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壳根、造山热与岩浆作用.
造山作用及造山带
![造山作用及造山带](https://img.taocdn.com/s3/m/0ff761a4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ad69064.png)
3
旅游资源
造山带形成的自然景观和地质遗迹具有很高的观 赏价值和科学意义,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05
CHAPTER
造山作用与造山带的科学研 究方法
地质调查与观测
野外地质调查
通过实地考察和测量,了 解造山带的岩石组成、地 层结构、构造特征等信息。
岩石学研究
对造山带的岩石进行详细 分类、描述和实验分析, 探究其形成和演化过程。
分类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造 山作用分为多种类型,如根据形 成原因可分为板块构造造山和地 壳运动造山等。
造山作用的重要性
塑造地表形态
生态系统分布
造山作用是地表形态形成和演化的重 要过程,它决定了地表的山脉、高原、 平原等地貌特征。
造山作用对生态系统的分布和演化也 有重要影响,不同的地貌类型和气候 条件形成了多样化的生态系统。
山带。
造山带的演化过程
初始隆起
在构造运动的作用下,地壳开 始发生隆起,形成初始的山脉
。
岩浆活动与变质作用
随着地壳的隆起和变形,岩浆 活动和变质作用逐渐加强,形 成各种类型的岩浆岩和变质岩 。
构造变形
随着时间的推移,造山带经历 更强烈的构造变形,如褶皱、 断裂等,进一步塑造山脉的形 态。
侵蚀与剥蚀
经过长时间的风化和侵蚀作用 ,山脉逐渐被剥蚀和降低,形
法,对古环境进行高精度重建,揭示环境变化对造山带形成和演化的影
响。
深化对地球动力学过程的理解
地壳动力学
深入研究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活动等地球动力学过程,揭 示地壳运动对造山带形成和演化的影响。
上地幔动力学
利用地球物理方法探测上地幔的结构和流动状态,了解上地幔动力 学过程对地壳运动的制约作用。
岩浆活动对地质形态的影响
![岩浆活动对地质形态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1ecfa7cd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36.png)
岩浆活动对地质形态的影响岩浆活动是地球内部的热力作用之一,对地质形态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岩浆,是由地壳深部熔融的岩石在地下聚集形成的热浆体,其喷发、侵入和固结过程涉及了地壳、地表和地下的复杂互动,这一过程不仅塑造了地球的地形,还对环境、生物和人类活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地壳抬升与地震活动地壳抬升是岩浆活动的一种常见结果。
当地壳下部形成大量的岩浆,在地下蓄积形成岩浆体,岩浆体的持续膨胀使得地壳上升,从而产生了地壳的抬升现象。
这一过程在地质学上被称为火山抬升或岩浆膨胀。
岩浆的抬升不仅影响地表地貌的变迁,还能引发地震活动。
研究显示,与岩浆活动相关的地震常常以余震的形式出现,这些地震能够激发较大规模的地震事件,进而对地质形态产生重要影响。
二、火山喷发和地貌变化火山喷发是岩浆活动的显著表现之一,其对地质形态的影响直接而明显。
火山口喷发出的熔岩流和烟尘堆积形成了火山喷发的标志性地体,如火山锥、火山台、火山口和火山表面的溅状岩等。
这些地形的形成不仅彰显了岩浆的破坏力和占据力,还为地表地貌带来了独特的特征。
火山的喷发还能够导致大面积的火山灰和熔岩碎屑飘散到周围地区,对土壤、水质和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
三、岩浆侵入与地质构造变迁与火山喷发不同,岩浆的侵入是指地壳内部的岩浆体进入地表和地下的过程。
这一过程在地质学中被称为岩浆侵入或岩浆浸染。
岩浆的侵入虽然没有喷发那样的暴力和剧烈,但其对地质构造的改变却更为持久和显著。
岩浆的侵入可以使得地壳内部的岩层变得松散和破碎,同时也会形成众多的岩浆脉和岩膜,这些构造对于地壳内部的应力分布、地热分布和矿产资源分布具有重要影响。
岩浆侵入还能够诱发断裂的形成和扩展,进而改变地质结构和地貌特征,以及可能产生地震活动。
四、地下水资源的形成和分布岩浆活动对地球内部的岩石和水分布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地下水资源的形成和分布。
岩浆活动使得地下岩石变热膨胀,岩膨胀造成了裂隙和孔隙的形成以及水分的聚集,从而形成了岩层内的地下水。
《工程地质》第二章——构造运动地史概要地质构造
![《工程地质》第二章——构造运动地史概要地质构造](https://img.taocdn.com/s3/m/6f39ddf6941ea76e58fa04cb.png)
红海位于非洲东北部与阿 拉伯半岛之间,形状狭长, 从西北到东南长1900公里 以上,最大宽度306公里, 面积45万平方公里。红海 北端分叉成二小海湾,西 为苏伊士湾,并通过贯穿 苏伊士地峡的苏伊士运河 与地中海相连;东为亚喀 巴湾。按海底扩张和板块 构造理论,认为红海和亚 丁湾是海洋的雏形。据研 究,红海底部确属海洋性 的硅镁层岩石,在海底轴 部也有如大洋中脊的水平 错断的长裂缝,并被破裂 带连接起来。非洲大陆与 阿拉伯半岛开始分离在2 千万年前的中新世,目前 还在以每年1厘米的速度 继续扩张。
指:地壳运动在地层中留下的痕迹或形迹 水平构造 (3) 地质构造 倾斜构造 基本类型 断裂构造 褶皱构造
美国亚利桑那州大峡谷国家公园
何鹏摄于,2009年3月26日 Photographer: Trent Larson
(4) 地壳运动的原因 ① 大陆漂移说(德国人 A · Wegener 于1912年提出) 学说提出的诱因—南美大陆和非洲大陆边缘形态正好可以拼接起来
Measuring Strike and Dip from Outcrop
Image No. 4
With these three images you can see the outcrop from the north, south, and the left image shows it looking west, or straight at the rock. In this image the rock is sloping down and out towards the bottom of the picture. If this orientation isn't clear, place a book against the front of your computer monitor, such that the top of the book is on the monitor and the bottom is about 10cm away from the it, towards your keyboard. Note the hammer in the left picture - and in all subsequent images - it never moves.
秦岭造山带主要大地构造单元的新划分
![秦岭造山带主要大地构造单元的新划分](https://img.taocdn.com/s3/m/68ba0176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af.png)
秦岭造山带主要大地构造单元的新划分一、概述秦岭造山带,作为中国重要的地质构造区,其形成和演化过程一直是地质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随着近年来地层沉积、岩浆活动、火山作用和构造变形及岩石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取得的新进展,我们对秦岭造山带的认识不断深化。
本文旨在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结合前人的工作,按照大地构造相单元划分原则,对秦岭造山带的主要大地构造单元进行新的划分和阐述。
秦岭造山带是一个东西南北构造共存的复杂造山带,其构造格局的形成是多种地质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
本文在综合分析了秦岭造山带的构造特征、岩石地层、岩浆活动、火山作用和地球化学等方面的资料后,认为秦岭造山带可以划分为华北南缘陆坡带、秦岭岛弧杂岩带、秦岭弧前盆地系和秦岭增生混杂带等主要构造单元。
这些构造单元的形成和演化,不仅记录了秦岭造山带的形成历史,也反映了中国大陆地壳的构造演化过程。
本文的划分结果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秦岭造山带的构造格局和演化历史,同时也为矿产勘查、环境保护、灾害预测等提供了重要的地质背景资料。
未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进步,我们期待对秦岭造山带的认识能够更加全面和深入。
1. 秦岭造山带的重要性和研究意义秦岭造山带是中国乃至全球最重要的造山带之一,它位于中国大陆中央,横跨多个省份,具有复杂的地质构造和丰富的矿产资源。
秦岭造山带的研究对于理解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的地壳演化、板块构造、矿产资源分布以及自然灾害发生机制等具有深远的意义。
秦岭造山带是连接华北板块和华南板块的关键区域,其形成和演化历史直接反映了中国大陆地壳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通过对秦岭造山带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地壳增生、俯冲消减、碰撞造山等重要的地质过程,为理解地壳动力学提供宝贵的资料。
秦岭造山带是多种矿产资源的富集区,包括金、银、铅、锌、铁、铜等金属矿产以及煤炭、石油等非金属矿产。
对这些矿产资源的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可以为我国的矿产勘查和开发提供理论支持。
秦岭造山带也是自然灾害频发区,如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岩浆岩石学》岩浆作用及岩浆岩的基本特征
![《岩浆岩石学》岩浆作用及岩浆岩的基本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282d212ce2bd960590c677c7.png)
温度高于矿物结晶温度的岩浆,称为过热岩浆。 温度高于矿物结晶温度的岩浆,称为过热岩浆。 过热岩浆喷出时不含斑晶,而且粘度小,流动性大。 过热岩浆喷出时不含斑晶,而且粘度小,流动性大。 在骤冷情况下, 成全部为玻璃质的岩石。 在骤冷情况下,形成全部为玻璃质的岩石。在较慢的 冷却条件下结晶,可形成无斑隐晶结构。 冷却条件下结晶,可形成无斑隐晶结构。
600 酸性岩浆 中性岩浆 基性岩浆
400
频 数
200
0 0.1 0.5 F(%) 0.9
李福春,朱金初,金章东,2000 地质地球化学,28(2):8-13
2.岩浆的温度
岩浆的温度, 岩浆的温度,可以直接从现代火山喷出的熔 岩流测定出来,也可以用间接的方法求出。 岩流测定出来,也可以用间接的方法求出。 直接测量 喷出熔岩的温度范围一般在700-13000C之间。 喷出熔岩的温度范围一般在 之间。 之间 玄武岩一般为1000-13000C,安山岩一般为 玄武岩一般为 , 900~10000C,流纹岩一般为 ~ ,流纹岩一般为700~9000C。组 ~ 。 分愈酸性,温度愈低。 分愈酸性,温度愈低。
花岗岩浆在侵入于压力大的深处,溶解大量挥发份,由于岩浆粘度小, 花岗岩浆在侵入于压力大的深处,溶解大量挥发份,由于岩浆粘度小 , 冷却速度慢,矿物结晶条件好,因此粒度较大,含挥发份的矿物较常见, 冷却速度慢,矿物结晶条件好,因此粒度较大,含挥发份的矿物较常见, 岩浆期后的气成热液作用也较发育。喷出地表后,温度、压力降低, 岩浆期后的气成热液作用也较发育。喷出地表后,温度、压力降低,挥发 份大量逸出,岩浆粘度大增,因此,酸性熔岩结晶差,玻璃质多, 份大量逸出,岩浆粘度大增,因此,酸性熔岩结晶差,玻璃质多,气孔发 形成具多孔构造的岩石,或难于流动,形成具流纹构造的流纹岩, 育,形成具多孔构造的岩石,或难于流动,形成具流纹构造的流纹岩,或 气体急速膨胀,形成火山碎屑锥及火山碎屑流。 气体急速膨胀,形成火山碎屑锥及火山碎屑流。
地质作用概述
![地质作用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c8e7a875783e0912a2162ada.png)
地质作用概述油工14-4 赫双玲地质作用概述自然界中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
地球自形成以来就一直处于不断运动,发展和演变过程中,例如:地表形态和景观会发生”沧海桑田”的变化,裸露地表的岩石会变得破碎,松散,火山活动喷发出大量的高温熔融物质,地震产生山崩地裂等。
所以地质作用,是指由于受到某种能量(外力、内力)的作用,从而引起地壳组成物质、地壳构造、地表形态等不断的变化和形成的作用。
由自然动力引起使地壳组成物质,地壳构造,地表形态等不断的变化和形成的作用,通称地质作用。
地质学界把自然界引起这些变化的各种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主要分为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地震作用、变质作用、风化作用、斜坡重力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等。
地质作用的自然力是地质应力。
我们可以根据能量的来源的不同将其分为外力作用和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又按照方式不同可分为:●风化作用:包括物理作用、化学作用和生物作用;●剥蚀作用:包括机械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搬运作用:包括机械搬运和化学搬运作用两类;●沉积作用:包括机械,化学,生物三类。
地质作用概述板块运动被认为是使地壳表层发生位置移动,出现断裂、褶皱以及引起地震、岩浆活动和岩石变质等地质作用的总原因,这些地质作用总称为内力地质作用。
内力地质作用改变着地壳的构造,同时为地貌的形成打下基础。
这就是说板块运动能够解释地壳中岩石的变形,包括区域的和整个地壳的。
产生内力地质作用的能源,一般推测,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蜕变释放的热能和地幔重熔形成的热能。
这些能量,部分传导到地面散失,大量的内热由于岩石导热性差,在地下聚积成为产生各种内力地质作用的动力。
还有人认为,地球自转所产生的能也是产生内力地质作用的因素之一。
来自太阳的热能,是引起大气和水不断运动的主因,同时给生物的繁殖以能量,并直接对岩石圈施加影响。
这一切活动的结果,使地表的凸出部分受到风化、侵蚀等作用的破坏,破坏的产物在低凹的部位沉积起来形成新的岩石。
地质学名词解释
![地质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8a1bd214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f9.png)
一名词解释1岩浆:指在地球深部自然形成的部分或全部呈液态的炽热熔体。
(P37)2 花岗岩:是一种岩浆在地表以下凝却形成的火成岩,主要由石英(硬度为7)、长石(硬度为6)和少量云母(硬度为2---4)等暗色矿物组成。
3喷出岩:又称“火山岩”,指又火山喷发时喷出的岩浆冷凝而成的矿物岩石,多数为岩浆岩组成,质地疏松多孔。
4岩浆作用:指上地幔高温高压熔融体向地表或近地表附近侵入/喷出,矿物冷凝结晶,熔融体液态到固态的全过程。
5 火山作用:又称“岩浆喷出作用”,指岩浆喷出地表冷凝成岩的过程。
(P40)6 斑状结构:岩浆中主要矿物颗粒大小不等,大的叫斑晶,小的叫基质,而基质为隐晶质或非晶质者则为斑状结构。
(P46)7 气孔构造:指喷出岩或浅成脉状岩体边缘常见朵状、浑圆状、倒水滴状、管状或不规则状的空洞。
(P47)8 杏仁构造:指气孔被岩浆期后矿物填充时,其填充物宛如杏仁。
(P47)9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大气、水和生物活动等因素影响下,发生机械破碎、化学分解和合成,致使岩体崩解、剥落、破碎而形成松散的碎屑物质的作用。
10剥蚀作用:是指各种外动力地质营力如流水、冰川、风力、波浪等对地表岩石和风化产物的破坏作用。
12搬运作用:是指地表岩石风化后形成的产物绝大多数被流水、冰川、风力、波浪等外动力地质营力搬运到其他地方的作用。
13沉积作用:是指由于搬运营力的减弱(如水流或风力速度降低、冰川融化等)及其他因素影响,被搬运物质在适宜场所沉积下来而形成松散沉积物的作用。
14成岩作用:是指沉积后的松散沉积物被埋葬于地下深处环境,再经过一系列变化最后固结成坚硬沉积岩的过程。
15层理:是指由岩石的成分、碎屑(或沉积物颗粒)、颜色等在垂向上变化所形成的一种层状构造,是由不同时期沉积作用的性质变化造成的。
16 吹扬:(吹蚀)是风以自身的动力将地表砂粒和尘土扬起吹走。
17风棱石:卵石或砾石可以被磨蚀成多个磨光面和清晰边棱,这种石块称为风棱石。
变质核杂岩与岩浆作用成因关系综述
![变质核杂岩与岩浆作用成因关系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b3fcaac528ea81c758f5788d.png)
第17卷 第1期1998年 3月地质科技情报Geolog 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 y Information Vol.17 No.1M ar. 1998变质核杂岩与岩浆作用成因关系综述¹张进江 郑亚东(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北京,100871)摘 要 对岩浆与伸展作用的关系、伸展作用中岩浆的成因和需加强的工作进行了讨论,并重点论述了变质核杂岩形成机制与侵入作用的关系。
在造山带重力势能差和深部作用等各种因素导致的拉伸应力场作用下,岩石圈地幔和地壳通过减压或深部热活动发生部分熔融而形成岩浆,岩浆的上涌强化了地壳伸展,对地壳的弱化作用触发伸展构造的发生。
岩浆作用是变质核杂岩形成的主导因素之一,其主要包括对地壳的加热、弱化导致拆离断层的形成及由其浮力和密度产生不均一隆升而形成穹隆。
关键词 伸展作用 岩浆作用 变质核杂岩 成因机制分类号 P588.3自70年代后期以来,大陆岩石圈特别是造山带伸展构造形成了一个研究热点。
岩浆作用和伸展构造的关系一直为众多地质学家所关注,对其中两者何为主动因素以及伸展作用过程中岩浆的生成模式尚存在较大争议,特别是作为伸展构造的特征产物,变质核杂岩一般都与大型岩浆侵入体相伴生,使岩浆侵入作用与变质核杂岩形成机制的关系成为一个较为前沿的研究课题。
近年来国际地质学界开展的研究,对伸展作用过程中岩浆作用的认识日趋深入,并逐步认识到地幔活动在岩浆作用中的重要性。
但由于世界各地地质情况不同,所得结论也存在差异。
对于伸展构造与岩浆作用的成因关系的认识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岩浆作用是伸展作用的结果;另一种观点认为伸展构造是岩浆作用诱发形成的。
目前总趋势认为:区域水平拉伸应力场为伸展构造和岩浆作用提供了条件,但未必是先决条件,也不一定是伸展构造发育的直接原因,而岩浆作用则是形成伸展构造的必要因素,并且可能是产生拉伸应力场的原因之一。
关于变质核杂岩与岩浆侵入体的关系,以前倾向于以伸展构造为主导,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岩浆侵位在变质核杂岩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2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归纳总结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2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归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ff1e542ada38376bae1fae60.png)
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地球内部的热能。
2.特点:有些内力作用进行得很快,有些内力作用则进行得极其缓慢。
3.主要表现形式及其特点(1)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①含义:指岩石圈因受内力作用而发生的变位或变形,也称构造运动。
②基本形式:⎩⎨⎧水平运动垂直运动③主要反映:大陆漂移、地面抬升和沉降、地震等。
(2)岩浆活动: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3)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4.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
1.能量来源: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2.表现形式(1)风化作用①含义:在温度、水、大气、生物等因素的作用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发生破碎崩解、化学分解和生物分解等的过程。
②基本类型: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
③影响:产生的松散物质残留在地表,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了条件。
(2)侵蚀作用:流水、波浪、风、冰川等外力也对地表进行破坏,这一过程称为侵蚀作用。
(3)搬运作用:风化或侵蚀的产物,在流水、波浪、风、冰川等外力的作用下,被搬运离开原来的位置。
(4)堆积作用:随着流速降低、风力减小或冰川融化等,被搬运的物质逐渐沉积下来。
3.作用特点(1)不同地区主要外力及其作用的方式、强度等存在差异,从而形成具有不同特征的地表形态。
(2)外力作用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
1.过程体现(1)三大类岩石相互转换,使得岩石圈的物质处于循环转化中。
(2)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
2.三大类岩石(1)岩浆岩:在地球内部巨大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随着温度、压力的变化,冷却凝固形成。
(2)沉积岩: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压实、固结形成。
(3)变质岩:地壳中已生成的岩石,在地球内部的高温、高压等条件下,成分、性质发生改变而成。
3.物质循环过程(1)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基础物质:A岩浆、B喷出岩、C沉积岩。
《岩石学》第1章 岩浆及岩浆作用
![《岩石学》第1章 岩浆及岩浆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675d9fd476a20029bd642de7.png)
I. 压力增加,挥发份溶解度增加,粘度降低; II. 压力达到一定值,挥发份饱和,粘度随压力升高而增加.
粘度
饱 合 点
压力
二、 岩浆的物理性质
3、 岩浆的密度(一般为2.2g/cm3~3.1g/cm3)
影响因素:岩浆的化学成分、压力和温度 (1)化学成分:基性岩浆密度大,酸性岩浆密度小; (2)压力增加,分子间距减小,体积变小,岩浆密度增 大。 例如:玄武质岩浆 p=1×105pa时,ρ=2.63g/cm3 p=17×108pa时,ρ=2.90g/cm3 (3)温度增高,分子间距增大,体积膨胀,密度减小。
b. 岩盖:又称岩盘,上凸下平的穹隆状水平整合侵入体。
岩盖
岩盆
(一)、侵入岩的产状
1、 整合侵入体: c. 岩床( 岩 席):厚薄均匀的近水平产出的与地 层整合的板状侵入体。 d. 岩 鞍:产于强烈褶皱区,褶皱过程中,岩浆挤 入褶皱顶部软弱带-背斜鞍部或向斜槽部所形成的同生 整合侵入体。
(一)、侵入岩的产状
岩基
(二)侵 入 岩 的 相
侵入岩相的划分主要是以岩石形成的深 度为纲,深度不同,影响到岩浆的温度、 压力、冷却快慢、挥发份的散失等一系列 物理化学条件的差异,而这些条件与岩石 的成因及岩石外貌、成分等有不可分割的 关系。目前一般将侵入岩分为三种相:
a. 浅成相(0~3km):细粒、隐晶质及斑状结构等, 可见熔蚀暗化现象。多见高温矿物,岩体规模较小。 ※浅成相与次火山相特征很相似,区别是看它们是否 与火山岩有成因联系,如果与火山岩有关系,则为次火 山岩;否则就是浅成岩。 b.中深成相(3~10km〕:中粒、中粗粒、似斑状结 构;多为中低温矿物;岩体规模较大。 c. 深成相(>10km):岩体规模较大;结晶粗大,多 为块状规则;多为低温矿物。
岩浆作用与岩浆岩
![岩浆作用与岩浆岩](https://img.taocdn.com/s3/m/8d45c41452d380eb62946d30.png)
36
正在宁静溢流的火山岩浆
喷出作用或火山活
功——岩浆冲破上覆
岩层喷出地表,即喷出
作用或火山活功.这种
作用形成的岩石称喷出
岩,又称火山岩。
熔岩流
绳状熔岩
枕状熔岩
枕状熔岩
• 3.岩浆岩
• 地下深处的岩浆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冷凝
形成的岩石。熔融岩浆冷凝后形成的岩石
又可以分为喷出岩 (火山岩)和侵入岩。
气孔构造和杏仁构造
气孔构造:岩浆在压力减小或温度骤然降低条件下,随挥发性 成分不断散失和熔岩迅速冷却凝固在岩石中所留下来的许多圆 形或椭圆型的孔洞。 杏仁构造:岩浆岩气孔被后来的物质填充所形成的一种形状象 杏仁状的构造。
气孔状玄武岩(龙南中侏罗统)
四 岩浆岩的分类
岩浆岩分类的主要根据:
一方面是岩石的化学成分、矿物成分; 一方面是岩石的产状、结构和构造。
火成岩的分类
• 岩浆岩分类
• (1) 从超基性岩到酸性岩,暗色矿物与浅色矿物 含量分别呈逐减和渐增的趋势,因而岩石颜色逐 渐变浅。
• (2) 就暗色矿物的变化而言,橄榄石只在超基性
岩、基性岩中出现,辉石是基性岩的主要矿物, 角闪石是中性岩的主要矿物,黑云母是酸性岩的 主要矿物。
(3) 长石的种类和含量在各类岩石中很有规律。超基性岩里很
暗 色 矿 物
火成岩的矿物成分
火成岩 重要造 岩矿物
长石 石英 黑云母 角闪石 辉石 橄榄石
比颜 重色 越越 来来 越越 小浅 ,
火成岩的矿物成分
三、岩浆岩的结构和构造
1、火成岩的结构
结构 :岩浆岩的矿物结晶程度、颗粒大小、 自形程度和矿物之间结合的形态等所反映 出来的岩石构成上的特点称为结构。
北秦岭天水地区地壳造山的花岗岩记录及构造岩浆作用(1)
![北秦岭天水地区地壳造山的花岗岩记录及构造岩浆作用(1)](https://img.taocdn.com/s3/m/7c4f3a5fe45c3b3567ec8b33.png)
52
甘肃冶金
第 33卷
地质时代 华力西期 早泥盆世 加里东期 中奥陶世
表 1 天 水地区加里东末期 - 华力西早期岩浆事件表
超单元 仙坪超单元 党川超单元
火炎山超单元
黄土梁超单元 南沟超单元
单元
佛洞沟单元 包家沟单元 龙王沟单元 佘家门单元 锦鸡岭单元 骆驼巷单元 野猪坪单元 杨金贯单元 周家沟单元
第 33卷第 1期 2011年 2月
甘肃冶金 GANSU M ETALLURGY
V o.l 33 N o. 1 F eb. , 2011
文章编号: 1672 4461( 2011) 01 0051 05
北秦岭天水地区地壳造山的花岗岩记录及构造岩浆作用
刘晓林
( 甘肃省地质调查院, 甘肃 兰州 730000 )
1 引言
天水地区位于中国中央造山系西秦岭东段, 属 祁连 - 北秦岭加里东造山带, 由于加里东期强烈的 地壳造山作用和构造活动, 形成了近东西向展布的 加里东晚期 - 华力西早期构造岩浆岩带, 沿该带有 大量花岗岩类分布。
本文以天水地区加里东晚期南沟超单元、黄土 梁超单元, 华力西早期党川超单元、火炎山超单元、 仙坪超单元为例, 论述了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形成 的构造环境, 探讨了北秦岭造山带形成与演化的构 造岩浆作用。
俯冲造山作用和华力西 早期的碰撞造山作用。
关键词: 北秦岭造山带; 花岗岩类 ; 俯冲 - 碰撞造山; 构造岩浆作用; 天水地区
中图分类号: P 611
文献标识码: A
G ecord of G ranites and Tectonic M agma Process of the N orth Q inling Crust O rogenic in Tianshui R egion
大兴安岭中生代伸展造山过程中的岩浆作用
![大兴安岭中生代伸展造山过程中的岩浆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19493090b9d528ea81c77912.png)
第6卷第4期1999年10月地学前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Earth Science Frontiers (China University of G eosciences ,Beijing )Vol 16No 14Oct.1999 收稿日期:1998210205 修改稿收到日期:1999201204作者简介:邵济安,女,1940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构造地质学专业。
本研究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9672156)资助。
大兴安岭中生代伸展造山过程中的岩浆作用邵济安(北京大学,北京,100871)张履桥(内蒙古地质研究所,呼和浩特,010020)牟保磊(北京大学,北京,100871)摘 要 概括地介绍了大兴安岭中生代伸展造山过程,重点讨论了晚中生代火山岩、深成岩的岩石学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存在一套板内拉张环境下的A 型花岗岩,火山岩为一套钾质粗面质岩石,大多数花岗岩和火山岩具有低的N (87Sr )/N (86Sr )值(01704~01708)和正的ε(Nd ,t )(1~4)值,据此认为这是底侵作用形成的一套壳幔混熔岩浆的产物,结合岩浆喷发与侵位过程中的伸展构造分析,认为这是大陆内部伸展造山的重要证据。
此外,笔者还在该区发现早中生代的一套幔源镁铁质堆晶岩和侵入岩、早中侏罗世及早白垩世的基性岩墙群、早白垩世(130~120Ma )超基性的角闪岩、玻基橄辉岩和碱性橄榄玄武岩。
由此可以证明,大兴安岭晚中生代的花岗岩火山岩活动只是伸展背景下的岩浆演化的一个阶段。
关键词 陆内造山 伸展造山 底侵作用 岩浆作用 大兴安岭C LC P542,P58880年代初美国盆岭省的研究者首先提出了伸展造山带这个名词。
造山带的伸展构造引起了地学界的广泛关注。
Howell (1989)从力学机制角度划分了八种类型造山带[1],其中一种是热隆引起的造山作用,例如夏威夷由洋底火山活动形成的山脉。
Wilson (1990)从变形的角度划分了三种类型造山带[2],其中一种是垂直抬升形成的山脉,包括热点上方的山脊、裂谷或地堑旁侧的山系、洋中脊以及某些已抬升尚未裂开的山脉。
北秦岭天水地区地壳造山的花岗岩记录及构造岩浆作用
![北秦岭天水地区地壳造山的花岗岩记录及构造岩浆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ec0fb56ef5335a8102d2202d.png)
1 引 言
天水地 区位 于 中 国 中央 造 山系 西 秦 岭东 段 , 属 祁连 一北 秦岭 加里 东 造 山 带 , 由于加 里 东 期 强烈 的 地壳 造 山作用 和构 造 活 动 , 成 了近东 西 向展 布 的 形
加里 东 晚期 一华力 西 早 期 构 造岩 浆 岩 带 , 该 带 有 沿 大量 花 岗岩类 分布 。 本文 以天 水地 区加 里 东 晚期 南 沟 超 单元 、 土 黄
H及 陈家河 群 ( , 部 盆 地 ( 带 ) 积 了丹 凤 O C)南 南 沉
群( Z—O ) 葫芦 河 群和丹 凤群 均 为含 蛇绿 岩 的洋 : D,
盆沉积 , 家河 群 为陆 缘 碎 屑 沉 积 。大 约 在 奥 陶 纪 陈
中 晚期 扬子 板块 向北 与华 北 板 块 对 接 碰撞 , 致 北 导
境。在 此基础 上 , 初步探讨了秦 一祁结合部北秦岭造 山带 的形成 与演化 , 北秦岭 造 山带 大致经 历了加 里东末 期的 俯 冲造山作用 和华力西早期 的碰撞造 山作用。
关键词 : 北秦岭造 山带 ; 岗岩类 ; 冲 一 花 俯 碰撞造 山; 构造岩浆作用 ; 天水地区
中 图 分 类 号 :6 1 P 1 文 献 标 识 码 : A
L U a .i I Xio 1n
( nuIstt o el i l uvy a zo 30 0 hn ) Gas ntue f oo c r ,Lnh u70 0 ,C ia i G gaS e
Ab ta t sr c :Ba e n ioo i g so r nt si o ia in o erp tog o h sr s T r e df r n e ei y e e s d o s tp c a e f a i c mb n t f h i er -e c miti , h e i e e tg n t tp so t g e n o t e c f h g a i sw r e t e sfl ws C ld n a g r r nt s e r r c n s n c l so r i sa d lt r g n cA・ rn t e e i n i d a o o : ae o in ma ma a cg a i , a l Vai a y — o ii ng a t n eo o e i e d i f l e y s l n e a tp a i s T e ga i sf r t n i i e e ttc o i n i n ns On ti a i ,h rn ts fr t n a d e o ui n y e g n t , h r n t o mai n df r n e tnc e vr me t. h s b ss te g a i o ma i n v l t r e e o o e o o
地球科学概论第七章1 岩浆作用
![地球科学概论第七章1 岩浆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a9af03fd941ea76e58fa045e.png)
中性熔浆SiO 中性熔浆SiO2和挥发组分的含量以 及其它性质介于酸性和基性熔岩之间, 及其它性质介于酸性和基性熔岩之间, 所形成的岩石称为安山岩 安山岩。 所形成的岩石称为安山岩。 熔浆在冷凝固结过程中,如果成分 熔浆在冷凝固结过程中, 均匀,地形平坦,而且缓慢冷缩, 均匀,地形平坦,而且缓慢冷缩,可形 成垂直于冷凝面的裂隙, 成垂直于冷凝面的裂隙,把岩石分割成 多边形柱状体,这种裂隙称为柱状节理 柱状节理。 多边形柱状体,这种裂隙称为柱状节理。
宁静式又称夏威夷式 又称夏威夷式, 宁静式又称夏威夷式,以宁 静地溢流出炽热的基性熔浆 基性熔浆为其 静地溢流出炽热的基性熔浆为其 特点,无爆炸现象。 特点,无爆炸现象。 递变式是以猛烈式和宁静式 递变式是以猛烈式和宁静式 有规律交替喷出为特点, 有规律交替喷出为特点,多数火 山属于这种类型。 山属于这种类型。
火山弹:喷离火山口时为炽热的熔浆团, 火山弹:喷离火山口时为炽热的熔浆团, 而后在空中旋转运移时, 而后在空中旋转运移时,发生不同程度的冷却 或固结,落地时可呈现不同的形态。 或固结,落地时可呈现不同的形态。火山弹平 均直径大于64 mm。 均直径大于64 mm。 火山块:粒径与火山弹相当,也是大于64 火山块:粒径与火山弹相当,也是大于64 mm,但喷发时是固态的岩石碎块, mm,但喷发时是固态的岩石碎块,多呈棱角状 至次棱角状。 至次棱角状。火山块主要由火山通道及其附近 先存的岩石破碎而成。 先存的岩石破碎而成。 火山砾:粒径为2 mm, 火山砾:粒径为2~64 mm, 火山灰:粒径小于2 mm, 火山灰:粒径小于2 mm,它们在喷发时可 以是液态的,也可以是固态的。 以是液态的,也可以是固态的。
第七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岩浆作用与变质作用
大地构造学-第7章-造山作用与造山带机制
![大地构造学-第7章-造山作用与造山带机制](https://img.taocdn.com/s3/m/a923703e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e7.png)
第7章 造山作用与造山带机制
❁造山带:造山带指在构造事件中因褶皱和其它 变形作用形成的线状延伸地带,包含上层山脉的 形成、逆掩、褶皱、断裂等过程,以及深部的塑 性变形、变质与岩浆作用等,其形成过程属于构 造活动带范畴,后期多数呈现为山脉隆起带。
7
第7章 造山作用与造山带机制
❁造山带是地壳上的强烈的变形 带,呈长条状、线状,是褶皱、 断裂和火山活动十分发育的地带。
31
第7章造陆山内作造用山与带造特山征带机制
❁4 构造变形特征
陆内造山带为多条主干逆掩断层组成的大规模逆冲推 覆构造系统,在几何形态上表现为后端厚前端薄的构造 楔形体,而且无论是前缘还是后缘往往有大面积的基底 岩系也被卷入构造变形,形成沉积盖层和基底岩系同时 卷入变形的大型厚皮构造,而板缘造山带虽然也主要由 逆冲推覆构造组成,且在几何形态上也表现为后端厚前 端薄的构造楔形体,但构造楔形体基本上由位于造山带 前缘的薄皮构造和位于造山带根部的厚皮构造两部分组
19
板块构造理论兴起以来对造山作用的新理解: 板块构造理论造山作用理解为板块边界的相
互作用的过程,而板块边界的相互作用往往是长 期的持续作用过程,从而对造山作用又赋予了许 多新的含义,但也出现许多对造山作用的不同理 解。Monger和Francheteau(1987)指出“造山的形 变发生在会聚板块、离散板块和转换板块等边 界” 。 Sengor(1992)在系统评述前人对造山作 用概念理解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更为严格的定 义,提出“造山作用是一个用以表征会聚板块边 缘所有地质过程的集合名词” ,
8
造山作用存在的标志
❁角度不整合:地层的角度不整合是一次强烈构 造作用的产物,是造山作用发生的最明显证据。 实际上,由于强烈的构造作用影响,使已形成的 地层普遍发生了褶皱、断裂等较强的构造变形, 并使造山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火山一沉积岩系往 往与下伏不同时代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所以 角度不整合是造山运动最明显的证据。
7 岩浆作用
![7 岩浆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b9eaf6c60c22590102029dea.png)
第七章岩浆作用喷发式火山熔岩火山裂隙式火山火山碎屑岩是主要由火山碎屑物质组成的岩石。
是介于火山岩与沉积岩之间的岩石类型,兼有两者的特点,又与两者相互过渡。
在沉积岩系中它属于碎屑沉积岩中的一种特殊类型。
地壳深处的局部地段和软流圈中确实存在着一种由硅酸盐及部分金属氧化物、硫化物和挥发组分组成的熔融物质,即岩浆(magma)。
在1000℃左右甚至更高温度和巨大压力下具有极大的潜在膨胀力。
一旦由于构造运动破坏了地下平衡或使局部压力降低时,这种物质就会向着压力减小的地方(如隆起、破裂)流动,侵入地壳上部或喷出地表。
在运动过程中岩浆与围岩相互作用,不断改变着围岩与自身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状态。
岩浆作用(magmatism)这种从岩浆的形成、演化、直至冷凝,岩浆本身发生的变化以及对周围岩石影响的全部地质作用过程称为岩浆活动或岩浆作用。
根据岩浆活动的特点,可分为两种活动方式:侵入作用:岩浆从深部发源地上升但没有达到地表就冷凝形成岩石,这种作用过程叫侵入作用(intrusion),冷凝后形成的岩石叫侵入岩;喷出作用:岩浆直接溢出地面,甚至喷到空中,这种作用过程叫喷出作用(extrusion)或火山作用(volcanism)。
熔浆(lava)冷却后所形成的岩石叫熔岩或喷出岩(extrusive rock)。
第一节喷出作用一、火山概述火山:岩浆沿地壳某些通道喷出地表的现象,称为火山(volcano)。
(见下页图)习惯上把火山分为:活火山——现在仍继续活动的火山;休眠火山——人类历史上喷发过近代处于相对稳定的火山;死火山——没有活动能力的火山,这些火山在人类历史前喷发过,在人类历史上没有再喷发的记载,只保留有火山形态和遗迹。
一个典型的火山机构包括火山锥、火山口、火山喉管三部分:火山锥火山喷发的固态和液态物质常堆积成圆锥形火山。
火山喉管物质从地下涌出地面的通道。
火山颈火山颈喉管中充填的是由岩浆冷凝成的柱状岩体。
火山口火山物质溢出地面的位置。
土木工程地质分章名词解释
![土木工程地质分章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3c01c10c336c1eb91a375dc5.png)
土木工程地质分章名词解释地质学:地质学(geology)一词是由瑞士人索修尔(saussure H.B.de)于17 79年提出的,指“地球的科学”,研究内容十分广泛,它要紧研究地球的组成、构造及其形成和演化规律。
工程地质学:是介于地质学与工程学之间的一门边缘交叉学科,它研究土木工程中的地质咨询题,也确实是研究在工程建筑设计、施工和运营的实施过程中合理地处理和正确使用自然地质条件和改造不良地质条件等地质咨询题。
即工程地质学是为了解决地质条件与人类工程活动之间矛盾的一门有用性学科。
地质环境:地球的表层环境,即在内外营力作用下形成的与工程有关的自然地质条件。
地基:在土和岩层中修建建筑物,承担建筑物全部重量的那部分土和岩层称为建筑物的地基。
地基承载力:是指地基所能承担由建筑物基础传递来的荷载的能力。
工程地质条件:指工程建筑物所在地区地质环境各项因素的综合,包括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地表地质作用、地势地貌等。
地势地貌:地势指地表高低起伏状况、山坡陡缓程度与沟谷宽窄及形状特点;地貌则讲明地势形成的缘故、过程和时代。
水文地质:是地质学中研究地下水的分支,包括地下水的成因、埋藏、分布动态和化学成分等方面的内容。
工程地质咨询题:已有的工程地质条件在工程建筑和运行期间会产生一些新的变化和进展,构成威逼阻碍工程建筑安全的地质咨询题称为工程地质咨询题。
第二章地壳及其物质组成地质作用:塑造地壳面貌的自然作用即地质作用。
内力地质作用:其动力来自于地球自身、且要紧发生在地壳内部的塑造地壳面貌的自然作用。
外力地质作用:由太阳辐射热引起并要紧发生在地壳的表层的自然作用。
人为地质作用:指由人类工程活动引起的地质效应,又称为工程地质作用。
矿物:天然形成的单中化合物,为均质固体,具有相对稳固的化学成份和物理性质。
条痕:将矿物在无釉瓷板上刻画后留下的矿物粉末的颜色。
光泽:矿物表面对可见光的反射能力。
硬度:矿物抗击外力机械作用的强度。
地质学基础 讲5-讲6-岩浆作用和岩浆岩
![地质学基础 讲5-讲6-岩浆作用和岩浆岩](https://img.taocdn.com/s3/m/c619b36d561252d380eb6ef2.png)
一、基本概念
1.岩浆(Magma):是上地幔和地壳深处形成的,以硅酸盐为主要成分的
炽热、粘稠、含有挥发分的熔融体(熔体),岩浆之中还可以含少量 固体物质(矿物晶体和岩石)。
岩浆岩(igneous rock)是由岩浆冷却固结形成的岩石。
岩石圈深处形成的富含挥发份的粘稠的硅酸盐熔融体。 2.特 征:
A、主要成分是K+,Na+,Ca2+,Mg2+,Fe2+,Fe3+,Al3+阳离子和硅酸根络阴
1、岩基;2、岩株;3、岩墙;4、岩床;5、岩鞍;6、被剥蚀露出的岩鞍; 7、火山颈;8、复式火山;9、熔岩流;10、火山灰流;11、小型破火山 口;12、大型破火山口;13、火山碎屑流;14、小火山
实例
秦皇岛燕塞湖采石场与沙锅店
燕塞湖采石场的一条正长斑岩岩墙(深灰色)侵入于斑状石英正长岩(浅色)之 中; 沙锅店东山梁侵入于早奥陶世亮甲山组灰岩之中的花岗斑岩岩墙(浅色),岩墙 产状陡立。厚度较大(约10m),由于与灰岩围岩相比抗风化能力明显较强,象 城墙一样突出于地面。 王家生摄于2003
三、侵入体的特点 1.侵入体的产状
侵入体产出的形态,大小和围岩的接触关系 A 不整合侵入体:侵入体与为围岩的接触面切穿围岩的层理或片理 岩基:出露面积大于100km2,在平面上多呈长圆形或条带状; 岩株:出露面积小于100km2,平面上多近圆形或不规则; 岩墙:产状陡立且厚度稳定的板状侵入体; 岩脉:厚度不大且很不规则的小型侵入体; B 整合侵入体:侵入体与围岩接触面基本与围岩的层理或片理平行 岩盆:中央微向下凹的大型侵入体; 岩床:厚度稳定的板状侵入体; 岩鞍:侵入于褶皱转折端虚脱空间内侵入体,呈新月形或鞍 状;
3.岩浆岩中矿物共生组合规律
地球上岩石形成的过程与机制
![地球上岩石形成的过程与机制](https://img.taocdn.com/s3/m/3d37ecc0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c6.png)
地球上岩石形成的过程与机制地球上的岩石形成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涉及地球内部的物理、化学和地质力学过程。
地球的内部构造和地壳演化是岩石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将以成岩作用和岩浆活动为主线,探讨岩石形成的过程与机制。
地球上的岩石形成主要分为三个过程:岩浆岩形成、沉积岩形成和变质岩形成。
岩浆岩形成主要通过岩浆活动形成,沉积岩形成通过物理和化学作用形成,变质岩形成通过地壳深部的高温高压作用形成。
首先,岩浆岩形成的过程是岩石形成的一种重要方式。
岩浆是地下部分熔融的岩石物质,在地球内部的高温高压环境下形成。
当岩浆从地下深处升到地表时,温度和压力减小,岩浆中的溶解物质开始析出并凝固,形成固态的岩浆岩。
岩浆岩的形成通常与火山喷发和火山活动有关。
火山喷发是岩浆岩形成的一个重要过程。
火山口的岩浆会通过裂隙和通道,从地下深处喷发到地表。
火山喷发释放出的岩浆包含丰富的熔融矿物和气体,当岩浆冷却后,熔融矿物结晶形成岩浆岩。
常见的岩浆岩有玄武岩、安山岩和流纹岩等。
这些岩浆岩通常形成火山山体和火山口周围的地层,如夏威夷群岛就是由火山喷发形成的岛屿。
其次,沉积岩形成是另一种岩石形成的重要过程。
当岩浆经过火山喷发冷却后,在接触到地表水、河流或海洋时,岩浆岩开始发生风化和侵蚀过程。
风化将岩浆岩物质破碎成颗粒,这些颗粒通过水的运动被搬运到不同的地点,并沉积在湖泊、河道、海洋等地表水体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沉积物逐渐堆积形成厚度较大的沉积层。
这些沉积层经过重压作用下,被上面的沉积体压实,形成固态的沉积岩。
常见的沉积岩主要有砂岩、泥岩和石灰岩等。
砂岩是由沙粒通过自然风化和水的搬运沉积形成的,泥岩是由细粒颗粒经压实形成的,而石灰岩则是由海洋生物的遗体和碎屑物质在海床上逐渐沉积形成的。
沉积岩常常保存了地质历史中重要的信息,如古生物化石和古气候变化等。
最后,变质岩形成是地球内部造山作用和地壳变形的结果。
当地壳板块在构造运动过程中发生相互碰撞、挤压和拉伸,岩石受到高温和高压作用,发生化学和结构上的改变,转化成新的岩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壳根、造山热与岩浆作用
2010-07-03
简要讨论了近年来造山带及其岩浆作用研究的主要进展.造山带流变学结构与造山热和岩浆作用有着密切的耦合关系.年轻的山带往往存在地壳根,但古老的山带地壳根是否存在,取决于造山带的热状态和榴辉岩化的强度,只有缺乏流体和冷的造山带才保留有地壳根,例如古生代的南乌拉尔山和北美前寒武纪的南Trans-Hudson造山带.造山带的`伸展塌陷往往伴随着幔源岩浆底侵、地壳软化、隆升和强烈岩浆作用.由于地幔浮力和造山热的作用,一些山带具有高的海拔和薄而热的地壳,属于具有长期活动性的构造带.研究表明,这些具有长期活动性的构造带,是建立在以前形成的热的、软化了的弧后区内.中国昆仑-秦岭-大别造山系北缘,古生代时期发育了与俯冲有关的弧岩浆带,而南缘发育了相近时代的与弧后伸展有关的双峰式岩浆带,构成古生代双岩浆带.该造山系早中生代的造山作用,就是在南缘的古生代弧后岩浆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该双岩浆带提供了造山热控制复合造山作用的实例.
作者:马昌前佘振兵张金阳张超 MA Chang-qian SHE Zhen-bing ZHANG Jin-yang ZHANG Chao 作者单位:马昌前,MA Chang-qian(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4;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佘振兵,张金阳,张超,SHE Zhen-bing,ZHANG Jin-yang,ZHANG Chao(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究生院,湖北,武汉,430074)
刊名:地学前缘 ISTIC PKU英文刊名:EARTH SCIENCE FRONTIERS 年,卷(期):2006 13(2) 分类号:P542+.5 关键词:造山运动山根地壳熔融造山热双岩浆带秦岭-大别造山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