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高一-素材作者苏轼简介

合集下载

苏东坡苏轼的资料苏轼简介

苏东坡苏轼的资料苏轼简介

苏东坡苏轼的资料苏轼简介苏轼( 1037—1101 )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宋代著名文学家。

被称为“天府之国” 的富饶而美丽的四川省中部,距成都西南约一百公里的地方,有一座古老的县城———眉山。

我国北宋时期的一位杰出的大文学家———苏轼,就出生在这里。

苏轼从儿时起就对自己的故乡无限热爱。

苏东坡居家周围的山冈长有茂密的树林,他常与弟弟苏辙登山涉水;家乡的一草一木都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读书、嬉戏之余,还亲手栽种松树,看着小树苗渐渐成长,真是其乐无穷,乐在其中。

儿童时代的乡间田园生活给苏轼留下了终生难忘的美好的丰富的记忆。

少年苏东坡在家乡对于农业生产劳动是有所了解和体验的,这一点在他中年谪居黄州开辟东坡,参加生产劳动而不外行上,明显地反映出来。

苏轼从政以后十分注意关心劳动人民,同情热爱劳动人民,重视农业生产,减轻农民劳动负担,这一切都和苏轼自幼热爱生产劳动不无关系。

对待农民的同情态度,是苏东坡政治生活的最基本倾向。

苏轼对故乡山水是如此执著的热爱,他对故土的山水云月、一草一木、花鸟虫鱼的眷恋,一方面是他从小受到故乡山水大自然的陶冶,养成了赞美大自然,追求大自然的情性;另一方面也受惠于母亲。

苏东坡的母亲程氏颇有文化教养,相当重视对子女的家庭教育,并有自己的一套思想观点。

当苏轼的父亲苏洵离家游学四方时,程氏担负起家庭教师的重任,尽心培养教育苏东坡、苏辙两兄弟。

除去教他们勤勉读书,奋励有志之外,还教他们种树、爱鸟……总之,程氏对于苏轼兄弟不仅是善良的慈母,而且是一位重要的启蒙教师。

她对他们的生活、成长,以及后来的成功、成名,都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名人故事]巴蜀之地自古人才荟萃,多少文化名人、杰出人才曾受这块沃土的养育。

山川俊秀的自然环境,丰富多彩的文化沃土对苏东坡的陶冶与成长,无疑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苏轼八岁时在著名的乡塾天庆观北极院读书,三年间勤学好问,深受道学先生的赏识。

一天,有一位书生从京城汴梁来到天庆观,拿出当时文学家石介所作的《庆历圣德诗》给道士先生看。

初高中写作素材之苏轼的一生

初高中写作素材之苏轼的一生

苏轼生平简介【概述】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

豪放派代表人物。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苏轼的父亲苏洵,为子取名,深有讲究。

大儿子名“轼”。

他说:车轮、车辐、车盖和车轸,也即车后的横木,都是车子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轼,只是车前用作搭手的横木,没有它,虽然卖相会难看一点,但毕竟不要紧。

苏轼从小生性旷达,其父告诫他要像“轼”那样放低身段,注意“外饰”,而不要自以为是,锋芒毕露。

(见《名二子说》)巧妙地借名字作发挥,对儿子进行了为人处事方面的教诲。

观苏轼生平,于党争中不知自保,落得一生坎坷,种种情形,竟与苏洵当初所料者全同。

少年启蒙苏轼少年聪慧,读了不少书,这与其父母的言传身教密不可分。

苏轼的父亲苏洵,即是《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

苏洵发愤虽晚,但用功甚勤。

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

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大家。

由于苏轼从小天资聪颖,十岁时母亲教他后汉书,在母亲教导下进步非常快。

一日,苏轼的母亲程夫人出身官宦世家,性格果敢仁慈。

一日,带着十多岁的小苏轼读《后汉书.范滂传》。

(范滂是汉代一个官员,铁面无私,得罪很多权贵,后被人诬告,判死刑。

临行前与其母告别,说:儿子不能进孝,要追随黄泉下的父亲,希望母亲不要太悲伤。

范滂的母亲回答:“一个人既要追求留名千古,又要追求长生富贵,怎么可能?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苏轼对母亲说:“我长大后希望做范滂这样的人,您同意吗?”程夫人平静地说:“你能做范滂,我为什么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呢?”这就是苏轼的母亲对儿子的潜移默化,以身作则,苏轼一辈子,光明磊落,爱憎分明,潇洒自如,眼里揉不进沙子。

苏轼

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

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

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苏轼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译文』山脚下兰草嫩芽入小溪,松林间小路清沙净无泥,傍晚细雨中杜鹃阵阵啼。

谁说人老不可再年少? 门前流水还能执著奔向西! 不必烦恼叹白发,多愁唱黄鸡【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苏轼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

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译文』衣巾在风中簌簌作响,枣花随风飘落。

村子的南北头响起剿车的支呀声,是衣着朴素的农民在卖黄瓜路途遥远,酒意上心头,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

艳阳高照,无奈口渴难忍。

于是敲开一家村民的屋门,问可否给碗茶?龟虽寿【作者介绍】陵墓: 高陵政权: 曹魏外貌:身长七尺余,约合现今1.68米,细眼长髯曹操(155.2.24.-220.1.15),一名吉利,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人。

苏轼

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

豪放派代表人物。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他还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苏轼生平简介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嘉佑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在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第二名。

嘉佑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

熙宁二年(1069)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苏轼几年不在京城,朝里已发生了天大的变化。

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

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相国王安石意见不合,被迫离京。

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的,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故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

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

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这样持续了有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

当时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

作文素材之苏轼

作文素材之苏轼

作文素材之苏轼第一篇:作文素材之苏轼作文素材之苏轼人物事略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为了他的出现,中国,也许等待了一千年,又一千年。

他的出现,是偶然也是必然;他的才华,是凡人而又超凡;他的思想,出于瞬间而又影响深远;他的性格,既洒脱而又有常人的一面。

苏轼——中国文化史上的旷世奇才,罕见的多面手,多层次、全方位的文化——不仅仅是文学——巨子。

神奇的文笔、渊博的学识、睿智的思想、高尚的人格、丰富的人生经历、多方面的巨大成就,还有,它永远不灭的那一份诙谐,真可谓: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他的名字就是一座丰碑!他长于散文创作,《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名篇佳作脍炙人口,体现了中国文人的忧患意识和人文精神。

他的诗,把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风格巧妙结合起来,多姿多彩,美轮美奂,代表了宋诗最高水平。

他的词,清新豪健,题材广阔,挥洒自如,气势磅礴,开创了豪放词风。

他的书法、绘画,也都达到了很高水平。

除此之外,在哲学、茶道、烹飪、养生、园林艺术方面,他都有独到的造诣。

国学大师王国维推崇苏轼:“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

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

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

”他将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列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并且将他们的思想、人品、学问、才华、待人接物、立身行事,看成浑然一个整体,是有一定道理的。

更足称道者,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文人,苏轼身上,既无头巾气,无山林隐逸气,亦无以富贵骄人气,无忠臣孝子气,无大作家架子气;既无大臣杜门思过之态,亦无谪宦战战兢兢之态。

他与你我同在,同悲同喜,丝毫也不刻板,浑是率然纯真的真性情,真品格。

苏轼的一生,可以用“四个三”来概括:不忘三事——金榜题名、乌台诗案、太后恩宠;不忘三人——敬如父师的欧阳修、素为敬重又有矛盾的王安石、司马光;不忘三地——黄州、惠州、儋州;不忘三情:与苏辙的手足情、与王弗的生死情、与朝云的不了情。

苏轼的简介及写作背景

苏轼的简介及写作背景

苏轼的简介及写作背景作家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

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

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

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都曾得到他的培养、奖掖和荐拔。

故称苏门四学士。

他的父亲苏洵,即是《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

苏洵发愤虽晚,但用功甚勤。

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

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大家。

嘉佑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在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

嘉佑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

熙宁二年(1069)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苏轼几年不在京城,朝里已发生了天大的变化。

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

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当国王安石意见不合,被迫离京。

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的,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故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

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

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苏轼在杭州呆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这样持续了有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

第6辑:苏轼-高中语文活用课本人物素材佳作选

第6辑:苏轼-高中语文活用课本人物素材佳作选

第6辑:苏轼(01)与苏轼相遇假如有时间隧道,让我与苏轼相遇,我愿意选择——在秋天。

——题记日落西山,暮色苍茫,秋风卷来丝丝凉意,在空气中肆意蔓延。

我站在他必经的城门外,看城楼的轮廓一点点稀释在秋色寒霜中。

遥望远处,古道西头,一个身影在踽踽独行,蹒跚的脚步踏过一地的落叶。

在他身后,每一片叶子都记叙着他的人生坎坷和精彩篇章。

他走近了,面庞逐渐清晰,神情疲惫而目光炯炯,飘拂在秋风中的是那花白凌乱的胡须。

我镇静的等待,等待他的发问。

“你为何选择在秋天与我相遇?”“四季轮回,秋天是个最为特别的季节,越过了夏的繁华,面对冬的临近而不由的彷徨,所以秋天是再好不过的沉思季节,总结过往的点滴,树立超越冬天的信心。

好比短暂人生前依青年,后傍老年,人于是不惑而知天命,许多意外的收获才会呈现在眼前……”“说得好!”苏轼微捋胡须,含笑点头眉宇间却凝聚一股散之不去的哀愁,“这么说,我应该高兴我步入了人生之秋了,然而我一向积极乐观面对人生,却总是居无定所,瓢泊四方,命运究竟给了我一个怎样的位置?”我笑了,作为古人,哪能比拟今人的思想,放眼现代,大学士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文采飞扬,早就是名作家了,何必担忧仕途不顺?“一旦被牵入政坛,卷入这浑浊的洪流中,有思想的人便难以立足。

隐退避世固然是一妙法,在文人身上屡见不鲜,难得你空怀一身抱负,却仕途不顺,佩服的是在这辗转漂泊中,你仍葆有一颗清澈豪迈的心,在中秋之夜诵‘明月几时有’,赤壁之畔‘遥想公瑾当年’,密州之林‘老夫聊发少年狂’。

用现代眼光看,你的生活是充实而深刻。

更佩服你超然物外,不计得失,尽情享受自然赋予的山间明月和江上清风,这又是怎样的心境。

看来,你并没有缺憾,词人和散文家的行列中,不是有你显著的位置吗?”天边隐有晚归的孤雁,落叶依旧一片片地飘卷在空中,做最后飞翔的美丽,寂静夜幕中的一切拨动了我的心。

万物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纵使不够完美。

我又该如何做到深沉地面对人生,面对苏轼的困惑呢?而苏轼则不停地捋着胡须,微锁眉头,半晌,只见他仰起头,眉头舒展了许多:“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我抬头,夜色渐浓,头顶是广阔的苍穹,那般深邃,高不可测。

苏轼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

中文名:苏轼外文名:S u shi别名:苏子瞻、苏东坡国籍:中国北宋民族:汉出生地:四川眉山出生日期:1037年1月8日逝世日期:1101年8月24日职业:官员、文学家主要成就:诗、词、赋、散文、书法、绘画代表作品:《赤壁赋》《石钟山记》《饮湖上初晴后雨》《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物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

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文学家、词人、诗人,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

他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

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

1057年(嘉祐二年),苏轼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

唐宋八大家之一。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描写西湖的古诗中无人能超越的。

基本信息名:苏轼字:子瞻、和仲号:东坡居士父:苏洵弟:苏辙民族:汉所处年代:北宋诗歌类型:宋词、宋诗诗派:豪放派代表作品:《水调歌头》《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饮湖上初晴后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公元1037年1月8日(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苏轼生于眉州眉山。

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

苏洵发奋虽晚,但用功甚勤。

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

苏轼生平个人简历

苏轼生平个人简历

苏轼⽣平个⼈简历 苏轼是宋代著名的词⼈,你了解他的⽣平简介吗?下⾯是店铺为⼤家整理的“苏轼⽣平个⼈简历”,仅供参考,欢迎⼤家阅读!更多名⼈简历请关注店铺! 苏轼⽣平个⼈简历 苏轼(1037~1101),字⼦瞻,号东坡居⼠,眉州眉⼭(今属四川)⼈。

他的家庭富有⽂学传统,祖⽗苏序好读书,善作诗。

⽗亲苏洵是古⽂名家,曾对苏轼和其弟苏辙悉⼼指导。

母亲程⽒有知识且深明⼤义,曾为幼年的苏轼讲述《后汉书•范滂传》,以古代志⼠的事迹勉励⼉⼦砥砺名节。

当苏轼21岁出蜀进京时,他的学识修养已经相当成熟了。

苏轼学识渊博,思想通达,在北宋三教合⼀的思想氛围中如鱼得⽔。

苏辙记述苏轼的读书过程是:“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

既⽽读《庄⼦》,喟然叹息⽈:‘吾昔有见于中,⼝未能⾔。

今见《庄⼦》,得吾⼼矣!’ ……后读释⽒书,深悟实相,参之孔、⽼,博辩⽆碍,浩然不见其涯也。

”(《亡兄⼦瞻端明墓志铭》)苏轼不仅对儒、道、释三种思想都欣然接受,⽽且认为它们本来就是相通的。

他曾说“庄⼦盖助孔⼦者”,庄⼦对孔学的态度是“阳挤⽽阴助之”(《庄⼦祠堂记》)。

他⼜认为“儒释不谋⽽同”、“相反⽽相为⽤”(《南华长⽼题名记》)。

这种以儒学体系为根本⽽浸染释、道的思想是苏轼⼈⽣观的哲学基础。

苏轼服膺儒家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他22岁中进⼠,26岁⼜中制科优⼊三等(宋代的最⾼等),⼊仕后奋厉有⽤世之志。

他为⼈坦荡,讲究风节,有志于改⾰朝政且勇于进⾔。

由于注重政策的实际效果,他在王安⽯厉⾏新法时持反对态度,当司马光废除新法时⼜持不同意见,结果多次受到排斥打击。

他在外任时勤于政事,尽⼒为地⽅上多做实事。

他先后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任地⽅官,灭蝗救灾,抗洪筑堤,政绩卓著。

甚⾄在贬到惠州后,他还捐助修桥⼆座。

只要环境允许,苏轼总是尽⼒有所作为。

然⽽苏轼⼀⽣仕途坎坷,屡遭贬谪,未能充分施展他的政治才⼲。

他44岁时遭遇“乌台诗案”,险遭不测。

晚年更被⼀贬再贬,直到荒远的海南,⾷芋饮⽔,与黎族⼈民⼀起过着艰苦的⽣活。

苏轼简介(课堂)_2022年学习材料

苏轼简介(课堂)_2022年学习材料

乌台诗案-乌台诗案,是北宋年间的一场文字狱,结果苏轼-被抓进乌台,被关4个月。御史中丞李定、舒亶、-何正臣 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苏-轼的诗歌确实有些讥刺时政, 括变法过程中的-问题。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藏-受审。所谓“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 柏树,又称“柏台”。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5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序词】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 ,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制-平生。-料峭春风吹酒 ,-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8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 發-引雪文谁烛即柏来。徐行而叉岭曝,是加-tt-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卡词 都是宙此生发。-“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 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 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以上数句,一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劳与岚龄刻豎却嗖男下麦}发吴星精望-三句,是写雨过 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结尾“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 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意谓风雨之声,写上片-“穿-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 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苏轼简介——精选推荐

苏轼简介——精选推荐

苏轼简介 苏轼,字⼦瞻,⼜字和仲,号“东坡居⼠”,世称“苏东坡”。

以下是⼩编给⼤家整理苏轼简介的内容,欢迎查看! 苏轼(1037年1⽉8⽇-1101年8⽉24⽇)字⼦瞻,⼜字和仲,号“东坡居⼠”,世称“苏东坡”。

汉族,眉州眉⼭(今四川眉⼭,北宋时为眉⼭城)⼈,祖籍栾城。

北宋著名散⽂家、书画家、词⼈,是豪放词派的代表。

和⽗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家中的三苏。

苏轼是苏洵的次⼦(苏洵长⼦夭折),1057年(嘉祐⼆年),与弟弟苏辙同登进⼠。

唐宋⼋⼤家之⼀。

《饮湖上初晴后⾬》是描写西湖的古诗中⽆⼈能超越的。

苏轼⽣于1037年1⽉8⽇(景祐三年⼗⼆⽉⼗九⽇)⽣于眉州眉⼭(今属四川)。

苏轼的⽗亲苏洵,即《三字经》⾥提到的“⼆⼗七,始发愤”的“苏⽼泉”。

苏洵发奋虽晚,但⽤功甚勤。

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读书的状况,感觉⾃⼰深受其⽗影响。

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数千⾔”,也就更不可能有⽇后的⽂学成就。

1056年(嘉祐元年),虚岁⼆⼗⼀的苏轼⾸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篇《刑赏忠厚之⾄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的弟⼦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

1061年(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第三等,为“百年第⼀”,授⼤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后逢其母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

1069年(熙宁⼆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他⼊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危机,此时神宗即位,任⽤王安⽯⽀持变法。

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上与新任宰相王安⽯政见不合,被迫离京。

朝野旧⾬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岁时所见的 “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百姓的损害,⼜因其政治思想保守,很不同意参知政事王安⽯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

高中语文 1.4.3《赤赋壁》《苏轼及其他》(资料整理)喜欢苏东坡(节选)同步素材 苏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1.4.3《赤赋壁》《苏轼及其他》(资料整理)喜欢苏东坡(节选)同步素材 苏教版必修1

《赤赋壁》——《苏轼及其他》(资料整理)喜欢苏东坡〔节选〕同步素材〔苏教版必修一〕一、豪放派:宋词中的一个流派,以苏、辛为代表。

其作品反映了社会生活,有很强的思想性,风格豪迈奔放。

有的词也有清新质朴的特点。

二、苏轼的词风在苏以前,柳词曾风靡一时,“天下咏之〞,这在士大夫文人看来,尤其是对正统文学的一种挑战,因而是不能容忍的。

所以,虽然同样是写作“曲子词〞,然而晏殊却要罢黜柳永,但是柳词之势却未减退〔“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那么关键的问题在于——能否在创作实践方面拿出过硬的成果〔即一种新的成果或一种新的词风〕,来抵制和冲淡柳永“俗词〞的影响。

在这方面,晏殊那种虽高雅却仍“香艳〞的词作和词风就显得无能为力——拿“妇人语〞〔蒲传正评晏殊之语〕去对抗“女儿词〞,岂不是五十步笑百步?故而,苏词就得另去开拓新的题材疆域,建树新的词风词品,才能真正“除旧布新〞,连东坡自己都说他欲“自成一家〞的词风词品是冲着“柳七风味〞来的。

而如何才能“自成一家〞呢?归根到底,那就得将他的深厚的士大夫文人的人格和修养,将他的“自家面目〞〔包括生活面貌和精神面貌〕融注到词中。

故,苏词苏诗,都一样映照出他作为士大夫文人的生活面貌和精神面貌,浸润着他作为士大夫文人的气质修养、禀性风度,是一种活泼泼、全方位的新词。

比之传统的〔风花雪月的〕“艳词〞“开放〞或“开拓〞;比之柳永的〔言情〕“俗词〞却严肃或正经。

因而,可以说,只有到了苏词,词品才和人品基本对上了号;只有到了苏词,才真正回归到社会生活的“娘家〞中去;也只有到了苏词,才真正找寻回在艳词、俗词中失落已久的士大夫文人的灵魂。

三、苏轼简介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

21岁中进士后获主考官欧阳修的高度赏识,顺利走上仕途。

但因年轻气锐,又因其世界观和政治观中保守部分明显和王安石推行新法的观念发生矛盾,后主动调离京师,自求外放,调任某某通判。

苏轼在某某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某某、某某等地约十年。

关于诗人苏轼的简介

关于诗人苏轼的简介

诗人苏轼的简介关于诗人苏轼的简介在欧阳修的一再称赞下,苏轼一时声名大噪。

他每有新作,立刻就会传遍京师。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诗人苏轼的简介,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

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

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清新豪健,善用比喻夸张,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对后代很有影响;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苏轼早年经历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1](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

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

苏洵发奋虽晚,但是很用功。

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

庆历八年(1048年),苏洵因父丧居家,闭户读书,把自己的学识品行教授给苏轼与幼子苏辙。

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

好交友、好美食,创造许多饮食精品,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

进京应试苏轼像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苏洵带着二十一岁(农历虚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于嘉祐二年(1057年)进京应试。

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小试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

二人正锐意于诗文的革新,苏轼清新洒脱的文风,一下子把他们震动了。

策论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诗人苏轼的简介

诗人苏轼的简介

诗人苏轼的简介诗人苏轼的简介苏轼是一名诗人,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那么诗人苏轼是哪个朝代的?下面是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诗人苏轼是哪个朝代的,希望对你有帮助!苏轼是哪个朝代的人苏轼是宋朝时期的著名政治家、诗人,严格说应该是北宋大文豪。

苏轼因著作颇有豪迈之气,故被人十分赏识。

后人将苏轼与其余七大唐宋大文豪并称为唐宋八大家,苏轼也是豪放词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苏轼在文学上的成就是十分非凡地,苏轼流传至今的著作有许多,但苏轼所做的词却比他的文章、诗文要出名。

词这一作体,也是在宋朝被发扬光大的。

苏轼出生的时间是1037年,所以他是北宋时期的人物,他也成了宋代文学成就最高的人,这足以看出苏轼的文学造诣是多么高了。

其实苏轼曾做过官,但是他做官的过程并不是那么顺利,但是他是一个爱民的好官,曾在修筑苏堤的时候把猪肉切块烧好分给修筑苏堤的人,所以有了“东坡肉”,这就是苏东坡的生平,关于他还有很多故事,需要后人去慢慢了解和学习。

苏轼是什么家众人眼中的苏轼,苏东坡,是当之无愧、名副其实的大文学家。

但却很少人还知道他的另外一项技能,那便是书法,苏轼的书法也能算得上北宋时期的一绝,虽比王羲之稍微逊色,但担任大书法家也是名至实归的。

首先,苏轼作为大文学家,他都哪些才能,或者说他都有哪些作品,以至于后人评价他为一个大文学家。

想当日,苏轼,与其父、弟三人共同赶赴京城,参加科举考试,三人同时金榜题名,放榜当日,苏家门前几乎被人踏破,可谓是人声鼎沸。

其后,他们三人同时入朝为官,苏轼的为官之路最为坎坷,正是这种坎坷,加之他的天赋,造就了他创作了大批量的文学作品,在政论上建树不大的苏东坡,却开创了宋词的一个新派别,豪放派。

在他的'诗词中,前半段写景大气霸气,后半段抒情豪迈壮阔,一改那小女儿家的娇羞之态,并且在苏轼的大多数作品中的抒情都是积极向上的,表现了主人公虽然身处逆境,但仍然能够心怀希望,着眼于远处,相信自己的未来之路必将越来越为之光明。

苏轼的资料100字左右

苏轼的资料100字左右

苏轼的资料100字左右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

他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也是北宋时期最重要的文化名人之一。

他的诗文以豪放洒脱、自由不羁而闻名,擅长骈文和诗词,尤以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作。

他的代表作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他还是一位杰出的书画家,擅长绘山水画,并提出“以写生为宗,以写意为用”的画论,对后来的绘画影响深远。

苏轼的一生经历了许多官场风云和流寓生涯,因其直言敢谏,多次遭到贬谪。

然而,他始终坚持自己的文学追求,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巨擘。

苏轼人物介绍

苏轼人物介绍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 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 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 [guān ]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 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lèi]江月。
简介
• • • • 姓名:苏轼 外号:苏子瞻 苏和仲(字)东坡居士(号) 生活年代:宋 职业:大理评事 签书凤翔府判官 杭州通 判 密州知州 徐州知州 湖州知州 黄州团 练副使 ……诗人
生平
• 嘉佑元年,首次出川赴京参加科举考试。翌年参 加礼部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 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 • 嘉佑六年,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其 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 • (王安石变法) • 熙宁二年(1069)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 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 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
• 被贬黄州,他却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 香 ”;功业无成,他自嘲“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 生华发”;怀才不遇,他冷笑“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 洲冷”;游山玩水,他感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 此山中”。你只听到他“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言壮语, 却不曾记得他乌台诗案的凄凉无奈;你只见到他“人生如 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旷达,却无法感受他失去爱妻的痛 苦无助;你只看到他“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淡然,却不能 体验他三起三落的跌宕人生。苏轼,被命运无情抛弃却从 未放弃抗争的诗人。
素材。。。
1 主题 创新
放派词 风, 名垂青 史。
2பைடு நூலகம்
笑对挫折/心态积极/ 乐观生活/胸怀
3
角度/辩证看待问题
……
事迹 开创豪 屡遭贬谪,终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