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土地整治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科学(土地整治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科学(土地整治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科学(土地整治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70501 学科门类:理学

专业门类:地理科学类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标准学制:4年适用年级:2017级

所属学院: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专业负责人:王岽

方案制订人:王凯方案审核人:戴仕宝

一、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地理科学为基础,以国家土地整治战略和土地整治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土地整治工程测绘、规划、制图、施工、信息化管理、动态监测为主要内容,采取“专业—行业—职业”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地理科学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土地整治工程技术手段,可在国土、城建、农业等领域和相关部门从事土地整治工程项目基础测绘、规划、项目实施、信息化管理、整治效果动态监测评价的交叉复合型专门人才。

二、培养规格要求

1.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较强的社会责任感;

2.掌握地理科学、土地整治工程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了解行业发展前沿和发展动态,具备土地整治工程项目调查、规划、施工、信息化管理、动态监测等具体行业项目的实施能力。具体专业能力主要包括:

(1)掌握地理科学基础知识及野外调查基本技能,能够顺利完成自然、社会、经济环境的调查、分析、评价工作;

(2)掌握地理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能够利用GIS软件进行空间数据采集、建库、分析与制图;

(3)掌握测绘基础知识及应用技能,能够进行常规测绘、地籍测绘、土地整治工程项目测绘等工程作业;

(4)掌握土地整治工程基本技能,具备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规划、工程预算、项目施工及信息化管理、动态监测的基本能力;

(5)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规范、技术与方法,具备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土地开发、土地复垦、土地整理、基本农田保护等专项规划的基本能力;

(6)掌握文献检索与资料查阅的基本方法,能够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书刊、文献,具有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

3.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与科学素养,具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刻苦钻研、勤学不辍的精神,具备较强的团队合作与交流沟通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意识和相关职业的适应能力,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4.具有健康的体魄和一定的军事基本理论及基本技能,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和军事训练标准;

1

5.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

专业素质能力要求实现矩阵如表1所示。

三、主干学科

地理科学、农业工程、土地资源管理、测绘工程

四、课程体系

(一)专业核心课程: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土壤学、农田水利、现代土地管理、地籍测量与管理、土地整治学、土地复垦学、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工程制图。

(二)特色课程:GIS基础应用技能、土地工程制图、地理数据分析与建模。

(三)课程体系如表3所示。

五、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自然地理学综合野外实习、基础地理数据采集、专业顶岗实习、地籍测量综合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方面的内容。实践教学体系如表4所示。

六、学制和学位

(一)学制:4年,修业年限可为3-6年。

(二)学位: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七、毕业要求

本专业最低毕业学分:178学分;其中公共基础课39学分,公共选修课5学分,专业基础课

65.5学分,专业选修课16学分,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52.5学分。

八、必要说明

1、本专业学生按规定修满额定学分、完成并通过论文答辩者,方准予毕业。

2、专业类创新创业教育。本专业学生须取得4个专业类创新创业教育学分。学分可通过选修空间数据库工程应用、遥感技术应用、资源监测与评价、社交礼仪、市场营销等专业类创新创业课程获得。

3、任选课按课程由学生任意选择。任选课学分只规定了最低选修学分,多选不限。具体办法:每学期上报下学期开设课程计划前,按方案公布下学期所列任选课程,根据课程周学时、师资状况、所属类别等控制课程总量,然后由学生报名选课,根据选课人数多少排序确定最终课程(必须满足30人以上开班标准)。

九、专业核心课程与特色课程简介

(一)专业核心课程简介

1.自然地理学(一)/自然地理学(二)

学时:64/72

学分:4/4.5

开课学期:第1学期/第2学期

课程简介:该课程为专业必修课程,主要介绍自然地理学的主要任务及自然地理学与其它各学科之间的关系,重点介绍地球表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和生物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基本类型、分布特征和形成过程,分析自然地理要素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地位、相互作用以及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教学方式: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方式授课。

评价方式:考试(平时成绩×40%,期末试卷成绩×60%)。

参考教材:

[1]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

[2] 刘南威.自然地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2.人文地理学

学时:48

学分:3

开课学期:第5学期

课程简介:该课程为本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课程以人地关系理论为线索,以人为主体揭示人类各种活动的产生、发展变化与地理环境的互动关系,总结、概括和探讨人地关系的时空演变,建立联系各基本人文地理要素或现象的解释体系。其内容涵盖经济、人口、宗教、语言、民族、民俗、行为、自然、政治等诸多内容,且涉及到现实社会中许多重大热点、焦点问题。

教学方式: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方式授课。

评价方式:考试(平时成绩×40%,期末试卷成绩×60%)。

参考教材:

[1] 陈慧琳,郑冬子.人文地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2] 陆林.人文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土壤学

学时:48

学分:2.5

开课学期:第4学期

课程简介:该课程为本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课程内容以土壤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土壤利用管理的方法与技术为核心,重点介绍土壤自然要素组成、土壤形成与发育、土壤分类与分布、土壤质地与结构的物理性质与过程、土壤化学性质与过程、土壤质量与退化、土壤利用与管理等理论和技术。通过课程学习重点掌握在土地整治过程中如何合理利用、保护和改良土壤资源,科学的管理土壤资源,实现土壤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教学方式: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方式授课。

评价方式:考试(平时成绩×40%,期末试卷成绩×60%)。

参考教材:

[1] 黄昌勇.土壤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2] 林大仪.土壤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3] 吕贻忠,李保国.土壤学实验[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4. 农田水利

学时:48

学分:2.5

开课学期:第5学期

课程简介:该课程为本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该课程主要介绍农田水利学的基本理论、农田水分状况及渠道灌溉工程、农田灌溉工程和排水工程的规划设计。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合理灌溉、排水措施的基础知识,并能根据区域水资源的分布特点,提出蓄水、引水、灌溉、排水等工程的规划布置及设计方案。

教学方式: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方式授课。

评价方式:考试(日常考勤×10% + 实验成绩×30% + 课程考核成绩×60%)。

参考教材:

[1]郭元裕.农田水利学[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

[2]史海滨.灌溉排水工程学[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3

5.现代土地管理

学时:48

学分:2.5

开课学期:第4学期

课程简介:该课程为本专业的专业必须课程。该课程主要介绍土地资源管理的四大核心内容,即地籍管理、地权管理、地价管理和地用管理。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土地资源调查、土地利用潜力分析与评价、地价评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土地整治专项规划等核心业务的作业流程与技术要求,进一步提升学生应用地理信息技术、测绘工程技术解决实际行业问题的工作能力。

教学方式: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方式授课。

评价方式:考试(日常考勤×10% + 实验成绩×30% + 课程考核成绩×60%)。

参考教材:

[1]王万茂等.《土地资源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陆红生.《土地管理学总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6.地籍测量与管理

学时:48

学分:2.5

开课学期:第6学期

课程简介:该课程为本专业的专业限选课程。该课程主要介绍地籍测量的基本知识、操作程序及行业规程等。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熟悉土地质量调查、房产测量、地籍控制测量的相关概念和方法,掌握数字地籍测量的概念、流程、土地面积量算、变更地籍测量的方法,重点掌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与土地权属调查的方法、程序,掌握地籍图的内容及要素选取、界址点测量的程序方法。

教学方式: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方式授课。

评价方式:考查(实验成绩×40% + 课程考核成绩×60%)。

参考教材:

[1]詹长根等.地籍测量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

7.土地整治学

学时:48

学分:2.5

开课学期:第5学期

课程简介:该课程为本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该课程以加强对土地整治工程的全面理解为目的,结合我国土地整治工程的实际,对各类土地整治的必要性、整治原理及整治技术进行详细介绍。课程重点讲授土地整治的内涵和基础理论、盐碱地整治、水土流失土地整治、污染土地整治、村庄土地整治、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城镇土地整治等内容。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土地整治的政策法规及技术规范,掌握各类土地整治的关键措施与关键技术,学会因地制宜开展土地整治工作。

教学方式: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方式授课。

评价方式:考试(实验成绩×40% + 课程考核成绩×60%)。

参考教材:

[1]郧文聚等.土地整治规划概论[M].北京:地质出版社,2012.

8.土地复垦学

学时:48

学分:2.5

开课学期:第6学期

4

课程简介:该课程为本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该课程主要介绍土地复垦的理论方法与工程技术规范,重点介绍各类建设用地及自然灾毁造成的损毁土地的不同特点,在不同生物气候带下如何因地制宜开展损毁土地的生态复垦。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当前土地损坏的现状与危害,掌握土地复垦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土地复垦的关键技术、监测监管要求,具备土地复垦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的基本能力。

教学方式: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方式授课。

评价方式:考试(实验成绩×40% + 课程考核成绩×60%)。

参考教材:

[1]白中科等.土地复垦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2016.

9. 土地利用规划

学时:48

学分:2.5

开课学期:第6学期

课程简介:该课程为本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课程重点介绍土地资源合理分配和土地利用合理组织,从经济、自然和技术三方面入手科学编制土地利用规划,以达到解决人地矛盾,合理利用土地的目的。通过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系统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理论、内容和方法,学会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以及土地的自然、经济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的合理分配,具备科学的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复垦、土地整理、土地开发、基本农田保护等专项规划的基本能力。

教学方式: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方式授课。

评价方式:考查(实验成绩×40% + 课程考核成绩×60%)。

参考教材:

[1] 王万茂. 土地利用规划学[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5.

[2] 师学义等. 土地利用规划原理与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10.土地工程制图

学时:32

学分:1.5

开课学期:第5学期

课程简介:该课程为本专业的专业限选课程。该课程主要介绍土地整治工程制图必备的基础知识及制图软件的操作。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土地工程制图技术在土地利用规划、土地整治、土地复垦等方面的应用,通过实践训练,具备使用工程制图软件绘图和识图的能力。

教学方式: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方式授课。

评价方式:考查(实验成绩×40% + 课程考核成绩×60%)。

参考教材:

[1]吕翠华等. 测绘工程CAD[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

(二)专业特色课程简介

1.GIS基础应用技能1-4

学时:32

学分:1.5

开课学期:第1-4学期

课程特色:GIS基础应用技能是我校地理学类专业的特色系列课程,该系列课程分别从初识地理信息系统、地图数据采集、遥感信息解译和ArcGIS空间分析基础四个方面,由浅入深的讲授空

5

间数据采集、分析与制图的基本技能;课程采用项目导向式教学技法,引导学生循序渐进掌握GIS 基本应用技能。通过系列课程的学习,学生既能锻炼基础应用技能,又能掌握GIS专业的基础知识,对GIS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较好的引导与促进作用。

教学方式:项目导向式教学,在机房采取理实融合、教学做一体化的方式授课。

评价方式:上机考查(日常考勤×10% + 实验成绩×40% + 课程考查成绩×50%)。

参考教材:

[1] 王春等.初识地理信息系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2] 王春等.地图数据采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3] 滁州学院地理信息科学系.地理信息系统基础应用技能系列教程(自编教材)[M].滁州:滁州学院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2013.

2. 土地工程制图

学时:32

学分:1.5

开课学期:第5学期

课程简介:该课程既是专业核心课程,也是专业特色课程。该课程是培养学生土地整治信息化管理能力的重要课程,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具备土地整治工程规划设计、分析评价等信息化与现代化管理的基本能力。

教学方式: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方式授课。

评价方式:考查(实验成绩×40% + 课程考核成绩×60%)。

参考教材:

[1]吕翠华等. 测绘工程CAD[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

3. 地理数据分析与建模

学时:64

学分:3.5

开课学期:第6学期

课程特色:本课程为本专业建设的特色课程之一。地理数据分析与建模是把地理现象由定性描述转向定量分析和论证的方法论,主要介绍地理数据及其采集与预处理方法,地理数据分析与建模的统计分析方法,地理决策分析方法、AHP决策分析法及地理网络分析方法等内容。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地理基础数据采集、分析、评价的方法与程序,在实践工作中能有效解决土地资源调查、土地整治潜力及土地整治效果分析与评价等专业问题。

教学方式: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方式授课。

评价方式:考查(实验成绩×40% + 课程考核成绩×60%)。

参考教材:

[1]徐建华.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韦玉春.地理建模原理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 赵鹏大.定量地学方法及应用[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

7

必修

选修

必修 65.5 学分,选修 16 学分

8

9

10

表1:专业综合素质能力要求实现矩阵

表2:学时学分分配表

11

表3-1:专业教学进程计划表

12

13

表3-3:专业教学进程计划表

14

15

全国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大学实力排名及就业前景排名(完整版).doc

2019年全国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大学实力排名及就业前景排名(完整版) 全国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大学实力排名及就业前景排名(完整版) 全国共有45所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大学参与排名,其中排名第一的是武汉大学,排名第二的是西南交通大学,排名第三的是河海大学,以下是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大学排名列表: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大学排名学校名称1武汉大学2西南交通大学3河海大学4中国农业大学5南京邮电大学6长安大学7中国地质大学(北京)8华中农业大学9郑州大学10南京师范大学11湖南师范大学12云南大学13北京建筑大学14湖北大学15中南林业科技大学16东北林业大学17东北师范大学18延边大学19西安科技大学20昆明理工大学21江西理工大学22安徽科技学院23滁州学院24兰州交通大学25黑龙江工程学院26东华理工大学27山东建筑大学28河南理工大学29安徽师范大学30桂林理工大学31长江大学32江西农业大学33长春师范大学34成都信息工程学院35山西农业大学36淮海工学院37重庆师范大学38安徽理工大学39闽江学院40山东农业大学41安徽农业大学42湖北科技学院43新疆师范大学44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45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 以上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大学排名是根据地理信息科学专业

在热门省市(北京、湖北、广东等)的录取分数线综合排名,供大家参考。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是近20年来新兴的一门集地理学、计算机、遥感技术和地图学于一体的边缘学科,主要培养具备地理信息科学与地图学、遥感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机构或高等学校从事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能在城市、区域、资源、环境、交通、人口、住房、土地、灾害、基础设施和规划管理等领域的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公司、高校、规划设计院所,从事与地理信息系统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干学科:地理学、地图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基础。主要课程: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地图学、遥感技术、数据库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测量学、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应用、空间数据结构、数据库、程序语言相关学科等

《地理科学新进展讲座》课程教学大纲.

《地理科学新进展讲座》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英文):地理科学新进展/ New development of geographical science 课程编码:12014023 课程类型:专业任选课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适用范围:05地理科学 学时数: 36 其中:实验/实践学时:0,课外学时:0 学分数: 2 先修课程:第8学期以前的全部专业课 考核方式:考查制订日期:2005年 制订单位: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审核者:林媚珍 执笔者:陈健飞 一、教学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地理科学专业选修课之一。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较了解和关注地理科学的最新进展,培养学生关注学科动态、追踪学科前沿的意识和不断自主学习的能力。 本课程的任务主要为: (1)介绍地理科学及其相近领域的科学前沿问题、热点问题及其研究动态; (2)介绍地理科学及其相关领域在解决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主要应用领域和状态; (3)介绍本地区本单位承担的主要科研课题、研究特色、研究特长和进展情况。激发学生参与相关研究的兴趣。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使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学术前沿问题、发展趋势和展望;结合毕业论文任务,能把握学科方向和创新途;初步养成关注和追踪本学科发展动态的自主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导读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和专著的新近论著;介绍最新学术会议的学术报告; 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手段,进行专题检索、信息过滤、学术沙龙和文献综述。(四)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与先修专业课程呼应,使学科知识条块清晰;直接服务于毕业论文选题,为毕业论文(设计)相关联。 (五)教材与教参 选印系列代表性论文及提供电子版论文文档; 教学参考书: 陈述彭主编. 地球系统科学—中国进展,世纪展望.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中国资源科学百科全书》编委会. 中国资源科学百科全书(上、下卷).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石油大学出版社,2000 Helmut Geist. Our Earth’s Changing Land, An Encyclopedia of Land-Use and Land-Cover Change. Westport, Greenwood Press, 2006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2007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验收标准

TD/T1013─2000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验收规程》 前言 为规范土地开发整理,保障土地开发整理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标准。 省、自治区、直辖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可结合本地情况,依据本标准制定具体实施规程,报国土资源部备案。 本标准从2000年10月1日起实施。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都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高向军、郑凌志、刘仁芙、佟绍伟、余曙、朱德举、江峰、王磊、高永、陈原。 本标准由国土资源部负责解释。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验收规程 目录 1 范围 2 验收条件 3 验收组织 4 验收依据与内容 5 验收程序和方法 6 技术档案 附录 A 土地开发整理质量验收内容 附录 B 主要成果内容、格式 附录 C 技术档案的主要内容及使用管理 条文说明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验收的条件、组织、内容、程序、成果要求和建立技术档案。 本标准适用于经各级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土地开发整 理项目的验收。其他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验收可参照本标准。 2 验收条件 2.1 项目实施部门按照经批准的项目规划设计要求全面完成了土地 开发整理任务,经自验合格后方可申请验收。 2.2 项目实施部门提出验收申请,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竣工报告》。《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竣工报告》主要包括以下文字部分、附表、附图和附件。 2.2.1 文字部分,主要内容包括:项目建设任务与主要技术指标完成情况;工程建设的质量情况;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土地权属调整情况;项目建成后运行管护措施和文档管理情况;项目建设管理主要措施、经验、存在问题及改进意见等。 2.2.2 附表,包括《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竣工验收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经费收支情况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期效益表》、《土地开发整理前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情况表》,见附录B。 2.2.3 附图,包括土地开发整理前后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图、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图、土地权属界限图或地籍图。 2.2.4 附件,包括: a)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立项申请报告及批准文件; b) 项目合同;

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研究地球表层人地系统,阐明地理环境各要素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的总体规律,重点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自然环境整治与保护、自然灾害防治、生产力综合配置、重大经济建设项目和工程设施合理布局等方面为社会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性论证和科学依据。将地理科学专业建成专业口径宽、教学科研水平不断提升、省内外同类院校特色鲜明的一流专业。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教师素质和扎实的地理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有终身发展的愿望、具有自主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能在中等学校从事地理及环境教学、地理教育研究工作,也能在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部门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专业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地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接受地理科学思维和地理科学技能的训练,并通过教育理论课程和教学实践环节,形成良好的教师素养,获得从事地理教学的基本能力和地理教学研究、地理科学研究、地理实际应用等各种基本技能。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具有扎实的地理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地理科学的基本实验技能和基本思想方法;掌握教学法规,掌握并能够初步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理论,具备良好的教师素养和从事地理教学的基本能力;了解地理科学的最新发展和地理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了解相近专业学科的一般原理和知识,并获得广泛的人文和科学素养;具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地理教学的基本能力;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得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并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三、主要课程和特色课程 主要课程:地球概论、环境保护概论、地质学、地貌学、气象与气候学、水文学、植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地图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中国地理、世界地理、地理信息系统。 特色课程:洞庭湖区专题研究、地理教学技能、乡土地理。 四、实践教学环节 集中实践:军事训练、地质与地貌实习、气象与水文实习、植物与土壤实习、区域地理综合实习、测量与地图实习、教育实习、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 分散实践:地球概论、气象学与气候学、地质学、土壤地理学、地图学、地理信息系统、计量地理学等课程实践。

TDT 1041-2013 土地整治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规程

土地整治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土地整治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工作的原则、内容、方法、标准和成果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农用地整治,未利用地开发和自然灾害损毁土地复垦等项目的工程施工质量检验与评定,其他土地整治项目的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可参照执行对土地整治项目中房屋、输配电、石方爆破等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执行工业与民用建筑,电力等行业的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标准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9000 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 GB50203 砌体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4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300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 GB50319 建设工程监理规范 SL.176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评定规程 JTG F8001 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第一册:土建工程 TD/T1033-2012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使用于本文件 3.1 工程质量 工程满足国家和土地整治行业相关标准、规划设计及合同约定要求的程度。在安全、适用、经济、美观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特性总和 3.2 质量检验 通过检查、量测、试验等方法,对工程质量特性进行的符合性评价 3.3 质量评定

将质量检验结果与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以及合同约定质量标准所进行的比较确认活动。 3.4 单项工程 由若干个单位工程组成,能够独立发挥某一类土地整治功能要求的工程项目3.5 单位工程 具有相同的设计功能特点,可以组合发挥作用的工程项目 3.6 分部工程 单位工程的主要组成部位,可单独发挥作用,且具有独立施工条件的工程项目3.7 单元工程 分部工程中由多个施工工序共同完成的单体结构综合体,构成工程质量评定基本单位的工程项目 3.8关键部位 单元工程施工中,对工程安全或功能,或效益有显著影响的基础检测部位3.9 隐蔽工程 工程完工后被覆盖的工程项目 3.10 中间产品 工程施工中使用和生产的成品及半成品 3.11 见证取样 在监理机构或项目承担单位监督下。由施工单位有关人员对项目使用的材料,半成品、构配件进行现场取样检测及工序活动效果的检查、实施见证 3.12 工序质量 通过施工过程控制和必要的量测所反映的工程内在质量 3.13 外观质量 通过观察和必要的量测所反映的工程外表质量 3.14 质量事故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由于建设管理、监理、勘察、设计、施工、材料、设备等原因造成工程质量不符合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以及合同约定的质量标准,影响使用寿命和对工程安全运行造成隐患和危害的事件

浅谈地理信息科学与智慧城市

浅谈地理信息科学与智慧城市 发表时间:2018-01-29T10:59:20.210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17年12期作者:宁子航[导读] 摘要:借助于GIS可以使得我们对空间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实现对空间数据的可视化利用和体系化分析,便于对数据的管理以及数据分析,使得对数字化操作更为智能化。 摘要:借助于GIS可以使得我们对空间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实现对空间数据的可视化利用和体系化分析,便于对数据的管理以及数据分析,使得对数字化操作更为智能化。 1、概述 地理信息科学该如何迎接“智慧城市”时代?在“智慧城市”时代,地理信息数据库及其应用,只是“智慧城市”整体框架中一个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基础设施,它通过为框架中的政府机构、各行各业和市民提供基于位置的信息服务,以一种更加直观的信息可视化方式表达所有事物都天然俱备的位置特征,从而方便不同类型用户的管理、经营和生活。 GIS,全称: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地理信息科学的缩写,主要研究在应用计算机技术对地理信息进行处理、存储、提取以及管理和分析过程中提出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智慧城市”是GIS 应用的主要领域之一,为城市划、设计、管理提供了崭新思路,GIS能科学的管理和综合分析海量空间数据,为“智慧城市”提供先进的辅助工具,在“智慧城市”的规划和工作中发挥巨大的效用。 2、GIS在城市规划领域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处理的数据包括两类:反映地理位置的空间数据和描述空间特征的属性数据。空间数据是指确定目标的空间位置、几何形态以及与其它目标的空间关系的数据。在城市规划应用中,空间数据包括城市基础地理信息(如地形图、正射影像、卫片、地下管线、勘测数据等),城市规划图形信息(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产生的成果图等)等。属性数据是指描述空间目标的社会或自然属性的数据。在城市规划应用中,属性数据包括建设用地面积、性质、政策法规、审批周期等。GIS具有强大的建模技术和独特的空间分析功能,空间分析和统计功能是地理信息系统的一个独特的研究领域,主要是为了分析空间数据,提供空间决策信息,其可以对输入其中的关于城市的空间矢量数据和栅格数据进行分析,更加科学合理的发现或解决有关的城市问题。GIS的这些优势可以帮助城市管理部门实现对相关信息的高速、动态查询与统计分析,并对各种规划方案与成果进行定量分析、模拟及预测,使GIS能够广泛应用在城市规划编制、审批、公众参与等各个方面,促进城市规划决策的科学性,促进城市规划设计与管理工作的高效化和智能化。 2、构建综合旅游信息系统 传统的旅游信息大都是通过一些文字和图片,缺乏表现力。把GIS技术应用于旅游业,由原来的二维电子地图已逐渐向三维电子地图发展。它是利用虚拟实景技术,制成一个三维的立体空间,使得各城市、景区、地图不再是一张平面化的信息,为游客提供关于风景区“吃、住、游、行、购、娱”等各种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和概况介绍。支持空间查询和定位功能,旅游路线的选择、旅游流量的空间分布,到旅游资源的保护、旅游规划等都具有很强的空间特性,从而方便游客合理安排自己的路线和行程,在出行参考和空间定位的基础上为游客提供达到该地点的驾车路线等,并可对城市公交线路和公交站点提供查询功能。提供三维浏览功能,以真三维的方式展现地形地貌和城区的精细模型,而且还要综合分析旅客的吃、住、行、游、购物、娱乐等活动,所以必须要实现旅游业的数学化管理,这就需要用到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以及空间信息技术建立的区域旅游地理信息系统(TGIS)。 3、地下管网系统管理 城市地下各类管线是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种类繁多,形式复杂,包括给水、排水、燃气、热力工业、电力、电信、综合沟壑人防管线等,担负着信息传输、能源传送等重要工作,是一个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传统的二维管理方式难以准确、直观地显示地下管线交叉排列的空间位置关系,结合GIS技术、数据库技术和三维技术,建立城市规划与综合管网系统,直观显示地下管线的空间层次和位置,以仿真方式形象展现地下管线的埋深、材质、形状、走向以及工井结构和周边环境。以道路系统为载体将供电管网、给水管网、排水管网、煤气管网、热力管网、通信管网等系统作为图层,以城市空间数据库为基准,对各层数据进行管理分析,可以向客户提供信息查询、统计分析、规划管理、事故处理等服务. 4、GIS基本功能可以在“智慧城市”中的城市交通管理、市政设施管理、城市综合应用、城市规划、城市土地管理、房地产管理、灾害监控与应急管理、城市公共政策评估和旅游等领域中的应用,有助于搞好政府管理和市政建设,同时可以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从而在“智慧城市”和GIS技术领域之间架起一座能相互沟通、相互转换的桥梁,通过这座桥梁的纽带作用,找到利用GIS技术解决管理问题的方案。 5 结语 当前,地理信息科学对城市信息化建设越来越显示出其优势,对于“智慧城市”来说,必将是数字化为基础的城市,而实现数字化就必须用到GIS这一科学工具。借助于GIS可以使得我们对空间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实现对空间数据的可视化利用和体系化分析,便于对数据的管理以及数据分析,使得对数字化操作更为智能化。因此,地理信息系统对智慧城市的发展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智慧城市布局建设中,三维地理信息系统根据城市的相关特点进行相关技术实施,在这个要求的前提下,使得GIS能够尽其能力的展现自身的作用。因此,可以相信,对于未来“智慧城市”的建设规划中GIS将以具有自身独有的优势而获得更多的应用参考文献: [1] 郭仁忠智慧城市中地理信息的需求与应用国土资源导刊 [2] 刘克周园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在智慧城市中的应用前景研究城市建筑 [3] 王峰地理信息系统在智慧城市中的应用信息化建设

文化地理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文化地理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中、英文):文化地理学(Cultural geography) 课程号(代码):10621820-0 课程类别:选修课 学时:54 学分:2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一)、目的: 1、了解文化的概念:包括广义上的和狭义上的两种。 2、结合实例了解文化与环境的关系,包括聚落、建筑、服饰、习俗、艺术、语言、宗教等与地形(包括山地、丘陵、平原、高原、盆地等)、水体、气候、植被、土壤方面内容。 3、培养学生灵活看待“文化”这一现象,文化与环境密切相关。 4、学会分析不同环境下会产生不同的文化现象或文化事物,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与方法,并把实际生活中得到的经验,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 (二)、要求: 学生在了解文化地理的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要深入社会生活去仔细观察,并用所学理论进行具体分析。做一个“身边的文化与地理”专题讨论与研究,做为中期考试内容。 三、教学内容(含各章节主要内容、学时分配,并以下划线或*等方式注明 重点、难点) 教学内容:主要分专题讲解各种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关系(主要以中国为例)。 绪论:文化及文化地理基本理论介绍。*(8学时) 一、文化的概念:包括广义上的和狭义上的两种。 二、文化地理研究的对象和主要内容。 三、中国近代对“地理与文化关系”的讨论及中国文化地理学的研究现状。 四、文化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第一章:地形与文化(12学时) 一、山地(包括丘陵)与文化 二、平原与文化 三、高原与文化 四、盆地与文化

第二章:水系与文化(6学时) 一、河流与文化 二、海洋与文化 第三章:气候与文化*(6学时) 一、中国近5000年来气候的变迁 二、气候变迁与中国历史 三、气候变化与中国历史上人口的几次大起大落 四、气候变迁与我国古代北方民族的南下及文化带的移动 第四章:城市与文化(9学时) 第五章:景观地理学简介(3学时) 第六章:身边的文化与地理(12学时) 一、我们生活的文化区 在确定一个观察地区以后,我们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观察身边的文化事物和文化现象,进而总结所观察 地区的文化特点。 1.语言。所观察地区的主要语言是汉语,还是其他语言?如果是汉语,是否是普通话? 2.宗教信仰。所观察地区的人们有无宗教信仰?如果有,以什么信仰为主? 3.艺术。所观察地区有无地方艺术形式?如果有,是什么? 4.经济活动。所观察地区的主要经济类型是什么?农耕、牧业、渔业还是其他类型?如果是其他类型,又 属什么性质? 5.生活习俗。所观察地区人们的生活习俗有什么特点? 从以上的五个调查项目,我们就可以简单归纳我们身边的文化属那一类文化区,当然文化区的划分有不同 的标准,可从最直观、有代表性的意义上考虑。 二、无处不在的文化扩散 文化扩散的例子,在前面几节中所列不少,通过这些例子,我们不仅让学生了解历史上的各种文化事物和文化现象是通过何种形式扩散的,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文化事物和现象空间扩散的观察能力。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文化扩散的媒体日益丰富,并逐渐普及到人们的生活领域中,如我们熟悉的书刊、报纸、广播、电视等。如普通话的扩散、流行服饰的扩散等等。我们身边的文化扩散现象比比皆是,传统文化的弘扬,现代和当代文化的流行和普及,都离不开文化扩散。 文化扩散有利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各个文化区在不断吸收其他文化区的文化优势,并将其与地方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的同时,便赋予了地方文化新的生命意义。世界文化就是在不断的趋同和趋异中发展的。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文化扩散的过程。例如我们学习英语的过程,就构成了英语这种精神文化要素的扩散过程;农民或工人使用某种新的机器,是一种物质文化要素的扩散过程。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没有文化扩散,就没有社会的发展。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也在发展,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文化扩散这种文化扩散的主要形式,一种情况是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提高,文化扩散在时间上、空间上日益变短、变小,一种是文化扩散促进了文化交流,进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教学重点: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理解文化(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方法: 1、通过有关的图片、资料给学生较为直观的知识。 2、从学生具体生活实例,通过其讨论得出结论。 3、以学生自学为主,精讲多练,讲练紧密结合。 四、教材(名称、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

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新增耕地核定技术要求

附件1 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新增耕地核定技术要求 (试行) 为严格核定各级各类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新增耕地,做好与土地变更调查、耕地质量等别评定及相关项目管理工作衔接,制定本技术要求。 一、适用范围 本技术要求所规定的各级各类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是指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组织实施的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发改、财政、水利、农业等相关部门组织实施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建设单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等各类社会投资主体实施的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本技术要求适用于各级各类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新增耕地(即通过项目建设将非耕地变成耕地)的核定和提质改造耕地(即通过项目建设将旱地改造为水浇地、旱地改造为水田、水浇地改造为水田以及地类未变化仅提升耕地质量等别)的核定。

二、核定方法 (一)地类认定 项目区地类认定按照《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17)、《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和《土地变更调查技术规程》(试用)等明确的调查认定标准执行。 开工前地类认定:依据项目开工前最新的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成果确定; 竣工后地类认定:依据项目竣工图以及相关实地调查测量成果确定,有条件的地区可以结合运用遥感技术等对竣工后项目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认定。 (二)面积认定 根据项目区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土地利用、基础设施等情况,依据土地变更调查及相关技术要求,对项目建设前后耕地面积进行调查并认定,单位为公顷。新增耕地面积计算方法如下: 1.开工前耕地面积(S前)计算 依据开工前最新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成果计算耕地面积。 式中,S前指项目开工前项目区内净耕地面积,n是项目

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模板】

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学科门类:理学 二专业代码:******** 三主干学科与相近专业: 主干学科:地理学、教育学 相近专业: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科学、环境科学 四专业简介 本专业2005年开始招生,经多年建设已形成具有鲜明的教学特色和扎实教学科研基础的专业体系。将应用能力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针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与趋势,以及中学地理教学对人才的需求,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实行“3+1”人才培养模式,第七、第八学期安排18周的教育教学实习或“顶岗实习”、12周的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以“实操技能”为关键,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以“应用”为目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培养目标与服务面向 本专业培养现代地理科学基础理论扎实、基础知识全面、基本技能熟练,教学能力适应现代地理教学发展需要,能在高等院校和中等学校从事地理教学、教学研究和其他教育工作,也能在科研机构、相关管理部门和企业从事科研、管理、规划与开发的高素质复合型专门人才。 六培养规格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地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接受地理科学思维和地理科学技能的训练,同时兼顾环境科学理论与方法的培养,并通过教育理论课程和教学实践环节,形成良好的教师素养,具备以下几方面能力: (一)通识能力 具有扎实的地理学和环境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掌握地理科学和环境科学的基本实验技能和基本思想方法;掌握教育法规,掌握并能够初步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理论,具备良好的教师素养和从事地理教育和环境教育的基本能力 (二)专业能力 掌握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地图、野外观测、实验室分析模拟等现代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能,具有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经济、历史的基本素养,掌握教育学基本理论和地理教学法,具备优秀的表达能力,能运用可视化等现代教学手段开展地理教学工作。 (三)发展能力 能应用现代地理科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科学问题和实践问题,了解相关领域的基础进展和社会需求,能在教师指导下从事基本的理论研究或应用研究。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简介: 地理信息科学(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简称为GIS)是一门以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描述整个或部分地球表面(包括大气层)与空间和地理分布有关数据的空间信息系统科学。从学科角度定义,GIS属于技术学科,主要涉及地理学、测量学、制图学、摄影测量与遥感、计算机科学等领域。其中计算机制图、数据库管理、计算机辅助设计、遥感和计量地理学形成了GIS的理论和技术基础。地理信息科学广泛的应用在不同领域的建模和决策支持,已经成为信息时代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正向着集成化、产业化和社会化方向迈进。 专业编号:110812 专业代码:070504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掌握遥感和地理信息科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地理信息处理的方法和遥感图像数字处理专业技能,具备地理信息科学的研究、软件应用与应用系统开发能力,能在资源、环境、生态、规划、国土、农业、交通等领域从事与地理信息科学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的地理信息科学高级专门人才。 二、基本要求 1.掌握数学、计算机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地理信息系统和地图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以及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开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力法; 3.了解相邻专业如地理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等的一般原理和方法; 4.掌握遥感(RS)原理、遥感图像处理和信息提取方法;以及全球定位系统(GPS)原理及方法。 5.具有熟练地运用RS、GIS、GPS技术解决现实世界中的信息采集、分析处理和决策

支持中相关问题的能力; 6.了解地理信息科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地理信息系统产业发展状况; 7.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三、主要课程 地图学、遥感原理与应用、数据库技术与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GPS原理与应用、遥感图像处理与应用、GIS软件工程、GIS设计与应用等。 四、学制及授予学位 基本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地理信息科学研究进展

地理信息科学研究进展 摘要:本文论述从地理信息系统到地理信息科学发展的相关概念、活动、以及近年发生的重要事例。讨论地理信息科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发展阶段特征与趋势,认为地理信息科学的基本思想、核心框架理论与学科定位等仍在不断的探索之中,仍需要在地理科学、地球系统科学等的大框架下,基于天地人机网络一体化信息系统,以数字地球与虚拟地理环境建设为目标,结合实验遥感、实验地理学等来构建与发展。从地球表层系统的人-地关系视角,提出了发展面向“人”地理信息科学的科学问题。最后,对于地理信息科学与遥感(信息)科学的集成与未来发展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地理信息科学,地球信息科学,数字地球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from the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to the development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 related concept, activities, and important cases happened in recent years.Discuss the main researching contents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trends, think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 the basic idea of core framework theory and subject orientation and so on continues to explore, still need in geography science, earth system science under the framework of man-machine integration of network information system based on heaven and earth, according to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earth and virtu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s the goal, combined with experiment of remote sensing, geography and so on to build and developmen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arth surface system - relation, put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of "people" oriented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 scientific questions.Finally, for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an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thinking. Key word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The earth information science;Digital earth 1 引言 1990年Goochild提出“Spatial Inofrmation Science”,1992年在国际杂志IJGISystem 上发表“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从而标志着地理信息科学作为一个学科正式成立,自此关于地理信息科学理论、方法的研究与相关活动,在国际上也逐渐展开、活跃,例如1996年国际杂志IJGISystem 改名IJGIScience,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委从1997年2月到2000年2月资助了地理信息科学相关的Varenius研究项目。在相关国际会议上,地理信息科学国际会议系列(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IScience),从2000年开始每两年一次,至今已举行了5次,这个会议是目前比较重要的关于地理信息科学理论最新研究交流的学术活动;另外相关的还有空间信息理论国际会议COSIT( Conference on Spatial Information Theory)系列,国际地理学会(IGU)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委员会组织的空间数据处理国际会议系列(International Symposium for Spatial Data Handling)等。 2 地理信息科学概念与研究内容 国内外关于地理信息理论以及地理信息科学的相关研究,在概念上同时主要还采用地球信息科学(Geo-information Science, 或Geoinformatics,或Geomatics)或者地球空间信息科学、空间信息科学(Geo-Spatial Information Science,Spatail Information System)等。虽然在很多场合,地理信息科学与地球信息科学可以互相通用,但是,地理信息科学的研究背景主要来自地理信息系统以及地理学、地图学等领域,而地球信息科学主要来自于地球系统科学与信息科学的结合与集成,从而在研究内容、研究特征上仍有一定的差异,例如,马蔼乃认为地球系统科学以及地球信息科学研究地球圈层及其相互作用,主要归属于自然科学,而地理科学以及地理信息科学面对的是地球表层环境的人地关系复杂巨系统,是属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桥梁科学。对于空间信息科学与地理信息信息科学两个概念,Longley

《土地整理工程建设标准与预算定额标准及工程量计算规则应

《土地整理工程建设标准与预算定额标准及工程量计算规则应用全集》 本书作者:王茂生 图书册数:1000 出版社:科学技术出版社 定价:1000元 现价:500元 《土地整理工程建设标准与预算定额标准及工程量计算规则应用全集》本店是实体店,坚决抵制各类盗版、劣质图书及附件,严格控制图书进货渠道,遵守国家新闻出版、发行的相关规定,直接从经过国家出版发行行政部门审核批准的出版社进货,与国图、中华书局、三联书店、商务印书馆、人民文学、上海古籍、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中国社科、社科文献、电子工业、机械工业、化学工业、科学、法律、上海外教、北大、清华、人大、复旦、武大、南大、广西师大、北京出版集团、浙江少儿、江苏少儿、21世纪、作家、春风文艺、长江文艺、接力、漓江等全国知名的300余家出版社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所采购的图书均经所在地图书市场审读办公室审读合格后,方上市发行,100%正版、优质,订购速度快,数据提供及时,加工全方位,能全面符合客户的需求。

公司经营的图书科目品种齐全,涉及学科面广,涵盖文学、文化、教育、体育、科技、历史、工具图书、艺术、哲学、语言、政治、经济、学术专著、工具书及其它社科综合类图书等。经营风格全方位,适合各文化层次读者学习和阅读需要。 内容介绍:商品简介 商品编码:pdf57635 出版社:科学技术出版社 册   数: 作者:王茂生 出版时间:2013年7月

印刷时间2013年7月 isbn: 版次:第三版 装帧:精装 纸张:胶版纸 印次:第三次 页数: 正文语种:中文 开本:16开 目录 土地整理工程建设标准与预算定额标准及工程量计算规则应用全集 土地整理工程建设标准与预算定额标准及工程量计算规则应用全集 详细目录 第一篇土地整理工作政策指南 关于印发《实际耕地与新增建设用地面积确定办法》的通知《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 131号) 关于开展《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工程监理规范》试点工作的通知 关于开展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典型调查与评价工作的通知 关于对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工作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培养方案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培养方案 (The Teaching Scheme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 (专业代码:070504 )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基础,具备地理学、计算机科学、遥感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知识,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技能,接受严格科学思维的训练和良好的专业技能训练,能在科研、教学、企事业单位和政府相关部门从事地理信息科学的研究、教学、开发或应用高素质复合型科技专门人才。 二、基本要求 本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 2、掌握地理信息科学、信息科学、地球科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3、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方法与应用软件、遥感图像处理和地学信息提取技术、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原理与应用,具有空间分析和数学建模的基本能力; 4、具有开阔的学术视野,了解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领域研究发展前沿,能熟练地运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与卫星定位系统技术解决地理学中的信息采集、分析处理和决策支持相关问题; 5、掌握一门外语和计算机应用技能,达到规定等级; 6、能熟练使用常用GIS专业软件,具有较强的地理信息系统工程开发、建设与应用能力; 7、接受水利信息技术特色课程教育,具备运用地理空间思维解决水利水电工程、水文学与水资源等领域专业问题的能力。 三、主干学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遥感科学与技术、地理科学。 四、主要课程 地图学、自然地理学、数据结构、地理数据库、面向对象程序设计、遥感技术、摄影测量、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全球定位系统等。 五、学制、修业年限及授予学位 本专业学制4年,弹性修业年限3~6 年,符合郑州大学授予学士学位规定,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地理科学专业学习资料

地理科学专业(免费师范)培养方案 一、专业简介 地理科学专业(免费师范)隶属于地理科学,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办学经验。1950年开始招生,2007年成为教育部师范生免费教育专业,2009年被评为重庆市市级特色专业。 地理科学专业以地质学、生物学、气象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基础学科为支撑,依托重庆市级实验(实习)教学中心和完善的3G实验实践教学体系、金佛山国土资源部野外科学观测基地等10余实验实习基地,以培养理论素养深厚、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技能突出、乐教适教的地理学基础教育高级专门人才为特色。毕业生主要到基础教育部门、教育管理部门从事地理教学、地理教育科研和教育管理等领域的工作,也能从事资源、环境等相关领域的教育、研究和管理工作。 二、培养目标及培养要求 培养目标: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发展要求,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深厚人文底蕴、宽广国际视野,扎实的地理科学基本原理、基础知识和地理教学基本技能,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地理教育优秀师资、地理研究和管理领域专业人才。 培养要求: 1.掌握现代地理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深入了解国内外地理科学发展及地理教育研究的前沿动态、关键问题和新成果;了解相关领域学科的一般原理和知识,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和深厚的人文科学素养。 2.掌握地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和实践能力,知道基础的科学方法论,具备基本的地理思维,富有创新精神;掌握资料调查与收集、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主动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从事地理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3.具有扎实的教师基本技能和教学研究能力,能熟练运用多媒体与新媒体进行地理教学,具备应用GIS、ARS和地图分析的基本能力,形成良好的地理专业素养和教师职业修养,具有从事基础教育地理教学及教育管理的能力。 4.树立终生学习观念,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高效的学习方法;具有较强的钻研精神和一定的地理教学研究能力;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地理教学和研究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5. 具备完整人格、健全的心理、健康的体魄、积极的人际交往意识;具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具备教育管理的基本素质。

吉林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

吉林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 (试行) 吉林省国土资源厅

前言 按照《关于编制<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7]137号)文件的统一要求,参照吉林省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实践和行业规定,编制本标准。 本标准是吉林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投资预算、竣工验收等工作依据,同时指导吉林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审查、监督、评价等工作。 本标准主要内容包括:总则、建设目标、建设条件、工程类型区和工程布局、单项工程建设技术要求。在单项工程建设方面,重点对土地平整(含土壤改良)、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等工程提出了工程建设方面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主编单位:吉林省国土资源厅 本标准起草单位:吉林省土地整理中心 北京国地土地整理规划设计研究院 吉林省吉地土地整理规划设计室 本标准领导成员:刘保威田玉山邹世夫李文忠 杨青松张晶媛肖光强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红举郑祖金王春光张琼 王野孙英王文礼李凡 颜鹏飞王耀明翟亮王永慧 孙丽李冬梅姜涛王春梅 王丽刘晓丽王丹杨一宁 吕文广李斐姜英明李洪岩 黄红梅刘明张成章杨红岩 刘璐金曙光李铁铮刘小岩 王清海谷伟朱翼飞张新 董明会任江滨徐斌刘士富

本标准由吉林省国土资源厅负责解释。II

目次 1 总则 (1) 1.1 目的 (1) 1.2 适用范围 (1) 1.3 建设原则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 (2) 4 建设目标 (4) 4.1 总体目标 (4) 4.2 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等别 (4) 4.3 耕地质量等别 (4) 4.4 具体建设目标 (5) 5 建设条件 (5) 5.1 合法性 (5) 5.2 基础设施 (5) 5.3 其他条件 (6) 6 工程类型区和工程布局 (6) 6.1 工程类型区 (6) 6.2 工程模式 (6) 6.3 工程布局 (11) 7 土地平整工程 (11) 7.1 一般规定 (11) 7.2 耕作田块修筑工程 (12) 7.3 耕作层地力保持工程 (14) 8 灌溉与排水工程 (16) 8.1 一般规定 (16) 8.2 水源工程 (23) 8.3 输配水工程 (27) 8.4 喷微灌工程 (30) 8.5 排水工程 (33) 8.6 渠系建筑物工程 (36) 8.7 泵站(灌溉、排涝) (40) I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地理科学专业 ()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地理科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备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信息科学与技术等基本理论与技能;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受到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能在有关部门从事教学、科学研究、开发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或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地理科学所需数、理、化及计算机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系统地掌握地理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受到良好的科学思维与科学实验(包括野外与室内实验)的训练;了解地理科学的前沿问题、应用前景和发展动态;了解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的一般原理和方法;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有关信息的方法;熟练掌握一门外语。 三、学制及总学分 学制年,总学分,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四、各类课程结构比例

五、教学计划表

六、修读要求 1.修读学校平台课程需达到学分,学校平台课程除公共选修课程外,均为必修课程或环节。 2.修读院系平台课程需达到学分(含相关学科基础课学分,学科基础课程学分),院系平台课程 均为必修课程。 3.修读专业平台课程需达到学分,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学分(必修),专业方向课程学分(选修), 其中专业优先选择课程最低修读学分。 4.理科基地学生必须修读地理综合实践课程、综合实习课程以及两门双语课,其他同学自愿修 读。 七、各学期指导性修读学分分布表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 ()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掌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科研、教学、资源开发利用与规划、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或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所需数、理、化及计算机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系统地掌握资源环境与规划管理的基本原理、知识和技能;了解地理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管理科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掌握遥感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技能和方法;了解我国资源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战略等方面的有关政策法规。了解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前沿问题、应用前景和发展动态。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有关信息的基本方法;熟练掌握一门外语。 三、学制及总学分、授予学位 学制年,总学分,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四、各类课程结构比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