上第二节《海陆的变迁》word学案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举出实例说明海陆是变迁的;并归纳造成海陆变迁的三个原因。
2、学生能通过读图说出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能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4、学生能通过读图说出喜马拉雅山、太平洋、大西洋等的形成原因和变化趋势。
过程与方法:分三大块进行逐步深入的学习,从具体、局部的现象入手,到宏观的全球的探讨,最后是学以致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大陆漂移——板块的运动发展变化,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
【重难点】1、利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一些现象;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归纳海陆变迁的原因;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认真阅读课本及插图,使用双色笔把课本上的重难点勾画出来并进行记忆。
2、独立认真完成学案,用红色笔做好疑难问题记录,以备讨论时做到有的放矢和高效。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一)用实例说明海陆是变迁的,那么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呢?1、读教材32页内容(1)“沧海桑田”在地理科学上的正确含义是()A、填海造陆种田B、比喻世事的变迁C、比喻海陆的变迁D、在海边种植桑树(2)下列词语中不能反映海陆变迁的是()A、沧海桑田B、海枯石烂C、瀚海成沙D、钻井采油2、读图,按要求完成下列内容(1)读33页,喜马拉雅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说明喜马拉雅山区曾经是_______,造成这种海陆变迁的原因是_________。
3、归纳提高:海陆变迁的方式有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种,其中________和______是引起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启示:1、阅读36页《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后,你有什么感想?2、读34页图2.14思考非洲和南美洲的轮廓可以拼合的这一事实,是不是巧合?依据是:2、读35页图2.15“大陆漂移示意图”,说出大陆漂移假说的主要内容: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_________,它的周围是_______。
人教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学案
人教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学案【目的】1.了解地球外表海陆的变迁缘由。
2.掌握大陆漂移和板块结构学说的基本观念。
3.说出生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散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重点】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散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教学难点】1.海陆变迁的缘由。
2.板块相对移动构成的地表形状。
【知识提要】一、海陆变迁的缘由缘由缘由二、大陆漂移假说1.大陆漂移假说是20世纪初由提出的2.大陆漂移假说主要实际大陆漂移说以为: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衔接的一块,它的周围是一片。
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逐渐构成了明天七大洲、四大洋的散布状况。
3.大陆漂移的证据证据1:证据2:三、板块结构学说1.地球岩石圈是由__________大板块拼合而成的,即A B CD E F2.六大板块中,__________板块简直全部是陆地。
3.图中〝〞表示__________;〝〞表示__________。
4.板块外部比拟_______,板块与板块接壤的地带,地壳比拟__________。
5.两大火山地震带:〔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稳固练习】1.三峡地域发现了三叶虫等陆地生物化石,说明〔〕A、这里曾经是陆地,海陆是不时变化的B、这里如今又成了陆地C、这里未来会变成陆地D、不能说明什么2.喜马拉雅山脉是由哪两大板块碰撞构成的〔〕A、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B、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C、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D、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3.板块与板块接壤的地带是〔〕A、地球下风力最大的地带B、火山、地震多发地带C、陆地与陆地的接壤地带D、平原和山地的接壤地带【直通会考】迷信家在天津市东部平原上发现了四道贝壳堤〔海生物贝壳及碎屑堆积的洼地〕,且与现今海岸线基本平行。
该现象说明了天津的〔〕〔2021会考题〕A.历史沿革B.聚落演化C.海陆变迁D.人口迁移。
人教地理 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学案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学案【目标】1.了解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原因。
2.掌握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重点】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教学难点】1.海陆变迁的原因。
2.板块相对移动形成的地表形态。
【知识提要】一、海陆变迁的原因原因原因二、大陆漂移假说1.大陆漂移假说是20世纪初由提出的2.大陆漂移假说主要理论大陆漂移说认为: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它的周围是一片。
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3.大陆漂移的证据证据1:证据2:三、板块构造学说1.地球岩石圈是由__________大板块拼合而成的,即A B CD E F2.六大板块中,__________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
3.图中“”表示__________;“”表示__________。
4.板块内部比较_______,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__________。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
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
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
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
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
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5.两大火山地震带:(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学案
【学习目标】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重点、难点】板块的构造
【自学提纲】
◆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被分为六大板块,板块都处于不断运动中(如图2.2
-3所示),板块内部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高大的山脉。
◆全球有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
◆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的主要原因。
人类活动也会引起海陆变化。
◆东非大裂谷是海洋的胚胎期,红海是海洋的婴儿期。
大西洋是海洋的少年期,太平洋是海洋的成年期,喜马拉雅山是海洋的坟墓。
学习任务一:沧海桑田
1、沧海桑田这个成语的原意是指。
2、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和。
3、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
4、喜马拉雅山上发现了海洋生物化石,这说明喜马拉雅山在地质时期曾经是。
学习任务一:板块的划分
1、全球分为 大板块,他们分别为 。
2、世界上的火山地震带集中分布在 的地带。
3、六大板块几乎全是海洋的板块是 。
【合作学习】 1.海陆变迁的原因。
2.海陆变迁的实例告诉我们:海陆的分布不是固定不变的
① 喜马拉雅山岩石中含有海洋生物化石−−
→−说明
②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有古河流及水井遗迹−−
→−说明
3.板块运动
①地中海在不断缩小的原因 。
②喜马拉雅山在不断增高的原因 。
【课堂练习】
1.六大板块之中,范围几乎全部是海洋的是( )。
A.太平洋板块
B.印度洋板块
C.大西洋板块
D.北冰洋板块
2.根据板块构造理论,未来地中海面积应该是( )。
A.扩大
B.缩小
C.不变
D.有时扩大,有时缩小
3.台湾海峡的海底有古代森林的遗迹,原因是( )。
A.海底森林死亡
B.地壳下陷,海水淹没
C.砍伐的森林丢到海里
D.地上树木被水冲到海中
4.下列地区中,地壳较稳定,不易发生地震和火山喷发的是( )。
A.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 B.板块内部 C.日本
D.中国
5.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多地震的亚洲国家有( ) 。
A.日本
B.俄罗斯
C.美国
D.加拿大
6.板块构造学说认为( ) 。
A.地球的岩石图由五大板块拼合而成 B.板块交界地带是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带 C.板块内部稳定,不可能再分成小块 D.板块都处于静止状态
7.澳大利亚大陆位于哪个板块( ) 。
A.亚欧板块
B.印度洋板块
C.太平洋板块
D.南极洲板块
8.喜马拉雅山的形成主要原因是由于板块与板块之间的( ) 。
A.碰撞
B.张裂
C.分裂
D.隆起
9.地中海北侧的板块是( ) 。
A.亚欧板块
B.非洲板块
C.印度洋板块
D.太平洋板块
10. 世界最大半岛——阿拉伯半岛位于()。
A.亚欧板块
B.非洲板块
C.印度洋板块
D.欧洲板块
11. 根据大陆漂移学说,目前哪个大洋还在不断地扩张之中()。
A.太平洋
B.印度洋
C.大西洋
D.北冰洋
三、读图题
1.读(如图
2.2-6),完成下列要求:
(1)由坚硬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非整体一块,
而是分成大板块。
它们是:A 板块,
B 板块,
C 板块,
D 板块,E
板块,F 板块。
(2)六大板块是不断着的。
当板块运动时,
地球表面分属不同板块的大陆,便出现
现象。
(3)板块与板块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和。
(4)一般来说,板块 ,地壳比较稳定;板块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2.读图2.2-7,回答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