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鼻出血的中医治疗
加味补中益气汤治疗鼻出血28例
3. 0 .
CiiaJu ao C iee d ie 0 0 V L() N 1 l cl or l f hns i n 1 O . n n Me c 2 2 O. 6
加 味 补 中 益 气 汤 治 疗 鼻 出 血 2 8例 T e t g 2 a e f p sa i t iwe z o gYi i e o t n r ai 8 c s so itx s n e wi Ja i h Bu h n q c c i d o
天 ,平 均 6 . 。 2天
2 8例 患者 中 , 愈 2 痊 5例 , 8 . %; 效 2例 , 71%; 占 92 9 有 占 . 4 无 效 1 ,35 %;总 有 效 率 为 9 .3 。 例 . 7 6 % 4
1 诊 断标 准 . 2 1. . 1依 据 中 国人 民解 放 军总 后 勤 部 卫 生部 编 的 《 2 临床 疾 病 诊
[ y o d ] E ia i T M;iw i u h n ii eot n Tet n piao Kew r s ps xs C J e B zo g q dcci ; ra t ; a Y o met p l t n a ci
鼻 出 血 ( ps xs E ia i t )是 多种 疾病 常见 症 状 , 多 因鼻 腔 局 部 病 变 引起 ,也 可 由全 身疾 病 所 引起 ,祖 国医 学称 为 “ 衄 ” 鼻 。
西医 多针 对 不 同的 出 血原 因采 用 相应 的止 血 方法 ,常 使 用~ 些
兼有感染化热者 ,选 加生地黄 、赤芍、银花、黄连、黄柏 、蒲
公 英 、菊 花 。
止 血 药物 治 疗 , 部分 患者 止 血 效果 不 是 很 理想 ,易 反 复 出血 。 笔 者在 长 期 的 临床 实践 中 , 据 局 部 原 因 引起 的气 不摄 血 型 鼻 根 出血 患者 的 病理 特 点 ,在 中医 理 论 指导 下 ,在 《 胃论 》补 中 脾 益气 汤 基 础 上 , 自拟 加 味 补 中益 气 汤 用 于其 治疗 ,取 得 了 良好
中医治疗血热妄行型小儿鼻衄(鼻出血)案例
中医治疗血热妄行型小儿鼻衄(鼻出血)案例
主诊医生:袁晓红副教授
患者:戴某某,女,7岁
初诊时间:2016年4月25日
主诉:晨起流鼻血,伴咳嗽一周
现病史:患者母亲带述,患儿一周以来晨起流鼻血4-5次,并且伴有咳嗽。
家里一直有让其服用感冒药,未见好转,遂来我馆求治。
现症见:稍咳嗽,寐差,易汗出,不欲饮食,大便可,咽红,扁桃体二度肿大,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中医诊断:鼻衄
证型:血热妄行证
治法:清热凉血
方用:自拟方
玄参5g 生地黄10g 赤芍5g 牡丹皮5g
金银花8g 连翘6g 半夏4g 厚朴5g
菊花5g 桑叶5g 藿香5g 茵陈6g
白茅根15g 侧伯叶5g 酒大黄5g 甘草4g
焦山楂10g
×4付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两次服用。
二诊:在服用上方期间,未有发生流鼻血,现稍咳嗽,舌红,苔白,脉浮数。
遂于上方去藿香、侧伯叶、赤芍、茵陈、酒大黄,加牛蒡子5g、桑白皮8g、地骨皮4g。
服用5付。
在服用完上方后,咳嗽止,患者痊愈。
按语:本证属中医鼻衄范畴,此患者素体阳热,加之感受风热之邪,邪热灼伤鼻络,血不循经,故见鼻衄。
热扰心神,则见寐差。
邪热壅肺,肺失宣降,上逆为咳。
咽红,扁桃体二度肿大,舌红,苔黄腻,脉浮数,均为邪热内盛之象。
方中玄参、生地黄、赤芍、牡丹皮凉血止血,生津养阴;金银花、连翘、茵陈、酒大黄清热解毒,活血祛瘀;白茅根、侧柏叶凉血止血;桑叶、菊花宣肺止咳;藿香、半夏芳香化湿;厚朴理气宽中;焦山楂消积化食。
中医治流鼻血的病例
中医治流鼻血的病例流鼻血,也称为鼻出血,是指出现鼻腔出血的症状。
中医认为,鼻为天窦之府,是人体的气血交通之处。
流鼻血可能是由于气血失调,导致鼻腔血管破裂出血。
下面将介绍一例中医治疗流鼻血的病例,以便更好地理解中医对此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患者小李,男性,10岁。
最近两周,小李出现了多次流鼻血的情况,每次持续时间约为5-10分钟,出血量不多。
小李平时体质较弱,经常感冒咳嗽,但没有其他明显不适症状。
父母带他到中医诊所寻求帮助。
中医师详细询问了小李的症状和生活习惯,并进行了望、闻、问、切四诊。
通过观察小李的面色、舌苔、脉搏等,中医师初步判断小李的流鼻血可能与肺热、气血亏虚有关。
根据中医理论,肺主气,主宣肃降清之功。
肺热表示肺脏功能亢进,气血运行不畅。
气血亏虚表示气血不足,造成鼻腔血管脆弱,容易破裂出血。
因此,中医师制定了针对肺热和气血亏虚的治疗方案。
中医师建议小李改善生活习惯,避免寒冷刺激和过度劳累,保持充足的睡眠,适当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同时,中医师还建议小李饮食清淡,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为了清热解毒,中医师开出了一味中药——黄连。
黄连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作用,适用于肺热引起的鼻出血。
中医师根据小李的体质和症状,将黄连与其他药物配伍,制成颗粒剂,每日一剂,连续服用7天。
中医师还为小李配制了一副补气养血的草药方剂,包括人参、黄芪、当归等药材。
这些药材具有益气养血、调理脾胃的功效,能够补充小李体内的气血不足,增强鼻腔血管的弹性和抵抗力。
中医师让小李每日煎煮服用一剂,连续服用14天。
在治疗过程中,中医师还采用了一些辅助疗法,如穴位按摩和艾灸。
穴位按摩主要针对小李的手太阴肺经的相关穴位,如鱼际和太渊穴,以促进肺气的调和和血液循环的畅通。
艾灸则是利用艾绒的温热作用,刺激小李的穴位,以达到温经散寒、活血止血的效果。
经过一个疗程的中医治疗,小李的流鼻血症状明显减轻。
他的流鼻血次数和持续时间都有明显改善,每周只出现一次,持续时间不超过3分钟。
鼻出血的中医药治疗体会
2 : 诊 口渴 身 热 症 状 均 减 轻 , 鼻 腔 偶 有 少许 出血 。 用 左 仍 纱 布 填 塞 , 血 很 少 。 寐 欠 佳 , 便 灼 热 , 稍 红 , 薄黄 , 浸 夜 小 舌 苔
桑 白 皮 l , 门冬 1 , 参 1 , 地 黄 1 , 茅根 l , 0g 麦 0g 沙 0g 生 0g 白 0g
百合 1 , Og 茜草 1 o 剂 , 煎服 。 0g7 水
3 : 此 期 间 未 出血 , 诊 在 一般 情 况 良好 。 查 : 检 两侧 立 特 氏
后 几 次 大 出 血 , 昨 日再 次 大 出血 而入 本 院 。 查 见 左 鼻 腔 于 检
立 特 氏 区黏 膜 充 血糜 烂 并 下鼻 甲后 端 与 鼻 中隔 活 动 性 出血 .
入 院检 查 : 常规 及 出凝 血 时 间 等 均 无 异 常 。 院 予 以 前 鼻 血 入
烂 。 红 苔薄黄 , 平。 证 : 经伏 热 。 法 : 肺 凉 营。 舌 脉 辨 肺 治 清 处 方 :1 黄芩 3 , 白皮 l , 沙参 6 , () 桑 g 0g 南 生地 黄 1 , 草 1 , g 0g 茜 0g
F b u r .0 9 e r a y2 0
鼻 出血 的中 医药 治疗体会
吴 琪
( 南 中医 药大 学 第 一 附属 医院 , 南 湖 湖
[ 词】 鼻 出血 ; 关键 中医药治疗
长沙
4 00 ) 10 7
冲 图分类号] R 4 【 29 文献标 识码] B 【 文章编号] 17~ 5X 2 1 ) —0 3O 629 1 (000 05一 1 2
论治中医鼻衄 鼻出血
论治中医鼻衄鼻出血
*导读:鼻出血属于中医鼻衄的范畴,中医采用下法进行辨证论治。
1.肺胃热盛型:血色鲜红,鼻干疼痛,口干咽燥,口臭龈肿,渴.喜冷饮,便秘……
鼻出血属于中医鼻衄的范畴,中医采用下法进行辨证论治。
1.肺胃热盛型:血色鲜红,鼻干疼痛,口干咽燥,口臭龈肿,渴.喜冷饮,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数。
治宜清热凉血止血。
方用:黄芩、苏子、藕节炭、牛膝、竹叶、荷叶各10克,白茅根、生地各15 克,仙鹤草12克,栀子、甘草各6 克。
水煎服,每日l剂。
2.阴虚火旺型:出血量少色淡,时出时止,口干津少,头晕目眩,耳鸣如蝉,腰膝酸软,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宜滋阴清热凉血止血。
方用:玄参、生地、白茅根各15克,麦冬、知母、藕节炭、仙鹤草、地骨皮、白薇、旱莲草各10克。
水煎服,日1剂。
3.脾不统血型:鼻血渗渗而出,时发时止,血色淡红,面白无华,神疲懒言,食少,腹胀便溏,舌淡,脉弱。
治宜益气补中健脾止血,方用:党参、茯苓、白术、山药、藕节炭、仙鹤草、麦芽、牛膝、各10克,焦三仙30克,生地12 克,白茅根15克。
水煎服,每日 1剂。
(程怀孟)。
鼻出血治疗中药方
鼻出血治疗中药方鼻出血可归为虚实两大类。
属实者有肺热,胃火,肝火;属虚者有肝肾阴虚,阴虚肺燥,脾不统血。
实证者因火热迫血妄行而致衄,虚证者因阴虚血热或气虚不摄血而鼻衄。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鼻出血治疗中药方相关知识,希望能帮到你。
鼻出血治疗中药方中医诊断肺经热盛证候:鼻衄发作突然,鼻血点滴而出,色鲜红,量不多,鼻腔干,可伴有咳嗽痰黄,口干身热。
鼻肌膜色红或在易出血部位见有糜烂,舌质红,苔薄白而干,脉数。
辨析:燥热之邪犯肺,肺经热盛,热邪上壅鼻窍,伤及脉络,血溢脉外而鼻衄;邪热壅肺,故咳嗽痰黄;邪热未入里扰血,故出血不多;燥热伤津,则鼻干、口干、身热;舌、脉均为肺热之象。
胃热炽盛证候:鼻衄量多,血色深红,鼻肌膜色红干燥,可见出血点。
伴见烦渴引饮,或齿龈肿胀,衄血,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辨析:阳明为多气多血之府,其火最盛。
胃热炽盛,上扰鼻窍,络伤血溢,故出血量多。
热灼津亏,则口干,鼻燥,齿龈红肿,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舌、脉均为胃热炽盛之象。
肝火上逆证候:衄血较多,色深红,时作时止,来势骤急,伴有烦燥不安,头痛,眩晕,耳鸣,口苦咽干,胸胁胀满,面红目赤;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辨析:肝主藏血,为刚脏,其性劲急;肝火上逆,扰及鼻窍,迫血外溢,出血量多且不时而发;火热上扰清窍,则头痛,眩晕,耳鸣口苦、咽干;肝气郁结,气机不畅,故胸闷胀满,烦躁易怒。
舌、脉均为肝火旺盛之象。
肝肾阴虚证候:鼻衄时作时止,血色淡红,量不多,渗血沥沥。
兼证:口干津少,耳鸣,目眩,心悸失眠。
舌红绛少苔,脉细数。
辨析:肝肾阴方,虚火上炎,灼伤鼻窍,故鼻衄血色淡红,渗渗而出;虚火上扰清窍,故眩晕、耳鸣;水亏火炎,心肾不交则心悸失眠,口干津少。
舌、脉均为阴虚之象。
阴虚肺燥证候:涕中带血,量少,多于擤涕、揉鼻、喷嚏时诱发,鼻肌膜干燥或干萎,或有干痂附着,伴有口干、咽燥、咳嗽少痰。
舌质红,苔薄,脉细数。
辨析:燥邪伤津,肺阴不足,津液无以上润,则鼻干、口干、咽燥,常有鼻衄发生;阴津亏耗,鼻失所养,肌膜干燥或干萎;肺阴不足则咳嗽少痰。
鼻子出血的中医解释原理
鼻子出血的中医解释原理鼻子出血,也被称为鼻出血或鼻漏血,是指由于鼻腔内血管破裂而导致的出血现象。
中医学认为,鼻出血是人体的一种病理反应,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气血不调、脏腑功能失调和外界因素的刺激等。
在中医理论中,鼻出血主要与脾胃的功能紊乱或虚弱、肝火上炎、肺部干燥等因素有关。
以下是对这些方面进行详细阐述的一些解释:1. 脾胃功能失调或虚弱:中医认为,脾胃是人体生化的基础,如果脾胃功能失调或虚弱,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出现鼻出血。
例如,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脾胃功能虚弱的人容易引发鼻腔黏膜的损伤,导致鼻出血。
2. 肝火上炎:中医认为,肝脏贮藏血液,主疏泄气机。
如果肝火上炎,会导致肝气郁结、气机不畅,从而影响到鼻腔的血液循环,出现鼻出血。
常见的引发肝火上炎的原因包括情绪不稳定、压力过大、长期饮酒等。
3. 肺部干燥:中医认为,肺主气,司呼吸,贮藏津液。
如果肺部干燥,会导致肺腑津液不足,鼻腔黏膜失去滋润,容易受损而发生鼻出血。
常见的导致肺部干燥的因素包括干燥的气候、长期吸烟等。
此外,外界因素也可以导致鼻出血,如鼻腔黏膜受到外部刺激,如剧烈摩擦或外伤等。
这种情况下,鼻子出血往往与鼻腔黏膜损伤直接相关,中医理论对此给予了较少的解释。
对于鼻出血的中医治疗,主要是根据造成鼻出血的具体原因进行治疗,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恢复气血的正常循环。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调理、针灸、艾灸等。
中药调理方面,常用的药物有止血药和滋阴润燥的药物。
止血药如血余、仙鹤草、地龙等,可以帮助止血。
滋阴润燥的药物如沙参、麦冬、玄参等,可用于滋润肺脏,改善肺部干燥的症状。
针灸和艾灸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可以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促进身体的自愈能力。
例如,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相关穴位,调节脾胃功能,改善血液循环,从而减少鼻出血的发生。
艾灸则是利用艾条燃烧产生的热量热刺激身体的特定穴位,达到温热脉络,活血化瘀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鼻出血问题,中医治疗的方法虽然得到一定的临床验证,但在治疗过程中仍应与西医相结合,确保准确诊断并避免延误疾病的处理。
凉血止血汤治疗鼻出血50例
2 7例 , 下鼻 道 1 例 , 4 中鼻道 7例 , 嗅裂 内 2例 。
治 疗方 法 所 有病 例 常 规在 鼻 内窥 镜 下 对鼻 腔 出血部 位 选 用膨 胀 海 绵 或凡 士 林 沙 条填 塞 压 迫 止 血 2。 d 对照组 口服西药 维生素 K 片 4 , mg 维生 素 c片 0 .
2, g 乙酰螺旋霉 素片 0 2 , .g 每天 3次 , 服 1 d 治疗组 连 0。 采 用凉 血止血 汤 : 草 2g 茜草 、 紫 5, 玄参 、 知母 、 生地 、 黄 芪 、 草各 1g 丹 皮 、 冬 、 甘 2, 麦 沙参 、 牛膝 各 9 每天 1 怀 g,
除血液病 。出血 原 因对 照组 中高血压 患者 3 6例 , 燥 干 性 鼻炎 5例 , 呼吸 道 感染 3例 , 中隔偏 曲 4例 , 上 鼻 2
例复发 患者 经过静 脉滴 注大量止 血药物并 配合 鼻腔填
塞及 电凝后 治 愈 , 2例 复发 患 者经 过 鼻 中 隔矫正 手 术 治愈 , 失访 3例 。治 疗 组未 发 现服 中药 引 起 的不 良反
率 9 ; 照 组 治 愈 3 2 对 4例 , 治 愈 1 未 6例 , 愈 率 治
6 。2组治愈 率 比较 差异有 统计学 意义 ( 8 P<0 0 ) .5。
例 ; 龄 1 ~7 年 6 5岁 , 均 5 . 平 1 8岁 ,O岁 以上 患 者 占 4
7 。 组 患者性别 、 0 2 年龄无 显著性 差异 ( P>O 0 ) 具 .5 , 有 可 比性 。全部患 者就诊 时均有舌 质红 、 脉数 、 压 比 血
耳鼻喉科鼻出血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鼻出血鼻出血是多种疾病的常见症状。
小量出血称“鼻,严重出血不止称“鼻洪”。
多由气候炎热干燥,或过食辛辣炙博,肺胃火热内生,或五志化火、上熏鼻窍,迫血妄行而致鼻出血。
任何年龄均可发生。
【诊断】1.外伤引起的,有外伤史,鼻腔内可见伤口。
2.因各种鼻炎引起的,鼻腔可见到糜烂及溃疡。
3.因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压、血液病等引起的,有相应的病史和全身症状。
4.多为单侧发病,亦有双侧同病,或间断出血或持续出血,严重出血可致贫血或休克。
5.检查见出血部位,大多在鼻中隔前下方易出血区。
部分中老年人出血可位于鼻腔后部。
【治疗】一、辨证论治1.外伤引起的,服三七片、云南白药。
6.因鼻腔炎症溃破、糜烂引起的,内服清火凉血止血剂。
清肺火如黄茶汤,清胃火如清胃汤加白茅根、茜草根、藕节之类,火盛者加大黄、芒硝。
7.因全身性疾病引起的,查明原因对症治疗。
二、局部处理1.冷湿毛巾、冰袋敷额及鼻根部。
2.三七粉、云南白药、血余炭、白及粉,可单用或合用,用棉球蘸药塞入鼻腔。
3.明胶海绵或止血淀粉海绵填塞在出血处。
4.1%麻黄素溶液,1:1000肾上腺素溶液,棉片浸湿填塞。
5.用拇指将出血侧鼻翼压向鼻中隔,或以拇指、食指用力紧捏两侧鼻翼。
若将鼻内塞一棉球再行压捏,则止血效果更佳。
6.如出血量较多,可从前鼻孔填塞凡士林纱布条,压迫止血。
如出血部位靠后,可采用后鼻孔填塞法。
用凡士林纱布卷成长形纱布条,直径约1.5〜2cm,长约6cm,在纱布条中间,用长粗丝线一根扎紧,两头留等长两根丝线,消毒备用。
使用时,先用细导尿管沿下鼻道插入,至口咽部时用海绵钳夹住拉出口腔,以油纱布条一根线扎住导尿管,拉出导尿管,自口腔中引出长线,拉紧长线,油纱布条反折,其中心部分即紧紧嵌于后鼻腔中,压迫出血点,将线头系在纱布卷上,用胶布固定于面颊部。
口中的一根线,可以从软腭以下剪断。
填塞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
取出时剪断前鼻孔的固定线头。
待油纱布条逐渐松动后,再用止血钳夹住露在口咽部的线头,将线连同纱布球经口内拉出。
鼻出血的中医护理
鼻出血的中医护理摘要】鼻出血是耳鼻喉科常见的症状之一,本文通过对患者心理护理、基础护理、中医分期分型辩证护理,在提高止血效果和降低鼻出血并发症上取得较好的效果,而用健康教育和饮食调护的方法,使患者掌握鼻出血的处理原则,从而避免对机体造成严重损害。
【关键词】鼻出血中医护理鼻出血是鼻腔疾病的常见症状之一,也可由全身疾病所引起,偶有因鼻腔邻近病变出血经鼻腔流出者。
鼻出血多为单侧,亦可为双侧;可间歇反复出血,亦可持续出血;出血量多少不一,轻者仅从鼻涕中带血,重者可引起失血性休克;反复出血则可导致贫血。
中医称为“鼻衄”, 多由肺经热盛,胃热炽盛,肝火上逆,肝肾阴虚,脾不统血引起。
1 临床资料本组44例,选取在2010-2011年在我院住院的患者,年龄在40-65岁之间,男28例,女16例,病程2-7天。
后鼻孔填塞术20例,鼻中隔粘膜下矫正术4例,微波治疗5例,前鼻孔填塞15例。
患者均治愈出院。
2 分期治疗2.1 出血期中医“急则治其标”,所以止血是急性期的首要原则。
2.1.1 应急处理(1)冷敷法:用冷水浸湿手或冰袋敷于患者额部或颈部,有抑阳降火,凉血止血的作用。
《太平圣惠方•第三十七卷》道:“盛新汲水淋颈后宛中,淋不止。
一两罐即瘥。
”(2)指压法:以手指掐压患者正中发际1~2寸处,或将两侧鼻翼向中线方向压迫止血。
(3)穴位按摩法:以手捏住出血侧的迎香或太溪穴,或于患者的头部入发际正中线1-2寸处加压揉按(发中线为督脉所经,督脉为阳脉之海,按压督脉经穴,可泄热降火止血)。
(4)中药局部外用法① 将云南白药、白及粉或三七粉吹入鼻腔出血处,同时压迫止血或将上述止血药或马勃,百草霜,血余炭等涂于棉片上,贴于出血处或塞于鼻腔。
②用棉球浸透复方薄荷油再蘸西瓜霜(桂林西瓜霜主要成分为西瓜霜,黄连,贝母,罗汉果、广豆根、梅片等)填塞局部1小时后取出,每日1次,连用3天;同时内服中药清肺止血汤(由黄芩、山栀、生地、丹皮、茅根、藕节炭、侧柏炭、茜草、桑白皮、当归、黄芪、甘草组方)取得较好效果。
鼻腔出血的中医治疗
鼻腔出血的中医治疗鼻腔出血是指鼻腔黏膜血管破裂导致的出血现象,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多数情况下属于良性自限性疾病,但严重的出血也可能导致失血性休克。
中医认为,鼻腔出血多与热盛、血热、气虚、气郁、气血不畅等有关,治疗时需要根据具体病因进行辨证施治。
一、治疗原则:1.清利热毒:对于由于热盛所致的鼻腔出血,可选用清热解毒的中药,如黄连、黄芩等,以清热降火,止血散结。
2.益气化瘀:对于由于气虚和气血不足导致的鼻腔出血,可选用益气活血的中药,如黄芪、党参、甘草等,以益气化瘀,止血散结。
3.疏肝理气:对于由于气郁血瘀所致的鼻腔出血,可选用疏肝理气的中药,如柴胡、川芎等,以疏肝理气,舒筋活络。
4.补肾壮阳:对于由于肾虚所致的鼻腔出血,可选用补肾壮阳的中药,如何首乌、淮山药等,以滋阴补肾,调节气血。
二、常用中药治疗:1.黄连: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作用,可用于热盛所致的鼻腔出血。
2.黄芩: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作用,可用于热盛所致的鼻腔出血。
3.当归:具有益气活血、调经止血的作用,可用于气血不足所致的鼻腔出血。
4.川芎:具有活血祛瘀、疏肝理气的作用,可用于气郁血瘀所致的鼻腔出血。
5.何首乌:具有补肾壮阳、滋阴补血的作用,可用于肾虚所致的鼻腔出血。
三、常用的中医治疗方法:1.穴位按摩疗法:通过按压特定穴位,刺激气血运行,促进出血处黏膜血管收缩,减少出血量。
常用的穴位有迎香、印堂、四白等。
2.中药熏鼻法:选用适当的中药煎剂,用纱布浸湿后放在热水上蒸热,然后将纱布轻轻插入鼻腔,进行熏鼻。
熏鼻的药物可根据具体病情而定,常用的有韭菜、蒲公英、牡蛎等。
3.中药滴鼻疗法:选用适当的中药煎剂,用患者仰头,将药液用药瓶滴入鼻腔,使药液接触到鼻腔黏膜,起到止血的作用。
常用的中药有黄连、黄芩、葡萄叶等。
4.中药外敷法:选用适当的中药煎剂,浸湿纱布后轻轻敷在出血处,使药液渗入黏膜,起到止血的作用。
常用的中药有生地、菊花、苍术等。
综上所述,中医治疗鼻腔出血的方法主要包括中药内服、穴位按摩、中药熏鼻、中药滴鼻和中药外敷等。
中医耳鼻咽喉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中医耳鼻咽喉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耳鼻咽喉科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主要负责耳部、鼻部、咽部、喉部及上呼吸道相关病症的诊断和治疗。
下面是中医耳鼻咽喉科常见病的诊疗指南。
1.鼻窦炎鼻窦炎是指鼻腔黏膜及其窦腔的炎症,常见的症状有鼻塞、流涕、嗅觉减退等。
中医治疗鼻窦炎应以清热解毒、祛风散寒为主要治疗原则,常用的方剂有桑菊感冒片、鼻炎丸等。
2.鼻出血鼻出血是指鼻腔黏膜发生破裂或损伤导致的出血症状。
中医治疗鼻出血主要以止血为治疗目标,可使用清热散瘀、收敛止血的中药进行治疗,如地榆黄连汤等。
3.鼻息肉鼻息肉是鼻腔黏膜增生形成的肉状物,常出现鼻塞、鼻流等症状。
中医治疗鼻息肉以清热解毒、祛风散寒、消肿止血为治疗原则,可使用小柴胡汤、鼻息肉丸等进行治疗。
4.鼻炎鼻炎是指鼻腔黏膜发生炎症导致的症状,如鼻塞、流涕等。
中医治疗鼻炎应根据症状分型,常用的治疗方法有清热解毒、祛风散寒、消肿止血等,常用的方剂有鼻炎丸、鼻炎宁片等。
5.耳聋耳聋是指听力下降或完全丧失的症状,中医治疗耳聋应根据病因分型,常用的治疗方法有温肾壮阳、益气活血等,常用的方剂有六味地黄丸、锁阳固精丸等。
6.喉咙炎喉咙炎是指喉部黏膜发生炎症导致的症状,如嗓音嘶哑、咽部不适等。
中医治疗喉咙炎应以清热解毒、润燥止咳为治疗原则,常用的方剂有清喉颗粒、百部止咳颗粒等。
7.扁桃体炎扁桃体炎是指扁桃体发生炎症导致的症状,如咽痛、咽部不适等。
中医治疗扁桃体炎应以清热解毒、祛风散寒为主要治疗原则,常用的方剂有全活口服液、双黄清口服液等。
8.中耳炎中耳炎是指中耳黏膜发生炎症导致的症状,如耳痛、耳流脓等。
中医治疗中耳炎应以清热解毒、祛风散寒为治疗原则,常用的方剂有清热解毒口服液、清热散结片等。
鼻出血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
治 1 鼻 出血 中西 医概 念 与分 型
疗 1.1 鼻 出血 的 中医概 念与 分型 进 鼻 出血 在 祖 国 医 学 中 属 于 “鼻 衄 ”、“鼻 洪 ”等 范
可分 为两 类 :原 发 性 鼻 出血 与继 发 性 鼻 出血 ,前 者 指 管 ,达 到 止 血 的 目 的 ;② 指 压 法 :用 手 指 紧捏 两 侧 鼻 有鼻 腔 本身 疾病 引 起 的鼻 腔 出血 ,后 者指 由全 身 其 他 翼 ,患 者 深 呼 吸 ,约 压 5~ 10 rain。
疾病 引起 的鼻腔 出血 [4]。
3.2 填 塞 法
2 中 医治疗
适 用 于出血 较剧 、渗 血 面 大且 出血 部 位 尚不 明 确 的鼻 出血 。若 血 先 自前 鼻 孔 流 出 ,可 用 无 菌 凡 士林 纱
2.1 中药 内服 法
条 行 前鼻孔 填塞 止 血 ,若 出血 来 自鼻 腔后 部 并 先 流 向
畴 ,为各 种 原 因引起 的鼻 部 阳 络损 伤 的结 果 。依 其 虚
展 实 可归 纳 为两类 :虚 为 阴虚 、气 虚 ;实 为 血热 、气逆 。
鼻法 :用五 倍 子 、明矾 、麻 黄 、田七 ,装 入 喷 雾 器 ,将 出 血 灶 处 血 液 拭 干 ,找 到 出血 点 ,迅 速 将 药 粉 喷洒 于 出 血 灶 。 2.3 针 灸 治 疗
阴虚 型 、心脾 两 虚型 ,应据 病情 予辨 证施 治 ]。
1.2 鼻 出血的 西 医概念 与分 型
3.1 一 般 处 理
西 医学 的鼻 出血 与 中医 学 的“鼻衄 ”相 似 ,指 各 种
中医治疗出血证的经验良方
中医治疗出血证的经验良方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出血现象,例如:鼻出血、牙龈出血、咯血、吐血、便血等,各种各样的出血会给我们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在这里我们就讲述治疗这些出血现象及其常用的经验良方。
一、概述1.出血证及其常见出血部位出血证是指血离经妄行,或亏损不足的病证。
血是营养人体的重要物质,在正常情况下,周流不息地循行于脉中,灌溉五脏六腑、四肢百骸。
一旦因某种原因造成血离经妄行,或亏损不足,均可引起出血证。
常见的出血有鼻出血(中医称之为鼻衄)、牙龈出血、咯血、呕血、吐血、便血、皮肤出血(中医称之为肌衄)等。
2.出血证的常用治法血行脉中,环周不息,一旦外受六淫侵袭,内为七情所动,或遭跌仆损伤,则血不宁谧,溢于脉外则成出血之证。
血是营养机体的重要物质,若不迅速止血,血液大量丢失,将会造成不良后果。
故出血的常用治法是止血,以止血药为主组成,具有止血作用的方剂称为止血剂。
止血剂的组成常以止血药或收涩药物,如小蓟、侧柏叶、藕节、棕榈炭、黄土、诃子、乌贼骨等为主,以制止出血。
出血机制大致有五:一为火热炽盛,迫血妄行;二为阳气不足,血失统摄;三为元气虚损,气不摄血;四为瘀血阻络,血不循经;五为跌打损伤,血络破损。
因此,本类方剂在配伍方面,常遣用清热、温里、补气、活血等消除出血原因的药物。
如热迫血行者,配以生地黄、牡丹皮、栀子、青黛等清热泻火凉血之品;阳虚不统血者,配以干姜、附子等温里助阳之品;气虚不摄血者,伍以人参、黄芪、白术等益气健脾之品;瘀阻血不循经者,配以桃仁、川芎之类;配益阴养血药,如当归、地黄、阿胶之类。
失血之证,必然耗损阴血,故止血剂佐以补血滋阴之品;配活血药,如牡丹皮、川芎之类,大剂凉血止血药的运用也易致血涩不行,故配伍活血药物;配沉降或升提药,血随气而升降,逆而上出者是升多于降,陷而下泻者是降多于升。
故上部出血,宜配沉降之牛膝、代赭石、龙骨、牡蛎等,使血随气下而不上溢;下部出血,宜配升提之荆芥、防风、升麻、黄芪等,使血随气升而不下溢。
鼻衄中医诊断
【中医诊断】鼻衄的中医诊治鼻衄即鼻出血,是内、外(伤)、妇、儿、五官等多科疾病的常见症候之一。
鼻出血的原因很多。
全身性因素者,凡可引起动脉压和静脉压增高、凝血机制障碍或血管张力改变的全身性疾病,如急性传染病、心血管疾病、血液病、营养障碍或维生素缺乏,以及肝、肾等慢性疾病和风湿热、中毒、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内分泌失调等等,均可诱发鼻出血。
局部因素者,如鼻和鼻窦的外伤、异物、急慢性炎症、鼻中隔病变、鼻腔或鼻窦肿瘤等。
临床上,严重的鼻腔出血往往由内科转诊而来,尤其多见于急性传染性、发热性疾病,以及血液病等。
鼻衄之名出自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而以《内经》最早论述鼻衄。
《灵枢·.百病始生》认为衄的病理基础为“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
”《内经》以降,历代医家对鼻衄病因病理的论述甚多,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八个方面:1、太阳病衄血:如汉·张仲景《伤寒论》说:“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清·唐容川《血证论》说:“太阳之气外主皮毛,内合于肺,鼻又为肺之窍,欲治太阳之衄者,必以治肺为主......治肺即治太阳矣。
法宜清肺火,疏利肺气。
”2、肝火:《素问·气厥论》说:“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衄。
”清·费伯雄《医醇賸义》卷二说:“鼻衄之证,其平时肺气未伤,只因一时肝火蕴结,骤犯肺穴,火性炎上,逼血妄行,故血从鼻出。
”3、肺热:《素问·示从容论》说:“夫伤肺者,脾气不守,胃气不清,经气不为使,真藏坏决,经脉傍绝,五藏漏泄,不衄则呕。
”历代对肺经受热致衄论述频多。
4、心火:《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心脉微涩为血溢。
《金匮要略》有“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的论述,对后世影响颇深。
5、阳明胃热:《素问·厥论》说:“阳明厥逆,喘咳身热,善惊衄、呕血。
”《伤寒论》说:“阳明病,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食者则衄。
经常流鼻血中医调理鼻健康
经常流鼻血中医调理鼻健康经常流鼻血:中医调理鼻健康鼻子是人体重要的器官之一,它不仅具有呼吸、过滤空气等重要功能,也是我们外貌美的一部分。
然而,有些人却常年存在鼻子流鼻血的问题,给日常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那么,中医如何调理鼻健康,预防和治疗经常流鼻血呢?一、中医对于鼻子的认识在中医的理论中,鼻子是与肺相表里相通的器官,肺主气,鼻主气。
鼻属于肺的外口,通过鼻腔将新鲜的空气吸入体内,滤清空气中的尘埃和细菌,起到保护呼吸系统的作用。
同时,鼻子与心脏也有密切的联系,即中医所说的“鼻心相通”,鼻的健康与心脏的功能息息相关。
二、常见原因与中医调理方法1. 气血不足气血不足是引起鼻子流血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医认为,气血充足,可以维持血管的弹性和正常的血液循环。
而气血不足会导致血管脆弱,容易出现流血的情况。
中医调理:可食用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食物,如红枣、鸽肉、黑豆等。
同时,适当进行中医按摩和运动,促进血液循环,增加机体气血的供应。
2. 阴虚火旺中医认为,阴虚阳亢是引起鼻子流血的常见原因之一。
长期亢阳会导致阴虚,形成阴虚火旺的体质,从而导致鼻腔黏膜干燥,血管变得脆弱易损。
中医调理:可食用具有滋阴降火作用的食物,如银耳、百合、绿豆等,帮助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
此外,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疲劳和情绪波动,有助于调节体内阴阳平衡。
3. 外邪侵袭中医认为,外邪侵袭也是造成鼻子流血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寒冷干燥的季节,或者长期待在空调房间中,鼻腔黏膜易出现干燥和破裂,从而导致鼻出血。
中医调理:在干燥的环境中,可使用适量的保湿剂,保持鼻腔的湿润。
此外,避免暴露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并注意及时穿戴保暖防护,也是预防外邪侵袭的重要手段。
三、饮食调理鼻健康中医强调饮食调理是调养健康的重要环节,它可以通过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增强机体的免疫力,预防流鼻血的发生。
1. 多吃水果和蔬菜水果和蔬菜富含维生素、纤维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物质,有助于增强机体抵抗力和血管弹性。
鼻出血中药方剂有什么
鼻出血中药方剂有什么鼻出血的药方【通用名称】鼻出血【其他名称】鼻出血(一)【辨证】肝火上炎,热伤阳络。
【治法】清肝凉血。
【方名】止衄立效汤。
【组成】生地24克,生白芍15克,柏叶炭18克,犀角9克(另煎),仙鹤草9克,川军炭6克,辽宁沙参12克,甘草6克,藕节12克。
【出处】邢子亨方。
(二)【辨证】郁怒全国各地肝,肝火亢盛,木火刑金,损伤肺络,血溢鼻窍。
【治法】泻肝凉营,清热润肺。
【方名】泻肝润肺止衄汤。
【组成】龙胆草10克,条黄芩10克,焦栀子10克,炙桑皮30克,白茅根30克,生地30克,粉丹皮10克,麦门冬12克,元参10克,草决明10克,仙鹤草12克,生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3次。
儿童酌情减量。
【出处】杨景海方。
(三)【辨证】肺热壅盛。
【治法】清肺泻热,凉血止血。
【方名】清金止衄汤。
【组成】桑白皮30克,黄芩10克,山栀炭10克,白茅根10克,茜草10克,侧柏叶10克,紫草10克,当归10克,旱莲草10克,怀牛膝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中国医药学报》。
(四)【辨证】胃火炽盛,血分蕴热,灼伤血络。
【治法】清热凉血,滋阴降火。
【方名】镇衄汤。
【组成】生地黄30克,桑白皮30克,白茅根30克,党参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高齐民方。
(五)【辨证】肺胃热盛,迫血妄行,溢于络外。
【治法】清热消瘀止血。
【方名】三黄止血汤。
【组成】大黄6克,黄芩12克,川连3克,山栀12克,黑栀12克,茅根30克,桑叶12克,地榆15克,茜草根15克,仙鹤草15克,银花15克,黄柏10克,元参15克,水牛角12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瘳霭邦方。
(六)【辨证】火盛阳络,逼血上逆。
【治法】清热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方名】四白汤。
【组成】白木槿花10克,生石膏30克,白豆腐250克,白砂糖30克。
【用法】先煎生石膏,再入白木槿白豆腐,文火煎至豆腐有小孔再入糖,喝汤吃豆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鼻出血的中医治疗注:本文第一作者:河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教授常林鼻出血鼻出血,是临床各科多种疾病的常见症状之一。
鼻出血可发生于不同年龄、性别、不同时间和季节。
鼻出血多为耳鼻咽喉科急症。
现代中医称鼻出血为鼻衄,轻者点滴而下,重者鼻衄如洪。
所以中医又有“鼻洪”、“鼻大衄”等病名;若见于感冒后,往往由于发生鼻出血而使病情减轻、趋痊,故又为“红汗”;女性月经期发生有规律的鼻出血,中医称为“经行鼻衄”。
在古代文献中,《内经》最早从自然环境、脏腑功能失调以及经络损伤等方面论及本病,如《灵枢·百病始生》认为:“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虚劳鼻衄候》卷四最早提出鼻衄病名,指出:“衄者,鼻出血也。
”并从伤寒、伏邪、时气、温毒、气虚、小儿热盛等方面对鼻出血的病因病机进行论述。
在病因方面最早系统论述鼻出血的医家及古代医籍当属宋·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从六淫、情志、饮食、外伤等方面全面阐述了鼻出血的病因:“病者因伤风寒暑湿,流传经络,阴阳相胜。
故血得寒则凝泣,得热则淖溢,各随脏腑经络涌泄于清气道中,衄出一斗一升者,皆外所因。
……病者积怒伤肝,积忧伤肺,烦思伤脾,失志伤肾,暴喜伤心,皆能动血,蓄积不已,停留胸间,随气上溢,入清气道中,发为鼻衄,名五脏衄,皆内所因。
……不内外因证治:病者饮酒过多,及啖炙煿五辛热食,动于血,血随气溢,发为鼻衄,名酒食衄。
或坠车马,打扑伤损,致血淖溢,发为鼻衄,名折伤衄。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血证》卷三十从病机及临床辨证方面将鼻出血诠释的简明扼要,执繁就简,指出:“凡治血证须知其要,而血动之由惟火惟气耳。
故察火者,但察其有火无火;察气者,但察其气虚气实。
知此四者而得其所以,则治血之法无余义矣。
”从而提出了鼻出血的辨证大纲及治疗提要。
【中医病因病机】中医认为,引起鼻出血的病因很多,病机复杂多变。
其病因主要是外感六淫、内伤七情,以及饮食劳逸、损伤等,其基本病机可归纳为火热灼络和气不摄血两个方面,所谓“阳络伤则血外溢”。
火分虚实,实火(热)与肺、胃、肝胆、心火壅盛关系密切;虚火主要是肺胃与肝肾阴虚。
气不摄血与脾虚关系密切。
1、肺经热盛:肺主鼻,属金畏火,其性肃降。
外感六淫,肺气壅遏,化热化火,上扰清道,灼伤鼻络,迫血妄行致衄。
如明·陈实功《外科正宗》卷四说:“鼻中出血,乃肺经火旺,迫血妄行,而从鼻窍出也。
”又如《医醇賸义》卷二说:“肺受燥热,发热咳嗽,甚则喘而出血。
”2、胃热炽盛:鼻为阳明经脉所循,胃属阳明经脉,阳明经脉多气多血,故诸经之火,以阳明为最。
外感六淫失治化热,火热炽盛,内传阳明,循经上沸,迫血妄行,发为鼻衄。
如明·龚廷贤《寿世保元》卷四说:“衄血者,鼻中出血也,阳热怫郁,致动胃经,胃火上烈,则血妄行,故衄也。
”3、肝火上逆:肝主疏泄,喜条达,恶抑郁,其经脉循抵鼻窍。
情志不舒,肝气久郁化火或暴怒伤肝,肝火上逆,迫血妄行,发为鼻衄。
如清·高秉均《疡科心得集》卷上说:“有因七情所伤,内动其血,随气上溢而致者。
”4、心火亢盛:外感六淫失治,火热壅盛,内传心营;或情志之火内发,亦致心火亢盛。
心主血,心火亢盛,迫血妄行,发为鼻衄。
如《诸病源候论》卷十说:“心主血,肺主气而开窍于鼻,邪热伤于心,故衄。
”5、肺胃郁热:饮食不节,嗜食醇酒厚味,以致肺胃积热,循经上逆于鼻,灼损脉络,发为鼻衄。
6、阴虚火旺:久病失养,热病伤阴或素体阴亏,劳损过度,以致肺阴不足,或肝肾阴虚,鼻失濡养,阳络受损,发为鼻衄。
如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卷三十说:“衄血虽多由火,而惟阴虚者为尤多,正以劳损伤阴,则水不制火,最能动冲任阴分之血。
”7、脾不统血: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又司统血。
饮食劳倦所伤,或思虑太过,或久病伤脾,脾气虚弱,统血失司,血溢脉外发为鼻衄。
【西医病因病理】西医认为,鼻出血的原因可以分为两大类,即局部因素与全身性因素。
局部因素包括:①外伤:如鼻骨、鼻中隔或鼻窦骨折、鼻窦气压聚变、鼻-鼻窦手术及经鼻插管、挖鼻或用力擤鼻、剧烈喷嚏、鼻腔异物等均可损伤局部血管或黏膜破裂而致。
鼻-鼻窦外伤、颅底骨折可引起严重鼻出血。
②鼻腔、鼻窦炎症:由于局部感染,可损伤黏膜血管而出血。
③鼻中隔病变:鼻中隔偏曲或嵴突、黏膜糜烂、溃疡或穿孔,均可致鼻出血。
④鼻、鼻窦、鼻咽恶性肿瘤(鼻-鼻窦癌、鼻咽癌)由瘤体溃烂,早期有反复少量出血或血涕;晚期因大血管受破坏可致大出血。
上述部位的血管性良性肿瘤出血一般较剧烈。
全身性因素包括:①凝血障碍:血液病如血友病、白血病、纤维蛋白形成障碍、胶原性疾病、肝肾功能损害、营养不良、中毒等均可影响凝血机制障碍而引起鼻出血。
②血管异常:动脉硬化、风湿热、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等均可使血管脆性增加而出血。
③血流异常:高血压、心力衰竭可因血管回缩力和收缩力减弱,破裂后常不易愈合而致出血或反复出血。
④其它原因:急性发热性传染病如流感、出血热、麻疹、疟疾、鼻白喉、伤寒、传染性肝炎等,若体温过高及血管神经功能障碍、细菌毒素影响,可致毛细血管破裂出血。
另外,内分泌失调如女性青春期或月经期均可因内分泌水平变化而引起出血,绝经期妇女鼻出血还与毛细血管脆性增加有关。
【诊断要点】对鼻出血的诊断要点应当注意了解诱发原因、明确出血部位,查清出血原发疾病,如果是大出血或反复出血者,还应估计出血量,以便制订相应的治疗措施。
1、病史:多有外感热病、鼻外伤及鼻部疾病、肿瘤及全身各系统疾病等病史。
同时注意询问生活及工作环境等因素。
2、临床表现:鼻中出血,单侧多见;轻者仅涕中带血;较重者,渗渗而出或点滴而下;严重者,血涌如泉,鼻口俱出。
甚者出现气随血脱,血流如涌,面色苍白,口渴神疲,冷汗淋漓,血压下降,脉如游丝之危证。
3、局部检查:在前鼻镜、间接鼻咽镜或鼻内窥镜下,寻找出血点或渗血面。
鼻中隔前下方的易出血区和鼻腔后部的鼻-鼻咽静脉丛为鼻衄的好发部位。
同时鼻咽顶部、咽隐窝、鼻窦是肿瘤好发区,亦为鼻出血多发之处。
4、辅助检查:(1)血常规检查,肝、肾功能检查,出凝血试验,必要时凝血酶原检查等。
(2)必要时X线或CT、MRI检查,以了解有无鼻腔、鼻咽部、鼻窦新生物。
【优势分析】鼻出血是一种临床症状而不是一个疾病。
西医对鼻出血的诊疗,强调查明原因,包括各种局部因素与全身性因素,在首先局部止血(常用的局部止血方法有:烧灼止血法、前后鼻孔填塞压迫止血法、气囊压迫止血法、硬化剂局部注射止血法、血管栓塞止血法,以及激光、冷冻、手术结扎血管止血法等)的基础上,给予对因治疗,酌情配合全身性止血用药;同时,针对出血危重症,采取必要的抢救性措施。
西医对鼻出血的诊疗长处,一是采用各种检查方法,以尽可能查明原因,从而对鼻出血的病变性质、规律或特点、预后与转归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二是对鼻腔大出血具有迅速止血的方法,其中特别是前鼻孔填塞法、后鼻孔填塞法,以及动脉结扎术;三是对大量鼻出血引起的危重症的抢救方面,如补充血容量、抢救休克,具有确切疗效。
但是,由于鼻出血的病因复杂,在很多情况下一时难以查明原因,很难施展对因治疗之法;有时即使病因已明,甚至也进行了对因治疗,但仍然发生反复出血,或需要反复多次进行局部止血措施,从而引起某些并发症(如填塞法有可能引起鼻窦感染、中耳感染,烧灼止血有可能引起鼻中隔穿孔等)。
由于鼻出血多属急症,对于远离医疗机构的患者来讲,难以实施西医止血措施。
数千年来,中医药对鼻出血在局部止血方法方面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与行之有效的“土方法”,广泛地运用于临床,并为广大普通人民群众所熟知,能够应不时之急以自救;在辨证论治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对于那些原因不明,或反复出血的患者而言,辨证论治更能体现出中医药治疗的优势。
此外,中医药虽可力挽狂澜,救大出血于死生之间,但随着西医的发展,单纯采用中医药抢救出血性休克的方案已经应用得越来越少。
根据上述中、西医各自对鼻出血的诊疗优势,可以认为,对鼻出血应当采用中西医结合诊疗思路与方法,包括:(1)对鼻出血的疾病诊查方法,应当以西医为主,结合中医四诊;(2)对鼻出血的应急处理措施,应亦中、亦西,大力普及中医止血的“土方法”,必要时应用西医的局部止血措施;(3)尽可能采用西医的对因治疗与中医的辨证论治相结合,发挥中、西医各自的长处,以取得更好的疗效。
【辨证论治】一、肺经热盛证主证:鼻中出血,点滴而下,量不多而色鲜红。
鼻腔干燥、灼热感。
鼻塞涕黄,咳嗽痰少,口干咽痛,或伴有恶风发热。
舌质红,苔薄黄或黄燥,脉数或浮数。
病机分析:外感风热,热邪入肺,熏蒸鼻窍,迫血妄行,血溢清道,故见衄血,血色鲜红,点滴而下;邪热上蒸,灼伤肺津,故鼻黏膜干燥、灼热感、口干咽痛。
鼻为肺窍,肺主宣发肃降,外合皮毛,若肺经风热,邪壅鼻窍则鼻塞涕黄;邪热阻肺,宣降失职,在内则咳嗽痰少,在外则恶风发热。
舌质红,苔薄黄或黄燥,脉数或浮数为肺经风热之证。
治法:疏风清热,凉血止血。
方剂:桑菊饮(《温病条辨》)加减。
药物组成:桑叶10g,菊花10g,桔梗9g,连翘12g,杏仁10g,薄荷9g,甘草3g,芦根9g。
加减:临证酌加白茅根、栀子炭、牡丹皮;舌质偏红,苔黄者,酌加黄芩、桑白皮以清泻肺热;口干咽痛者加天花粉、玄参、马勃以养阴利咽;咳嗽痰稠加浙贝母、枇杷叶、瓜蒌仁、冬瓜仁清肺化痰。
二、胃热炽盛证主证:鼻中出血,量多势猛,血色鲜红或深红。
鼻黏膜色深红而干燥。
口干口臭,或见齿衄,渴喜凉饮。
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厚干,脉洪数或滑数。
病机分析:诸经之火,以阳明为最。
外感六淫失治,致胃热壅盛,熏蒸鼻窍,迫血妄行,故鼻衄量多势猛;阳明为多气多血之府,胃火炽盛,蒸灼营阴,故血色深红微暗而口干;邪热上盛、迫血灼津,故鼻黏膜深红而干。
全身及舌脉所见,均为胃热壅盛之证。
治法:清胃泻火,凉血止血。
方剂:凉膈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药物组成:芒硝3g(冲服),大黄6g(后下),栀子10g,连翘10g,黄芩12g,薄荷9g,甘草3g,蜂蜜10g(冲服)。
加减:临床可加入生地黄、牡丹皮、白茅根、藕节炭以凉血止血。
若胃热伤津,鼻齿俱衄,烦渴引饮,可加生石膏、知母清热生津,止渴除烦或用玉女煎加减。
若鼻衄量多,面色潮红,唇红,心神不安,脉洪大,尺脉重按无力,多因胃火上炽,迫血妄行,而兼肾水不足,治宜滋阴清胃,凉血止血:可用玉女煎加味:生地黄30g,石膏30g,知母10g,麦冬12g,牛膝15g,仙鹤草30g,龙骨30g。
三、肝火上逆证主证:鼻中出血多因郁怒而发,量多,血色深红,鼻粘膜色鲜红或深红。
头痛头晕,耳鸣,急燥易怒,口苦咽干,面红目赤,胸胁胀痛,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病机分析:气有余便是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