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常用手法》word版
小儿推拿一般手法
脾经:健脾和胃消食定位:拇指桡侧缘,自指尖直至指根成一线。
操作:将患儿拇指屈曲,循拇指桡侧缘向指根方向直推为补,称补脾经。
由指根向指端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脾经。
来回推称清补脾经。
次数:推300-500次。
主治:积滞,腹泻,便秘。
脾经穴为小儿推拿临床中最常用、最重要的穴位之一。
补脾经:循拇指桡侧缘指根方向直推。
清脾经:由指根向指端方向直推为清。
大肠:补大肠温中止泻,清大肠清热通便定位:食指桡侧缘,自指尖直至虎口成一直线。
操作:从食指尖直推向虎口,称补大肠。
反之,从虎口直推向食指尖,称清大肠。
次数:推100-300次。
主治:便秘,腹泻,脱肛。
补大肠:从食指尖直推向虎口清虎口:从虎口直推向食指尖板门:健脾和胃、消食化滞,运达上下之气板门:脾胃之门定位:手掌大鱼际平面。
操作:指端揉,称揉板门或运板门;用推法自指根推向掌根,称推板门。
次数:揉、推100-300次。
主治:积滞,食欲不振或嗳气、腹胀、腹泻、呕吐等症。
推板门:用推法自指根推向掌根天河水:清热泻火,解表除烦定位:前臂正中,总筋至洪池成一直线。
操作:用食、中二指指腹自腕推向肘,称清天河水次数:推100-300次。
主治:感冒发热,五心烦热,唇舌生疮。
清天河水:用食,中二指指腹自腕推向肘六腑:清热,凉血,解毒定位:在前臂尺侧,自肘关节至腕横纹呈一条直线操作:用拇指面或食、中指面自肘推向腕,称退六腑或推六腑。
次数:推100-300次。
主治:一切实热病证。
高热,口渴,惊风,咽痛,鹅口疮腮腺炎,大便干燥等。
退六腑(推六腑):用拇指面或食,中指面自肘推向腕腹:健脾和胃,理气消食定位:腹部。
操作:沿肋弓角边缘或自中脘至脐,向两旁分推,称分推腹阴阳;掌或四指摩称摩腹。
次数:推100-200次,摩3-5分钟。
主治:积滞,腹痛,便秘。
常与捏脊、按揉足三里合用,作为小儿保健手法。
分推腹阳明:沿肋弓角边缘或中脘至脐向两旁分推脊柱: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络定位:大椎至长强成一直线。
小儿推拿的基础手法
小儿推拿的基础手法1 推法(1)直推法:以拇指桡侧或指面在穴位上作直线推动。
亦可用食中二指面着力作直线推动。
(2)旋推法:以拇指面在穴位上作顺时针方向的旋转推动。
(3)分推法:用两手拇指桡侧或指面,自穴位中间向两旁分向推动。
(4)合推法:以拇指桡侧缘自穴位两端向中央推动称合推法。
特别:一般操作时候需要介质,推动时要节律,频率大约每分钟200-300次、用力柔和均匀,始终如一,2 揉法(1)指揉法:以指端着力于穴位做环旋揉动。
(2)掌揉法:以掌着力于穴位做环旋揉动。
(3)鱼际揉法:以大鱼际着力于穴位做环旋揉动。
特点:压力柔和均匀,手指不要离开接触的皮肤,皮下组织随手指揉动而滑动,不能再皮肤上摩擦,频率200-300次。
3 按法以掌根或拇指在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逐渐向下用力按压称为按法。
4 摩法以手掌面或食中指面附着于一定部位上,以腕关节连同前臂,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环形移动摩擦。
特点:多用于胸腹部,频率120-160次。
5 掐法用指甲重按穴位称掐法。
逐渐用力,达深透为止6 捏法(1)二指捏:医生两手略尺偏,两手食指中节桡侧横抵于皮肤,拇指置于食指前方的皮肤处。
两手指共同捏拿肌肤,边捏边交替前进。
(2)三指捏:两手略背伸,两手拇指桡侧横抵于皮肤,食指中指置于拇指前方的皮肤处。
三手指共同捏拿肌肤,边捏边交替前进。
特点:捏起皮肤多少级提拿用力大小适当,不可扭转,需直线前进,不可歪斜。
7 运法以拇指或食中指端在一定穴位上由此往彼作弧形或环形推动,称运法。
宜清不易重,宜缓不易急,在体表旋转摩擦推动,不带动深层肌肉组织,频率80-120次。
小儿推拿基本手法及常用穴位第一部分
黄蜂入洞
• 【位置】 • 两鼻孔即是此穴(相当于内迎香,为奇穴) • 【操作】 • 用示指、中指端在小儿两鼻孔下缘揉按10-
20次。 • 【作用】 • 宣肺气,通鼻窍
• 【主治】
• 鼻塞不通,发热无汗。
• 【临床运用】
• 宣肺气,通鼻窍,常用于感冒、慢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等病证。临床多与清肺经,拿 风池,按揉印堂等合用。
4 耳后高骨:
• 位置:耳后入发际,
乳突后缘下凹陷中。
• 操作:用拇指或中
指指面做按揉法,揉
5次按2次。
• 【作用】 疏风解表,止咳化痰,安神除烦。
• 【主治】咳痰,头痛,惊风,烦躁不安。
• 【临床运用】 用于治疗感冒头痛,多与推 攒竹、坎宫、太阳等穴合用;若惊风,烦 躁多配与掐小天心,清心经,清肝经等合 用;若咳痰多,多与揉膻中、乳旁,推肺 俞等穴合用。
• 3.运太阳 发汗解表,止汗(男:左太阳发 汗为泻法,右太阳发汗为补法;女:左太阳 止汗为补法,右太阳发汗为泻法)。
• 【主治】
• 外感发热,头痛,目赤肿痛,汗证,热厥。
• 【临床运用】
• 推太阳或按揉太阳主要用于外感发热。若 外感表实无汗,头痛,热厥,目赤肿痛, 用泻法;若外感表虚有汗,或自汗等症用 补法,用运太阳止汗。亦作为头部常例穴 之一。
用力自然。 • 3.摩动时要缓和协调,每分钟速度120次左右。 • 指摩稍快,掌摩稍重缓。 • 总之,“轻而不浮,重而不滞”
• 【临床运用】
• 摩法刺激轻柔和缓,常用于胸腹胁肋部。
• 功能特点是摩以解之,即能和中理气,缓解 疼痛,消积导滞,多用于治疗脘腹疼痛,食 积胀满,气滞及胸肋迸伤等症。推拿基本手法
• 一、推法 • 小儿推法是从成人推法演变而成。它属螺
小儿推拿手法
四、捣法
屈食、中指或中、无名指,以其 手背一面近掌之第一指节处,在穴位 处均匀地捣打。 向离心的方向为下捣,向向心的 方向为上捣,向身体左侧的方向为左 捣,向身体右侧的方向为右捣。作用 在于矫筋脉的拘急或偏胜,总的效能 是升降与矫正。如患急喘、实火、惊 悸,也可直捣(直上直下地捣),有 镇降的疗效。用于点型穴位,如捣小 天心。
要求:手指紧紧的吸附在穴位上, 用力着实渗透,不可只在表皮上 摩擦。 左揉主升,右揉主降,应左揉右 揉同数。 速度每分钟约200次。多用在点 型穴位上,如揉二马、外劳宫等。
三、拿法
以拇、食两指或并用中指,夹住穴 位同时相对用力卡拿,一紧一松, 反复增减用力。 要求:松紧适宜,用力柔和。 是一种强刺激的手法,多用于急救, 例如惊风急救拿列缺穴;也是小儿推 拿的辅助手法之一,如推拿结束后拿 威灵、精宁。一般用于点型穴位。
速度约每分钟200次为宜。推法多 用线性穴位,如推天河水、六腑等。
特殊:平肝清肺并推法。两穴都是从 指根推向指尖,中间只隔了一个中指, 中指是心穴不可推,怎么隔?幼儿手 小,医者用左手指隔开,将患儿的食 指、无名指并拢,同时推之。
二、揉法
以拇指或食、中指的螺纹面在穴位 上,不离其处而旋转揉动。
七、其他
掐法:以拇指或其他指的指甲, 在穴位上掐之,使产生酸麻胀感。 以不掐破皮肤为度,如掐五指节。
小儿推拿手法
常用手法: 推、揉、拿、捣、分合、运六法。
一、推法
以拇指桡侧,或食、中指、无名指的 螺纹面,在穴位以固定的幅度向前、 向后或来回做直线推动。
推法中又分补、清、清补3种。补 法:由指尖向指根推(向心的方 向);清法(泻法):由指根向 指尖推(离心的方向);清补法 (平补平泻):由指尖至指根来 回推(来回反复)。但有例外, 如推天河水一穴,其方向是向心 的,但是属于清法。
小儿推拿大全
小儿推拿大全以下方法其特点是取穴以手臂部穴位为主,全身穴位为辅;手法灵巧独特,操作规范简便,且疗效显著。
一、脾经(脾土)位置:①在拇指桡侧缘末节,自指尖至指间关节横纹处(用于直推法补脾经);②在拇指桡侧缘自指尖至指根(用于直推法清补脾经);③在拇指的螺旋面(用于旋推法补脾经)。
操作:术者用左手的无名指和小指夹住小儿手,食指和拇指捏住小儿拇指,用右手拇指推之。
①直推法:将小儿拇指屈曲,自指尖推至指间关节横纹处,称补脾经(或补脾土);②将小儿拇指伸直,自指根至指尖来回推,称清脾经(或清补脾经)。
③旋推法:拇指面旋推,顺时针方向为补,逆时针方向为泻。
一般用300~500次。
作用:脾为后天之本,补之可补虚扶弱,补血生肌,进饮食,化痰涎,助消化,止泻痢;清之可清热利湿,消食化积。
主治:食欲不振,呕吐,泄泻,疳积,痢疾,惊厥,黄疸,湿痰,痿证,疹、痘不出,改变面色等。
说明:经实验证明:推补脾经有以下作用:①对胃蠕动有促进作用;②可使胃液的酸度增高;③可使胃蛋白酶分泌增加;④对淀粉酶作用不明显。
二、肝经(肝木)位置:在食指掌面。
操作:将小儿的食指面向上,夹入术者左手虎口内,右手拇指推之。
由指根推向指尖,称为清肝经(或称平肝或泻肝);由指尖推向指根,称为补肝经。
一般100~500次。
作用:开郁,除烦,平肝胆之火,息风镇惊。
主治:目赤,昏闭,烦躁不安,惊风抽搐,口苦咽干。
说明:肝经一般用清法,不用补法,若肝虚应补时,则用补肾经代之,为滋肾养肝法。
因肾为肝之母,补肾即补肝。
如肝实或不采用本穴,可用泻心火,或用清天河水、清小肠穴代之,因肝为心之母,实则泻其子,心与小肠相表里。
三、心经(心火)位置:在中指掌面。
操作:将小儿的中指面向上,夹入术者左手虎口内,右手拇指推之。
由指根推向指尖,称为清心经;由指尖推向指根,称为补心经。
100~500次。
作用:清热,泻心火,补益心血,养心安神。
主治:小便不利,口舌生疮,目赤,五心烦热,惊惕不安。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及穴位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及穴位小儿推拿常用手法及穴位第一章搓法1.搓肚脐法:________用食指和拇指搓脐周围的肚脐眼,顺时针方向搓动,每次持续约1-2分钟。
2.搓足心法:________用手心对着婴儿的足心,以顺时针方向搓动足心,每只脚持续搓动1-2分钟。
3.搓揉耳轮法:________用食指和拇指捏住婴儿的耳轮,轻轻搓揉,每只耳朵进行1-2分钟。
第二章推法1.推腹法:________用手掌从婴儿的肚脐向外推,再回到肚脐处,每次进行5-10次。
2.推背法:________用手掌从婴儿的背部中央向两侧推,分别从上到下进行,每侧进行5-10次。
3.推腿法:________用手掌从婴儿的大腿根部向下推至足背,每腿进行5-10次。
第三章拍法1.拍背法:________用手掌拍打婴儿的背部,由上至下轻拍,每次拍打约1-2分钟。
2.拍腿法:________用手掌拍打婴儿的大腿,由上至下轻拍,每侧进行约1-2分钟。
第四章揉法1.揉背脊法:________用手指从婴儿的背部中央向两侧揉动脊椎,每次揉动约1-2分钟。
2.揉手法:________用手指揉动婴儿的手掌和手背,每只手进行1-2分钟。
3.揉足法:________用手指揉动婴儿的足底和足背,每只脚进行1-2分钟。
穴位:________1.四神聪:________位于婴儿额头发际正中央,用食指按压。
2.大椎:________位于婴儿颈部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用拇指按压。
3.幽门:________位于婴儿胃底与脐中连线上,用拇指按压。
4.足三里:________位于婴儿的小腿前侧,当膝盖下方的3寸处,用拇指揉动。
5.关元:________位于婴儿的肚脐正中央,用食指按压。
6.三阴交:________位于婴儿小腿内侧,当膝盖下方的4寸处,用拇指揉动。
附件:________本文档不涉及附件。
法律名词及注释:________1.法律名词1:________注释1。
2.法律名词2:________注释2。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小儿推拿常用手法有其一定的特点,现主要介绍如下:【推法】推法在小儿推拿临床应用相当广泛。
有直推法、分推法、合推法和旋推法四种。
1.直推法(图196)医生用拇指桡侧缘,或用食、中两指指面附着于治疗部,做单方向的直线推动动作要轻快连续,一拂而过,如帚佛尘状,以推后皮肤不红为佳。
手法频率每分钟约250~300次。
推动时必须行直线,不可歪斜,以恐动别经而招患。
常用于推拿特定穴中的“线状穴位”和“五经”穴等。
功效:清热解表,止泻通便,除烦安神。
主治:外感发热、腹泻、便秘、惊惕烦躁等症。
2.分推法用双手拇指罗纹面以穴位为中心向两侧作分向的推动,称为分推法,又称为“分法”本法运用时,两手用力要均匀、柔和协调。
一般分推20~30次。
常用于额前、胸部、腹部、背部、腕掌部。
功效:分理气血,调和阴阳。
主治:发热、咳嗽、腹胀、便秘等症。
3.合推法合推法是与分推法相对而言,又称合法、和法动作要求同分推法,只是推动方向相反。
适用部位同分推法。
功效:和阴阳,理气血。
主治:发热、腹胀、便秘等症。
在临床上合推法常与分推法配合使用,一分一合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4.旋推法医生用拇指罗纹面轻附于治疗的穴位上,做顺时钟方向的环旋移动。
即:旋推法仅依拇指在皮肤表面作旋转推动,一般不带动皮下组织。
手法频率每分钟150~200次。
主要用于“五经”穴。
功效:健脾和胃,补肺益肾。
主治: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肺虚咳嗽等小儿虚证。
【运法】运是运转的意思,在治疗部位做弧形或环形推动(图197)称为运法。
亦有人称运推法.属推法的一种。
也是小儿推拿的常用手法之一。
医生以拇指罗纹面,或用中指罗纹面,附着于治疗穴位,做由此穴向彼穴的弧形推动。
或在穴周作周而复始的环形推动。
运法在操作时,一是宜轻不宜重,仅是皮肤表面摩擦,而不带动皮下组织。
二是宜缓不宜急,每分钟频率约 80~100次。
宜用于弧线状穴位或圆形穴位。
功效:清热除烦,宽胸理气。
捏脊(积)的操作一般均由龟尾穴开始,沿脊柱两侧而上止于大椎穴,一般连续操作5~6遍。
小儿推拿的四种常用手法
小儿推拿的四种常用手法
小儿推拿安全简便宝宝防病的不二选择
宝宝的健康成长是每个家长心中共同的愿望,随着“治未病”观念的普及,小儿推拿这一无药化、低风险的绿色疗法自然成为家长们的不二选择。
小儿推拿具有治疗范围广、疗效显著、安全简便、患儿易于接受这四大优点,对儿童健康成长有较大帮助。
妈妈必学:小儿推拿保健四大手法
小儿推拿可起保健功效,主要作用于手部脾经、腹部、脊、足三里四个部位,具体手法如下:
1、推脾经——健脾胃、补气血
定位:脾经位于拇指外侧,自指尖直至指根成一线。
治疗:脾胃功能失调有关的病症及全身虚弱型病症。
操作:将患儿拇指屈曲,循拇指桡侧来回推。
2、摩腹——健脾和胃、理气消食
定位:腹部。
治疗:便秘、泄泻。
操作:顺时针摩能通便,逆时针摩能止泻。
3、捏脊——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络、培元气
捏脊手法广泛用于小儿保健,能促进小儿生长发育,增强抗病能力。
定位:背部,大椎穴至长强穴成一直线。
操作:捏起皮肤,从长强穴开始,双手交替捻动,边捏边提边向上推移,至大椎穴止,捏至最后一遍时每捏三次增加一个较重的提拉动作,谓之“捏三提一”法。
4、掐揉三足里——调节胃肠功能
定位: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治疗:腹泻、便秘等胃肠道疾病;先天不足、早产儿等。
操作:建议每天做一次,每次8~10分钟。
治未病的养生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推拿保健是防治疾病的好方法,以
上我们为大家介绍了小儿推拿的手法,中医的推拿按摩能调理儿童的
身心健康,更好的保证儿童的健康成长!。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及穴位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及穴位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及穴位
一、常用手法
⒈捏法:用拇指和食指等手指捏住肌肉或皮肤,进行按摩或推拿。
⒉推拿:用手掌、掌根和掌侧按摩和推拿患者的相应部位。
⒊摩擦法:用手掌或掌根在特定部位进行快速摩擦,增加局部血液循环。
⒋按揉法:用手指和手掌在穴位附近进行揉动,刺激经络和穴位。
⒌指压法:用手指按压特定穴位,调节经络和气血运行。
⒍敲打法:用手掌或拳头等部位轻拍或敲打患者的相关部位,刺激经络和穴位。
⒎推拿扭转法:在推拿的基础上加入扭转动作,增加关节活动度。
⒏推法:用手指或掌根沿着经络或肌肉进行推动。
二、穴位
⒈风池穴:位于颈部后正中线上,头发生长的窝凹处。
⒉大椎穴:位于颈椎第一棘突后下方⑸寸,两侧与风池穴连线相交处。
⒊太阳穴:位于眉毛外端凹陷处,额骨与颧骨交界处。
⒋天突穴:位于胸骨中央的凹陷处。
⒌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当膝盖外侧髌骨下缘与胫骨前缘之间的凹陷处。
⒍冲门穴:位于足背骨第一蹊络开始的地方,两侧脚趾骨之间凹陷处。
⒎三阴交穴:位于小腿内侧,当踝骨内侧后缘与腓骨前缘之间的凹陷处。
⒏胃脘穴:位于胃部正中线,脐上5寸处。
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推拿手法示意图和穴位示意图。
法律名词及注释:
⒈推拿:中医传统疗法之一,通过按摩和刺激特定穴位以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
⒉穴位:中医学中特定的身体部位,通过刺激穴位可以调节和改善气血运行。
⒊经络:中医学中的气血运行通道,贯穿全身,与身体的功能和疾病有密切关系。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主治及操作手法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主治及操作手法
一、小儿头穴
(一)内眦穴(内关):位于头顶正中,前额之中,乳头前上2.5厘
米处。
主治:主治头痛,面痛,胸痛,耳痛,胸胁胀满,头眩,眼痛,目赤
肿痛,鼻塞流涕,口眼歪斜,抽搐口舌张痛,癫狂口吐白沫等病证。
操作手法:拇指按压,以持压手法从耳中心抵至内眦穴,节度和推泻
按摩的手法,每次2-3分钟。
(二)外眦穴(外关):位于头顶正中,前额之前,乳突后下1.5厘
米处。
主治:主治头痛,耳鸣,耳聋,眩晕,耳聋听力减退,颅痛,颅神经痛,眼痛,口眼歪斜,抽搐口舌张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泻、肠
绞痛等病证。
操作手法:以持压手法从耳中心抵至外眦穴,节度和推泻按摩的手法,每次2-3分钟。
(三)额内口穴:位于头顶正中,前额之前,乳突后下3厘米处。
主治:主治头痛,面肌痉挛,耳聋,鼻塞,口眼歪斜,抽搐口舌张痛,神经性偏瘫,癫狂口吐白沫,恶心,呕吐,腹泻,腹胀,腹痛,食欲不振
等病证。
操作手法:额头前部紧张按压,以触摸、挤压等方式操作。
小儿推拿基本手法
小儿推拿基本手法
小儿推拿是一种传统中医疗法,主要用于儿童的疾病治疗和预防。
小儿推拿基本手法包括以下几种:
1. 捏揉法:用拇指和食指捏住肌肉或皮肤,然后轻轻揉动,以增强局部血液循环和放松肌肉。
2. 推拿法:用手掌按摩,由浅入深,轻柔有力,以促进血液循环和经络气血运行。
3. 摇晃法:用手臂和手掌轻轻握住患儿的身体部位,轻轻晃动,以促进神经系统的疏松和放松。
4. 磨擦法:用手掌或指腹在肌肉或皮肤上来回磨擦,以促进血液循环和经络气血运行。
5. 拉伸法:用手掌或手指轻轻按住患儿肌肉,然后缓慢拉伸,以缓解肌肉紧张和增加关节的灵活性。
6. 捏顶法:用拇指和食指按住婴儿头顶部位,然后轻轻捏动,以促进头部血液循环和头颅的生长发育。
小儿推拿手法应该根据患儿不同的病情和年龄来选择,同时也需要专业的推拿师来操作,避免因操作不当而造成的不良影响。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
幅度运动;中指旋推,中指及腕部各关节不 动,靠前臂小幅运动带动中指。频率 100120次/分。 临床多用于手足及胸腹部穴位:旋推五经穴、 劳宫穴、涌泉穴、膻中穴。
分推推动,或作“八”行运动。 分为直线分推法和弧线分推法。
分推法动作要领及临床应用
小儿推拿 常用基本手法
(一)推法—直推法
定义: 以拇指桡侧面或螺纹面, 或食中指末节指腹,在 患儿体表或一定穴位上 做单方向或来回直线推 动。
直推法动作要领
轻快柔和,连续均匀, 直线推动,不得斜曲。 单手或双手交替。 频率一般为200-300次/ 分。 用力大小应做到轻而不 浮,重而不滞,以皮肤 不红为宜。
(四)摩法
医者用食、中、无名、小指指面或掌面放在
穴位上,以腕关节屈伸,前臂旋转为动力, 连同前臂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环旋抚摩 动作。分为指摩法和掌摩法。
摩法动作要领
肩臂放松,肘关节微屈,指掌着力部位随腕
关节主动屈伸、旋转; 指掌在体表作环旋抚摩时,不要带动皮下组 织,本法与揉法严格区别,轻而不浮,不吸 定体表穴位; 用力柔和自然,速度均匀协调,压力要大小 适当。频率120-160次/分。
拿法动作要领
肩臂放松,腕关节自然蓄力,用拇指面着力。
动作要连绵不断,着力要由轻到重,再由重 到轻。 操作时腕部放松,手指着力,用巧劲提拿施 术部位的深层筋肌。 此法为复合手法,含捏、提、揉三种动作形 态。操作时以捏法为基础,提、揉为辅助。
拿法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颈项、肩部和四肢穴位。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
小儿生理病理特点
生理特点:生机蓬勃,发育迅速。脏腑娇嫩, 形气未充。 病理特点: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清灵, 易于康复。
婴幼儿推拿常用手法 推法
【应用】本法主用于线穴、面穴等小儿特定穴的操作, 如推三关、推大肠、推肝经、推肺经等。有调阴阳、和 脏腑等作用。在某些穴位上推动的方向与补泻有关,应 根据不同部位和穴位而定。
【动作要求】 操作时,两手用力要均匀,动作要柔和、协调。向两旁 作分推时,即可作直线移动,也可顺体表作弧形移动, 如←·→,或↙·↘。频率每分钟100~150次左右。
【应用】分推法多用于面穴、线穴及平面部位穴位的操 作,如分腹阴阳、分推大横纹、分推膻中、推坎宫等。
一、推法 (四)合推法 用双手拇指与掌面自穴位两旁向穴位中合拢推动的手法 称为合推法,又称为“合法”、“和法”(图4-4)。
一、推法
(二)旋推法 用拇指指面在穴位表皮上作环形旋转推动的手法称为 旋推法(图4-2)。
图4-2
一、推法
(二)旋推法
【动作要领】 术者肘关节作轻微屈伸运动带动腕关节和拇指掌指关 节运动,使拇指罗纹面在穴位上旋转推动。
【动作要求】 拇指罗纹面要紧贴穴位。频率每分钟150~200次左 右,用力较指揉法轻。
图4-4
一、推法
(四)合推法
【动作要领】 合推法与分推法相对而言,术者双手拇指伸直,四指 分开,用拇指罗纹面或手掌面紧贴治疗部位,分别自 穴位两旁向中间合向推动。
【动作要求】 合推法操作时,两手用力要均匀,动作要柔和、协调。 频率每分钟100~150次左右。
【应用】合推法主要用于腕部阴阳穴和腹部阴阳穴。
第一节 小儿推拿基本手法来自、推法推法包括直推法、旋推法、分推法、合推 法四种。
一、推法
(一)直推法 用拇指桡侧、罗纹面、食中指螺纹面在穴位上作单向 直线推动的手法称直推法(图 4-1)。
小儿推拿教程文字版
小儿推拿教程文字版给小儿推拿时,应选择避风、避强光、噪音小的地方;室内应保持清静、整洁,空气清新、温度适宜。
推拿后注意避风,忌食生冷。
推拿时家长要保持双手清洁,摘去戒指、手镯等饰物。
指甲要常修剪,刚剪过的指甲,一定要用指甲锉锉平。
冬季推拿时双手宜暖。
小儿过饥或过饱,均不利于按摩疗效的发挥。
在小儿哭闹之时,要先安抚好小儿的情绪,再进行推拿。
小儿皮肤娇嫩,按摩时切勿抓破小儿皮肤。
家庭推拿一般可使用按摩油或爽身粉等介质,以防推拿时皮肤破损。
小儿推拿手法的操作顺序:一般先头面,次上肢,再胸腹腰背,最后是下肢;也可先重点,后一般;或先主穴,后配穴。
“拿、掐、捏、捣”等强刺激手法,除急救以外,一般放在最后操作,以免小儿哭闹不安,影响治疗的进行。
小儿推拿手法操作时间的长短,应根据病情、体质而定,因病因人而异。
在临床实践中推法、揉法运用较多,做摩法用的时间较长。
运用掐法、按法时,手法要重、少、快。
如果仅按摩一侧手部穴位,可不论男女,均按摩左手。
推脾经健脾胃、补气血定位:脾经位于拇指外侧,自指尖直至指根成线。
治疗:脾胃功能失调有关的病症及全身虚弱型病症。
操作:将患儿拇指屈曲,循拇指棕侧来回推。
摩腹健脾和胃、理气消食定位:腹部。
治疗:便秘、泄泻。
操作:顺时针摩能通便,逆时针摩能止泻。
捏脊——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络、培元气定位:背部,大椎穴至长强穴成一直线。
操作:捏起皮肤,从长强穴开始,双手交替捻动,边捏边提边向上推移,至大椎穴止,捏至最后一遍时每捏三次增加一个较重的提拉动作,谓之“捏三提一”法。
掐揉三足里——调节胃肠功能定位: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治疗:腹泻、便秘等胃肠道疾病;先天不足、早产儿等。
操作:建议每天做一次,每次8~10分钟。
按摩天突穴有的孩子特别容易得支气管炎,爱咳嗽,可以按摩两个穴位。
一个是孩子第二个锁骨跟肩关书交界的地方,可以经常按一按,对预防咳嗽特别有好处。
另外一个是天突穴,在锁骨中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小儿推拿是中医推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基础到临床都具有自身的特点。
【小儿生理特点】小儿生理主要表现为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然而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小儿自出生后一方面都在不断地生长发育,成长壮实,古人把处于这种发育迅速阶段的小儿称之为“纯阳之体”。
但另一方面小儿又如初生的嫩芽,脏器柔弱,故又有“稚阳未充,稚阴未长”的论说。
稚阴稚阳,是指小儿形体无论在物质基础和生理功能活动上均未臻完善,需要特别呵护。
【小儿病理特点】小儿病理主要表现为发病急、变化大,但经过正确医治,易趋康复。
小儿因体质和功能均较脆弱,加以寒暖不能自调,饮食不能自节,因此外易为六淫所侵,内易为饮食所伤。
对于突然发生的强烈刺激,往往不能忍受而容易出现惊恐状态。
在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喂养失调的情况下,常可引起发育障碍,表现有五迟、五软等病态。
又因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差,特别易患麻疹、腮腺炎、百日咳等传染病。
小儿患病后病情往往比成人为重,当发热较高时,易于抽搐、惊厥;感受风寒之后极易导致肺炎、喘咳。
总之小儿病情来势急,变化多而迅速,可并发严重病症,但如能诊疗及时,护理得当,也容易痊愈,较快地恢复其生理功能。
【辨证特点】首先小儿不会诉说病情,问诊常是间接的,因而不能确切地反映实际情况。
较大孩儿虽能自述,也多是言不达意。
其次,婴儿气血未充,脉象难凭,尤其在诊察时哭闹不安,更易影响气息脉象。
闻诊虽能反映一些情况,但也不够全面。
只有望诊不受种种条件的限制,反映病情比较可靠,应予以重视。
此外,从八纲辨证来看,由于小儿阳气偏盛,感受外邪后易寒随热化,临床以阳证、热证、实证居多。
下面着重介绍几项小儿特色的诊法。
1.望小儿指纹指纹是浮露于食指桡侧缘的脉络,是手太阴肺经的一个分支,所以望指纹与诊寸口脉有相似的临床意义。
由于小儿切脉部位短小,诊脉时常啼哭躁动,影响脉象的真实性,而指纹处皮肤薄嫩,脉络易于暴露,故对三岁以下的小孩常结合指纹的变化以辅助诊断。
指纹分“风”、“气”、“命”三关,即食指掌指纹为“风关”,近节指间纹为“气关”,远节指间纹为“命关”(图194)。
(1)望指纹方法:在自然光线下,暴露患儿小手,医生用左手拇、食二指握住小儿食指远端;以右手拇指在小儿食指桡侧,从指端向指根部轻推几次,用力要适中,使指纹更为显现,便于观察。
(2)望指纹内容:主要从指纹色泽、长短和浮沉三个方面来分析观察。
色泽:正常指纹,色呈浅红,隐现于风关之内。
患病之后,色鲜红者,多属外感风寒表证;色紫红者,多为热证;色紫黑者,多为血络郁闭,病情危重;色淡者,多为虚证;色滞暗者,多为实证;色青者,多为惊风,或为痛证。
长短:一般说来,指纹在风关者,为邪浅病轻;指纹透气关者,为邪已深入;指纹达命关者,为病情较重;若指纹一直延伸到指甲端,即所谓“透关射甲”,为病情重笃。
浮沉:指纹浮现明显者,是病在表;沉隐不显者,是病在里。
现代医学认为,小儿望指纹是观察食指桡侧的浅表静脉。
指纹充盈度的变化主要与静脉压有关,心力衰竭、肺炎等患儿,大多数可见指纹向命关延伸,这是由于静脉压升高所致,静脉压愈高,指纹的充盈度就愈大,也就愈向指尖方向伸展。
指纹的色泽在某些程度上可反映体内缺氧的程度,缺氧愈甚,血中还原血红蛋白量就愈高,指纹的青紫色也就愈明显,因而肺炎及心力衰竭的患儿多出现青紫或紫色指纹,贫血的患儿则由于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指纹则淡。
2.小儿切脉小儿前臂短小,切脉部位“寸口”就更为短小,不容三指以候寸、关、尺,可用“一指(拇指)定关法”,也称为一指定三关(图195),而不细分三部。
小儿平脉(正常脉象)较成人快,一般l~2岁左右小儿,脉搏每一息(即是一呼一吸)跳动6~7次;3~6岁小儿,每一息跳动5~6次。
以后随年龄增加,而脉搏则相对减少。
小儿诊脉通常以浮、沉、迟、数,辨表、里、寒、热;以有力、无力来定虚、实。
浮脉:轻按即能清楚感到脉搏跳动,主表证。
沉脉:轻按不易感觉,重按才可能触到,主里证。
迟脉:脉搏比该年龄小儿缓慢,主寒证。
数脉:脉搏比该年龄小儿快,主热证。
脉有力:为实证。
脉无力:为虚症=======小儿推拿常用手法有其一定的特点,现主要介绍如下:【推法】推法在小儿推拿临床应用相当广泛。
有直推法、分推法、合推法和旋推法四种。
1.直推法(图196)医生用拇指桡侧缘,或用食、中两指指面附着于治疗部,做单方向的直线推动动作要轻快连续,一拂而过,如帚佛尘状,以推后皮肤不红为佳。
手法频率每分钟约250~300次。
推动时必须行直线,不可歪斜,以恐动别经而招患。
常用于推拿特定穴中的“线状穴位”和“五经”穴等。
功效:清热解表,止泻通便,除烦安神。
主治:外感发热、腹泻、便秘、惊惕烦躁等症。
2.分推法用双手拇指罗纹面以穴位为中心向两侧作分向的推动,称为分推法,又称为“分法”本法运用时,两手用力要均匀、柔和协调。
一般分推20~30次。
常用于额前、胸部、腹部、背部、腕掌部。
功效:分理气血,调和阴阳。
主治:发热、咳嗽、腹胀、便秘等症。
3.合推法合推法是与分推法相对而言,又称合法、和法动作要求同分推法,只是推动方向相反。
适用部位同分推法。
功效:和阴阳,理气血。
主治:发热、腹胀、便秘等症。
在临床上合推法常与分推法配合使用,一分一合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4.旋推法医生用拇指罗纹面轻附于治疗的穴位上,做顺时钟方向的环旋移动。
即:◎旋推法仅依拇指在皮肤表面作旋转推动,一般不带动皮下组织。
手法频率每分钟150~200次。
主要用于“五经”穴。
功效:健脾和胃,补肺益肾。
主治: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肺虚咳嗽等小儿虚证。
【运法】运是运转的意思,在治疗部位做弧形或环形推动(图197)称为运法。
亦有人称运推法.属推法的一种。
也是小儿推拿的常用手法之一。
医生以拇指罗纹面,或用中指罗纹面,附着于治疗穴位,做由此穴向彼穴的弧形推动。
或在穴周作周始的环形推动。
运法在操作时,一是宜轻不宜重,仅是皮肤表面摩擦,而不带动皮下组织。
二是宜缓不宜急,每分钟频率约 80~100次。
宜用于弧线状穴位或圆形穴位。
功效:清热除烦,宽胸理气。
主治:发热、胸闷、呕吐等症。
相同点异同点运法均在体表作环形推动都不带动皮下组织运动幅度较大频率较慢,每分钟约80-100次旋推法运动幅度较小频率较快,每分钟约160-200次【捏法】以拇指和其他手指在治疗部位做对称性的挤压、捻动,称为捏法。
若以捏法施于脊柱,就称为捏脊法。
由于此法善治小儿“疳积”,收效神奇,所以又称为“捏积法”。
下面介绍捏脊法(图198)的两种操作方法。
1.医生双手呈握拳状,以食指中节的背侧紧贴于患者脊柱两侧,拇指伸直前置,并对准食指中节桡侧掌面,而后将皮肤捏起,并轻轻挤压、捻动,双手交替,缓慢移动向前(图198 a)。
2.医生双腕下垂拇指伸直,指面向前,与食、中两指指面相对;以拇指指端掌面分别紧贴于患者脊柱两侧,食、中两指与拇指相对用力将皮肤捏起,并轻轻挤压、捻动,双手交替,缓慢移动向前(图198 b)。
捏脊(积)的操作一般均由龟尾穴开始,沿脊柱两侧而上止于大椎穴,一般连续操作5~6遍。
结合病情,对需加强手法刺激的患儿,常用捏三提一法;即先捏脊一遍,从第二遍起,每向前捏三次,双手在同一平面同时用力向上提拉一次;或者对重要穴位如肾俞、脾俞、肺俞诸穴位处进行提拉。
在提拉皮肤时,常听到较清脆的“嗒、嗒”声,这属于正常的筋膜剥离声。
另外在捏法应用时以拇指指端掌面为力点,而不能单纯以拇指指端为力点,更不能将皮肤拧转。
捏起肌肤过多,则动作呆滞不易向前推进,过少则易滑脱;用力过重易疼痛,过轻又不易得气。
功效:调整阴阳,疏通经络,健脾和胃,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功能,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主治:小儿疳积、消化不良、佝偻病、腹泻等病症。
此法常用作小儿保健,增进食欲,强壮体质。
捏脊法除小儿推拿应用以外,对成人的失眠、神经衰弱、慢性胃肠功能紊乱等虚弱患者也同样有治疗作用。
【掐法】用拇指指甲去按压体表治疗部位的一种手法,称为掐法,本法刺激性强,力量集中,有以指代针之意,所以也称为“指针法”。
可用以急救昏厥的患者。
以拇指指甲为力点,对体表穴位进行按压。
掐法操作时,宜垂直用力按压,不宜抠动,以免损害皮肤。
当掐法施用后常继以揉法,以缓和手法刺激,减轻局部的疼痛反应。
掐法施用次数一般以5~6次为宜,或中病即止,不宜反复长时间的应用。
可适用于头面及手足部痛觉敏感的穴位,如人中、老龙、十王等穴。
功效:开窍醒脑,回阳救逆。
主治:小儿惊风、昏厥等症。
小儿推拿除了运用十四经穴及经外奇穴外,本身还有许多特定的穴位。
这些穴位不仅有“点”状,而且还具有“线”状及“面”状,这是特点之一。
有相当多穴位都聚结在两手,正所谓“小儿百脉汇于两掌”,这是特点之二。
本文着重介绍小儿推拿穴位位置、操作方法、次数(时间)、主治及临床应用。
其中“次数”仅代表6个月~1周岁患儿临床治疗时参考,临诊时尚要根据患儿年龄大小、身体强弱、疾病轻重等情况而有所增减。
上肢部穴位治疗时,一般不分男女,仅操作一只手即可,临床习惯于推拿左手(亦可推拿右手)。
小儿推拿操作的顺序,一般是先头面,后上肢,再胸腹、腰背,最后下肢。
亦有根据病情或患儿体位而定顺序。
但是对于疼痛较敏感的穴位,或具有较重刺激力的手法一般都放在最后操作,以利得到患儿的配合。
◆ 头面部穴位【攒竹(天门)】线状穴。
位置:两眉中间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操作:两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称推攒竹,又称开天门(图201)。
次数:30~50次。
主治:感冒、发热、头痛、精神萎靡、惊惕不安等。
临床应用:①为小儿推拿常例手法(加推坎宫,揉大阳)之一,可用于外感表证及内伤杂病;②若惊惕、烦躁可与清肝经、按揉百会等穴合用。
【坎宫(阴阳)】线状穴。
位置:自眉头沿眉向眉梢成一横线。
操作:两拇指自眉心向眉梢作分推,称推坎宫,又称分阴阳(图202)。
次数:30~50次。
主治:外感发热、头痛目赤。
临床应用:①为小儿推拿常例手法之一,可用于外感表证及内伤杂病;②目赤痛可与清肝经、掐小天心、清天河水等穴合用。
【太阳】点、线结合穴。
位置:眉后凹陷处。
操作:①两拇指挠侧自前向后直推,称推太阳;②用中指指端揉或运,称揉太阳或运太阳(图203)。
次数:30~50次。
主治:头痛发热,目赤痛。
临床应用:①为小儿推拿常例手法之一,可治外感、内伤;②目赤痛除推、揉法外,可加点刺放血,以增强疗效。
【人中】位置:人中沟,上1/3与2/3交界点。
操作:用拇指甲掐,称掐人中。
次数:3~5次或醒后即止。
主治:惊风、昏厥、抽搐。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急救,对于人事不省、惊厥、抽搐时,可与掐十宣、掐老龙等穴合用。
【迎香】位置:鼻翼旁五分,鼻唇沟中。
操作:用食、中二指揉,称揉迎香。
次数:20~30次。
主治:鼻塞流涕。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外感或慢性鼻炎引起的鼻塞,可与清肺经、拿风池等穴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