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化探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野外工作方法—— 2.1 野外踏勘
2.1.5 样品粒级
不破坏原粒级。先过粗粒 (20目或-10目) 后过细粒级
筛(120目或80目),使95%以上物质自然通过相应筛孔。 正常景观区:采样介质以中细砂、淤泥为主。
按 20目~40目~60目~80目~120目分5个级。 特殊景观区:采样介质以岩屑、中细砂为主。 按 -10目~20目~40目~60目~80目分5个级。 做元素含量对比曲线,根据主成矿元素、指示元素
中温成矿元素: Cu、Pb、Zn、Ag、Au;
低温成矿元素:Au、As、Sb、Hg、Ba。
3、样品分析---- 3.1 元素选择
3.1.2 根据矿床类型划分元素组合
超基性和基性岩中的岩浆矿床 Cr、Fe、Mg、Pt、Ti、V、P、Ni、Cu、Co; 酸性及碱性伟晶岩中的稀土稀有矿床 Sn、W、Li、Ce、Th、Nb、Ta、Th、Ce; 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类有关的矽卡岩矿床 Cu、Co、Mo、W、Fe、Sn、Pb、Zn、Ag;
3、样品分析——3.4 质量监控
3、样品分析——3.4 质量监控
3.4.3三重套合方差分析
重复样数≥30件 每个点采2个样 每个样分析2次
3、样品分析——3.4 质量监控
3、样品分析——3.4 质量监控
数学模型: Xijk=μ+αi+βij+γijk
μ为全样品中元素含量总平均值; αi为第i个样点上的真值与总平均值的偏离,μ+αI代表第i样点上元素 的真实数值; βij为第i个样点第j个样品中的真值与第i个样点上元素含量真值的 偏离,故μ+αi+βij代表第i个样点上第j个样品元素含量的真值; γijk 为第 i 个样点第 j 个样品第 k次分析结果与第 j 个样品中元素含量 真值的偏离,故μ+αi+βij+γijk代表第i个样点上第j个样第k次分析数值
2、野外工作方法——2.3土壤测量
2.3.4 样品布置 在坡脚、易见残坡积物质地段,也有布置山坡上。 2.3.5 样品加工 样重、粒级、加工 等同水系沉积物样。 2.3.6 样点标记 土壤点在手图及清图上,用黄色标记区别。 2.3.7 野外记录 A 1∶5万 统一格式记录卡,单点记录。 B 1∶2.5万 按测线时,一条线记在一起。
预先均匀设置,由不同人不同时进行。为总样数的2~3%。
2、野外工作方法—2.2 水系沉积物测量
2.2.3 野外定点
手图1∶5万地形图,GPS定点。
定点误差在图上不大0.5mm。 2.2.4 采样位置
在河床底部、河道转弯处、大转石后等,采样用一点 多坑法。 2.2.5 采样介质 以淤泥、细(粉)砂,原始重量300g,过60目筛 留100g。
求补充规定》的通知
3、样品分析---- 3.1 元素选择
不同的成矿地质作用下形成不同的矿床类型,形成
不同的矿化元素组合。以主成矿元素为主,兼顾伴生
元素、指示元素(或按高~中~低温元素),提出本 次工作分析项目,一般选12~15种左右。 3.1.1 根据成矿温度简单划分元素组合
高温成矿元素:W、Mo、Sn、Bi、Ni、Zn、Cu
C1 C2 100 (C1 C2 ) / 2
优秀 ≥ 95 ≤ 66.6 ≤ 50 良好 ≥ 90 ≤ 70 ≤ 55 及格 ≥ 80 ≤ 85 ≤ 66.6 不及格 < 80 > 85 > 66.6
报出率(P%)与内检分析(RE%)质量一览表
质量等级 报出率(P%) RE % <3×检出限 >3×检出限
元 素 Cu Pb Zn Ag Mn 检出限(10-6) 区域化探 1 2 10 0.02 30 矿区化探 2 5 20 0.05 50 报出率(%) 区域化探 95 95 95 95 矿区化探 100 100 100 100
95
95 95 90 90 90
100
100 100 100 100
V
Ba Au W Mo
1:25万化探 准确度 △lgC ( G B W ) ≤±0.10 ≤±0.05 ≤±0.04 ≤±0.02
1:25万多目标 准确度 △lgC ( G B W ) ≤±0.10 ≤±0.05 ≤±0.04
3、样品分析——3.4 质量监控
3.4.2 内检分析(重份分析)
为了检验分析质量,高~中~低不同含量段,随机抽 取样品总数的2%或100件样品重新编码,进行密码分析。 RE%=
般应在化探普查、详查阶段进行。
样品分析
化探分析测试管理主要规范
• DZ/T0130.4-2006《地质矿产实验室测试质
量管理规范》第4部分:区域地球化学调查
(1:50000和1:200000)样品化学成分分析
• 中地调发(2007)220号 关于应发《地球化学
普查(比例尺1:50000)规范样品分析技术要
以岩石类型确定采样单元,可以是一个岩体,也可以是同期 次、同类型的多个岩体。在岩体内均匀布采样点。
2、野外工作方法——2.4 岩石测量
2.4.3 样品采集 一点多块法采同岩性的新鲜岩石组成一个样,重量 300 g。小于10 km2的地层(岩体)不布样,每单元样数 10~30个。对有特殊意义的地层要加密采样。 记录采用统一记录卡。有特殊样品在备注栏中表明。 2.4.4 注意事项 岩石背景样:要避开断裂、蚀变带和矿化
对土壤剖面进行编录,然后分层取样。
样品粒级、原始重量、筛后重量,参照水系沉
积物测量方案。
2、野外工作方法——2.1 野外踏勘
2.1.4 样品加工 核对图、记录、样品。 原样风(晾)干→敲碎 (原粒级)→过筛→缩分 →称重→装袋→填送样单 →装箱。 加工之后清洗工具, 避 免交叉污染。
18-甲
H-45-18 18-甲 H-45
2、野外工作方法——2.3 土壤测量
地势平缓、水系不发育的丘陵准平原(草原)区,用土壤样代替。 2.3.1 样点布置 A 均匀法 采样密度8~12个样/ km2。
B 网格法
线距×点距
2.3.2 采样方法 采样点 100 m范围内,穿过腐质层、淋滤层,选 3 ~5 处采 残坡积层(C层)。淋滤层较厚时,可采其下部粗粒物质。
2、野外工作方法——2.1 野外踏勘
2.1.3 土壤测量
布置1~2条垂直地层、构造和
不同的地理景观水平剖面。点距
40~100m,布设20~30个点。
每隔5个点做一个垂向剖面。 从上向下分按20cm分层采样。以 到基岩或1.2m深为准。
2、野外工作方法——2.1 野外踏勘
2.1.3 土壤测量
样品采集: 地表样要清除杂物,避免污染。挖 一个深20cm见方的小坑,再用洛阳铲垂直下挖采 集21~120 cm土壤岩心柱,将土柱放在样布上,
1、 基 本 概 1 念 6
. 河 南 地 理 景 观
野外工作方法
地球化学勘查主要规范
• 地球化学普查规范(1∶5万) DZ/T0011-1991 •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范(1∶5万) DZ/T0145-1994 • 岩石地球化学测量技术规程(1∶5万) DZ/T0248-2006 • 地球化学勘查技术符号 GB/T 14839-1993 • 地球化学勘查术语GB/T 14496-1993 • 地球化学勘查图图式、图例及用色标准 DZ/T 0075-1993 • 固体矿产预查和普查中物化探遥感工作要求 DD2002-03
1、基本概念——1.1 工作比例尺
1、基本概念——1.2
1∶20万水系沉积物测量
1、基本概念——1.3 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
1、基本概念——1.4 景观分区
按地
理特点
和区域 化探工 作条件 ,我国 大致分 为以下
地区。
1、基本概念——1.5 地理景观与工作方法
不同自然地理景观,其采样介质和工作方法上有所差别。
20
50 0.0003 0.5 0.4
30
100 0.001 1 1
100
100 100
As
Sb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
0.1
1
0.5
90
90
3、样品分析——3.4 质量监控
3.4.1 准确度
• 准确度是指分析方法的测量值接近于真值的程度
含量范围 检出限三倍以内 检出限三倍以上 >1% >5%
1:50000 准确度 △lgC ( G B W ) ≤±0.13 ≤±0.11 ≤±0.07
区域化探工作方法
张燕平
2012年5月
主要内容
• 基本概念 • 工作方法
• 样品分析
• 资料整理 • 范本格式
基本概念
谢学锦
中国科学院院士
1979年提出“区域化探扫面计划”。中国地质学
会勘查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联合国科教文
组织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GCP)执行局委员,国际地 科联全球地化填图式作组指导委员会委员、分析技术 委员会主席。
2.5.5 野外记录
以上各种工作方法野外记录用统一格式的记录卡。 野外观察内容的一定要在野外记录,做到内容齐全、正确、 清楚。
3、野外工作方法——2.5 异常查证
2.5.6 异常查证阶段
A . 三级查证(初步检查) B . 二级查证(详细检查) C . 一级查证(工程验证) 遵循先三级查证,后二级查证,然后再转入一 级查证的工作程序。其中二级、一级查证工作一
,从中筛选有意义的综合异常进行检查。 2.5.3 检查方法
以土壤、岩石地化剖面为主,少量的山地工程(
槽探)或钻探,具体情况视异常特征而定。
2、野外工作方法——2.5 异常查证
2.5.4 剖面布设
垂直异常长轴或区域构造线布设。采样线点距视情况而定, 100~200×20~50m,在矿化、蚀变部位加密采样,反之放稀。
。
进行F值检验。元素F1值大于F临界值,表明采样与分析的误差 变化不会掩盖或歪曲本地区该元素含量变化,数据可靠。F2值小 于F临界值,分析误差比采样误差大,误差以分析误差为主。
3、样品分析——3.4 质量监控
3、样品分析——3.4 质量监控
资料整理
2、野外工作方法——注意事项
森林沼泽、半干
旱荒漠区,注
意风尘沙和有 机物干扰。 一定要用套筛。
2、野外工作方法——2.4 岩石测量
目的:了解不同地层和岩浆岩中元素的原始含量,对水系沉 积物测量异常做出客观的解释与评价。
2.4.1 地层岩石测量
以组为单元布置剖面,地层出露齐全、有代表性和易通行。
2.4.2 岩浆岩岩石测量
主要与酸性侵入体有关的斑岩和热液矿床
Cu、Mo、Pb、Zn、Ag、Au、Fe、As、Bi、W、
Sb;
3、样品分析---- 3.2 分析方法选择
根据分析元素和实验室的技术设备,确定配套分析 方案、技术指标。 矿区化探的检出限和报出率要高于区域化探。
主要技术指标
检出限、报出率、准确度、内检分析
3、样品分析——3.3 检出限、报出率
2、工作方法——2.5 异常查证
• 2.5.1 目的: 对重点异常进行查证,进一步缩小 异常范围、追踪异常源和查明异常赋存 的地质环境,查证的对象主要是乙类和 丙类异常。
2、野外工作方法——2.5 异常查证
2.5.2 查证原则
水系沉积物异常圈定后,根据面积、异常强度、元
素组合、浓度分级、规模、 NAP 等指标进行综合评序
含量,异常清晰度确定本次工作的样品粒级。
2、野外工作方法—2.1 野外踏勘
2.1.6 样品重量
原始重量1000g,过筛后重量120 g。
2.1.7 分析元素 先确定主成矿元素,再选择指示元素。
方法试验时可多做些元素,以便提供较多参考。
2、野外工作方法——2.2 水系沉积物测量
2.2.1 样点布置
2、野外工作方法——2.1 野外踏勘
2.1.1 要解决的问题 首次工作区要踏勘,了解地形、地质、植 被、气候、河流及交通,解决以下问题: 迁移距离? 最佳赋存粒级? 赋存部位或最佳聚合状态? 最佳富集层位(A、B、C)? 确定选择有效的技术方法。
2、野外工作方法——2.1 野外踏勘
2.1.2 水系沉积物测量 选一条5~10Km的水系 ,从已知矿床下游布样 ,0~1km样距200m,1 ~5km样距400m,5~ 10km样距800m。布到三 级水系中。 试验样点30个左右。
A 水系级别按斯特赫勒(1957)的命名原则划分。 B 用正方形网格布样系统。95%以上样点在1—2级水系中。
C 无样小格小于采样小格总数的5%,不出现空白大格。
D 样点布于1、2级水系中,少量3级水系,3级以上不采样。 长度大于300 m的水系均控制,大于500 m的水系按300~500 m 间距布样,控制汇水面积0.125 ~0.25 km2。 尽量布于易通行处。 2.2.2 重复采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