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学案
初中数学因式分解教案5篇
初中数学因式分解教案5篇初中数学因式分解教案篇1知识点:因式分解定义,提取公因式、应用公式法、分组分解法、二次三项式的因式(十字相乘法、求根)、因式分解一般步骤。
教学目标: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掌握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等因式分解方法,掌握利用二次方程求根公式分解二次二项式的方法,能把简单多项式分解因式。
考查重难点与常见题型:考查因式分解能力,在中考试题中,因式分解出现的频率很高。
重点考查的分式提取公因式、应用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及它们的综合运用。
习题类型以填空题为多,也有选择题和解答题。
教学过程:因式分解知识点多项式的因式分解,就是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整式的积。
分解因式要进行到每一个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
分解因式的常用方法有:(1)提公因式法如多项式其中m叫做这个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 m既可以是一个单项式,也可以是一个多项式。
(2)运用公式法,即用写出结果。
(3)十字相乘法对于二次项系数为l的二次三项式寻找满足ab=q,a+b=p的a,b,如有,则对于一般的二次三项式寻找满足a1a2=a,c1c2=c,a1c2+a2c1=b的a1,a2,c1,c2,如有,则(4)分组分解法:把各项适当分组,先使分解因式能分组进行,再使分解因式在各组之间进行。
分组时要用到添括号:括号前面是“+”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不变符号;括号前面是“-”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改变符号。
(5)求根公式法:如果有两个根X1,X2,那么1、教学实例:学案示例2、课堂练习:学案作业3、课堂:4、板书:5、课堂作业:学案作业6、教学反思:初中数学因式分解教案篇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会应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发展学生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利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的过程,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感受数学知识的完整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互动交流的习惯,体会数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
重、难点与关键1、重点:利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初中数学《数学》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数学》优质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数学》课程的内容和目标。
2. 理解初中数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3. 培养学生的数学研究兴趣和能力。
4. 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数学的定义和分类。
2. 初中数学的基本知识点和技能。
3. 数学运算和变量的应用。
4. 集合、函数和关系的概念。
5. 图形的性质和变换。
6. 数据的统计和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一道生动有趣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能力。
2. 理论讲解:系统地讲解数学概念和知识点,结合例题进行讲解和演示。
3. 练训练:组织学生进行课堂练,巩固所学知识点。
4. 拓展应用:引导学生进行实际问题的数学应用探究,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总结归纳:帮助学生总结所学内容,提高知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6. 作业布置:布置适当的作业,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四、教学评价1. 知识掌握程度评价:通过平时作业、课堂答问、小测验等方式,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2. 解决问题能力评价:通过课堂探究和拓展应用环节,评价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研究兴趣和参与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研究表现和态度,评价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参与度。
4. 研究效果评价:通过期末考试或测试,评价学生的整体研究效果和综合能力。
以上是初中数学《数学》优质教案、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和构架,旨在通过系统化的教学过程和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和发展。
为了更好地实施该教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环境和学生特点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个性化的设计。
新初中数学教案大全
新初中数学教案大全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方根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的平方根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平方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平方根的定义2. 求一个数的平方根的方法3. 平方根的实际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平方根的概念,求一个数的平方根的方法。
2. 难点:平方根的实际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入平方根的概念,引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1)平方根的定义:教师讲解平方根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平方根的性质。
(2)求一个数的平方根的方法:教师讲解求一个数的平方根的方法,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总结规律。
(3)平方根的实际应用:教师通过实例讲解平方根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平方根解决实际问题。
3. 练习:教师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平方根的理解。
5.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六、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练习情况,评价学生对平方根的掌握程度,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七、教学资源:1. 教学PPT2. 练习题3. 教学故事素材八、教学时间:1课时(40分钟)九、教学方法:1. 讲授法2. 实践操作法3. 合作学习法4. 实例分析法十、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配备黑板、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七年级 数学 下 学案
七年级数学下学案
一、整式的加减
1.掌握整式的加减法法则,能够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
2.掌握去括号法则,能够将多项式中的括号去掉。
3.理解同类项的概念,能够合并同类项。
二、平面图形的认识
1.掌握常见的平面图形,如三角形、四边形等的基本性质。
2.了解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等基本变换。
3.能够根据平面图形的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三角形
1.掌握三角形的基本性质,如角平分线、中线、高线等。
2.了解三角形的分类,如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
3.能够运用三角形的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四、平行线与相交线
1.掌握平行线和相交线的概念及性质。
2.了解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及其性质。
3.能够运用平行线和相交线的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五、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1.掌握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基本方法,如调查问卷、统计表格等。
2.了解数据的表示方法,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数据分析和处理。
六、概率初步认识
1.了解概率的基本概念,如随机事件、概率等。
2.掌握概率的基本计算方法,如等可能事件的概率计算等。
3.能够运用概率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初中数学学案设计教案
初中数学学案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相似多边形的概念,掌握相似多边形的性质,能够判断两个多边形是否相似。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相似多边形的定义:如果两个多边形,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相等,那么这两个多边形叫做相似多边形。
2. 相似多边形的性质:(1)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
(2)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边的比相等。
(3)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相等,对应边上的高也成比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相似多边形的概念及其性质。
2. 教学难点:相似多边形的性质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相似的图形,如树叶、卫星图片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2. 新课导入:介绍相似多边形的定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过程,理解相似多边形的性质。
3. 课堂讲解:讲解相似多边形的性质,并通过例题演示如何应用这些性质。
4.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相似多边形的性质及其应用。
6.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课后巩固。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推理,理解相似多边形的性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学会如何应用相似多边形的性质解决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和指导。
初中数学学案
-, =.确定根的符号:(x1,x 有两正根有两负根有一正根一负根有一正根一零根有一负根一零根=0例题讲解考点一直接开方解方程1、解方程x2-4=0.变式1解方程9x2-16=0.变式2 例3 解方程(2-x)2-81=0.解法(一)解法(二)考点二根的判别式以及应用例1. (2013天津市3分)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x-3)=m有实数根x1,x2,且x1≠x2,有下列结论:①x1=2,x2=3;②1m4>-;③二次函数y=(x-x1)(x-x2)+m的图象与x轴交点的坐标为(2,0)和(3,0).其中,正确结论的个数是【】(A)0 (B)1 (C)2 (D)3变式2、如果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2kx1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那么k的取值范围是【】A.k<12B.k<12且k≠0 C.﹣12≤k<12D.﹣12≤k<12且k≠0考点三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例1、某商场将销售成本为30元的台灯以40元的价格售出,平均每月销售600个.市场调查表明:这种台灯的售价每上涨1元,每月平均销售数量将减少10个.若销售利润率不得高于100%,那么销售这种台灯每月要获利10 000元,台灯的售价应定为多少元?思路分析:如果这种台灯售价上涨x元,那么每个台灯获利(40+x-30)元,每月平均销售数量为(600-10x)个,销售利润为(40+x-30)和(600-10x)的积.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所求得的结果往往有两个,而实际问题的答案常常是一个,这就需要我们仔细审题,看清题目的要求,进而作出正确的选择。
课后作业A. 基础题自测1、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x2-2x-3=0时,方程变形正确的是【】A .(x -1)2=2B .(x -1)2=4C .(x -1)2=1D .(x -1)2=7 2、方程032=-x x的解为【】A 、0=xB 、3=xC 、3,021-==x xD 、3,021==x x 3、方程()()x 1x 20-+=的两根分别为【】A .1x =-1,2x =2B .1x =1,2x =2C .1x =―l ,2x =-2D .1x =1,2x =-2 4、若x 1、x 2是一元二次方程x 2-3x +2=0的两根,则x 1+x 2的值是【】 A .-2 B .2 C .3 D .15、用配方法解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x 2﹣2x ﹣3=0,配方后的方程可以是【】 A .(x ﹣1)2=4 B .(x+1)2=4 C .(x ﹣1)2=16 D .(x+1)2=16B.中档题演练1、如果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x 2+4x+a=0的两个不相等实数根x 1,x 2满足x 1x 2﹣2x 1﹣2x 2﹣5=0,那么a 的值为【】A .3B .﹣3C .13D .﹣132、用配方法解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x 2﹣2x ﹣3=0,配方后的方程可以是【】 A .(x ﹣1)2=4 B .(x+1)2=4 C .(x ﹣1)2=16 D .(x+1)2=16 3、如果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2kx 1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那么k 的取值范围是【】A .k <12B .k <12且k ≠0C .﹣12≤k <12D .﹣12≤k <12且k ≠0C.难题我破解1、方程()21k 1x =04--有两个实数根,则k 的取值范围是【】.A . k ≥1B . k ≤1C . k>1D . k<12、已知m 、n 是方程x 2+22x +1=0的两根,则代数式m 2+n 2+3mn 的值为【】 A .9 B .±3 C .3 D .5。
初中数学展开与折叠 学案
展开与折叠(2)策略与反思纠错与归纳【学习目标】1.能将一个正方体的表面沿某些棱剪开,展成一个平面图形。
2.通过展开与折叠、制作模型的过程,发展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重点难点】重点:能将一个正方体的表面沿某些棱剪开,展成一个平面图形。
难点:尽可能多的将一个正方体展成一个平面图形。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阅读课本8-9页并制2.每位同学准备正方体的展开图【自主学习】1.正方体有个面,条棱,个顶点,每个顶点处有条棱,每个面都是形。
2.提示:“展成一个平面图形”是指“正方体的6个面展开后所成的6个正方形中的每一条边与其他的正方形的某条边重合”,即“相连”【合作探究】1.将一个正方体的表面沿某些棱剪开,展成一个平面图形。
回答下列问题:(1)你能得到哪些平面图形?与同伴进行交流,提供尽可能多的展图形;并将其画出来;将一个正方体沿某些棱展开,至少要剪几条棱?(2)在你们的所示结果中,有如下的平面图形吗?(3)下图中的图形经过折叠能否围成一个正方体?能说说理由吗?2.把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会得到什么图形?想一想,试一试!3.如右图是一多面体的展开图,每个面内都标注了字母,请根据要求回答问题(1)如果面A在多面体的底部,那么哪一面会在上面?(2)如果面F在前面,从左面看是面B,那么哪一面会在上面?从右面看是面C,面D在后面,那么哪一面会在上面?【当堂训练】1.在下面的图形中,()是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2.下面的图形经过折叠不能围成一个长方体的是()3.如图1–10所示的立方体,如果把它展开,可以是下列图形中的()4.水平放置的正方体的六个面分别用“前面、后面、上面、下面、左面、右面”表示.如右图,是一个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若图中的“似”表示正方体的前面, “锦”表示右面, “程”表示下面.则“祝”、“你”、“前”分别表示正方体的________.5.如图是一个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那么3号面相对的面是______号面;6.下面10个图形中哪些可以折成没有盖子的五个面的小方盒?请指明.程前你祝似锦。
初中九年级数学学案一般角的三角函数值
28.1.4 一般角地三角函数值一,导学 1.课题导入情景:如图,要想使人安全地攀上斜靠在墙面上地梯子地顶端,梯子与地面所成地角α一般要满足50°≤α≤75°.现有一个长6m 地梯子.问题:使用这个梯子最高可以安全攀上多高地墙?这个问题中涉及求sin75°地问题,那么怎样求sin75°呢?本节课我们学习非特殊角地三角函数值.2.学习目地会熟练运用计算器求锐角地三角函数值与由三角函数值来求角. 3.学习重,难点用计算器求锐角地三角函数值与由三角函数值来求角. 4.自学指导(1)自学内容:P67~P68. (2)自学时间:10分钟. (3)自学指导:完成探究提纲. (4)探究提纲:①用计算器求sin18°地值. sin18°=0.309016994.②用计算器求tan30°36′地值. tan30°36′=0.591398351.③已知sin A =0.5018,用计算器求锐角A 地度数. ∠A =30.11915867°或∠A =30°7′8.97″.④已知∠A 是锐角,用计算器探索sin A 与cos A 地数量关系. sin 2A +cos 2A =1.⑤已知∠A 是锐角,用计算器探索sin A ,cos A 与tan A 地数量关系.sin tan cos.AA A⑥当一个锐角逐渐增大时,这个角地各三角函数值会发生怎样地变化呢?请用计算器探索其中地规律.正弦值逐渐增大,余弦值逐渐减小,正切值逐渐增大.⑦用计算器求下列各锐角三角函数地值:sin20°sin35°sin15°32′0.342020143 0.573576436 0.267798948cos70°cos55°cos74°28′0.342020143 0.573576436 0.267798948tan3°8′tan80°25′43″0.054741565 5.93036308⑧已知下列锐角三角函数值,用计算器求相应锐角地度数:sin A=0.6275 sin B=0.0547∠A=38.86591697°∠B=3.135644155°cos A=0.6252 cos B=0.1659∠A=51.30313157°∠B=80.45047872°tan A=4.8425 tan B=0.8816∠A=78.3321511°∠B=41.39940061°二,自学学生可结合自学指导进行自学.三,助学1.师助生:(1)明了学情:明了学生能否正确操作计算器.(2)差异指导:根据学情进行针对性指导.2.生助生:小组内相互交流,研讨,纠正错误.四,强化1.利用计算器求锐角地三角函数值与已知锐角三角函数值求相应地锐角地操作要领.2.交流练习题地答案.五,评价1.学生自我评价:这节课妳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惑?2.教师对学生地评价:(1)表现性评价:根据学生地情感态度与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2)纸笔评价:课堂评价检测.3.教师地自我评价(教学反思).本课时教学应突出学生地主体性原则,指引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互相交流,并让学生上台演示自己地操作过程,分享学习心得,从而激发学生地参与热情与学习积极性.对于运用计算器求锐角地三角函数值有困难地学生,教师应及时给予帮助并增强与学生地互动与交流.一,基础巩固(70分)1.(5分)用计算器计算cos44°地结果(精确到0.01)是(B)A.0.90B.0.72C.0.69D.0.662.(5分)已知tanα=0.3249,则α约为(B)A.17°B.18°C.19°D.20°3.(30分)用计算器求图中∠A地度数.4.(30分) 已知下列锐角三角函数值,用计算器求锐角A,B地度数:(1)sin A=0.7,sin B=0.01;∠A=44.427004°,∠B=0.572967344°;(2)cos A=0.15,cos B=0.8;∠A=81.37307344°,∠B=36.86989765°;(3)tan A=2.4,tan B=0.5.∠A=67.38013505°,∠B=26.56505118°.二,综合应用(20分)5.(10分)如图,焊接一个高3.5 m,底角为32°地人字形钢架,需要多长地钢材(精确到0.01m)?解:由题意知CD=3.5 m,∠A=32°.在Rt△ACD中,AC=35sin32sin32=︒︒.CD≈6.60(m),AD=35tan32tan32=︒︒.CD≈5.60(m).∴AC+BC+AB+CD=2(AC+AD)+CD≈27.90(m).∴需要地钢材长度约为27.90 m.6.(10分)如图,一块平行四边形木板地地两条邻边地长分别为62.31 与35.24 ,它们之间地夹角为35°40′,求这块木板地面积(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两位).解:S=BC·A E平行四边形ABCD=BC·AB·sin B=62.31×35.24×sin35°41′≈1280.82(2).因此,这块木板地面积约为1280.82 2.三,拓展延伸(10分)7.(10分)用计算器求下列锐角三角函数值,并填入表中:(保留两位小数)随着锐角A地度数地不断增大,sin A有怎样地变化趋势?cos A呢?tan A呢?妳能证明妳地结论吗?解:sin A不断增大,cos A不断减小,tan A不断增大.。
初中数学教学导学案设计(1)[修改版]
第一篇:初中数学教学导学案设计(1)初中数学教学引导案例设计(修正版)课题: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一、教学设计:1. 学习方式: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部分内容,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用设问形式创设问题情景,设计一系列实践活动,运用多媒体课件---主要是白板作图来引导学生操作、观察、探索、交流、发现、思维,使学生经历从现实世界抽象出几何模型和运用所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真正把学生放到主体位置。
2. 教学目标:(1)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利用白板作图,积极引导学生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
(2)展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边角边”、“角边角”、“角角边”的判定方法,运用图片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能用三角形的全等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发展有条理地表达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重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
运用白板作图,设置情景,提出问题,动手操作,交流,直至归纳得出结论,整个过程学生不仅得到了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更重要得是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了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这将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应用数学。
难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特别是创设出问题后,学生面对开放性问题,要做出全面、正确得分析,并对各种情况进行讨论,对初一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根据初一学生年龄、生理及心理特征,还不具备独立系统地推理论证几何问题的能力,思维受到一定的局限,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因此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适时点拨、引导,尽可能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到合作探讨中来,使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中获取新知,并使个性思维得以发展。
二、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怎样才能画一个三角形与他的三角形全等(运用白板作图)?我们知道全等三角形三条边分别对应相等,三个角分别对应相等,那麽,反之这六个元素分别对应,这样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但是,是否一定需要六个条件呢?条件能否尽可能少吗? 对学生分类中出现的问题,予以纠正,对学生提出的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要给予肯定和鼓励,以满足多样化的学生需要,发展学生个性思维。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优秀8篇)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初中数学优秀教案(优秀8篇)作为一名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这里是小编阿青给大家收集整理的8篇初中数学优秀教案的相关范文。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篇一一、背景知识《有理数的大小比较》选自浙江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一章《从自然数到有理数》的第5节,有理数大小比较的提出是从学生生活熟悉的情境入手,借助于气温的高低及数轴,得出有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课本安排了做一做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自己动手操作,体验有理数大小比较法则的探索过程。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说出有理数大小的比较法则2、能熟练运用法则结合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特别是应用定值概念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能利用数轴对多个有理数进行有序排列。
3、能正确运用符号∵∵写出表示推理过程中简单的因果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运用法则借助数轴比较两个有理数的大小。
难点:利用定值概念比较两个负分数的大小。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设计(一)交流对话,探究新知1、说一说(多媒体显示)某一天我们5个城市的较低气温从刚才的图片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从常见的气温入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可能有些学生会说从中知道广州的较低气温10∵比上海的较低气温0∵高,有些学生会说哈尔滨的较低气温零下20∵比北京的较低气温零下10∵低等;不会说的,老师适当点拔,从而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了以下填空。
比较这一天下列两个城市间较低气温的高低(填高于或低于)广州_______上海;北京________上海;北京________哈尔滨;武汉________哈尔滨;武汉__________广州。
2、画一画:(1)把上述5个城市较低气温的数表示在数轴上,(2)观察这5个数在数轴上的位置,从中你发现了什么?(3)温度的高低与相应的数在数轴上的位置有什么?(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发现原点左边的数都是负数,原点右边的数都是正数;同时也发现5在0右边,5比0大;10在5右边,10比5大,初步感受在数轴上原点右边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初中七年级数学学案-代数式的值(区一等奖)
代数式的值【学习目标】1.掌握代数式的值的概念,会求代数式的值。
2.培养准确地运算能力。
【学习重难点】重点:当字母取具体数字时,对应的代数式的值的求法及正确地书写格式。
难点:正确地求出代数式的值。
【学习过程】一、新课导入:报道说:据多名专家研究得出由父母身高预测子女身高的公式:若父亲身高为a 米,母亲身高为b 米,则儿子成年的身高为:米08.1*2b a +,女儿成年的身高为:米2923.0b a +。
当然,遗传因素对孩子身高的影响不是绝对的,在遗传学上身高的遗传度为,意思是说子女的身高有72%受遗传影响。
但最终身高还受到其他后天因素的影响。
那么,还有其他哪些因素会影响孩子的长高呢 当然这不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回家上网查查。
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是代数式的值。
根据刚才的研究学习谁能帮我给出代数式的值的定义 概念:用____________代替代数式中的____________,按照代数式中的运算关系计算得出的____________,叫作代数式的值。
二、无师自通:1.自学指导(一):思考下列问题:(1)求代数式的值有什么解题格式(2)求代数式的值在解题时要注意什么2.露一手:自主完成下列各题,注意书写格式。
(1)求代数式的值:x2-2 x +3,其中x =-5。
(2)已知:a=2,b=-3,c=-1,求代数式b 2-4ac+c2的值: 注意:(1)如果字母取值是分数或负数,作乘方运算时要加括号;(2)注意书写格式,“当……时”的字样不要丢;(3)当出现多个字母时不要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
3.自学指导(二):思考下列问题:(1)今年的年产值和明年的年产值是如何得来的(2)你能得出后年的年产值4.巩固与提升:(1)必做题:当a=-5,b= 2,时,求下列代数式的值:①22a b ;②(b-a)(b+a)。
你发现了什么(2)选做题:已知:x2+2x=5,求3(x 2+2x)+1的值。
三、归纳总结:1.本节课学习的概念有哪些2.易错点有哪些怎样避免这些错误四、显显身手:当a =-2,b =31时,求下列各代数式的值。
初中数学学授课教案
初中数学学授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平方根的概念,掌握平方根的性质。
2. 能够求出非负数的平方根。
3. 会应用平方根解决实际问题。
4.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平方根的概念和性质,求非负数的平方根。
难点:平方根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复习平方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一个数的平方是正数,那么这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从而引出平方根的概念。
2. 自主探究(1)学生自主探究平方根的定义,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例理解平方根的概念。
(2)学生总结平方根的性质,教师补充并强调平方根的非负性。
3. 合作交流(1)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求一个数的平方根,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求平方根的方法。
(2)学生代表分享求平方根的方法,教师点评并总结。
4. 练习巩固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应用拓展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应用平方根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将平方根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6. 总结反思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教师强调平方根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准确理解平方根的概念和性质。
2. 学生能够熟练求出非负数的平方根。
3. 学生能够将平方根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4. 学生具备良好的合作交流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掌握程度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册的相关练习题。
2. 寻找生活中的平方根应用实例,下节课分享。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初中九年级数学学案 二次函数
22.1.1 二次函数【学习目的】了解二次函数地有关概念;会确定二次函数关系式中各项地系数;确定实际问题中二次函数地关系式。
【学习重点】二次函数地表达式.【学习难点】二次函数地判断.【读书思考】阅读课本第27-29页地内容,思考:1.什么是二次函数,二次函数在课本上是从形式上定义地,特别要注意二次项系数不为0. 2.根据实际意义如何列出二次函数地表达式.【学习过程】(类比一次函数来学习二次函数,注意知识结构地建立。
)一,知识链接:1,若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 与y,如果对于x 地每一个值, y 都有唯一地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y 是x 地 ,x 叫做 。
2,形如___________y =0)k ≠(地函数是一次函数,当______0=时,它是 函数。
二,自主学习:1,如果改变正方体地棱长x ,那么正方体地表面积y 会随之改变,y 与x 地函数关系式为 。
2,思考:课本第28页地问题1,2,然后填空:①在问题1中,每个队要比赛 场,n 个队共比赛 场,因甲队对乙队地比赛与乙队对甲队地比赛是同一场,所以比赛地场次数是 m= ;整理得:②在问题2中,原产量是 ,一年后地产量是 ,两年后地产量是 。
把y =20 (1+x)2 整理得:③问题1,2地函数关系式分别是 ;3,上述函数关系式有哪些共同处?它们与一次函数关系式有什么不同? 4,归纳:一般地,形如 ,(,,a b c a 是常数,且 )地函数为二次函数。
其中x 是自变量,a 是__________,b 是___________,c 是_____________.5,思考:二次函数y= ,(1)二次项系数a 为什么不等于0? 。
(2)一次项系数b 与常数项c 可以为0吗?三,典题解析例1.下列函数表达式中,哪些是二次函数?哪些不是?若是二次函数,请指出各项对应项地系数.(1)y =1-3x 2 (2)y =3x 2+2x (3)y =x (x -5)+2(4)y =3x 3+2x 2(5)y =x +1x例2.已知y=(m -4)x m2-3m-2+2x -3是二次函数,求m 地值四、加强练习1.观察:①26y x =;②235y x =-+;③y =200x 2+400x +200;④32y x x =-;⑤213y x x=-+;⑥()221y x x =+-.这六个式子中二次函数有 。
初中七年级数学学案
初中七年级数学学案一、数的认知与运算1. 知识点回顾:数的概念:整数、小数、有理数、无理数数的运算:加、减、乘、除、乘方、开方数轴:数轴上的点与实数的一一对应关系2. 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有理数的概念和运算,掌握数轴及其它基本数学符号的使用。
难点:正确理解无理数的概念,掌握数轴上点的表示方法。
二、方程与不等式1. 知识点回顾:方程: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一元一次不等式、不等式组方程与不等式的性质:方程的解、不等式的解集2. 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方程与不等式的性质,正确求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及一元二次方程。
难点:理解方程与不等式的实际应用,如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解不等式等。
三、函数初步1. 知识点回顾:函数的概念:函数、函数的表示方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2. 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函数的概念和性质,掌握函数的表示方法,熟悉常见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难点: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利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四、幂运算和整式乘除1. 知识点回顾:幂运算:乘方、开方,指数运算规则整式乘法: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整式除法:单项式除单项式、单项式除多项式、多项式除以多项式整式的加减法:合并同类项、幂的运算性质的应用分式的约分和通分变形。
分式的加减运算;分式的乘除运算;分式的混合运算。
2.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幂运算和整式的加减乘除运算法则,能熟练进行各种运算。
难点:正确理解分式的约分和通分变形的方法,能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
五、几何图形与测量1.知识点回顾直线的基本性质;线段的基本性质;角的概念及度量;角平分线的概念;平行线的概念及判定方法;平行线的性质及判定方法;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及性质;四边形的基本概念及性质;多边形的概念及内角和定理;圆的基本概念及性质;弧的概念及度量;弓形的概念及度量;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七年级数学学案:《代数式与一元一次方程》
初一数学大单元整体学习学程代数式与一元一次方程班级:小组:姓名:学科主任:年级主任:单元概述【单元内容】本单元是初中代数初步的第二个单元,主要包含代数式与函数的初步认识、整式的加减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内容,是在小学已有经验和有理数及其运算单元的基础上进一步使用符号进行一般性的运算.学习本单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数学符号,准确应用数学符号表达事物的性质、关系和规律,提升抽象能力、运算能力和模型观念.【课标要求】1.代数式(1)借助现实情境了解代数式,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2)能分析具体问题中的简单数量关系,并用代数式表示;能根据特定的问题查阅资料,找到所需的公式.(3)会把具体数代入代数式进行计算.(4)理解整式的概念,掌握合并同类项和去括号的法则;能进行简单的整式加减运算. 2.方程(1)能根据现实情境理解方程的意义,能针对具体问题列出方程;理解方程解的意义,经历估计方程解的过程.(2)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质;能解一元一次方程.3.函数(1)探索简单实例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了解常量、变量的意义;了解函数的概念和表示法,能举出函数的实例.(2)能结合图象对简单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进行分析.(3)能确定简单实际问题中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会求函数值.(4)能用适当的函数表示法刻画简单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理解函数值的意义. (5)结合对函数关系的分析,能对变量的变化情况进行初步讨论.【单元目标】1.研读文本,用字母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与变化规律,说明符号表示的优越性,说出对代数式、整式与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的理解,初步探索数、式与方程的内在联系.2.经历合并同类项法则和去括号法则的形成过程,运用法则探究整式的加减运算及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说出转化思想是如何体现的.3.分析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建立一元一次方程和函数模型解决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探究整式与方程的应用价值.4.以式-方程-函数为主线,重构思维导图,借助代数式、一元一次方程、函数的相关概念、运算、模型解决综合问题,发展抽象能力、模型观念.【学习导航】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会分四个阶段对本单元进行整体学习,“整体感知”阶段用字母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与变化规律,感受符号表示的优越性,进而认识代数式与一元一次方程,初步探索数、式、方程的内在联系;“探究建构”阶段在植树情境中列出代数式并带入求值,通过实例认识同类项,探索合并同类项法则和去括号法则,运用两个法则进行整式的运算,借助实例探究等式的基本性质,利用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应用迁移”阶段分析整式加减的特点,解决整式特征数学问题;分析配套、工程、行程、营销等问题的等量关系,建立一元一次方程模型和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重构拓展”阶段以式-方程-函数为主线理清代数式、一元一次方程、函数之间的关系,重构思维导图。
初中生趣味数学课教案模板
初中生趣味数学课教案模板年级学科:七年级数学课时:1课时教材:《数学》教学目标:1. 让学生感受数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内容:1. 数学故事:介绍一个有趣的数学故事,如毕达哥拉斯发现勾股定理的故事。
2. 数学游戏:组织学生进行一个数学游戏,如“数独游戏”。
3. 数学问题:提出一个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一个有趣的数学故事导入新课,如毕达哥拉斯发现勾股定理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涉及的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的趣味性。
二、新课(2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一个数学游戏,如“数独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数学的乐趣。
2.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游戏中的数学规律,引导学生发现和解决游戏中的数学问题。
3. 教师提出一个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一家三口去动物园,门票价格分别是20元、15元和10元,请问他们购买门票最省钱的办法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
三、练习与讨论(15分钟)1. 教师出示几个类似的数学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
2. 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讨论,分享解题方法和经验。
3. 教师对学生的解题情况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巩固知识点。
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受,提出对数学的疑问。
3. 教师对学生的总结和反思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参与度。
2. 学生在数学游戏和问题解决中的表现。
3. 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不足之处进行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初中数学学案设计教案模板
####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基本概念和定理。
-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自信。
-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核心概念和定理。
- 关键步骤和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 复杂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 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
####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回顾上节课内容,引出本节课主题。
- 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 学生阅读教材,自主学习本节课内容。
-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 合作探究- 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 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 教师参与讨论,引导小组思考。
4. 展示交流- 各小组展示探究成果,分享解题思路。
- 全班交流,共同讨论,完善解题方法。
5. 巩固练习- 教师布置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6. 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 强调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
7. 布置作业-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 作业内容应具有层次性,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合作情况。
- 评价学生的发言、讨论、解题等能力。
2. 作业评价:- 评价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 及时反馈,帮助学生查漏补缺。
3. 阶段性评价:- 定期进行阶段性测试,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果。
- 根据测试结果,调整教学策略。
#### 五、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2. 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情况。
3.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4. 教学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5. 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数学绩优学案七年级上册电子版
数学绩优学案七年级上册电子版(一)数学绩优学案1. 关于数学的定义数学是一种研究复杂问题的正确的方法和技巧的书籍,也是一种研究规律性的学科,是系统性、有规律性的抽象研究,处理统计、计量和推理问题的学问。
它文学的、艺术的、抽象的、技术的和实际的特征,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分析世界上的物体和实践活动,并能够把这些理论变成实际活动。
2. 数学学习的重要性数学学习非常重要,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把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实际的活动的能力,同时也是一种发现、否定和试验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此外它还可以确定计算机编程的基础,提高学生在未来有关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为学生未来取得成功做好准备。
3. 数学学习的方法(1)学习数学应以解题为中心,以理解为主,而不是死记硬背。
(2)合理安排好自己的学习时间,把容易和难的题目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地练习,不断提高解题能力。
(3)要熟练掌握基础知识,把基础知识定位归纳总结,把难点迅速应用到实际题目中。
(4)要养成勤于思考,直观记忆的好习惯,细心分析题目中所包含的隐藏信息,要将条件把握的准确,找出关键点,辨清概念,不断训练自己的推理能力,把它们变成自己的思维方式。
4. 如何促进数学学习(1)教师在课堂上应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以便形成独到的看法,提高记忆力。
(2)老师应鼓励学生进行手工工作,以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应采用多媒体、交互式学习形式来让学生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
(4)应不定期举行数学竞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总结数学是一种有规律性的抽象研究,它蕴含了文学、艺术、抽象、技术、实际等各种特征,可以加强人们实践活动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可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学好数学有助于初中学生未来取得成功,所以数学学习非常重要。
学好数学的方法有解题为中心,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基础知识的熟练掌握,勤于思考,等,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采用多元的学习形式,举办数学竞赛等促进数学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2数轴导学案预习目标:1.知道数轴的三要素,会画数轴;2.知道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能将有理数用数轴上的点表示;3.会利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预习重点1.数轴的画法;2.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数。
预习难点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数。
课堂预习过程设计(一)导入1.观察一下直尺,直尺上哪边的数大,哪边的数小?那么有理数可以用直线上的点来表示吗?(二)一起探究在一条东西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牌,汽车站牌东3米和7.5米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牌西3米和4.8米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试画图表示这一情境(三)数轴1.数轴的画法第一步:画直线,在直线上任取一个点表示数O,这个点叫做_______。
第二步:规定从原点向右的为_______向那么相反的方向(从原点向左)则为负方向第三步:选择适当的长度为____________。
总结:规定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称数轴的三要素)的直线叫做数轴2.尝试反馈,巩固练习(1)原点表示什么数?__________________(2)原点右方表示什么数?原点左方表示什么数?______________(3)表示+2的点在什么位置?表示-1的点在什么位置?____________________(4)分数或者小数可以用数轴表示吗?原点向右0.5个单位长度的A 点表示什么数?原点向左211个单位长度的B 点表示什么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5)有人说一条直线是一条数轴,对不对?为什么?(6)下列所画数轴对不对?如果不对,指出错在哪里?3.学以致用,展示风采:例1 画一条数轴,并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 1,5,0,-2.5,214.例2 指出数轴上 A 、B 、C 、D 、E 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归纳:一般地,设a 是一个正数,则数轴上表示数a 的点在原点的 边,与原点的距离是 个单位长度;表示数-a 的点在原点的 边,与原点的距离是 个单位长度。
4.尝试反馈,巩固练习 1.判断题(1)直线就是数轴( )(2)数轴上原点左边表示的数是负数,右边表示的数是正数,原点表示的数是0。
( )(3)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 ) (4)数轴上到原点距离等于3的点所表示的数是+3( ) (5)说出下面数轴上A 、B 、C 、D 、O 、M 各点表示什么数?(6)数轴的三要素是 ;(7)数轴上表示-5的点在原点的 侧,与原点的距离是 个长度单位;(8)如图,a 、b 为有理数,则a 0,b 0,a b5.课堂检测1.是不是所有的有理数都能在数轴上表示?画一个数轴,并在数轴上标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1,-3,-3.5,2.5,0。
a b2.是不是所有的正数都在原点右侧,有几个表示0的点。
3.将4和-4,3和-3,12和12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4.指出数轴上A,B,C,D,E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5.在数轴上距原点3个单位长度的点表示的数是_____________。
6.在数轴上表示-6的点在原点的___________侧,距离原点___________个单位长度,表示+6的点在原点的__________侧,距离原点____________个单位长度。
1.2.3相反数导学案【预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借助数轴,使学生了解相反数的概念;2.会求一个有理数的相反数;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师生合作,利用数轴让学生体会数学图形的对称美。
【预习教学重点与难点、疑点】重点:理解相反数的意义难点:理解相反数的意义疑点:在数轴上表示相反数【预习方法】采用数形结合的方式,利用直观演示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预习过程设计】一、复习导入:1、数轴的三要素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
2、认真填一填:数轴上与原点的距离是2的点有___个,这些点表示的数是_______ ;与原点的距离是5的点有_______ 个,这些点表示的数是_______ 。
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相反数的概念:在数轴上距离原点的距离相等,且只有_______的两个数,我们称它们互为______。
规定:零的相反数是_______。
概念的理解:(1)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分别在原点的______,且到原点的_____相等;(2)一般地,数a的相反数是 ______,_______不一定是负数;(3)在一个数的前面添上“—”号,就表示这个数的相反数,如:-3是_____的相反数,- a是____的相反数,因此,当a是负数时,- a是一个_______.-(-3)是_____的相反数,所以-(-3)=______;(4)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之和是____即如果x与y互为相反数,那么x+y=____;反之,若x+y=___, 则x与y互为相反数(5)相反数是指两个数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关系,而不是指一个种类。
如:“-3是一个相反数”这句话是不对的。
三、轻松解题例1 求下列各数的相反数:(1)-5 (2)-2.5 (3)0(4)-2/11 (5)-2b (6) (a-b)例2 相信你自己的判断:(1)-2是相反数()(2)-3和+3都是相反数()(3)-3是3的相反数()(4)-3与+3互为相反数()(5)+3是-3的相反数()(6)一个数的相反数不可能是它本身()例3 化简下列各数中的符号:(1)-(+0.25) (2)-(+5)(3)-(-a) (4)-〔-(+1)〕四、变式训练、培养能力1仔细想一想:(1)___是-(-0.5) 的相反数。
(2)如果-a=-9,那么-a的相反数是____(3) -5.5的相反数是____,____是-6的相反数。
(4)若-x=7,则x=___,x=4,则-x=____2. 比一比我能行:若-(a-5)是负数,则a-5___ 0.3.看一看、比一比我真棒:已知a、b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
(1)在数轴上作出它们的相反数;(2)用“<”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将这四个数连接起来。
4.精心选一选a、b两数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 a>0,b<0B.a<0,b>0C.a<b D以上都不对1.2.4绝对值(一)导学案一、预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从几何、代数两个角度正确体会绝对值的意义;2.会求已知数的绝对值;3.会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
二、预习方法采用引导发现法,辅之以讲授,学生讨论,力求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预习要求,注意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自得知识,自觅规律。
三、预习重难点1.重点:给出一个数会求出它的绝对值。
2.难点:掌握应用绝对值的概念。
预习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1:两辆汽车从同一处0出发,分别向东、西方向行驶10km ,到达A 、B 两处。
它们的行驶路线相同嘛?它们行驶路程的远近(线段OA 、OB 的长度)相同吗?(二)探索新知,导入新课(1)-10与10是相反数,它们只有符号不同,它们什么相同呢?答:它们到原点的距离____________,都等于___________。
概念:绝对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记作:__________(2)-10的绝对值是表示-10的点到原点的距离,-10的绝对值是_______; 10的绝对值是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的绝对值是__________。
(3)-3的绝对值表示_________________,-3的绝对值是__________(4)212+的绝对值绝对值表示___________,212+的绝对值是__________(5)a 的绝对值表示_____________,记作:__________ (三)尝试反馈,巩固练习例1:在数轴上画出212+,9,0,-1,观察数轴,指出它们的绝对值各是多少?总结:观察数轴,在原点右边的点表示的数(正数 例如:212+)的绝对值有什么特点?即: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_______________在原点左边的点表示的数(负数例如:-1)的绝对值呢?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___________________。
0的绝对值是___________________字母a 可表示任意的数,可以表示正数,也可以表示负数,也可以表示0。
a 的绝对值分别是多少例2: 求8,-8,41,41-的绝对值。
由此题目你能想到什么规律?巩固练习:1.化简:________1.0=-,________1003=,________7.0=。
________98=,________=b )0(<b ,2.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_________,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________,0的绝对值是____(1) 当a 是正数时, ____=a (2) 当a 是负数时 ____=a (3) 当a 是零时 ____=a 回顾反馈:1.-3的绝对值是在_____________上表示-3的点到__________的距离,-3的绝对值是____________。
2.绝对值是3的数有____________个,各是___________;绝对值是2.7的数有__________个,各是___________;绝对值是0的数有____________个,是____________。
绝对值是-2的数有没有?________________猜想::a应该是个什么数a,则_______=3.(1)若0a;=(2)若2a,则_______=a。
=本课须知:(1)一个数的绝对值是在数轴上表示这个数的点到原点的距离;(2)求一个数的绝对值必须先判断是正数还是负数。
1.2.4绝对值(二)导学案一、预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从几何、代数两个角度正确体会绝对值的意义;2.会求已知数的绝对值;3.会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体验绝对值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学会与人合作交流,初步形成评价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激发学习数学的欲望。
二、预习重难点1.重点: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
2.难点: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异分母负分数的大小。
三、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复习提问1.规律的发现(看书)给出的14个温度按从低到高排列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画数轴,填出下列各数的大小关系5____3 -2___3 -1_____-3 3____0 -4________0总结:数学中规定,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它们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从___________的顺序,即左边的数___________右边的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