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第一章

合集下载

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

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

政治学导论(第五版)
新编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二、当代政治学方法论
2.理性选择主义 理性选择主义的核心要素都直接来自行为主义,方法论是个体主义,核心命题是“经济 人”假设,即假设政策产品是政治人在利益驱使下经过理性的利益计算而形成的个体偏好 选择集的互动结果。理性选择主义是一个家族概念,包括社会选择理论、集体行动理论以 及公共选择理论。 (1)社会选择理论。 (2)集体行动理论。 (3)公共选择理论。
制度安排 system
制度绩效 performance
图1-1 研究政治-经济关系的SSP范式
政治学导论(第五版)
新编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第二节 政治学
一、什么是政治学 二、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三、政治学的范围
政治学导论(第五版)
一、什么是政治学
新编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根据政治的本质,我们认为,政治学是研究公共权力的形式及运作规律的科学。 谈到什么是政治学,不能不涉及政治学的规范性与科学性两个方面,即政治哲学 与政治科学。 总之,作为一门知识的政治学具有多方面的目标,它涉及政治制度的设计,它研 究和分析政治过程的产品即公共政策,它分析国际社会中不同的政治组织的关系, 它还研究意识形态和政府的信仰,等等。
政治学导论(第五版)
新编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目录/CONTENTS
第一节 政治的含义 第二节 政治学 第三节 政治学方法论
政治学导论(第五版)
新编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第一节 政治的含义
一、什么是政治 二、作为博弈的政治 三、政治的地位
政治学导论(第五版)
一、什么是政治
新编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政治学导论(第五版)
新编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一章

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一章

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一章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一章诸论一、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中国历史上包含政体和国体的政治制度二、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内容研究内容:具体研究中国史上历代国体、政体及国家结构产生、发展、演变的历史和规律。

国体:国家的内容;国家的本质;国家的根本体制;由国家的阶级属性决定的。

政体:国家形成。

掌握国家的统治阶级用以组织国家的方式。

奴隶制、封建制时代都有:君主制、民主制、贵族共和制与不同政体。

不同政体的国家可同一国体,同一政体的国家可不同国体。

国体研究内容:主要是国家性质,决定国家性质的因素。

如:社会结构的形成、发展和变动;阶级、阶层、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关系变化等。

政体研究的内容:多而丰富。

主要研究:国家的组织职能,国家发展演变,官吏制度,国家的监察体制等。

什么是国家结构?指国家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联系,可分为单一制和复合制两种。

如中国属单一型制;联邦属复合制,权力不是国家授予,而是州、邦内政独立,有宪法、议会、政府。

中国是单一制,但古代单一制也有两种类型,大部分时间是单一型,如唐时的藩镇割据是地方分权型,与中央独立单一型相对而言。

三、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方法与意义1、中国的政治制度史是政治学与历史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其要用政治学的方法与历史学的方法去进行研究。

2、意义:在政治学领域,政治制度史研究是政治学研究的基础,在历史学领域,政治制度史研究也是历史学研究的内容,是一门交叉学科。

3、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重要性之一,就是为现实服务和借鉴。

四、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历史与现状三个阶段:1、古代的研究与著述①正史类②政书类③会要类④会典类⑤专门著作⑥其他类2、近代的研究与著述(1840—1949)近代一批学者的著述。

3、中国政治制度研究的现状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研究:文革前、文革后的研究现状(略)。

第二章中国古代国体的历史演变国家的内容、本质、概念。

国家三要素:人民(国民)、领土(国土)、主权(国权)。

中国政治制度史相关内容

中国政治制度史相关内容

中国政治制度史相关内容《中国政治制度史》是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陆杰峰。

本书分别叙述了自古以来至1949年中国诸种重要典章制度的发展变化,同时考察了必然要受到各时期国体和政治体制统率和制约的各种单行制度。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中国政治制度史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内容简介本书依据政治制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内涵,梳理和总结了中国政治制度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借以在洞悉政治制度“来龙”的基础上,把握“去脉”,使新的论述有所依凭,扎实跟进。

本书在阐述一般规律的同时,重点分析其特殊性;在叙述制度的同时,重点分析其利弊和特点,进行动态的研究,拓展和丰富政治制度史的内容。

全书内容充实,资料丰富,语言生动,是适用面宽而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教材。

二.图书目录绪论第一节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对象第二节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特点第三节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和参考书一、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概况二、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参考资料第四节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意义和方法一、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意义二、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方法上编: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史前-1911年)第一章中国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第一节原始社会出现的政治制度萌芽一、三皇五帝二、原始社会氏族组织三、部落联盟和酋邦组织四、从习惯到制度的转变过程第二节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一、早期国家的政治制度二、争霸时期的政治制度三、皇权专制制度下的政治制度第三节中国近代的政治制度一、中西政治制度的碰撞和抗争二、晚清政治制度变化三、晚清政治制度变革的启示第二章王权和皇权制度第一节王权制度一、王权制度的形成过程二、王权的体现形式三、对王权的制约第二节霸主和集权制度一、霸主的出现和体现权力的形式二、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君权的体现形式第三节皇帝制度一、王朝的最高首脑——皇帝二、皇帝的名位制度三、皇帝的权限和行使方式第四节王位、皇位继承和宗室制度一、王位继承——嫡子制度的确立二、皇位继承——保护和防范措施三、宗室分封——皇权专制的痼疾第五节皇权的变态形式——外戚和宦官擅权一、后宫制度与外戚政治二、宫省制度与宦官政治第六节君主专制政体转向君主立宪政体的失败试验一、谘议局和资政院二、《钦定宪法大纲》和《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三、责任内阁第三章中枢辅政制度及运行机制第一节贵族辅政制一、夏商周三代的贵族辅政制二、秦汉以后早期国家的贵族辅政制第二节宰相开府辅政制一、宰相开府辅政制的形成和发展二、宰相开府辅政制的运作方式及特点第三节宰相参议辅政制一、帝宫层次与中外朝官二、宰相参议辅政制的沿革第四节宰相奉命拟旨辅政制第五节清末的责任内阁第六节辅政制度的发展规律及其特点第四章中央政务体制及运行机制第一节中央政务体制的发展概况一、早期国家中央政务体制的初建二、两寮六大到文武分职的政务管理体制三、三公九卿与中朝官尚书政务管理体制四、公省监台卿卫政务管理体制五、以《周礼》为本的政务管理体制六、以三省六部为核心的政务管理体制七、诸使差遣负责制的政务管理结构八、“因俗而治”的政务管理结构九、以一省制为核心的政务管理体制十、以六部为主体的政务管理体制十一、晚清的中央政务管理体制第二节中央政务机构的运行机制一、相府与诸卿政务系列的运行机制二、相府、尚书诸曹与诸卿政务系列的运行机制三、六部与寺监政务系列的运行机制四、部院寺监府政务系列的运行机制第三节中央政务管理体制的发展规律及其特点第五章地方行政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第一节历代疆土和地方行政区第二节行政区名称的由来及级别变化第三节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一、先秦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二、秦以后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第四节少数民族地区管理制度一、西域都护和民族校尉二、羁縻府州和都护府三、土官制度和改土归流四、蒙藏地区的特别管辖第六章法律制度第一节法规的制定和沿革一、古代法规的概况二、清末对法规的修订第二节司法行政制度一、中央司法行政制度二、地方司法行政制度三、司法行政运行机制及特点第三节司法审判制度一、诉讼制度二、拘捕和证据制度三、审判制度四、监狱制度五、诉讼师与辩护制度第七章监察制度第一节监察行政体制一、中央直接控制的监察行政体制二、各级政府部门的监察行政体制第二节监察的职能一、对上的谏诤二、对下的监督弹劾三、对左右的牵制监督第三节监察的主要方法一、检核簿册法二、举劾案章法三、连坐告密法四、遣吏巡行法五、牵制监督法六、密查侦缉法七、密奏传呈法第四节监察制度的特点及其利弊第八章军事制度第一节兵役制度一、郡县兵役制二、谪罪兵役制三、招募兵役制四、世袭兵役制五、发奴为兵制六、民壮兵役制第二节军事编制与兵种配制一、军事编制(附表)二、兵种配置三、军事装备的生产与制造第三节军事管理制度一、军事领导与指挥制度二、军事后勤供应制度三、军事刑罚制度第九章财政经济制度第一节财政收支制度一、赋税制度二、徭役制度三、土贡制度四、财政的收支与管理第二节财政行政体制一、中央财政行政体制二、地方财政行政体制第三节经济制度一、先秦国家经济管理体制的形成二、秦以后经济管理体制的发展变化第十章科技文教卫生等制度第一节科学技术机构和管理制度一、天文历象机构和管理制度二、技术生产机构和管理制度三、图书管理和研究机构第二节文教卫生机构和学校制度一、文化教育机构和管理制度二、医药卫生机构和管理制度三、教育制度第十一章文书玺印符节等制度第一节文书制度一、诏敕和奏章二、国家机关之间的公文形式三、文书工作制度第二节玺印符节制度一、玺印制度三、玺印符节的管理制度第十二章行政辅助人员制度第一节胥吏制度第二节幕僚制度第三节长随家人第四节行政辅助人员与主官的关系第十三章职官管理制度第一节官吏选拔制度一、荐举制度二、科举制度三、征辟制度四、荫袭制度五、其他入仕途径六、官吏选拔制度的特点第二节任用制度一、任用种类二、任用方法三、任用限制第三节考课和奖惩制度一、先秦的考课和奖惩制度二、秦以后的考课制度三、奖惩制度第四节等级和俸禄制度一、等级制度二、章服乘舆制度三、俸禄制度(附表)第五节休假退休和抚恤制度一、休假制度二、退休制度下编:中华民国政治制度(1912-1949年) 第一章中华民国政治制度概论第一节中华民国政治制度的发展阶段第二节中华民国政治制度的形成及特点第二章政党制度第一节民国初年的政党政治第二节中国国民党一党-专政制第三节国共两党合作制第三章议会制度第一节参议院(临时参议院)第二节变化无常的国会第三节国民参政会与国民大会一、国民参政会二、政治协商会议三、国民党包办的国民大会第四节议会制度的评析第四章元首制度第一节元首的产生和任期第二节元首的名称和职权一、临时大总统二、大总统三、临时总执政四、大元帅五、总裁会议六、国民政府委员会七、国民政府主席八、总统第三节中华民国元首制的特点第五章政府体制第一节北洋政府的责任内阁与辅政内阁第二节南京国民政府五院制一、立法院二、行政院三、司法院四、考试院五、监察院六、五院制与国民政府的关系第三节中央政务体制及运行机制一、总统府与部会政务系列的运行机制二、以党统政的政务系列的运行机制三、以部会为主体的政务管理体制第四节地方行政制度一、疆土和地方行政区划二、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三、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第六章法律制度第一节中华民国的法规第二节司法审判机构第三节诉讼审判制度一、审级制度二、检察制度三、审判制度四、监狱制度第四节辩护和公证制度一、律师制度二、公证制度第七章监察、考试与任用制度第一节监察制度一、监察机构二、监察部门的主要职权第二节考试制度第三节任用制度一、官吏及公务员的等级与任用二、官吏及公务员的资格三、官吏及公务员的甄别与考绩四、奖惩、抚恤、退休等制度后记。

中国政治制度史专题

中国政治制度史专题

第三讲 中央行政制度
一、以三公九卿为主体的秦汉中央行政体制 2、九卿
太仆。 ⑤ 太仆。管理宫廷车马的长官和部门 廷尉(大理)。 )。国家最高司法长官和部门 ⑥ 廷尉(大理)。国家最高司法长官和部门 ⑦ 典客(大鸿胪)。处理民族与外交事务的长官和部 典客(大鸿胪)。处理民族与外交事务的长官和部 )。 门 治粟内史(大司农)。 )。全国最高财政长官和部门 ⑧ 治粟内史(大司农)。全国最高财政长官和部门 ⑨ 少府。管理全国山河湖泊税收的长官和部门 少府。
一、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
● ● 中国进入封建社会的不同说法 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原因的几种观点
封建” 封建社会” ● “封建”和“封建社会”
西欧封建制的基本特征
国家统治权力的分散 庄园制度 武士等级制 领主附庸制及其包含的原始契约因素
绪论
二、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特征
1.君主专制集权体制日趋完备和强化 1.君主专制集权体制日趋完备和强化
中央中枢机构—宰相制度 第二讲 中央中枢机构 宰相制度
五、明清的中枢机构——内阁与军机处 明清的中枢机构——内阁与军机处 ——
2、清代中枢机构
内阁职权: 内阁职权: 谋议政要, ① 谋议政要,宣布皇命 ; 收发本章, ② 收发本章,票拟批答 ; 办理典礼祭祀,组织修撰图书, ③ 办理典礼祭祀,组织修撰图书,保存国家 文档,主持科举考试。 文档,主持科举考试。
绪论
二、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特征
3.官僚政治日趋完备和制度化 3.官僚政治日趋完备和制度化
官僚政治的特征 官为君设——人治(“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 人治( 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 ● 官为君设 人治 则其政息”) 则其政息” 封闭性——官员因循保守,论资排辈 官员因循保守, ● 封闭性 官员因循保守 ● 腐败性

中国政治制度史参考答案

中国政治制度史参考答案

中国政治制度史参考答案第一章至第三章作业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较为完备的制度史著作是。

B、《周礼》2、中国专门的制度史研究在唐代出现了扛鼎巨著,这就是杜佑所著的。

A、《通典》3、20世纪80年代以来,主编的《中国政治制度史》,代表了我国学界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最高水平。

C、白钢4、中国国家起源问题的研究结论都带有性质。

B、假说5、长期以来,在国家起源这一问题的研究上.我国学者所接受的主要是所建构的分析模型。

C、摩尔根6、部落是氏族组成的,这种联合通常是依据力量。

A、血缘D、领导人的威信7、前国家时期的最后一种政治组织是。

C、酋邦8、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创造了所谓“挑战——应战”的文明生成模式,他强调的自然环境对国家的出现和人类社会组织进化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

B、相对恶劣二、多选题1、中国政治制度史的主要研究内容是(ABC)。

A、国家体制B、对国家行为发生持续或重大影响的国家体制之外的制度现象C、前国家时期的制度形态2、怎样理解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现实意义?A、中国是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政治史本身就富有极大地吸引力。

B、当代中国政治的许多问题都带有传统色彩,不对传统有较深的研究和理解,很难建立起对当代政治问题研究有说服力的模型。

C、中国政治制度特有的政治智慧,对今天的政治发展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D、从中国政治学的学科建设角度看,也必须更多地从中国政治传统中开发有用的学科建设资源,才能建立起属于中国自己的政治学学科体系。

3、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的研究著作中,有三部著作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被称为“三通”,请问下列哪三部著作被称为“三通”?A、唐代杜佑的《通典》B、宋代郑樵著《文献通考》C、元代马端临的《通志》D、明代官修《明会典》4、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研究的特点有哪些?A、从现代学科归属看,中国古代制度史的研究基本属于史学的研究范畴,研究者基本是历史学家,方法大抵是传统的史学方法。

B、从研究目的看,传统制度研究带有明显的“学以致用”特点。

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一章

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一章



帝:
《礼记》:太昊(伏羲)、神农(炎帝)、

黄帝、少昊、颛顼 《史记》:黄帝、颛顼、帝 (高辛)、 唐尧、虞舜 《尚书》:少昊、颛顼、高辛(帝 )、 唐尧、虞舜
(三)中国国家的起源
陕西:姬姓黄帝部落、姜姓炎帝部落; 晋、冀、豫交界地带:九黎部落(蚩尤); 黄河下游:陈(今河南睢阳)———太昊氏,
古汉语中的“封建”与“封建制” 封建:“封邦建土” 封建制:夏商周的制度,与“郡县制”相对应 我国与西欧封建制相近的朝代:商、西周
“封建主义”与“中央集权专制主义”的 区别




第一,政治上:封建主义是二元或多元的权力结构,中央集 权专制主义是一元的权力结构。 第二,经济上:封建主义的土地所有制是国家所有制下的封 建等级占有制,中央集权专制主义的土地所有制是国家所有 制和私有制并存。 第三,文化上:封建主义的文化形态属“子学时代”,文化 由于政治的多元化而具有多元性的品格;中央集权专制主义 是“经学时代”,绝对的统一的意识形态。 第四,人的身份:封建主义”礼制”的核心是“别”,社会 成员的社会地位是预设的、固定的;中央集权专制主义“法 制”的核心是“齐”,社会地位是流动的、变化的。
“外服” 是商朝国家的外围地区,即“四土”,属于各 类地方势力管辖。 从考古学对商文化分布的研究看,商朝国家控制的整个地 区十分广阔,可能东至大海,西至陕西西部,南跨长江湖 南和江西,北抵山西中部,东北到辽宁,西南至四川。各 地方势力与中央之关系因时因地千差万别。
三、 商
(四)商代的官制
(一)国家起源问题的假说性质
摩尔根理论的局限性 第一,摩尔根所观察和收集的资料主要是北美 印第安人的,对其他地区的大量尚处在原始时代的 民族资料则很少注意; 第二,在观察和分析资料时,存在着一些理解 上的错误因而有些论断也是不符合实际的。如摩尔 根所描述的原始群婚制已经证明根本不存在;他所 认为的以平等为基础的“原始的政治方式”也被证 明有偏差;他将“部落联盟”作为人类早期政治组 织发展过程中一个必经阶段也与实际情况相去甚远。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程教学大纲第一部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中国政治制度史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有关的知识体系按不同程度分三个层次做出要求。

了解:要求学员知道这部分内容。

一般掌握:要求学员对这部分内容能够理解。

重点掌握:要求学员对这部分内容能够深入理解并熟练掌握,同时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

通过该课程的讲授,使学生能对已有历史知识深化,初步学会独立运用所学基本理论与政治制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部分各章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导论(建议2课时)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掌握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了解政治制度这一概念与行为主义政治学中政治系统、政治体系一类概念的区别,了解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㈠掌握政治制度的概念和政治制度史在政治学中的地位。

㈡了解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状况和方法。

㈢了解中国古代和近现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性质、特点与史料。

第一章国家起源的相关理论问题(建议3课时)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国家的概念,以及判定国家产生的主要标准;了解摩尔根分析模式在解释中国国家起源问题上存在的局限性;掌握酋邦模式、氏族模式、征服模式、说服模式的理论原理,掌握不同的国家起源模式可能对早期国家心态造成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1.假说与国家起源问题的研究。

2.国家定义与前国家时期的政治组织。

3.走向国家形态的动力与早期国家类型。

第二章中国国家的起源(建议3课时)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结合文献记载的三皇五帝的传说以及相关考古发现,对我国史前时期的原始族群、聚落分布有初步的了解。

掌握活跃于中原地区的华夏集团、东夷集团联合体的政治组织的基本情况,认识战争在推进我国早期国家形成中的作用,理解我国早期国家形态的独特性。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1.传说时代的中国先民。

2.传说时代的政治组织。

3.中国国家的起源及类型。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第二版)(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第二版)(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第65章勇营制度和 新式海军
第66章总理衙门和总 税务司
第67章戊戌维新变革 的制度意义
第68章清朝的新政 第69章后记
作者介绍
这是《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第二版)(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感谢观看
5
第34章宋代的 地方官制
第35章宋代的 1
科举与学校制 度
2
第36章宋代官 员的人事制度
3
第37章宋朝的 兵制
4
第38章草原帝 国——金、元
5
第39章金朝的 政府特色
第40章猛安谋克制度
第41章元朝的大汗和 皇帝制度
第42章元朝的中央行 政体系以及决策机制
第43章元朝的地方行 政系统
1
第44章投下分 封制度
契约说的核心是人们在自然状态下,是可以沟通和合作的,由沟通和合作,通过达成契约,产生了国家。
目录分析
1
第1章前封建时 代和封建时代
2
第2章前封建时 代
3
第3章封建时代 的过渡——夏
4
第4章封建时代 的确立——商
5
第5章封建制的 盛世——西周
01
第6章 “官僚”帝 国的时代— —从春秋战 国到秦汉
5
第25章隋唐的 地方政府体制
第26章隋唐的司法制 度
第27章中唐决策机制 的变化以及宦官专权
的原因
第28章军阀政体—— 五代十国
第29章武化结构与秩 序
第30章失掉了 1
文治精神的文 官体系
第31章缺乏道 2
德维系导致的 制度性动荡
3 第32章精致繁
复的网状王 国——两宋
4
第33章繁复的 中央行政机构

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一章中国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ppt课件

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一章中国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ppt课件

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出现与初步 发展,标志着政治主体的近代化、政 党化,政治形态由皇权政治转身政党 政治。
但从民国初年到北洋军阀主政时期 ,基本上是采取硬性移植西方制度的 办法确立中华民国的政治制度体系的 ,只能成为失败的试验。
★孙中山的“建国三时期”学说
——建立理想中的民族国家的设想
军政、训政、宪政
——定期考核
官吏政绩的制度, 王依据考核结果对 官吏进行赏罚 升降。
战国时期王权与西周时期诸侯君权的异 同:
首先,西周时的诸侯国君在经济上对周 王负有义务和责任,而战国王权则享有完 全独立的经济权利。
其次,西周时期的诸侯君权在名义 上屈从于周王权之下,战国王权则一 跃而与周王权处于平等地位。
★皇权专制制度下的儒家模式
思考: 儒家模式控制型的管理制度有什么特征

四、中华民国政治制度的形成与特点
★实行政党政治是民国初年风靡一时的潮流
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建立了共和政
体,民国元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但宪法并
没有达到人们的期望值,却成为政治家手
中的政治斗争工具。
对国家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土地)的产权
归属不同。
秦汉之前,天子只是名义上的天下的王 ,但是他只有自己的一块地。诸侯对自己 的土地同时拥有产权和治权两种权利,并 且是可以世袭的。
秦汉以后,只有皇帝一个人拥有天下所 有的土地的产权,而他的官员,只有在被 他任命了以后,才对一个地方拥有了治权 。即这个治权不世袭,只有经过皇帝任命 的人才能有这个权力。
2、牢牢控制军队的统率指挥权。将相 分离,在各国都设置由王任命并直接听命 于国王的主管军事的将。
Hale Waihona Puke 3、建立中央集权官僚体制: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课堂课件全(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课堂课件全(



城邦联盟; 王权世袭; 分封:太史公曰:禹为姒姓,其後分封,用国为姓,故
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襃氏、费 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戈氏。
2.王权:

“后”;宫殿;礼器(eg.鼎)
3.统治方式: (1)服内:

六卿(六事/左右六人)
车正、庖正、牧正… 启与有扈战于甘之野,作《甘誓》。大战于甘,乃 召六卿。王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有扈 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


达到某种目的的能力。多指个人之间或群体之间或国家之 间的关系特征。 权位,势力,包括职责范围内的指挥或支配力量。 政治上的强制力量;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现代汉语 词典)
3.何为国家?(nation,stay)


(1)阶级统治的工具,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实 行专政的暴力组织,主要由军队、警察、法庭、 监狱等组成,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2)一个国家的整个区域。(现代汉语词典) 国家是一种人群组织,在该组织中,人被区分为 统治者及被统治者。(狄骥) 国家是一种制度性的权力运作机构,它在实施其 规则时垄断着合法的人身强制.(韦伯)
4.参考文献



史记,通典,文献通考等。 白钢等《中国政治制度通史(1-10卷)》,人民出版社1996. 张创新《中国政治制度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杨鸿年《中国政制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柏桦《中国政治制度史教学参考资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2007.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三联书店2005. 瞿同祖《中国封建社会》,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当年明月 《明朝那些事儿》,中国海关出版社 2009 .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第二版)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 (第二版)
张鸣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第二版)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第四章 考试帝国——隋唐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隋朝的创制 第二节、三省六部和集体宰相体制 第三节、科举制度 第四节、唐代的官吏任用考核制度 第五节、隋唐时期的监察体系 第六节、府兵制及其畸变 第七节、隋唐的地方政府体制 第八节、隋唐的司法制度 第九节、中唐决策机制的变化以及宦官专权的原因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第二版)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第五节隋唐时期的监察体系

在殿院和察院之上,设置台院,内设侍御史,隋制8人,唐 制6人,官阶从六品下,负责总理御史台的一切事务。(东 推和西推) 不常驻的东都洛阳,按规矩要留一个御史中丞和侍御史,留 守机构人称“留台”。
尚书省的副长官尚书左右丞,无事可管,就演变成了另类的 监察官员。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第二版)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1.科举制度的科目

隋唐科举科目先后有变化。隋朝四科取士,进士科为主。到 了唐代,科举考试日趋完善,其设置过的科目前后不下几十 种,不过,常设的科目不过数种,有秀才、进士、明经、明 法、明算、明书、明史等。 实际上只有明经和进士两科最为 常见,其他的科目大多处于萎缩状态。 (1)明经科。明经科顾名思义,就是考儒家经典的科目。 考试的方式分为帖经和墨义两个程序。 (2)进士科。进士科是从隋朝以来最受重视的科目。从隋 朝到唐初,此科主要考策论,以文辞华美为胜。后来增加帖 经和杂文 。 唐朝自武则天开始,还开科武举。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第二版)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修改稿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修改稿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期末复习纲要整理人:廖强吉一、大禹建立的夏朝是中国第一个一姓王朝,开辟了一个血缘家族的家天下传统。

二、西周维护王权的两大制度——宗法制和分封制宗法制度:1、合乎礼法的贵族配偶制度的确立。

(一嫡数庶,规定贵族的配偶取得和数量)2、继承制度:以贵以长原则3、宗法体系。

(周天子为首的金字塔结构宗法网络)4、宗庙祭祀。

(平民没有资格设庙)分封制度:对控制的疆域采取分封的方式,实行间接统治。

三、礼崩乐坏的表现——宗法政治秩序的崩溃西周的宗法制政治秩序是建立在中央王朝的实力基础上的,一旦这个基础瓦解,必然导致诸侯割据,群雄并起的局面。

1、王室对诸侯间的秩序失去掌控。

诸侯互相攻杀兼并。

2、礼乐制度紊乱,诸侯、大夫甚至士僭用礼乐的现象非常普遍,诸侯定期朝觐制度基本废止,王室不仅收不到贡赋,而且本应得的利益也遭到诸侯侵吞。

3、在诸侯间秩序大乱得同时,诸侯内部的宗法秩序也出现混乱,嫡长制度难以遵行。

四、秦朝的中央官制和地方官制(中央三公九卿制,地方郡县制)秦朝的中央官制分成三个台阶。

第一层由丞相(政务)、太尉(军事)和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兼任副丞相)组成,称为三公。

第二层有奉常(宗庙礼仪)、郎中令(公堂掖门)、廷尉(司法)、治粟内史(农税)、典客(宾礼)、宗正(皇族事务)、卫尉(宫廷保卫)、太仆(车马)、少府(山河池泽税),合称九卿。

第三层由更第一级的官员组成,称为列卿,有中尉(京师戍卫)、将作少府(宫廷修缮)、詹事(太后太子家事)、五官中郎将(仪仗)、诸博士(礼仪顾问)。

秦朝将境内分为36郡(后扩为40郡),地方官制分为郡、县两级。

郡设郡守(主)、郡丞(副)、郡尉(武),县设县令、县丞、县尉。

县以下设乡官和亭长,乡有三老、游儌、啬夫。

五、以吏为师(教民读书:政令、刑罚、教化)秦朝为实行彻底的愚民和思想禁锢政策,希望从根本上泯灭人们的反抗意识和反抗能力。

推行文化禁锢政策,以吏为师,尽焚民间书籍,以严刑禁止民间接触任何除了医药、卜筮。

中国政治制度史纲

中国政治制度史纲
中国政治制度史纲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精彩摘录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讲义
机关
政治制度
研究
辅政
制度
时代
中国
作者
中国 地方
中央
政治制度
行政
结论
政治制度 中央政府
政务
分职
内容摘要
本书为作者为香港中文大学学生授课撰写的讲义,也是他对中国政治制度的思考与研究,亦是作者唯一一部 从上古至清代,完整论述中国政治制度的专著。
附录:参考资料
第一章辅政制 度——宰相
第二章中央政 府分职机关— —尚书诸部与 九卿
第三章地方行 政制度
第四章人才选 拔制度
一、前代宰相之失权 二、尚书——录、令、仆 三、中书——监、令 四、门下——侍中 五、宰辅制度结论
一、魏晋南朝之九卿 二、魏晋南北朝尚书诸部曹 三、魏晋南朝尚书部曹下侵九卿职权,侍中亦侵诸卿之职 四、北魏尚书部曹与九卿 五、北齐三省与九卿 六、结论
读书笔记
简明扼要。
豆瓣评分9.2,大致梳理了从殷商到清代的政治制度提纲挈领言简意赅在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上和祝总 斌先生观点相左可以去对比阅读。
看历史书,经常被不同时代的官职等弄得荤头素脑,该书不仅对历代政治制度进行了简明扼要的梳理,脉络 清晰,让人一目了然,而且对相关制度的演变规律进行了扼要阐述,让人耳目一新。
宗法就是利用血缘关系造成一种政治统制的系统。 则殷代后期已渐形成父子继承制,传弟已成例外。 国家体制、政府组织、人才任用,以及法律、教育、经济、财政、军政、社会等制度均可包括在内。 内朝系统形成后,汉代中央行政制度大变,内朝主决策,外朝主执行。丞相由全朝领袖,退居外朝领袖,丞 相府由最高决策机关,退居最高执行机关。 (4)宗法在政治上之运用——利用血缘关系之宗法制度加强政治上的统治。大宗有维护小宗的责任,小宗有 支持和听命于大宗的义务。 尧、舜禅让可认为是一种原始民主制度。 由贵族世官之封建国家过渡到官僚组织的集权国家——新型国家政府之成立。 宋代注重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之组织原则——以下层分权之方式达成上层集权之目的。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修改稿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修改稿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期末复习纲要整理人:廖强吉一、大禹建立的夏朝是中国第一个一姓王朝,开辟了一个血缘家族的家天下传统。

二、西周维护王权的两大制度——宗法制和分封制宗法制度:1、合乎礼法的贵族配偶制度的确立。

(一嫡数庶,规定贵族的配偶取得和数量)2、继承制度:以贵以长原则3、宗法体系。

(周天子为首的金字塔结构宗法网络)4、宗庙祭祀。

(平民没有资格设庙)分封制度:对控制的疆域采取分封的方式,实行间接统治。

三、礼崩乐坏的表现——宗法政治秩序的崩溃西周的宗法制政治秩序是建立在中央王朝的实力基础上的,一旦这个基础瓦解,必然导致诸侯割据,群雄并起的局面。

1、王室对诸侯间的秩序失去掌控。

诸侯互相攻杀兼并。

2、礼乐制度紊乱,诸侯、大夫甚至士僭用礼乐的现象非常普遍,诸侯定期朝觐制度基本废止,王室不仅收不到贡赋,而且本应得的利益也遭到诸侯侵吞。

3、在诸侯间秩序大乱得同时,诸侯内部的宗法秩序也出现混乱,嫡长制度难以遵行。

四、秦朝的中央官制和地方官制(中央三公九卿制,地方郡县制)秦朝的中央官制分成三个台阶。

第一层由丞相(政务)、太尉(军事)和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兼任副丞相)组成,称为三公。

第二层有奉常(宗庙礼仪)、郎中令(公堂掖门)、廷尉(司法)、治粟内史(农税)、典客(宾礼)、宗正(皇族事务)、卫尉(宫廷保卫)、太仆(车马)、少府(山河池泽税),合称九卿。

第三层由更第一级的官员组成,称为列卿,有中尉(京师戍卫)、将作少府(宫廷修缮)、詹事(太后太子家事)、五官中郎将(仪仗)、诸博士(礼仪顾问)。

秦朝将境内分为36郡(后扩为40郡),地方官制分为郡、县两级。

郡设郡守(主)、郡丞(副)、郡尉(武),县设县令、县丞、县尉。

县以下设乡官和亭长,乡有三老、游儌、啬夫。

五、以吏为师(教民读书:政令、刑罚、教化)秦朝为实行彻底的愚民和思想禁锢政策,希望从根本上泯灭人们的反抗意识和反抗能力。

推行文化禁锢政策,以吏为师,尽焚民间书籍,以严刑禁止民间接触任何除了医药、卜筮。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导论第一课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导论第一课

3.政治体制是指国家制定的国家政治机构行为方 式的规范体系与国家公民参加政治活动形式的规 范体系的总和。如谢翔:《论政治体制的内涵和 结构》,《政治学研究》1986年第5期。 4.政治体制是指政治机构的设置及权限。其论据 是:“体制”就是指机构的设置及其权限。如肖 扬:《当代司法制度》,《中共中央党校报告 选》,1999年第17期。 5.政治体制是比政治制度更为广泛的范畴。如赵 虎吉:《比较政治学——后发展国家视角》,中 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5-26页。
★第四章 国家行政制度(上)
★第五章 国家行政制度(下)
★第六章 国家公务员制度 ★第七章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第八章 特别行政区制度
★第九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第十章 政治协商制度
首 页
第三节 制度研究与经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一、深入阐析宪法、法律所规定的政治 制度。 二、将宪法、法律所规定的政治制度与 政治实践结合起来研究。
把政治体制界定为具体政治制度,其 合理性、科学性在于: (1)根本政治制度和具体的政治体制是一 种互动关系。
(2)有利于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
(三)政治体制的 主要特征
4.借 鉴 性
1.多 样 性
政治体制的 主要特征
3.可 变 性
2.继 承 性
首 页
第二节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课程的主要内容
★绪论 ★第一章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上) ★第二章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 ★第三章 选举制度



目 录
第一节 政治制度与 政治体制 第二节 当代中国政 治制度课程 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制度研究与 经验研究相 结合的方法
第一节 政治制度与政治体制
一、政治制度 制度:是指社会生活的一种行为规范、一种行为规 则。 (一)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二)政治制度的涵义和内容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一个政治制度原来是 全城邦居民由以分配政治权利的体系。” 法国——迪韦尔热 美国——G.A.阿尔蒙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条线发展的结果,必然导致两大流域城邦国家联盟的出现。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第二版)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第二节 封建时代的过渡——夏

夏朝是中国第一个一姓王朝,其始恰是五帝时代的结束, 五帝的最后一位——大禹的儿子启,成为夏朝的始祖。
一、 国家形态

夏应该属于一邦占统治地位的城邦联盟,夏的统治者是各 个方国的共主。这一点其实与所谓的五帝时代并无太大的 不同,区别只在于五帝时代的首领是在各个强宗之间推举 产生,而夏时则一姓独占。夏时是否已经实行了分封制, 尚无确证,但依情势分析,夏与各方国间应该有某些约定。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第二版)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一、 严整的宗法制度


1.合乎礼法的贵族配偶制度的确立
2.继承制度:以贵以长原则
3.宗法体系:周朝是严格依照宗法制度建构起来的, 从周天子到诸侯到卿大夫再到士,构成了树根状的 宗法网络。
4.宗庙祭祀:宗庙祭祀是与宗法关系相对应的,在宗 法阶梯的每一层,都强调嫡长子的地位,嫡长所在,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第二版)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制度史的开端
前封建时代 封建时代 中国的封建时代是汉民族成 文史的开始,也是具有明确 内涵的政治史的开始,故在 此以“封建”划线,以前封 建和封建时代的构架来介绍 制度史的开端。

“封建”是指英文feudalism的原意,即西欧封建时代那种分封式 的世俗君主制和封建主与农奴共存的社会制度。 汉语“封建”的原意是“封邦建土”的意思。在古代汉语里, “封建制”一词一般用来指夏商周的制度,以和秦汉以来的“郡 县制”相对应。在中国的制度发展史中,至少商周(西周)两代, 属于封建制,其政治与社会制度,与中世纪的西欧有相似之处。 中国的夏、商、周三代,基本上是城邦国家的联盟,其中有一些 城邦与宗主关系较近,而其他一些则与宗主是暂时的羁縻关系, 一有机会,便会取而代之。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第二版)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二、分封


周朝的封建制,与欧洲中世纪的封建制有相似之处。所有封 国与贵族的封地,一经分封就是固定的,诸侯自己对外扩张 的土地,也需经王朝的认可。所有的土地,名义上都是属于 王室的,王室可以分封,也可以剥夺被封者的土地。严格来 讲,所有的土地,未经周王的允许,是不许转让的,更不许 买卖。所以,在周朝,一个人的地位、身份、财产,都来源 于他在宗法体系中的位置。 同样,与欧洲的封建制类似,分封和被封者之间,存在着责 任和义务关系,不过西周的这种关系是通过分封时盛大而严 肃的仪式(所谓包茅裂土,即在相应的礼乐中,周天子将用 特殊的茅草包的一块土,授予受封诸侯)确定下来的。受封 者承认宗主的统治权,承担定期交纳贡赋、为王室服役(担 任官职)和提供军事力量的义务,而王室则有责任维护诸侯 及诸侯间的秩序,调解诸侯间的矛盾,以及保护诸侯不受外 敌侵扰。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第二版)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一、国家起源的假说
契约说
冲突说 贸易说
水利灌溉说
战争说 圣人造福说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第二版)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二、中国的国家起源

我们制度史的开端将追溯到殷商以前。
1.从“国”字谈起

“國”字,开始作“或”,意为荷戈守卫着土地人口,实际 上是指有着固定居住人口的城邦,在古代,没有城垣就谈不 上国。我们早期的国家也是城邦制的。对于我们先民这样的 农耕民族来说,在比较合适农耕的、有着较大面积平原的黄 河与长江流域,很容易发展起大规模的聚落,这种以血缘氏 族为纽带形成的聚落,对提高农业和附带的手工业与畜牧业 的生产,无疑具有莫大的好处。聚落的发展,往往会形成以 一个中心聚落为核心的聚落群,或者是一个氏族的扩展,或 者是诸氏族的联盟。本来就具有寨沟等防御设施的聚落,再 发展下去,就形成了高墙深沟的城邑。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第二版)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 (第二版)
张鸣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第二版)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第一章 前封建时代和 封建时代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前封建时代
第二节、封建时代的过渡——夏
第三节、封建时代的确立——商
第四节、封建制的盛世——西周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第二版)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三、服内与服外
统治区域
服内:夏后直接控制
区,也就是夏族自 己的城邦国家,服 内设官统治,有六 卿、六事、牧正等 ,由族内贵族担任 。
服外:其他方国,服外分成
同族方国和异族方国, 所有的方国均需参加宗 主国组织的会盟,交纳 一些象征性的贡物和必 要时提供军事援助。某 些诸侯还需到宗主那里 去担任官职,而宗主国 则有援助方国以及维护 诸侯秩序的责任。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第二版)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三、官制
王畿内出现了比较完备的官制。大体上可以分
为三类:

一为行政管理官职,有尹和黄尹:行政官员和宗教官员的权力 很大,比如伊尹放太甲的传说. 二为宗教事务官职,有巫和史:巫掌握文字符号,有通天地鬼 神的特权,王朝事务往往得通过他们占卜而后行;史掌管档案 和记录历史,主持仪式,某种程度上分割了传统巫的职能,说 明巫的地位比前朝有所下降。担任这些官职者依然世袭,属于 宗教贵族。


三为军事官职,有师、射、戊等。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第二版)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四、兵制

商朝的军队与夏有本质的不同,它实现了部落兵制向职业 兵制的转化。王畿之内,有王师,即商王直属的军队;有 族军,即各个贵族包括商王配偶所属的军队。王畿之外, 诸侯则拥有自己的军队。 军队的正式成员一般由低级贵族武士担任,每个武士一般 都配有仆役,负责保护和照顾武士。由于商代作战已经以 车战为主,所以战争的技术如御(驾车)、射(车上射箭) 要求颇高,必须经过专门的军事技术训练才能胜任。在这 种情境下,军队自然走向职业化,职业军人也随之贵族化。 除了车战的武士之外,商朝军队还有大量的步卒,配合车 兵作战。由于对步卒的军事技术要求不高,所以步卒由平 民(邑人)担任,类似于夏代的部落军队。
贵族之下是平民,在社会上还存在着数量不等的由战争掠夺而来 的奴隶。现在还难以断定,夏朝是否以奴隶制为基础,是否存在 有组织的大规模奴隶劳动,但至少在贵族的家庭和官营手工业 中,存在着奴隶劳动。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第二版)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五、宗教与意识形态

按一般的说法,夏人尚鬼。如果实际情况如此的话,就是 说夏朝的祖先崇拜盛行,在人们的政治行为中,更多地从 祖先魂灵那里获得力量和启示,统治者的统治合法性,也 从对祖先的顺从和礼敬上获得。夏后卜筮,对象也主要是 祖先的魂灵,通过对祖先神灵的乞求,增加自己行动的信 心和被赋予行为的合法性。意识形态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 各种礼器的制作与赐予。由于只有夏王室才能制作精美的 青铜器、玉器,这种冶炼和工艺技术,被赋予了神秘的色 彩。王室通过定期的会盟赐予礼器,受赐的诸侯通过参观 和受赐礼器而感染神秘的力量,进而转化为对王朝的崇拜。 传说禹做九鼎,作为王权的象征,即是由此而来。


跟夏朝一样,掌握制造繁复的青铜和玉制礼器的能力,是王朝是 否有能力的重要标志,拥有这种能力就意味着得到神的眷顾。赐 予诸侯和贵族的礼器,不仅是联系宗主和诸侯间的物质纽带,也 是精神纽带,它意味着一种精神的征服。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第二版)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第四节 封建制的盛世——西周

周朝的建立,在礼仪制度上多承袭商朝,但也有自己 的特色。其分封的诸侯,更多的是自己的宗亲,而其 他归附者较商为少,宗法制度也更加严整,王朝的军 事力量更强大,拥有西六师、成周八师和殷八师三支 直属军队,意识形态方面突出天神崇拜,教育在贵族 中得到普及,巫的地位下降,王权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因此,在夏、商、周三代,西周的王室力量是最强的, 跟王室有亲缘关系的诸侯最多,开拓疆土的能力也最 强,疆域最广。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第二版)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第一节 前封建时代
如果把政治理解为族群之间的交往和争斗以
及族群内的公共事务,那么在国家产生之前, 也可以有政治,但我们一般还是把政治视为 国家产生以后的事情,而将国家出现前原始 人的事务交给人类学家去处理。鉴于此,作 为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开端,我们首先关注的 是中国国家起源的问题,其次我们还将讨论 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态和过程。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第二版)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第三节 封建时代的确立——商

商原来属于夏的城邦联盟成员之一,当夏衰落之际,商乘机 兼并周遭方国和部落,取夏而代之。商有更为发达和规模更 大的青铜器和玉器制造业,产生了职业武士阶层,并依此组 成军队,还拥有更为完备的宗教和意识形态系统。商的祖先, 据说曾经跟随大禹治水,看来也是负有责任的农业部落首领, 后来,因为得到擅长烹饪的伊尹的出谋划策,国家强盛起来, 于是乘夏朝最后一个君主桀过分对外用兵,损伤国力过大之 机,起兵灭了夏,建立商朝。伊尹的出现,说明商已经有了 专门的官僚,尹就是一个官衔。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嫡庶之分导致了族内大宗、小宗(宗氏、分族)的分野,每 个分族,依然有大小宗之分,由此逐渐形成了王族树根状的 宗法结构,商的直辖区域的贵族以及同姓诸侯之间,构成了 宗法网络。这种树根状的宗法血缘网络,在一定时间区间内, 强化了王国的凝聚力。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第二版)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二、分封
分封的两种形式
同姓诸侯,属 于商王的子弟 ,一般分封在 王畿周围,以 拱卫王室。

异姓诸侯,多 为商的同盟者 或者征服对象 。
商代的诸侯有伯、侯、子、男、任、甸等,它们之间是否 存在等级关系,现在还不是很清楚。在距离王畿比较远的 诸侯中,商代还设立“方伯”的名号,以统辖多个诸侯, 周就曾经担任过西方的方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