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调节集合与视疲劳共45页文档
医学课件眼屈光学关于调节和集合的问题
速度匀速增加基底向内的棱镜度数。 (5)、令患者出现模糊点时报告,记录此时双 眼棱镜总量,例如出现模糊点时右眼4△,左 眼3△,则模糊点为7△;继续增加棱镜度数; 患者报告破裂点时,记录此时双眼棱镜总量 。
远距离水平聚散力的测定
(6)、然后继续增加使视标分离加大再减小基
远距离水平聚散力的测定
(7)、把双眼旋转棱镜刻度调回0点,嘱患者
仍然注视6m处视标,同时以每秒1△的速度匀 速增加基底向外的棱镜度数,如上所述,令 患者报告模糊点、破裂点和恢复点并记录棱 镜总量。
远距离水平聚散力的测定
(8)、结果记录:
远距聚散力:BI:模糊点/破裂点/恢复点; BO:模糊点 /破裂点 /恢复点,无模糊点 时的记录标记为*; 近距聚散力:BI:模糊点/破裂点/恢复点; BO:模糊点 /破裂点 /恢复点,无模糊点 时的记录标记为* 注: BI:基底向内/ BO:基底向外
的速度匀速增加基底向内的棱镜度数 (5)、令患者出现模糊点时报告,记录此时双 眼棱镜总量;继续增加棱镜度数;患者报告 破裂点时,记录此时双眼棱镜总量
近距离水平聚散力的测定
(6)、然后继续增加使视标分离加大再减小基
底向内棱镜度数,当分离的视标重新恢复为 单一视标时,记录此时的双眼棱镜总量。 (7)、把双眼旋转棱镜刻度调回0点,嘱患者 仍然注视40cm处视标,同时以每秒1△的速度 匀速增加基底向外的棱镜度数,如上所述, 令患者报告模糊点、破裂点和恢复点并记录 棱镜总量。
集合广度的测定
(4)、嘱被检者双眼注视40cm处的视标,此
时慢慢将视力表盘向患者移近,直至患者报 告视标分离即出现复视时,记录距离 (5)、通过公式集合广度=10*PD/距离求得
关于调节集合和视疲劳课件
40
2.5
50
2.0
25
4.0
33
3.0
20
5.0
25
4.0
17
6.0
20
5.0
14
7.0
20
5.0
12.5
8.0
20
5.0
当移近视标增大调节刺激,而调节反应不再增大时, 此时的调节反应即为AMP。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
④影响调节幅度的因素
i不同测量方法:移近>移远,移近>负镜片法 ii双眼测>单眼测
• 调节近点:当充分调节时,与视网膜共轭 的空间一点。
• 调节幅度:调节远点和近点之间距离的屈 光度表示形式。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
测量方法
①移近/移远法:测出的为调节刺激,而非真实调节 反应
②负镜片法:测出的为调节刺激,而非真实调节反 应
③动态检影法:可得出真实调节反应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
一、调节
1、调节的定义
当正视眼欲看近物时(无限远以内), 物体发出的散开光线聚焦在视网膜后时, 眼能通过自动改变晶体的弯曲度从而改变 自身的屈光力,使近距物体在视网膜上成 像,称为调节。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
在双眼视近时,除调节作用外,与此同时双眼向 内转,使视轴交于注视点,为集合(辐辏)作用; 瞳孔缩小,使像差减少,景深增加,视网膜成像更 加清晰。这3个联合动作称为近反射——调节集合反 射。 单眼测量时,模糊启动调节 双眼测量时,加上集合启动的调节
调节与集合
(一)调节作用正视眼静止时,从无限远处物体发出的平行光线经眼的屈光后形成焦点在视网膜上,故看远清楚,而近处物体(A)所发出的散开光线势必结像于视网膜后(A′),遂看不清;人眼乃通过改变晶状体曲率以增加眼的屈光力使近距离物体仍能成像在视网膜上达到明视,此种作用机制称为眼的调节。
1.调节机制至今虽在争论,但一致认为在此过程中晶状体曲率增加,从而使其屈光力大大增强,参加调节作用的组织主要有:晶状体、睫状肌、悬韧带。
三者关系异常密切,当睫状肌静止时,悬韧带紧张,晶状体扁平,屈折力减弱,此为调节休止,又曰眼的静止状态;但当睫状肌收缩,睫状突形成的环缩小,悬韧带松弛,晶状体遂藉其固有的弹性变凸,使其屈折力自动加强,此即眼的调节状态(图1-4-4)。
2,调节范围与调节力、调节幅度:(1)调节远点:在光学中,相对应的物点与像点称为共扼焦点。
当调节静止时,与视网膜黄斑部相共扼的视轴上一点称为调节远点。
换言之,即调节静止时,自远点发出的光线恰好聚焦在视网膜上。
由此可知,正视眼远点为无限远距离;近视眼远点在眼前有限距离;远视眼远点在眼后,为虚性的。
(2)调节近点:当眼运用全部调节力量能看清的眼前最近一点。
换言之,即调节作用最强时自近点发出的光线恰好聚焦在视网膜上。
(3)调节范围:调节远点与近点间的任何距离均能运用调节达到明视,这范围即称调节范围。
(4)调节力:调节作用时,因晶状体变化而产生的屈光力,以屈光度为单位来表示。
调节力(D)=1/调节距离(m) (1-4-1)(5)调节幅度:注视远点时与注视近点的屈光力之差称作调节幅度(绝对调节力,最大调节力)调节幅度(D)=1/近点距离(m)-1/远点距离(m) (1-4-2)而1/远点距离(m)即为非正视眼屈光不正度,故上述公式可改变为:调节幅度=注视近点的屈光力+(±屈光不正度) (1-4-3)设A为调节幅度,R为远点时屈光力,P为注视近点的屈光力,则A=P+(±R) (1-4-4)如正视眼——远点为无限远,测其近点为10cm,P=1 00/10=10D,调节幅度A=10+(1/∝)=10D。
基础眼屈光学调节与集合
【例2】设40岁时调节幅度5.00D,则:
正视眼:
调节近点距离=1/5=20(cm)
-1.00D近视眼: P=A-(±R)= 5.0- (-1.0)=6.0(D)
调节近点距离=1/P=1/6≈17(cm)
+1.00D远视眼:调节近点距离=1/(5 -1)=25(cm)
整理ppt
5
【例3】60岁正视眼老者,调节幅度为1.00D,求当其戴用+2.50D
所成的集合角,称为1米角(MA)。 米角是注视物体至眼距离(米)的倒数,
即MA=1//集合距离(m)。 该距离是指注视物至两眼旋转中心连线的
垂直距离。 如图所示, ∠R1CR2即为1米角,R1、R2为
左、右眼的回旋点。 故注视2m远的物体时,集合角为0.5MA;
注视33cm远的物体时,集合角为3MA。
(3)调节范围:调节远点与调节近点的任何距离均能运用调节达到 明视的线性范围。
(4)调节力:调节作用时,因晶状体变化而产生的折光力。 以屈光度(D)为单位来表示。 调节力(D)=1 / 调节距离(m)
整理ppt
3
(5)调节幅度:人眼所能产生的最大调节力,为注视远点时与注 视近点时的屈光力之差。
人的年龄相同,调节幅度基本相同。 调节幅度(D)=1/近点距离(m) -1/远点距离(m)
而该患者戴镜后若从阅读区(近用区)视物,则亦如上题所证,其视近 物的清晰范围在眼前28.6〜40 cm。
故总体来说,戴此双光镜的患者,眼前1m至无限远和眼前28.5〜40cm 为其视物清晰范围。
本例从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双光镜常有中间距离视觉的模糊。
整理ppt
7
如果年龄相同 不论其静态屈光状态 即不论正视眼或非正视眼 其调节幅度基本相同 但其调节范围、视物时使用的调节力却不相同。
调节与集合
测试方法
正常值
标准差
±2D
调节广度 移近法 18-1/3年龄 镜片法 比移近法少2D 单眼调节灵敏度(±2.00D翻转拍) 6岁 5.5cpm 7岁 6.5cpm 8-12岁 7.0cpm 13-30岁 11.0cpm 30-40岁 双眼调节灵敏度 6岁 3.0cpm 7岁 3.5cpm 8-12岁 5.0cpm 13-30岁 8.0cpm 30-40岁 9.0cpm MEM检影 +0.50 FCC实验 NRA PRA +0.50 +2.00 -2.37
远距离水平聚散力的测定
(6)然后继续增加使视标分离加大再 减小基底向内棱镜度数,当分离的视 标重新恢复为单一视标时,记录此时 的双眼棱镜总量。
远距离水平聚散力的测定
注意:一般由于患者的远用屈光度 已被完全矫正,因此观察6m处物体时, 调节已放松为零,也就是没有可以放 松的调节性集合,所以应该不会出现 模糊点.若出现了模糊点则说明患者 的远用屈光矫正存在正镜不足或负镜 过大的失误,应重新核查远用处方, 在模糊点缺乏的情况下,破裂点代表 着负融像集合的极限。
(1)完全矫正屈光不正 (2)遮盖左眼,测右眼的调节广度 (3)令患者注视近视力表上最佳视力(远视 力)的上一行视标,缓慢向患者移近,直至视 标持续模糊 (4)记录距离
测试步骤
(5)距离的倒数即为右眼的调节幅度(例如,在眼 前10厘米处开始模糊,调节广度为0.1m的倒数即 10D) (6)遮盖右眼,检查左眼,重复(3)-(5)步,检 查左眼的调节广度 (7)打开双眼,重复(3)-(5)步,检查双眼的 调节广度 记录:OD:( )OS:( )OU:( )
对于老视患者,如果 NRA 与 PRA 的绝对 值相等,说明试验性下加光度数准确, 如果不相等,则度数应该调整,方法为 将正负相对调节相加除 2 ,加在试验性 下加光上。例:患者试验性下加光为 +1.75D , NRA=+2.00D , PRA=-2.50D ,则 患 者 最 后 处 方 为 +1.75+ ( -0.25 ) =+1.50D
缓解视疲劳的方法
缓解视疲劳的方法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调整用眼习惯来缓解视疲劳。
在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后,我们可以采取20-20-20的方法,即每20分钟注视电子屏幕以外的物体,注视20
秒钟,让眼睛得到休息。
这样可以有效地缓解眼睛的疲劳感。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适当调整用眼距离,保持一定的用眼距离,避免眼睛过度疲劳。
其次,保持良好的用眼环境也是缓解视疲劳的重要方法。
在使用电子产品时,我们应该保持充足的光线,避免在昏暗的环境下使用电子产品,这样会加重眼睛的负担。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调整屏幕亮度和对比度,使屏幕显示更加舒适,减少眼睛的疲劳感。
另外,适当进行眼部保健操也是缓解视疲劳的有效方法。
眼部保健操可以帮助眼睛放松,缓解眼部的疲劳感。
我们可以通过眨眼操、远近视调节操等方式进行眼部保健操,每天坚持进行一定的眼部保健操,可以有效缓解视疲劳。
此外,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是缓解视疲劳的重要因素。
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合理的作息时间,均衡的饮食结构,都可以帮助我们缓解视疲劳,保护眼睛健康。
此外,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也有助于缓解视疲劳。
综上所述,缓解视疲劳的方法有很多,我们可以通过调整用眼习惯、保持良好的用眼环境、进行眼部保健操以及良好的生活习惯来缓解视疲劳。
希望大家都能够重视视疲劳问题,采取有效的方法来保护我们的视力健康。
关于调节集合与视疲劳
可编辑ppt
3
• 调节时伴有集合与瞳孔缩小。
• 调节力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减小,因睫状肌 逐渐变弱,晶体逐渐硬化失去弹性。
可编辑ppt
4
3、调节的生理
在调节的过程中,晶状体 前表面的向前拉伸,晶状体后 表面几乎不变。
在非调节状态下,晶状体 的前表面几乎是一球形,曲率 半径为11-12mm。
在调节状态下,晶状体的 中间(约3mm)范围变凸, 成一曲率半径为5mm左右的 球形,而晶状体的周边区几乎 不发生变化甚至有变平坦的趋 势
单眼测量时,模糊启动调节
双眼测量时,加上集合可编启辑pp动t 的调节
15
iii视标大小
AMP
大视标>小视标
12
10
8
6 6/6 6/12 6/18 6/24 6/30
视标
iv注视角度 9.42
10.37 11.20
20° 20° 20°
可编辑ppt
16
12.42
v年龄:最小调节幅度=15-0.25×年龄 平均调节幅度=18.5-0.30×年龄 最大调节幅度=25-0.40×年龄
23
二、集合
1、集合的定义
当注视近物时,在发生调节的同时,双眼共 同向内转,瞳孔缩小, 以使双眼同时注视此目标, 为集合,是双眼内直肌收缩的结果。
集合时瞳距减小2~4mm。
可编辑ppt
24
2、集合的参数
• 集合远点:视远时双眼视轴平行,完全不 使用集合,此时物体所在之点。
③动态检影法
可双眼同时做,但检影可只检一眼,可得出 真实的调节反应。
特别适合于儿童和反应差的老人。 移近视标,直至调节反应不再增加,即AMP
可编辑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