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天姥吟留别》公开课教学解析

合集下载

《梦游天姥吟留别》公开课教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梦游天姥吟留别》公开课教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梦游天姥吟留别》公开课教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梦游天姥吟留别》选自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是本单元的第三首诗歌。

旨在让学生掌握相关文本知识的同时,明白诗人蔑视权贵、敢于反抗斗争的精神和向往自由、追求乐土的美好愿景,从而更好的体悟自己的人生,积极的把握未来。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一、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感受并描绘梦境,体会浪漫主义诗风。

2、通过知人论世,分析诗人感情发展变化。

3、探究留别之情志:蔑视权贵的傲岸性格、追求自由的思想感情二、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写作背景。

思维发展与提升: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诗中描绘的意象,理解借梦境表达现实的手法,学会欣赏诗歌。

审美鉴赏与创造: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诡谲凶险的梦境境,感受诗人的现实处境,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热情。

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情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1. 探究梦中仙境的内涵2. 留别之情志:蔑视权贵的傲岸性格、追求自由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感受并描绘梦境一、导入作者李白:对于李白的诗、酒、剑,诗人余光中这样说过:“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诗:a.体裁:传世900余首,但多为古诗(用韵自由;平仄不讲究;字数不一),《瓯北诗话》的作者赵翼说:“青莲集中古诗多律诗少。

”b.内容:(1)强烈的积极向上的精神,歌唱理想,同时也反映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2)反权贵、反传统的傲岸精神。

(3)描写并赞美祖国山川抒发豪情壮志。

c.风格:豪放飘逸。

是浪漫主义风格。

浪漫主义诗风的源头是屈原,继承和发扬的杰出代表是李白,那请问,浪漫主义风格的诗有哪些特征?大胆的夸张、瑰丽的想象、引用神话传说。

二、解题:吟:诗体名称,属于歌行体。

留别:说明本诗写作目的。

是自己要走了,写诗赠给留住在此地的朋友。

61548; 口述:送别诗的抒情类别:(1)表达离别的愁绪(2)表达劝慰、激励和关心(3)表达心中积愤或心志(4)综合表达:既有离别之情又有身世命运之感,也有劝慰激励之意那么这首诗会是哪一个类别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梦游天姥吟留别公开课教案(通用7篇)

梦游天姥吟留别公开课教案(通用7篇)

梦游天姥吟留别公开课教案梦游天姥吟留别公开课教案(通用7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公开课教案(通用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梦游天姥吟留别公开课教案1教学目标:1、把握诗作者的情感和浪漫主义风格;2、背诵全诗;3、感悟作者在诗歌中抒发的情怀。

教学重点:把握诗的第三段梦境的内涵,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法学法:诵读法、点拨法教学难点:认知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理解诗歌主旨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唐朝有许多优秀的诗人,但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却对李白情有独钟,在他的《怀李白》这首诗中这样写到“酒入豪胸,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余先生的这几句诗充分彰显了李白诗歌的浪漫气质,这天我们来学习李白的一首浪漫主义风格的话别诗《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背景资料李白早年就有济世的抱负,但不屑于经由科举登上仕途,而期望由布衣一跃而为卿相。

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此广造声誉。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白的朋友道士吴筠向玄宗推荐李白,玄宗于是召他到长安来。

李白初到长安,也曾有过短暂的得意,但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玄宗的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了权贵,连玄宗也对他不满。

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在公元744年被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

天宝三年,李白离开长安后,先到洛阳与杜甫相会,结下友谊。

随后又同游梁、宋故地,这时高适也赶来相会,三人一同往山东游览,到兖州不久,杜甫西入长安,李白南下吴、越故地。

第二年,他在东鲁将南游吴越,写了这首诗歌留给东鲁的朋友。

三、朗诵诗歌四、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意。

五、赏析全诗一诵读并赏析①段1、思考: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要先“谈瀛洲”明确:“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

梦游天姥吟留别公开课课件

梦游天姥吟留别公开课课件

梦游天姥吟留别公开课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课《梦游天姥吟留别》。

本课主要内容是诗人李白的梦游所见所感,描绘了天姥山的神奇秀丽和梦境的奇幻美妙。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想象、品味、感悟,体会课文的优美语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体会课文的优美语句,感悟诗人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音乐,引导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美丽的自然风光中,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自主学习(5分钟)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圈出生字词,查找资料了解课文背景。

3. 合作探究(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4. 课堂讲解(10分钟)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重点解析课文的优美语句,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5. 随堂练习(5分钟)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3分钟)7. 布置作业(2分钟)学生根据课堂所学,完成作业题目。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神奇的天姥山美丽的梦境诗人的赞美七、作业设计1. 请根据课文内容,描述你梦游到的美丽景色。

答案:示例:我梦游到了一片美丽的花园,花开正艳,蝴蝶飞舞,阳光洒在身上,感觉温暖舒适。

2. 请找出课文中你认为最美的句子,并解释为什么美。

答案:示例: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这句话美在于描绘了山路的曲折和花儿的美丽,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变幻无常。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有了进一步提高,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诗意、诗境、诗意,了解诗中的典故和寓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自然、对人生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诗意、诗境、诗意,掌握诗中的典故和寓意。

2. 教学难点:分析诗中的意境,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让学生朗读《梦游天姥吟留别》,感受诗的韵律和节奏。

3. 解析:分析诗中的意象、典故和寓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的意境。

4.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的理解和感悟。

5. 总结:总结诗的主题思想,强调诗中对自然和人生的热爱。

四、课后作业1. 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

2. 写一篇关于《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诗意赏析。

3. 推荐一首李白的其他诗歌,并简要介绍其背景和寓意。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长期效果:关注学生在后续课程中对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了解教学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影响。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 情境教学: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诗人当时的情感,更好地理解诗歌。

3. 比较教学:选取其他诗人的同类诗歌,让学生进行比较,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七、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增强语感。

2. 解析法:分析诗中的意象、典故和寓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的意境。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八、教学资源1. 文本资源:提供李白的其他诗歌,供学生课后阅读和欣赏。

《梦游天姥吟留别》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梦游天姥吟留别》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文本研习
学生分组合作,从诗歌的意象 、语言、艺术手法等方面进行 探讨,教师巡视指导。
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 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学生互动环节设计
01
02
03
04
分组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和艺 术手法,每组派代表发言,全
班交流。
课堂提问
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全班共同 探讨解答,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05 附录与参考资料
课程相关图片、图表等辅助材料
图片
天姥山风景、李白画像、古诗中 描述的场景等。
图表
李白生平年表、诗歌风格演变图 等。
推荐阅读书目与文献
《李白诗歌赏析》
详细解读了李白的创作背景和诗歌内涵,有助于深入理解其作品 。
《中国唐代文学史》
全面介绍了唐代文学的发展历程,有助于了解李白所处的时代背 景。
达的情感等。
艺术特色分析
02
分析此诗的艺术手法,如夸张、想象、象征等,以及其在表现
李白内心世界中的作用。
思想内涵探讨
03
深入挖掘此诗所表达的李白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对社会现实
的批判。
02 文本解析
诗歌主题解读
主题概述
这首诗通过梦游天姥山的经历, 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理想的追求 ,以及对现实世界的无奈和不满
考。
文化传承
这首诗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对后世的文学和文化发展
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启示。
03 教学实施
教学方法介绍
情境创设法
通过多媒体手段,营造 与诗歌内容相符的情境 ,帮助学生进入诗境。
小组合作探究法
学生分组合作,共同探 讨诗歌的主题和艺术手 法,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梦游天姥吟留别》上课解析

《梦游天姥吟留别》上课解析

梦游之由
梦游之景
梦游之感(叹)
★研读第一段
梦游天姥吟留别
思考:天姥山具有什么特点引发作者去游历呢? 用一、二词语概括。
天姥山的特点:雄奇险峻、巍峨高大
本段用什么手法来表现“天姥山”的神奇与高大?
夸张
衬托
用其他山来衬托天姥山的高大巍峨,进一步 勾起诗人对天姥山的热情和向往,为下文入梦作 了铺垫。
研读第二段:
初读课文
瀛洲
脚著 石扉 长嗟
yínɡ zhuó
天姥

shàn
剡溪
渌水

谢公屐 訇然 觉时
jī yǐ

dàn
澹澹 魂悸
倚石
fēi hōnɡ
luán

jiē
jué
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虎鼓瑟兮鸾回车 名词“鼓”用作动词,弹奏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名词“事”作动词,侍奉 ◆云青青兮欲雨 名词“雨”用作动词,下雨
第二单元
置身诗境
缘景留别
本诗是一首七言古体诗。 “古体诗”是相对于格律严格的“近体 诗”而言。“七言”分两种:一种是以七言 为基础,杂用四、五、六、九言而构成的形 式自由的长短句,句式富于变化,换韵自由 ,也称为“歌行体”;另一种是每句七字, 句式整齐。 本诗属于前一种,即“歌行体”。
月夜
清幽寂静
日景
壮观雄奇
傍晚
洞外恐怖
夜景
神奇迷离
★研读第二段
梦游天姥吟留别
思考:诗人由梦转醒的心情如何? 提示:抓关键字眼
“失”
心惊梦醒,好梦不长。在梦境最高点 悬崖勒马,急转直下。 由幻想转到现实。作者与读者的情绪随 之沉静,在全文形成了起伏的波澜。

《梦游天姥吟留别》公开课教学解读精品文档27页

《梦游天姥吟留别》公开课教学解读精品文档27页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南陵别儿童入京》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
《赠汪伦》
自信豪迈 自然天真 自我张扬
写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由于道士吴 筠的推荐,李白奉诏来到京城长安。他本想 能够施展才能,有所作为,如对其妻所说: “归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但 玄宗只把他看作词臣,并不重用;李白不肯 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宠臣高力士脱 靴,得罪京城权贵,受到排挤,使他只居住 了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由布衣而卿相的梦 幻就此破灭。离开长安后,与杜甫、高适游 山东,在兖(Yǎn)州话别,临行作本诗,借 以表白心情。
“瀛洲”用神山陪衬,表现天姥山的神奇色彩。
对比、夸张、衬托
向天横-苍天
联想对比、以虚衬实
天 拔五岳-五岳
姥 山 掩赤城-赤城
雄天姥山 的景仰和向往之情
月夜 飞渡镜湖
湖月 渌水 (镜湖) 明净清幽 清猿 (剡溪)
兴奋 轻松愉快
清晨 着屐登山
青云梯 海日 天鸡 叠岩 花石
背诵提示: 我欲……,一夜……。湖月……,送我……。 谢公……,渌水……。脚著……,身登……。 半壁……,空中……。千岩……,迷花……。 熊咆……,栗深……。云青……,水澹……。
列缺……,丘峦……。洞天……,訇然……。 青冥……,日月……。霓为……,云之…… 虎鼓……,仙之……。
第三部分诵读提示:
释诗题 从诗题中我们对这首诗可以了解多少? 寻诗眼 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找意象本诗描绘了哪些意象? 揣诗情本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
梦游天姥吟留别
梦游:梦中游历,说明这首诗的内容。
天姥:梦游的对象。
吟:
古诗“歌行体”体式,内容上多有悲愁 慨叹之意,形式活泼,不拘一格。

梦游天姥吟留别公开课教案

梦游天姥吟留别公开课教案

梦游天姥吟留别公开课教案梦游天姥吟留别公开课教案1学习内容特征分析:这首诗是李白浪漫主义诗作的代表,它突破了一般送别诗的伤感惜别的老套,而是借留别表达不事权贵的傲然风骨,并且在构思上,围绕一场梦景来展开,梦醒之后才点明不事权贵的主旨,与此,相适应的是作者运用非凡的夸张和想像表现他梦想的世界,用梦中世界的完美来反衬现实世界的不足与丑恶,表达了作为一个“士”不愿与现实权力同流合污的性情,这就是封建时代文人的品格,这就是李白,所以,梦境是作者独具匠心之处,也是我们理解把握本诗的关键所在。

学习者特征分析:高二级(8)班是我校(农村普通中学)文科重点班,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较为扎实,具备一定的诗歌欣赏能力,但缺乏归纳演绎能力,且联想和想像能力较低,但诗歌欣赏在想像和联想方面要求的较高,同时对表达能力也有较高的要求,这就成为他们的弱项了。

在《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授课过程中,力求提高学生的想像能力与鉴赏诗歌的语言表达能力。

设计思路:运用点拔、讨论、诵读、鉴赏等方法弄清李白为什么“梦游”?为什么“留别”?体会诗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操守,认识封建社会埋没正直之士,压制贤才的落后本质,设计紧扣诗题的“梦游”和“留别”,主要提出以下几个问题,“诗人”为什么钟情于天姥?诗人如何“梦游”?如何理解“留别”?设计说明:《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篇传统的讲读课文,它有两个特点:它是一篇文言文,教授时我们必须立足于落实字、词、句,把它当成文言文来讲解;它是一首古代名诗,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高超的写作技巧,教授时我们得把重点放在诗歌鉴赏上。

事实上,这两点都是必要的。

因此,我教这篇课文时,安排了两个课时:第一节课时疏通课文,第二节课时鉴赏诗歌。

这里提供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结合注释翻译__;认识和体会李白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即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认识李白的游仙之念是他对黑暗现实消极反抗的表示,体现他不事权贵的傲岸性格。

梦游天姥吟留别公开课教案

梦游天姥吟留别公开课教案

梦游天姥吟留别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文学背景、作者简介、作品结构及主题思想;(2)分析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如夸张、对比、象征等;(3)学会鉴赏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全班讨论等形式,深入解读《梦游天姥吟留别》;(2)运用比较阅读、文本细读等方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3)结合现实生活,感悟诗歌的意境,培养创新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追求理想,坚定信念;(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尊重他人,善于交流。

二、教学内容1.文学背景与作者简介(1)介绍唐代文学背景,强调李白在诗歌史上的地位;(2)介绍李白的生平事迹,突出其豪放不羁的性格特点。

2.作品结构及主题思想(1)分析诗歌的结构,把握起承转合;(2)解读诗歌的主题思想,探讨李白对理想的追求。

3.艺术手法分析(1)夸张手法:描绘天姥山的壮美景象;(2)对比手法:梦中仙境与现实世界的对比;(3)象征手法:诗歌中的人物、景象象征诗人的理想与追求。

4.诗歌鉴赏(1)品味诗歌的语言美,如韵律、节奏、意象等;(2)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如梦幻与现实、理想与现实的交融;(3)挖掘诗歌的情感美,如诗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5.创新思维培养(1)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发挥想象,创作自己的诗歌;(2)鼓励学生运用诗歌中的艺术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与理想。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文学背景与作者简介;(2)学生分享对李白的了解及对《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初步感受。

2.诗歌结构分析(1)学生自主学习,划分诗歌的起承转合;(2)全班讨论,共同总结诗歌的结构特点。

3.主题思想解读(1)学生小组合作,探讨诗歌的主题思想;(2)全班分享,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4.艺术手法分析(1)学生细读诗歌,寻找并分析艺术手法;(2)全班讨论,教师总结诗歌的艺术特点。

《梦游天姥吟留别》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梦游天姥吟留别》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1. 教材分析:《梦游天姥吟留别》是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八课的内容,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这首诗通过对梦境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光明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

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2. 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素养和诗歌鉴赏能力,能够理解和欣赏一些古典诗歌。

但是,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和文化内涵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比较陌生,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讲解和引导。

同时,这首诗的语言和意境也需要学生进行深入的品味和鉴赏,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的魅力。

二、语文核心素养1.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能够理解并运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词汇和句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能够通过对诗歌的分析和鉴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3.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能够欣赏《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语言美和意境美,提高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

4.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能够了解《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欣赏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 分析法: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语言和意境,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3. 鉴赏法:通过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让学生欣赏诗歌的美感和魅力。

4. 讨论法:通过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意义,让学生深入思考和感悟诗歌的内涵。

5. 多媒体教学法: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音频、视频等,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李白的诗歌风格和代表作品,如《将进酒》《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等,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梦游天姥吟留别》公开课教案

《梦游天姥吟留别》公开课教案
培养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讲解、诵读、讨论等方式,引 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通过比 较、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 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李白诗歌的豪放飘逸之美,体 会诗人对自由、超脱的向往;培养 热爱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情感。
课程重点与难点
重点
理解《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思想 内容和艺术特色;掌握诗歌中的 意象、意境等表达技巧。

比较鉴赏法
将不同诗人的作品进行 比较,发现其异同点, 提高鉴赏能力和审美水
平。
朗诵吟咏法
通过朗诵吟咏,感受诗 歌的音韵美和节奏感, 增强对诗歌的感悟力。
05
课程总结与回顾
关键知识点总结
李白的生平及时代背景
了解李白的生平和时代背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梦 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的背景和情感。
古代诗词鉴赏方法
白居易《琵琶行》
03
欣赏白居易诗歌中平易近人、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深刻的社会关
怀。
李白其他代表作品介绍
《将进酒》
了解李白豪放不羁的性格和诗歌中强烈的个性化 表现。
《蜀道难》
感受李白诗歌中奇特的想象力和夸张的表现手法 。
《行路难》
体会李白在困境中依然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
唐代文化背景知识普及
1 2
文学造诣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李白生平及创作背景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 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诗 人。
其诗歌飘逸、豪放,充满个性 和创造力,对后世影响深远。
《梦游天姥吟留别》创作于李 白晚年,表达了对自由、超脱 的向往和对人生的深刻感悟。
教学目标与要求
知识与能力
了解唐代文学背景及李白生平; 理解诗歌内容,掌握艺术特色;

《梦游天姥吟留别》精粹教案及反思

《梦游天姥吟留别》精粹教案及反思

一、教案内容:【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梦游天姥吟留别》,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诗歌的基本知识,提高文学素养。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3. 通过对诗歌的分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意境和情感。

2. 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典故的理解。

2.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创作背景。

【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朗读诗歌:让学生反复朗读诗歌,感受其音韵美。

3. 解读诗歌: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 探讨诗歌艺术:探讨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如夸张、比喻、象征等。

5.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结合诗歌内容,写一篇心得体会。

二、教案内容:【教学目标】1. 加深对《梦游天姥吟留别》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1.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创作动机。

2. 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难点】1. 学生对诗歌的个性化解读。

2. 学生表达能力的发展。

【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分享讨论成果:邀请部分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4. 深入解读: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深入解读诗歌,如历史文化、哲学思想等。

5.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绘制一幅体现诗歌意境的画作。

三、教案内容:【教学目标】1. 巩固对《梦游天姥吟留别》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2. 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1. 学生对诗歌艺术特色的把握。

2. 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1. 复习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公开课《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公开课《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句式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运用夸张手法,展现了诗人梦 游仙境的奇妙景象。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以 湖月为伴,烘托出诗人孤独而又超然 的形象。
难点问题探讨与解答
难点一
如何理解诗中的梦境与现实?
解答
诗中的梦境是诗人内心世界的 反映,通过梦境的描绘来表达 对现实的不满和追求理想的愿 望。
2023-2026
ONE
KEEP VIEW
公开课《梦游天姥吟 留别》教案
REPORTING
CATALOGUE
目 录
• 课程介绍与目标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重点难点讲解与示范 • 学生互动与课堂实践 • 知识拓展与延伸阅读 • 课程总结与反思
PART 01
课程介绍与目标
课程背景及意义
传承中华文化
02
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经历,重点阐述其在创作《梦游天姥吟留
别》时期的生活状态及思想情感。
诗词中的意象与象征
03
分析《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运用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如“天姥
山”、“仙境”等,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深层含义。
同类题材作品推荐阅读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同为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以庐山为背景, 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及超脱世俗的 情感。
作为古代文学经典,《梦游天姥吟留 别》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 值,通过学习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
提高学生文学素养
拓展学生视野
该诗所描绘的奇幻梦境和深邃意境, 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和思维深 度,培养其创新精神和探索意识。
通过解读和分析该诗,可以提高学生 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培养其 良好的文学素养。
难点二

梦游天姥吟留别公开课教案

梦游天姥吟留别公开课教案

梦游天姥吟留别公开课教案梦游天姥吟留别公开课教案梦游天姥吟留别公开课教案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李白的思想性格,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讨论,鉴赏诗歌景物,3.情感目标:理解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的遭遇和苦闷,体会诗人的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把握诗的第三段梦境的内涵,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难点:认知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理解诗歌中寄托的诗人的思想情感。

课前预习: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李白生平、作品、风格、成就。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毛泽东生前最喜“三李”的诗,这“三李”中的第一位就是李白。

毛泽东称李白的诗“文采奇异,气势磅礡,有脱俗气。

”下面我们一起读一读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看李诗是否合于毛主席的评价。

二.检查预习学生介绍李白生平、李白的相关作品及写作风格、李白的成就等。

三.明确学习目标四、朗读全诗,整体感知1、学生齐读,初步感受学生自评朗读感受2.听配乐朗读,注意字音、语调、节奏。

学生比较评价,教师点评3.学生自由朗读,并思考问题(1)题目中是“梦游天姥”,那诗中“梦游”是从哪里开始的,又是到哪里结束的呢?找出相关的语句?明确:由“我欲因之梦吴越”这句,我们可知“梦游”开始;由“忽魂悸以魄动,失向来之烟霞”,可知“梦游”结束。

(2).据此,我们可以把全诗分为三个部分,如何划分?①由“我欲因之梦吴越”,可知前面部分是“梦游”的原因,我们可以概括为:如梦缘由。

②诗歌的主体部分:梦游天姥。

③诗歌的结尾部分:梦中醒来。

这样,我们就对全诗有了一个系统、整体的把握了。

五.问题探究,具体赏析(一)赏析第一部分:入梦缘由1.(读)“海客谈瀛洲云霞明灭或可睹”,“瀛洲”是什么地方?明确:海外仙山之一,传说海外有三座仙山—蓬莱、方丈、瀛洲。

2.诗歌写“梦游天姥”,但一开头却写“瀛洲”而不是写“天姥”,为什么这么写?明确:诗中写“瀛洲”用了“信”字,写天姥山用“或”字,“信”是什么意思?是“确实”之意。

高中语文_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篇目:梦游天姥吟留别【学习目标】1.有感情朗诵诗文,体会诗歌丰富的想象和天马行空的行文气势。

2.鉴赏雄奇瑰丽、变幻莫测的梦境及理解其与现实的联系。

3.体悟李白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思想情感,学习他独立傲岸的人格。

【学习过程】活动一:书声琅琅诵读诗歌至少三遍,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活动二: 知识积累1.背景资料李白早年就有济世的抱负,但不屑于经由科举登上仕途,而希望由布衣一跃而为卿相。

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此广造声誉。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白的朋友道士吴筠向玄宗推荐李白,玄宗于是召他到长安来。

李白对这次长安之行抱有很大的希望,在给妻子的留别诗《别内赴征》中写道:“归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

”李白初到长安,也曾有过短暂的得意,但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玄宗的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了权贵。

连玄宗也对他不满。

他在长安住了一年多,就被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

李白离开长安后,先到洛阳与杜甫相会,结下友谊。

随后又同游梁、宗故地,这时高适也赶来相会,三人一同往山东游览,到兖州不久,杜甫西入长安,李白将南下吴、越故地。

写了这首梦中游天姥山的诗,留给东鲁的朋友。

2.读准字音。

天姥.()天台.()剡.溪()渌.水( ) 澹.澹()谢公屐.()忽已暝.()訇.然()觉.时()鸾.回车()活动三:识梦,整体感知以“梦”为中心,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一段的大意?活动三:品梦,探究神奇1. 总结概括,天姥山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相关语句加以分析。

2.细心发现,全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句式上有什么特点?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3.仔细品读,梳理诗中诗人的情感变化过程?结合具体的语句回答。

活动四:释梦,个性发现都说梦为心声,李白借这样的梦吐露什么样的心声呢?说出你的观点,试从诗中找到依据。

活动五:质疑问难对于这首词,你还有什么疑问?请写出来并和同学交流。

活动六:迁移手法,布置作业(任选一题)1.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写一段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释诗题 从诗题中我们对这首诗可以了解多少?
寻诗眼 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找意象本诗描绘了哪些意象? 揣诗情本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
梦游天姥吟留别
梦游:梦中游历,说明这首诗的内容。 天姥:梦游的对象。
古诗“歌行体”体式,内容上多有悲愁 吟: 慨叹之意,形式活泼,不拘一格。
留别: 临别留下的赠言。说明本诗写作目的,
“瀛洲”用神山陪衬,表现天姥山的神奇色彩。 向天横-苍天 对比、夸张、衬托 联想对比、以虚衬实 拔五岳-五岳 掩赤城-赤城 倾天台-天台
天 姥 山
雄奇高大壮丽
寄托了作者对天姥山 的景仰和向往之情
月夜 飞渡镜湖 清晨 着屐登山
湖月 渌水 (镜湖) 明净清幽 清猿 (剡溪) 青云梯 夸张、比喻 海 日 天 鸡 壮美雄奇 叠 岩 花 石
以奇文取称 --元稹 才大语终奇 --钱起 才矣奇矣 --白居易
酒入豪胸,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 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 半个盛唐。 --余光中
解题,进入本诗 梦游:说明内容的虚实; 天姥:所梦内容; 吟:是古文体的一种,也称 “引”。梦游:梦中游历。留别:临别留下的赠言 . 他有“济苍生,安黎民”的远大抱负,但每每受挫。 李白诗中展示的精神翱翔,大多是建立在现实的苦 闷之上。本篇作于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排挤出京的 第二年,借梦游表示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 佛洛依德认为文学家的创作是做白日梦,那本诗 就是李白做的一个白日梦。 播放录音,指导朗读
忽魂……,恍惊……。 惟觉……,失向……。 世间……,古来……。 3 3 别君……?且放……,须行……。 安能……,使我……? 古人说“诗言志”,那么,这首诗表现 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从这七句中我们可以找到两个概念: 一是“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 东流水”。亦即:人世间一切快乐 的事都像做了一个美梦,一下子像 水一般流失了。流露出人生如梦的 虚无感伤和逃避现实的消极避世思 想。一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是一个不为 权贵所屈的诗人,从趋炎附势的社 会中脱逃出来以后的誓言,表达了 诗人怀才不遇的痛苦、对自由的追 求,以及蔑视权贵、不卑不亢的叛 逆精神。 这两种思想显然是不同路,甚至是相反的,然而作者却 把它们写在一起。那么到底哪一个是作者的主题呢?
李 白
豪放飘逸的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风格豪放飘逸,语言热烈奔放而清 新自然。他是屈原以来最具个性特 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 代表诗作有《蜀道难》《行路难》 《梦游天姥吟留别》等长篇古体诗, 以及《静夜思》《秋浦歌》《望天 门山》等绝句。时人以“谪仙人” 称之,又称之为“诗仙”。与人称 “诗圣”的杜甫并称唐代诗坛的双 子星座。
读准字音
yínɡ
瀛洲
脚著 石扉 长嗟
天姥

shàn
剡溪
渌水

zhuó
谢公屐 訇然 觉时
jī yǐ

倚石
dàn
澹澹 魂悸
fēi hōnɡ
luán

jiē
jué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进一步了解李白的思想性格及其艺 术特色,熟读成诵,丰富积累。 2.能力目标:鉴赏“梦游”意境,体会李白浪漫 主义风格(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提高古诗 鉴赏能力。 3. 情感目标:体悟诗人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培养对理想执著追求的精神。
《望庐山瀑布》
欲上青天揽明月。 俱怀逸兴壮思飞,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自然天真
随君直到夜郎西。 我寄愁心与明月,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仰天大笑出门去, 我辈岂是蓬蒿人。
《南陵别儿童入京》
自我张扬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
《赠汪伦》
写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由于道士 吴筠的推荐,李白奉诏来到京城长安。他本 想能够施展才能,有所作为,如对其妻所说: “归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但 玄宗只把他看作词臣,并不重用;李白不肯 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宠臣高力士脱 靴,得罪京城权贵,受到排挤,使他只居住 了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由布衣而卿相的梦 幻就此破灭。离开长安后,与杜甫、高适游 山东,在兖(Yǎn)州话别,临行作本诗,借 以表白心情。


题意: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 本诗另名《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梦游”二字,点明了所写内容是虚幻 的,暗示了本诗运用的是一种想象手法。 “吟”是“歌行体”诗的一种形式。“留 别”则表明了写作本诗的动机。 不过本诗主要内容并无惜别之感,而是 借题发挥,抒写了自己对自由的神仙世界 的追求。
延伸阅读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背诵提示: 我欲……,一夜……。湖月……,送我……。 谢公……,渌水……。脚著……,身登……。 半壁……,空中……。千岩……,迷花……。 熊咆……,栗深……。云青……,水澹……。
列缺……,丘峦……。洞天……,訇然……。 青冥……,日月……。霓为……,云之…… 虎鼓……,仙之……。
第三部分诵读提示:
文章背景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是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 人,“安世济民”“功成身退” 是他一生的愿望。但不屑于经由 科举登上仕途,而希望由布衣一 跃而为卿相。因此他漫游全国各 地,结交名流,以此广造声誉。
天宝元年 (公元742年),李白经友人吴 筠的推荐,被唐玄宗征召进京。李白 对这次长安之行抱有很大的希望,在 给妻子的留别诗《别内赴征》中写道: “归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 机。” 他兴高采烈地来到了长安,认为实 现 “济苍生”、“安社稷”的时机已经 到来。但到了长安,玄宗只把他看作 词臣,并不重用。得到的是翰林供奉, 任了个侍御闲职,不能施展政治才干。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轼
消极避世:想把一切忧愁尽付一醉。 积极入世:对自己仕途上无所作为、以及空有 盖世才华却不得任何施展的落寞心情和慨叹, 不失追求功业的豪迈心情。 梦的特性:梦是欲望的满足,因而是美好的; 同时梦又是飘忽不定,是短促的。
梦境

洞天仙境
山中奇景
奇特美妙 追求乐土 魂归枕席
二、梦游之
景—— 描写 吟(叹)—— 议论、抒情
三、梦游之
诗中最能表现主旨或作者感情的关键词句 诗眼: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 得开心颜?
哪能够低头弯腰伺候那些有权有势的人,使得 我整天不愉快呢!
直抒胸臆 卒章显志
这锵铿有力的十六个字,是诗人思想和个 性的体现,表达了诗人宁愿寄情山水,也 决不向权贵屈服,也决不取悦于世而苟且 偷生,充分显示了诗人追求个性自由和蔑 视权贵的精神。
超出
压倒 低头/侍奉
向东南 弹奏
栗 深林兮惊层巅 .
使……颤栗
虎鼓 瑟兮鸾回车 .
安能摧眉 折腰事 权贵 .. .
豪放飘逸的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风格豪放飘逸,语言热烈奔放而清 新自然。他是屈原以来最具个性特 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 代表诗作有《蜀道难》《行路难》 《梦游天姥吟留别》等长篇古体诗, 以及《静夜思》《秋浦歌》《望天 门山》等绝句。时人以“谪仙人” 称之,又称之为“诗仙”。与人称 “诗圣”的杜甫并称唐代诗坛的双 子星座。
对联颂李白:
1)盛唐诗酒无双士, 青莲文苑第一家。 2)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 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 3)酌酒花间,磨针石上; 倚剑天外,挂弓扶桑。 4)笔落惊风雨 诗成泣鬼神
李白诗歌名句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将进酒》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
自信豪迈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离奇险怪 迷惘困惑
壮美雄奇 着屐登山 流连忘返
魂飞剡溪
天 姥 仙 境
卒章显志
憎恨现实 痛苦惆怅

现实
明净清幽 心驰神往
不事权贵

现实
出家门
荷塘月色
性格傲岸,不 游 山 景 梦 入 仙 境 梦 醒 长 嗟
出梦之叹
高大脱俗
安 能 摧眉折腰
二者是李白作诗常用手法,它 一方面形成了李白诗歌令人称 奇的形象美,另一方面寄托了 诗人热情奔放的感情,从而创 造了诗歌新奇的艺术境界。
借“梦游天姥”抒发感慨,向东鲁朋友 及自己人生过去告别,以诗明志。 佛洛依德认为文学家的创作是做白日梦,那 本诗就是李白做的一个白日梦。
诗人如何梦游?
请找出诗歌中关键性的过渡性语句。
由现实转入梦境:“我欲因之梦吴越”。 由梦境转入现实:“忽魂悸以魄动……失向来之烟 霞”。 一、梦游之 由 —— 叙述
当时的最高封建统治集团昏庸腐败, 李白“粪土王侯”不甘趋炎附势,又因醉 中命唐玄宗的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了权 贵,便遭到高力士等人的排挤、谗毁,不 到三年 (公元744年)唐玄宗以“赐金还乡” 为名,把他体面地赶出了京城长安。他那 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 冷酷的现实粉碎了他不切实际的幻想。 李白在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下,离开了京 城,重新继续他的漫游生活。李白离开长 安后,先到洛阳与杜甫相会,结下友谊。。
随后又同游梁、宋故地,这时高适也赶来相 会,三人一同往山东游览,到兖(yǎn)州不 久,杜甫西入长安,李白离家南下准备再 游吴越故地时写下《梦游天姥吟留别》,留 赠给友人,借以排谴内心的悲愤。 这首诗诚挚地向亲友们表明了自己蔑视 权贵,傲岸不屈,与宫廷生活彻底绝裂的 态度。表现他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理想 世界的追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