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版九上历史-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教案】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案一、新课标标准通过《汉谟拉比法典》了解亚非古代文明及其传播。
二、内容分析古代两河流域文明是古代东方文明之一,产生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
古巴比伦王国的《汉谟拉比法典》保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同时,它也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三、教学目标时空观念、历史解释:识读地图《古代两河流域示意图》,明确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及相关信息。
史料实证、唯物史观:了解古巴比伦王国和《汉谟拉比法典》等基本史实。
家国情怀:认识到古代两河流域是古代东方文明之一,初步理解、尊重各个文明之间的差异。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设计意图】:回顾上课“尼罗河在古埃及人生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的内容,引入本节课“两河流域”中的古巴比伦文明,展开本课内容学习。
(二)讲授新课1.古代两河流域文明(1)教师活动出示“古代两河流域示意图”,明确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及相关信息。
(2)学生活动●古代两河流域(又称“新月沃地”)●地理位置:西亚●流域: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平原: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文明代表:苏美尔文明、古巴比伦文明(3)教师活动阅读课本,归纳苏美尔文明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4)学生活动●文字:楔形文字●历法:阴历/太阴历●数学:60进制●技术:最早灌溉技术制陶技术(5)教师活动(6)学生活动公元前539年,古巴比伦王国被波斯征服。
波斯文明取代两河文明,两河流域进入了漫长的被殖民时期,一直到近代伊拉克建国才重新独立。
【设计意图】通过时间轴,初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及古巴比伦王国的兴亡。
2.古巴比伦王国(1)教师活动汉谟拉比几乎集中了国家的全部权力,亲自掌管司法和行政部门,直接掌握军队。
他极力神华自己,自称“众神之王”。
汉谟拉比还大兴水利,他在位的好几个年份都作为“开凿河渠之年”而载入史册。
(2)学生活动政治上:建立君主专制制度,设立官僚机构。
经济上:大力兴修水利,控制地方经济。
军事上:集中军权,直接掌握军队。
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新编)《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
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新编)《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新编教材的一部分,主要向学生介绍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苏美尔文明的起源、古巴比伦王国的兴衰以及汉摩拉比法典等内容。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发展脉络,认识苏美尔文明和古巴比伦王国的成就,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文明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发展顺序、人物事迹等方面的知识掌握不扎实。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知识盲点,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苏美尔文明的起源、古巴比伦王国的兴衰以及汉摩拉比法典等内容,掌握古代两河流域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认识到人类文明的发展离不开法治和和谐社会的建设。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苏美尔文明的起源、古巴比伦王国的兴衰以及汉摩拉比法典等内容。
2.教学难点:古代两河流域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学生对古巴比伦王国及其法典的认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手段,生动展示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和文明成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练掌握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设计好教学方案和问题。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初步知识。
3.教学资源:准备相关图片、地图、视频等教学资源。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案一、教学内容:古代两河流域二、知识目标:1.了解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等基本情况。
2.了解两河流域的发展历程,以及每个时期的主要特点和文化成就。
3.能理解、分析古代两河流域的社会制度、生产方式、宗教信仰和其他文化现象等。
三、能力目标:1.能够使用地图、图片等工具分析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对其文化发展的影响。
2.能够较全面地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文化现象,对其中一些重要的文化现象进行深入剖析。
3.能够通过对史料的理解,形成自己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4.能够掌握基本的历史研究方法,例如:文献研究、现场考察、考古发掘等。
四、情感目标:1.能够感受到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所带来的人类文化的魅力。
2.能够感受到古代两河流域文化所涉及的伦理道德、宗教信仰等的深刻性。
五、教学重点:1.考生通过了解两河流域江河的情况和地理分布,掌握其文化历史背景的基本特点。
2.熟悉古代两河流域社会制度和宗教信仰。
3.深刻体验古代两河流域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它所涉及的人类文化的深刻性。
六、教学难点:1.不同世纪两河流域的文化变迁和发展历程。
2.灌溉农业和农耕生产方式。
七、教学方法:1.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的合作来分析和讨论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
2.示范教学法:通过示范教学来体验古代两河流域的文化现象和生产方式。
3.理论课体验法:通过模拟古代两河流域的生产、社会和文化场景,写出相关的感言和反思。
四、教学流程:一、热身(5分钟)用一些站位、边走、猫步等方式进行热身,让学生放松身体,进入课堂状态。
二、导入新课(10分钟)导入本次新课内容。
以图片、地图等方式展示古代两河流域区域的基本情况。
让学生了解老黄河流域和伊拉克河流域的位置、河流年逐步进入沙漠等基本情况。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老黄河流域和伊拉克河流域会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聚集地?有哪些原因导致了古代两河流域社会的稳定和文明的发展?三、讲解新课(15分钟)在两河流域区域的基础上,讲解文明史和埃及史,介绍更多文明史特点,对不同时期的主要变化特点进行深入剖析,并着重说明两河流域文化的思想和艺术特点。
九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 教案
9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教学理念】以提升学生能力,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并有利于学生长期发展为目标。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问题的设定、活动的组织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维逻辑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思考,思考中学习,摆脱传统“满堂灌”形式的教学,促进学习全面发展,进一步提升学习能力。
【课程内容】通过《汉谟拉比法典》,初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教学目标】1.识读地图《古代两河流域示意图》,明确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
2.了解古巴比伦王国和《汉谟拉比法典》的相关史实。
3.识读《汉谟拉比法典》石柱图,理解君权神授。
4.通过学习《汉谟拉比法典》,认识到《汉谟拉比法典》虽然保护的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但也是人类在法制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果。
【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本课课程标准表述为“通过《汉谟拉比法典》,初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出自世界历史上册第一单元,这一单元作为世界古代史的开篇,主要介绍了古代亚非的大河文明。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就是其中之一,这些大河文明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历史,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课分为三个部分: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古巴比伦王国和《汉谟拉比法典》。
结构上层层深入,古巴比伦王国是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发展的高峰,《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
课文对《汉谟拉比法典》的介绍最为详尽,以点代面,让我们以此为窗口,更加全面地了解古巴比伦社会。
【学情分析】教学对象为九年级的学生,经过两年的中国历史学习,已经初步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
但对世界历史内容比较陌生,可通过时间轴梳理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世界历史的时空体系。
引入文献和图片资料,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史料、分析史料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分析】《汉谟拉比法典》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教材从《汉谟拉比法典》的特点和历史地位两个方面进行讲述。
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规定严格的社会等级;二是维护发达的奴隶制度;三是对古巴比伦商品经济涉及的租赁、雇佣、交换、借贷等关系做了规定。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古代两河流域》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的第二课,主要介绍了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苏美尔文明、阿卡德王国的建立、汉谟拉比法典、古巴比伦社会以及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衰落等内容。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发展和特点,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文明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特点和发展过程可能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观看多媒体资料,深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特点和发展过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苏美尔文明、阿卡德王国的建立、汉谟拉比法典、古巴比伦社会以及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衰落等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和观看多媒体资料,培养学生的史料阅读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特点和对后世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文明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苏美尔文明、阿卡德王国的建立、汉谟拉比法典、古巴比伦社会以及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衰落。
2.教学难点: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特点和对后世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发展过程和特点。
2.阅读法: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相关史料,培养学生的史料阅读和分析能力。
3.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特点和对后世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
2.多媒体资料: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
3.教案:详细的教学设计文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进而引出本课的主题——古代两河流域。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资料展示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苏美尔文明、阿卡德王国的建立、汉谟拉比法典、古巴比伦社会以及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衰落等内容。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教案)-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教学背景分析教材分析:本课主要介绍了古代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国家、宗教、文化、商业等方面的历史知识,以及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成就和影响。
其中,重点介绍了古代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和国家,以及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同时,本课还涉及了一些古代两河流域的文化和商业活动,以及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学情分析:学生对于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和历史并不熟悉,因此本课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和历史,加深对于古代文明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学生在学习本课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生涩的词汇和概念,因此需要教师进行详细的解释和说明。
针对本课的重难点,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地图展示、图片展示、视频介绍、课堂讲解、小组讨论等,以便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课的知识和概念。
素养目标1.历史理解:通过学习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学生能够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发展历程和重要贡献,包括文字、法律、宗教、建筑等方面。
2.时空观念:通过学习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学生能够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和时空背景,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独特性和历史地位。
3.史料实证:通过学习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学生能够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验证和解释历史现象,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和能力。
4.历史解释:通过学习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学生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和历史思维解释和分析历史现象,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和思维能力。
5.家国情怀:通过学习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学生能够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古代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国家、宗教、文化、商业等方面的历史知识,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成就和影响。
教学难点: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认识古代文明与现代社会的联系和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案例分析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展示一张古代两河流域的地图,并提问:“同学们,这张地图展示了哪个地区的地理环境?”学生回答:“这是古代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一. 教材分析《古代两河流域》是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苏美尔文明、阿卡德王国的建立、汉谟拉比法典、古巴比伦社会以及亚述帝国等历史内容。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发展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文明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事件、人物和制度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讨论问题等方式,深入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发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苏美尔文明、阿卡德王国的建立、汉谟拉比法典、古巴比伦社会以及亚述帝国等历史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史料、讨论问题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培养学生对人类文明的尊重和理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苏美尔文明、阿卡德王国的建立、汉谟拉比法典、古巴比伦社会以及亚述帝国等历史内容。
2.教学难点: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发展。
2.史料教学法:教师提供相关史料,引导学生阅读分析,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
3.讨论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
2.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史料、图片、视频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引导学生了解本课的主题。
2.呈现(15分钟)教师呈现苏美尔文明、阿卡德王国的建立、汉谟拉比法典、古巴比伦社会以及亚述帝国等历史内容,引导学生阅读史料,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发展。
部编人教版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古代两河流域》这一课主要介绍了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苏美尔文明、阿卡德王国的建立、古巴比伦王国的兴衰以及汉谟拉比法典等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地区的历史发展脉络,认识苏美尔文明和古巴比伦王国的成就,从而拓宽历史视野,丰富知识结构。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文明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发展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苏美尔文明、阿卡德王国的建立、古巴比伦王国的兴衰以及汉谟拉比法典等内容;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提高他们的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苏美尔文明、阿卡德王国的建立、古巴比伦王国的兴衰以及汉谟拉比法典等内容;2.针对重难点,教师应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讨论交流等方式,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发展;2.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主掌握相关知识;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2.课件: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相关课件;3.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书籍、论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两河流域的地图,引导学生了解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包括河流、气候等,为学生理解苏美尔文明的兴起奠定基础。
(完整版)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案
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知道古巴比伦王国的建立和君主专制制度的实行;了解楔形文字;理解《汉穆拉比法典》的特点和历史价值。
2、过程与方法:阅读“古代两河流域的地图”,分析地理环境对两河流域文明形成的影响,初步学习根据图例,观察地图,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阅读有关《汉谟拉比法典》的“相关史事”了解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及该法典的特点,初步学习从历史文献中发现历史信息、分析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古代东方文明是在适应与改造大河自然环境中发展起来的,让学生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
教学重点:理解《汉穆拉比法典》的特点与历史价值教学难点:理解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时期的重要标志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动态图片)这个数学上非常有名的定理是什么?最早是由什么人发现并使用的?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
二、新课讲授:(一)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与地理环境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古代两河地域地图”,思考: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在什么地方?两河指的是哪两条河?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怎样?提示:两河流域指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的流经区域,基本位于今天伊拉克境内。
古代两河流域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北部被称为亚述,南部被称为巴比伦尼亚、巴比伦尼亚又可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为阿卡德,南部为苏美尔。
两河流域位于亚非大干旱地区,自然环境并不十分优越。
北部丘陵地带雨量相对较多;南部地势低洼,多沼泽,除洪水泛滥季节外,雨量一般较少,呈干旱状态。
由于河源地区高山积雪定期融化,每年3月至7月是两河流域的洪水泛滥季节。
2.问题思考:地理环境对两河流域文明形成会有怎样的影响?3.教师归纳:受制于自然条件,该地区农业生产在洪水泛滥季节需要排涝,其他季节则依赖人工灌溉,因而古代两河流域南部的居民很早就开始修渠筑堤。
(二)楔形文字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楔形文字图片2.教师讲述:楔形文字,又称为钉头文字,因其书写笔画的形状酷似木楔或钉子而得名。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案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案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及其创造的楔形文字,理解楔形文字对于两河流域文明形成发展的作用及其历史研究的重要价值。
(2)知道古巴比伦王国的建立及其统治。
(3)掌握《汉谟拉比法典》的制定目的、地位、作用,了解古巴比伦文明。
2.能力目标依据《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分析其体现的阶级关系,培养辩证地看问题、认识历史事件本质特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讨论《汉谟拉比法典》的本质,认识到法典既保护了奴隶主的利益,也反映了古巴比伦王国奴隶主专政的实质,能够正确认识评价《汉谟拉比法典》,树立唯物史观的意识。
教学重点《汉谟拉比法典》的制定目的、地位、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汉谟拉比法典》折射出上古时代古巴比伦王国的阶级关系。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通过多种途径,尤其是利用网络查阅、了解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相关历史知识,楔形文字的发明过程,苏美尔人、阿摩利人、《汉谟拉比法典》等的图片或文字史料,并结合学情设计制作导学案、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1)根据导学案预习课文,了解楔形文字与苏美尔人、古巴比伦王国的崛起、汉谟拉比法典等子目的基本知识要点。
(2)通过书籍、报刊、网络等途径,收集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楔形文字、苏美尔人与阿摩利人、汉谟拉比及其制定的法典的相关史料。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用PPT展示诺亚方舟图片,请同学们观察图片,说说图片反映的是哪一神话传说。
生:诺亚方舟。
师:谁愿意主动和同学们分享一下你所知道的这个传说?生讲传说。
师总结:起初,神创造了人类,后来因为不满人类的罪恶,神后悔创造出人类,决定让一场大洪水灭绝地上所有的活物。
只有诺亚在神的眼中是个与神同行的义人,所以神让诺亚用歌斐木建造一艘方舟,里外抹上松香,诺亚带上他的家人、食物以及每种动物的一公一母进入了方舟。
七天之后,天降大雨,雨下了四十个昼夜,洪水淹没了大地和山川,把地上的一切活物都淹死了。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是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介绍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发展、文明成就以及与中国的关系。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苏美尔文明的起源、巴比伦王国的兴衰、汉摩拉比法典、亚述帝国和新兴的文明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发展脉络,认识其文明成就,并探讨其与中国的联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历史基础知识,对于古代文明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于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发展及其文明成就认识不足,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提高。
同时,学生对于古代两河流域与中国的关系可能较为陌生,需要在本课中进行引导和拓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发展脉络,认识其文明成就,探讨其与中国的联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文明的尊重和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发展脉络,文明成就及其与中国的联系。
2.教学难点:汉摩拉比法典的内容及其意义,古代两河流域与中国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发展脉络。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成就及其与中国的联系。
3.案例分析:讲解汉摩拉比法典的内容及其意义。
4.图片展示:通过图片展示,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成果。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
2.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图片、文字、动画等。
3.图片资料:准备与古代两河流域相关的图片资料。
4.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展示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成果,如汉摩拉比法典、巴比伦城等,引发学生的兴趣。
然后提出问题:“古代两河流域是哪个地区?它的历史发展脉络是怎样的?”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古代两河流域》是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苏美尔文明、阿卡德王国的建立、汉谟拉比法典、亚述帝国、新巴比伦王国等内容。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发展脉络,认识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重要成就。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历史的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阅读和分析能力。
但对于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文化,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关注古代两河流域的特色文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苏美尔文明、阿卡德王国的建立、汉谟拉比法典、亚述帝国、新巴比伦王国等内容;学会分析历史资料,提炼历史信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重要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苏美尔文明、阿卡德王国的建立、汉谟拉比法典、亚述帝国、新巴比伦王国等内容。
2.教学难点:苏美尔文明的起源、汉谟拉比法典的意义、亚述帝国的扩张、新巴比伦王国的兴衰。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精美课件,展示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文化。
2.资料:搜集相关的历史资料,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3.课堂活动: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两河流域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
提问:“你们知道古代两河流域在哪里吗?它有哪些特色?”2.呈现(10分钟)介绍苏美尔文明,展示苏美尔人的生活方式、艺术成就等。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教案)-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教材分析:本课是统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古代东方文明》的第二课,主要介绍了古代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文化特征和历史贡献。
本课的核心知识点有:古代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古代两河流域的文化特征;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贡献。
学情分析:学生对于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可能缺乏足够的认知和兴趣,需要通过多媒体资源和实物展示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学生可能对于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民族名称、历史事件等内容感到陌生和混淆,需要通过地图、时间线、图表等方式来帮助他们理清思路和记忆要点。
学生可能对于两河流域文明的历史贡献感到难以理解和评价,需要通过对比、分析、讨论等方式来引导他们发现其内在价值和意义。
二.核心素养1.能够通过观察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文化特征和历史贡献,获取相关的历史信息和证据。
(唯物史观、史料实证)2.能够通过对比、归纳、推理等方式,分析两河流域文明的形成原因、发展过程和影响因素。
(唯物史观、历史解释)3.能够从两河流域文明中发现与中华文明的共同点和联系,增强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三.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两河流域文明的历史贡献,即让学生了解并评价两河流域文明在文字、法律、数学、天文等方面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和意义。
-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两河流域文明与中华文明的比较与联系,即让学生探究并发现两河流域文明与中华文明在地理环境、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异同与互动。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五.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活动:- 教师播放一段两河流域的风光视频,并提问:你们看到的这个地方是哪里?它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教师展示一张两河流域文明的楔形文字图片,并提问:你们看到的这个东西是什么?它有什么用途?-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介绍楔形文字的概念、特点和功能,如最早的文字、由楔形符号组成、用于记录信息等。
- 教师总结:通过这些图片和视频,我们可以看出,两河流域是一个非常古老而又神奇的地方,它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文明的地区之一,它的文明对人类历史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
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新编)《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新编)《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主题是古代两河流域,教材以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发展为主线,介绍了苏美尔文明、阿卡德王朝、巴比伦王朝等历史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文化遗产。
通过对古代两河流域的了解,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古代两河流域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文明有一定的认识。
但对于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和文化,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历史发展的线索,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特点和对后世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发展,认识苏美尔文明、阿卡德王朝、巴比伦王朝等历史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文化遗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人类文明的尊重和认识,理解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发展脉络,苏美尔文明、阿卡德王朝、巴比伦王朝等历史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文化遗产。
2.辅助难点:古代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社会制度、宗教信仰、艺术成就等。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发展。
2.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合作解决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和文化。
4.互动交流:教师与学生互动,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新编)2.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文献、图片、视频等。
3.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黑板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古代两河流域的地图,引导学生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
然后,简要介绍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发展脉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发展。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古代两河流域》是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二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介绍了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苏美尔文明、阿卡德王国的建立、汉谟拉比法典、古巴比伦社会、亚述帝国、新巴比伦王国以及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衰落。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发展和特点,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古代埃及文明和古代印度文明,对古代文明有一定的了解。
但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学生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深化对古代文明的认识。
此外,学生对本课中的一些专有名词和概念可能较为陌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解释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苏美尔文明、阿卡德王国的建立、汉谟拉比法典、古巴比伦社会、亚述帝国、新巴比伦王国以及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衰落。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文明的尊重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苏美尔文明、阿卡德王国的建立、汉谟拉比法典、古巴比伦社会、亚述帝国、新巴比伦王国以及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衰落。
2.突破难点:通过图片、地图、资料等方式,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和文明特点。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获取相关信息。
2.合作探究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案例分析法:通过讲解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古巴比伦社会和汉谟拉比法典。
4.图片、地图、资料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和文明特点。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参、相关资料。
2.投影仪、电脑、音响设备。
3.图片、地图、资料等教学辅助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两河流域的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九年级历史上册的第二课,主题是古代两河流域。
教材主要介绍了古巴比伦王国的汉谟拉比法典、宗教信仰、社会生活以及楔形文字等内容。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文明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可能对古巴比伦王国的法律制度、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内容感到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通过实例分析来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古巴比伦王国的汉谟拉比法典、宗教信仰、社会生活以及楔形文字等内容,认识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文明的尊重和热爱,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古巴比伦王国的汉谟拉比法典、宗教信仰、社会生活以及楔形文字等内容。
2.教学难点:汉谟拉比法典的法律制度、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内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营造生动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笔记本、笔等学习用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为学生展示古代两河流域的生动场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介绍古巴比伦王国的汉谟拉比法典、宗教信仰、社会生活以及楔形文字等内容。
在呈现过程中,注意用简洁明了的语言阐述教材内容,并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分析。
第二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
第二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1. 引言古代两河流域,这可是个让人神往的地方啊!想象一下,在美丽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间,古人们过着怎样的生活。
这里是文明的摇篮,闪闪发光的历史仿佛就在眼前。
这一课,我们要深度探索古代两河流域的魅力,看看那些古老的故事和辉煌的成就,让学生们感受到历史的脉搏。
2. 教学目标2.1 了解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与重要性首先,我们得搞清楚这个地方在哪儿。
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就像两条巨龙,盘踞在如今的伊拉克,滋养着这片土地。
哦,别小看这两条河,历史上可是给无数文明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源,真是“水至清则无鱼”,但在这里,水可是满满的。
2.2 探索古代两河流域的文化与成就接下来,咱们得聊聊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真是个多才多艺的群体!他们发明了楔形文字、制定了法律,甚至搞出了自己的历法,真是有模有样的!想象一下,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那可是个传说中的地方,鲜花盛开、绿意盎然,听说连神仙都想在这里度假呢。
3. 教学活动设计3.1 互动讨论在课堂上,我们可以先让学生们讨论:“如果你生活在古代两河流域,你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有的小伙伴可能想当一个伟大的法官,制定公正的法律;还有的可能想做一名了不起的农夫,耕耘出丰收的土地。
通过这样的互动,学生们不仅能放飞想象,还能深入理解当时社会的多样性。
3.2 手工活动然后,我们可以组织一个小手工活动,让学生们自己动手制作古代的泥板。
其实,古人用泥板记录信息,算是个“高科技”的玩意儿了!学生们可以在泥板上写下自己的名字或者画一些古代的图案,想象一下,当这些泥板完成后,真的是小小的历史作品呢。
4. 小结与反思在课程的最后,咱们可以带着学生们一起来反思:“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启示?”这可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哦!从法律到农业,这些古老的智慧,今天依然在我们的生活中闪烁着光芒。
再说了,历史总是教会我们很多,没准儿某个不起眼的小事,就能改变整个世界的格局呢。
高一历史《古代两河流域》教案、教学设计
二、学情分析
本章节的学习对象为高一学生,他们经过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成就及其历史地位的了解可能较为有限。此外,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方面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4.家庭作业:请学生与家长共同讨论以下问题:“你认为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给我们现代社会带来了哪些启示?”要求:以对话形式记录下来,不少于300字,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家庭沟通能力。
5.阅读拓展:推荐阅读《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简史》等相关书籍,了解两河流域文明的其他相关知识,拓宽视野。
作业要求:
1.字迹工整,卷面整洁。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展示一张两河流域的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这个地区在古代有着怎样的文明?”通过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两河流域的了解,包括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等,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
3.教师简要介绍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强调其在古代文明中的重要地位,从而导入新课。
高一历史《古代两河流域》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方面: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重要文明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具体包括: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古代苏美尔文明、阿卡德帝国、巴比伦帝国等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2.技能方面: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史料的研究和解读能力,学会从地图、文献、实物等不同角度获取历史信息,并能进行有效的整理和归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重点:《汉谟拉比法典》。
学习难点:理解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时期的重要标志。
阅读学习目标,明确本课学习任务。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开展下面环节。
三、自主学习
师生逐一解决。
情景体验一:自由民之间的纠纷
情景体验二:奴隶主和自由民的纠纷
得出结论:法典全面维护统治集团的根本利益,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严格规定了各个阶层的义务,严厉惩罚各种社会犯罪,比较清楚地展示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历史的第一手文献。
问题思考:如何评价《汉谟拉比法典》?
学生先根据导学案自学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然后教师进行重要知识点进行讲解强调。
1.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1)两河指的是、,两河流域又被称为。大体上在今天(国家)。
(2)两河流域实现初步统一是在公元前年。古巴比伦王国时期建立起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3)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使用“”。
2.古巴比伦王国
(1)古巴比伦王国的建立者是,他在统一事业中采用了策略。
4、学习第二部分:古代巴比伦王国
讲述:古巴比伦王国开始只是两河流域众多小国中的一个。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在位期间采取各个击破的策略,完成了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统一,建立起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5、学习第三部分:《汉谟拉比法典》
公元前18世纪兴起的强盛而繁荣的古巴比伦王国是两河流域文明的代表。那时的社会面貌是怎样的呢?请大家欣赏小品《打架》。
《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世界上已知的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6、完成巩固练习和拓展提高。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归纳
学生根据材料探究,找学生回答。
培养学生归纳能力
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课堂小结
本课主要讲述了在西亚地区奔腾的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养育了人类,在适合人类农业耕作的自然环境中催生了灿烂的文明。苏美尔人创立了楔形文字,古巴比伦国王还制定了《汉谟拉比法典》,成为目前已知最早的成文法典。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利用美国攻打伊拉克的故事导入新课。
通过新颖的导入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展示学习目标
1. 知道两河流域文明发展的概况;掌握古巴比伦王国统一的过程及汉莫拉比。古代两河流域的文字是楔形文字,理解《汉谟拉比法典》的重要历史价值。
2. 通过《汉谟拉比法典》初步学习从历史文献中发现历史信息的方法。
(2)汉谟拉比实行,制定法典,他在位时期是古巴比伦最强盛的时期。
3.《汉谟拉比法典》
(1)《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从法典中可以看出古巴比伦分为、、三个社会等级。
(2)《汉谟拉比法典》体现的初步记忆。
先通过自学了解课本的大致内容,在经过老师的讲解让知识更加的巩固。
(具体看课件)
合作探究:(1)小品中的国王是古巴比伦的哪一位国王?
(2)国王的判决有法律依据吗?依据是什么?涉及了哪些方面的法律规定?举例说明之。
(3)古巴比伦有三种人,有权自由民、无权自由民和奴隶。如果将小品中的自由民A换成是奴隶,那国王对自由民B的判决就不同了,只是赔偿该奴隶的主人购买这位奴隶的价格一半的钱就可以了。这样的判决有何原则?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古代两河地域地图”,思考: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在什么地方?两河指的是哪两条河?
讲述:两河流域是指亚洲西部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经的区域,基本上位于今天的伊拉克共和国境内。古希腊人称之为“美索不达米亚”,意为“两河之间的地方”。
讲述两河流域的概况。过渡:修渠筑堤,人工灌溉,生产力得到发展,推动了古代两河流域早期国家的形成。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第一单元第二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
课题
古代两河流域
单元
第二单元
学科
历史
年级
九年级
学习
目标
1、知道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
2、知道古巴比伦王国的建立和君主专制制度的实行;
3、了解楔形文字;理解《汉穆拉比法典》的特点和历史价值。
重点
理解《汉谟拉比法典》的特点与历史价值
难点
理解《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出示图片《巴比伦空中花园》,指出:空中花园被誉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空中花园的故事发生在两河流域,本节课学习第二课《古代两河流域》。
观看图片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
1、出示本课的学习目标。
2、结合学习目标自主学习本课内容,完成练习。
3、学习第一部分: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2)找学生归纳两河流域文明出现的历程:
出现:约从公元前3500年起,两河流域南部逐渐产生了一些以城市为中心的小国。
统一:大约在公元前24世纪,两河流域实现了初步统一
(3)了解两河流域文明的代表:楔形文字
出示图片,指出:楔形文字是苏美尔人在公元前3000年发明的,以削尖的芦苇秆或木棒为笔,在未干的泥板压刻出形似木楔的符号,组成文字,故称之为“楔形文字”。
板书
古代两河流域
↓
出现文明:公元前3500年
初步统一:公元前24世纪
↓
强盛时期---古巴比伦王国:君主专制制度
↓
《汉谟拉比法典》:严格的社会等级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两河流域文明发展的概况;掌握古巴比伦王国统一的过程及汉莫拉比。古代两河流域的文字是楔形文字,理解《汉谟拉比法典》的重要历史价值。
四、合作学习
小组内先进行讨论,后教师总结。
1.两河流域南部早期国家产生和统一是怎样的?
(1)约从公元前3500年起,两河流域南部逐渐产生了一些以城市为中心的小国。
(2)大约在公元前2400年,两河流域实现了初步统一。公元前18世纪,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在位时,完成了整个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统一事业,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在教师提示下,归纳总结大河文明的产生与其地理环境的关系,正确分析古巴比伦成为文明古国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人类的文化遗产是宝贵的,必须十分珍视。 古代亚非是世界古代文明发祥地,引以为自豪。
重点
《汉谟拉比法典》。
难点
理解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时期的重要标志。
课时计划
1课时
实际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