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交网络的大学生网络素养分析及培育路径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社交网络的大学生网络素养分析及培育路径研究
[摘要]网络素养是公众进行网络社交实践活动的必
备能力之一。

从台州地区高校大学生网络信息的甄别能力、网络行为的自律能力等网络素养调查来看,主要存在着网络意识主体建构不够、网络介体监管引导不够等问题。

建议从大力强化网络教育引导、积极回应网络使用需求、切实提高网络自律意识等路径培育大学生的网络素养。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2234(2016)04 ―0148 ―02
互联网以其快速、便捷等诸多优点深刻地改变和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88亿,其中,学生仍然是最大的群体,占比为25.2%,大专及以上学历人群中互联网使用率在2015年中国网民学历结构中约占20%。

〔1〕在网络环境中,网络素养是公众游弋于互联网世界,进行社交实践活动的必备能力之一。

具体指的是人们在网络社会中正确使用以及有效地利用网络,并对网络信息进行理性客观地分析、评价和利用的综合能力。

而网络素养会实实在在地影响网民的网络行为。

由此,作为网络中极具规模的大学生群体,提升网络素养整体水平就显得尤为
重要。

一、社交网络中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
1.网络媒介的认知能力
大学生对网络素养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内在的网络特质。

从台州高校随机抽样的200名大学生聚类分析来看,有49.3%的受访者对网络素养这个概念不了解或不大了解,只有12%的受访者对网络素养这个概念非常了解。

大学生对网络素养这个概念之所以不熟悉,原因是多样的。

进一步分析看,大多数学生上网主要目的是为了娱乐,其中看电视电影75.5%、购物44%、玩游戏40.5%。

另外,在关于“在学校曾修过相关网络素养的课程或类似活动讲座”调查中,11.5%的大学生表示有上过相关课程,20.5%的大学生表示参加过讲座活动,24%的大学生表示听说过没参加过,44%的大学生表示没听说过。

2.网络信息的甄别能力
互联网信息良莠不齐,需要学生主动思考与认知,并且对网络上的信息加以理性的辨别和选择。

调查发现,大学生网民对于“如何分析评价搜索到的信息”这一问题,66.5%的人能够通过“仔细阅读,作出判断”来评价信息,但对于信息的出处和权威性以及是否会与人探讨意识比较缺乏,占比只有31.0%。

在面对网络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问题时,44.0%的大学生表示偶尔会对信息产生质疑,但仅有28.5%经
常考虑信息的可靠性。

进一步调查发现,大学生网民对于“如何判断网络信息的真实性”普遍能够采取主观、客观多种方法进行判断。

3.网络行为的自律能力
网络道德寻求规范的最终目的不是向他人昭示其某些标准,而是引导网民更好地投身于道德实践。

〔2〕调查显示,在有关“在社交网络中是如何与别人进行交流”,69%的学生表示能尊重他人,但也有34%表示在与他人聊天时有较多不文明口头禅。

对于不文明行为,58%的大学生表示可以接受,仅21.5%坚决反对。

在被问及“是否会在网络讨论中恶意攻击他人或制作和传播不良网络信息”以及如何对待时,71.5%被调查者表示从没有在网络上恶意攻击或者散播不良网络信息。

然而面对恶意网络行为,60.5%的大学生选择了接受或不予理睬的方式,只有21.5%的大学生会选择举报恶意、不良的网络行为。

4.网络行为的自控能力
自我约束是网络素养的重要方面,直接影响着能否把控网络信息。

调查发现,大学生主要通过“百度”等来获取信息,主要借助QQ、微信等开展网络社交。

腾讯QQ成为了大学生群体最常使用的网络聊天工具,比例高达90.5%;其次为微信82.5%、微博58.5%、人人网16.5%和各类论坛12.5%。

研究还表明,学生上网时间普遍较长,一般每天在1-5小时。

由于长时间接触网络,有的人上网成瘾,直至蜕化为“网虫”。

当然,在面对“是否能主动抵制不良网络信息(如色情、暴力等)”以及“如何处理不宜观看的图文”时,绝大多数学
生能自觉抵制。

5.网络资源的利用能力
网络素养的核心是利用网络发展自己。

调查发现,从“社交网络中的网络利用”来看,大学生对此排序依次为聊天、娱乐、学习、交友。

从“利用社交网络进行学习”来看,仅22%大学生表示经常利用,而70%只是偶尔使用,也有8%表示不用。

在有关“会通过聊天软件、邮箱等工具与老师、同学交流”问题中,仅有1.5%的大学生表示从来没有使用聊天软件或者邮箱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

此外,在关于"社交网络使用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86.5%的大学生表示经常使用社交网络与朋友联络感情;41%的人表示经常使用社交网络
结交新友。

二、当前大学生网络素养存在的问题
1.网络意识主体建构不够
目前,大学生网络素养还处于自发状态〔3〕。

学校对学生网络素养的主体建构重视不够。

由于缺少网络知识的了解,学生利用社交网络自主学习并提升自己的主体意识也不强烈。

很多大学生在面对无序性、随机性的海量信息时,搜集和筛选无从下手。

比如,使用搜索引擎时,相同关键字的信
息成千上万条,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选择自己需要的。

由于信息量大、时间有限,最后导致对搜索的信息仍一知半解甚至放弃了解。

因此,高校应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加大关于有效利用社交网络资源的渗透教育,切实开展有效的措施来引导大学生提高网络素养的认识,培养网络使用常识和技能,进而巩固和加强大学生们的网络素养教育成效,避免形式化。

2.网络素养实践教育不够
网络已成为大学生交结朋杰、交流情感的重要载体。

其跨越地域限制、虚拟的交往特点正以高速前进的姿态向传统发起挑战。

在高校,学生由于沉溺网络而留级、退学的现象有所显现。

此外,网络的自由性,虽可使学生开展更多轻松的在线社会行为,但经常会被网络中五花八门的信息干扰,偏离了上网的初衷。

大学生在面对网络纷繁复杂的信息时,虽普遍持有理性的态度,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网络素养教育实践〔4〕,对于信息作出进一步探究和批判的意识还较薄弱,认识程度也良莠不齐。

这就实然地需要学校和社会有意识地进行观念教育和引导,并且配合一定的社会实践,强化大学生对于网络的认知和网络素养的养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