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生化期末重点讲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蛋白质的化学
肽键:一个氨基酸分子的α-羧基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α-氨基经脱水缩合后形成的酰胺键。

氨基酸的等电点:在某一PH溶液中,氨基酸分子电离后带有相等正、负电荷时,此时溶液的PH值称为该氨基酸的等电点pI
结构域:指蛋白质多肽链在二级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卷曲折叠成几个相对独立的近似球形的组装体。

蛋白质复性:轻度变性的蛋白质在去除变性因素后,可恢复原有的构象和生物学活性。

Motif基序:基序又称超二级结构、模体或模序,是指在多肽内顺序上相邻的二级结构常常在空间折叠中靠近,彼此相互作用,形成有规律的、在空间上能辨认的二级结构聚集体。

蛋白质的分离方法:透析、沉淀(有机溶剂沉淀,盐析,免疫沉淀)、电泳、层析、超速离心。

第二章、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简述Watson和Crick双螺旋结构特点。

(1)DNA分子由两条走向相反且平行的脱氧多核苷酸链共同围绕同一中心中心轴形成右手螺旋结构。

(2)磷酸与戊糖相间排列形成螺旋的骨架居于外侧,碱基位于螺旋的内侧。

(3)两条链上的碱基严格按照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进行配对,即A =T,G=C,配对的碱基处于同一平面,相邻的两个碱基平面距离为
0.34nm,螺旋一周包含10个碱基对,螺旋直径为两2nm,角度为36°。

(4)氢键维持双螺旋的横向稳定,碱基堆积力维持双螺旋的纵向稳定。

(5)双螺旋结构上有两条螺旋凹沟,一条较深称为深沟(大沟),一条较浅称为浅沟。

tRNA二级结构有何特点。

(1)tRNA是分子最小,但含有稀有碱基最多的RNA,其稀有碱基的含量可多达20%。

(2)tRNA是单店核算,但其实分子中的某些局部也可形成双螺旋结构,形成茎环结构。

(3)tRNA的结构上有一反密码环,中间有一反密码子能与密码子配对。

(4)tRNA的3'末端有一柄部结构—CCA-OH,可携带氨基酸。

简述三种RNA的功能。

(1)mRNA的功能是作为指导蛋白质合成的模板。

(2)tRNA的功能是在蛋白质合成中起搬运氨基酸作用。

(3)rRNA的作用是蛋白质的合成提供场所。

真核生物mRNA与原核生物mRNA在结构上有何区别。

(1)真核生物mRNA的3'-末端有一个多聚腺苷酸尾,称poly(A)n 尾巴,原核生物没有
(2)真核生物mRNA的5'-端有帽子结构m7GpppN,原核生物没有(3)真核生物mRNA分子中有编码区和非编码区,原核生物没有
(4)真核生物mRNA是单顺反子的,而原核生物的mRNA是多顺反子的
第四章、糖代谢
糖酵解(糖的无氧氧化):在机体缺氧条件下,葡萄糖经一系列酶促反应生成丙酮酸进而还原生成乳酸的过程称为糖酵解。

糖的有氧氧化:指在机体氧供充足时,葡萄糖彻底氧化成H2O和CO2,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是机体主要供能方式。

三羧酸循环:指乙酰CoA和草酰乙酸缩合生成含三个羧基的柠檬酸,反复的进行脱氢脱羧,又生成草酰乙酸,再重复循环反应的过程。

糖异生:是指从非糖化合物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

乳酸循环:葡萄糖在肌肉组织中经糖的无氧酵解产生的乳酸,可经血循环转运至肝,再经糖的异生作用生成自由葡萄糖后转运至肌肉组织加以利用,这一循环过程就称为乳酸循环(Cori循环)。

一。

论述题
1、简述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答:血糖的来源:(1)食物经消化吸收的葡萄糖(2)肝糖原分解(3)糖异生。

血糖的去路:(1)氧化供能(2)合成糖原(3)转变为脂肪及某些非必需氨基酸(4)转变为其他糖物质。

2、糖的有氧氧化包括哪几个阶段,以及生理意义。

答:分为3个阶段:(1)糖酵解途径: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的过程。

(2)丙酮酸进入线粒体氧化脱羧生成乙酰CoA(3)乙酰CoA进入三羧酸循环和氧化磷酸化。

生理意义:(1)完全氧化分解,释放能量多,是机体获得能量的主要方式。

一个葡萄糖总共获得36或38个ATP。

(2)其中TAC循环是三大营养物质氧化分解的共同途径和代谢联系的枢纽。

(3)为其它物质代谢提供小分子前体。

3、简述三羧酸循环的特点以及三羧酸循环(TAC)生理意义
答:(1)有氧条件下运转。

反应在线粒体中进行。

(2)反应不可逆。

3个关键酶:柠檬酸合酶、异柠檬酸脱氢酶和α-酮戊二酸脱氢酶系所催化的反应为不可逆反应。

(3)主要的产能途径。

一次循环过程进行两次脱羧反应,四次脱氢反应,一次底物水平磷酸化,每完成一次循环,氧化分解掉一分子乙酰基,可生成10分子(或12分子)ATP。

(4)中间产物既不能通过此循环反应生成,也不被此循环反应所消耗。

但可被其他代谢途径所消耗,所以必须及时补充才能保证其正常进行。

三羧酸循环(TAC)生理意义
答:(1)TAC是三大营养物质彻底分解的共同通路。

(2)是三大营养物质代谢联系的枢纽。

(3)为氧化磷酸化提供还原当量。

(4)为其他物质合成代谢提供小分子前体。

5、简述乳酸循环形成的原因及其生理意义。

答:原因:乳酸循环的形成是由于肝和肌组织中酶分布的特点所致。

(1)肝内糖异生活跃,又有葡萄糖-6-磷酸酶可水解6-磷酸葡萄糖
生成葡萄糖。

(2)肌肉中除糖异生作用很低外还缺乏葡萄糖-6-磷酸酶,所以生成的乳酸即不能异生为糖。

更不能释放出葡萄糖。

意义:(1)乳酸再利用,避免乳酸的损失(2)防止乳酸的堆积引起酸中毒。

第五章、脂类代谢
HSL:即甘油三酯脂肪酶。

催化甘油三酯水解成一分子甘油二酯和一分子游离脂肪酸。

该酶对多种激素敏感,又称激素敏感脂肪酶。

脂蛋白:是血浆中脂质和载脂蛋白形成的复合物,是脂质的运输形式。

脂肪酸β-氧化:指乙酰辅酶A在肝细胞线粒体内的氧化分解,经脱氢,加水,在脱氢,硫解生成乙酰辅酶A的过程。

由于此过程发生在脂酰基的β-碳原子上,称之脂肪β-氧化。

酮体:酮体包括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是脂肪酸在肝脏氧化分解的特有产物。

酮体在肝内生成,肝外组织利用,在体内的堆积可导致酮症酸中毒。

脂肪动员:是指储存在脂肪细胞中的脂肪,被脂肪酶逐步水解为FFA 及甘油,并释放入血,以供其他组织氧化利用的过程。

脂酸分解的基本过程
答:有4个阶段:
(1)脂肪酸的活化:脂肪酸消耗能量并与乙酰辅酶A结合生成酯酰辅酶A的过程。

(2)脂肪酰辅酶A从胞浆进入线粒体:有载体肉碱携带脂酰基进入线粒体氧化分解。

(3)饱和脂肪酰辅酶A的β-氧化:由脱氢,加水,再脱氢和硫解四
个连续的酶促反应最终生成乙酰辅酶A和还原当量。

(4)β-氧化产生的乙酰辅酶A进入三羧酸循环或生成酮体:在骨骼肌组织细胞生成乙酰辅酶A进入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分解并释放出大量能量并生成ATP,在肝细胞线粒体生成乙酰辅酶A,则以生成酮体为主。

简述脂肪酸β-氧化循环具有哪些特点?
(1)β-氧化循环过程在线粒体基质内进行。

(2)β-氧化循环由脂肪酸氧化酶系催化,反应不可逆。

(3)需要FAD,NAD+,CoA为辅助因子
(4)每循环一次,生成一分子FADH₂,一分子NADH,一分子乙酰辅酶A和一分子减少两个碳原子的酯酰辅酶A。

酮体生成的特点及生理意义:
生成特点:
(1)酮体合成的场所是,肝细胞线粒体,线粒体中含有合成酮体的酶类,尤其是HMG-CoA合成酶。

(2)酮体生成的原料为乙酰辅酶A,是脂肪酸β-氧化产物。

经HMG-oA 转化而来。

生理意义:
(1)在正常情况下,酮体是肝输出能源的一种重要的形式。

(2)酮体可通过血脑屏障,在饥饿或疾病情况下,可为心、脑等重要器官提供必要的能源。

(3)肌肉组织氧化利用酮体,抑制蛋白质分解,防止蛋白质过多消
耗。

软脂酸合成过程:(脂肪酸合酶)
(1)丙二酸单酰ACP的生成(低物的进入)
(2)脂肪酸合成的初始反应(低物的进入)
(3)脂肪酸碳链的延长:
1)缩合反应:
2)第一次还原反应(加H):
3)脱水反应:
4)第二次还原反应(加H):
5)第二轮碳链的延长(转位):
总反应式:
CH₃~SCoA+7HOOCCH₂CO~SCoA+14NADPH+14H⁺→软脂酸+7CO₂
+14NADP⁺+8HS~CoA+6H₂O
脂肪酸合成的全部碳原子均来自乙酰辅酶A基团上的碳原子。

第六章、生物氧化
氧化磷酸化:在线粒体中,底物分子脱下的氢原子经呼吸链传递给氧,在此过程中释放能量使ADP磷酸化生成ATP,这种能量的生成方式就
称为氧化磷酸化。

底物水平磷酸化:在分解代谢过程中,由于底物脱氢或H2O而引起代谢物分子内部能量的重新分布而形成高能键,然后将该高能键转移给ADP(或GDP)使之磷酸化生成ADP(或GTP)的过程。

P/O比值:是指物质氧化时(如:H氧化生成H2O)每消耗一摩尔氧原子所消耗的无机磷的摩尔数称为P/O比值。

生物氧化:指营养物质(主要是糖、脂肪及蛋白质)在生物体内氧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电子传递链(呼吸链):在线粒体内膜上,按一定顺序排列着一系列由传递氢体或传递电子体组成的,能将代谢物脱下的氢和电子传递给氧生成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连锁氧化还原反应体系,称为电子传递链。

它与细胞摄取氧的呼吸过程相关,故又称呼吸链。

1、试述CO和氰化物中毒的机理
答:氰化物、一氧化碳可抑制细胞色素氧化酶,使电子不能传递给氧,引起细胞内所有呼吸链中断。

此时即使氧供应充足,细胞也不能利用,造成组织呼吸停顿,能源断绝,危机生命。

2、试述胞液中的NADH进行氧化磷酸化的机制
答:胞液中产生的NADH不能自由透过线粒体内膜,需通过α-磷酸甘油穿梭作用和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作用进入线粒体进行氧化磷酸
化。

(1)α-磷酸甘油穿梭作用:胞液中的NADH经α-磷酸甘油脱氢酶催化,使磷酸二羟丙酮还原生成α-磷酸甘油,后者穿过线粒体外膜,
经线粒体内膜外侧的α-磷酸甘油脱氢酶催化重新生成磷酸二羟丙酮和FADH2,FADH2进入琥珀酸氧化呼吸链,生成2分子ADP。

磷酸二羟丙酮则穿出线粒体外膜进入胞液,被重复利用。

此种穿梭作用主要
存在于脑和骨骼肌中。

(2)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作用:胞液中的NADH在苹果酸脱氢酶的作用下使草酰乙酸还原生成苹果酸。

苹果酸通过线粒体内膜上的α-酮戊二酸载体进入线粒体内,再进线粒体内苹果酸脱氢酶的作用,重新生成草酰乙酸和NADH。

后者进入NADH氧化呼吸链,生成3分子ADP。

草酰乙酸不能通过线粒体内膜,在谷草转氨酶的作用下生成天冬氨酸,天冬氨酸经过线粒体内膜上的酸性氨基酸载体转运出线粒体。

在胞液中天冬氨酸再经谷草转氨酶作用重新生成草酰乙酸,继续进行穿梭作用。

此种穿梭作用主要存在于肝和心肌。

3、写出两条氧化呼吸链的排列顺序,并说明氧化磷酸化的偶联部位。

答:1)NADH氧化呼吸链:NADH→FMN(Fe-S)→CoQ→Cytb→Cytc1
→Cytc→Cytaa3→O2
2)琥珀酸氧化呼吸链:FAD(Fe-S)→CoQ→Cytb→Cytc1→Cytc→
Cytaa3→O2
3)氧化磷酸化的偶联部位:NADH→CoQ之间;CoQ→Cytc之间;Cytaa3
→O2之间。

4、影响氧化磷酸化的因素有哪些?分别简述其影响机制。

答:影响氧化磷酸化的因素主要有抑制剂(呼吸链抑制剂和解偶联剂)、ADP、甲状腺激素和线粒体DNA的突变等。

(1)呼吸链抑制剂:此类抑制剂能阻断呼吸链中某些部位氢与电子的传递。

如麻醉药阿米托妥、杀虫药鱼藤酮等与复合体Ⅰ中的铁的蛋
白结合,从而阻断电子传递。

(2)解偶联剂:解偶联剂能使氧化与磷酸化之间的偶联过程脱离。

如最常见的解偶联剂是2,4二硝基苯酚(DNP),其基本作用机制是把H+从线粒体内膜胞质侧运至内膜基质侧,降低或消除了内膜两侧H+的跨膜梯度,从而抑制ADP磷酸化生成ATP。

但细胞呼吸作用不
被抑制,耗氧量继续增加。

(3)正常机体内氧化磷酸化的速率主要受ADP的调节。

当机体利用ATP增加,ADP浓度升高,转运进入线粒体后氧化磷酸化速度加快。

反之ADP不足,使氧化磷酸化速度减慢。

(4)甲状腺激素能诱导胞膜Na+-K+-ADP酶的生成,使ATP加速分解为ADP和Pi,由于ADP的增多促进氧化磷酸化,从而促使物质氧化分解,结果使细胞耗氧量和产热量均增加
(5)线粒体DNA的突变,其突变可影响呼吸链复合体中13条多肽链的表达,进而强烈影响氧化磷酸化功能,使ATP生成减少而致病。

第七章、氨基酸代谢【论述题】无解答无名解
必需氨基酸:指体内需要而又不能自身合成,必需由食物空供给的氨基酸,共有八种:Phe、Met、Val、Thr、Ile、Leu、Trp、Lys。

氨基酸代谢库:食物蛋白质经消化吸收的氨基酸(外源性氨基酸)与体内组织蛋白质降解产生的氨基酸及体内合成的非必需氨基酸(内源
性氨基酸)混在一起,分布于体内各处参与代谢,称为氨基酸代谢库。

鸟氨酸循环:又称尿素循环。

是指氨与二氧化碳通过鸟氨酸生成瓜氨酸中间产物,在经精氨酸生成尿素后重新生成鸟氨酸的过程。

一碳单位:某些氨基酸在分解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含有一个碳原子的基团。

称为一碳单位。

泛素:是一种由76个氨基酸组成的一级结构高度保守的多肽
(8.5kD),普遍存在于真核生物细胞中,介导细胞内蛋白质降解。

1、应用所学的生化知识,解释服用混合氨基酸口服液是否有必要?若有。

请解释原理;若没有请用所学的生化知识,提出科学建议。

答:健康人群不必要服用,但要注意饮食,不能挑食,食物合理搭配,可满足机体的需要。

而对体质差及康复期病人可适当服用一些,因为:(1)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构成人体蛋白质的氨基酸有二十种。

(2)二十氨基酸中有八种氨基酸是机体需要但自身又不能合成的。

必须由食物供给,称为必需氨基酸,如Phe、Met、Val、Thr、Ile、Leu、Trp、Lys。

(3)个别氨基酸在体内合成量少或以必需氨基酸为原料,一般称为半必需氨基酸。

如精氨酸、组氨酸。

(4)混合氨基酸口服液中往往含有各种必需氨基酸和半必须氨基酸,且比例比较合理,适当服用可以提高蛋白质的营养价值,故有一定营养价值。

2、简述体内氨基酸的来源和主要代谢去路。

答:氨基酸的来源:(1)食物蛋白质消化吸收的氨基酸。

(2)组织蛋白质分解产生的氨基酸。

(3)体内合成的非必需氨基酸。

氨基酸有四个代谢去路:(1)合成组织蛋白质。

(2)脱氨基作用生成氨和α-酮酸,氨主要在肝脏生成尿素排出体外,α-酮酸在体内转变成糖、酮体和或氧化功能。

(3)脱羧基作用生成二氧化碳和胺。

(4)生成其他含氮化合物,如嘌呤、嘧啶等。

3、简述体内氨的来源和去路。

答:来源:(1)氨基酸脱氨基作用和胺类分解均可产生氨。

(2)肠道细菌腐败作用产生氨。

(3)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谷氨酰胺水解产生的氨。

去路:(1)在肝内合成尿素,这是最主要的去路。

(2)合成非必需氨基酸及其他含氮化合物。

(3)合成谷氨酰胺。

(4)肾小管泌氨。

4、试述泛素介导的蛋白质降解过程。

答:
⏹①E1消耗ATP将泛素腺苷酸化并连接泛素。

⏹②腺苷酸化的泛素被转移到E2上。

⏹③E3识别靶蛋白,并催化泛素从E2上转移到靶蛋白上。

⏹④靶蛋白在被蛋白酶体识别之前,必须被标记多个泛素分子。

⑤蛋白酶体对泛素化蛋白质进行降解。

5、氨基酸脱氨基的常见方式。

答:定义:指氨基酸脱去氨基生成相应α—酮酸的过程。

常见方式有①氧化脱氨②转氨③联合脱氨(有两种)④非氧化脱氨,其中以联合脱氨基为最重要。

第八章、核苷酸代谢
1、嘌呤核苷酸合成的基本原料有哪些?简述嘌呤核苷酸合成的主要过程?
答:原料有5-磷酸核糖、CO2、一碳单位、谷氨酰胺、天冬氨酸、甘氨酸。

主要过程:(1)核糖-5-磷酸发生焦磷酸化生成PRPP;
(2)由PRPP提供R-5-P,逐步加上各种小分子原料,经过大约10步化学反应生成IMP;
(3)由IMP接受Asp提供的-NH2生成AMP,由IMP 氧化为XMP,再接受Gln提供的-NH2生成GMP。

2、嘧啶核苷酸合成的基本原料有哪些?简述嘧啶核苷酸合成的主要过程?
答:原料有5-磷酸核糖、CO2、谷氨酰胺、天冬氨酸。

首先合成UMP。

主要过程:首先由各种原料(CO2、谷氨酰胺、天冬氨酸)合成嘧啶环,然后由PRPP提供R-5-P合成UMP,再转变为CTP和dTMP,
其中胸腺嘧啶的甲基是由N5,N10-CH2-FH4提供的。

3、简述常见嘌呤核苷酸抗代谢物的作用机理。

答:
⏹常见是嘌呤、氨基酸或叶酸的类似物,主要通过对代谢酶的竞争性抑制作用,来干扰或抑制嘌呤核苷酸的合成,因而具有抗肿瘤治疗作用。

常见嘌呤核苷酸的抗代谢药物
⏹6-巯基嘌呤(6-MP)的化学结构与次黄嘌呤类似。

⏹甲氨蝶呤(MTX)是叶酸类似物,能竞争性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减少体内四氢叶酸的生成,一碳单位的供应受阻。

⏹氮杂丝氨酸与谷氨酰胺类似。

4、简述常见嘧啶核苷酸抗代谢物的作用机理。

答:嘧啶核苷酸类似物的抗代谢作用
⏹其是一些嘧啶类似物、氨基酸类似物、叶酸类似物及核苷类似物,通过对酶的竞争性抑制而干扰或抑制嘧啶核苷酸的合成。

常见嘧啶核苷酸的抗代谢药物
⏹5-氟尿嘧啶是嘧啶类似物。

5-FU在体内可转变为F-dUMP,其结构与dUMP相似,可竞争性抑制胸苷酸合成酶的活性,从而抑制胸苷酸的合成。

⏹氮杂丝氨酸与谷氨酰胺类似。

⏹甲氨蝶呤是叶酸类似物。

⏹阿糖胞苷属于核苷类似物,能抑制CDP还原成dCDP。

十四章、药物的体内转运与转化
药物的生物转化:药物和毒物在体内进行的代谢转化,多数使其药理活性或毒性变小,水溶性变大,易于排泄的过程。

生物转化:机体对内源性(如激素、神经递质等)、外源性(如药物、毒物等)的非营养物质进行代谢转化,使其活性变小,水溶性变大,易于排泄的过程。

药物代谢酶:催化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转化的酶系,主要在肝细胞微粒体中。

加单氧酶系:是微粒体药物氧化酶系,氧化异源物最重要的酶。

其是一个复合物,至少包括两种组分:一种是细胞色素aP450;另一种是NADPH-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