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描写乡村风光的古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下册描写乡村风光的古诗
《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一、衍生注释:
1. “宿”是住宿、投宿的意思。
2. “新市”是一个地名。
3. “徐公店”:姓徐的人家开的酒店名。
4. “篱落”:篱笆。
5. “疏疏”:稀疏的样子。
6. “径”:小路。
7. “阴”:树叶茂盛浓密而形成的树荫。
这里指的是刚长出来的新叶还没有形成浓密的树荫。
二、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清新自然的乡村田园风光图。
前两句描写了乡村的环境,稀疏的篱笆和一条幽深的小路,树上新长的叶子还没有形成浓荫,让我们看到了乡村那种宁静又充满生机的景象。
后两句特别有趣,描写了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蝴蝶的场景,蝴蝶飞进了金黄的油菜花中就找不到了。
这一追一失之间,充满了童真童趣,也让整个乡村画面更加鲜活生动,仿佛能听到孩子们的笑声在油菜花间回荡。
三、作者介绍: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
他是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
他的诗风格独特,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被称为“诚斋体”。
他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是中国文学史上诗作留存最多的诗人之一。
四、运用片段:
有一次我去乡下的奶奶家,那场景就像诗里写的一样。
乡下的小路两旁是稀稀疏疏的篱笆,路边的树木刚刚长出新叶,还遮不住阳光呢。
我带着小表弟在院子外面玩,突然一只黄色的蝴蝶飞过,小表弟就像诗里的儿童一样,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急忙跑着去追蝴蝶。
蝴蝶飞进了一大片油菜花地里,小表弟在里面找啊找,怎么也找不到,急得都快哭了,我在旁边看着真是又好笑又觉得有趣。
哎呀,这乡村的景象和孩子的童真,真的是像杨万里诗里写的那样充满了生机和乐趣啊!
《乡村四月》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一、衍生注释:
1. “山原”:山陵和原野。
2. “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光。
川,平地。
3. “子规”:杜鹃鸟。
4. “才了”:刚刚结束。
5. “蚕桑”:养蚕和采桑。
6. “插田”:插秧。
二、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江南乡村四月的美丽景色和繁忙的农事。
首句“绿遍山原白满川”,从视觉上写出了山陵原野到处都是绿色,稻田里的水色与天空的光辉相映照的景象,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子规声里雨如烟”,又加入了听觉和视觉描写,杜鹃鸟在如烟似雾的细雨中啼叫,那画面就像一幅水墨画。
后两句则描写了乡村四月里人们忙碌的生活,几乎没有闲人,刚忙完养蚕采桑,又要忙着插秧了,体现了乡村生活的充实和农民的勤劳。
三、作者介绍:
翁卷,字续古,一字灵舒,南宋诗人。
他一生未仕,喜欢田园生活,他的诗大多讲究技巧,诗风清苦。
四、运用片段:
我跟爸爸去乡下体验生活的时候,正好是四月。
哇,那景色真的跟翁卷诗里写的一模一样呢。
山上和田里到处都是绿油油的,稻田里的水啊,在阳光的照射下白晃晃的。
周围还时不时传来杜鹃鸟的叫声,那时候天还下着像烟雾一样的细雨,真是美极了。
可是村里的人啊,都特别忙,我就问一个大叔,大叔说:“这四月啊,忙得很,刚弄完养蚕采桑的事,就得去插秧喽。
”这时候我才明白,这乡村四月的美景背后,是大家辛苦的劳作呢,这和诗里描绘的简直太像了。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一、衍生注释:
1. “杂兴”:随兴写来,没有固定题材的诗篇。
2. “梅子金黄”:梅子成熟时变成金黄色。
3. “杏子肥”:杏子长得饱满肥大。
4. “麦花雪白”:荞麦花一片雪白。
5. “蛱蝶”:蝴蝶的一种。
二、赏析:
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江南初夏时的田园景色。
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长得肥大,荞麦花雪白,油菜花却已经稀疏了。
从这几种植物的状态就可以清楚地感受到季节的变化。
后两句通过描写白天变长了,篱笆边没有人经过,只有蜻蜓和蝴蝶在飞舞,从侧面反映出了农民们都在田间忙碌,田园里一片宁静又和谐的氛围,让人仿佛置身于那充满生机又安静的江南田园之中。
三、作者介绍:
范成大,字致能,号石湖居士。
他是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
他的田园诗成就很高,对田园生活的描写细致入微,反映了农村社会的生活风貌。
四、运用片段:
我去乡下亲戚家的时候,正好赶上初夏。
天呐,那景色就像范成大诗里写的似的。
亲戚家院子里的梅子树,梅子都黄澄澄的,旁边的杏子也长得胖胖的。
往远处看,地里的荞麦花开得雪白雪白的,油菜花却没多少了。
大中午的时候,太阳高高挂着,篱笆边一个人都没有,静悄悄的,只有蜻蜓和蝴蝶在那飞来飞去。
我当时就想,这乡村的景色真是太美了,这和诗里描绘的画面完全重合啊。
这时候我就好奇,人都去哪了呢?亲戚告诉我,都在田里忙呢。
哎,这田园生活真是既美丽又忙碌啊。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一、衍生注释:
1. “清平乐”:词牌名。
2. “村居”:这首词的题目,意为乡村居住的生活。
3. “茅檐”:茅屋的屋檐。
4. “吴音”:吴地的方言。
5. “相媚好”:指互相逗趣、取乐。
6. “翁媪”:老翁、老妇。
7. “亡赖”: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
亡,通“无”。
二、赏析: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农村家庭生活的温馨画面。
开篇“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描写了乡村的居住环境,矮小的茅屋,溪边嫩绿的青草,勾勒出乡村的质朴宁静。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通过描写一对老年夫妇用吴地方言互相逗趣的场景,展现了乡村家庭的和睦幸福。
下阕描写了三个儿子的不同活动,大儿子在溪东锄豆,二儿子编织鸡笼,小儿子最是顽皮,在溪边躺着剥莲蓬,把一家人不同的生活状态描绘得细致入微,充满了生活气息。
三、作者介绍: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居士。
他是南宋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人物,他的词题材广泛,既有豪放激昂的爱国词章,也有细腻清新的田园词作,他的词风豪迈又不失细腻。
四、运用片段:
有一次我去一个江南的小乡村游玩,就看到了这样的场景。
哇,那低矮的茅屋就像辛弃疾词里写的一样,茅屋旁边的小溪边长满了青青的草。
我走近一户人家,听到屋里传来用方言聊天的声音,特别亲切。
走进去一看,原来是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妇,喝了点酒,正有说有笑呢。
再往外看,他们的大儿子在小溪东边的地里锄豆子呢,二儿子在院子里编鸡笼。
嘿,最有趣的是那个小儿子,就像个小淘气包一样,在溪边躺着剥莲蓬吃呢。
这场景,简直就是辛弃疾词里的画面跑到现实里来了啊。
我就想啊,这乡村的生活可真是充满了乐趣和幸福啊,像这样的家庭氛围多好啊,真让人羡慕。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一、衍生注释:
1. “过”:拜访。
2. “故人”:老朋友。
3. “具”:准备,置办。
4. “鸡黍”:烧鸡和黄米饭,泛指农家待客的丰盛饭食。
5. “合”:环绕。
6. “郭”:古代城墙有内外两重,内为城,外为郭。
这里指村庄的外墙。
7. “轩”:窗户。
8. “场圃”:场,打谷场;圃,菜园。
9. “话桑麻”:谈论农事。
10. “重阳日”:农历九月九日,是传统的重阳节。
11. “就”:靠近,这里指欣赏的意思。
二、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去朋友家做客的经历。
首联“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简单直接地写出了朋友邀请自己到农家做客的事情,充满了质朴的情谊。
颔联“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描写了村庄周围的环境,绿树环绕着村庄,远处的青山横斜,一幅田园美景图展现在眼前。
颈联“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写诗人与朋友打开窗户面对打谷场和菜园,一边喝酒一边谈论农事,表现出乡村生活的闲适与惬意。
尾联“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诗人和朋友约定等到重阳节的时候再来欣赏菊花,体现了诗人对这种乡村生活的喜爱和留恋。
三、作者介绍:
孟浩然,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他的诗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诗风清淡自然。
四、运用片段:
我有个好朋友在乡下,有一天他打电话说让我去他家玩,还说准备了好多好吃的呢。
我到了他家,就像孟浩然诗里写的那样。
他家村子周围都是绿树,远处的青山斜斜地延伸着,那景色美极了。
进了他家,他打开窗户,外面就是打谷场和菜园子。
我们一边喝酒一边聊他种地的那些事儿,可有意思了。
走的时候啊,我就跟他说:“这地方真好,就像孟浩然诗里的田园生活一样。
等重阳节的时候啊,我还来,到时候一起赏菊花。
”哎呀,这乡村生活真是让人感觉特别放松和舒服啊,就像回到了最自然的状态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