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墨春秋-文字版
《春秋》原文与译文
![《春秋》原文与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8076c4b2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cf.png)
春秋文言文及翻译原文:初(chū),郑(zhènɡ)武(wǔ)公(ɡōnɡ)娶(qǔ)于(yú)申(shēn),曰(yuē)武(wǔ)姜(jiānɡ),生(shēnɡ)庄(zhuānɡ)公(ɡōnɡ)及(jí)共(ɡònɡ)叔(shū)段(duàn)。
庄(zhuānɡ)公(ɡōnɡ)寤(w ù)生(shēnɡ),惊(jīnɡ)姜(jiānɡ)氏(shì),故(ɡù)名(mínɡ)曰(yuē)寤(wù)生(shēnɡ),遂(suí)恶(è)之(zhī)。
爱(ài)共(ɡònɡ)叔(shū)段(duàn),欲(yù)立(lì)之(zhī)。
亟(jí)请(qǐnɡ)于(yú)武(wǔ)公(ɡōnɡ),公(ɡōnɡ)弗(fú)许(xǔ)。
及(jí)庄(zhuānɡ)公(ɡōnɡ)即(jí)位(wèi),为(wéi)之(zhī)请(qǐnɡ)制(zhì)。
公(ɡōnɡ)曰(yuē):“制(zhì),岩(yán)邑(y ì)也(yě),虢(ɡuó)叔(shū)死(sǐ)焉(yān)。
佗(tuó)邑(yì)惟(wéi)命(mìnɡ)”。
请(qǐnɡ)京(jīnɡ),使(shǐ)居(jū)之(zhī),谓(wèi)之(zhī)京(jīnɡ)城(chénɡ)大(dà)叔(shū)。
祭(jì)仲(zhònɡ)曰(yuē):都(dōu),城(chénɡ)过(ɡuò)百(bǎi),国(ɡuó)之(zhī)害(hài)也(yě)。
《春秋》全文及翻译
![《春秋》全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79e13e2d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8dc4450.png)
《春秋》全文及翻译如下:一、原文: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爱共叔段,欲立之。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
佗邑惟命"。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蔓,难图也。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公曰:"毋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
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
公曰:"不义,不昵。
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
公闻其期,曰:"可矣"。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京叛大叔段。
段入于鄢。
公伐诸鄢。
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二、译文:当初,郑国的武公从申国娶妻,称为武姜,武姜生了郑庄公和共叔段。
郑庄公出生时逆生,姜氏难产而害怕,所以就给他取名为寤生,因此而讨厌他。
姜氏喜爱共叔段,想要把他立为太子,屡次向郑武公请求,郑武公没有答应。
等到郑庄公继承了君位,姜氏又请求把制这个地方分封给共叔段。
郑庄公对她说:"制,那是个危险的地方,东虢国的国君就死在那里。
别的地方你可任意选择,我唯命是听"。
姜氏又为共叔段请求以京地作封邑,让共叔段居住到那里,称为京城太叔。
祭仲对郑庄公说:"都会的城墙超过百雉,那将是国家的祸害。
按照先王的制度,卿大夫最大的封邑,也不能超过侯、伯,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封邑只能是国都的五分之一,小的只能是九分之一。
《春秋》(全文)
![《春秋》(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b97fa003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d7.png)
01.隐公(元年~11年)【隐公元年】 春王正月。
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
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秋七月,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賵。
九月,及宋人盟于宿。
冬十有二月,祭伯来。
公子益师卒。
【隐公二年】 春,公会戎于潜。
夏五月,莒人入向。
无骇帅师入极。
秋八月庚辰,公及戎盟于唐。
九月,纪裂繻来逆女。
冬十月,伯姬归于纪。
纪子帛、莒子盟于密。
十有二月乙卯,夫人子氏薨。
郑人伐卫。
【隐公三年】 春王二月,己巳,日有食之。
三月庚戌,天王崩。
夏四月辛卯,君氏卒。
秋,武氏子来求赙。
八月庚辰,宋公和卒。
冬十有二月,齐侯,郑伯盟于石门。
癸未,葬宋穆公。
【隐公四年】 春王二月,莒人伐杞,取牟娄。
戊申,卫州吁弑其君完。
夏,公及宋公遇于清。
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
秋,翬帅师会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
九月,卫人杀州吁于濮。
冬十有二月,卫人立晋。
【隐公五年】 春,公矢鱼于棠。
夏四月,葬卫桓公。
秋,卫师入郕。
九月,考仲子之宫。
初献六羽。
邾人、郑人伐宋。
螟。
冬十有二月辛巳,公子彄卒。
宋人伐郑,围长葛。
【隐公六年】春,郑人来渝平。
夏五月辛酉,公会齐侯盟于艾。
秋七月。
冬,宋人取长葛。
【隐公七年】 春王三月,叔姬归于纪。
滕侯卒。
夏,城中丘。
齐侯使其弟年来聘。
秋,公伐邾。
冬,天王使凡伯来聘。
戎伐凡伯于楚丘以归。
【隐公八年】 春,宋公、卫侯遇于垂。
三月,郑伯使宛来归祊。
庚寅,我入祊。
夏六月己亥,蔡侯考父卒。
辛亥,宿男卒。
秋七月庚午,宋公、齐侯、卫侯盟于瓦屋。
八月,葬蔡宣公。
九月辛卯,公及莒入盟于浮来。
螟。
冬十有二月,无骇卒。
【隐公九年】 春,天王使南季来聘。
三月癸酉,大雨,震电。
庚辰,大雨雪。
挟卒。
夏,城郎。
秋七月。
冬,公会齐侯于防。
【隐公十年】 春王二月,公会齐侯、郑伯于中丘。
夏,翬帅师会齐人、郑人伐宋。
六月壬戌,公败宋师于菅。
辛未,取郜。
辛巳,取防。
秋,宋人、卫人入郑。
宋人、蔡人、卫人伐戴。
郑伯伐取之。
冬十月壬午,齐人、郑人入郕。
春秋全文及译文
![春秋全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a73a9bcc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e8.png)
春秋全文及译文摘要:1.春秋时期背景介绍2.春秋五霸及其主要事迹3.春秋时期的重要战争与政治变革4.春秋时期的思想文化与科技成就5.春秋时期的衰落与战国时期的兴起6.春秋全书的总结与影响正文: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标志着封建制度的确立和诸侯国的崛起。
在此期间,社会风气开放,政治纷争频繁,英雄辈出,被誉为“百家争鸣”的先声。
一、春秋时期背景介绍春秋时期得名于鲁国编年史《春秋》,该书以鲁国的历史为主线,记载了当时各诸侯国的历史事件。
这一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风气开放,思想活跃,为后来的战国时期奠定了基础。
二、春秋五霸及其主要事迹春秋时期,五位杰出的国君被尊称为“五霸”,他们分别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
齐桓公凭借管仲的改革,成为春秋首霸,他推行尊王攘夷政策,巩固国内政权,扩大国家影响力。
宋襄公坚持仁义之师,倡导礼仪之道,但最终失败。
晋文公流亡多年,回国后领导晋国走向繁荣,打败秦国,成为中原霸主。
秦穆公则以法家思想治国,积极发展经济,开拓西部疆土。
楚庄王继位后,进行政治改革,国家强大,称霸南方。
三、春秋时期的重要战争与政治变革春秋时期,各国为争夺地盘和霸权,发生了许多重要战争,如城濮之战、邲之战、鄢陵之战等。
这些战争不仅锻炼了各国军队,也为国家间的政治变革提供了动力。
同时,各国纷纷进行国内政治改革,如齐国的管仲改革、晋国的韩厥改革等,为国家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春秋时期的思想文化与科技成就春秋时期,思想文化繁荣,诸子百家逐渐形成。
儒家主张仁爱、礼治,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等;道家强调无为而治,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等;法家主张法治,代表人物有韩非子、慎子等。
此外,墨家、名家、阴阳家等学派也在这一时期兴起。
科技方面,春秋时期发明了指南车、郑国渠等,为后世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春秋时期的衰落与战国时期的兴起春秋时期末期,诸侯国势力日益壮大,周王室名存实亡。
《春秋》全文及译文
![《春秋》全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167a309d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7c.png)
《春秋》全文及译文原文中干支纪年)的十八年正月暮春时节,公与齐侯(齐国君主)相见于泺.于是公与夫人就进入齐国.夏(四月)丙子(也是年份),公死于齐国.黄庭坚年五岁,已诵《五经》.一日,问其师曰:“人言《六经》,何独读其五?”师曰:“《春秋》不足读.”庭坚曰:“既曰经矣,何得不读?”十日成诵,无一字或遗.其父庶喜其警悟,欲令习神科举,庭坚窃闻之,乃笑曰:“是甚做处1、《墨子怒责耕柱子》原文: 子墨子怒耕柱子.耕柱子曰:“我无愈于人乎?”子墨子曰:“我将上大行,驾骥与牛,子将谁驱?”耕柱子曰:“将驱骥也.”子墨子曰:“何故驱骥也?”耕柱子曰:“骥足以责.”子墨子曰:“我亦以子为语出:《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这段话的意思是: 孔子在司寇职位上审理诉讼案件时,判词若有可以和别人相同处,就不独自决断.至于撰作《春秋》,他认为该写的就写,该删的就删,即使是子夏之流的高足弟子也不能改动一字一句.弟子们听受《春秋》时,孔子说:“后代了解我的凭这部《春秋》,而怪罪我的也凭这部《春秋》.”《晏子春秋》原文: (1) 翟王子羡臣于景公,以重驾,公观之而不说也.嬖人婴子欲观之,公曰:“及晏子寝病也.”居囿中台上以观之,婴子说之,因为之请曰:“厚禄之!”公许诺.晏子起病而见公,公曰:“翟王子羡之驾,寡人甚说之郑玄欲注《春秋传》,尚未成.时行,与服子慎遇,宿客舍,先未相识.服在外车上与人说己注《传》意,玄听之良久,多与己同.玄就车与语,曰:“吾久欲注,尚未了.听君向言,多与吾同,今当尽以所注与君.”遂为《服氏注》.翻译: 郑玄想注《春秋传》,还没有完成.有事外出,与服子慎(虔)不期而遇,同住一个客店,起初彼此互不认识.服虔在客店外的车上和别人谈论自己注这部书的想法.郑玄听了很久,觉得服虔的见解多数和自己相同.于是走到车边,对服虔说:“我早就想注《春秋传》,目前还没完成.听了您刚才的话,看法大多与我相同.现在,我应该把自己所作的注全部送给您.”这就是服氏《春秋注》.看过这个事情是在《史记齐太公世家》上看到的《左传》里根本没有这样写一查才知道这是《谷梁传》里的在成公元年里我翻译一下(鲁成公元年)冬十月,(鲁正卿)季文子秃头,(晋)克瞎了一只眼,卫国孙良夫是个瘸子,曹国公子网上有呀!不过是和《左传》《谷梁传》在一起的.《左传》《谷梁传》原文,前面的【经】经一,经二就是《春秋》的原文./f?kz=167821417/datalib/2004/Literat ure/SHL-DL/比如左传宣公二年《晏子春秋》原文及译注1.翟王子羡臣于景公,以重驾,公观之而不说也.嬖人婴子欲观之,公曰:“及晏子寝病也.”居囿中台上以观之,婴子说之,因为之请曰:“厚禄之!”公许诺.晏子起病而见公,公曰:“翟王子羡之驾,寡人甚说之原发布者:xiao865晏子春秋原文及翻译3晏子春秋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学习目标1.读诵《为者常成,行者常至》一则. 理解文章,感情人生,休养身心. 2.通过学习为者常成,行者常至使学生懂得:勇敢实践的人才可能获得成功,不倦前行的。
春秋全文及译文
![春秋全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d445f2ff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d5.png)
春秋全文及译文
《春秋》是我国现存第一部编年体的史书,作者是鲁国历代的史官,后来经过孔子编辑、修订。
以下是部分原文及译文:
原文: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爱共叔段,欲立之。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译文:当初,郑国的武公从申国娶妻,称为武姜,武姜生了郑庄公和共叔段。
郑庄公出生时逆生,姜氏难产而害怕,所以就给他取名为寤生,因此而讨厌他。
姜氏喜爱共叔段,想要把他立为太子,屡次向郑武公请求,郑武公没有答应。
如果需要《春秋》全文及译文,建议查阅古籍资料或者咨询历史学家。
孔子《春秋》原文
![孔子《春秋》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5cb3e83d87c24028915fc338.png)
春秋孔子孔子作《春秋》,微言大义。
言微,谓简略也,义大,藏褒贬也。
凡文万八余字,叙二百六十余载之史。
隐公元年春王正月。
三月,公及邾儀父盟於蔑。
夏五月,鄭伯克段於鄢。
秋七月,天王使宰咺來歸惠公、仲子之賵。
九月,及宋人盟於宿。
冬十有二月,祭伯來。
公子益師卒。
二年春,公會戎於潛。
夏五月,莒人入向。
無駭帥師入極。
秋八月庚辰,公及戎盟於唐。
九月,紀裂繻來逆女。
冬十月,伯姬歸於紀。
紀子帛、莒子盟於密。
十有二月乙卯,夫人子氏薨。
鄭人伐衛。
三年春王二月,己巳,日有食之。
三月庚戌,天王崩。
夏四月辛卯,君氏卒。
秋,武氏子來求賻。
八月庚辰,宋公和卒。
冬十有二月,齊侯,鄭伯盟於石門。
癸未,葬宋穆公。
四年春王二月,莒人伐杞,取牟婁。
戊申,衛州吁弑其君完。
夏,公及宋公遇於清。
宋公、陳侯、蔡人、衛人伐鄭。
秋,翬帥師會宋公、陳侯、蔡人、衛人伐鄭。
九月,衛人殺州吁於濮。
冬十有二月,衛人立晉。
五年春,公矢魚於棠。
夏四月,葬衛桓公。
秋,衛師入郕。
九月,考仲子之宮。
初獻六羽。
邾人、鄭人伐宋。
螟。
冬十有二月辛巳,公子彄卒。
宋人伐鄭,圍長葛。
六年春,鄭人來渝平。
夏五月辛酉,公會齊侯盟於艾。
秋七月。
冬,宋人取長葛。
七年春王三月,叔姬歸於紀。
滕侯卒。
夏,城中丘。
齊侯使其弟年來聘。
秋,公伐邾。
冬,天王使凡伯來聘。
戎伐凡伯於楚丘以歸。
八年春,宋公、衛侯遇於垂。
三月,鄭伯使宛來歸祊。
庚寅,我入祊。
夏六月己亥,蔡侯考父卒。
辛亥,宿男卒。
秋七月庚午,宋公、齊侯、衛侯盟於瓦屋。
八月,葬蔡宣公。
九月辛卯,公及莒入盟於浮來。
螟。
冬十有二月,無駭卒。
九年春,天子使南季來聘。
三月癸酉,大雨,震電。
庚辰,大雨雪。
挾卒。
夏,城郎。
秋七月。
冬,公會齊侯於防。
十年春王二月,公會齊侯、鄭伯於中丘。
夏,翬帥師會齊人、鄭人伐宋。
六月壬戌,公敗宋師於菅。
辛未,取郜。
辛巳,取防。
秋,宋人、衛人入鄭。
宋人、蔡人、衛人伐戴。
鄭伯伐取之。
冬十月壬午,齊人、鄭人入郕。
十有一年春,滕侯、薛侯來朝。
《春秋》全文及翻译
![《春秋》全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c6fc5f8c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3f.png)
《春秋》全文及翻译《春秋》是中国传统史书之一,纪载齐、晋、秦、楚、魏、楚等诸侯国战争、政治纠纷和宫廷阴谋等事情。
该书以孔子为主编,分为四篇,包括春秋、五经、公羊、谷梁四部分,被称为“四经”。
“春秋”作为主要部分,是通过简短的文字记录了春秋时期722年至481年间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及各国的大臣、君主和文化事项,是中国历史上一部重要的体例文献。
《春秋》的语言简洁,字数短小,文字浅显易懂。
书中的事件也比较精简,每个事件都以数言概括,使得读者更容易理解。
这也成为《春秋》被广泛阅读的重要原因之一。
《春秋》的内容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它记录了春秋时期中国的政治制度、军事制度,各国之间的外交关系以及国家之内的官制和礼制等。
书中还记录了大量的背叛、叛乱和暗杀等政治斗争,揭露了那个时代的社会习俗和思想观念,让人们了解到了这个时代社会的状况。
《春秋》的翻译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自20世纪以来,已有很多学者进行了《春秋》的译文研究。
王先谦、米万才、钱穆等历史学家都曾参与到翻译这一巨著的工作中。
其中,王先谦的《春秋左传》和米万才的《春秋繁露》是较为著名的翻译版本。
王先谦的译文准确、简洁明了,行文简练,表达得清晰明快;而米万才的《春秋繁露》将《春秋》各部分分别翻译,使得读者可以更加系统地阅读和理解这部著作。
虽然每个历史学家都有自己翻译《春秋》的风格和特点,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注重准确性和忠实性。
这是因为这部书的翻译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历史的真实性。
国内外学者都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这些译文也成为了中国历史研究的重要参考书目。
总之,《春秋》作为中国古代的历史文献,其全文和翻译都具有极高的文化和历史价值。
虽然大多数人并不能读懂《春秋》的原文,然而通过各个学者的译文研究,我们也可以更好的了解到这位于中国历史上的伟大文化瑰宝,感受到它的卓越风采。
孔子春秋全文及译文
![孔子春秋全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61ab622f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2d.png)
孔子春秋全文及译文孔子春秋全文及译文春秋,即《春秋经》,又称《麟经》或《麟史》,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
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孔子春秋全文及译文,一起来看一下吧。
孔子春秋全文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
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
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
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
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
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
字仲尼,姓孔氏。
丘生而叔梁纥死,葬于防山。
防山在鲁东,由是孔子疑其父墓处,母讳之也。
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孔子母死,乃殡五父之衢,盖其慎也。
郰人袂父之母诲孔子父墓,然后往合葬于防焉。
孔子要绖,季氏飨士,孔子与往。
阳虎绌曰:“季氏飨士,非敢飨子也。
”孔子由是退。
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厘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灭于宋。
其祖弗父何始有宋而嗣让厉公。
及正考父佐戴、武、宣公,三命兹益恭,故鼎铭云:‘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敢余侮。
饘于是,粥于是,以糊余口。
’其恭如是。
吾闻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
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及厘子卒,懿子与鲁人南宫敬叔往学礼焉。
是岁,季武子卒,平子代立。
孔子贫且贱。
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
由是为司空。
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韂,困于陈蔡之闲,于是反鲁。
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
鲁复善待,由是反鲁。
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适周。
”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
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
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
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
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
是时也,晋平公淫,六卿擅权,东伐诸侯;楚灵王兵强,陵轹中国;齐大而近于鲁。
鲁小弱,附于楚则晋怒;附于晋则楚来伐;不备于齐,齐师侵鲁。
夫韩魏诸侯文言文翻译
![夫韩魏诸侯文言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e1f5363c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d7.png)
韩,姬姓,原为周室之裔,后分封于韩。
自韩武侯始,历二十余世,国势日盛。
韩武侯之子韩哀侯,明智英武,广纳贤才,使韩国强盛一时。
哀侯之后,韩献侯、韩景侯相继继位,国力益发雄厚。
及至韩昭侯,始建法度,明赏罚,国家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
昭侯之后,韩宣惠王、韩威王、韩釐王相继继位,韩国疆域不断扩大,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魏,姬姓,原为周室之裔,后分封于魏。
自魏文侯始,历二十余世,国势亦盛。
文侯之时,招贤纳士,兴修水利,使魏国逐渐崛起。
文侯之子魏武侯,继承父志,继续发展国家,使魏国更加强大。
武侯之后,魏惠王、魏武王、魏安厘王相继继位,魏国疆域日益扩大,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韩魏二国,地邻而国力相若,彼此互为敌友。
时有齐、楚、燕、赵、秦五国,亦欲争雄天下。
韩魏二国,虽强,然皆外有强敌,内有奸佞,国势日衰。
韩宣惠王时,国中奸佞当道,政治腐败,百姓疾苦。
宣惠王虽欲振兴国家,然力不从心。
韩宣惠王之后,韩威王、韩釐王相继继位,国势更加衰微。
韩釐王时,韩国内乱,民生凋敝,外患频仍。
韩釐王死后,韩哀侯继位,国势更加岌岌可危。
魏安厘王时,国中亦奸佞当道,政治腐败。
安厘王虽欲改革,然无奈权臣当道,难以施展。
魏安厘王之后,魏武王、魏惠王相继继位,国势日益衰落。
魏惠王时,国中战乱不断,百姓流离失所,外患日益严重。
韩魏二国,至战国末年,国力已大不如前。
秦昭王时,秦兵大举攻韩,韩哀侯无力抵抗,只得割地求和。
魏惠王时,秦兵亦大举攻魏,魏惠王同样割地求和。
韩魏二国,至此国力耗尽,终为秦所灭。
夫韩魏诸侯,昔日之强国,至此俱已消亡。
然其兴衰成败,亦为后世之鉴。
夫国者,民之国也,民者,国之基也。
若君不修德,政不修明,民不安生,国将不国。
是以,治国之道,首在修德,次在明政,再在安民。
如此,国家方能长治久安,传之万世。
韩子引绳墨文言文翻译
![韩子引绳墨文言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28e5089a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3f.png)
汉·韩婴原文:韩子曰:“引绳墨者,所以求直也。
引绳墨而求直,非直也,必求之至直。
至直之道,在于人心。
人心之所以为直,以其无欲也。
无欲者,其心平。
其心平,则物莫能害。
物莫能害,则无患矣。
故曰:‘引绳墨者,所以求直也。
’”译文:韩子说:“使用绳墨的目的是为了追求直。
即使使用绳墨来追求直,这本身并不意味着就是直的,必须要追求那极致的直。
极致的直的道理,在于人的内心。
人的内心之所以能够保持直,是因为它没有私欲。
没有私欲的人,他的内心是平和的。
内心平和,那么外物就无法侵害他。
外物无法侵害,那么就没有什么忧患了。
所以说:‘使用绳墨的目的是为了追求直。
’”韩子进一步阐述道:“夫天下之乱,皆由人心之不正也。
人心不正,则欲念丛生。
欲念丛生,则私欲横流。
私欲横流,则天下大乱。
故圣王制礼作乐,以正人心。
正人心,则天下大治。
治天下者,必先正己。
己不正,则不能正人。
己不正,则不能正天下。
是以圣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皆以正己为本。
”译文:韩子又说道:“天下的混乱,都是因为人心的不正。
人心不正,就会产生种种欲望。
欲望丛生,就会导致私欲横行。
私欲横行,就会导致天下大乱。
因此,圣明的君王制定礼乐,用以端正人心。
端正人心,那么天下就会大治。
治理天下的人,必须先端正自己。
自己不端正,就无法端正他人。
自己不端正,就无法治理好天下。
因此,圣明的君王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时,都是以端正自己为基础。
”韩子曰:“故君子必慎独。
慎独者,所以全其身也。
全其身者,所以全其家也。
全其家者,所以全其国也。
全其国者,所以全其天下也。
天下之事,必先正己,然后能正人。
己不正,虽欲正人,人亦不之从也。
”译文:韩子说:“因此,君子必须慎独。
慎独,是用来保全自己的。
保全自己,是用来保全家庭的。
保全家庭,是用来保全国家的。
保全国家,是用来保全天下的。
天下的事情,必须先端正自己,然后才能端正他人。
自己不端正,即使想要端正他人,他人也不会听从。
”韩子又云:“夫礼者,所以正身也。
张仪劝说韩王的故事
![张仪劝说韩王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5ae3e3d6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a4.png)
战国策124-张仪为秦连横说韩王:张仪劝说韩王的故事
张仪,为连横反说苏秦之辞。
其一曰韩国国小民贫。
其二曰地缘恶劣。
其三曰秦之图在楚,不在韩。
其四曰不事秦,必遭祸。
事秦,得益处。
韩王软弱,应诺。
深远:合纵者,无主心骨,易分难合。
战国者,为霸而失礼。
子欲复周礼,一致之规则也。
诸侯不料兵之弱,食之寡,而听从人之甘言好辞,比周以相饰也,皆言曰:‘听吾计则可以强霸天下。
’夫不顾社稷之长利,而听须臾之说,诖误人主者,无过于此者矣。
大王不事秦,秦下甲据宜阳,断绝韩之上地;东取成皋、宜阳,则鸿名之宫,桑林之苑,非王之有已。
夫塞成皋,绝上地,则王之国分矣。
先事秦则安矣,不事秦则危矣。
春秋全文及译文
![春秋全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b3a3a977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e1.png)
春秋全文及译文
春秋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史书,记录了从公元前722年至前481年的历史事件。
全书包含了各个国家和诸侯的政治斗争、战争冲突、社会变迁等内容,是研究春秋时期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由于春秋的篇幅庞大,完整的全文和译文不适合在此提供。
然而,您可以在图书馆、书店或在线平台上找到春秋的相关版本,其中包括全文和相应的译文。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春秋版本和相关研究参考:
1.《春秋左传》:左丘明所作的《春秋左传》是春秋时期
的一部重要注释性史书,解释了春秋经典《春秋》中的许多
篇章和事件。
2.《春秋公羊传》:公羊高所作的《春秋公羊传》是春秋
时期的另一部注释性史书,对《春秋》中的篇章进行了详细
的注解和解释。
3.《史记》: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中也收录了一部分有
关春秋时期的历史记载,是研究春秋时期的重要参考之一。
4.学术论文和研究资料:在学术界也有许多关于春秋时期
的研究论文和专著,其中提供了对春秋文献的详细解读和译
文。
建议您选择合适的版本和参考资料,以满足您对春秋的研究和阅读需求。
希望这些信息能对您有所帮助!如有其他问题,欢迎继续提问。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国学阅读--《墨子》《韩非子》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国学阅读--《墨子》《韩非子》](https://img.taocdn.com/s3/m/6f2cdc719e314332396893e0.png)
《墨子》(一)经典国学再现昔者晋文公好士①之恶衣,故文公之臣,皆牂羊②之裘,韦③以带剑,练帛④之冠,入以见于君,出以践于朝。
是其故何也?君说⑤之,故⑥臣为之也。
我是小助手①士:大臣。
②牂(zāng)羊:母羊。
③韦:熟牛皮。
④练帛:大帛,粗疏的丝织品。
⑤说:通“悦”,喜欢。
⑥故:所以,因此。
我是小翻译从前晋文公喜欢士人穿不好的衣服,所以文公的臣下都穿着母羊皮缝的裘,围着牛皮带来挂佩剑,头戴粗疏的丝织品做的帽子,(这身打扮)进可以参见君上,出可以往来朝廷。
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君主喜欢这样,所以臣下就这样做。
考考你的智慧1.根据文意给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
(1)好士之恶衣:()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2)练帛之冠:()_____________2.翻译下列语句。
(1)入以见于君,出以践于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是其故何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故文公之臣,皆牂羊之裘,韦以带剑,练帛之冠”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中的语句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从文中可以看出晋文公是个怎样的人?你能讲出一个关于晋文公的小故事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弘扬传统文化晋文公重耳上面这则小故事的起因是当时晋国流行一种讲排场、摆阔气的坏习气,晋文公便带头用朴实节俭的作风来纠正它,他穿衣服决不穿价格高的丝织品,吃饭也决不吃两种以上的肉。
不久之后,晋国人就都穿起粗布农服,吃起糙米饭来。
晋文公是不是很伟大呢?晋文公不仅提倡节俭,还很讲信用。
韩诗外传·卷五
![韩诗外传·卷五](https://img.taocdn.com/s3/m/efd62e5c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bc.png)
韩诗外传·卷五子夏问曰:“关睢何以为国风始也?”孔子曰:“关睢至矣乎!夫关睢之人,仰则天,俯则地,幽幽冥冥,德之所藏,纷纷沸沸,道之所行,如神龙变化,斐斐文章。
大哉!关睢之道也,万物之所系,群生之所悬命也,河洛出图书,麟凤翔乎郊,不由关睢之道,则关睢之事将奚由至矣哉!夫六经之策,皆归论汲汲,盖取之乎关睢,关睢之事大矣哉!冯冯翊翊,自东自西,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子其勉强之,思服之,天地之间,生民之属,王道之原,不外此矣。
”子夏喟然叹曰:“大哉!关睢乃天地之基也。
”诗曰:“钟鼓乐之。
”孔子抱圣人之心,仿徨乎道德之城,逍遥乎无形之乡。
倚天理,观人情,明终始,知得失,故兴仁义,厌势利,以持养之。
于是周室微,王道绝,诸侯力政,强劫弱,众暴寡,百姓靡安,莫之纪纲,礼仪废坏,人伦不理,于是孔子自东自西,自南自北,匍匐救之。
王者之政,贤能不待次而举,不肖不待须臾而废,元恶不待教而诛,中庸不待政而化。
分未定也,则有昭穆。
虽公卿大夫之子孙也,行绝礼仪,则归之庶人。
遂倾覆之民,牧而试之。
虽庶民之子孙也,积学而正身,行能礼仪,则归之士大夫。
敬而待之,安则蓄,不安则弃。
反侧之民,上收而事之,官而衣食之,王覆无遗,材行反时者,死之无赦,谓之天诛。
是王者之政也。
诗曰:“人而无仪,不死何为?”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
故有社稷者、不能爱其民,而求民亲己爱己,不可得也。
民不亲不爱,而求为己用,为己死,不可得也。
民弗为用,弗为死,而求兵之劲,城之固,不可得也。
兵不劲,城不固,而欲不危削灭亡,不可得也。
夫危削灭亡之情,皆积于此,而求安乐是闻,不亦难乎!是枉生者也。
悲夫!枉生者不待时而灭亡矣。
故人主欲强固安乐,莫若反己;欲附下一民,则莫若及之政;欲脩政美俗,则莫若求其人。
彼其人者,生今之世,而志乎古之世,以天下之王公莫之好也,而是子独好之;以民莫之为也,而是子独为之也。
抑为之者穷,而是子犹为之,而无是须臾怠焉差焉。
孔子春秋原文
![孔子春秋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69ebad1c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fb.png)
孔子春秋原文隐公元年春王正月。
三月,公及邾儀父盟於蔑。
夏五月,鄭伯克段於鄢。
秋七月,天王使宰咺來歸惠公、仲子之賵。
九月,及宋人盟於宿。
冬十有二月,祭伯來。
公子益師卒。
二年春,公會戎於潛。
夏五月,莒人入向。
無駭帥師入極。
秋八月庚辰,公及戎盟於唐。
九月,紀裂繻來逆女。
冬十月,伯姬歸於紀。
紀子帛、莒子盟於密。
十有二月乙卯,夫人子氏薨。
鄭人伐衛。
三年春王二月,己巳,日有食之。
三月庚戌,天王崩。
夏四月辛卯,君氏卒。
秋,武氏子來求賻。
八月庚辰,宋公和卒。
冬十有二月,齊侯,鄭伯盟於石門。
癸未,葬宋穆公。
四年春王二月,莒人伐杞,取牟婁。
戊申,衛州吁弑其君完。
夏,公及宋公遇於清。
宋公、陳侯、蔡人、衛人伐鄭。
秋,翬帥師會宋公、陳侯、蔡人、衛人伐鄭。
九月,衛人殺州吁於濮。
冬十有二月,衛人立晉。
五年春,公矢魚於棠。
夏四月,葬衛桓公。
秋,衛師入郕。
九月,考仲子之宮。
初獻六羽。
邾人、鄭人伐宋。
螟。
冬十有二月辛巳,公子彄卒。
宋人伐鄭,圍長葛。
六年春,鄭人來渝平。
夏五月辛酉,公會齊侯盟於艾。
秋七月。
冬,宋人取長葛。
七年春王三月,叔姬歸於紀。
滕侯卒。
夏,城中丘。
齊侯使其弟年來聘。
秋,公伐邾。
冬,天王使凡伯來聘。
戎伐凡伯於楚丘以歸。
八年春,宋公、衛侯遇於垂。
三月,鄭伯使宛來歸祊。
庚寅,我入祊。
夏六月己亥,蔡侯考父卒。
辛亥,宿男卒。
秋七月庚午,宋公、齊侯、衛侯盟於瓦屋。
八月,葬蔡宣公。
九月辛卯,公及莒入盟於浮來。
螟。
冬十有二月,無駭卒。
九年春,天子使南季來聘。
三月癸酉,大雨,震電。
庚辰,大雨雪。
挾卒。
夏,城郎。
秋七月。
冬,公會齊侯於防。
十年春王二月,公會齊侯、鄭伯於中丘。
夏,翬帥師會齊人、鄭人伐宋。
六月壬戌,公敗宋師於菅。
辛未,取郜。
辛巳,取防。
秋,宋人、衛人入鄭。
宋人、蔡人、衛人伐戴。
鄭伯伐取之。
冬十月壬午,齊人、鄭人入郕。
十有一年春,滕侯、薛侯來朝。
夏,公會鄭伯於時來。
秋七月壬午,公及齊侯、鄭伯入許。
冬十有一月壬辰,公薨。
桓公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汉字的起源中国的书法是以书写汉字作为表现方式的一门艺术。
我们要认识和了解书法,首先必须了解汉字的特点及其发展情况,特别是书法的早期发展实际上是与汉字的发展紧密相连的。
关于汉字究竟是怎样形成的问题,文字学界有不同的解释。
在中国古代史籍中把汉字归功于仓颉的创造。
传说仓颉是黄帝的史官,他生下来就有四只眼睛。
仓颉仰观日月星辰,俯查鸟兽蹄迹,于是创造了文字。
传说仓颉造出文字后,天雨粟鬼夜哭,文字的创造使人类走出了愚昧,迎来了文明的曙光。
所以后人对仓颉十分敬重,在他的家乡陕西白水,为他建造了仓颉庙,为他塑像。
并把传说是他写的字迹,刻碑保存,奉若神明。
仓颉造字固然只是传说。
而根据现代学者研究,原始社会晚期的岩画符号、陶器刻划符号以及八卦符号都被认为与汉字的起源有联系。
考古发现证明,汉字是先民根据自然事物、人类自身以及生活用具等各种形象加以概括归纳而创造并确认的,可以说,汉字从一诞生开始,便是自然物象和人类思维结合的产物,体现了先民观察、提炼和模拟事物特征的才能与智慧。
正因为如此,对汉字的书写也是一种造型能力的体现。
而这正是汉字书写能够发展成为艺术创作的重要条件。
二、甲骨文在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的时候,汉字获得了一个显著的发展,也为书法艺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尚待社会崇拜祖先,信仰鬼神。
占卜祭祀在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当时的人们对于狩猎、战争、疾病、生育、农事、天气等内容都要预先占卜以决定自己的行为,巫师利用乌龟的腹甲或牛鹿等动物的腿骨进行占卜,再将问卜的结果书写刻划在甲骨上,这些文字被后人统称为甲骨文,又叫卜辞。
十九世纪末,河南安阳出土的商代甲骨文流入北京和天津。
王懿荣、王襄等学者首先认定其为中国最古老的文字。
从那时开始,可有文字的商代甲骨,不断在安阳小屯被发现,到今天总数已经超过15万片。
与此同时,对甲骨文的研究也逐渐深入,由此不仅产生了一门具有国际影响的学科——甲骨学,而且,更成就了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董作宾等一批著名的甲骨文学者,有意思的是这四大名家的名号里都有同一个“堂”字,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号观堂,董作宾号彦堂,郭沫若号鼎堂,于是人们将他们合称为“甲骨四堂”。
作为最早的成熟汉字体系,甲骨文的内容是研究商朝历史的重要资料,其文字则堪称为中国最早的书法遗迹。
迄今为止,所发现的甲骨文单字数量已经达到五千个,其中经考释得到辨认的接近两千字,从这些字迹中可看出甲骨文字形还保留着较多的象形图画因素。
同时具有一种原始和天真的美感。
而且不同时期或出于不同巫师之手的作品,在书写和刻划上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征。
或雄壮严谨或秀逸多姿,或工整安详或草率随意。
文字的排列顺序以及镌刻工艺也是各具特色,这些不同的风格规律,在甲骨文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甲骨文分期的主要依据之一。
对于商代人来说,书写刻划文字是一件严肃而庄重的事情。
所以在保存至今的甲骨文中,可以清晰的感受到当时的人对这项活动的认真和虔诚。
除了显示书写的自然流畅和刻划的爽洁遒劲之外,有些甲骨经过刻划后又在字迹中填上朱色。
有些在刻划文字的同时又雕满细致的图案纹饰。
这些做法同甲骨文字一样,体现了我们祖先对审美的偏爱与追求,充满了神秘而奇异的艺术感染力。
甲骨文的出土为书法艺术提供了新的启发和借鉴来源。
进入20世纪以后,许多书法家分分采用甲骨文来进行创作,这一具有创作性的利用与发挥使这一古老的字体风格又焕发出新鲜的活力,也为书法领域增添了新的异彩奇葩。
三多姿多彩的大篆从商代后期到战国晚期的近千年间,汉字和书法都取得了极大的发展。
不仅文字的应用,以及载体、材质,都体现出多样化的拓展。
书写技巧和风格也进一步走向成熟。
后世将这一时期的字体统称为大篆。
商周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青铜器制造的繁荣阶段,当时的统治阶层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势与富有,铸造了大量精美的青铜器。
商周青铜器的品种和样式繁多,基本可以分为用于祭祀的礼器,实用的乐器、兵器以及生活用具等几类。
每当遇到大的庆典活动,统治者不仅要铸造相应的器物,并且往往要在器物上刻铸相应的铭文。
以记述战争、赏赐、田猎、祭祀等事件。
后人将这种铭文统称为金文或钟鼎文。
商代的青铜器铭文一般字数较少,有的只是简单的族徽或人名。
进入西周以后,铜器铭文字数很快增多,例如著名的大盂鼎、毛公鼎、散氏盘、墙盘等器物上铭文都长达数百字,西周青铜器铭文的字形结构比甲骨文更加完善和复杂由于铸造的关系,金文的点画更显圆润饱满,布局则均衡稳妥,同时书写水平与铸造技巧也十分精湛。
由于这些器物大都用于庄重的场合,所以铭文也多具有雍容典雅的风格气息。
值得指出的是,在当时使用文字,与熟悉礼制、音乐、骑射一样都是贵族必须掌握的技能,也是官方教育的主要课程之一,这对书法的发展起到了显著推动作用。
所以尽管青铜器铭文的制作要经过书写、刻划和铸造等多道工序才能完成,但最终的效果仍然保留了明显的书写痕迹,乃至书写者的个人风格。
这些作品有的刚健雄浑、有的恣肆生动、有的整齐端正、有的错落多姿,不仅全面反映了这一时期的书法风貌,更是人对文字的制作者教育和塑造文字的高超技艺与良苦用心赞叹不已。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相互争霸各自为政,文字的结构和书写风格都随之呈现出不同的地域差别,如延续西周书风的秦国,以楚国为代表的长江中下游各国,以齐国为代表的山东各国,在文字的使用上都形成了自成一派的独特风格,与此同时,文字的载体也进一步拓展,除了在青铜器上铸刻铭文外,丝帛、竹简、石头都被当作书写或镌刻文字的材料,这些书迹,因材质、手法的不同而效果各异,反映了这一时期书法风格的丰富多彩,与西周时期相比,春秋战国的金文大都精细工整,字形的变化也更加活泼多样,其中楚国系统的金文不仅点画纤细精巧,还往往在壁画中添加虫鱼鸟等形象,形成了新奇别致的鸟虫书体,在墨迹方面,湖南出土的战国帛书、楚简,山西出土的侯马盟书,都是当时人手写的书迹。
尽管因为地域差别,风格有所不同,但都能做到用笔娴熟灵动,结体严谨准确,风格稳定而有规律,显示出很高的技巧水平。
在战国时期,缤纷多样的书法风格中,秦国文字延续了西周严谨的正统书风,秦国书迹中最有名的作品中,首推石鼓文。
其内容是记述秦王田猎活动的十首歌颂其功绩的四言诗,因镌刻在十块鼓形花岗岩上而得名,石鼓文的笔画均匀流畅、笔力雄健,字形结构端庄均衡,体式稳妥,表现出一种雍容典雅的风范,充分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技巧功力以及成熟的审美修养,从而成为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从西周到战国,伴随着文字应用的不断普及和制作手法的不断丰富,人们对作品效果的追求也更加自觉,而风格的多样化表明,当时的人们已经有意识地利用书写活动来满足审美需要,将汉字的实用性与艺术价值结合到一起,是书法成为这一时期文化艺术繁荣发展的重要体现。
四整饬端庄的小篆秦始皇建国后,立即颁布了一项措施,其中重要的一项便是废除与秦国字体不相符合的六国字体,将原有的六国字体加以规范整理作为新的标准字体。
后人将秦朝统一后的标准字体称为小篆,又叫秦篆,而将此前的所有字体统称为大篆。
据史书记载,整理和制定标准小篆字体的工作是由秦朝丞相李斯来主持的,所以后人便将李斯视为擅长篆书的书法名家,他也因此名列书史。
在秦朝,小篆字体主要是用在正规、庄重的场合,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为秦始皇歌功颂德的刻石文字,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曾巡游各地,先后在山东、河北和浙江等六处刻石记述自己的功业,这些刻石上的字迹,传说是李斯所书写的,但并无确切依据。
时至今日,秦代刻石绝大部分都已毁灭,仅存的泰山刻石和琅琊刻石两块残石,字迹也都模糊难辨。
不过依靠保存下来的早期拓本,我们仍然可以领略到秦朝小篆的风格面貌与技巧特征。
与大篆相比,秦朝小篆保留了从前秦国的字体结构,但已经基本去掉了象形因素或装饰成分,其方整的结构显得更加抽象,流畅的笔画则突出了对书写技巧的要求,这种风格与刚刚建立起来的统一政权的施政理想十分协调,表现出一种均衡和谐、秩序井然的美感。
除了这些刻石以外,还有一些秦朝诏版权量等器物上也刻有小篆书写的文字,这类字迹不像刻石那样工整严谨笔画相对随意草率,这种面目是小篆在当时日常生活中应用情况的真实体现,从审美角度看,别有一种自然、朴实和稚拙的趣味,成为书法风格中一个特殊的类型。
统一的秦朝虽然之存在了短短的十几年,然而它的文字政策与书法标准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朝取代秦以后,继续沿用了秦朝的许多制度,在书法上,汉朝以新兴的隶书作为标准字体,但小篆仍然作为一种装饰字体被应用于郑重场所,而且在使用中得到了新的发展。
汉代篆书主要用于碑刻,著名的篆书碑刻有袁安碑、袁敞碑等,其字体风格和书写技法,在继承了秦代小篆传统的基础上,更突出了毛笔书写所特有的流畅与节奏感,风格严谨而成熟。
汉代大量的隶书碑刻中,绝大多数的碑铭题额都是用篆书字体书写的,汉碑题额的字数或多或少,位置也大小不一,通常在书写时要根据具体情况对字形作修饰改造,有的削减笔画,有的增加曲折,有的将字形穿插交错,形如图案,有的则从容婉转,如手写原迹,这些碑额的多变手法及其效果,表明汉代书家对篆书的理解和运用能力都比以前有了新的提高。
作为一种装饰性字体,汉代篆书在应用过程中,逐渐呈现出明显的美术化趋势,例如甘肃出土的《张掖都尉棨信》和《武威张伯升柩铭》都是书写在丝麻织物上的原迹,书写者在保持运笔轻松流畅的同时,不约而同的将笔画曲折延伸,使字形变得方整饱满。
此外,大量的汉代瓦当,则是将少则一两字,多则十几字的内容通过精心的设计安排在圆形空间内,对文字的变形改造与装饰处理手段奇趣横生,层出不穷,使原本工整严谨的篆书字形焕发出令人惊叹的艺术魅力。
汉代以后,由于字体的变迁,篆书的使用功能日益萎缩,人们对篆书结构逐渐生疏,书写水平也逐渐衰退,东汉以后的一千多年间,擅长篆书的书法家寥寥无几,其中成就较为显著的只有唐代的李阳冰,他的篆书在学习秦代小篆的基础上,将字形结构向圆转宽阔改变。
虽然功力扎实,但笔画和体式都略显板滞,对后人有一定的影响。
但对于当时,陷入低谷的篆书书体来说,已经于事无补。
六、汉隶的辉煌陕西汉中的褒斜古道,自古就是连接中原与西南地区的交通枢纽,勤劳智慧的先民,在险峻的悬崖上修筑栈道,使军队、商旅得以畅行,东汉时期又在此开凿了石门隧道,重新打通已经废弃的古道,这在当时堪称是一项壮举,时至今日,虽然褒斜道的实用价值已经失去,但因山崖上保留了大量记述石门栈道的开凿修筑经过的文字,使这里成为一处注明的文物名胜,其中最有价值的便是多种东汉摩崖石刻。
如同祖先曾经把记录事件的重要文字镌刻在甲骨或青铜器上一样,汉代人则喜欢把重要的文字记载在镌刻在坚硬的石头上,以期长久保存和流传下去。
到东汉时期,人们普遍重视名节,社会上盛行树碑立传的风气,除了记录事件,对于德行、业绩显著的人,亲朋好友都要为其刻碑来歌功颂德,因此留下了大量碑刻,东汉石刻的种类很多,数量最大的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把文字刻在人为加工的巨大石板上,称为碑版,另一类则是刻在天然石壁上,称为摩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