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视角论诗歌隐喻的翻译

合集下载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诗歌意象翻译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诗歌意象翻译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诗歌意象翻译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诗歌意象翻译诗歌翻译一直以来都是翻译中较为复杂的领域。

由于中西方诗歌在文化、诗歌结构、诗歌韵律上的不同,诗歌翻译往往难度比较大。

而在诗歌翻译中,诗歌意象的翻译则更是如此。

传统的翻译原则注重诗歌结构或是韵律上的对等,但是本文希望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审视诗歌意象的翻译。

认知语言学认为诗歌的意象是一种隐喻,是以人的认知经验为基础的一种思维方式。

过去对于诗歌的意象曾有一些学者做过研究,例如张保红就在其《汉英诗歌翻译与比较研究》中对诗歌的意象进行了分类,还提出了意象与意境是不可分割的概念。

而对于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翻译,王晓农、张福勇和刘世贵在《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语篇翻译研究》一书中也提出了他们的观点,他们认为语言和文化存在着一定的相对性,并提出了翻译中的翻译补偿的概念。

本文希望可以将认知语言学与翻译学相结合,从认知的角度看待翻译,以许渊冲《枫桥夜泊》的英文译本为例,分析在诗歌意象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其他的翻译措施。

诗歌意象在诗歌翻译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由于不同语言文化中认知的不同,意象翻译往往是诗歌翻译中的难点。

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中,诗歌的意象不再仅限于解释为简单的情景交融,而被认为是一种思维方式的体现。

(一)关于意象意象是诗歌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诗歌写作中的一项重要手法。

传统的概念中,意象是一种物象,用以寄托诗人的情愫,抒发情感,是一种较为具体的实物情感寄托,也是构造诗歌意境的一种手段。

但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下,意象是一种隐喻,是一种看待世界、认知世界的一种体现。

(二)关于认知语言学下的翻译目的简单地说,翻译其实就是把一种语言文字中的信息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文字。

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中,认为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文字的转换,它更是一种将一种语言中的认知方式以另一种语言的形式进行传递的过程。

因此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翻译往往是以尽可能传递不同文化的认知方式,减少文化缺失为主要目的的。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翻译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翻译

重要 , 只要有 可能, 译者 就应 设法传 递原 语的形 象 , 或者 代之 以译语读 者较能接受的另一个形象 , 作为补偿 , 在喻
义和形象不能两全时 , 应舍形象 , 保喻义。柯平先生 提出 了五种具体的翻泽方法 : 直译法 ; 归化法 ; 明喻法 ; 直译 加 注法 ; 概略或释义 法。国外对 隐喻 翻释进 行深入 系统研
第1 O卷
第 4期
鸡 西 大 学 学 报
J 0URNA F JX NI RST L O I IU VE I Y
V0 . O N0 4 11 . Au . 01 g2 0
21 0 0年 8月
文章 编号:6 2—65 (0 0 0 0 9 2 17 7 8 2 1 )4— 0 4—
1 译法。 .直
直译法是指把出发语的独特的隐喻概念域 映射 方式 直接移植到 目的语中的翻译方法。美国著名 的翻译 理论
家 E gn i ue eA Nd a主张 “ 功能 对等 ” “ 态对 等 ” 因为 和 动 , 尽管文化背景不同 , 但是人类作为一个整体 , 却拥有 诸多 共 同的因素 , 这些东西 决定 了在语 言文学 中英汉 两种语
中 图分 类 号 : 35 9 H 1. 文献标识码 : A

隐喻一直作为修 辞学研 究 的内容 , 当作 是一 种文 被 学意义上 的修辞手段 。它是以人们熟知或实 际感 知到 的 事物来表达未知 的或抽 象的事 物。现代语 言学 , 特别 是 2 O世纪 6 0年代 以来 , 随着认知 语言学的兴起 , 喻研究 隐 呈现 出了一种 多角度 , 多层 次和 多学科 的多 元化 态势 。 隐喻不仅仅被看成是作 为修 辞的一种 语 言现象 , 它更是
隐喻 的认知理论认为人的思维的基本特征就是 隐喻 的。美 国著名的语言哲 学家 Jh . er onR Sal e曾经说 : 当我 们谈 到隐喻意义的时候 , 际上是 在推 测语 言使用者 通 实 过表面的语言表达所传递 的真正含义。这说明人们在 交 际的过程 中, 要不断地 在词 义表 面的基 础上揣摩 对方 的 意图 , 即不断地在不同 的认知域之间寻求相似 、 共鸣 的东 西, 以求双方 的交际能够顺 利进行。2 0世纪 8 0年代 ,a L. kf和 Jh sn合著 了一本名为《 o o no 我们赖 以生存 的隐喻 》 , 书中指出语言是受控 于整个隐喻思维系统的 。 在认知语言学 中, 隐喻被看作是修 辞和认知 的过程 , 是 一个 认 知 域 被 映 射 到 另 ~ 个 认 知 域 的 过 程 , 隐 喻 中 即 常被提 到的 目标域 和来源域 。L kf认为我 们对抽 象事 ao 物 的理解和认知是建 立在具 体的经验 或物 质之上 的 , 几 乎所有 的人类的思维和语言都是隐喻形 的。隐喻 是理解 抽象概念 , 进行抽 象思 维的 主要 手段 。隐喻 的实质就 是 通过对一事物具体认 识来理 解和 感知 另一事 物。例如 : L v u y 这是一个典 型的隐 喻。L v 爱情 ) oeiaj me. s o oe( 作 为隐喻中的 目标域是 一个 完全抽 象 的事 物 , 我们把 它 比 喻成可以亲身经历 的一 次 ju y 旅行 ) 即来源域 。人 o me ( , 们 利用诸如此类 的, 在两个 认知 域 中对 相似 事物 的想 象 以达到对客观世界 中的抽象 事物 的真实 理解 、 感受 和认 识 的 目的。Soi lb n也认 为 : 语 言通 常是一 具 体 的经历 , “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诗歌意象翻译——以许渊冲《枫桥夜泊》的英文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诗歌意象翻译——以许渊冲《枫桥夜泊》的英文
出一 些 在 诗 歌 意
知 语 言 学 的视 角 下 . 意象是一种 隐喻 . 是 一 种 看 待 世
认 知 世 界 的 一 种 体 现 象翻 译 中可 行 的 翻 译 方 法 的 建议 . 以便 更 好 地 传 递 诗 界 、 那么什么是隐喻? 认 知语 言学 认 为 隐喻 是 在 有 生 歌 意 象映 射 下 的 文 化 认 知 方 式 理 的 基 础 上 的 一种 心理 机制 的运 作 . 是从 源域 向 目标 关键词 : 意 象翻 译 认 知 语 言 学 隐喻 翻 译 方 法
就 是 一 种 隐 喻 在 诗 歌 意象 中有 许 多 分 类 . 张 保 红 在 其《 汉 英 诗 歌 翻译 与 比较 研 究 》 一 书中, 就将 诗 歌 的 意 象分 为以下几类 : 视觉意象 、 听觉意象 、 肤觉意 象 、 味 觉意象 、 嗅觉意象 、 动觉 意象 和意 觉 意 象 。 以 视 觉 意 象 为 例 ,视 觉 意 象 是 一种 以 意象 为 基 础 的视 觉 形 象 . 是
翻译 措 施

作 为 目的 域 名 . 以大 家共 有 的对 于 杨 柳 的 认 知 印 象 为
基础 . 将“ 杨柳” 映射 到 “ 离 别 之情 ” 的概 念 中去 让 读
者 在 读 诗 的 过 程 中能 自然 通 过 已有 的 认 知 经 验 获 得 形象意识 , 故 而 与作 者 产 生 共 鸣
意 象 曾有 一 些 学 者 做 过 研 究 , 例如张保红 就在其《 汉
英 诗 歌 翻 译 与 比较 研 究 》 中 对 诗 歌 的 意 象 进 行 了分 类. 还 提 出 了意 象 与 意 境 是 不 可 分 割 的 概 念 。而 对 于 认 知 语 言 学 视 角 下 的 翻译 . 王 晓农 、 张 福 勇 和 刘 世 贵 在《 基 于 认 知语 言 学 的语 篇 翻译 研 究 》 一书 中也提 出 了他 们 的 观 点 . 他们认为 “ 语 言 和 文 化 存 在 着 一 定 的 相对性” . 并 提 出 了 翻译 中 的 翻译 补 偿 的概 念 。 本 文 希 望 可 以将 认 知 语 言 学 与 翻译 学相 结 合 . 从 认 知 的 角 度 看 待 翻译 , 以许 渊 冲 《 枫桥 夜泊》 的英文译 本为例 , 分 析 在 诗 歌 意 象 翻 译 中存 在 的 问 题 并 提 出 一 些 其 他 的

从认知视角看隐喻及隐喻翻译_评_围城_及其英译本

从认知视角看隐喻及隐喻翻译_评_围城_及其英译本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OCE AN U NIVE RSIT Y OF CH INA (Social Sciences E dition )2008年第5期N O.5.2008从认知视角看隐喻及隐喻翻译评 围城 及其英译本*梁淑梅!章晓雯(浙江林学院外国语学院,浙江临安311300)摘!要: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

它是通过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建立二者之间的关联,以达到认知的目的。

从认知视角分析文学名著 围城 及其英译本,可以鉴赏其新奇、犀利的隐喻和准确、传神的翻译。

关键词:认知语义学;隐喻;映射;源域;目标域中图分类号:H 0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335X(2008)05 0094 03!!隐喻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其研究已从单纯的修辞学扩展到哲学、符号学、外语教学等学科,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类思维方式的一种认知工具和看待、认识事物的一个视角,既然如此,隐喻就不可否认是一种认知现象。

[1]笔者试图从认知对等、认知偏移及认知缺省的视角,分析文学名著 围城 及其英译本,以鉴赏作者新奇、犀利的隐喻和译者准确、传神的翻译。

一、认知语义学认知语义学是20世纪末兴起的认知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其代表人物有Jackendo ff,Lakoff,Jo hn son,Langacker 和Talmy 等人。

认知语义学采用经验主义的语义观,以体验哲学(embodied philoso phy)为基础,从认知角度探讨人类思维、经验、语言及心理、生理系统间的辨证关系。

它研究概念化(co nceptualization)的形成、隐喻投射、(metaphori cal projection)、范畴化(categorization)、原型(pro to ty pe)、寓比(parable)、理想认知模型(ICM )、语音接口层次(PIL)、概念接口层次(CIL)等认知语义现象。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中国古诗的隐喻翻译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中国古诗的隐喻翻译

此我们要想方设法去解决 这一问题 。首先我们要从 管
理这一层 面上去彻 底根治 师资缺 乏所带来 的 问题 , 我 们也只有进行 长期 发展策划 ,循序渐进地对专 职体 育 教师队伍进行 建设 ,同时要加强与各 院校 间的密切联
系, 对相应教师 队伍进行监督管理 , 解决 师资流动性这 顽 固问题 ,我们可 以以学期或学年 为单位聘请专用
基础上 , 让学生根据 自身条件 进行选择更大范 围项 目。
阳光体育 运动保 障体制 , 加大经费 的投入 , 善院校的 完 体育设备与设施 , 壮大教学队伍 , 为鼓励学 生们能够真
正走进操 场 , 走进大 自然 , 到阳光下而奋斗 ! 走
参考文献:
[I 1T峰 . 影响 学校 开展 阳光体 育运动的 因素 与对策研 究 U. 1 河 南教育学院学报 ,09 ( 4 2 0 ,0 ) 【 刘海元, 2 】 袁国英. 关于开展 阳光体育运动若干 问题 的探讨 U. 】
的 隐喻翻译进行初步探 讨 , 旨在分析 中国古诗的翻译策略 , 体现英汉两种文化的 内涵和意义 , 促进 两种 文化 的交
流。
关键词 : 认知语言学; 隐喻 翻译 ; 中国古诗

中图分类号 : 6 2 G 4. 0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号 :64 92 ( 02 0 — 18 0 17 — 34 2 1 )8 0 6 — 3

的体育教师 ,避免教师变更频繁给教学 进程和教学体 系带来的影响。
三 、 结 小
阳光体育运动如果 能够顺 利开展 ,保障青少年 的 锻炼时 间到位 , 激发青少年 的锻炼兴 趣 , 对提高他们 的 身心健康是有积极 的影响的 。 但是 总的来说 , 阳光体育 运 动在河 北省独立 学院 的开 展现状 是不太 乐观 的 , 这 现状是 与独立 学院的办学性质是密不可分 的 。因此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英语隐喻翻译分析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英语隐喻翻译分析

学术论坛/ A c a d e m i c F o r u m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英语隐喻翻译分析马霜(吉林建筑科技学院,吉林长春130000)摘要:隐喻是一种较为含蓄的比喻形式,是通过表面上的意思来表达另一种深层次的意思,其不仅在中文中经 常使用,在英文中的使用频率也比较高。

在英语文章中,无论是词汇还是语法都经常出现隐喻,这些隐喻既有 简单的也有复杂的,既有明显的也有非明显的。

站在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可将隐喻看作是人类重要的认知 方式之一,这就给英语隐喻的翻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文章对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英语隐喻翻译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英语隐喻;翻译隐喻属于比喻的范畴,可将其看作一种特殊的明喻,只是采用的表达方式更加含蓄委婉。

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在进行英语隐喻翻译的时候会遇到诸多困难,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加强这方面的深入研究,而通过将认知语言学引入到英语隐喻翻译研究之中,可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英语这门语言,更加深入地了解隐喻所要表达的意思,从而进行准确地翻译。

1英语隐喻的概述1.1隐喻的定义在英语中,对隐喻概念的界定有很多,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是:a com parison b e tw e e n tw o th in g s,b a s e d on resem b lan ce or sim ilarity,w ithout using‘lik e’or‘a s’。

真正 把隐喻提升到认知层面的是认知语言学的创始者来考夫和约翰逊,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明确提出了“隐喻的认知语言观”,这就把隐喻从纯语言的范畴上升到了思维认知的范畴。

来考夫强调隐喻存在于方方面面,不但出现在语言中,同时也隐藏于思维中,存在于人们的概念体系之中,贯穿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他将隐喻概括为“跨概念域的映射”。

换种说法,隐喻是人们把特定领域的经验用于理解或说明另一领域经验的一类认知活动,是产生新语言意义的源头,本质上讲,隐喻就是借助另一种事物来解释某类事物,它是将不同概念有效联系起来的思维与认知方式,这 就是所谓的隐喻的认知现象。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翻译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翻译
具有相似特性的事物来描述另一事物 , 而不需要使用 dman 的投 射 。 隐喻 的本 质是 指借 它类事 物理解 和 o i) “ “ 好像” 这一类 的词 。 在我们的生活 中, 隐喻随处可见, 体验该类事物,L kf& ono 90 ) , ao Jhsn18 : ,作为始源 ( 5
式。这就意味着隐喻和人们的认知方式密切相关 , 构隐喻是将一个域中的概念转化到另一个域 中, 而 比如 认 知 方式 在 很 大程 度上 受 到人 们 所处 的历史 文化 的 “ ru n :aw r。方位 隐 喻是用 诸 如上下 、 Agmets a” i 内外 、 影响。在分析汉语隐喻和英语隐喻异同的基础上 , 前后 、 此 左右等表达空问方位的概念来组织另外一种概
的形 式 , 隐喻 涉及 至 少两 个词 或 事物 , 中一 个 在构 移( as r; 其 t nf )而翻译 (r s tn来 自于拉丁语。 r e Ta l i ) n ao , 指的
是转化 的( as r d 意义。这就意味着这两个词在 t nf r ) r ee 而 但是 , 真正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隐喻进行研究 很多方面具有相关性。隐喻不止是一种修辞方式 , 也不过是一二十年的事。 ao 和 Jhsn 我们赖 且还是一种思维方式。现如今 , Lkf ono 在《 其已经变成人们认识 这个世界的不可缺少的认知方式。 隐喻为一种从始源 以生存 的隐喻》 M t hr WeL e y ( e pos i )一书中对认 a vB
成隐喻的过程中意义发生 了变化 。 对于隐喻意义的理解其实就 知隐喻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 从而在隐喻的研究领域引 域到 目标域的结构映射 。 发了一场革命。他们认为, 隐喻在我们的 日常生活 中 是用始 源域 中的 事物 反映 目标域 中 的事物 , 从而达 到 无处不在 , 它不只存在于语言中, 还存在于我们的思 认识 目标域 中事物特点的目的。因此 , 隐喻意义就是 维和行为 中, 存在于我们 的概念体系中 , 我们的思维 将本体 的特点转移到事物 自身中去。 和行为从实质上来说都是隐喻的。 认知语言学者认为, 将一种语言变成另一种语言 Lkf和 Jh s 将隐喻定义为跨域映射(r s 是进行又一次喻化认知过程。 ao ono n co — s 这个过程包括译者在原 dm i m pi ) o a ap g ,或两个概念域或认知域之 问的结 语 语 言 范 畴 的诸 多 特征 中选 择 哪些 特 征 ,以及 用 目 n n

认知隐喻理论视角下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翻译研究

认知隐喻理论视角下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翻译研究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出版发行。

这一书的问世,象征着隐喻从传统的修辞领域走向认知领域。

隐喻的重要性从此不仅存在于文本与日常交流的口语之中,而更多体现在其作为人们理解世界的工具而存在。

它关乎我们的思维能力,管辖着我们日常的运作,构建着我们的个人世界于他人的关系。

同时,它也并不是能够轻易被人们察觉到的,人们每日只顾按照其固定或相似的逻辑程序运转其生活,很难从表象中跳出来去思考自己思维中的“范式”是如何在脑海中逐渐被形成且日益牢固的。

唯有借助对语言的研究,隐喻所形成的概念系统才有可能被人们认识与捕捉到。

本文从莱考夫认知隐喻理论出发,根据The Poetry of Robert Frost 与弗罗斯特诗集的两个汉语译本(徐淳刚,2011:顾子欣,2016)为语料进行分析。

将诗歌中的隐喻分为词汇隐喻、句子隐喻和篇章隐喻进行深入的研究,同时借助词、句的隐喻分析篇章隐喻中所包含的主题思想,并借助对构成隐喻的关键词句的翻译对比分析来检验隐喻的对等翻译效果。

从而达到寻求出原诗中隐喻的适宜译法之目的,为翻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1隐喻的翻译过程对隐喻式思维的捕捉需要借助对语言的分析,其原因在于:隐喻式思维先于隐喻式语言而存在,即先存在用描述A 来表达B 的思维模式,才产生语言的隐喻。

与此同时,在文本与日常口语中大量存在的隐喻式语言也向人们反向传递着隐喻式思维,两者相辅相成。

由此,若要真正认识到思维中由隐喻所形成的概念系统,最好的办法就是研究作为概念衍生物与传播者的所在——隐喻式语言。

被认作为文学中最高形式的诗歌,便是隐喻的完美化身。

从认知的视角来看,诗歌与隐喻存在极大的相似性,即都试图通过对另一件事物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真实观点。

由此,对于诗歌的翻译,译者在关注韵律与词藻之外,更应关注诗歌中所隐含的隐喻是否被对等地在译本中得到呈现。

准确地捕捉到原诗中所隐含的隐喻,便是对译者实现隐喻对等翻译的重要前提之一,译者需要对原作者的生平,其所处的时代与其自身经历做尽可能详尽的调查所描述的事A 的特征,从而推导出诗歌中隐含的思想与情感B 。

从认知视角论诗歌隐喻的翻译

从认知视角论诗歌隐喻的翻译

从认知视角论诗歌隐喻的翻译[摘要]诗歌作为文学重要的形式之一,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

随着国际交流的发展,诗歌不断地被译者们所翻译和传播,在诗歌中,诗人们常常运用隐喻性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关键词]认知视角诗歌隐喻翻译概念整合理论语言学[作者简介] 韩春晖(1975-),女,齐齐哈尔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 I20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39-8041(2013)05-0089-02一、诗歌隐喻的概述著名诗人奥尔特加•卡赛特曾经说过“诗歌就是隐喻”。

诗人从读者的常用语境中获取一些熟悉的事物,用一些优美的语言从新角度来对其进行讲述,表达自己的情感,充实读者对事物的认识。

而隐喻所具备的认知功效正好符合“诗言志”的需求。

由于在诗歌中蕴含着隐喻,因而诗歌又被人们叫做“隐喻式语言”。

诗歌隐喻的特点主要如下:第一,创造性,诗歌隐喻的基础和核心就是创造性,诗人必须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具有丰富的联想能力,并通过个人的思维和语言能力来创作诗歌,成为一种隐喻表述。

第二,模糊性,诗歌隐喻的模糊性是指诗歌隐喻的意义对语境的依靠性,同时在诗歌中,诗歌语言比较含蓄,诗人在创作诗歌的过程中,表达的是一件事,而隐喻的却是另一件事情。

第三,连贯性,在话语组成部分中,连贯性能够使话语内容的前后一致,具有很好的衔接性,而诗歌的隐喻也是如此,不然就会出现“伪连贯”的现象。

诗歌隐喻为读者认识事物提供了一种新角度和新方法,促使人们更好地理解诗歌,提高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诗歌隐喻的功能主要有四个:第一,认知功能,诗歌利用各种隐喻方法,通过具象的东西来表达抽象的概念,使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概念,加深读者人生的理解。

第二,构建功能,诗歌隐喻的构建功能主要是根据诗歌隐喻的连贯性特点所提出的,诗人通过将主题隐喻进行扩展,紧紧围绕诗歌的主题来展开隐喻,促使诗歌能够更好地衔接在一起从而构建语篇。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隐喻的翻译方法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隐喻的翻译方法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隐喻的翻译方法作者:张萌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21年第01期内容摘要:在认知语言学视角下,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翻译是一种思维活动,二者有不少共通之处。

本文重点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分析隐喻英汉互译过程,通过举例的方式探讨隐喻翻译的方法。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隐喻翻译本文主要探讨的是认知语言学视角下隐喻的翻译方法,首先要了解什么是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钻探的是语言普遍性规则与人类认知规律之间的关联。

(李福印2008:14)是一门兴起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语言研究学科,是一个独立的学派。

该学派认为语言是认知世界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结果,基于客观世界的同一认识,不同民族语言的共性不是语言形式的共性,而是人的认知心理的共性。

(赵艳芳2002:13)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说,理论上讲,任何一种语言形式我们都可以理性的解释它。

因为任何一种语言现象,包括非常规语言现象,它背后总存在着一种认知规律。

”(汪立荣2004:272)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意义,所以隐喻成了认知语言学的研究重点。

语言学不再是对语言内在特征的独立解释,而是揭示和解释人类认知的有力手段。

本文将侧重点放在了认知方面,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剖析隐喻英汉互译,通过举例的方法探究隐喻翻译的方法。

1.隐喻的定义隐喻是一种以乙事物的名义描述甲事物的修辞手法。

(陈道明,2002)诗歌中使用最普遍。

其比较通常是含蓄的;明喻中的比较则是相对明确的。

隐喻作为一种重要的修辞方法,能指出了两个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而且不使用喻词。

通常情况下,隐喻包括本体(tenor)、喻体(vehicle)、喻底(ground)三个部分。

(程同春,2005:36)。

例如:Don’t blame him.He’s just a stupid donkey.这句话中,he是本体,donkey是喻体,stupid是喻底。

罗念生认为:隐喻是根据类比的原则所作的隐性比较。

(罗念生,1986)2.隐喻的翻译方法译者在翻译隐喻时有多种选择:意译以传递准确信息,或稍加修改,或直译,不改变其句式以求文本形式对应。

认知视角下演讲辞中隐喻翻译

认知视角下演讲辞中隐喻翻译

认知视角下演讲辞中隐喻翻译摘要:本文根据认知翻译观,从概念隐喻角度分析了总统演讲辞中常见的概念隐喻,总结了总统演讲辞中隐喻的翻译方法,得出以下结论:旅行、有机体、家庭、建筑、水流、交通工具的意象为完全映射,适应SMC的翻译情况,可采用直译,改译明喻的翻译法;商业、音乐等意像为不完全映射,适应DMC的翻译情况,可采用换译,增译的翻译法。

关键词:认知隐喻翻译演讲辞引言隐喻是一种人类共有的语言现象,它不仅存在于语言,亦存在于思维与行动。

追根究底,是因为人类共有的思维方式和对事物相同的感受。

从以往的研究来看,学者们多从修辞学的角度解释隐喻现象;而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Lakoff和Johnson的Metaphors We Live By(1980)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人们开始了解隐喻不只是一种修辞现象,更与我们的思维方式相关。

国内外许多学者从修辞学,美学等角度讨论过隐喻的可译性问题及其翻译手段,然而从认知角度探讨隐喻方法的研究还不多见。

本文将试从概念隐喻理论入手,对这些隐喻进行分析总结,并试从Mandelblit提出的“认知翻译观”的角度入手,期望总结出总统演讲辞中隐喻翻译的一般规律。

1 隐喻翻译研究回顾1.1 传统隐喻翻译研究隐喻的转换一直是翻译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

早期注意到隐喻翻译问题的西方翻译理论家大多以语义和形式的对等为依据,以是否再现了隐喻的修辞功能为标准,从修辞学角度探讨隐喻翻译策略。

而隐喻语言翻译有其一定的规律,正如Peter Newmark所说:“隐喻翻译是一切语言翻译的缩影,要么其传递意义,要么重塑其形象,要么对其进行修改,要么对其意义和形象进行完美的结合……”,[1]他提出了隐喻翻译的七种方法:一、在目的语中重现相同意象;二、用目的语适合的意象来代替源语里的意象;三、用明喻代替隐喻,保留意象;四、用明喻与喻意结合翻译隐喻;五、将隐喻转化为喻意来翻译;六、省略不译;七、隐喻与喻意结合来翻译。

从认知隐喻角度探究《诗经》中意象隐喻以及其翻译

从认知隐喻角度探究《诗经》中意象隐喻以及其翻译

2018年10期总第398期ENGLISH ON CAMPUS从认知隐喻角度探究《诗经》中意象隐喻以及其翻译文/罗丹妮【摘要】《诗经》是中国文学的源头,自古就有许多学者研究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现今,有关《诗经》翻译研究的大部分学者是从文学和文化的角度分别在其音韵、字义和句法等层面进行研究和分析,认为《诗经》翻译应该做到传神达意,然而,却很少系统的涉及到《诗经》中意象翻译方面,与此同时,鲜有人从认知学角度研究其意象隐喻的翻译。

因此,本文将用现代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理论对《诗经》中的意象隐喻进行分析,并运用相关的认知翻译理论对《诗经》中的意象隐喻翻译进行探讨,提出相应的翻译方法和策略。

本文在一定程度上将丰富研究《诗经》翻译的理论和方法,同时也能使国内外读者更好地理解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诗经》;意象隐喻;概念隐喻;认知翻译【作者简介】罗丹妮,在哈尔滨理工大学攻读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目前是研二学生。

一、引言《诗经》是我国第一部充满浓郁的现实主义风格的诗歌总集,现存305集,其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主要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涵盖了周代生活得各个方面。

因而,传承并且弘扬《诗经》显得尤为重要。

翻译作为我国对外传播中方文化的一种必要手段,其译者的译术决定了其传播内容的内在价值。

现今,译者从各个角度分析并且翻译《诗经》,但是鲜少有人从认知隐喻角度来研究其意象隐喻的翻译。

本文将从认知隐喻角度用定性法探究《诗经》中的意象隐喻,并且研究意象隐喻的翻译方法,这也为研究《诗经》的译者们提供参考。

二、《诗经》英译概述《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中华诗词的发源地,它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500 多年间的305 篇诗歌。

世界上第一个《诗经》英文全译本是1871 年詹姆士·理雅各的分行散文式译本——The She King,这是《诗经》在西方传播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中国文学在西方流传的一座里程碑,该译本在英语世界中至今仍被奉为“标准译本”。

从认知视角浅析隐喻与翻译策略

从认知视角浅析隐喻与翻译策略

引言 :认知语 言学从认 知 的角度对 隐 喻做 出了这样 的 认 知理论 角度 去研 究翻译 ,是为 了提高 译者在 其过 程中认 定义 ,隐喻不仅 是 一种语 言修辞 现象 ,而且 是一种 文化 反 知 活动 的效率和 水平 ,及对 原文 的深刻 理解和 对原 文的恰 映和思 维方 式,广泛 存在于 英语 和汉语 中 。隐喻概 念体 系 当表 达 ,从而保 证翻 译质量 ,使 目的语 读者在 阅读 译文文 根 植于 语言 、思维 和文化之 中。隐喻作 为一 种语 言现 象和 本 中能获 得正确 的信 息。所 以有人 认为 ,翻译 是一 定社会 认知现 象在 日常生 活中无所 不在 。它更 是一 种文化 现 象, 不同文 化背景 下 的隐喻蕴涵 着各 民族特 有 的文化 内涵和 思 维方式 。文化 具有鲜 明 的民族性 ,不 同语 言文化 的隐 喻有 同质性 , 更具 有异 质性 。翻 译 是跨文化 的认 知活 动 ,深 入 探 讨英 汉隐喻之 间 的关系 , 在翻 译过 程 中运 用恰 当的策 略, 将 会促 进不 同文化 间的传播 和 交流 。本 文在 认知框 架 下进 步探 讨隐喻 与翻译 , 以期 丰富该 领域 的研 究内容 。
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隐喻的概念
角 度来 看 ,隐 喻 的产 生是有 生理 基础 的 ,并 有心理 上 的运
G e o r g e L a k o f 和 Ma r k J o h n s o n出 版 了 Me t a p h o r s We 作 机制 ,即从 一个概 念域 向另一个 概念域 的结 构映射 。 L i v e B y (《 我 们赖 以生 存 的 隐喻 》 )一 书 ,标 志着 认 知 隐喻 和 翻 译两 者 都 与 认 知、 思 维 、语 言 密切 相 关 。

从认知视角对隐喻及其翻译的研究

从认知视角对隐喻及其翻译的研究

书 中把 隐喻归 纳为 da e p o ci 6m t- edm t hr lh e a s, c a
ph r ,so k mea h r os tc t p o s,a o td mea h r ,rc n d p e tp o s eet
隐喻在语言中有极为广泛的运用 , 英国修辞学 家理 查兹就 曾经说 过 : 我们 日常会话 中每 三句话 “ 中就 可能 出现 一个 隐喻 。 而 当代 著名 翻 译理 论 家 ”
V 12 o6 o 8N . .
2 0 .2 0 9 1
从认知 视 角对 隐喻 及其翻 译 的研 究
许 苏豫
( 南京理工 大学 , 苏 江 摘 南京 209 ) 104
要: 现代认 知 学理 论把 隐喻 看做是 一种 思维模 式 , 种认 知 工具 , 非传 统概 念 中的修 辞 一 而

10・ 0
许 苏 豫 :从 认 知 视 角 对 隐 喻 及 其 翻 译 的 研 究
出了隐喻 翻译 的七种 方法 , 分别 是 : 一 , 目的语 第 在 中重 现相 同 的喻体 ; 二 , 目的语 中的合 适 喻 体 第 用
的主要 功能是 修饰 作 用 。亚 氏对 于 隐喻修 辞 特性
的界 定影 响 了随 后 两 千 年 的研 究 。直 到 2 0世 纪
7 0年代 , 隐喻 的研 究 视 角 被全 面 打开 。人 们倾 向
文作者 、 、 读者 译者和 目标语读者作为直接或 间接
的认 知主体 , 都或多或 少地影 响着 翻译 的进行 。在 对 隐 喻 的 翻 译 处 理 中 , 为 其 间最 重 要 的 沟 通 作 者—— 译者不 仅要 明确 源语 的隐 喻语境 和 隐 喻 喻 义, 同时要考虑 目标 语 读 者 的认知 感 受 , 可 能让 尽 译文唤起 与源 语读 者 同样 的认知 效 应 。隐喻所 体 现出 的思 维模式 的差异是 不可避免 的 , 以译 者需 所

《长恨歌》中认知隐喻的翻译

《长恨歌》中认知隐喻的翻译
随着跨文化交流的增多,认知隐喻的翻译将成为文学翻译领域的研究重点,促进世界各地文化的交流与理解。 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将有更多学者关注认知隐喻在文学创作与翻译中的应用,推动相关研究的深入发展。
未来文学创作与翻译中,将更加注重认知隐喻的应用,以提升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翻译准确度:译文是否忠实 于原文的认知隐喻意义
读者反馈:通过读者调查或 反馈来评估翻译效果
译本比较评估
原译本与新译本的对比分析 不同译本中隐喻翻译的优劣比较 译本在保留原作风格和意境方面的表现 译本在传达认知隐喻方面的效果评估
社会影响评估
读者反馈:对长恨 歌中认知隐喻的翻 译效果进行评估
文化交流:促进 中西方文化交流 与理解
交流。
认知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通 过隐喻来理解抽象概念和复杂 现象。
认知隐喻可以启发人们的创新 思维,为解决问题提供新的思
路和方法。
第三章
长恨歌中认知隐喻的 识别
人物形象中的认知隐喻
杨玉环:作为 爱情的象征, 体现了忠诚与
背叛的矛盾
李隆基:作为 权力的象征, 展现了权力与
爱情的冲突
宫女和宦官: 作为社会的缩 影,反映了社 会现象和价值
它通过将抽象 概念具体化, 帮助人们理解 和解释世界。
认知隐喻在语 言中表现为比 喻、象征等修
辞手法。
它反映了人类 认知的局限性, 是语言和思维 发展的必然产
物。
认知隐喻的分类
概念隐喻:基于人类对客 观世界的感知和经验,将 一个概念域映射到另一个 概念域,以表达抽象的概 念和思想。
结构隐喻:通过一个概 念的结构来构建另一个 概念的结构,将抽象的 概念具体化。
第六章

认知隐喻视角下《孔雀东南飞》的隐喻翻译对比研究

认知隐喻视角下《孔雀东南飞》的隐喻翻译对比研究

认知隐喻视角下《孔雀东南飞》的隐喻翻译对比研究
宋玥涵
【期刊名称】《今古文创》
【年(卷),期】2023()1
【摘要】从修辞手法到认知模式的转变,隐喻研究逐渐和认知语言学结合起来。

隐喻的翻译研究也从语言层面的转换上升到了思维层面的传递。

本文基于概念隐喻理论对《孔雀东南飞》韦利和许渊冲英译本中隐喻翻译进行对比分析。

研究发现:韦利侧重于直译喻体加释义、扩展喻体的翻译方法,而许渊冲倾向于转换喻体和省略喻体。

无论运用何种方法,译者的首要任务是实现原文和译文喻源域的成功映射,让不同语言的读者在阅读时能获得相同的隐喻体验。

【总页数】3页(P97-99)
【作者】宋玥涵
【作者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
【相关文献】
1.认知隐喻视角下的英汉情感隐喻对比研究
2.认知努力视角下的隐喻翻译策略——基于英汉隐喻翻译过程的研究
3.认知视角下的隐喻翻译研究——以《实用翻译教程》为例
4.翻译生态学视角下的英汉隐喻翻译对比研究
5.认知隐喻视角下《水浒传》英译本翻译策略对比研究——以成语英译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认知语言视角下诗歌的隐喻翻译技巧研究优秀获奖科研论文_1

认知语言视角下诗歌的隐喻翻译技巧研究优秀获奖科研论文_1

认知语言视角下诗歌的隐喻翻译技巧研究优秀获奖科研论文摘要:近年来,各种在翻译方面的理论大量的出现,其中包括认知语言學的出现给翻译带来了新的研究发展。

在此之前,少有人会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去研究隐喻,更不用说会研究诗歌中的隐喻现象。

本文以大量的诗歌为媒介,以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为基础,讨论研究了诗歌中隐喻翻译的不同方法。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诗歌隐喻翻译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研究者们对于隐喻翻译技巧从修辞方面转向认知方面,该趋向的标志是由知名的认知语言学家Lakoff和Johnson著作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两位大家提出隐喻的核心是从一类事物中经历和了解另一类事物。

也就是以此述彼。

以认知方面的知识来讲,隐喻和诗歌就是同质的东西。

诗歌体现的就是诗人通过对另一件事物的叙述自己想法来掩盖自己真正的内心之情。

一、概论隐喻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就存在了,通过人类对于认知领域的发展而不断创新。

之前对于隐喻的理解是其为一种修饰语言的现象,是一种修辞手法。

然而,如今研究认知语言学的学者却认为,隐喻不单纯是一种单纯修饰语言的现象,而是人类认知的范畴。

为什么从事翻译的工作者都觉得翻译很难?翻译文学、诗歌更是难度加大?正是因为隐喻属于思想和行动的基本模式,是人类在创建概念结构所必不可少的认知方式,是基于具体的鲜明的客观物体和熟知的概念来理解和懂得不具体的、不熟悉的物体和概念的步骤。

著名的美国诗歌家罗伯特说过诗,换言之,是在翻译过程中失去的事物,从而可以得知诗歌翻译的难度之大。

而 Newmark 指出,“隐喻翻译成为翻译中最复杂的问题”。

因此,我们认为译界长期以来存在的关于“诗歌可译或不可译,诗歌翻译是文学还是艺术”之争,主要是因为诗歌的主题——隐喻这一表达方式在“作祟”。

那么,诗歌隐喻是否具有可译性?尤金·奈达认为,只要是可以用语言表达清楚的都可以用其他语言来表达清楚。

跨语言、跨文化交际可以通过寻找翻译对等物,对信息的形式和语义结构进行适当的重组来实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认知视角论诗歌隐喻的翻译发表时间:2013-06-14T08:42:16.560Z 来源:《学术月刊》2013年5月供稿作者:韩春晖[导读] 诗歌隐喻为读者认识事物提供了一种新角度和新方法,促使人们更好地理解诗歌,提高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韩春晖(齐齐哈尔大学外国语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6)[摘要]诗歌作为文学重要的形式之一,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

随着国际交流的发展,诗歌不断地被译者们所翻译和传播,在诗歌中,诗人们常常运用隐喻性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关键词]认知视角诗歌隐喻翻译概念整合理论语言学[作者简介] 韩春晖(1975-),女,齐齐哈尔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 I20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39-8041(2013)05-0089-02一、诗歌隐喻的概述著名诗人奥尔特加•卡赛特曾经说过“诗歌就是隐喻”。

诗人从读者的常用语境中获取一些熟悉的事物,用一些优美的语言从新角度来对其进行讲述,表达自己的情感,充实读者对事物的认识。

而隐喻所具备的认知功效正好符合“诗言志”的需求。

由于在诗歌中蕴含着隐喻,因而诗歌又被人们叫做“隐喻式语言”。

诗歌隐喻的特点主要如下:第一,创造性,诗歌隐喻的基础和核心就是创造性,诗人必须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具有丰富的联想能力,并通过个人的思维和语言能力来创作诗歌,成为一种隐喻表述。

第二,模糊性,诗歌隐喻的模糊性是指诗歌隐喻的意义对语境的依靠性,同时在诗歌中,诗歌语言比较含蓄,诗人在创作诗歌的过程中,表达的是一件事,而隐喻的却是另一件事情。

第三,连贯性,在话语组成部分中,连贯性能够使话语内容的前后一致,具有很好的衔接性,而诗歌的隐喻也是如此,不然就会出现“伪连贯”的现象。

诗歌隐喻为读者认识事物提供了一种新角度和新方法,促使人们更好地理解诗歌,提高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诗歌隐喻的功能主要有四个:第一,认知功能,诗歌利用各种隐喻方法,通过具象的东西来表达抽象的概念,使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概念,加深读者人生的理解。

第二,构建功能,诗歌隐喻的构建功能主要是根据诗歌隐喻的连贯性特点所提出的,诗人通过将主题隐喻进行扩展,紧紧围绕诗歌的主题来展开隐喻,促使诗歌能够更好地衔接在一起从而构建语篇。

第三,审美功能,诗歌隐喻的目的不仅仅只是对事物的表述,同时还要为读者提供一种审美体验,通过诗歌丰富的言语,来表现诗歌的意境模糊美,体现诗歌的审美价值,增强读者的审美感受。

第四,社会功能,在诗歌言语上通过委婉和礼貌的表达方式,揭示出诗歌的隐喻意义,起到一种暗示效果。

诗歌隐喻通常情况下在非传统应用中采用常规隐喻,这些应用主要包括:第一,常规隐喻的扩大使用:第二,在扩大意象图式时常采用特殊的例子;第三,对常规隐喻的局限质疑;第四,通过非常规的隐喻合成手段,将一些常规的隐喻合成在一起从而构建一个复杂隐喻。

通过对这些隐喻的解读,理解诗歌的意义,其中在生成的过程中,概念整合理论是对诗歌隐喻认识的重要理论依据。

二、概念整合理论的概述概念整合理论这一概念是由Fauconier为代表的一群学者所发起的,Fauconier认为,概念整合其实就是一种基础的心理运作,而这种心理运作会产生一种抽象概念和新的思维,有利于记忆,同时还能对松散的思维进行有效地控制。

在概念整合理论中,隐喻现象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并且在概念整合中就包含了对隐喻的理解和生成,由此可以看出,概念整合理论对隐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优于传统理论。

三、在诗歌隐喻的翻译中对概念整合理论的应用认知语言学作为一种新的语言研究方法,将语言能力看作是人认知能力中的重要部分之一,在认知系统的基础上,实现人类对世界的感知和体验。

隐喻作为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翻译诗歌的时候,译者本人不仅是诗歌隐喻的解读者,同时也是隐喻的建构者,简而言之,就是译者在翻译的时候,将诗歌的隐喻进行再现,其翻译过程也是诗歌再创造的过程。

但是要注意在翻译中,是不能随意进行创作的,必须要促使原文与译文的隐喻意义一致。

从概念整合理论进行翻译时,其翻译的过程主要分为两个整合过程(拆解和整合),其中这两个整合过程都是独立的,译者根据原文本解读和整合,运用合适的语言来表达原文本的概念意义。

例如译者在翻译诗歌中的句子时,首先译者得先读完全文,根据诗歌全文的意义由译者自己用语言整合,将原文的句子拆解并解释原句,努力对原文进行重构,力图表现出作者的原文意义。

由于诗歌的隐喻概念具备文化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文化的限制,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经常会涉及到两种不同属性的文化。

对此,译者在翻译时,必须要在目标语中找到与原文相似或者对等的语言概念,在这个过程中主要包含两个输入空间,其中第一个输入空间中就包括了第一次整合中所产生的语言表述,在第二个输入空间中也包含了目标语的相关语言隐喻概念,从而整合两个输入空间,形成最后的语言隐喻表达。

为了促使人们更好地理解概念整合理论在诗歌隐喻翻译中的应用,本文以《浮雕宝石》中一小节诗歌为例进行阐述,当译者在翻译这首诗歌隐喻时,首先得明确这篇诗歌讲述的是什么,诗歌中的浮雕宝石属于隐喻性还是文学性,诗人通过浮雕宝石隐喻出情人之间各自的记忆,利用一件艺术品来体现诗人的情感,而这种体现主要来自于mind is entity的基础上所展现出的一种意象图式。

诗人通过悬崖、灯塔、船以及海湾等具体的事物来构建离别的场景,从而隐喻出情人分别后各自的怀念。

对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可以将其概念进行整合,其诗歌隐喻的翻译过程主要如下:第一,拓展原文与译文的对应关系,在诗歌隐喻翻译过程中,构建一个原文与译文关系的对应表,根据这些对应关系使读者能够更好的理解诗歌的意义。

第二,加强细节的描述,诗歌隐喻通常情况下是一些比较抽象的思维,比如mind is entity,在诗歌隐喻中根本没有进行具体的描述,也就是人们在运用mind is entity这一思维的时候,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诗歌。

诗人通过对海边场景的详细、独特和具体的描述,根据这些细节的描述,使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诗歌所传达的情感。

第三,将多个隐喻整合,即将诗歌中的各种隐喻整合到一个隐喻中来,从而建立一个复杂、和谐的隐喻框架,促使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将诗歌原文的隐喻意义表达出来。

第四,对常规隐喻的质疑,在我们的思维中存在很多常规隐喻,久而久之,这些常规隐喻变成了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这样很容易导致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译文缺乏更深层次的隐喻。

对此,译者在翻译诗歌隐喻的过程中,对常规隐喻要敢于提出质疑,为其思维发展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促使译文能够更好地展现原文的隐喻意义。

很多人在阅读翻译作品的时候,经常会出现雾里看花的现象,对诗歌的理解也不是很透彻和深入。

对此,译者在翻译诗歌的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诗歌隐喻的理解,在原文上进行再创造,同时在翻译的过程中,还可以借鉴现代隐喻的一些理论观点,整合翻译和隐喻这两种思维活动,从而提高诗歌隐喻翻译工作的质量。

四、结束语综上所述,隐喻不仅是诗歌的本质,同时还是诗歌的基础,从认知视角看,隐喻属于一种思维方式。

由于诗歌的语言具有一定的文学性、模糊性等,要想彻底的理解诗歌,必须要理解诗歌言语的隐喻性。

同时在诗歌隐喻翻译中不能将其简单地认为是基本概念的转换,要从诗歌隐喻进行深入了解和分析,结合诗歌原文作者所采用的隐喻手段,来分析诗歌的隐喻意义,从而加深读者对诗歌的理解,为读者提供一个更为广阔、丰富的鉴赏视角,真正实现与诗人之间的对话。

主要参考文献:1.刘远芳.从认知视角论诗歌隐喻的翻译[D].2011.2.郭凤霞.从认知语言学视角论诗性隐喻翻译的两个世界忠实再现[D].2008.3.王淼.认知语言学视角下唐诗隐喻翻译的研究[D].2007.4.丁礼明.隐喻认知视野下劳伦斯诗歌的实证研究[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9,26(5).5.邓宇.图式理论与中西诗歌中生死概念隐喻研究[D].2010.6.徐萍.诗歌隐喻的创新思维与当代诗教[J].大家,2010,(6).7.基本概念隐喻与诗歌隐喻——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对诗歌隐喻的解读[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0,31(3).8.牛惠君.语用学视角下的诗歌隐喻研究及其在教学中的启示[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08,(8).(责任编辑:周奇)(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编号12522326,齐齐哈尔大学青年教师人文社科科研启动支持计划项目,编号2010W-M16,齐齐哈尔大学教育科研项目,编号201168。

)The Translation of Metaphor in Poems from Cognitive PerspectiveHan ChunhuiAbstract: As one important form of literature, poem is of unique literature valu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poems, in which the poets frequently apply metaphorical language to express their emotions, have been widely spread and translated to another culture.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translation of metaphors in poems from cognitive perspective. Key words: cognitive perspective; metaphor in poems; translation; 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 linguistic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