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马说》PPT完美课件(共15张)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课件(共21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课件(共21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d232502276a20029bc642da6.png)
邪—— 通“耶”,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 “吗”。
分析文段三:
1、哪些语言能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 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 马!”
2、本段哪句话能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3、本段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人才埋没的愤懑之情
学习第二段
实词
一食—— 吃一顿 食马者—— 通“饲”, 才美—— 才喂能,美好的
素质
外见—— 表现在外面, “见”通“现”
等——
常——
虚词:
是——
或—— 有时 其—— 代“千里马”安—
等同,一样 普通的 这种,作代词
怎么
分析文段二:
1.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
我们在学习生活中,不能马马虎虎,心猿意马,走马观花,更不能指鹿为马,溜须拍马,成为害群之马。
文体简介
“说”:是古代的 一种议论体裁,是 一些文人志士对事 对物有感而发,宣 泄心中郁闷,托物 寓意的一种体裁。 “马说”即谈马、 论马。我们学习过 的的说体文章有: 周敦颐的《爱莲
读准字音
祗 zhĭ 槽枥 cáo lì 石 dàn
骈 pián 见 xiàn
邪 yé
shí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 sì
对千里马命运的惋惜,对食马者的讽刺。 有了缺点错误,赶快悬崖勒马,马上改正。
学习第三段
实词
策之—— 用马鞭子打 执策—— 马鞭子 道—— 正确的方法 尽—— 竭尽 材—— 通“才”,才能 鸣—— 鸣叫 通—— 通晓 执—— 握 临—— 面对 知—— 识别,了解
策之—— 作代词,代千里马 虚词 以—— 按照
分析文段三:
1、哪些语言能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 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 马!”
2、本段哪句话能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3、本段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人才埋没的愤懑之情
学习第二段
实词
一食—— 吃一顿 食马者—— 通“饲”, 才美—— 才喂能,美好的
素质
外见—— 表现在外面, “见”通“现”
等——
常——
虚词:
是——
或—— 有时 其—— 代“千里马”安—
等同,一样 普通的 这种,作代词
怎么
分析文段二:
1.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
我们在学习生活中,不能马马虎虎,心猿意马,走马观花,更不能指鹿为马,溜须拍马,成为害群之马。
文体简介
“说”:是古代的 一种议论体裁,是 一些文人志士对事 对物有感而发,宣 泄心中郁闷,托物 寓意的一种体裁。 “马说”即谈马、 论马。我们学习过 的的说体文章有: 周敦颐的《爱莲
读准字音
祗 zhĭ 槽枥 cáo lì 石 dàn
骈 pián 见 xiàn
邪 yé
shí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 sì
对千里马命运的惋惜,对食马者的讽刺。 有了缺点错误,赶快悬崖勒马,马上改正。
学习第三段
实词
策之—— 用马鞭子打 执策—— 马鞭子 道—— 正确的方法 尽—— 竭尽 材—— 通“才”,才能 鸣—— 鸣叫 通—— 通晓 执—— 握 临—— 面对 知—— 识别,了解
策之—— 作代词,代千里马 虚词 以—— 按照
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马说》PPT实用课件【新版】名师课件
![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马说》PPT实用课件【新版】名师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12959c2192e45361066f5ea.png)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粟本,样本指式小米, 同“饲”,喂。
• 第二级
也泛指粮食。
能千里而• 第食三也级。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
• 表第四现级 在外面。 见•,第同五级“现”。
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
犹,尚且。 同,一样。
其能千里也?
最新版本说课稿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 )《马 说》PPT 实用课 件【新 版】名 师ppt 课件( 优选)
最新版本说课稿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 )《马 说》PPT 实用课 件【新 版】名 师ppt 课件( 优选)
最新版本说课稿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 )《马 说》PPT 实用课 件【新 版】名 师ppt 课件( 优选)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容量题单样位,式
吃一次 有时
十斗为一石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
最新版本说课稿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 )《马 说》PPT 实用课 件【新 版】名 师ppt 课件( 优选)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它式鸣叫,却
动词,用 不按照(驱使千里
才能、 不能通晓它
马鞭驱赶 马的)正确方法
才干 的意思。
• 策单击之此不处以编其辑道母,版食文之本不样能式尽其材,鸣之而不能
• 第二级
枥
邪
• 第三级
cè
xiàn • 第四级 • 第五级
lè sì
策 外 见 伯 乐 食马者
shí sù dàn
一食或尽粟一石
最新版本说课稿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 )《马 说》PPT 实用课 件【新 版】名 师ppt 课件( 优选)
最新版本说课稿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 )《马 说》PPT 实用课 件【新 版】名 师ppt 课件( 优选)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PPT课件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3e8e9ac1eb91a37f0115c6e.png)
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
知马也。
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 正确的方法,喂它,却不能让他竭尽才能 ,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 拿着马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 马!”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是他们真不 识得千里马啊!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 课件
字退之,河阳人,自 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 黎”。唐代文学家、思想 家、教育家。谥号“文”, 又称韩文公,曾与柳宗元 一同 倡导“古文运动” , 主张“文以载道”居“唐宋 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 并称“韩柳”。
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 为“千古文章四大家” 代表作:《师说》《祭十二郎 文》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 和宋代苏洵、苏轼、苏辙、王 安石、曾巩、欧阳修
疏通文意
但是,表转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
因此 即使
受屈辱
乐不常有。故 虽有名马,祗 辱于奴隶人之手,
同“衹(只)只,仅 在 奴仆
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和普通马)一同死 。骈 著称 ,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有。故 虽有名马,祗 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
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 课件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 课件
结合课下注释翻译,积累重点 词汇,勾画注释下重点词语的 解释。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 课件
说这种文体具有以小见大的 特点。形式上采用叙议结合、 或先叙后议......
知马也。
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 正确的方法,喂它,却不能让他竭尽才能 ,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 拿着马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 马!”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是他们真不 识得千里马啊!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 课件
字退之,河阳人,自 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 黎”。唐代文学家、思想 家、教育家。谥号“文”, 又称韩文公,曾与柳宗元 一同 倡导“古文运动” , 主张“文以载道”居“唐宋 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 并称“韩柳”。
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 为“千古文章四大家” 代表作:《师说》《祭十二郎 文》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 和宋代苏洵、苏轼、苏辙、王 安石、曾巩、欧阳修
疏通文意
但是,表转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
因此 即使
受屈辱
乐不常有。故 虽有名马,祗 辱于奴隶人之手,
同“衹(只)只,仅 在 奴仆
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和普通马)一同死 。骈 著称 ,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有。故 虽有名马,祗 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
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 课件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 课件
结合课下注释翻译,积累重点 词汇,勾画注释下重点词语的 解释。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 课件
说这种文体具有以小见大的 特点。形式上采用叙议结合、 或先叙后议......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部编版)第23课《马说》PPT课件(共51张PPT)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部编版)第23课《马说》PPT课件(共51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e925fcc8376baf1ffd4faddc.png)
说明本文寓意
千里马:人才 伯乐: 善于识别和使用人才的领导者 食马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
的统治者
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 揭露“食马者”“不知马”。 • 揭露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
埋没人才。
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
首先提出全文论点,接着从正反两 方面对论点作概括论述,第二段进一步 从反面展开论述,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 重要性。第三段对“食马者”进行辛辣 的嘲讽,结尾再次强调造成不合理现象 的原因,是“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主 旨,并与开头的论点照应。
3、元世祖忽必烈慧眼识英才:
• 元世祖看他处世练达,办事果断, 为人稳重,足智多谋,就决定破格 提拔他。安童知道后就推辞道: “现在大元虽然安定了三方,但江 南尚未归朝廷,臣年少资轻,恐怕 四方会因此而轻视朝廷,还请陛下 另请高明。”元世祖主意已定,毫 不动摇,说:“朕思之熟矣,无从 逾卿。”于是,元世祖就把安童提 拔为中书右丞相。安童一生都身居 要职,直到四十九岁因病去世,共 为元世祖效力三十一年,为元初国 家的稳定和繁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唐宋八大家”之首 “文起八代之衰”
10
广东潮州 韩文公祠
11
广东潮州 韩文公祠
12
写 作 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
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
背 景 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
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 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 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 张建幕下,郁郁不得志,所 以作《马说》,发出“伯乐 不常有”的感叹。
朗读正音: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 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 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 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pián lì zhǐ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下第23课《马说 》课件 (共20张PPT)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下第23课《马说 》课件 (共20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971a9df20740be1e640e9a09.png)
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食不饱——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 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 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 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 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 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 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第二段:进一步揭示千里马的才 能得不到施展的原因。
解词释句 分析课文
论点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
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
即使
只 辱没
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
一同
称也。
著称
第一段:主要写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 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 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 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 的称号。
sì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 用鞭子打 正确的方法
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 通“才”,才能 通晓 拿着 面对
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 难道
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同耶,吗 其实
全文的中心句
第三段:全文总结 。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 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 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 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 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 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食马者狂妄无知的句子:策之不以 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 其意。
小结
本文借伯乐和千里马 为喻,表达了作者怀才不 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 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韩愈
文章结构
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
马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马说》PPT优秀课件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马说》PPT优秀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6af403d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d4.png)
有时 完
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
虽然 才能和美好的素质
,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同“现”,表现 尚且 相等,等同 怎么
?
疏通文意
马名词作动词,
用马鞭驱赶
同“才”,才能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
说 按照 正确的方法 竭尽
通晓
其意,执 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
马
揭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分析问题
说
辛辣地讽刺了食马者的浅薄无知。 得出结论
整体感知
本文仅仅是为了强调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吗?文中 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比喻什么?
千里马——人才 伯乐——识别人才的人 食马者——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那么本文运用了什么手法? 托物寓意
中心主旨
通过写“食马者”不知马
“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 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 “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朗读正音
马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
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
说 (pián)死于槽枥(cáo lì)之间,不以千里称(chēnɡ)
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 (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 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 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sì) 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时代背景
马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 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 说 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任用。 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 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 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 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 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马说》PPT教学电子课件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马说》PPT教学电子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ce26957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e6.png)
①“千里马”喻人才; ②“伯乐”喻善于识别人才、赏识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③“食马者”喻愚妄浅薄的统治者,也就是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人。
2、我们将文中的本体换成喻体来体会一下: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明确:世上先有赏识人才的人,然后才有人才。人才经常有,可是赏识 人才的人却不常有。
1、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诗人, 散文尤其著名,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 首。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 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2、写作背景:
《马说》写于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之间。当时韩愈初登仕途,不得志。 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四十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 而阍人辞焉”。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他依 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 度使幕下,再加上朝中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视,郁郁不得志。
全篇作者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阐述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揭露了 统治者不善于识别人才、摧残人才的社会现实,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 难酬的愤懑。全文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的命运来比喻人才的命运, 文章采用反问、设问、排比等修饰手法,反复论述,层层深入,耐人寻味。
“千里马”是一种比喻,把“人才”比喻成“千里马”。我们以后 也将会成为各种各样的人才,现在,大家能不能以我们学过的文言 文或诗歌名句、名言警句等为依托,引经据典,言之有序地谈一谈 “人才应具有哪些素质”,或者说“什么样的人能成为人才”?
2、我们将文中的本体换成喻体来体会一下: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明确:世上先有赏识人才的人,然后才有人才。人才经常有,可是赏识 人才的人却不常有。
1、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诗人, 散文尤其著名,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 首。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 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2、写作背景:
《马说》写于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之间。当时韩愈初登仕途,不得志。 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四十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 而阍人辞焉”。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他依 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 度使幕下,再加上朝中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视,郁郁不得志。
全篇作者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阐述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揭露了 统治者不善于识别人才、摧残人才的社会现实,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 难酬的愤懑。全文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的命运来比喻人才的命运, 文章采用反问、设问、排比等修饰手法,反复论述,层层深入,耐人寻味。
“千里马”是一种比喻,把“人才”比喻成“千里马”。我们以后 也将会成为各种各样的人才,现在,大家能不能以我们学过的文言 文或诗歌名句、名言警句等为依托,引经据典,言之有序地谈一谈 “人才应具有哪些素质”,或者说“什么样的人能成为人才”?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23《马说》课件 (40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23《马说》课件 (40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cfed1eb86edb6f1afe001f8c.png)
其能/千里也 ! sì xiàn
shí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
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
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yé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同“衹”(只),
只、仅。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
擅长相马的人
日行千里的马
奴仆
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
⑴食马者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⑵且/欲与常马等 /不可得,安求/其能 /千里也 !
⑶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3、解释加点的词语 ⑴故虽( 即使)有名马 ⑵骈(并列 )死于槽枥之间 ⑶不以(因为)千里称也。 ⑷一食或(有时)尽粟一石 ⑸食(通“饲”,喂)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⑹才美不外见(通“现”,)显现 ⑺且(况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⑻安(怎么)求其能千里也 ⑼策(驾驭 )之不以(按照)其道 ⑽执策而临(面临)之 ⑾其(难道,表反问语气)真无马邪? ⑿其(大概,表推测语)气真不知( 识别 )马也。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23《马说》课件 (40张ppt)课件PPT部编版课件统编 版课件 优质课 课件免 费课件 PPT伯乐千马 Nhomakorabea里
千里马 马
的
遭
遇
说
食马者
小结
祗辱于······称 痛惜 也
食马者······外 愤怒 见
策之不······无 嘲讽 马
朗读课文,注意节奏
马 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
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
槽cáo枥lì之马间之,千不里以者/,s千h一í里食称/也或。/尽sù粟一shí石;s食ì马者/不pi知án其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马说》PPT优质课件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马说》PPT优质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e870e94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bb.png)
二、课外阅读 养竹记
[唐]白居易 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竹性直,直以立身;竹心空, 空以体道;竹节贞,贞以立志。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为庭实焉。 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 得常乐里故关相国私第之东亭而处之。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 竹于斯,枝叶殄瘁①,无声无色。询于关氏之老,则曰:“此相国之手 植者。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由是筐篚②者斩焉,彗帚③者刈焉,刑 余之材,长无寻④焉,数无百焉。”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 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乃除粪壤,疏其间,不终日而毕。于是, 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3)其:①安求其能千里也( 代词,代千里马 )
②其. 真无马邪?( 副词,表示诘问语气 )
③其. 真不知马也!( 副词,表推测,恐怕 )
(4)以:①不. 以千里称也( 介词,因)为
②策之不. 以其道(
介词,照)
(5)而:①鸣之. 而不能通其意( 连词,表示转折),但是
②执策而临之. ( 连词,表示修饰,) 不翻译
第六单元
23.*马说
自读导航
ღ走进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郡 (今河北昌黎)人,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卒谥文, 世称韩文公。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宋八大 家”之一。苏轼称赞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 勇夺三军之帅”。其散文和诗均负盛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 《外集》十卷等。
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 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呜呼!竹不 能自异,唯人异之。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故作《养竹记》, 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第23课《马说》课件(共23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3课《马说》课件(共23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48971fbf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d1.png)
不是天下没有千里马,而是“不知马” 。
拓展探究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试梳理论证思路。
提出论点:
世有伯乐, 然后有千里马
正面论证 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 有
反面论证 故虽有名 马…... 不以千里称 也。
进一步从 反面论证:
指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食马者不知其能 千里而食 也”
痛斥执策者的愚蠢
勾画执策者狂妄无知的形象
伯乐: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 人。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 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现在引申为善于发现、推荐、培 养和使用人才的人。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 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 州)人,唐代文学家,“唐 宋八大家之首”,有“文起 八代之衰”的美誉。曾与柳 宗元倡导“古文运动“主张 文道合一,反对骈体文,提 倡散文,作品都收在《昌黎 先生集》里。
译文: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 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 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 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 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 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第二段重点
实词
虚词:
一食: 吃一顿
或:有时
食马者:通“饲”,喂
写作背景
《马说》大约作于唐德宗贞元十一年(795)至十六 年(800)。当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 宰相以求得提拔,却一直未被采纳。虽然没能得到重用, 但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后来的几年内,他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 度使张建封,也并未得到特别的赏识,所以常常郁郁寡 欢,并有“伯乐不常有”之叹。他进京城应试以图做官, 在京城上下奔走相告,待了十年之久,最终还是怀着无 限怨愤离开了长安。韩愈的坎坷遭遇正是写作《马说》 的思想基础,而此文的另一用意是委婉地表白心迹,并 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拓展探究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试梳理论证思路。
提出论点:
世有伯乐, 然后有千里马
正面论证 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 有
反面论证 故虽有名 马…... 不以千里称 也。
进一步从 反面论证:
指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食马者不知其能 千里而食 也”
痛斥执策者的愚蠢
勾画执策者狂妄无知的形象
伯乐: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 人。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 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现在引申为善于发现、推荐、培 养和使用人才的人。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 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 州)人,唐代文学家,“唐 宋八大家之首”,有“文起 八代之衰”的美誉。曾与柳 宗元倡导“古文运动“主张 文道合一,反对骈体文,提 倡散文,作品都收在《昌黎 先生集》里。
译文: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 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 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 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 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 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第二段重点
实词
虚词:
一食: 吃一顿
或:有时
食马者:通“饲”,喂
写作背景
《马说》大约作于唐德宗贞元十一年(795)至十六 年(800)。当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 宰相以求得提拔,却一直未被采纳。虽然没能得到重用, 但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后来的几年内,他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 度使张建封,也并未得到特别的赏识,所以常常郁郁寡 欢,并有“伯乐不常有”之叹。他进京城应试以图做官, 在京城上下奔走相告,待了十年之久,最终还是怀着无 限怨愤离开了长安。韩愈的坎坷遭遇正是写作《马说》 的思想基础,而此文的另一用意是委婉地表白心迹,并 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课件 (共30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课件 (共30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c37de84708a1284ac950432f.png)
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 /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 足,才美 / 不外见(xiàn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 求 / 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 / 不能尽其材,鸣之 / 而不能通其意,执 策 / 而临之,曰:“天下 / 无马!” 呜呼!其 / 真无马邪(yé)?其/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 乐不常有。
2.如果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合作探究
3.“祗辱于”“骈死于” 等词语暗含了作者怎样的思 想感情?
写出了千里马在没有被伯乐发现的遭遇,暗含了作者 的无限痛惜之情。
提出问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第一段:阐述了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
合作探究
4.“千里马”与“常马”有什么区别? 一食或尽粟一石。
5.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 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合作探究
6.“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 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sù
槽枥 粟
lì
sì
cè
yé
奴隶 食马者 执策 邪
朗读课文
马说
世/有伯乐(lè) , 然后/有 / 千里马。千里马 / 常有,而 / 伯乐不 常有。故 /虽有名马,祗辱于 / 奴隶人之手,骈(pián )死于/ 槽(cáo)枥
(lì)之间,不以千里 / 称(chēnɡ)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 / 或尽粟(sù)一石(dàn )。食(sì)马者 /不
一食:吃一次。
或:有时。
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 / 不能尽其材,鸣之 / 而不能通其意,执 策 / 而临之,曰:“天下 / 无马!” 呜呼!其 / 真无马邪(yé)?其/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 乐不常有。
2.如果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合作探究
3.“祗辱于”“骈死于” 等词语暗含了作者怎样的思 想感情?
写出了千里马在没有被伯乐发现的遭遇,暗含了作者 的无限痛惜之情。
提出问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第一段:阐述了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
合作探究
4.“千里马”与“常马”有什么区别? 一食或尽粟一石。
5.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 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合作探究
6.“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 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sù
槽枥 粟
lì
sì
cè
yé
奴隶 食马者 执策 邪
朗读课文
马说
世/有伯乐(lè) , 然后/有 / 千里马。千里马 / 常有,而 / 伯乐不 常有。故 /虽有名马,祗辱于 / 奴隶人之手,骈(pián )死于/ 槽(cáo)枥
(lì)之间,不以千里 / 称(chēnɡ)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 / 或尽粟(sù)一石(dàn )。食(sì)马者 /不
一食:吃一次。
或:有时。
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课件(共20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课件(共20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af1c6a4ff242336c1eb95e75.png)
你会译吗?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不以千里称也。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读出语气 :
抓住句末
字 语气
不以千里称也。 不以千里称。 安求其能千里也?(乎) 其真不知马也! (矣)
读懂课文:
1、读了全文,你认为伯乐和千里马是什么关系? 2、千里马为什么不能日行千里?
答疑解难:
要求:
将自己划出的疑难问题提出, 会的同学解疑,同学不会的老师 再进行指导。
当堂检测:
食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 )
食之不能尽其材( 通“饲”,喂养 ) 策之不以其道( 鞭打)
策 执策而临之( 鞭子)
安求其能千里也( 代千里)马
其 其真不知马也( 表推测、反问)语气
其真无马邪(
)
表推测语气
才美不外见(、其真无马邪 (xié) 食(sì)之不能尽其材
yé
读出停顿: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疏通文意:
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独立翻译全文。 要求:
1、把不会翻译的句子或有疑问的 字词划出来。
2、译完的请举手。
3、文中哪些句子能表现出“食马者不知马”?刻画出食马者 怎样的形象?
4、本文中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指什 么样的人?
深入探究:
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 是说“马”吗?
O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 孟县)人, 唐代著名文学家,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 与柳宗元并称 “韩柳” 祖籍河北昌黎,故世称韩昌 黎,其作品都收集在《昌黎先生集》。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马说》PPT实用课件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马说》PPT实用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a5d3c65ec3a87c24128c434.png)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
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对千里马命运的惋惜,对食马者的讽刺。
学习第三段
实词
策之—— 用马鞭子打 执策—— 马鞭子 道—— 正确的方法 尽—— 竭尽 材—— 通“才”,才能 鸣—— 鸣叫 通—— 通晓 执—— 握 临—— 面对 知—— 识别,了解
策之—— 作代词,代千里马 虚词 以—— 按照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马说
千里马
人才伯乐ຫໍສະໝຸດ 赏识人才的人托物寓意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
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 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意。
大
家
《马说》中说
谈
“世有伯乐,然后有
千里马”,如果你是
千里马,是否一定要
得到伯乐的赏识呢?
请谈谈你的看法。
社会发展到了今天,你认为怎样才 能多出人才?怎样才能人尽其才?
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
马 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说
不是天下没有千里马,而是“不知马”
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不是。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 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伯乐”“千里马”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千里马——人才(被埋没摧残、怀才不遇明主的人才) 伯 乐——识才之人(让人发挥作用的封建统治者) 食马者——昏庸的统治者 本文通过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马说 韩愈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本文,背诵这篇短小 精悍、波澜横生的千古名作,了解 “说”的文体特点。
2.熟练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文 言虚词,理解文中的诸多寓意 。
3.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思想感 情,感受封建社会摧残和埋没人才的 黑暗现实。。
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对千里马命运的惋惜,对食马者的讽刺。
学习第三段
实词
策之—— 用马鞭子打 执策—— 马鞭子 道—— 正确的方法 尽—— 竭尽 材—— 通“才”,才能 鸣—— 鸣叫 通—— 通晓 执—— 握 临—— 面对 知—— 识别,了解
策之—— 作代词,代千里马 虚词 以—— 按照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马说
千里马
人才伯乐ຫໍສະໝຸດ 赏识人才的人托物寓意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
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 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意。
大
家
《马说》中说
谈
“世有伯乐,然后有
千里马”,如果你是
千里马,是否一定要
得到伯乐的赏识呢?
请谈谈你的看法。
社会发展到了今天,你认为怎样才 能多出人才?怎样才能人尽其才?
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
马 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说
不是天下没有千里马,而是“不知马”
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不是。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 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伯乐”“千里马”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千里马——人才(被埋没摧残、怀才不遇明主的人才) 伯 乐——识才之人(让人发挥作用的封建统治者) 食马者——昏庸的统治者 本文通过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马说 韩愈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本文,背诵这篇短小 精悍、波澜横生的千古名作,了解 “说”的文体特点。
2.熟练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文 言虚词,理解文中的诸多寓意 。
3.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思想感 情,感受封建社会摧残和埋没人才的 黑暗现实。。
部编版《马说》ppt
![部编版《马说》ppt](https://img.taocdn.com/s3/m/405f79fd02020740bf1e9b7c.png)
(1)祗文辱中于表奴现隶千人里之马手悲,惨骈遭死遇于的槽句枥子之是间:。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人追过去时小鸡已被吃了一半多了。人其如未 果驯没也有,才絷能维,②而以缺伺点,不候少其,驯那焉就。成为废物了。 D既.而本鼠文窥既之有益对熟统,治觉者其埋无没他摧异残,人遂才历的穴抨相击告,曰也:有“作彼者无怀为才也不。遇的愤懑。
追则啮者过半矣。余之家人执之至前,数⑧之曰:“天之生材不齐,有能者必有 病。舍其病,犹可用其能也。今汝无捕鼠之能,而有噬鸡之病,真天下之弃才也 哉!”遂笞而放之。 【注】①铦(xiān):锋利。②絷(zhí)维:系缚。③遽(jù):突然。④比:等,待。 ⑤伈(xǐn)伈:恐惧。泯泯:茫然无知。⑥饥哺饱嘻:饥则吃食,饱则嬉闹。⑦匿 形致己:意为故意躲藏以捕获自己。⑧数(shǔ):责备,斥责。 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群鼠闻其声,相与窥其形 相与:共同、一起 (2)适睹出壳鸡雏,鸣啾啾焉 适:适逢、恰好 (3)舍其病,犹可用其能也 舍:舍弃(抛开)
1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②(1)领马导之要千有里余伯者乐,方的一眼食怪光或,尽甚要粟能一,赏石识。然人才复,重有用人鸡才。雏过堂下者,又亟往捕之而走,追则啮者过半矣。
1不.管给缺下点列,加还着有重它号的的本字事注可音以。利用啊。
(见既适1)同而睹才现 以 出美,其壳不显驯鸡外我露也雏见(,,或正遂鸣表解啾现感其啾)。维焉到絷,。遽很③起奇而捕怪之。,可是又有小鸡经过堂下,(猫)又急速去捉住它然后逃跑了,家
3.下面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B )
例句: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执策而临之
C.马之千里者 D.骈死于槽枥之间
人追过去时小鸡已被吃了一半多了。人其如未 果驯没也有,才絷能维,②而以缺伺点,不候少其,驯那焉就。成为废物了。 D既.而本鼠文窥既之有益对熟统,治觉者其埋无没他摧异残,人遂才历的穴抨相击告,曰也:有“作彼者无怀为才也不。遇的愤懑。
追则啮者过半矣。余之家人执之至前,数⑧之曰:“天之生材不齐,有能者必有 病。舍其病,犹可用其能也。今汝无捕鼠之能,而有噬鸡之病,真天下之弃才也 哉!”遂笞而放之。 【注】①铦(xiān):锋利。②絷(zhí)维:系缚。③遽(jù):突然。④比:等,待。 ⑤伈(xǐn)伈:恐惧。泯泯:茫然无知。⑥饥哺饱嘻:饥则吃食,饱则嬉闹。⑦匿 形致己:意为故意躲藏以捕获自己。⑧数(shǔ):责备,斥责。 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群鼠闻其声,相与窥其形 相与:共同、一起 (2)适睹出壳鸡雏,鸣啾啾焉 适:适逢、恰好 (3)舍其病,犹可用其能也 舍:舍弃(抛开)
1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②(1)领马导之要千有里余伯者乐,方的一眼食怪光或,尽甚要粟能一,赏石识。然人才复,重有用人鸡才。雏过堂下者,又亟往捕之而走,追则啮者过半矣。
1不.管给缺下点列,加还着有重它号的的本字事注可音以。利用啊。
(见既适1)同而睹才现 以 出美,其壳不显驯鸡外我露也雏见(,,或正遂鸣表解啾现感其啾)。维焉到絷,。遽很③起奇而捕怪之。,可是又有小鸡经过堂下,(猫)又急速去捉住它然后逃跑了,家
3.下面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B )
例句: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执策而临之
C.马之千里者 D.骈死于槽枥之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托物寓意
说?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是一 些文人志士对事对物有感而发,宣泄心 中郁闷,托物寓意的一种体裁。“马说” 即谈马、论马。我们学习过的的说体文 章有:周敦颐的《爱莲说》。
闭卷思马 ——如何做
面对这样的韩愈,当你穿越千年, 与他相向而坐,你想说些什么
送给同学们
“怀才不遇”这四个字特别负能量,这 个世界 上的自媒体,已经足够承载任何 一种形式的才华,但关键是你真的具备 才华,有才一定会有人遇。所以,我们 不妨少一些抱怨,多一份进取,坚定自 信 地为自己代言
你可以轻视我们的年轻 我们会证明 这是谁的时代 梦想是注定孤独的旅行 路上少不了质疑和嘲笑 但那又怎样 哪怕遍体鳞伤 也要活得漂亮 梦想是注定孤独的旅行 路上少不了质疑和嘲笑 但那又怎样 哪怕遍体鳞伤 也要活得漂亮 我为自己代言
我 为 魏自 晨己 陈代 欧言
•
1.志愿精神可以表述为一种具体化或 日常化 的人文 精神。 作为促 进社区 发展、 社会进 步和社 会成员 个人身 心完善 的一种 价值观 念和社 会心理 ,志愿 精神在 日常生 活层面 的实际 体现形 式就是 志愿行 动。志 愿精神 的兴起 ,作为 一种独 特的社 会文化 形式, 体现了 在不同 层面上 的功能 。
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
同“饲”喂
吃
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
求其能千里也。 同“饲”喂
连词,表转折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
连词,表修饰
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表猜测,大概
加强诘问语气
译文
世上先有伯乐,这以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 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 的手里受到埋没,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以千 里马著称。
执卷问马——说什么
1、千里马的遭遇? 2、什么原因造成了千里马如此的遇? 3、文中谁可以解救千里马?为什么?
1、千里马的遭遇?
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什么原因造成了千里马如此的遭遇?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直接原因)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根本原因)
3、文中谁可以解救千里马?为什么?
•
7.信仰是灵魂的支撑,对一个刚直的 文人来 说,它 比生命 重要得 多。当 肉体的 保存与 精神的 救赎发 生避无 可避的 冲突时 ,他们 毅然选 择了后 者,让 肉体下 沉,让 精神在 碧波中 飞升。
•
8.南北朝乐府民歌虽有某种意义上的 差别, 可在语 言节奏 、质朴 纯真风 格、心 灵绽放 的美丽 上等方 面的“ 内在的 美”是 相同的 。
•
2.礼、乐与城市文明有密切关系,这 可从什 么是文 明,文 明与城 市的关 系,以 及什么 是城市 文明的 核心内 容等角 度加以 认识与 阐释。
•
3.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和简单的人物 对话, 交代了 “他” 的身份 和家庭 生活状 况,也 照应结 尾,凸 显人物 品质。
•
4.媳妇为了“他”也来到城市,来到 工地, 找不到 合适的 进钱门 路,就 捡起了 破烂, 为此, 她常常 抱怨“ 他”无 能。
•
9.文人乐府诗温以丽,意悲而远,或 慷慨, 或清绮 ,风格 多样。 这说明 ,乐府 民歌不 仅给文 人诗歌 形式, 还遗传 了题材 、体裁 、意象 和风格 特征。
伯乐识千里马(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执卷问马 ——为何说
韩愈为何如此强烈地为千里马鸣不平?
①25岁中进士。 ②文起八代之衰,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有“百代 文宗”之称。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苏轼合称 “千古文章四大家” ③有大量诗文作品:《马说》《师说》《进学解》《早 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④留下大量名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马
说
韩 愈
开卷读马
1、初读,正音,断句 2、再读,译文(借助工具书 和注释)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连词,表转折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
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之手,骈
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
定语后置标志 吃一次
同“饲”喂
本文写于贞元十一到十六年间,当时他初登仕途,很 不得志。尽管如此, 他仍然说“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 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等人幕下, 加上朝中奸佞当道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视 郁郁不乐
执卷问马 ——为何说
韩愈为何如此强烈地为千里马鸣不平?
怀才不遇
千里马——人才(被埋没摧残、怀才不遇明主的人才) 伯 乐——识才之人(让人发挥作用的封建统治者) 食马者——埋没人才者
•
5.对比是本文主要的表现手法,以媳 妇迫于 生活压 力让丈 夫监守 自盗与 丈夫的 断然拒 绝为对 比.突 出了丈 夫的品 质。
•
6.一个真性情的人活在一个最冷酷的 现实中 ,一个 最洁净 的人落 在一个 最肮脏 的泥塘 里,一 个最遵 循内心 真实的 人面对 的是种 种的虚 伪和狡 诈。你 无法对 他们宽 容,哪 怕是丁 点儿的 虚与委 蛇,你 谨持自 己理想 的绝对 纯洁。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 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千里马日行千里的特点来喂养它。这 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吃不饱,力不足,才能和美 好的素质不能显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不可 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 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 吗?恐怕是真的不能识别千里马吧!
说?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是一 些文人志士对事对物有感而发,宣泄心 中郁闷,托物寓意的一种体裁。“马说” 即谈马、论马。我们学习过的的说体文 章有:周敦颐的《爱莲说》。
闭卷思马 ——如何做
面对这样的韩愈,当你穿越千年, 与他相向而坐,你想说些什么
送给同学们
“怀才不遇”这四个字特别负能量,这 个世界 上的自媒体,已经足够承载任何 一种形式的才华,但关键是你真的具备 才华,有才一定会有人遇。所以,我们 不妨少一些抱怨,多一份进取,坚定自 信 地为自己代言
你可以轻视我们的年轻 我们会证明 这是谁的时代 梦想是注定孤独的旅行 路上少不了质疑和嘲笑 但那又怎样 哪怕遍体鳞伤 也要活得漂亮 梦想是注定孤独的旅行 路上少不了质疑和嘲笑 但那又怎样 哪怕遍体鳞伤 也要活得漂亮 我为自己代言
我 为 魏自 晨己 陈代 欧言
•
1.志愿精神可以表述为一种具体化或 日常化 的人文 精神。 作为促 进社区 发展、 社会进 步和社 会成员 个人身 心完善 的一种 价值观 念和社 会心理 ,志愿 精神在 日常生 活层面 的实际 体现形 式就是 志愿行 动。志 愿精神 的兴起 ,作为 一种独 特的社 会文化 形式, 体现了 在不同 层面上 的功能 。
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
同“饲”喂
吃
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
求其能千里也。 同“饲”喂
连词,表转折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
连词,表修饰
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表猜测,大概
加强诘问语气
译文
世上先有伯乐,这以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 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 的手里受到埋没,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以千 里马著称。
执卷问马——说什么
1、千里马的遭遇? 2、什么原因造成了千里马如此的遇? 3、文中谁可以解救千里马?为什么?
1、千里马的遭遇?
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什么原因造成了千里马如此的遭遇?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直接原因)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根本原因)
3、文中谁可以解救千里马?为什么?
•
7.信仰是灵魂的支撑,对一个刚直的 文人来 说,它 比生命 重要得 多。当 肉体的 保存与 精神的 救赎发 生避无 可避的 冲突时 ,他们 毅然选 择了后 者,让 肉体下 沉,让 精神在 碧波中 飞升。
•
8.南北朝乐府民歌虽有某种意义上的 差别, 可在语 言节奏 、质朴 纯真风 格、心 灵绽放 的美丽 上等方 面的“ 内在的 美”是 相同的 。
•
2.礼、乐与城市文明有密切关系,这 可从什 么是文 明,文 明与城 市的关 系,以 及什么 是城市 文明的 核心内 容等角 度加以 认识与 阐释。
•
3.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和简单的人物 对话, 交代了 “他” 的身份 和家庭 生活状 况,也 照应结 尾,凸 显人物 品质。
•
4.媳妇为了“他”也来到城市,来到 工地, 找不到 合适的 进钱门 路,就 捡起了 破烂, 为此, 她常常 抱怨“ 他”无 能。
•
9.文人乐府诗温以丽,意悲而远,或 慷慨, 或清绮 ,风格 多样。 这说明 ,乐府 民歌不 仅给文 人诗歌 形式, 还遗传 了题材 、体裁 、意象 和风格 特征。
伯乐识千里马(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执卷问马 ——为何说
韩愈为何如此强烈地为千里马鸣不平?
①25岁中进士。 ②文起八代之衰,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有“百代 文宗”之称。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苏轼合称 “千古文章四大家” ③有大量诗文作品:《马说》《师说》《进学解》《早 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④留下大量名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马
说
韩 愈
开卷读马
1、初读,正音,断句 2、再读,译文(借助工具书 和注释)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连词,表转折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
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之手,骈
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
定语后置标志 吃一次
同“饲”喂
本文写于贞元十一到十六年间,当时他初登仕途,很 不得志。尽管如此, 他仍然说“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 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等人幕下, 加上朝中奸佞当道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视 郁郁不乐
执卷问马 ——为何说
韩愈为何如此强烈地为千里马鸣不平?
怀才不遇
千里马——人才(被埋没摧残、怀才不遇明主的人才) 伯 乐——识才之人(让人发挥作用的封建统治者) 食马者——埋没人才者
•
5.对比是本文主要的表现手法,以媳 妇迫于 生活压 力让丈 夫监守 自盗与 丈夫的 断然拒 绝为对 比.突 出了丈 夫的品 质。
•
6.一个真性情的人活在一个最冷酷的 现实中 ,一个 最洁净 的人落 在一个 最肮脏 的泥塘 里,一 个最遵 循内心 真实的 人面对 的是种 种的虚 伪和狡 诈。你 无法对 他们宽 容,哪 怕是丁 点儿的 虚与委 蛇,你 谨持自 己理想 的绝对 纯洁。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 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千里马日行千里的特点来喂养它。这 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吃不饱,力不足,才能和美 好的素质不能显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不可 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 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 吗?恐怕是真的不能识别千里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