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归纳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归纳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归纳

⾼中语⽂诗歌鉴赏表现⼿法归纳 ⾼中语⽂诗歌鉴赏多要求考⽣分析其中的表现⼿法、修辞⼿法以及作者情感等,下⾯是店铺给⼤家带来的⾼中语⽂诗歌鉴赏表现⼿法归纳,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语⽂诗歌鉴赏描写⾓度 ⾓度可以分为感官⾓度和⽅位⾓度两种。

感官⾓度主要指触觉(吹⾯不寒杨柳风),视觉、听觉(千⾥莺啼绿映红),嗅觉(遥知不是雪,为有暗⾹来。

) 味觉(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苦为谁甜?) ⽅位⾓度只要是指远(远看⼭有⾊),近(潮平路带沙),⾼(⾼处不胜寒)低(低绮户,照⽆眠) ⾼中语⽂诗歌鉴赏修辞⼿法 1.⽐喻(明喻、暗喻、借喻。

) 例1:“遥望洞庭⼭⽔翠,⽩银盘⾥⼀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 本诗巧妙地以“螺”作⽐,将皓⽉银辉下的⼭⽐做银盘⾥的青螺,⾊调淡雅,⼭⽔浑然⼀体。

例2:“凉⽉如眉挂柳湾,越中⼭⾊镜中看。

”“如眉”,以眉喻⽉,绘出了三⽉时⽉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

“镜”,以镜喻兰溪之⽔,写出了兰溪⽔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光的明洁。

2.⽐拟 把物当作⼈来描写叫拟⼈,或把⼈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作⽤:⽐拟有促使读者产⽣联想,使描写的⼈、物、事表现的更形象、⽣动的作⽤。

古诗诗赏,主要是拟⼈。

例1:“碧⽟妆成⼀树⾼,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春风似剪⼑。

” 这⾸诗⽤拟⼈的⼿法,让杨柳化⾝为美⼈出现,栩栩如⽣地刻画出杨柳的婀娜多姿。

例2:“好⾬知时节,当春乃发⽣。

随风潜⼊夜,润物细⽆声。

野径云俱⿊,江船⽕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诗歌以拟⼈化的⼿法,写出了夜⾬的神奇,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例3:物拟物“⼀滴太⽩酒,⼗⾥草⽊⾹。

”把酒⾹拟成花⾹。

⼈拟物“⽂坛花争艳,桃李果竟先。

”把⼈拟成花。

3.对偶 ⽤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对句⼦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例1:“⽆边落⽊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 例2:“宜阳城下草萋萋,涧⽔东流复向西。

芳树⽆⼈花⾃落,春⼭⼀路鸟空啼。

高考诗歌鉴赏的表现手法总结

高考诗歌鉴赏的表现手法总结

诗歌鉴赏的表现手法总结:“表现手法"又叫“表达技巧",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从大方面来划分,包括结构思路类、语意层次关系类、表达方式类、语句修辞类共四大类.其知识系统如下:一、结构思路类:谋篇布局上:起承转合层层深入首尾安排上:首尾呼应、开篇点题、卒章显志中转过渡上:铺垫、照应、承上启下先后顺序上:先叙后议、先实后虚、先写景后抒情、先抑后扬、先咏古后议论抒情二、语意层次关系类:1、古今关系:借古讽今、借古自况、论古抒怀、引古用典2、主次关系:欲擒故纵、欲扬先抑、正侧结合、对比、衬托(正衬、反衬)3、虚实关系:虚实相生、化实为虚、以虚写实、化无形为有形。

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比如《雨霖铃》上篇重点写不愿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比如姜夔的《暗香》,其中既有眼前景、又有回忆的景,虚实结合,写出了词人对过去生活的怀念,对远方友人的怀念。

4、情景关系:触景生情、移情于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5、拓展关系:联想、想象、象征6、动静关系: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以动衬静、以静衬动三、表达方式类:1、叙事方式: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直接叙事:“直陈其事”即“赋”的手法:如《氓》的开头,《孔雀东南飞》“十三能织素……”“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

间接叙事:写景中,暗示事件情节发展如《商山早行》(晚唐温庭筠)“鸡声茅店月……”2、抒情方式: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爱乐等主观感情.直抒胸臆:《相见欢》(南唐李煜)“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声声慢》(李清照)“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间接抒情:叙事见情—-《蝶恋花》(纳兰性德)“又到绿杨曾折处,不语垂鞭,踏遍清秋路."《相见欢》(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诗歌鉴赏常见表现手法

诗歌鉴赏常见表现手法

2.间接抒情 A.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
触景生情;以乐景写哀情、 以哀景写乐情;以景结情。 B.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象征)、借物喻人;
移情于物〔拟人/借物衬情〕 C.借事抒情:即事感怀、即事抒怀; D.借古讽今:怀古伤今、用典抒情 E.借人抒情:对写/移情、想象、虚写 F无理之妙 G铺陈
〔10〕渲染 衬托 〔11〕白描 〔12〕……
①由远到近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请从观察角度的变化角度来赏析。
此诗采用了远近结合的方式,头两句描绘了秋 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第二句描写 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 户人家隐约可见。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霜叶红 于二月花〞一句,活力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毅, 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表现了诗 人登山时的喜悦之情和勇于攀登的精神。
用拟人的方法,移情于物,不说自己流泪,而说 烛心流泪,曲折淋漓地表达了诗人离别的伤痛。
移情于物〔借物衬情〕
临江仙(金锁重门荒苑静) 金锁重门荒苑静,绮窗愁对秋空。 翠华一去寂无踪。玉楼歌吹,声断已随风。 烟月不知人事改,夜阑还照深宫。 藕花相向野墉中。暗伤亡国,清露泣香红。
用拟人的方法,移情于物,不说自己泣,而说香 红泣,曲折淋漓地表达了沉痛的亡国之哀。
借景抒情 诗人借助阶下青苔和红树在 迷蒙雨色、朦胧夜月的覆盖下冷寂凄清之景, 抒发了诗人端居在外的悲愁孤寂和思乡念亲 的愁情。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 去几时回? 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 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 红应满径。

高考诗歌鉴赏表达技巧

高考诗歌鉴赏表达技巧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05全国卷Ⅲ) 雨后池上 刘攽(bān)
绝 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 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 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 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1 、修辞手法
表 达
2、表达方式(抒情、
技 描写) 巧
3 、其他表现手法
抒情手法
一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二、 间接抒情 1、借景抒情(触景生情、融情入景、情景交融) 2、托物言志 3、借古讽今 (借古喻今、 咏史言志、
借古鉴今 、 借古抒怀 、伤今怀古) 4、借事抒情(即事感怀) 5、用典抒情
(2)“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3分)
(2)这句诗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山雨过后天地寂寥的 景象,表达了诗人孤傲寥落的情怀。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07江苏卷) 鹧鸪天·送 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 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 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
简要赏析。
从写景的顺序看:一、二两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 大处、远景;三、四两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 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 从动静的角度看: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 四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答出远近顺序的, 给2分;答出白天夜晚顺序的,给1分;答出静动角度的,给2分。意 思答对即可。

诗歌鉴赏常见表现手法归纳

诗歌鉴赏常见表现手法归纳

古代诗歌常用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也称表达技巧、艺术手法,包括修辞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方法等。

知识点一、修辞手法▲1.比喻。

比喻就是把一种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如刘禹锡的《望洞庭》:“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诗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洞庭湖比作白银盘,将君山比作青螺,生动形象,耐人寻味。

▲2.拟人。

如刘攽的《新晴》:“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诗中将“南风”人格化,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了久雨初晴后作者宁静恬适的心情,以及对南风“恶作剧”的亲切喜爱之情。

▲3.夸张。

如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气蒸”“波撼”是夸张的写法,突出了洞庭湖的雄伟气势。

又如李白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白发因愁而长,长达三千丈,该是多么深重的愁思!以此写愁,奇特至极。

4. 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使语言简练、含蓄、别致。

如李清照的《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词人用“绿肥”“红瘦”指代绿叶、红花。

5.象征。

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

它可以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

如以松柏象征坚贞。

松枝傲骨峥嵘,柏树庄重肃穆,且四季长青,历严冬而不衰。

《论语》赞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又如以兰花象征高尚。

兰花风姿素雅,花容端庄,幽香清远,历来作为高尚人格的象征。

诗人屈原极爱兰花,在他不朽之作《离骚》中,多处出现咏兰的佳句。

6.双关表面是一个事物,实际上还暗指另外的含义。

古人送别折柳就是希望对方留下来,就是双关修辞。

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晴”与“情”同音,是谐音双关。

7.设问。

如阿鲁威的《双调,蟾宫曲》:“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高考诗歌鉴赏常用表现手法

高考诗歌鉴赏常用表现手法

高考诗歌鉴常用表现手法1.对比(对照)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该诗通过“春残”、“鸟稀”、“花尽”、“花飞”与“幽竹”的对比,突出幽竹的高尚精神。

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今昔对比,抒发物是人非的沧桑变化之感。

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天、残月是冷色,江枫、渔火是暖色,这是色彩的对照;霜天透明的明亮与渔火鲜艳的明亮是光质的对照。

通过对照写出作者的孤寂飘零之感。

2.虚实结合(联想和想象)(见后详细内容)王昌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一二两句实写眼前之景,三四两句通过联想和想象虚写朋友夜泊潇湘的情状,表现了作者的惆怅和依恋之情。

李贺《将发》:“东床卷席罢,护落将行去。

秋白遥遥空,日满门前路。

”前两句写收拾停当,即将登程,这是实写;后两句写出征后将会遇到的景色,这是虚笔。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骤雨初歇”是眼前实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想象别后之景,虚写。

3.多角度描写贾岛《暮过山村》“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从听觉上,数里外听到水声,以响衬静;从视觉上,直接写人烟稀少。

王禹偁《村行》“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以听觉写动景,以视觉写静景,动静结合,写出了晚山可爱,好景无限。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从视觉写红叶白花,从嗅觉写花香。

4.反衬(有时与“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共用)沈佺期《独不见》“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用海燕双栖反衬少妇的孤独愁苦。

贾至《春思二首(其一)》“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用春日美好之乐景反衬诗人内心之愁苦。

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用碧水、青山、白鸟、红花等春日美景勾起作者无限乡思,衬托内心愁苦。

白居易《南湖早春》:“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高考古诗鉴赏之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终极总结

高考古诗鉴赏之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终极总结

高考古诗鉴赏之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终极总结古代诗歌鉴赏之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和表现手法例析(一)表达方式及其作用1.抒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直接(即景抒怀、直抒胸臆)、间接(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怀古伤己);2.描写:(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直接(正面)、间接(侧面);3.咏物(叙述: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4.议论(议论往往与抒情结合一起。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二)修辞手法及作用描绘类(作用:生动形象):比喻(生动形象地表达[描绘]了……内涵[形态])、夸张(生动地突出了…特征)、比拟(生动传神地突出了…形象或抒发了…感情)、借代、通感;结构类(作用:和谐音韵、强调突出、充沛感情):排比、对偶、反复、顶针;语气类(作用:增强语气、强化感情、引发思考):设问、反问。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 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 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生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4. 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

高考古代诗歌表现手法鉴赏

高考古代诗歌表现手法鉴赏

高考古代诗歌表现手法鉴赏1.对比和衬托: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对比的两个方面一般不分主次,反衬有主次之分。

如梅尧臣的《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寸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衬托是指利用事物间相同或相对的条件,以一方作为陪衬来突出另一方的手法。

利用事物的相同条件来衬托另一方,称正衬;利用事物的相对条件来衬托另一方,称反衬。

如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2.渲染和烘托: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

用于艺术创作,就是从正面着意描写。

如汉乐府民歌《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烘托本是一种国画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

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可以是以人烘托人,如《陌上桑》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以物烘托物,更多的是以景物烘托人物。

3.象征:就是诗人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情感或心志的一种表现手法,它们在整体构思上经常用到拟人、比喻、双关、借代等修辞手法。

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4.用典:指诗歌中援用前人诗文名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典故,使诗歌的意蕴更加丰富、含蓄、深刻。

用典根据用法的不同可以分为明用和暗用。

明用就是直接援用,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诗歌鉴赏艺术手法总结(推荐3篇)

诗歌鉴赏艺术手法总结(推荐3篇)

诗歌鉴赏艺术手法总结第1篇【关键词】诗歌鉴赏;表现手法近几年常见的表现手法:烘托、衬托(正衬或反衬)、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比、对照、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含蓄蕴藉等。

下面就其中的几点发表粗浅的见解。

(3)以乐景写哀情。

属反衬手法的一种,表面上写的是一种欢乐的场景,而实际上借此来表达一种悲哀、凄楚的情绪。

如xxx的《踏莎行》“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以散发芳香的青草与和暖的春风这种乐景反衬词人无穷的离愁别绪这一哀情。

又如xxx的《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昔日游上苑时的热闹与美好正显示了今日处境的凄凉。

(4)抑扬。

指的是在褒贬人、事、物的时候,为了使人信服,或预先防止别人的反驳,常对要褒的先写其不足,对要贬的先写其长处,这种手法就是抑扬。

如“闺中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xxx《闺怨》)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5)虚实结合。

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

……”(柳永《雨霖铃》)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8)以景结情。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

如xxx的《山中》:“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xxx。

”最后两句写山上望见实景,映衬一二句之情,以景寓情,用秋风萧瑟,黄叶飘飞来衬托自己的悲苦。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技巧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技巧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的表现手法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有些和抒情手法相融合,如用典、衬托、对比、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

另外抑扬结合、象征也是常用的表现手法。

1.抑扬结合:“抑”就是贬抑,对事物进行否定、贬低;“扬”就是褒扬,对事物进行肯定、赞赏。

抑扬运用时,只强调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起衬托作用。

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欲扬先抑,一种是欲抑先扬。

2.象征:借助于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作者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的艺术手法。

象征的本体意义和象征意义之间本没有必然的联系,但通过作者对本体事物特征的突出描绘,会使艺术欣赏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领悟到作者所要表达的含意。

例如:喜鹊象征吉祥、乌鸦象征萧索、鸳鸯象征爱情等。

3.托物言志:诗人借自然界中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4.渲染:对环境、景物进行多方面的描绘形容,以突出形象,增强艺术效果。

5.烘托:“烘云托月”,借助描绘别的事物突出主要对象。

烘托又叫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表达不同的情感。

6.用典抒情:剪接典型故事,借助典故来抒发情感,来讽喻时政。

7.借古喻今:借助历史上的人物或事件来隐喻、规劝当朝。

“借古”是手段,“喻今”是目的。

8.比兴:“比”,就是打比方;“兴”,就是联想,融景生情,因物起兴。

【方法技巧】1.解题思路(1)要了解主要表现手法的概念及表达效果,课后要认真阅读[相关资料链接]的内容。

(2)贴近诗句分析表现手法的形成过程及表达效果。

如上面的几个例题都需要按照此点作答。

(3)联系背景材料作答。

表现手法往往与作者情感联系在一起,因此,对于有些诗歌要通过背景材料才能读懂诗的主旨。

(4)欣赏诗歌不能离开诗歌整体。

因此不要忘了最后要在关键处点明作者的情感态度。

2.答题步骤(1)明确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诗(词、曲)中是怎样运用这种手法的?(托物言志要阐明“物……志”所指的内容,象征要指明象征意义)(3)阐明这种表现手法的效果。

高考古诗词鉴赏中常考的表现手法

高考古诗词鉴赏中常考的表现手法

高考古诗词鉴赏中常考的表现手法1、直接抒情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等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2、借景抒情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写作者的感情。

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泊秦淮》)诗歌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所写景并非晴朗的月夜、万里无云的碧空,而是迷蒙的烟月,笼罩着寒水白沙。

景色是那么黯淡,氛围是那么冷寂,这就给后两句写作者的忧虑情绪增添了气氛,加浓了色泽,两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3、托物言志属间接抒情的一种,托物言志就是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如: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咏蝉》)诗歌中所描写的蝉的形象是:蝉垂着触须在枝头吸饮清洁的露水,阵阵的蝉声从稀疏的梧桐上传出来。

身居高处,叫声自然传的很远,并非依靠风的力量。

而在诗歌中作者真正所要抒发的人生感怀是:凡是品格高尚的人,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因而美好的声名自可远扬,不需要依靠其他人的吹嘘。

由此可见,写蝉是依据,而抒怀言志才是真正目的的。

4、情景交融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的境界。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诗句表面上是写景,而实际上则隐寓着诗人的一种超脱尘世、热爱自然、远离官场的感情境界。

5、动静结合指对人、事、景处于动态或相对静态时的描写。

如: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出了诗人夜晚在船上看到的景色,前两句写静态,后两句写动态,一动一静,相辅相成。

6、以动衬静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即通过对动态的描写,渲染反衬出静态,也就是在动态描写中显示出静态。

高考语文诗歌赏析表现手法盘点

高考语文诗歌赏析表现手法盘点

高考语文诗歌赏析表现手法盘点在诗歌鉴赏的备考练习中,同学们常常出现对概念的理解模糊不清、使用时张冠李戴等问题。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高考语文诗歌赏析表现手法盘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表现手法一抒情方式(一)总论情与景关系:诗人写诗来表达他的思想情感。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需要写景,来引起情,把情感传达给读者。

情与景的处理很重要,如果处理得恰当,就会激起读者的感情,使读者与他发生共鸣。

这样的诗就写得好,能动人。

(二)抒情手法分类: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直接抒情——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也叫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诗人借助多种艺术技巧,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分为情景交融、借景衬情、托物言志。

1、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情景交融:包括三种形式,一是景中寓情,二是以景结情,三是缘情写景。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2、托物言志:是诗歌散文中经常运用的表现手法,即作者借助对某种事物的刻画来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某种品格志向。

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区别借景抒情,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乐、哀、愁,但我们绝不会把这种情绪看成是一种思想。

托物言志,是诗人要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

二.诗歌鉴赏表述程式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修辞手法有:比喻、通感、比拟、夸张、对偶、用典、化用、反复等。

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以声衬静、化静态为动态、动静结合、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新高考诗歌鉴赏 诗歌表现手法及典型习题

新高考诗歌鉴赏  诗歌表现手法及典型习题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吊王将军①墓 常建
嫖姚②北伐时,深入强千里。 战馀落日黄,军败鼓声死。 尝闻汉飞将③,可夺单于垒。 今与山鬼邻,残兵哭辽水。
【注】 ①王将军:唐朝将军王孝杰,一生征战,有胜 有败,最后在与契丹军作战中战死。②嫖姚:指汉代嫖姚校 尉霍去病。③飞将:指飞将军李广。
8.对比(对照)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 一起,相互比较。运用对比,或使对立的事物的矛盾鲜明突 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 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 如“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 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描写昔 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 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 ①商风:秋风。②怆悢(liàng):悲伤。 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请作简要分析。 答:
如柳永《八声甘州》的下片:“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 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由于思归心切,联想到自己的妻子也一定是同样渴望自己回家,想象着妻子会常常在妆楼 上痴痴地凝望远处的归船,多少次误以为丈夫乘着帆船归来了,然而船到近前带来的却是 无尽的失望,此时的妻子一定会产生埋怨之情,怨丈夫长久滞留在外不想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1.(2013·高考福建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送何遁山人归蜀 [宋]梅尧臣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归纳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归纳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归纳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常用表现手法赋、比、兴、烘托、象征、用典、白描、动静结合、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联想和想象等等。

而我们多考到的一般是“表现手法”,同学们可以在“表现手法”上多下点功夫。

1.白描:本是中国画的技法名称,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

用在文学创作中,指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写作方法。

例:(散文)“房间内的光线不够,所以在房间正中顶上,开了一个八角形的光斗。

因此大家就把这个楼叫做‘八角楼’。

”作者用朴素的语言,不作任何形容,简明地写房间内简陋的陈设,重点介绍了“八角楼”名称的由来。

(诗歌)“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描绘了一副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了封建统治者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把经过选择的九种事物,巧妙地排列开来,勾勒出荒远古道上秋风飒飒的凄凉景象,写出了“断肠人”眼中的凄凉景象。

2.渲染:本是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有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

文艺创作表现手法是对所写对象作突出的描写、形容、烘托,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

例:(诗歌)“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这里“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了一种气氛,衬托夜的静、心情的焦急。

写出了焦急等待的心情。

(诗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

3、烘托:对所描写的主要对象不作正面的刻画,而是通过写周围的人物、环境,使主要对象更加鲜明突出。

属于侧面描写。

例:(诗歌)“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写刘备频繁问计,是为了从侧面烘托出孔明的才智。

4.虚实结合: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现实为实,想象为虚。

高考备考之诗歌鉴赏表现手法

高考备考之诗歌鉴赏表现手法

高考备考之诗歌鉴赏表现手法诗歌鉴赏表现手法(为了表现人物形象、表达思想感情而使用的手法)之“术语”清单(一)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问、设问、反复、对比、引用、双关、反语、顶真、通感、用典、互文等(二)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三)描写手法1.写景手法:(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

(2)观察的角度(视角):远近高低俯仰,从高到低(高低结合),从远到近(远近结合),俯仰结合。

(3)感知(感官)的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或通感。

视听结合、声色结合、色彩绚丽、明暗对比,富有层次感。

(4)综合的角度:如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化动为静、化静为动)、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正侧结合。

2.人物描写手法:外貌(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神态。

正面(侧面)描写、直接(间接)描写、细节描写、细描与白描等。

(四)抒情手法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2.间接抒情——借助写人、叙事、写景、咏物来间接抒情,借物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借古抒怀、借古讽今、托物言志、以景结情等。

(五)结构手法:开篇点题、先总后分、先景后情、铺垫(伏笔)、承上启下(过渡)、首尾照应(照应)、以景结情、重章叠句(唱)、起承转合、层层深入、卒章显志等。

(六)其它表现手法:赋比兴、渲染、烘托、衬托(反衬、正衬)、对比、用典、抑扬、联想、想象、象征、设悬念、托物言志、借古讽今、怀古伤今、以小见大、即事感怀等。

附教材中诗歌表现手法复习1.《芣苢》采采芣(fú)苢(yǐ),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duō)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luō)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jié)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xié)之。

重章叠唱,只有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不断变化的,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

2.《短歌行》(1)“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运用比喻,用“朝露”为喻,表达年华易逝感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归纳诗歌鉴赏中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表现技巧、艺术技巧这些概念大同小异,可以归结为都是手法的运用。

而表现手法又可以细分为:描写手法、描写角度、修辞手法和抒情手法四类。

只要我们掌握了每一个分类中的具体手法,构建起表现手法的知识体系,考点自然就明了,考试中的表现手法题型就迎刃而解。

一.描写手法1.白描:本是中国画的技法名称,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

用在文学创作中,指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写作方法。

例:(散文)“房间内的光线不够,所以在房间正中顶上,开了一个八角形的光斗。

因此大家就把这个楼叫做‘八角楼’。

”作者用朴素的语言,不作任何形容,简明地写房间内简陋的陈设,重点介绍了“八角楼”名称的由来。

(诗歌)“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描绘了一副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了封建统治者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把经过选择的九种事物,巧妙地排列开来,勾勒出荒远古道上秋风飒飒的凄凉景象,写出了“断肠人”眼中的凄凉景象。

2.渲染:本是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有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

文艺创作表现手法是对所写对象作突出的描写、形容、烘托,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

例:(诗歌)“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这里“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了一种气氛,衬托夜的静、心情的焦急。

写出了焦急等待的心情。

(诗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

3、烘托:对所描写的主要对象不作正面的刻画,而是通过写周围的人物、环境,使主要对象更加鲜明突出。

属于侧面描写。

例:(诗歌)“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写刘备频繁问计,是为了从侧面烘托出孔明的才智。

4.虚实结合: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现实为实,想象为虚。

例:(诗歌)“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本诗写了两次“巴山夜雨”,第一次是实写,第二次是虚写:想象未来一天与妻子团圆,“共剪西窗烛”时再回忆起今晚巴山夜雨的情景。

虚写分为两类:联想和想象。

确实存在是事物是联想,由此及彼。

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

思维再创造是想象,虚构的虚幻的神仙世界和梦境都是想象。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虞美人》。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的《望洞庭》)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5.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

正衬: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

如《爱莲说》中用菊花衬托莲。

反衬: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

如“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例:(诗歌)“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林深树密,阳光很少,直到夕阳西下的时候,才有几道余光斜射进来,把地上的青苔照得一片明亮。

正如闪电能显现夜的黑暗一样,这一点点亮光,反而使人更感到树林的昏暗、幽深。

6.对比:对比既是描写手法,也是修辞手法。

例:(诗歌)“台城六代竟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前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全诗以台城这一元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如今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做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通过陶者和富家的对比,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贫富差距和不同命运,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7.动静结合动静结合是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多角度开拓意境,构成一种情趣。

(1).以动衬静如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人就通过花落、月出、鸟惊等景物的“动”突出了春山、春涧的“静”,从而创造出了静谧、高远的意境。

(2).以声衬静如南朝梁·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长久寂静后的偶尔声响,或一阵声响后的寂静,都会使寂静更明显。

例:(诗歌)“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突出夜阑人静,只有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声响的静寂。

(3)有动有静“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采用了前两句的静景和后两句动景结合的方法,将山水的明丽动人,月色的清爽皎洁,渔民的欣快欢畅,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明澈秀丽的画卷中。

8.细节描写: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

例:(诗歌)“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诗中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

表达了漂泊异乡的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

9.点面相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

“点”,可以突出重点,体现深度;“面”,可以顾及全局,体现广度。

例:(诗歌)“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此诗中千山、万径是面,孤舟、蓑笠翁是点。

“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

”静态的“千里水天”的画面上,又加上了孤鸿这个动点。

点面结合,表现了诗人超脱世俗、不受约束的闲适生活。

10.移步换景:描写景物时,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展现新画面。

例:(诗歌)“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二.描写角度角度可以分为感官角度和方位角度两种。

感官角度主要指触觉(吹面不寒杨柳风),视觉、听觉(千里莺啼绿映红),嗅觉(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味觉(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方位角度只要是指远(远看山有色),近(潮平路带沙),高(高处不胜寒)低(低绮户,照无眠)三.修辞手法1.比喻(明喻、暗喻、借喻。

)例1:“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本诗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例2:“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

“镜”,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2.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作用: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古诗诗赏,主要是拟人。

例1:“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首诗用拟人的手法,让杨柳化身为美人出现,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杨柳的婀娜多姿。

例2:“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首诗歌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夜雨的神奇,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例3:物拟物“一滴太白酒,十里草木香。

”把酒香拟成花香。

人拟物“文坛花争艳,桃李果竟先。

”把人拟成花。

3.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例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例2:“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李华《春行即兴》)4.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例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例2: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三万里”“五千仞”“泪尽”都是夸张,把对故国山河的热爱、对遗民的深切同情、对偏安江南不思进取的投降派的满腔愤怒表现得淋漓尽致。

5.借代:用事物的特征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例1:“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例2:“终岁不闻丝竹声”。

(白居易《琵琶行》)以“丝竹”代音乐。

例3:“门前冷落鞍马稀”(白居易《琵琶行》)“鞍马”代“客人”。

例4:“樯橹灰飞烟灭。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樯”是船上的桅杆,橹是比桨长大的划船工具,安在船尾或船旁。

这里用樯橹代战船。

例5:“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里“金戈铁马”用来代指精锐部队。

6.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例1:“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元曲小令,阿鲁威作)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例2: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泰山啊你究竟怎样?你横跨齐鲁两地,还留着满山苍翠。

7.反问:在问句当中包含着答案。

例:“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题乌江亭》)8.对比:以强烈反差突出事物特征。

例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例2.“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劳动者不能享受劳动成果,不劳动者反而占有劳动果实的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9.双关:表面是一个事物,实际上还暗指另外的含义。

古人送别折柳就是希望对方留下来,就是双关修辞。

例1:“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

例2: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之凄凉,诗人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顶真巧妙。

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

10.互文: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

例1:秦时明月汉时关,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关塞.例2:烟笼寒水月笼沙,烟和月笼着寒水和沙。

11.用典:分为用典故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例:“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

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12.顶真:用前面结尾的词语或句子作下一句的起头的修辞格式。

例1:“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例2:“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

长随君,君如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

”13.反复例: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