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世说新语》二则教案
世说新语二则教案
【 - 话题作文】【篇一】世说新语二则教案《世说新语》二则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作品2、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3、学习古人的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有没有听过“曾子杀猪”故事?(讲述故事)“诚信”是做人的准则,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就是一个崇尚诚信的民族,在我国五干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流淌着许许多多的像“曾子杀猪”"这样的诚信故事。
今天我们一起去认识两个这样的人物。
二、整体探究1、了解作者、作品(完成目标1)提问:哪位同学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世说新语》是一本什么样的书?明确:《世说新语》是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编辑的一部笔记小说集,主要记述了东汉末年到晋代之间士大夫清高放诞的言谈逸事。
2、认读:辨读字词,朗读课文(完成目标2)三步走:一读:注意特殊读音期行qī 尊君在不fǒu(通否)二读:要求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注意节奏。
三读:理解课文大意,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请同学上讲台表演。
(要求表演的学生注意语气、神态,力求绘声绘色,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完后认真点评)3、探究(完成目标3)①、《期行》让人明白一个怎样的道理了?明确:“信”是立世之本,陈太丘的友人不守信,连七岁的小孩子亦知其不可,对他很不以为然,“信”之重要性于此可见一斑,因此,我们从小要做一个重礼守信的人。
②、你如何看待文中三个人物的言行,谈谈自己的看法?提示:学生自由探究,可能大多数学生会赞赏元方的做法,斥责“友人”的无礼。
如果学生说陈太丘、元方也有做得不妥的地方,“容”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三、小结第二课时一、导入回顾上一节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这堂课我们学习《世说新语》中的另一两个,华歆王朗2、短文是怎样刻画这两个人物的呢?明确:语言描写3、除了通过语言来刻画,还通过什么来刻画了呢?明确:心理,动作(从文中找找,读一读。
8.《世说新语》二则优秀教案
8 《世说新语》二则教学设计咏雪【教学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言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3.感受到文化家庭和乐融融的氛围。
【教学重点】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
2.感受到文化家庭和乐融融的氛围。
【教学难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言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课文导入】《世说新语》全书共八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雅量、任诞、汰侈等36个门类,共记载了1130个故事。
书中很多故事是我们所熟知的,比如:七步成诗(曹植)、望梅止渴(曹操)、还有些故事也非常有趣,如:德行篇里的“管宁割席”;言谈篇里的“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孔融)等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篇。
【课堂环节导航】一、出示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言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3.感受到文化家庭和乐融融的氛围。
二、资料链接作者简介:刘义庆(403-444),南朝宋临川王。
《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编写的志人小说集。
三、预习反馈1.读一读字音,注意读准字音。
2.文言知识积累。
四、初读感知(一)带着问题读课文。
导思1:文章记录了怎样的故事情节?导思2: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二)朗读课文。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
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圈点要求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三)翻译课文。
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注释: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讲论文义:谈论文章的义理。
俄而:不久,一会儿。
欣然:高兴的样子。
译文: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跟小辈谈论文章的义理。
不久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原文: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班海精品】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8.《世说新语》二则 》【优质教案】
【班海精品】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8.《世说新语》二则》【优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世说新语》是南朝时期所作的文言志人小说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坊间基本认为由南朝宋刘义庆所撰写,也有称是由刘义庆所门客编写。
又名《世说》。
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通过预习,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言文内容。
但七年级的学生刚进入初中,对于文言文的阅读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了解《世说新语》的相关文学常识。
能够理解并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提高学生朗读感悟和欣赏评价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语言运用之妙,领会作品语言的风趣幽默,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词汇。
难点: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领会作品语言的风趣幽默。
五.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引导发现法、讨论法。
六. 教学准备课文朗读录音、课文动画、PPT。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上课之初,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录音中朗读的是哪篇文章吗?”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
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PPT,展示《世说新语》的相关文学常识,如作者、成书时间、体裁等。
学生自主学习,了解《世说新语》的相关知识。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学生朗读课文,教师点评指导。
4.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PPT,展示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如“德行”“言语”等。
学生自主学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字词含义。
教师讲解重点字词,引导学生巩固记忆。
5.拓展(10分钟)教师出示PPT,展示与《世说新语》相关的故事或名言。
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教案)
1.教学重点举例
-《咏雪》:分析“谢公因子弟咸有慧业”一句中,“咸”字的含义和用法,举例说明在其他文言文中的运用。
-《陈太丘与友期》:探讨陈太丘守信、诚实、礼貌的品质,结合实际生活案例,让学生理解这些品质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2.教学难点举例
-文言文朗读与节奏划分:以《咏雪》为例,指导学生正确划分句子的节奏,并通过反复朗读,感受文言文的韵味。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世说新语》的基本概念。它是一部反映魏晋时期文人言行的著作,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品质和礼仪。它是研究古代文化、礼仪的重要资料,对我们了解传统文化具有很高的价值。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咏雪》和《陈太丘与友期》这两个具体的案例。它们分别展示了古人在应对不同场合时所展现的智慧和品质,以及礼仪在日常交往中的重要性。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言文词语、句式的理解和运用,以及人物品质、文章主题思想的把握。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文言文词语、句式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如角色扮演,模拟古人交往的场景,体会礼仪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文言文词语活用:通过分析《咏雪》中的“慧业”一词,让学生尝试在其他文言文中找出类似用法的词语,并进行讨论分析。
-人物品质分析:以《陈太丘与友期》为例,引导学生从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等方面,深入剖析陈太丘的品质特点。
-文章主题思想提炼:在讲解《世说新语》二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从故事情节中总结出主题思想,如诚信、礼仪等,并通过讨论、练习等方式加强学生对主题思想的理解。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新教案
8 《世说新语》二则教学目标:1学习、理解、掌握生字生词,初步感知古今汉语的差别。
2.朗读课文,探究《咏雪》家人聚会对诗的情景,体会古人的生活情趣和文化修养;探究《陈太丘与友期行》所反映的生活情景,学习做人要守时守信的道理。
3.学习运用人物对话和动作表现家庭生活,并像作者那样观察家庭生活迁移运用,培养学生写作反映生活的能力。
4.学习、品味语言,培养文言文语感。
教学方法:朗读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捕鱼教学法:学习课文和学习生活同步,学习课文的同时学习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和反映生活,在阅读课堂完成写作全程指导,然后迁移运用,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并进一步理解课文,以写促读。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自古以来,我国出现过许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关于他们的美谈,至今流传。
我们在小学五年级时就学过一篇《杨氏之子》,我们已感受到杨氏之子的机智聪慧。
今天,我们再次走进《世说新语》,感受少年儿童的聪颖机智。
二学习《咏雪》,理解课文,领会课文反映的生活。
1.通读课文,领会课文反映的生活,理解课文主题。
学习方法:围绕预习提问“这篇课文描写的是什么生活情景?”进行探究,学生自主回答问题后小组交流,老师归纳。
《咏雪》描写的是东晋谢安和年轻人雪天谈论诗文的情景。
谢道韫巧妙答诗,东晋士大夫阶层喜欢研习诗句,追求风雅。
2.学习生字生词,掌握常见文言词语。
学习方法:边读、边看、边写字词,看谁又对又快又好,每个词五遍,掌握反映生活的工具。
内集:家庭聚会。
俄而:不久,一会儿。
骤:急,迅速。
何所似:像什么。
欣然:高兴的样子。
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
差:大致、差不多。
拟:相比。
未若:不如比作。
因:凭借3.作者生平和创作生活。
预习和学习方法:学习要求不同于作者介绍,不要把作者介绍当做语文知识来死记硬背,而是当作生活情景来学习,像作者那样成就人生、成就事业,并自主评价作者的创作。
刘义庆(403—444),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人,南朝宋文学家。
世说新语二则 教学设计(优秀8篇)
世说新语二则教学设计(优秀8篇)世说新语二则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分析人物形象,获取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重点词句的翻译。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上课交流。
熟读课文,复述课文。
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
教师: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
教学方式诵读、复述、疏通、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咏雪》)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播放《雪绒花》作为背景音乐。
)多媒体展示雪花纷飞的图片,学生赏析。
然后过渡到问题设计:你觉得雪花像什么呢?用什么比喻好呢?进而问他们,既然这样,你们想知道古人用什么来比喻雪花的呢?从而导入所学课文。
二、释题1、先指名让学生介绍。
2、教师再放幻灯片,进行补充说明。
《世说新语》,刘宋临川王刘义庆编著,主要描写从东汉到刘宋时期的一些著名人士的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
全书共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夙慧等36门。
《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这部书不仅保留了许多珍贵的史料,也因为其语言凝练、人物形象鲜明成为古典小说的源头之一。
三、整体感知,自主探究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做点拨。
2、学生示范朗读并做点评。
3、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要加以指导,如句读、语调等。
重点突出读的环节,力争当堂成诵。
4、疏通文意。
教师要求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如重点词语:俄而、欣然、拟、未若、等。
把不理解的词句让学生提出来,全班一起讨论解决。
必要时,教师精讲点拨。
(教师要提示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加字法、换字法疏四、分组讨论,质疑体会1、以小组的形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质疑、讨论、解疑,教师巡回指导。
《世说新语》二则 教学设计
《世说新语》二则教学设计《世说新语》优秀教案篇一导学目标1、背诵课文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3、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导学重点1、背诵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导学难点翻译文言文,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课时2课时预习导引1、朗读课文,力求做到准确、流畅。
2、结合注释,试着翻译课文。
把不会翻译的句子写在下面。
导学过程一、导入:《世说新语雅量第六》有这样一则故事: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王戎为什么未尝一口能知道这一定是苦李?这是因为他虽小却能注意观察,认真思索的结果。
树在路旁,如果李子甜早就让人家摘光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王戎的聪颖机智的性格。
我国自古以来,出现过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关于他们的美谈,至今流传。
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就有两位这样的儿童二、作家作品简介。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
彭城(现在江苏徐州市)人。
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
爱好文学,招纳文士。
原有集,已佚。
《世说新语》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 6门,主要记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
三、朗读《咏雪》。
要求语音正确,节奏合理,读出感情。
四、指导学生翻译课文,一人一句。
翻译: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谈诗论文。
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撤在空中差不多。
”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
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五、探究质疑:1、文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讨论并归纳:家庭气氛融洽、欢快、轻松。
2、文中的“儿女”指子侄辈,指家庭中年轻一代。
《世说新语》两则教案设计
《世说新语》两则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世说新语》两则的故事内容。
(2)能够掌握并运用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能够分析并评价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思想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2)运用比较分析法,分析两则故事之间的异同点。
(3)运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法,体验文中人物的情感世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引导学生从文中汲取智慧,提升个人品德修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并掌握《世说新语》两则的故事内容。
(2)积累并运用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分析并评价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思想内涵。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
(2)文中某些词语和句式的运用。
(3)对文中人物形象和思想内涵的深入剖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世说新语》的背景和特点。
(2)引发学生对两则故事的兴趣,激发学习欲望。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两则故事,理解故事内容。
(2)学生查找并学习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两则故事之间的异同点。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和讲解。
(2)重点讲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5. 情感体验:(1)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活动,体验文中人物的情感世界。
(2)学生分享自己的体验感受,进行交流和讨论。
四、课后作业1. 翻译并背诵两则故事。
2. 运用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写一段小故事。
3. 深入剖析两则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写一篇短文。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故事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剖析能力和情感体验。
4.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合作精神。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教师选取与《世说新语》两则内容相关的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思想内涵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世说新语》两则教案
《世说新语》两则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世说新语》是中国古代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由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主要记载了东汉后期到魏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
本章节将选取两则《世说新语》中的故事进行解读。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世说新语》的背景及特点,能够理解并解读两则选文。
1.2.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个人思考等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1.3 教学重难点1.3.1 重点:了解《世说新语》的背景及特点,能够理解并解读两则选文。
1.3.2 难点:对文言文中的一些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第二章:文本解析2.1 文本一:《世说新语·言语》之“王”2.1.1 原文阅读:阅读《世说新语·言语》中“王”的原文。
2.1.2 词汇讲解:对文中的重点词汇进行讲解,如“”、“晋室”、“中兴”等。
2.1.3 句式分析:对文中的句式进行分析,如判断句、省略句等。
2.1.4 内容解析:解析文中王导的语言及其反映出的性格特点。
2.2 文本二:《世说新语·赏誉》之“王羲之赞”2.2.1 原文阅读:阅读《世说新语·赏誉》中“王羲之赞”的原文。
2.2.2 词汇讲解:对文中的重点词汇进行讲解,如“书圣”、“清谈”等。
2.2.3 句式分析:对文中的句式进行分析,如对仗句、省略句等。
2.2.4 内容解析:解析文中对王羲之的评价及其在魏晋时期的地位。
第三章:小组讨论3.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文本一和文本二进行讨论。
3.2 讨论话题:3.2.1 文本一:王导的语言特点及在历史中的地位。
3.2.2 文本二: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及其在历史上的影响。
第四章:个人思考4.1 思考题目:4.1.1 文本一:从王导的语言中可以看出他的哪些品质?4.1.2 文本二:王羲之被尊称为“书圣”的原因是什么?5.2 课后拓展:5.2.1 推荐阅读:《世说新语》其他有趣的故事。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语文《8 世说新语》两则优质课教案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语文《8 世说新语》两则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世说新语》是中国古代的一部文言文小说集,收录了东晋时期至南朝时期的大量传闻逸事。
本课节选了其中两则故事,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通过学习这两则故事,学生可以了解古代名士的言行举止,品味文言文的韵味,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文言文,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有一定的基础。
但《世说新语》中的故事内容较为复杂,需要学生进一步挖掘文中的隐含信息。
此外,学生可能对古代的礼仪、官职等有所陌生,需要在教学中进行解释。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文言文。
2.理解文中的词语、句子,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3.了解古代名士的言行举止,体会文言文的韵味。
4.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高文言文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文言文,理解文中的词语、句子,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2.难点:深刻理解文中的人物形象,体会文言文的韵味,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情境,让学生置身于古代社会,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提问、讨论,提高课堂参与度。
3.案例分析法:以故事中的人物为例,分析其言行举止,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译文:为学生提供准确的课文译文,便于学生理解。
2.教学PPT:制作精美的教学PPT,辅助教学。
3.相关资料:搜集与《世说新语》相关的资料,拓展学生视野。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世说新语》的封面,简要介绍该书的历史背景和内容。
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引发他们对本课的期待。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朗读课文,注意发音和节奏。
教师适时提醒学生注意生僻字的读音,并对文中的重点词语进行解释。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模仿古代名士的言行。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对文中的句子进行翻译。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小学语文《世说新语》两则教案
小学语文《世说新语》两则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则《世说新语》的故事。
(2)理解两则故事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特点。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特点。
(2)学会通过故事了解古代文化和传统价值观。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两则《世说新语》故事。
(2)理解故事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特点。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教学难点:(1)理解故事中的古代文化和传统价值观。
(2)分析人物形象和特点,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思考。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读两则《世说新语》故事,了解故事背景和文化内涵。
(2)制作课件或黑板,展示故事情节和重点生字词。
(3)准备相关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
2. 学生准备:(1)预习两则《世说新语》故事,了解故事梗概。
(2)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故事背景和文化内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世说新语》的背景和特点。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两则故事,理解故事内容。
(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和字典,学习生字词。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特点。
(2)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
(2)教师通过课件或黑板,展示故事情节和重点生字词。
5. 应用拓展(1)学生运用所学生字词,进行情景对话或小作文创作。
(2)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6.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学生进行课堂反馈,提出问题和建议。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8 《世说新语》二则教案与反思
8《世说新语》二则知识与能力1.阅读浅显的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如“俄而、欣然、拟、未若”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1.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义。
2.抓住人物的语言,评价人物,获取情感体验。
3.学习用运用对话、对比刻画人物,以及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事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人的生活情趣和文化修养,欣赏古代少年的聪慧和方正,拉近与古人的心理距离。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语,学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品味描写语言和动作的语句,学习文章摹景状物的方法和运用对话、对比刻画人物的方法。
2课时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同学们,雪花是严寒的冬天里仁慈的上天送给我们的礼物,它是那样的纯洁、轻盈,你能拿什么比拟它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咏雪》,你和文中的两位才子比试比试如何呢?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刘义庆(403—444),字季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文学家。
主要作品有与自己门下文人共同撰写的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及志怪小说《幽明录》。
2.知识链接志人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指魏晋六朝时期流行的专记人物言行和记载历史人物的传闻轶事的一种杂录体小说,又称清谈小说、轶事小说。
数量上仅次于志怪小说。
它的特点:一是以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二是以“丛残小语”、尺幅短书为主要形式;三是善于运用典型细节描写和对比衬托手法,突出刻画人物某一方面的性格特征;四是语言简练朴素、生动优美、言约旨丰。
这些艺术特点对后世小说产生了很大影响。
3.检查预习(1)重难字讲论.(lùn)雪骤.(zhòu)差.可拟.(chānǐ)柳絮.(xù)无奕.(yì)(2)古今异义儿女因(3)词类活用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名词作状语,在家里)三、朗读指导自读课文,根据文义读准节奏。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第8课《世说新语》两则课文原文及教案
4、你认为谢道韫和胡儿的比喻哪一个好呢?
讨论并归纳:有两种不同的意见。
(1)认为“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相似,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花飘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因此说,“撒盐”这一比喻用得好。
2、两个比喻哪个更好?从中能否看出作者的评价?
有两种相反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撒盐”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随风往上飞扬,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另一种意见认为后一种好,它给人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撒盐”则仅有物象而无意蕴,所以说不好。
但古文中也有专指子女的用法,如:
杜甫:“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月夜》)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赠卫八处士》)
七、朗读课文,直至背下来。
八、作业布置: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背诵第一则《咏雪》,复习要点,导入下一篇。
二、请同学们朗读《陈太丘与友期》,疏通文意。
去:离开。舍:舍弃。
年:岁数。
在解释文章个别词汇时,注意两点: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多角度拓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从前,在项羽的麾下有个将军叫季布,因为他多次围困刘邦,在项羽兵败后,刘邦便出千金捉拿他。由于季布平时重承诺,深得人心,所以人们冒着诛九族的危险来藏匿他。当时楚国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得黄金百两,不如得季布一诺"最后刘邦只好特赦了季布,并升他为江东太宗。这就是“一诺千金”和“季布一诺”的典故。可见,诚信是多么重要啊!今天就来认识一个不守信用的人,让我们来看看我们的小元方是怎样对待他的吧!(出示课题)《陈太丘与友期》。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教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教案一. 教材分析《世说新语》是中国古代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收录了南朝时期文学家刘义庆等人创作的短篇小说。
《世说新语二则》选取了其中两篇较为有趣的故事,分别是《咏雪》和《陈太丘与友期行》。
这两篇文章语言精炼,形象生动,充满了智慧和幽默,能够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物性格。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但面对《世说新语》这样的古代文学作品,仍然存在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逐步掌握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培养他们准确理解文言文内容的能力。
同时,通过深入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让学生体会到古代文学的魅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准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理解课文大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内容的把握,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2.难点:人物形象的分析,文章深层次意义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各种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课文内容,了解学生情况,设计教学方案。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课文背景。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文言文,分享学习心得。
然后,简要介绍《世说新语》的背景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课文《咏雪》和《陈太丘与友期行》,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特殊句式,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
3.操练(15分钟)针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或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
《世说新语》二则 教学设计优秀4篇
《世说新语》二则教学设计优秀4篇《世说新语两则》教案篇一《期行》《乘船》两则短文都以“诚信”为主旨,告诉人们要重诺守信。
七年级学生初接触文言文,在教学时,指导学生了解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重点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疑难词句,体会短文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中,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适当点拨为辅,要求学生阅读后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教法学法]运用文言文三步习读法:即认读、品读、创读进行教学。
首先扫除文字的读音障碍,特别要注意多音字、通假字的读音,推敲每一句的朗读停顿;再在指导学生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故事情节,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故事,推究作者的创作意图;第三步是引导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审美评价,鼓励学生多角度审美,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
第二篇短文《乘船》以学生自学为主,用竞赛方式检测学习效果。
[教学流程]第1课时(一)导人新课1#8226;导语。
\\\'诚信\\\'是做人的准则,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就是一个崇尚诚信的民族,在我国五干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流淌着许许多多的像\\\'曾子杀猪\\\'这样的诚信故事。
今天,就让我们撷取其中的两朵小浪花,伴随着古人的足迹,去寻访诚信的真谛吧!2#8226;简介作家作品。
(世说新语)作者刘义庆(403一-牡u,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宗亲,袭封临川王,曾主管京城地方事务,任荆州刺史等职,有政绩。
为人简素,爱好文学。
身边聚集了不少文人学士。
《世说新语》是他和手下人杂采众书编纂而成,是我国最早的笔记小说。
全文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36个门类。
记载了从汉末到东晋豪门贵族和官僚士大夫阶层的轶事,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层人物的精神状态和生活情况。
(二)指导学生了解学习文言小说的一般方法l#8226;引语:你们觉得文言文要怎样学?2#8226;学生交流,归纳。
3#8226;文言文三步习读法。
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教案
(3)将故事中的道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 举例:让学生思考如何将“不贪小利”这一道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如面对诱惑时如何保持理智,做出正确的选择。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世说新语》二则。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展现智慧和礼貌的情况?”(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人是如何运用智慧与礼仪的。
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教案
一、教学内容
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教案
1. 教材章节: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单元《世说新语》选读。
2. 内容:
(1)陈元方候袁公:通过陈元方与袁绍的对话,学习如何观察人物性格,理解古代礼仪。
(2)王戎不取道旁李:分析王戎的行为,探讨为人处事的智慧,领悟“不贪小利”的道理。
该教学内容旨在让学生掌握《世说新语》中的精彩选段,通过学习古人的言行举止,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际交往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
1. 加强对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讲解,特别是针对基础较弱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2.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3. 注重课堂讨论的引导,让学生在讨论中深入理解古人的智慧和礼仪,避免理解偏差。
4. 定期进行教学反思,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需求,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2. 教学难点
(1)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的识别与理解。
8-《世说新语》二则——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
8 《世说新语》二则【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初步感知古今汉语的差别;通过朗读培养文言语感。
2.感受古人的生活情趣和文化修养,欣赏古代少年的聪慧和方正,拉近与古人的心理距离。
3.了解“谦辞”和“敬辞”的概念,注意积累具有文言色彩的谦辞和敬辞,在言语交际中恰当使用,增强文化底蕴。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谦辞”和“敬辞”的概念,注意积累,恰当使用,增强文化底蕴。
2.教学难点:感受古人的生活情趣和文化修养,欣赏古代少年的聪慧和方正,拉近与古人的心理距离。
【课前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世说新语》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2.学习本文运用语言、运用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掌握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方法。
3.感受古人的生活情趣和文化修养,拉近与古人的心理距离。
【教学过程】咏雪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出示课件1、2、3)同学们,我们一起看看古代这四个智慧少年的故事吧!如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孔融让梨、王冕学画……今天,让我们走进《世说新语》,再认识两个充满聪慧的人。
教师板书课题:8 《世说新语》二则(出示课件4)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一下本文作者及这部作品。
(1)走近作者教师要求:布置预习这课的作者,了解这课作者的情况,在课上交流。
预设:(出示课件6)刘义庆(403—444),字季伯,南朝宋宗室,袭封临川王。
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喜纳文士,组织编写了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除《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2)作品介绍教师讲解:教师出示课件,介绍这部作品,为后面同学们理解本文内容做准备。
预设:(出示课件7)《世说新语》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篇,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较全面地反映出当时士族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
8《《世说新语》二则》精品教案
8 《世说新语》二则教学目标1.学习时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读顺句子,读懂文意。
2.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理解课文。
3.结合文中人物的语言和描述动作的语句进行品味,从而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教学重难点重点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难点翻译文言文,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课前准备学生准备古代聪颖、机智的少年的故事上课交流。
熟悉课文,复述课文。
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
教师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说说你知道的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如“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其实像司马光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作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
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两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们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和他们交个朋友。
二、简介作者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
彭城(现在江苏徐州市)人。
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
爱好文学,招纳文士。
原有集,已佚。
三、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
查阅字典,看哪些字的读音需要注意。
根据内容、语言习惯的不同,看在哪些地方需要停顿。
2.教师要求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全班一起讨论解决。
3.用自己的话复述短文。
四、课文精读《咏雪》1.文章开头一句话,短短十五字,交代了哪些内容?谢家聚会吟诗,为什么不选择一个良辰佳日,却选择一个寒雪日?文章开头一句话“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短短十五字,涵盖了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主体事件等丰富的内容。
正因为“寒雪日”、“俄而雪骤”,才能引出“咏雪”的事件。
谢太傅平日时公务繁忙,寒雪日时得以休息,但他仍然不忘对晚辈的家庭教育。
古人看重的“四美”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这里良辰、美景不可拘泥地理解为春和景明、绿草如茵,在雪花飞扬的寒冷天气中,外出不便,聚会咏雪不正是赏心乐事吗?文中“欣然”、“大笑”、“乐”等词可见其融洽、欢快、轻松的气氛。
新统编版七年级上语文8《《世说新语》二则》优课教案
8 《世说新语》二则【核心素养】◎文化自信:了解“谦辞”和“敬辞”的概念,积累具有文言色彩的谦辞和敬辞,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感受古人的生活情趣和文化修养,欣赏古代少年的聪慧和方正(难点)◎语言运用:借助课文注释疏通文意,初步感知古今汉语的差别。
反复诵读短文,通过朗读培养文言语感。
(重点)◎思维能力: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审美创造:感受文言文语言精练、叙事简约之美。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准备】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第1课时【课时目标】1.利用注释读懂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2.在对比分析中理解《咏雪》中的两个比喻。
3.反复朗读,感受古人的家庭生活情趣。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由《三字经》引出谢道韫师:中国传统启蒙教材《三字经》里面有一段话:“蔡文姬,能辨琴。
谢道韫,能咏吟。
彼女子,且聪敏。
尔男子,当自警。
”蔡文姬从小便能分辨琴韵,谢道韫能出口成诗。
这里的谢道韫就是东晋宰相谢安的侄女、大将军谢奕的女儿,是当时有名的才女,文能吟诗咏雪,武能提刀杀敌。
让谢道韫一朝成名天下知的就是那句“未若柳絮因风起”,今天我们学习的《咏雪》就记载了这句话。
2.介绍文学文化常识结合注释及相关资料,了解与本文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
【设计意图】设计本环节,可以消除学生对文言文的畏难情绪,并通过对人物、《世说新语》的了解,初步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疏通字词,把握文意1.听读课文在听的过程中划出朗读节奏,标注重点字的读音。
预设课件出示: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学生齐读、个别读要求:读准节奏、读准字音、读顺语句。
3.学生自读,结合注释,理解重点词句。
(见《状元大课堂》本课“字词句式”栏目)课件出示:重点句子的理解:(1)白雪纷纷何所似?译文:白雪纷纷扬扬像什么?(2)撒盐空中差可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世说新语》二则知识与技能:1.了解有关《世说新语》及其作者的文学常识;积累“期”“舍”等常见的文言词语,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
2.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大意;学习课文摹景状物的方法。
3.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并认识诚实守信和尊重他人这些传统美德的价值。
过程与方法:学会自主、合作、探究这一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了解课文大意。
1.分析理解谢太傅对两种不同的咏雪佳句到底有何评价?2.深入体会元方批评父友无信、无礼,最后却“入门不顾”,是否有失礼仪?2课时●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激趣入题同学们,我们古代流传下来许多关于聪明孩子的故事,你能列举一些吗?(学生答)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王戎评李……请同学讲讲王戎评李的故事。
(教师也可出示小黑板提示)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这个故事出自《世说新语·雅量第六》,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同样选自这本书的《咏雪》。
二、走近作者,资料助读多媒体显示: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
彭城(现江苏徐州)人。
曾任荆州刺史。
爱好文学,喜纳文士。
《世说新语》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主要记录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
鲁迅称之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
本书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语言简练,辞意隽永,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关于背景,鲁迅曾指出:“汉末政治黑暗,一般名士议论政事,起初在社会上很有势力,后来遭执政者之嫉视,渐渐被害。
如孔融、祢衡等都被曹操设法害死,所以到了晋代的名士,就不敢再议论政事,而一变为专谈义理;清议而不谈政事,这就形成了所谓清谈了。
但这种清谈的名士,当时在社会上仍旧很有势力,若不能玄谈的,好似不够名士的资格;而《世说新语》这部书,差不多就可以看作一部名士的教科书。
”三、自读课文,疏通文意1一读课文,扫清生字生词障碍。
2二读课文,自主翻译,并注意理解下面加点的词语。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子侄辈,指年轻一代)..(家庭聚会),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不久,一会儿)雪骤,公欣然(高兴)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差不多)可拟..(相比)”。
兄女曰:“未若..(比不上)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3三读课文,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集到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
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他哥哥的女儿谢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漫天飞舞。
”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
谢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四、再读课文,合作研讨1小组合作,互动质疑,可能提出的问题。
(1)谢家聚会吟诗,为什么不选择一个天朗气清的好天气,却选择一个寒雪日?(2)“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谢太傅到底认为谁回答得最好?(3)把雪比作盐,比作柳絮,到底哪一个好?还有更好的形容雪的比喻吗?(4)文章结尾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2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教师酌情指导明确:(1)文章开头一句话“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短短十五字,涵盖了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主体事件等丰富的内容。
正因为“寒雪日”“俄而雪骤”,才能引出“咏雪”的事件。
古人看重的“四美”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这里良辰、美景不可拘泥地理解为春和景明、绿草如茵,在雪花飞扬的寒冷天气中,外出不便,聚会咏雪不正是赏心乐事吗?文中“欣然”“大笑”“乐”等词可见其融洽、欢快、轻松的气氛。
(2)对“公大笑乐”,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有人认为“笑”前喻,“乐”后喻;有人认为谢太傅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文章虽然没有明确交代谢太傅的评价,但从文末补充谢道韫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分明是暗示读者谢太傅更赞赏谢道韫的才气。
意在言外,确实耐人寻味。
(3)好的诗句要有意蕴。
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在有意蕴,“撒盐”一喻只有物象而无意蕴。
同学列举的喻体有“鹅毛”“蒲公英的孩子”等,教师在充分肯定的基础上,适当引申其他咏雪名句,如韩愈《春雪》“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
(4)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五、品味特色1不言而喻地表明态度。
《咏雪》一文只将谢家“儿女”咏雪一事的始末客观地写出来,未加任何评价,但作者的意图一望而知,这也是本文叙事的优点。
2语言简练。
首句短短十五个字,涵盖的内容却相当多,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全都说到了。
六、课堂训练,拓展延伸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举出并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
请欣赏: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毛泽东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七、课堂作业反复诵读,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一、温故知新,掌握方法1请同学背诵和翻译《咏雪》。
2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学生回答:“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正直的人”“做一个成功的人”……)如果我们学习了《陈太丘与友期》,你结识了小元方,你就会默默地告诉自己:“我要做一个诚信的人!”二、熟读课文,整体感知(一)朗读感知1教师范读,要求听准字音,重要字词在旁边注上拼音。
强调:不——通“否”。
2 学生小声跟着读,注意节奏的把握。
3齐读课文。
(二)理清字句1快速默读课文,对照注释及翻译资料理解文意,碰到疑难处做上记号,走近学生。
指名2个学生质疑字句,师生共同答疑。
其实文中除了上述提到的这些字词,还有需要理解并积累的字词。
教师板书字词意思。
①太丘舍去,去后乃至(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去:古今意思不一样,离开乃:才)②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期行:相约同行委:丢下,舍弃)③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引:拉顾:回头看)④区分尊君(尊称)、君(礼貌的称呼,意为你) 、家君(对自己父亲的谦称)。
有的学生在质疑时,提出了“相”这个词的意思,在文中意为“我”,仅指一方,无“相互”意。
2 在理解字句之后,应该学会翻译重要句子,可以一个字一个字地翻译出来,同时把文中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比如“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这句话,“日中”是哪一天的日中, “不至”是谁不至,明显是省略了一些成分, 相同的还有文中的“过中不至”,指名翻译, 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翻译其他的句子。
三、研读课文,合作探究1小组合作,互动质疑,可能提出的问题。
(1)“日中”这个时间概念是否科学,古代没有精确的定时仪,怎么判断迟到?(2)友人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3)文中另一个重要人物元方,他又有什么性格特点?(4)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2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教师酌情指导明确:(1)古代的计时仪器较为简陋,它不可能有精确的时段划分,如木表、漏壶等。
这里的“日中”是当时约定俗成的时间概念——中午。
这个友人错过了双方约定的时限,所以迟到了。
(2)课文中,友人与陈太丘“期日中”,结果“不至”,可以看出他言而无信,不守信用;到来之后,问元方“尊君在不?”表现得较为有礼;当得知陈太丘已先行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粗野蛮横,十分无礼,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缺乏修养、没有礼貌的人;在元方一番义正严辞的批评后,他“惭”“下车引之”又表现得较为诚恳,有知错就改的精神。
(3)阅读元方对友人的批评话语,我们可以看出元方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表现了他聪明、机智、懂礼识仪的品质。
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出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
(4)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呢?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
甲生:“元方入门不顾”,是有一点过分。
友人已经感到惭愧,并且走下车来拉他表示认错,那元方就应该原谅客人,而元方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至极,无地自容,这不符合元方是个深明为人之理的性格特点。
客人“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这不也是不懂礼节吗?乙生:我们不能说元方无礼。
“入门不顾”是小孩子天真的表现,尽管“友人惭”“下车引之”,陈元方仍弃之不理,符合儿童心理。
相反,若写陈元方与客寒暄、接受友人道歉,则不符合一个7岁儿童的心理性格,那样或许会把陈元方刻画得“有理”“有礼”,会给人失真之感。
因此,责备元方无礼,则不合情理,有求全责备之嫌。
四、联系现在,拓展延伸古人是很重视仁义礼智信的,那么,“诚信”“礼貌”对今天的我们还有用吗?请联系实际谈一谈你自己的认识。
提示:可以从社会、家庭、学校等多角度思考, 如在日常生活中见到师长朋友应该怎样?在考试的时候堂而皇之拿着参考资料是否就是“诚信”的体现呢?学生思考交流并回答。
甲生:读了《陈太丘与友期》,我感悟最深的是要学会尊重别人。
尊重别人是一种美德,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对别人不尊重,就是对自己不尊重。
陈太丘的朋友就是例证。
乙生:我们要尊重每一个人,对小孩也不例外。
陈太丘的朋友在七岁的元方面前骂他的父亲,也是对小孩的不尊重,所以激怒了陈元方,遭到了元方的羞辱,这是陈太丘的朋友自取其辱。
丙生:我觉得诚信是为人之道,做人之本。
陈太丘的朋友失信在先,又不尊重他人,以至颜面扫地,失去了做人的尊严,在小孩面前也无地自容。
丁生:泰戈尔说:“信用的坠地,犹如打碎的镜子不能重圆。
”陈太丘的朋友虽“惭”,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但要挽回诚信这个做人的根本,不是一个“惭”字就能挽回的。
五、品味特色1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文中描写陈元方的形象是从“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开始的。
首先描写了元方彬彬有礼地回答客人的问话:“待君久不至,已去。
”接着描写了元方对客人骂其父的表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据理驳斥。
最后写“元方入门不顾”。
一个明白事理、落落大方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
2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本文在语言叙述上十分自然,不加任何雕饰,给人以真实自然的感觉。
六、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元方确实是个聪明机智的孩子,同时我们也深刻认识到信与礼的重要性,诚信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继承并发扬这一光荣传统,让我们以信做人,以礼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